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07:25:43

本帖最后由 约克鹿 于 2014-7-1 08:30 编辑

就是说:上帝独裁不讲理。历代皇帝老子也一样,朕说了算,毛泽东,邓小平也是说了算,
骑马海 发表于 2014-7-1 00:1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上帝是独一的真神,创造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包括所有的中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包括你我。:-D

上帝也创造了印度人,当然也包括释迦牟尼。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07:32:46

值此加拿大国庆节之日,让我们来纪念那些献身自己热爱中国人民的无名英雄们。

白求恩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这里就不说了。下面这些鲜为人知的加拿大人,因为热爱中国人的缘故,献身自己来到中国,有些人甚至为此献上生命。

中国傈僳族的使女杨宓贵灵,加拿大女宣教士
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一个小镇的宣教士古约翰
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台湾首位宣教士马偕牧师
伏格思,中华内地会加拿大宣教士。曾在安徽太和、颍州、和正阳关等地宣教、赈灾、服务当地人民达36年之久,直至献出生命。
金宝珍,内地会加拿大女宣教士。曾先后在中国四川彭山和邛州宣教约七年之久,最后因感染霍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李春雷,在甘肃宣教忠心至死的加拿大宣教士。
薛牧师,内地会加拿大宣教士。在贵州安顺少数民族中间宣教达12年之久,直到被强盗杀害。
。。。。。。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08:00:48

栗僳族约七十万人中有约三十万基督徒,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基督徒比例最高的一个少数民族。

中国是多元民族的国家,除了占绝大部分的汉族外,还有数十种少数民族存在,他们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常常也是具有艺术禀赋的族群,当他们归信基督以后,就将艺术表现在赞美称颂真神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1年秋天,一位研究艺术史的专家来到云南西部的大峡谷,登上一个叫做里吾底的高海拔栗僳村落,聆听一场高山教堂里的音乐会。当数百位表情真挚而庄严的栗僳农民,唱出着名的哈利路亚大合唱,雄伟的声浪回荡在峡谷的夜空中,这位艺术史专家的泪水早已流满面颊。此曲只应天上有,边疆峡谷却得闻。这信仰、这歌声,不是属于少数人的,而是属于大部分村民的,不是仅属于里吾底的,而是属于大部分栗僳村落的。究竟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呢?答案就在近百年来,上帝将边疆之爱放在许多宣教士心中,他们把这片大峡谷开辟成福音谷,改变了一个族群的命运。
怒江傈僳族四聲部哈利路亚大合唱http://www.youtube.com/watch?v=z6wdiRD-L5c

费事傾 发表于 2014-7-1 10:45:03

洋教士包藏禍心, 專向少数民族下手, 由於少数民族的生活水準較差, 施以小恩小惠, 就可以令他們死心塌地, 於是改變他們的宗教, 改變他們的文字 (棄汉字而用羅馬字拼音), 这样, 他們就跟汉人宗教不同, 文字不同, 祖宗也不同, 就更容易離心。

中國的少数民族, 許多都認黃帝或炎帝作祖宗, 接觸洋教士之後, 就被洗腦, 說是阿当夏娃的後代。


台灣的原住民也有不少信了耶穌教的。他們原先沒有文字, 汉人到台灣, 他們就學汉文, 而洋教士卻為他們造一套羅馬字拼音文字。


不特如此, 洋教士連閩南話都造羅馬字拼音文字, 所以台獨分子就說台灣人跟中國人宗教不同, 文字也不同。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12:40:39

回复 814# 费事傾
比起日本佛教及军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如何?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14:51:55

回复 814# 费事傾
人家中国的少数民族和中国台湾的原住民知道什么人对他们是真心的好。:-D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14:54:09

“栗僳女使徒”的杨宓贵灵的故事:

杨宓贵灵(Isobel Selina Miller Kuhn,1901年12月17日-1957年3月20日)是20世纪中国内地会派遣的一位加拿大女传教士,在中国云南省的傈僳族和泰国传教,有“栗僳女使徒"之称。她从听见栗僳人开始,就梦想有一天要住进大峡谷,好将上帝的爱告诉他们。不过在前往大峡谷之前,我们会先在怀疑谷中看见她。




一、滑入怀疑谷

杨宓贵灵是爱尔兰裔的加拿大人,出生于多伦多,她后来取的中文名字,宓是娘家的姓(Miller),嫁给美国人杨志英(John Kuhn),所以冠夫姓成为杨宓贵灵。至于Kuhn为什么不采音译而姓孔或姓康,却成为姓杨,我想这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的原则,因为栗僳人中姓杨的很普遍,所以“向姓杨的人,就作姓杨的人"。另一个来到大峡谷的宣教士杨思慧(Allyn Cooke)也一样,明明可以取姓古或姓柯等近音的字,他也宁可姓杨,因为他们都以姓杨为荣。

宓贵灵的父母都是相当热心的基督徒,因此,她从小就熟读圣经,笃信上帝。不料在进大学以后,接触到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她的信心开始动摇。尤其是有一位博学的文学教授,公然在课堂上嘲笑她的信仰,更使主修文学的她开始怀疑圣经与上帝。从此她课余沉迷在演戏、打牌、跳舞、看电影等娱乐上,不再关心灵魂的需要。然而表面上风光耀眼、自由自在,她的内心却失去平安,一场失恋更使她差一点走上自杀的绝路。

幸而在大学毕业前,她挣脱了“黑暗中的滑地"(《耶》23:12),一步步重返信心的道路。这背后当然有亲友们为她代祷,但有趣的是,当时最触动她心弦的,不是圣经的话,而是中古时代欧洲诗人但丁的一句话:“遵行祂的的旨意,我们才有平安。"当初一位不信上帝的文学教授引她走进怀疑谷,如今一位笃信上帝的中古诗人引她脱离,难怪宓贵灵后来要透过文学与写作来帮助许多人。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14:56:28

二、梦想大峡谷

大学毕业后,宓贵灵担任小学老师,过着安舒平静的生活,直到1924年在夏令会里见到从云南怒江峡谷回来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 1886-1938)牧师,一切都改变了。贵灵坐在森林营地的教堂里,聆听富牧师详细介绍栗僳族的村寨景色、奇风异俗和信仰需要,一阵剧烈的感动充满她,当富牧师询问有没有肯吃苦的弟兄愿意去向栗僳人传福音时,唯一举手回应的却是宓贵灵姊妹。从此,到大峡谷去成为她清楚的呼召与梦想。
慕迪圣经学院毕业后,贵灵加入内地会,于1928年十月从温哥华启程来华。1929年底与杨志英在昆明结婚,后来育有一女一子。婚后贵灵一心只想赶快进入大峡谷,没想到差会当局另有安排,多年来一直将他们派在澄江、大理、永平等汉人为主的地方,直到1934年底,才让他们正式进驻大峡谷中叫做麻栗坪的栗僳村落。从开始梦想到美梦成真,中间经过十年的耽延,但是在贵灵心中,对栗僳人的爱却仍像十年前一样鲜活热烈。


三、开辟福音谷




最早来到大峡谷的宣教士就是富能仁牧师,他单枪匹马在栗僳族中事奉多年,还设计了一套拼音文字,为栗僳人翻译圣经。身为伦敦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又是业余的钢琴演奏家,这样的一个文明人,却甘愿为基督来到远离文明的角落。1938年九月,这位可敬的“栗僳使徒",因恶性脑疟疾病逝于云南保山,年仅五十二岁。

杨思慧夫妇是另一对献身大峡谷的宣教士,他们发现栗僳人热爱唱歌,于是教他们许多世界名曲。本文开头提到的里吾底教会,就是他们长期所牧养的教会之一,难怪可以将哈利路亚大合唱唱得那么动人。杨思慧相当长寿,1990年以九四高龄于美国去世。九十岁的时候,他每天还坐在特制的栗僳文打字机前,为栗僳教会编制圣经讲义呢!

杨宓贵灵居住的麻栗坪,距里吾底约有六天的路程。其实两地相距并不很远,但在大峡谷中旅行,经常要爬上爬下,行程就变得非常遥远。有一次贵灵为了医治牙痛,从大峡谷出发,费了九天的时间才到达昆明,医生说病毒已开始向脑部蔓延,如果再晚来一天,恐怕性命就难保。而这次就医还是在滇缅公路开通以后发生的,若在此之前,去昆明大约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医疗的协助就更难获得了。

杨宓贵灵最富创意也最有效果的宣教策略,就是举办一年一度的“雨季圣经学校",利用六、七、八月的雨季农闲时期,分批召聚栗僳信徒,进行密集的圣经研习和各种造就课程,藉此装备本地同工,可以承担向本族及外族传福音的使命。第一次雨季圣经学校在1938年五月底举行,来了二十多位学员,成果丰硕。结业礼拜是在哈利路亚大合唱中结束的,可见麻栗坪教会与里吾底教会一样,也是一个充满赞美歌声的教会。由于杨志英经常出差,所以雨季圣经学校主要是由贵灵负责,也成为她最重视的一项事工。无论气候如何恶劣、教师如何不足、文具如何欠缺、局势如何不安、外人如何干扰,贵灵都藉着祷告一一克服,雨季圣经学校培训出一批批的基督精兵,为栗僳教会储备许多领袖人才。今天怒江大峡谷被人称为福音谷,栗僳村落村村都有教会,雨季圣经学校的毕业生一定在其间扮演重要的角色。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1 14:58:10

四、行过死荫谷

1950年三月,贵灵带着七岁的儿子冒着风雪翻过高山进入缅甸,然后辗转回到美国,与正在惠顿学院就读的女儿团聚。这个女儿才六、七岁大就与父母分离,被送到烟台的内地会子弟学校去,战时也进了山东潍县的日军集中营,战后才与父母在美国见面。那时已有六、七年不见,女儿接电话却听不出妈妈的声音,真令贵灵感到痛心。这次又是几年不见,但女儿已经长大,可以体谅妈妈的奉献与牺牲。更难得的是,这个女儿后来也加入海外基督使团,成为第二代的宣教士。

无论多大的挫折也无法熄灭贵灵对栗僳的爱,1952年夫妇俩重披战袍,加入泰国北部的宣教团队,对象当然包括散居于泰北山区的栗僳人。直到1954年发现罹患乳癌,贵灵的宣教生涯才被迫画下句点。在泰国的清迈动手术后,她被送回美国疗养。卧病的两年中,她的肉体虽然痛苦,灵命却健壮,文思也最丰沛。她奋力写作,将自己的信仰历程与宣教经验,坦诚地与人分享。单是在1956年,她就写完三本书,质量俱佳。她一生总共写了八本书,其中最具自传性的《寻》与《我成了一台戏》,早就有中译本,感动过无数的读者。

1957年五月,杨宓贵灵从人间的戏台退出,投入上帝的怀抱。杨志英想起她生前讲过的一句幽默话:“等我到了天堂,那里的人只会看到我的脚跟,因为我总是爬上金色的墙,看着下面的栗僳教会。"

骑马海 发表于 2014-7-1 19:14:11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4-7-1 20:18 编辑

用生命去帮助少数民族的行为是崇高的,但却被利用为侵略的工具,告诉少数民族他们是洋人所造的,他们是洋人的后代,应该学洋文,认贼作父,全心奉献给洋人,希望洋人来拯救他们,如此一来,无论怎样牺牲,都是为了洋上帝去侵略他族,罪该万死!如果只是一心帮助弱小民族,不含宗教性质,不心怀叵测去传教,如白求恩,才是伟大的!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2 06:24:15

本帖最后由 约克鹿 于 2014-7-2 08:25 编辑

回复 820# 骑马海
你把人家中国的少数民族和中国台湾的原住民看成傻子?难道人家中国的少数民族和中国台湾的原住民不知道什么人对他们是真心的好?

而明白人应该知道,日本佛教及军国主义对中国及亚洲人民的祸心、侵略和屠杀是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2 06:27:16

本帖最后由 约克鹿 于 2014-7-2 08:28 编辑

台湾女婿 主之忠仆 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作者: 余文生
寄居时期:1844 - 1901在台时期:1871 - 1901
座落在台北闹市中山北路,有间占地广袤的宏伟建筑,乃台湾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医院,为纪念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宣教士马偕牧师而兴建,理所当然定名“马偕纪念医院”。马偕牧师以传扬耶稣基督福音为毕生职份,不辞劳苦万里迢迢远渡重洋,来到当时生活环境比他家乡要落后得多的台湾,只为传扬上帝的救赎恩典与爱的信息。虽然他不是正式医生,但在传道之余赠医施药,开办医疗课程,并自己充当起牙医,惠泽民众。过去数十年,马偕医院的设立,造福人群,为民众解除疾病折磨痛苦,也拯救了数算不尽的垂危生命。马偕之名遂深入民间,广受大众景仰。
马偕牧师(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父母是从苏格兰移居而来的拓荒者,有清教徒坚贞的信仰,恪守敬虔家庭生活。马偕终其一生具备十字架战士和开荒者的传统斗志。1866年入读多伦多大学诺士神学院,再先后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及苏格兰爱丁堡两间大学神学院深造。27岁那年,被加拿大长老会总会海外宣道会按立为牧师,差派前往中国。遂告别家人独自取道三藩市横渡太平洋,同年12月抵达广州,然后再转到台湾高雄,认定该地为他今后的宣教工场。于是安顿下来先研习中文及台湾话俾作好准备。当时有位来自英国的李庥牧师已抵达高雄数年,其宣教地区以台湾南部为主,于是马偕选择前往台湾北部,以便彼此分工合作,南北两地互相呼应。主意决定后遂于 1872年3月由台南安平港搭乘海龙轮前往淡水,展开在台湾长达30年的宣教生涯。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2 07:30:05

向牧童学习台语

外来宣教士抵达陌生地区,首要工作乃突破当地语言和文字障碍,马偕当初曾数度延聘专人任教,然而效果不彰。后来他以其独特手法,每天抽出大部份时间前往田野间,去找放牛的牧童嬉戏玩乐,与他们混在一起,从而学习台语。此举非常奏效,令他在短期内就可以掌握台语发音奥秘;再经过五个月,他首次尝试用台湾话作简短讲道,居然语惊四座,博得满堂掌声,令人刮目相看,奠定日后在台湾宣教的基础。为了更融入华人社会,他取了一个中国化名字-偕叡理,以后大家都尊称他为“偕牧师”。

历尽艰辛卓然有成

每位宣教士在开始时候都会面对不少辛酸,端赖不屈不挠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气来支持。最重要者当然以满怀信心,藉着不断祷告求圣灵赐能力,超越种种危难。马偕的座右铭是“宁愿烧尽,不愿朽坏”,其斗志之高昂,可见一斑。

当初进行宣教期间,为了宣扬耶稣基督救赎恩典,无法取悦当地老百姓,因此常受到排挤,被暴民恐吓、驱赶、威迫,丢掷石头,淋泼粪便,甚至数度在土匪刀口下逃生,尝尽各种辛酸。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台湾历史上最成功的西方宣教士。

约克鹿 发表于 2014-7-2 07:37:12

本帖最后由 约克鹿 于 2014-7-2 08:44 编辑

兴建第一间礼拜堂

马偕牧师的首间教会成立于淡水,只系借用民居而已。第一间教堂的兴建却在淡水对岸的五股坑(1873年)。事缘该村有位寡妇陈塔嫂,常到淡水聆听偕牧师讲道,深受感动。以后每逢礼拜日就带同几位女伴摆渡前来参加崇拜,并且人数与日俱增。由于她们热爱福音,诚邀偕牧师带同他的门徒来五股坑传道,受到村长陈炮的盛情接待,后来自愿捐出一块土地作建造教堂之用。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厚条件下,第一间教堂遂顺利建筑完成。陈塔嫂当然系重要助手,她还享有台湾首位女信徒的美誉。

当上台湾女婿

自从五股坑教堂落成,陈塔嫂与偕牧师的接触自然频密,彼此认识更为透彻。她对牧师常存敬重及关怀之心,体会到他已超过适婚年龄仍旧孑然一身,感念圣经上话语“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个配偶帮助他”(创世记2:18),于是下定主意将自己孙女张聪明许配给偕牧师为妻。这突然而来的礼遇,令偕牧师受宠若惊,惟有向神作长时间敬虔的祷告,明白此乃神善意的安排,遂接纳婚约,表示对台湾的认同和爱的投入。

二人于1878年5月27日假座淡水英国领事馆,在领事的公证下完成终身大事,婚后育有二女一男。台湾民风纯朴保守,异族通婚即使今时今日,亦不轻易为广大群众接纳,何况一多年以前!陈塔嫂当年的决定,实属非常大胆。

http://pic.pimg.tw/lindyeh/494ded69cd902.jpg

游行布道赠医施药

偕牧师婚后饮食起居有贤内助照料,各事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一意传福音。夫妻俩经常带同门徒四处游行布道,宣讲耶稣救赎信息。由于他做了“台湾女婿”,也自认是台湾人,更讲得一口流利本地话,群众都怀着好奇的心态,纷纷前来一睹新婚师母的风采。因此每次布道会都能毫不费力地召聚大批听众,以致会场坐无虚席。数年间先后在台湾北部开设了大大小小教会50余间,福音遍及基隆、芦州、大龙峒、艋舺、三峡、罗东、礁溪、苏澳,甚至月眉客家区,亦深入到平埔台湾原住民的区域。

开办牛津学堂

偕牧师宣教成效卓绝,各地教堂设立如雨后春笋,亟需培训大量传教士来主理。有见及此,他在淡水成立“牛津学堂”,除神学外亦兼授天文、地理、动植物学、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医学常识和解剖学等。除偕牧师外,更聘有不少专家担任授课。他们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验并重,俾能加深学员的认识,例如拿猪的内脏来说明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所以从牛津学堂教导出来的学生除神学外,其他方面的知识亦同样丰富,更具备基本的西方医学理论。在其开设的教会内均设有药局,提供简易的医疗服务,为信众的健康带来莫大裨益。

鞠躬尽瘁为台湾

偕牧师一生热爱台湾,将自己毕生金色年华完全奉献给台湾社会。除自己娶了台湾女子为妻外,后来两位千金亦成为台湾媳妇;大女婿陈义兴及二女婿柯维思全属他教导出来的得意门生,均能继承他的志愿,将其手创的教会和服务发扬光大。偕牧师晚年不幸患上喉癌,病中仍放心不下各教会发展和牛津学堂的教学进度,未能好好养病,于1901年6月2日息劳归主,在世寄居58载,遗体下葬淡水马偕墓园。他在台湾传教30年,建立教会60余所,施洗信徒近3,000人;他的贡献,常存台湾民众心中。
参考资料:

1. 台湾基督教长老总会“马偕纪念网页”: http://mackay.ccpct.org.tw/history.htm#
2. 《台湾女婿-马偕牧师小传》,郑仰恩编,人光出版社2001年初版。

费事傾 发表于 2014-7-2 12:35:01

本帖最后由 费事傾 于 2014-7-2 13:37 编辑

洋教圣經最後一部叫啟示錄, 究竟 “啟示”些什么? 是靠吓, 胆小一点也被吓得魂不附体, 現在錄出一点点。温馨提示, 下列文字會令人不安, 胆小者勿看。

啟示錄:
Rev 8:7 第一位天使吹號、就有雹子與火攙著丟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
Rev 8:8 第二位天使吹號、就有彷彿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
Rev 8:9 海中的活物死了三分之一.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
Rev 8:10 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著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的泉源上.
Rev 8:11 這星名叫茵蔯.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蔯.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


天使的工作, 不是救人, 而是吹起號來, 制造災禍以及殺人, 問你惊未, 还不趕快信耶穌以求免禍?
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查看完整版本: 論尽洋教圣經(不容洋God僭稱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