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哪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意识到没有三权分立就杜绝不了腐败

151#
发表于 2008-6-26 18:40:23 | 只看该作者

拨开迷雾看中共2-《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1/3)

拨开迷雾看中共2-《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FwdDAeB6Bs&feature=related
152#
发表于 2008-6-26 18:40:45 | 只看该作者

拨开迷雾看中共2-《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3)

拨开迷雾看中共2-《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_DRFSByGGQ&feature=related
153#
发表于 2008-6-26 18:41:08 | 只看该作者

拨开迷雾看中共2-《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3/3)

拨开迷雾看中共2-《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8EqaIVqGiU&feature=related
154#
发表于 2008-6-26 18:5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我在用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驳斥你的李敖的言论。


是我装傻吗?看看你自己前后两次的连接一样吗?连这点错误都不愿意承认,要推到别人头上,你还有什么信誉?

我不认识张戎,他的公信力能比你强吗?长篇大论的就让我害怕,我还要吃饭呢,有时间在看吧。噢,对了,有没有电子书,告诉我连接,我存到计算机里,有时间慢慢看。
155#
发表于 2008-6-26 19:1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我在用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驳斥你的李敖的言论。

是我装傻吗?看看你自己前后两次的连接一样吗?连这点错误都不愿意承认,要推到别人头上,你还有什么信誉?

我不认识张戎,他的公信力能比你强吗?长篇大论的就让我害怕,我还要吃饭呢,有时间在看吧。噢,对了,有没有电子书,告诉我连接,我存到计算机里,有时间慢慢看。


我自己发现并改正这个连接的错误时,还没有读你的回帖呢。题目都在那了,你就不会自己找出连接来。
我说的话你不信,你只信李敖。所以介绍你这个张戎是根据大量史料,访问的调查基础上的论著。
我还不认识李敖呢,但是我没有觉得这可以成为我驳斥他的理由。
156#
发表于 2008-6-26 19: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回复:我在用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驳斥你的李敖的言论。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还没有读我的回帖就发现并改正了连接的错误,却要在下一帖中说我装傻。亏得我每次都引用你的帖子,否则脏水全倒我头上来了。 :mad:
157#
发表于 2008-6-26 22:30:23 | 只看该作者

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还没有读我的回帖就发现并改正了连接的错误,却要在下一帖中说我装傻。亏得我每次都引用你的帖子,否则脏水全倒我头上来了。 :mad:


如果我说得是实话,你就是小人,行不行?
158#
发表于 2008-6-26 22:4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跟你说话太累。 :mad:
159#
发表于 2008-6-26 22:5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跟你说话太累。 :mad:


你的这句话本应是我说给你的,因为很多我知道的论坛操作技巧,你可能不知道。所以不能理解,也不相信。我很难跟你解释。
不然我如何(包括被删除的)发3000个帖子了。我是4月10日注册的。
160#
发表于 2008-6-26 23: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回复: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用吹了,大家都知道你是吃这碗饭的。
161#
发表于 2008-6-26 23: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回复:回复: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用吹了,大家都知道你是吃这碗饭的。


我解释了差不多20次了,你们就是不信,因为你们可能拿钱。
162#
发表于 2008-6-26 23:5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有啥好解释的,欲盖弥彰。

你缺少诚信,没办法让人相信。
163#
发表于 2008-6-27 00:0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我在用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驳斥你的李敖的言论。

听你的意思,李敖没有读过什么史料?我看过李敖的传记说他可是在图书馆里面泡出来的哦。








目睹张戎, 一个声称"改写中国历史"的女人.

作者:南洋乔木    文章来源:随笔南洋    点击数:1817    更新时间:2007-12-12


今天, 是个特别的日子.
我第一次来到新加坡旧国会大厦,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名作家,
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感谢新加坡, 因为这里举办的作家节, 并没有把我这样的普通人拒之门外.
当然也要感谢南洋网, 让我及时收到了这么宝贵的消息,
我才有幸, 与我崇拜的作家们做了如此近距离的交流.

在旧国会大厦的艺术殿堂里, 我和很多跟我一样的普通人, 等待着一场接一场的"面对面".
每一位作家都给我带来艺术和心灵上的享受. 那种愉悦, 是我来新加坡这么多年来所没有过的.

早晨先听了苏童和蓝博洲谈文字和电影, 接着听了蓝博洲的一个专场,
主要谈的是台湾白色恐怖的历史, 我被这位台湾作家深深的感动着.
下午的重头戏是北岛, 他是我年青时最崇拜的诗人,
没想到二十年后, 能在新加坡见到他本人.

听完北岛, 听苏童, 接着就盼大名鼎鼎的王安忆出场.

与王安忆同台的, 是写<毛泽东, 鲜为人知的故事>的作者,
一个穿着华贵, 浓装艳抹, 看上去有点象混血儿的女作家--- 张戎.
第一眼看到张戎, 感觉她是我今天看到的唯一一个,
端着作家的架子, 带着作家的微笑出场, 而偏偏感觉最不象作家的"作家".

主持人是位老先生. 看来是本地的文学前辈, 他对王安忆了如指掌,
他介绍了王安忆的父母, 也介绍了王安忆的父亲从新加坡回国抗日的事,
原来, 王安忆与新加坡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轮到介绍张戎, 这位老先生的话并不多,
更微妙的是, 在介绍张戎的三言两语中, 老先生强调了一句"据她本人说", 如何如何,
令台下的一些听众不由的发出哧哧的低笑声.



这两位作家格调和层次太不相同了, 为什么要把她们排在一起?
原因是她们都是女性, 主办单位要她们谈的话题是"男性止步".

张戎讲话时, 她似乎一直想把话题往<毛泽东>一书上扯.
她先很有技巧的控诉了文革时期, 她在中国的痛苦遭遇,
接着讲到出国, 她是文革后第一批被派往英国学习英语的14个中国学生之一.

作为多少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的中国人, 我很惊讶, 能够作为第一批派去英国的留学生,
张戎应该不是根正苗红, 便是老革命之后, 我不相信那个时期的选拔会不看出身, 只看成绩.
既然如此, 张戎真的会在文革中吃到比别人更多的苦吗?
如果是真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她的家庭, 是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干部.
这样的人, 竟然会把当时文革中的不幸遭遇, 说成是毛对人民的迫害, 多少是有点让人费解.

由于对话的主题是"男性止步", 先发言的王安忆谈的话题也仅仅是女性问题,
所以张戎开始还不敢跑题的太远.
可说着说着, 她还是绕到了<毛>书, 并用夸赞她的英国老公的办法,
说他如何懂的多国文字, 如何查前苏联的档案, 从而引出了自己对<毛>书的高度评价.

到了后来观众提问的阶段, 张戎更是夸张,
几乎把一个谈文艺的座谈变成了政治控诉,
把一个本来谈女性话题的对话变成了对一个死去的男人的控诉.
搞到最后, 一个新加坡听众愤然而起, 上前打断了她的发言,
他说, 对不起, 今天这里不应该是对毛泽东的控诉会,
请你们多给一些时间让王安忆女士发言, 我们想听听她的看法.

主持座谈的老先生也很无奈, 只好承着这位先生的发言,
语无伦次的总结了一番, 草草结束了全天最失败的一场对话会.

我与那位新加坡朋友同感, 这场跑题的对话会, 对不起王安忆女士,
也对不起冲着王安忆女士而来的这么多听众.
张戎活脱脱的是个搅局者, 综观她的表现,
更象是一个靠炒做话题而成功的所谓畅销书作者,
她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也不是一个真诚可信的女人,
她的言谈充满煽情和造作

而我最不能忍受的, 是她竟然在大厅广众之下, 大言不惭的说:
她的这本书, 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真是好笑! 这就是所谓的作家吗?
改写中国的历史?!
就凭她张戎? 就凭她写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

是可叹:
满嘴荒唐言,
作书逞雌簧,
自谓成一统,
沽名太张狂.
164#
发表于 2008-6-27 00:05:30 | 只看该作者

章立凡:历史不是小说家言——关于张戎评毛新作引发的书评之争

● 章立凡   

    旅英作家张戎女士与其夫君J.Halliday的新作《毛,不为人知的故事》(Mao,The Unknown Story)2005年在英国出版,引来了西方媒体的热烈追捧,一些学者和政客也紧随其后。经过连续炒作,一时好评如潮,该书连续高踞于各种排名榜首位。 ( http://www.tecn.cn )
    但是,挑毛病的人很快出现了,中国学者金小丁写了《〈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17个问题》(后整理为《评张戎的〈毛,不为人知的故事〉》),对书中的多处“硬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作家安替认为“此书基本上是一本文学作品而不是学术作品,纯粹是想证明毛泽东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是恶魔。我特别看了注,张戎的确看了很多资料,但她对资料的引用基本上没有多少交叉论证,只是主题先行,选取各方最不利毛的资料”。 ( http://www.tecn.cn )
    出于政治、经济、情感乃至无知等多种复杂因素,这类批评不为多数海外媒体所重视。直到2005年11月,形势才开始改观,美国汉学界重量级人物、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在《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of Books)发表评论,认为“书中援引大量最近出版的回忆录,但往往没有求证确实”;“本书作者令其说法所可能发挥的力量大打了折扣。作者试图彰显毛一开始即是个恶人,而后一辈子为非作歹,但这么做却否定了人会改变的现实,不论是成长或堕落”。 ( http://www.tecn.cn )
    多年前,张女士的自传《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在西方也曾引起轰动,当年我读此书时,也深为主人公的故事所感动。后来方知故事只是故事,那位在女儿书中受尽“文革”迫害的高干父亲,竟也曾是一位整人高手…… ( http://www.tecn.cn )
    如今张戎又开始讲故事,我当然有兴趣。她的书中确有一些抢眼的内容,例如:宣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件不存在;蒋介石以放红军一条生路为条件,向斯大林换取儿子蒋经国的回归,等等;其中最离奇的,莫过于揭发中共打入国民党内的“四大间谍”——邵力子、张治中、胡宗南、卫立煌,而宋庆龄则被指为“苏联间谍”。张女士俨然成为一个“抓间谍的人”,却并未公示这些指控的确凿档案证据。读了这些,已大致可判断出作品属于“小说家言”。  ( http://www.tecn.cn )
    导致战争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蒋介石戎马一生的不少战例上,军事指挥的失当曾使他屡受讥评,但这不能成为有意放走敌人的证据(胡宗南、卫立煌的战绩也是如此)。况且,他的老对头毛泽东,是一位从来不按牌理出牌的博弈高手;地方军阀保存实力的私心,也是蒋指挥失灵的原因之一。 ( http://www.tecn.cn )
    张女士只提及蒋介石曾向斯大林要求放儿子蒋经国归国的事实,却没有展示任何以放走红军为交易的档案证据。这样的交易也不符合蒋的性格,任何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须分我一杯羹”的掌故,“为天下者不顾家”是政治超人的逻辑。固然,张戎身为一名母亲,也许会在子女被劫持时对绑匪作出妥协;如果按照她的“亲情逻辑”,小蒋自1925年起就成了斯大林手中的人质,老蒋1927年发动反共政变纯属多此一举,何须等上八年再唱“华容道”?看来,张女士确实是“大胆假设”,但没有“小心求证”。 ( http://www.tecn.cn )
    胡宗南之子胡为真曾为此书对其父身后名誉造成的影响,向张女士提出过交涉,牛津大学的华裔史学家曾锐生(Dr.Steve Tsang)也提出了质疑,《中国时报》记者傅建中曾以此为题发表了一篇综述。张戎之弟张朴(同时也是此书译者)立即撰文反驳,并公布了该书第29章的中译本节选作为佐证,指责傅先生是想赶在中文版问世之前,“‘抵消’这本书的杀伤力”。 ( http://www.tecn.cn )
    无知者往往无畏,弟弟的莽撞出手,不仅给人以捍卫商业利益的印象,更不幸“杀伤”了姐姐。中国读者会很快从他披露的内容中发现,张戎犯了常识性错误:在缺乏档案证据的情况下,穿凿附会一些公知的历史情节,按自己的臆测作出结论,暴露出作者没有受过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对此,旅美学人侯一岳发表了《治史应有的态度:同张朴张戎商榷——对张戎“毛书”中关于胡宗南是“共谍”问题之我见》,也从史实和研究方法上对张氏姐弟的论据提出辩驳。 ( http://www.tecn.cn )
    历史研究要凭证据说话,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翻案文章”更是高风险课题,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任何严肃的学者都不会在缺乏第一手证据的前提下妄作结论,至于访谈、回忆录之类的史料,一般也只能作为旁证。斯大林恐怖年代的“格别乌”倒是有各种捕风捉影的本事,成功地将大批党国军政要人打成“间谍”。 ( http://www.tecn.cn )
    张女士作品的中文版要到2006年初才能与读者见面,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读者拜读的机会不大,以往李志绥医生的回忆录问世时,也遇到这种情况。大陆官方曾组织出版了《历史的真实》一书,对李大夫发起反击,但因李的回忆录无法与大陆读者见面,以致于这种反击变成了反宣传,令读者对看不到的东西大感兴趣。 ( http://www.tecn.cn )
    由于大陆没有开放与毛泽东有关的秘密档案,令张女士有机会造成这样一种声势:她说自己曾与丈夫查阅了前苏联、东欧以及英美等国的档案,搜集毛泽东的资料,并访问了大量当事人,以十多年的时间写成此书。这种说法令任何人不敢小视,使她俨然成为一个国外学界推崇的中国问题专家。面对张戎的挑战,大陆官方是继续保持以往的习惯,还是采取开放的做法,姑且拭目以待。但奇怪的是,张女士也同大陆当局一样,没有公布她所搜集到的原始档案,这些文献也许比她的故事更有价值。 ( http://www.tecn.cn )
    从海外汉学的研究环境来看,以英文发表的著作,即便有不少隔靴搔痒的成分,也容易先声夺人。张女士的长项或许是能以英文写作,在男性作家如林的西方世界里,华人女作家更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位缺乏学术背景的作家,她利用了自己以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声誉,以迎合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肤浅偏好。虽然获得了海外媒体几乎一边倒的捧场,但在BBC中文网的论坛上,中外网民对她的支持率似乎并不高,尽管其中许多人并不喜欢毛泽东。 ( http://www.tecn.cn )
    史景迁的结论性点评十分到位:“在我看来,即便毛泽东真是个病态怪物,历史学家也应对他持平而论。”笔者以两代人的痛苦经历,对此也深有体会:毛泽东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现象。仅就毛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而言,需要的是将神还原为人,而不是将其妖魔化。凭政治口味或个人恩怨戏弄学术。以毛泽东之道还治毛泽东之身,无异于以暴易暴。 ( http://www.tecn.cn )
    本书以Mao,The Unknown Story作为书名,如果这是一部小说,或许有些须可读性。但Story毕竟不是History,《三国演义》也无法等同于《三国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笔法可以用于文学创作,在学术上却是容不得任何哗众取宠的,如今虽常有侥幸风光者,但最终难脱不良纪录。对于一位想要自我提升为学者的作家而言,发表这类习作更是十分致命的。 ( http://www.tecn.cn )
    张戎女士,可惜了!
     
    2006年1月8日 风雨读书楼
165#
发表于 2008-6-27 22:3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回复:谁是中国的精英,李鹏算不算精英?

davidqli分析得很好,其实这也是邓小平的理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请教一个问题,有人说比较两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劣,应选择最具可比性的,比如历史、文化、人口、传统. . . . . .等等。鄙人以为印度可能和中国最相似,不知davidqli以为如何?
首先:很高兴看到你的回帖,很欣赏你的态度,你真是个“Gentleman"。第二:很遗憾,对你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对于印度我了解不深,对于他的文化,历史,传统知之甚少,到底他跟中国有多相似,我不了解;所以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有人比我更适合来做这方面的分析。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做个具体的比较出来,让我拜读一下,长点见识。但是我个人觉得中国与印度没什么可比性,因为俩个不同的社会制度没什么可比的。一个是封建社会(见第120帖,不知你看了有何见解?),一个“听说”是“民主社会”,二者之间可比性不大。这好比“渡河”,一个还在岸上,一个已经下水了。“在岸上的”看似安全,但没“希望”;“下水的”看似危险,但有希望。以中国目前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可能去“下水”,因为伍千年来没有一个“封建主”,一群“既得利益者”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去改变现状,有的也只是在不伤害他们“大利益”的前提下做稍微的改革,像“王安石”,“张居正”等,所以都不会成功,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五千年的社会进程都是以“暴力”,“革命”,“改朝换代”的方式进行的。“刚上台的”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可一旦变成“既得利益者”就不会再想改变了;就慢慢地变腐朽了。紧跟着的又是一场大变革,大动荡了。所以我一直强调“下水”的重要性,只有强迫“下水”,从制度上去改变,才能改变中华民族周而复始的暴力运动,让社会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如果真想要比较的话,反倒是印度与瑞士,挪威等国家可以来个比较;看看一样的制度下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现象,看看哪里出错,哪方面是形象神不像,哪方面是似是而非,哪方面是貌似神离,如果得出结论也好有个借鉴的作用。希望有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去分析,去总结。拜托,拜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