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2869|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发:野菜不是能随便吃的(对不对,自己看着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9: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野菜不是能随便吃的                          ·方舟子·  2011年我和司马南一起去贵阳录电视节目,录制完了司马南领我到路边小摊吃夜宵,点了一盘凉拌折耳根,说:“这是当地的一种野菜,非常好吃,吃了会上瘾。”我出于好奇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奇怪的草腥味,无法欣赏。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做中药的鱼腥草的茎,只不过在当地被当成野菜了。  最近鱼腥草火了起来,因为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有一集介绍说,有一个川妹子在广东坐月子,四川的外婆带来了晒干的鱼腥草,用它来炖汤,被认为有利于伤口愈合,最适合产妇身体恢复。由于鱼腥草生长在阴湿的土壤中,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中医认为鱼腥草能利尿除湿、清热解毒,倒是没有听说还用于产后恢复,这大概是民间的发明。现代研究中药的人,也给鱼腥草发明了许多种新功效,包括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减肥、保肝、清除自由基、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等等,总之,现代人最想治什么病,鱼腥草就能治什么病,几乎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用来证明这些功效的,只是一些非常简陋的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并没有人体临床试验的验证,是否真的有效,就很可疑。  鱼腥草之所以有特殊的腥味,是因为它含有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被称为鱼腥草素,化学名称也叫癸酰乙醛。它被认为是鱼腥草的有效成分,国内广泛用来治疗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皮肤感染和其他感染。但它的治疗依据,同样只是一些简单的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鱼腥草生长的环境容易遭到细菌、真菌的侵袭,如果它们进化出天然的抗菌成分,做离体实验时发现能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倒也不奇怪,但这不等于人吃了它就也能有抗菌作用。实际上,鱼腥草素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容易氧化、分解,分解的产物在体外也灭不了菌。所以即便鱼腥草中的鱼腥草素真的有什么功效,等熬成了汤药、煮成了汤,也早分解成无效的别的物质了。  植物除了要抗细菌、抗真菌的侵袭,还要抵抗动物的吞噬。鱼腥草发出的腥味,恐怕正是用来驱赶动物的,不料有些人却反而喜欢那个味道。植物并不是上帝创造出来供人类食用或当药用的,它们反而往往含有一些对动物身体健康不利的有害成分,有的毒素是特地进化出来毒害动物以保护自己的,有的毒素则是碰巧对动物有毒。鱼腥草中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叫马兜铃内酰胺。我以前介绍过,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  有人会说,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马兜铃酸有个量的问题,只要不是海量吃,没事儿。有的毒素的确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达不到那个量的话人体能够解毒,不会造成伤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积蓄作用,即使每次摄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体内累积,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就属于后一种毒素,即使摄入的量极其微小,也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地吃就没事儿,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觉得没事儿并非就真的没事儿,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还没表现出来而已。  《舌尖上的中国2》还介绍一种美食叫“蕨根糍粑”。蕨菜、蕨根作为野菜吃的人要比吃鱼腥草的多得多,不幸的是,蕨中也含有一种有害成分,叫欧蕨苷,是一种强致癌物,能导致食道癌和胃癌。把蕨菜当蔬菜的地区其胃癌发病率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甚至蕨菜丰富的地区即使不吃蕨菜,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也比较高,因为其致癌物能进入饮用水、牛奶等。  除了果实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动物吃的,因此通常会进化出排斥、毒害动物的成分。只有极少数植物其根、茎、叶部分碰巧适合人类吃,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可口,把它们当蔬菜,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可口,实际上就是不知不觉地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安全。而对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植物,我们会觉得它们又苦又涩,或者有奇怪的味道。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觉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这是本能在告诉我们,不要碰这种“纯天然”、“绿色”植物。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3 收起 理由
maobei + 3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4-5-23 20:05: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吃蔬菜狂人有帮助,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23 20:4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无忧老猫

鱼腥草我们家乡叫猪鼻孔,以前在家乡经常吃,而且还挺喜欢吃的,信好现在吃不上,否则不知有多少毒素结淀在身体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23 20:49:08 | 只看该作者
赞成!我也是觉得野菜少吃为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23 21:0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棉花糖太太 于 2014-5-23 22:06 编辑

周五下班吃好饭无所事事---我从科学的角度来胡说两句.大家看着玩玩。

首先我赞同前半部分。我很能理解传统中医产业想要突破,用西医的方法提纯而增强药效的想法。但是植物本身的成分对于复杂人体机能的影响远远超过现在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武断认为鱼腥草的芳香油成分即为有效成分,并且夸大这种成分的药效确实有失偏颇。芳香成分易挥发。煮个n小时以后还有效的确实应该大部分是水溶成分。但是中医对药性的记载是对病症和药效的长期观察。本草纲目记录鱼腥草: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古时候虽然不搞临床,但是我想也不是随便写写,而是医者对于病人的反应而作的总结。

讲完药效我们讲毒性。如果鱼腥草毒性可以被肝分解。那我觉得没什么不妥。不知道方舟子的马兜铃内酰胺的毒性会积累是从何而来。我网上找了一下,实在找不到。考古找到一篇1999年的文献。贴出来大家共享一下。这种课题没有油水,一般是拿不到funding的: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445409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445409[/url]
最后结论也不过是马兜铃内酰胺有可能致癌。

虽然没有医药公司给funding, 中国已经亚洲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可是吃鱼腥草吃了好几百年了吧。食用人数之多,年龄跨度之大,时间范围之长是很多临床试验望尘莫及的。另外还是人体试验,不是体外或者搞几只小老鼠来说明问题。能拿出数据云贵川地区患癌比例比其他地区高吗?

关于蕨菜丰富的地区既是不吃蕨菜,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也比较高---这个是纯扯淡。安大略省是蕨类(fern)分布相当丰富的地区。我们是totally exposed to蕨菜空气。也没觉得我们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高了。

方舟子“出于好奇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奇怪的草腥味,无法欣赏”,于是方博士借舌尖之名哗众取宠,随手谷歌,百度了一下,捏了篇文章忽悠广大读者。意为“那么难吃的东西,有毒的,不要吃”。方博士在天朝无蕨菜之污染,天天呼吸汽车尾气,吃苏丹红,长命百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23 21: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棉花糖太太 :y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23 21:20: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这个帖子太及时了!我看到一个帖子,说蕨菜很有营养,味道不错。我正想找个周末到Don Valley的公园里挖几棵。看来还是让它们留在原地吧。野生植物的成分很复杂,入口还是要慎之又慎。
谢谢你赠给我杜鹃苗。我非常喜欢calsap这种杜鹃。回来之后我就把它们移栽到大一些的盆里了。6天过去了,没有发生萎蔫的情况,有4棵开始长出新叶子。等其余的2棵长出新叶,我专门发一个感谢帖。我估计得等明年才能嫁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23 22: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石针


    鱼腥草在我家那点就是折耳根,都很喜欢用来做凉拌菜,我还在想这个地方有没得,能找到的话栽点在院子里。现在就放弃了吧,毕竟还是要以健康为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13: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这个帖子太及时了!我看到一个帖子,说蕨菜很有营养,味道不错。我正想找个周末到Don Valley的公园里挖几棵。看来还是让它们留在原地吧。野生植物的成分很复杂,入口还是要慎之又慎。
谢谢你赠给我杜鹃苗。我非常喜欢calsap这种杜鹃。回来之后我就把它们移栽到大一些的盆里了。6天过去了,没有发生萎蔫的情况,有4棵开始长出新叶子。等其余的2棵长出新叶,我专门发一个感谢帖。我估计得等明年才能嫁接了。
枫林愚公 发表于 2014-5-23 22:20



    小苗太小,真是惭愧。准备换个定时器。现在是10个小时,定时器不能改。争取加到16小时。

好像商店里有卖ostrich fern。在加拿大吃过几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15:32 | 只看该作者
周五下班吃好饭无所事事---我从科学的角度来胡说两句.大家看着玩玩。

首先我赞同前半部分。我很能理解传统中医产业想要突破,用西医的方法提纯而增强药效的想法。但是植物本身的成分对于复杂人体机能的影响远远超过现在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武断认为鱼腥草的芳香油成分即为有效成分,并且夸大这种成分的药效确实有失偏颇。芳香成分易挥发。煮个n小时以后还有效的确实应该大部分是水溶成分。但是中医对药性的记载是对病症和药效的长期观察。本草纲目记录鱼腥草: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古时候虽然不搞临床,但是我想也不是随便写写,而是医者对于病人的反应而作的总结。

讲完药效我们讲毒性。如果鱼腥草毒性可以被肝分解。那我觉得没什么不妥。不知道方舟子的马兜铃内酰胺的毒性会积累是从何而来。我网上找了一下,实在找不到。考古找到一篇1999年的文献。贴出来大家共享一下。这种课题没有油水,一般是拿不到funding的:

最后结论也不过是马兜铃内酰胺有可能致癌。

虽然没有医药公司给funding, 中国已经亚洲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可是吃鱼腥草吃了好几百年了吧。食用人数之多,年龄跨度之大,时间范围之长是很多临床试验望尘莫及的。另外还是人体试验,不是体外或者搞几只小老鼠来说明问题。能拿出数据云贵川地区患癌比例比其他地区高吗?

关于蕨菜丰富的地区既是不吃蕨菜,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也比较高---这个是纯扯淡。安大略省是蕨类(fern)分布相当丰富的地区。我们是totally exposed to蕨菜空气。也没觉得我们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高了。

方舟子“出于好奇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奇怪的草腥味,无法欣赏”,于是方博士借舌尖之名哗众取宠,随手谷歌,百度了一下,捏了篇文章忽悠广大读者。意为“那么难吃的东西,有毒的,不要吃”。方博士在天朝无蕨菜之污染,天天呼吸汽车尾气,吃苏丹红,长命百岁!
棉花糖太太 发表于 2014-5-23 22:01


激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5-24 00:44:29 | 只看该作者
吃野菜还是慎重为好,人体各异,接受的程度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5-24 00:46:24 | 只看该作者
野菜不是能随便吃的                          ·方舟子·  2011年我和司马南一起去贵阳录电视节目,录制完了司马南领我到路边小摊吃夜宵,点了一盘凉拌折耳根,说:“这是当地的一种野菜,非常好吃,吃了会上瘾。”我出于好奇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奇怪的草腥味,无法欣赏。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做中药的鱼腥草的茎,只不过在当地被当成野菜了。  最近鱼腥草火了起来,因为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有一集介绍说,有一个川妹子在广东坐月子,四川的外婆带来了晒干的鱼腥草,用它来炖汤,被认为有利于伤口愈合,最适合产妇身体恢复。由于鱼腥草生长在阴湿的土壤中,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中医认为鱼腥草能利尿除湿、清热解毒,倒是没有听说还用于产后恢复,这大概是民间的发明。现代研究中药的人,也给鱼腥草发明了许多种新功效,包括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减肥、保肝、清除自由基、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等等,总之,现代人最想治什么病,鱼腥草就能治什么病,几乎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用来证明这些功效的,只是一些非常简陋的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并没有人体临床试验的验证,是否真的有效,就很可疑。  鱼腥草之所以有特殊的腥味,是因为它含有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被称为鱼腥草素,化学名称也叫癸酰乙醛。它被认为是鱼腥草的有效成分,国内广泛用来治疗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皮肤感染和其他感染。但它的治疗依据,同样只是一些简单的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鱼腥草生长的环境容易遭到细菌、真菌的侵袭,如果它们进化出天然的抗菌成分,做离体实验时发现能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倒也不奇怪,但这不等于人吃了它就也能有抗菌作用。实际上,鱼腥草素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容易氧化、分解,分解的产物在体外也灭不了菌。所以即便鱼腥草中的鱼腥草素真的有什么功效,等熬成了汤药、煮成了汤,也早分解成无效的别的物质了。  植物除了要抗细菌、抗真菌的侵袭,还要抵抗动物的吞噬。鱼腥草发出的腥味,恐怕正是用来驱赶动物的,不料有些人却反而喜欢那个味道。植物并不是上帝创造出来供人类食用或当药用的,它们反而往往含有一些对动物身体健康不利的有害成分,有的毒素是特地进化出来毒害动物以保护自己的,有的毒素则是碰巧对动物有毒。鱼腥草中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叫马兜铃内酰胺。我以前介绍过,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  有人会说,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马兜铃酸有个量的问题,只要不是海量吃,没事儿。有的毒素的确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达不到那个量的话人体能够解毒,不会造成伤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积蓄作用,即使每次摄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体内累积,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就属于后一种毒素,即使摄入的量极其微小,也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地吃就没事儿,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觉得没事儿并非就真的没事儿,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还没表现出来而已。  《舌尖上的中国2》还介绍一种美食叫“蕨根糍粑”。蕨菜、蕨根作为野菜吃的人要比吃鱼腥草的多得多,不幸的是,蕨中也含有一种有害成分,叫欧蕨苷,是一种强致癌物,能导致食道癌和胃癌。把蕨菜当蔬菜的地区其胃癌发病率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甚至蕨菜丰富的地区即使不吃蕨菜,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也比较高,因为其致癌物能进入饮用水、牛奶等。  除了果实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动物吃的,因此通常会进化出排斥、毒害动物的成分。只有极少数植物其根、茎、叶部分碰巧适合人类吃,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可口,把它们当蔬菜,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可口,实际上就是不知不觉地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安全。而对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植物,我们会觉得它们又苦又涩,或者有奇怪的味道。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觉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这是本能在告诉我们,不要碰这种“纯天然”、“绿色”植物。
石针 发表于 2014-5-23 20:08


鱼腥草俺不懂,但俺觉得方舟子对蕨菜的评说太夸张了,没有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5-24 05:2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石针
我现在放在室外明亮,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放在室外最大的好处就是昼夜温差比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5-24 07:0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石针


    我赞成吃野菜要小心的说法,每当看到有网友说又挖到蘑菇,又挖到野菜,我就有担心的感觉。

但不能随便吃,不是绝对不能吃。挖到蘑菇能确定是可以吃的当然可以吃。

看完,觉得这位方舟子有点武断。比如鱼腥草,不能根据它含有什么成份,而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如果说某地区的人都吃鱼腥草,这个地区的人肾病比率高于其它地区,才能说这个野菜不能吃。

- 此帖来自无忧论坛手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8:5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石针


    我赞成吃野菜要小心的说法,每当看到有网友说又挖到蘑菇,又挖到野菜,我就有担心的感觉。

但不能随便吃,不是绝对不能吃。挖到蘑菇能确定是可以吃的当然可以吃。

看完,觉得这位方舟子有点武断。比如鱼腥草,不能根据它含有什么成份,而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如果说某地区的人都吃鱼腥草,这个地区的人肾病比率高于其它地区,才能说这个野菜不能吃。

- 此帖来自无忧论坛手机版
云高天阔 发表于 2014-5-24 08:05


他的文章里有的有专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有的则属于推理或者猜测。

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如果真的计较的话,可能就没什么能吃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