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3-12-10 12:27 编辑
小盐粒兄:关于类星体,我认为都是星系的幼年期,那时是一个个极大的球状星团,星团中心的星星和气体受重力影响,愈來愈集中,紧密的结集在一起,终于引起了重力崩溃,物质以99%的光速和几乎无限大的压力向中心坍塌,引致大爆发,各种长短粒子向四方飞射,形成巨大射电源,因为星团比超新星巨大数千亿倍,坍塌时间亦比超新星长数千亿倍,就是我们所见的类星体。
而这些类星体,也和现在的星系一样,时常和邻近的类星体碰撞,合并。
经过坍塌之后,类星体形成了超级黑洞,而飞散的粒子和气体物质,就像超新星的行星云一样,围绕黑洞旋转,经过数十亿年渐渐形成恒星和行星,变成今天成熟的旋涡星系。而当时周边细小的球状星团,不受重力坍塌影响,一直保存至今,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星系周边那些球状星团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
您以为我的推想有道理吗?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2-9 22:38
我想有几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大爆发所需要的能量来源。
以下是几种类星体能量来源解释:
在类星体的星系模型中,能量可能来自于恒星间的碰撞。星系核心里恒星密度极高,经常发生碰撞,从而释放能量。而且恒星在碰撞中会粘合在一起成为越来越大的恒星,大质量恒星迅速演化为超新星,然后爆发,释放高能电子。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如果要恒星发生如此密集的碰撞,则类星体内部恒星数密度,应当高达人们附近空间里恒星数密度的1万亿倍。还有理论认为,类星体是质量约为太阳1亿倍的大质量恒星,它的光度可能达到人们观测到的类星体的光度。但这种大质量恒星释放出的辐射应当具有热辐射的性质,而不是像类星体那样放出非热辐射;此外,这样大质量的恒星也很不稳定。
类星体是巨型的脉冲星(中子星)。有一个与强磁场相连的、迅速自转的超大的核。这种星体比较稳定,光度也很高。同时,由于自转,磁力线不时地会扭结,产生能量爆发,这可以用来解释类星体的光变。但这种模式里的光变应该是周期性的,而观测到的类星体光变并不具备周期性。(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着的中子星,由富含中子的物质组成,体积非常微小,密度非常大。它不断发射出非常有规律的无线电脉冲,是恒星在生命演化的末期发生超新星爆炸而成。可以说脉冲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灯塔。)
类星体的能量来自星系核里正在吞噬物质的黑洞。黑洞的巨大引力具有一个临界区域,进入这一区域后,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都无法逃逸。而在这个区域之外,黑洞引力虽大,但并非所有物质都无法逃脱。气体、尘埃和恒星在高速旋转着被吸进黑洞时,在运动中产生的强烈辐射会挣脱黑洞引力而向周围扩散,这些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它射线。
类星体能量来自于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他在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应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大部分反物质都转化为了物质,或者难于被观测到,导致在人们看来这个世界主要由物质组成。据认为,类星体产生于宇宙诞生早期,其内部还存在着一些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之间剧烈湮灭,释放出巨大能量。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少量的反电子等粒子,但并未发现复杂反物质存在的确凿证据。因而上述说法看起来根基不牢。
类星体是作为黑洞反面的“白洞”。与黑洞类似,白洞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而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当白洞中心附近所聚集的超密态物质向外喷射时,就会与周围的物质发生猛烈碰撞,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这有可能就是类星体能量的来源。与反物质一样,白洞也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被观测所证实,因而此说法也不具备说服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类星体的谜团开始逐渐被揭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观测到了类星体的宿主星系,并且测出了它们的红移值。由于类星体的光芒过于明亮,掩盖了宿主星系相对暗淡的光线,所以宿主星系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在望远镜上安装了类似观测太阳大气用的日冕仪一样的仪器,遮挡住类星体明亮的光,才观测到了它们所处的宿主星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类星体实际是一类活动星系核(AGN)。而在同一时期,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也被证实为是活动星系核,一种试图统一射电星系、类星体、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的活动星系核模型逐渐受到普遍认可。 这个模型认为,在星系的核心位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在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下,附近的尘埃、气体以及一部分恒星物质围绕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的吸积盘。在吸积盘内侧靠近黑洞视界的地方,物质掉入黑洞里,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辐射,形成了物质喷流。而强大的磁场又约束着这些物质喷流,使它们只能够沿着磁轴的方向,通常是与吸积盘平面相垂直的方向高速喷出。如果这些喷流刚好对着观察者,就观测到了类星体,如果观察者观测活动星系核的视角有所不同,活动星系核则分别表现为射电星系、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这样一来,类星体的能量疑难初步得到解决。 类星体与一般的那些“平静”的星系核不同之处在于,类星体是年轻的、活跃的星系核。由类星体具有较大的红移值,距离很遥远这一事实可以推想,人们所看到的类星体实际上是它们许多年以前的样子,而类星体本身很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星系核心附近“燃料”逐渐耗尽,类星体将会演化成普通的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 2013年初,英天文学家发现最大类星体群。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11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近日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内部结构――由73个古老类星体或星系共同组成的 “大型类星体群组”(简称LQG),横跨40亿光年的距离。该项研究的负责人、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耶利米亚?霍罗克斯研究所的罗杰?克洛斯博士表示,40亿光年意味着,一架宇宙飞船如果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从类星体群一端飞到另一端,需要花费40亿年时间。而地球所在银河系包含超过1000亿颗恒星,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与它最近“邻居”仙女座之间的距离为250万光年。克洛斯博士说,“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它有可能将会对现有的宇宙学理论形成挑战,颠覆我们之前对宇宙的认识。”根据“宇宙学原理”和现代宇宙学理论得到的计算结果显示,天体物理学家目前无法发现一个大于12亿光年的宇宙结构。显然,LQG的发现将对这一理论形成挑战。
据美国《探索》网站报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之一,它们在极其遥远的宇宙深处闪耀,其亮度可以与一万亿颗太阳相当。然而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有三颗这样的类星体竟然共处一处,非常罕见。 这的确是极其罕见的情况。类星体本身便已经十分罕见,两颗类星体在一起便更加不可思议,而三颗类星体聚集一处的情况则简直难以想象。然而,这正是意大利布里亚大学艾玛努尔·法里纳(Emanuele Farina)领衔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的情况——在90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三个类星体聚集一处,这一群体目前被给予编号QQQ J1519+0627。三类星体系统是如此的罕见,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一发现还只是发现的第二例此类案例。
天文学家发现黑洞正在建造自己的宿主星系。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黑洞是大质量星体的最后归宿。由于它可以吸進它周围的任何物体,对周围星体将带来极大的威胁,应该和新星的产生没有丝毫联系。可是不久前在银河系中心黑洞附近发现了大量与黑洞和平共处的星体,使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最近的天文观测使天文学家得出了更惊人的结论:一个黑洞在建造自己的宿主星系。
据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新闻2009年11月30日报导,一个独立存在的大质量黑洞正在激起新星的产生,其速度要比银河系恒星平均生成速度快100倍。这个黑洞因此被认为在建造自己所属的星系。
天文学家埃尔巴斯(David Elbaz)近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他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特大质量的黑洞能引发众多恒星的诞生,从而建造它们自己的宿主星系。这一要点还能解释为什么存在大质量黑洞的星系会有更多的恒星。”
标号HE0450-2958的类星体距地球50亿光年,由一个超大黑洞提供能量。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和距离地球最远的天体之一。类星体直径只有星系的百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释放出的能量却是一般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通常与中央存在巨大黑洞的宿主星系相伴出现。HE0450-2958似乎没有被星系环绕着,这令天文学家迷惑不解。他们认为也许是尘埃使得这个类星体周围的星系变得模糊。
天文学家使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超大望远镜,用光谱的中红外区進行观察。但他们没有看到尘埃,观测结果证实了类星体HE0450-2958真是独立的星体。
HE450-2958类星体的合成图片,综合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甚大望远镜(VLA)和“巡天先進相机(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等所观测到的图像。
埃尔巴斯研究小组没有发现这个类星体周围的星系,却发现黑洞正在利用它的能量和物质摧毁它的邻近星体。这种喷射导致大量恒星诞生:在这个区域里每年有350颗新的恒星诞生。类星体和它的相伴星系相距2.2万光年,它们正以几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彼此靠近,最终将汇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