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骑马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盐粒儿论天体宇宙

 
16#
发表于 2013-11-22 12:29:12 | 只看该作者
妙妙妙!哈哈!小盐粒兄真个令我五体投地!怪不得有人说大爆发根本就是个大白洞!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1 18:44


小鬼,你变得可爱起来了嘛:eyebrow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4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2 14:52 编辑

恕我胡说八道,我认为以上各种说法都不太符合实情,早期星系核假说是最好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百亿年前的黑洞会发光,而现在的不发光?我怀疑类星体不是黑洞,也不是白洞,而是一种星系早期结构。当时星系中心沒有黑洞,是星系核因重力过大发生坍塌形成初期星系黑洞时的过程,就像超新星一样,发出巨量光和热,而星系核比超新星巨大得多,坍塌期很长,就是类星体,之后就中心黑洞形成而变为现在的星系了。

所以现在的宇宙已看不到类星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53:42 | 只看该作者
小鬼,你变得可爱起来了嘛
抬头看 发表于 2013-11-22 12:29

这里不是你玩的地方,还是回去教会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1-23 11:48:27 | 只看该作者
恕我胡说八道,我认为以上各种说法都不太符合实情,早期星系核假说是最好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百亿年前的黑洞会发光,而现在的不发光?我怀疑类星体不是黑洞,也不是白洞,而是一种星系早期结构。当时星系中心沒有黑洞,是星系核因重力过大发生坍塌形成初期星系黑洞时的过程,就像超新星一样,发出巨量光和热,而星系核比超新星巨大得多,坍塌期很长,就是类星体,之后就中心黑洞形成而变为现在的星系了。

所以现在的宇宙已看不到类星体。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2 14:47


星系核是星系中心质量密集的区域,由大量的恒星、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等组成。星系核有宁静星系核和活动星系核两种。宁静星系核中有各种光谱型的恒星,可能还存在中子星、白矮星等致密星。宁静星系核常产生幂律谱形式的射电辐射。活动星系核具有剧烈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一个黑洞,存在吸引力和喷流,还会发生星系核爆发。星系核爆发是宇宙中最壮观的天文现象之一。

大多数星系都有很密集的中心部分。以辐射压和引力相平衡等为依据,可以推知星系核的质量M约为10的8次方个太阳质量。

因宁静星系核相对较稳定,我们主要看看活跃星系核。

活跃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缩写为AGN)是河外天体中的一类中央核区活动性很强的系外星系,可以定义为:其主要特征为核活动,是产生于恒星中热核反应以外的另一种能源,并在某些现象中有着相当的影响。这个定义是非定量的,正常星系的核也有活动性,因此活动星系核的下边界可以延伸到某些正常星系。活动星系核寄居的星系称之为活动星系,在活动性最强的类星体中本底星系作用极小,往往只言核,按习惯,对活动性较差的活动星系,我们也统称为活动星系核。一般不严格区分活动星系和活动星系核。

为使活动星系核含义更明确,可采用以下观测特征加以限定:
1. 有比正常星系更亮的致密核;
2. 在某些不太宽的波段(如射电、光学、X射线波段等)表现为非恒星的连续谱;
3. 存在原子和离子的发射谱线;
4. 连续谱和发射线的强度、偏振和谱形随时间变化;
5. 相对于正常星系有更强的高能光子(如X射线,γ射线等)的发射能力。
具有以上全部或部分特征的核就定义为活动星系核。类星体具有上述全部特征,是活动性最强的活动星系核。可见光谱线性质是活动星系核最关键的证认。

典型的活动星系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光度
光学光度与普通星系核相差不大,射电光度大约是普通星系的20~2×10的6次方倍,而类星体高达6×10的6次方倍。
2、快速光变
光变周期一般在几天到一年左右,甚至有的活动星系核光变周期只有几个小时
3、非热连续辐射,高偏振辐射
正常星系的辐射为黑体辐射,最大值位于光学波段,而活动星系核光谱复杂,极大值在远红外波段(非热辐射)
4、射电波段有特殊形态
常有喷流、亮核、不规则形态被人们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5、强发射线
发射线来源于中心区高能辐射对周围环境的电离,通常在光谱上表现为金属线
6、其宿主星系较为暗淡

活动星系核可分为多种亚型,名词多大数十种,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不是简单的事。早期都是根据部分观测结果来命名和分类的,并沿用至今。更物理的分类应在明确了核区内部过程和外部结构后,并选定合理的物理参量进行。主要类型有:赛弗特星系,类星体,射电星系,蝎虎天体(BL Lac Object/Blazars),光学剧变类星体等。

与此同时,各种类型之间又出现了交迭和融合,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所有这些现象启发人们,所有这些分类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有着统一的物理过程。由于某几个基本物理参量的变化,才造成观测特征上形形色色的差别。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建立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的趋向,在建立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的探索过程中,黑洞吸积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遍认为,活动星系核内区的标准模型中包括四个主要部分:
1.中心天体是大质量黑洞,其质量量级为10的6次方至10的9次方倍的太阳质量;
2.围绕黑洞的是一个较差转动的吸积盘;
3.存在与中心天体转轴方向一致的喷流;
4.在盘内区或其附近形成发射硬X射线的冕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15:0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3 15:07 编辑

和你谈话真爽,你像个白洞啊!我的推测也有点靠谱,照你说类星体就极有可能是百亿年前的爆发星系核了,可你说近代的星系核也有爆发,可我没听说过,能举个例子吗?哈勃望远镜看到了吗?两个黑洞和周围的吸积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1-23 15:55:59 | 只看该作者
和你谈话真爽,你像个白洞啊!我的推测也有点靠谱,照你说类星体就极有可能是百亿年前的爆发星系核了,可你说近代的星系核也有爆发,可我没听说过,能举个例子吗?哈勃望远镜看到了吗?两个黑洞和周围的吸积盘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3 15:06


这是我在NASA网站找到的资料: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 ... lactic-nucleus.html

还可以参考这条信息:

http://www.dailygalaxy.com/my_we ... f-all-galaxie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1-23 17:31:53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不是你玩的地方,还是回去教会玩吧!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2 14:53


喂,说你呢,你嚼着自己鼻子上弄了棵葱,从此自己就可以装象了??:aplaster:
你嚼着转贴了人家几个科学论贴,就可在外行人面前忽悠人、你就成了科学家?
念了几遍阿米托福,你就嚼着自己成了“佛爷"?? 俺那个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5:0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4 15:55 编辑

喂!小盐粒兄,现在的物理学家只注重研究现在的星系核和黑洞,还未有把百亿年前的星系核和类星体扯上关系,不如你在这方面研究一下,能否提出类星体可能和宇宙早期星系核坍塌有关的假说?好像科学家未有提及星系核的超级黑洞形成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3:0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5 13:08 编辑

不见回应?可能我这类星体是星系核坍塌爆发的假说推理不对了。好,咱们谈别的

宇宙大冻结论注定一切物质和能源消灭了,但星系和黑洞只佔宇宙物质4%,还有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又是什么回事?

人类的科学起点只有数百年,现在已开始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照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是以几何级飚升的,相信几百年后,有可能掌握和运用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1-25 21:4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盐粒儿 于 2013-11-25 21:43 编辑
不见回应?可能我这类星体是星系核坍塌爆发的假说推理不对了。好,咱们谈别的

宇宙大冻结论注定一切物质和能源消灭了,但星系和黑洞只佔宇宙物质4%,还有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又是什么回事?

人类的科学起点只有数百年,现在已开始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照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是以几何级飚升的,相信几百年后,有可能掌握和运用暗物质和暗能量了罢?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5 13:07


昨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下午还要上班,所以没有回复您的帖子,请原谅。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份最新的天体观测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在一个遥远的星系中发现了一个巨型星系核,是此前见过的最大星系核,其形成机制可能源于两个黑洞的合并事件。新发现的巨型星系核的跨度达到了1万光年,研究人员将其编号为A2261-BCG。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它的存在,星系核呈现出难以想象的巨大,其所在的星系跨度是我们银河系的10倍,星系核区所发出的星光显得有些怪异,并没有出现通常在星系核区可以看到的恒星聚光现象。

对A2261-BCG天体的观测细节描述上最后一点显得有些令人吃惊,因为超大质量黑洞被认为潜伏在该星系的核心附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根据本项研究的合著者、来自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天文学家托德·劳尔(Tod Lauer)介绍:“我们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该星系核区进行观测,就如同将一个最大桃子给切开来,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中存在桃核。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该星系中央不存在黑洞,但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在该星系核区内不存在恒星集中的现象。”

A2261-BCG星系是阿贝尔2261星系团中最亮的天体之一,其具有较为明亮的特征,其宽度达到了100万光年,距离地球三十亿光年,令科学家感到奇怪的是该星系存在一个明亮的、臃肿的核区,是其他极度发光核区三倍。天文学家认为该星系中央发生了黑洞合并事件,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可能使得星系核心出现“臃肿”。之所以在核区未发现大量的恒星集群释放的光线,其中一个方案认为黑洞合并事件分散了星系内恒星的位置,一个黑洞失去运转的动力来源而坠入另一个黑洞中。

另一个方案认为黑洞合并事件可创建引力波,这是一种独特的时空结构涟漪,并在一个方向上体现出最强的辐射释放,使得星系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被“踢出”中央核区。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天文学家托德·劳尔认为黑洞有些像恒星的“锚地”,在引力作用下恒星可围绕黑洞进行轨道运动,如果我们将其移除,那么星系将突然损失大量的质量。A2261-BCG天体中的恒星似乎并没有那么集中,而且他们处于向外运动的过程中。

根据位于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本项观测论文的第一作者马克·珀斯特曼(Marc Postman)认为天体“弹射”理论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观测宇宙却是非常有趣的,有时你会发现一些奇特的东西。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寻找A2261-BCG中央黑洞的证据,如果它是存在的话就可以探测到该黑洞产生的射电波。天文学家小组正在接触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希望通过该望远镜来观测。本项研究已经发表在9月10号的《天文物理》期刊上。


附上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阿贝尔2261星系团照片,其中一个最大最亮的星系中便存在巨型核区。(不小心帖重复了)

76814569.jpg (21.45 KB, 下载次数: 128)

76814569.jpg

76814569.jpg (21.45 KB, 下载次数: 135)

7681456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5 22:15 编辑

根据您帖的照片,中心的大星系属楕园星系,不是漩涡星系(其他多是涡状星系)。楕园星系一般都比旋涡星系大,而且不会旋转。
椭园星系多数由两个以上的涡状星系合并而成,听说咱们的银河星系将来也会和仙女座星系合并成楕园星系。
但这个星系太巨大了,中心的黑洞可能不止两个,以致出现反常现象,把恒星排斥出去?(又信口开河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22:19:2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下午还要上班,所以没有回复您的帖子,请原谅。
小盐粒儿 发表于 2013-11-25 21:41

啊!您是安息复临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1-25 22:28: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宇宙大冻结论和科学家提及的宇宙未来大冻结,是两个不同概念。

宇宙大冻结理论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于2012年8月提出。该理论认为,宇宙不是在13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中诞生,而是因为“大冻结”(Big Chill)而诞生。该理论认为,空间的三个维度和时间这一维度是因宇宙“冻结”而形成。这项理论是人类长期以来探寻宇宙本质奥秘征程中的最新一项努力。

关于大冻结, 是在发现暗能量之前,宇宙学家认为宇宙的未来存在有两种图景:如果宇宙能量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会在膨胀到最大体积之后坍缩,在坍缩过程中,宇宙的密度和温度都会再次升高,最后终结于同爆炸开始相似的状态——即大挤压;相反,如果宇宙能量密度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密度,膨胀会逐渐减速,但永远不会停止。恒星形成会因各个星系中的星际气体都被逐渐消耗而最终停止;恒星演化最终导致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相当缓慢地,这些致密星体彼此的碰撞会导致质量聚集而陆续产生更大的黑洞。宇宙的平均温度会渐近地趋于绝对零度,从而达到所谓大冻结。此外,倘若质子真像标准模型预言的那样是不稳定的,重子物质最终也会全部消失,宇宙中只留下辐射和黑洞,而最终黑洞也会因霍金辐射而全部蒸发。宇宙的熵会增加到极点,以致于再也不会有自组织的能量形式产生,最终宇宙达到热寂状态。

2003年威尔金森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斯隆数字巡天(SDSS)天文观测以其对宇宙学参数的精确测量,WMAP的结果告诉我们,宇宙中普通物质只占4%,23%的物质为暗物质,73%是暗能量, SDSS 也给出类似的结果。2013年,Planck spacecraft卫星给出的数据是,68.3%的暗能量, 26.8%的暗物质,以及4.9%的通常物质。

暗物质不发光,但是它有显著的引力效应。比如,对于一个星系考虑距其中心远处的天体的旋转速度,如果物质存在的区域和光存在的区域是一样的话,由牛顿引力定律可知,距离中心越远,速度应该越小。可是天文观测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当中有看不见的暗物质。目前各种天文观测和结构形成理论强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暗物质。中微子是一种暗物质粒子,但WMAP和SDSS的结果说明,它的质量应当非常小,在暗物质中只能占微小的比例,绝大部分应是所谓的中性的弱作用重粒子。它们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理论物理学家猜测,它们可能是超对称理论中的最轻的超对称粒子,是稳定的,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像微波背景光子一样被遗留下来。
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证据有两个。一是对遥远的超新星所进行的大量观测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星系膨胀的速度不象哈勃定律描述的那样,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加速。按照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加速膨胀的现象推论出宇宙中存在着压强为负的"暗能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近年对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精确地测量出宇宙中物质的总密度。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加起来大约只占其1/3左右,所以仍有约2/3的短缺。这一短缺的物质称为暗能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中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结团。最近WMAP数据显示,暗能量在宇宙中占总物质的7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通常的能量(辐射)、重子和冷暗物质,压强都是非负的,所以必定存在着一种未知的负压物质主导今天的宇宙。

然而现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无法解释观测到的这一暗能量。暗能量是二十一世纪物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物理学对暗能量这种新类型物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众说纷纭,但仅仅是一些猜测和设想,远没有形成一个基本合理的解释。科学家正在计划发射新的探测卫星,对于宇宙大尺度空间进行更多更精确更系统的观测,进一步研究宇宙加速膨胀的规律,确定暗能量的形式和物理特征,不同的暗能量形式将导致非常不同的宇宙膨胀的规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新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一旦被找到,很可能是人们长期追求的包括引力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量子理论。这将是一场重大的物理学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1-25 22:45:09 | 只看该作者
啊!您是安息复临会的?
骑马海 发表于 2013-11-25 22:19


不是,我们敬拜是在星期天,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以及犹太人守安息日是在星期六(Sabbath)。

继续说说暗能量。

关于暗能量概念的起源,还得追溯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他在1917年由他在两年前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导出的一组引力方程式,方程式的结果都预示着宇宙是在做永恒的运动,这个结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是静止的观点相违背,为了使这个结果能预示宇宙是呈静止状态爱因斯坦又给方程式引入了一个项,这个项称之为的“宇宙常数”。

1997年12月,作为“大红移超新星搜索小组”的成员的哈佛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基尔希纳根据超新星的变化显示,宇宙膨胀速度非但没有在自身重力下变慢反而在一种看不见的、无人能解释的、神秘力量的控制、推动下变快,人们只是猜测:所处的这个宇宙可能处于一种人类还不了解、还未认识到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场态”之后另一种物质状态的物质控制、作用之下,这种物质不同于普通物质的一切属性及其存在和作用机制,这种“物质”因其绝对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态,故而科学家为了区分它们暂且将它称之为“暗物质”、将其具备的作用称之为“暗能量”,“暗物质”就成为当今天文学界、宇宙学界和物理学界等等科学界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后来人们经过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事实上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着的并且这一观测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方程的计算结果相符合,爱因斯坦得知“实际上的宇宙是在膨胀着的”这个消息后非常后悔,因此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现在看来,他的结论下得过早。此后那个“宇宙常数”便被人们所遗忘,后来的一次天文探测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这就预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巨大的东西”,此后这个“宇宙常数”被赋予“暗能量”的含义。

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一份题为《建立夸克与宇宙的联系:新世纪11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报告,科学家们在报告中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未来几十年天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暗物质”的本质问题和“暗能量”的性质问题在报告所列出的11个大问题中分列为第一、第二位。

美国航天局在轨道中运行的威尔金森微波仪探测卫星收集到的材料也证明超新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含义的确令科学家忐忑不安,因为这将预示着爱因斯坦、霍金等理论家可能都错了,影响并决定整个宇宙的力量不是引力和重力等已知作用力,而是以“宇宙常量”形式存在的“暗能量”和“暗物质”。所以有人认为,暗能量在宇宙中更像是一种背景和一种“超导体”,它就像是空气相对于人类或者是大海相对于鱼儿一样,故尔在宇宙物理学上它的确表现得更像一个真空,因此也有人把“暗能量”称之为“真空能”。真空是不是就是“暗能量”?“暗能量”是不是就是“真空能”呢?如果真空真是“暗能量”那么就应该具备一切能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力量。可见真空是否具备力的特征和力的属性也就成为“暗能量”成为真空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有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真空是否具备力的属性这个问题上,如果真空一旦被证明具备力的属性,那么“真空力”就成为独立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之后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第五种自然作用力即“第五种力”;那么真空就是物理学史上已经被抛弃的“以太”;而“以太”其实就是真空的某一种效应;那么真空也就是那个占整个宇宙96%以上的份额并控制着整个宇宙的神秘能量—“暗能量”,这一切的一切就因为真空有力而变为现实、变为可知的。

暗能量是什么,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科学家才刚开始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暗能量对宇宙整体的作用泄漏了它的行踪,而人们逐渐意识到,暗能量不仅对整个宇宙有影响,似乎也能操控宇宙的居民,指引恒星、星系和星系团(galaxycluster)的演化进程。虽然以前并没有意识到暗能量对这些结构的影响,但天文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它们的演化过程。

暗能量的无处不在,反而让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暗能量与物质不同,它是均匀分布的,不会在某个地方聚集成团。不论是在你家的厨房,还是在星际空间,暗能量的密度都完全一样,约为10的-26次方千克/立方米,相当于几个氢原子的质量。太阳系中所有的暗能量加起来,与一颗小行星的质量差不多,只有在巨大的空间尺度上和时间跨度上,才能体现出暗能量的影响力。

有科学家称167亿年后地球将被“暗能量”撕裂。科学家声称,在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在此5天之前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时间终止前28分钟,太阳将被摧毁,在时间终止前16分钟,随后5天地球将会被太阳撕裂,地球将爆炸。“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3290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0:0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骑马海 于 2013-11-26 10:05 编辑
后来的一次天文探测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这就预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巨大的东西”,此后这个“宇宙常数”被赋予“暗能量”的含义。

有科学家称167亿年后地球将被“暗能量”撕裂。科学家声称,在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在此5天之前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时间终止前28分钟,太阳将被摧毁,在时间终止前16分钟,随后5天地球将会被太阳撕裂,地球将爆炸。“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3290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小盐粒儿 发表于 2013-11-25 22:45

很佩服小盐粒兄的天体物理学都是最新的!令人大开眼界。

不过我不明白“宇宙常数”是制止宇宙膨胀的,而“暗能量”却相反地令宇宙加速彭胀,科学家为什么把宇宙常数赋予“暗能量”的含义呢?

很多谢你花那么多时间答复我,弄得最后的大撕裂论时间好像有点乱了。

我觉得有些科学家有点危言耸听,宇宙大冻结和大撕裂论都是,和“世界末日”论一样,地球已经多次世界末日了,但仍然在围着太阳转。
美丽的星系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