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8°
    温度感觉: 18°
  • 实时天气:温哥华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2°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2°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1°
楼主: jan_ai Zh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 -- 知青 -- 史料 -- 剖析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20:11:38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检阅红卫兵: 专车突然抛锚 (1)

  毛主席的车会抛锚吗?这在今天是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他是人,他的车就一定会抛锚!可如果在那个疯狂的1966年,谁也不会相信、甚至不敢想象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的专车会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时会突然抛锚停车……

120537069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1205370698.jpg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20:13:17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检阅红卫兵: 专车突然抛锚 (2)

http://info.51.ca/news/china/2008/03/11/147546.shtml)

  如果不是这几幅极其珍贵的照片,这短暂的、极具讽刺意味的瞬间毫无疑问将会被埋没。因为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绝不可能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会突然停止前进;更不会想到, 一但发生统帅的专车抛锚,专车上的中央领导人人会如临大敌一般……

120537079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1205370797.jpg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20:14:23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检阅红卫兵: 专车突然抛锚 (3)

  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中心、成百上千万的红卫兵从全国各地潮水般地涌向天安门广场;学校停课、机关瘫痪、交通混乱……包括我在内的红卫兵不顾一切地奔向天安门广场,居然是为了亲眼见到“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

120537086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5370863.jpg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20:15:56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检阅红卫兵: 专车突然抛锚 (4)

  是谁?斗胆拍下了这幅对伟大领袖如此不忠的照片?而且还一直保存到了今天?他就是精典纪实摄影作品“小平您好!”的作者、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王东。

120537095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5370955.jpg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5:44:24 | 只看该作者

史海:林彪集团的夫人们究竟是一群啥样女人(1)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 ... -gb2312-540379.html

林彪集团中以“黄、吴、李、邱”四人最出名,熟悉他们历史的人很多,但对他们的夫人却知之甚少。她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女人?她们是否曾与自己的丈夫一起登上政治舞台?

(一) 吴法宪夫人陈绥圻

当吴法宪出现在法庭上时,其妻陈绥圻还在浙江绍兴县龙虎山林牧场劳动。

1971年10月30日,陈绥圻由中央专案组审查,1978年经中央批准,结论为:“林彪死党,积极参加了林彪反党反革命阴谋活动。鉴于罪行严重,属敌我矛盾,撤销党内外职务, 开除党籍、军籍,交空军送浙江省国营农场监督劳动。”

1968年5月,由叶群提名,军委办事组下达命令,将本来不是军人的陈绥圻从民航总局调到空军,任吴法宪办公室主任。

对于叶群的关心,陈绥圻有些受宠若惊。她亲笔给林彪、叶群写信:“您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永生难忘……”此后,在陈绥圻给林彪、叶群的信中,不断出现效忠的语言。

1970年7月,林立果在空直机关二级部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做了所谓活学活用的“讲用报告”,陈绥圻带头喊起了“向林立果学习”的口号,一连喊了十七句,嗓子都喊哑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吴法宪是最怕死的。实际上他怕死的原因在于有陈绥圻和五个孩子。对妻子的爱怜和对孩子的歉疚使他要争取活下来。

1980 年夏天,孩子们来探监。他得知陈绥圻已经从农场回来,而且空军党委已明确指示:“吴法宪的女儿考大学不受吴法宪影响,考得上就上。”他的二女儿吴金秋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三女儿吴梦璀考上了北京无线电技校。他彻底相信了党的政策,他是几个主犯中交代材料最多的一个。

陈绥圻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长达九年的改造。劳动使她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农场每月发给她五十元生活费,她很节俭,回到北京时还给孩子们带回了一点积蓄。

她是从广播中得知审判吴法宪的。当听到吴法宪还能保住性命的宣判时,她振臂高呼了三遍:“共产党万岁!”不久,吴法宪活着同她见面了。他同陈绥圻在山东济南市过上了他们向往了十来年的平常人的生活。

120552746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5527464.jpg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5:53:57 | 只看该作者

史海:林彪集团的夫人们究竟是一群啥样女人(2)

(二) 黄永胜夫人项辉芳

在几名主犯的妻子中,黄永胜的妻子项辉芳的感情生活是最不幸的。

在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开庭的第二天下午,项辉芳向学习组汇报了自己的四点思想:

一、护公审林、江集团,拥护公审黄永胜;二、希望组织上在公审后尽快解决他的结论问题;三、她和孩子有些东西在黄永胜原来的住处,怕被当成黄永胜的东西没收;四、她不是黄永胜的家属,再次提出和黄永胜离婚。

这是一份较有意思的思想汇报,不是简单的划清界限、表明态度。

可以证明,项辉芳同黄永胜在感情上存在矛盾。矛盾之一是黄永胜虽已年过半百,但拈花惹草的习性仍未改掉。黄在聂帅手下工作时,因同一个地主的女儿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挨了批评后才到东北去投奔林彪。

到北京不久,项辉芳给叶群写了一封告状信,告黄永胜喜新厌旧、偷鸡摸狗、感情不专一。她没有想到信和汇报都成了后来叶群俘虏黄永胜的王牌。

项辉芳在黄永胜被羁押时还蒙在鼓里。而且在这之前,项辉芳不管与黄永胜如何吵闹,但为了攀附林、叶,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项辉芳同黄永胜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这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中已不是什么秘密。黄永胜被羁押后,项辉芳也于1971年12月由中央专案组审查。1978年6 月定性为林彪死党,敌我矛盾,开除党籍、军籍,送安徽省监督劳动。同其他被告的家属一样,中纪委于1979年9月宣布对她进行重新审查。

在漫长的审查中,她已知道了黄永胜的一切,并决计重新开始自己的一切。

在军事学院的大院里,人们常见到一个憔悴孤单的女人在夜晚散步。她每月领取六十元生活费,等待和盼望组织上对她的处理和定论。

后来,黄永胜被判决后,项辉芳就同黄永胜离了婚。没多久,黄永胜保外就医,因病情恶化在青岛结束了生命。

附: 项辉芳 《今古传奇·纪实版》 2007年第3期
http://qkzz.net/view/1003-3327C/2007/03/10033808.htm

项辉芳乃黄永胜之妻。叶群甜甜地称她“项大姐”,却在背后往她心窝上插刀子。

(1)安内抚外,与黄永胜貌似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

林彪集团中,黄永胜的妻子项辉芳的感情生活是最不幸的。
黄永胜虽已年过半百,但拈花惹草的习性仍未改掉。他在聂荣臻手下工作时,因同一个地主的女儿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挨了批评才到东北去投奔林彪,而在东北也做了不少风流韵事。

到北京后,黄永胜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办事组组长不久,项辉芳曾向林彪办公室主任叶群写了一封告状信,告黄永胜喜新厌旧、偷鸡摸狗、感情不专一。她没想到这信和汇报都成了后来叶群俘虏黄永胜的王牌。直到黄永胜被羁押,项辉芳还蒙在鼓里。

项辉芳不管与黄永胜如何吵闹,但在攀龙附凤方面,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1966年11月,黄永胜和项辉芳曾联名给叶群写过一封信。
原来,黄永胜的几个孩子,同北京一些老帅和老将的子女要好。“大串联”时,他们去北京就住在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处和贺龙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哪里知道父母要同两位老帅“划清界限”的诡计。

黄永胜的孩子们回到广州后,在黄永胜的授意下,长子黄春光给“林彪伯伯”和“江青妈妈”写了一封信。信中一是反映林月琴对他们特别热情,并一再追问广州军区“文化大革命”的情况,虽不知什么意思,估计可能别有用心。二是认为贺龙的儿子小龙有问题,他们要搞秘密组织,要秘密串联,要找可靠的人;他们调查、整理王任重的材料及关锋、戚本禹的讲话,保密,不给我们看;李井泉给小龙的爸爸打过电话;小龙的妈妈、秘书给小龙修改材料。这封来信被林彪批给陈伯达和江青。就这样,昨日还对他们施以关怀、情同手足的朋友,就在一场交易中,被无声无息地出卖了。对孩子们这一做法,项辉芳同黄永胜站在一起,貌似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正是这封信,创造了黄永胜靠近林彪并进入核心上层的契机。后来,当黄永胜因整罗瑞卿迟缓了一步,而在林彪面前大骂自己是“蠢猪”后,林彪对黄永胜便深信不疑了。这时,项辉芳也积极配合,安内抚外。

(2)对叶群言听计从,积极帮林家“选妃”和“选婿”

1970年5月,项辉芳在林立果送给她的一条皮腰带上写道:立果同志,我十二万分感谢您。您对我们全家,特别是对我的关心,是我内心非常感谢的。表示要“永远忠于林副主席。永远忠于我们的女领袖叶主任……天天想起恩人叶主任”。

当时,她对叶群有说不尽的感激。一次,她生病住院,叶群提起了她。项辉芳得知后又写信说:“主任又讲到林副主席对我的关怀,浑身顿时发热,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流出了滚滚热泪!若不是在病房,我会痛快地大哭一场……请敬爱的叶主任放心,我永远忠于林副主席,我也会永远听叶主任的话,忠于主任。”

叶群对项辉芳有一个甜蜜蜜的称呼:项大姐。“项大姐”的称呼确实很动听。项辉芳生于1918年,1937年参加革命,同叶群相差无几。行政11级,在女同志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人。项辉芳除把叶群视若亲人,又视为恩人。1968年6月,叶群见项辉芳在吃喝玩乐上颇有研究,就让她帮助收集古瓷和古字画等文物。

1968年7月和次年春,广州军区一位部门领导两次接到项辉芳的电话。她指示:“中央首长需要一批字画,你想办法送一点东汉、唐、宋、元、明、清的名人字画来。” 1969年9月,项辉芳收到广州军区那位领导收集的十几幅字画,送给叶群。后因质量不高全部退回,此事使项辉芳感到没有面子。5个月后,她又让那位领导送来重新收集的字画,交给了叶群。1969年7月,项辉芳还根据叶群的授意,从原广州市市长朱光的爱人余修处骗取文物。项辉芳利用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杨梅生的爱人刘坚是余修入党介绍人的关系,指示刘打着中央办公厅要做标本和外贸需要的幌子,从余修家骗取了名人画卷共77 轴,画册54本,碑帖8册,线装书63函另510册,精装书17册,石湾公仔41个。项辉芳让人把这些文物送给了林彪和叶群。
项辉芳也加入了为林家“选妃”和“选婿”的行列。1969年7月9日,项辉芳奉叶群之命,以总政文工团招演员的名义,去长沙选美。

第二天,项辉芳即带人到长沙,组织人在长沙、益阳、常德、株洲等地挑选。仅1970年1月至5月,她就给湖南岳阳军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发了5封亲笔信和1封电报,布置选美。同时,项辉芳还积极为林家“选婿”。她在北京某师物色了一位青年医生。项辉芳亲自打电话布置人负责对该医生的政审,并将材料送给林彪。当时,林立衡在空军已有一男朋友。不料被吴法宪和陈绥圻处理了。现在,由项辉芳以选保健医生的名义,将那位医生送到北京交给了叶群。

(3)她忙于给黄永胜、叶群后院扑火, 没想到丈夫却钻进了叶群的怀抱

项辉芳同林家先是感情上的联络,不久也卷进了政治漩涡。

“文革”期间,项辉芳写信给叶群,开始整治比她们资历更长、威信更高的巾帼之秀。她在一封信中提到吴克华的夫人张铭,说:“张铭与林月琴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到底她们之间为什么这样亲热?!最近,张铭、李贞这些‘病人’为什么这样活跃?!这是想搞阴谋,真可耻……已经看透了她们的反党行为。”

1968年4月14日,项辉芳就开始把手伸到她能够操纵的地方去了。有一天,她给广州军区党委办公室打电话,说:“近两日北京群众贴了叶剑英的大字报。叶剑英每年到广州去,我的意见,是否在小范围内揭一下,北京有的已揭了,材料可送办事组。”

广州军区党委办公室将她的话报告了军区有关领导。刘兴元作了布置,并将搜集整理的叶剑英的材料,以军区党委的名义报给了黄永胜。

1969年4月27日,即项辉芳给叶群写信反映黄永胜喜新厌旧、拈花惹草的问题后不久,黄永胜的秘书李必达揭发黄永胜等人问题的信落入黄永胜、叶群的手中。不久前还同黄永胜大动干戈的项辉芳又加入了帮助丈夫挽救败局的活动中。

120552803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1205528037.jpg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6:02:48 | 只看该作者

史海:林彪集团的夫人们究竟是一群啥样女人(3)

(三)李作鹏夫人董其采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经海军党委批准,对李作鹏的妻子董其采进行审查。董其采对这一决定有点愤愤不平。当李作鹏在关押点感叹这是“城楼失火,殃及池鱼”时,她也在说自己替林彪、叶群当了替罪羊。此时他们似有一种心灵感应。

她同李作鹏俨然是天生的一对顽固分子。在人生旅途中,她同李作鹏配合得十分默契,叶群给她一个很恰当的称谓:董高参。

早在1966年初,董其采就给叶群打电话写信,说:“中央军委和总政的一些人为了保护萧劲光、苏振华,就整李作鹏。李作鹏现在目标很大,支持他的人很少,在海军不好工作……他只有靠林总了。”  林彪、叶群很喜欢董其采和李作鹏的搭配。1968年5月,董其采在一路绿灯下,调到海军担任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以帮助李作鹏策划阴谋。

在林彪几员虎将的夫人中,董其采似乎与一般人不同,她性格古怪。如果走在路上看见哪个人不顺眼,她可以上前将其训哭。如果她不高兴,她会谁也不理。这种性格使得她没有更多地参与林家诸如“选美”和生活一类的事情。但她在给叶群的信中言及“我有千言万语,只等有机会向你倾诉……只有你和林副主席最了解作鹏同志和我”,说明她也有失去个性的时候。

李作鹏接受审判时,董其采正在天津附近汉沽的农场里。她知道所发生的一切,唯一担心的是李作鹏的心脏病。董其采在1979年7月至1981年6月的七次申诉中提出:“在长达十年对我的审查中,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已构成对我政治上的诬陷……是不折不扣的冤案,坚决要求给予平反……”

尽管如此无理纠缠,中央还是对其实行了宽大政策,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解除了监督劳动,开除党籍,撤销原行政职务,定为行政十四级,按退休处理。之后,她盼望已久的同李作鹏在一起生活的愿望如愿以偿,他们被妥善安置在山西太原市的一套公寓里……


附: 董其采 《今古传奇·纪实版》 2007年第3期
http://qkzz.net/view/1003-3327C/2007/03/10033810.htm

董其采, 李作鹏之妻。个性强硬,性情古怪,叶群称她“董高参”。整人无数,却对丈夫充满柔情。

(1) 叶群称她“董高参”;她和李作鹏是一对死党夫妻,一起大闹海军

在五名主犯中,李作鹏属于一个“硬派的角儿”。他“硬”,他的夫人董其采也“硬”。 1971年12月16日,中央专案组对董其采进行审查。董其采对这一决定有点愤愤不平,她指责这是错误的决定。当李作鹏在关押点信口开河感叹这一切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时,她也在说自己替林彪、叶群当了替罪羊。这对夫妻俨然有一种心灵感应。

审查期间,董其采拒不交代问题。她坐在审查人员的面前时,干脆闭上了眼睛。董其采坚信自己没有错误,她是一个顽固分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她同李作鹏配合得十分默契,叶群给她一个很好的称谓:董高参。

早在1966年初,董其采还未调到海军工作之前,就给叶群打电话、写信。她同叶群,有李作鹏曾给林彪当过参谋处长的关系,自然是谈得来的。她在电话和信中说:“中央军委和总政的一些人为了保护肖劲光、苏振华,就整李作鹏,李作鹏现在目标很大,支持他的人很少,在海军不好工作……他只有靠林总了。” 1967年1月9日后的一周内,董其采给叶群写信并给“林办”打电话,开始参与打倒海军政委苏振华的活动。董其采先是向叶群反映“苏等在海军的影响很深,根子很牢……”待揭发苏振华的材料报到林彪手上后,她同李作鹏商议,向林家要揭发苏振华的材料,并说“李副政委想借去看看,可以把林总的字样去掉”。林彪、叶群当然欢迎。回复道:文件可以借,摘完退我。接着,董其采反映:海军“文革”小组已基本瘫痪,需要改组,常委会也召集不起来,李副政委的意思,想请叶群同志当顾问,以便了解上面的意图。

1969年夏天,董其采伙同王宏坤、张秀川求见叶群。叶群对秘书张云生安排道:“海军李、王、张来见我,李作鹏可能有事,可能不来了,派他夫人董高参作代表。”  此时,董其采再不是什么普通的高参、夫人了,她已直接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迫害海军领导和群众的阴谋活动。林彪、叶群很喜欢董其采和李作鹏的搭配。1968年5月,董其采在一路绿灯下,调到海军担任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帮助李作鹏策划阴谋。1968年是李作鹏和董其采志同道合,放手大闹海军的一年。

7月,董其采积极参与了李作鹏一手策划制造的所谓海军工程部确有对抗李、王、张的“一股暗流”的事件。7月16日,董其采接待了“红联总”群众组织,对服务员吴春芳、叶志道不无担忧地说:“担心你们跟不上去。” 转念她有了主意:“可以把李政委的指示宣传出去。先把主要人物抓住。谁是关键人物,要抓关键人物,其他就陆续带出来了。” 在李、董夫妇的指使下,工程部立即掀起了一个“反暗流运动”,海军工程部副政委聂洪国等19名同志遭到迫害打击。
9月1日,“海司”警卫一连一名战士写信反映警卫连存在两条建军路线的斗争,说有的人对李、王、张毫无感情,并声言可以炮轰,可以火烧。

董其采感到这样将危及李作鹏和他的阵线的安危,在信件上批示:这个同志反映的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比较客观,合乎实际……应给回信,支持他的意见和看法。之后,有关部门派人去警卫连调查处理,对原指导员张贤才,以对李作鹏“爱不起来”等罪名处理回老家,限期离京。全连11名干部,被处理了9人。1968年10月16日,海政干部部负责人根据军委办事组电话“指示”,拟定了一个海军正师职以上干部可以打倒或半打倒的90人的名单。名单中有战争中培养锻炼出来的优秀军官,也有熟悉海军业务的知识分子。在报给李作鹏审批时,董其采亲笔代李作鹏写了3条批示:
一、有把握的先定下来,其他人再研究;
二、类似苏振华是贺龙、彭德怀、罗瑞卿死党问题的人,可挂钩;是苏振华的死党而又顽固的可打倒;
三、一般“三反分子”可半打倒。
在林彪的几员虎将的夫人中,董其采似乎与一般人不同,她性格古怪,如果她走在路上看见哪个人不顺眼,她可以上前训得他哭。如果她不高兴,她会谁也不理。这种性格使她没有更多参与林家诸如“选美”一类的事情。但她在给叶群的信中言及“我有千言万语只等有机会向你倾诉……只有你和林副主席最了解作鹏同志和我”。
1970年4月,她亲自在青岛、北京组织人为林彪写的《重上井冈山》谱曲、录音、试唱,可谓别有一番用心。

(2)夫妻情深,为丈夫落下心口疼;拒不认错,却得宽大处理

“九一三”事件之后,董其采与李作鹏有八九年失去联系。待中央宣布对林彪集团案件审查后,董其采才得到给李作鹏写信的机会。
1978年6月15日,中央专案组对其作出审查结论,认定“董其采是林彪死党”,决定“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开除军籍,交给海军送河北省国营农场劳动”。1980年6月30日,李作鹏的子女来探监。李作鹏在笔记本上给董其采写了两句话:“见字如见人,文采更喜人。”
在李作鹏问题的重新审查中,其长子曾给胡耀邦写信,要求退还没收的财物。其中退还的1万6千元钱,董其采给孩子们各分1千元,余下的存了起来,告诉孩子们这些将来由她和他们的爸爸来支配。可见她对未来是自信的。李作鹏在狱中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与董其采之间的感情。1980年7月初,他还给董其采和子女们留言,把自己万一作古后的一切嘱托给他们。

李作鹏接受审判时,董其采正在天津附近的一个叫做汉沽的农场里。她日夜牵挂、唯一担心的是李作鹏的心脏病,不料审判结束,她自己也落下个心口疼。董其采在1979年7月至1981年6月的7次申诉中提出:在长达10年对我的审查中,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已构成对我政治上的诬陷……是不折不扣的冤案,坚决要求给予平反……
尽管如此无理纠缠取闹,中央还是对其实行了宽大政策,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解除监督劳动,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定为行政十四级,按退休处理。之后,她盼望已久的同李作鹏在一起生活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们被妥善安置在山西太原市的一套公寓里,平静地生活着。

120552856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1205528567.jpg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16:05:07 | 只看该作者

史海:林彪集团的夫人们究竟是一群啥样女人(4)

(四)邱会作夫人胡敏

叶群认为,黄永胜的夫人是家庭妇女型,眼光不高,善于计较,不太合群;吴宪法夫人活泼能干,擅长外交,但处事属粗线条;李作鹏夫人是一个知识分子,参政主事都行,但好面子,摆架子;邱会作夫人脑子灵活,悟性较好,搞阴谋也有一套,办事很得体。因此,叶群比较喜欢邱会作夫人胡敏。

在林彪的几员“虎将”中,邱会作好色有名,别看他瘦得像一辈子吃咸菜似的,但在寻花问柳上很有一手。“文化大革命”初,由于他生活作风腐化,被造反派当成“花花太岁”批斗,造反派掌握的情况有根有据,这些让胡敏不会不伤心。

但是,为了顾及家庭的名声,特别是邱会作的地位,一想到这个地位给她带来的荣耀和特权,她就把打掉的牙吞下肚里。胡敏亲自给叶群打电话,请求林彪保护还沾着其他女人体香的丈夫。

待邱会作过了这一关后,她还亲自上街买了一块画匾送给林彪、叶群表示感谢。她给叶群的诗文中,称叶群的关怀是“母爱”。“九·一三”事件前夕,叶群与胡敏频频通话。12日晚,叶群逃跑前,还问候了邱、胡夫妇,称赞他们给孙子取了一个好名字。为此,胡敏高兴得又唱又跳。次日凌晨,当她得知叶群和林彪已逃跑的消息时,像是当头挨了一棒。

1971年10月12日,即邱会作被羁押十八天后,总后勤部党委批准开始对胡敏的审查。1978年6月审查结束,她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军籍,送陕西省农场监督劳动。

劳动是艰苦的,使她这个养尊处优、生活奢侈的总后勤部部长夫人极为不适。但她在这里结识了不少家乡熟人,这给她后来同邱会作定居西安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

120552870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5528707.jpg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31:51 | 只看该作者

云南知青返城揭秘:代表和王震谈崩了(1)

2008-03-14 09:43:35 来源: 南方网(广州)
http://forum.dwnews.com/showthread.php?t=290338

    *   老将军转身欲走,这位姓刘的重庆知青忽然从后排站起身,大声吼道:“王震,你不准走!你还没回答我们的实际问题!”说罢就往前排冲,当即被警卫拦住。王副总理毕竟是军人出身,火气也大。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恨恨地往地下一杵,用湖南话大声骂了那愣小子。

30年前,西双版纳知青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知识青年”遂成为历史名词。

***************************************************
本文的“云南知青”,限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总计约10万人,在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一,但他们的影响却大大超出云南:其一是思想文化领域,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来的有王小波、钟阿城、陈凯歌、邓贤、冯学敏、晓剑等,他们当中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二是1978年底,由云南知青发韧的大返城浪潮,最后终结了长达10年的中国知青运动,从而引发全国上千万知青像潮水般涌回城市。

知青返城大潮为何没有肇始于更穷困的农村插队知青,没有肇始于汇聚了30万之众的北大荒知青,也没有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知青,更没有肇始于禀性刚烈的新疆知青,却肇始于山川阻隔、民风淳朴的西南边陲,并迅速波及全国?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云南知青?

******  云南知青的基本构成  ******

据《云南省志·农垦志》载:1968年,云南农垦系统开始接收知识青年;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下辖4个师,32个团,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临沧和红河地区的荒蛮丛林,兵团先后接收知青10.4万人,其中北京8385人,上海4.76万人,成都1.67万人,重庆2.44万人,昆明 7038人。不难看出,云南兵团知青的主体,来自外省市。

最先抵达兵团的是北京人,他们是大串联时无意中闯进边疆的一批红卫兵,返京后即给当时的北京市革委会写了要求去云南插队的报告,几经转辗,报告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李) 富春、(余)秋里同志:可考虑这个要求,请与北京市革委会联系一下。周恩来”。1968年2月8日,列车载着55名北京青年奔赴云南,10个月后的12月 22日,毛泽东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从此拉开上山下乡大幕。

云南知青的基本待遇:口粮40斤,工资28元,房自盖,菜自种。当文化迥异的各地青年汇聚到边疆,经碰撞、摩擦、浸润、融汇,逐渐形成其个性特征:思想活跃、敢说敢做。地处西双版纳的兵团一师,是知青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分布在从勐海到勐腊广阔的国境线上,总数6万余人,其中景洪一团的知青高达8538人。他们的任务是砍伐森林,种植橡胶,在目前西双版纳绵延150万亩的橡胶林中,当年由知青开垦种植的仍占相当比例。

这场运动推行10年后,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争口粮;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却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在招工、招生、参军、入党、提干等问题上,后门风盛行,以至197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谈到知青工作时说:“现在社会上对知青问题议论很多。四个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3月,重新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现在搞的上山下乡,不是个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嘛!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第一步应该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

中央高层的信息,怎么会传到遥远的云南边疆呢?“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中央有什么动向,这一切,是从一封信开始的。”将近30年后,笔者寻访到当年云南知青“北上”总指挥丁惠民。丁是上海人,现定居重庆,“写那封信时,只是觉得该写了”。

1978 年10月,一封《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在西双版纳知青中悄悄流传,作者是景洪农场十分场(原云南兵团一师一团十营)学校的教师、上海知青丁惠民。信中列举了知青生活的困苦,反映知青运动造成的“三不安心”问题,认为局面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希望中央领导能够重视,丁惠民说:“这封信还隐约表达了回城的愿望”。其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知青作为“文革”遗留物,虽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但有关部门一时还顾不上、也拿不稳。

第一封信捺上300多个知青指印,寄往国务院。国务院按常规批转云南省处理,自然没有了下文。知青们没有气馁,又写了第二封信,发起者仍是丁惠民。到12月初,联名信的签名超过万人,以它为媒介,在西双版纳6万知青中,一个以回城为目标的群体正在形成,丁惠民与重庆知青刘先国、上海知青胡建国(如今两人均定居上海)组成了三人核心小组。

恰恰此时,上海女知青瞿玲仙之死,引发轩然大波。瞿是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知青,因怀孕难产,在农场卫生所大出血身亡。这一非正常死亡事件,在农场并非最严重的,却因死得其时,引发数千人游行,激起知青情绪。

12月8日,在西双版纳首府景洪,“云南各农场知青联席会议”召开。会议目的是:商讨“北上请愿”事宜。丁惠民被推举为总指挥,组建北上筹备组。会后,知青们发布《北上宣言》,决定15日那天派代表进京。

丁惠民(左)和战友在当年茅草屋前留影

120559151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1205591511.jpg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9:35:32 | 只看该作者

云南知青返城揭秘:代表和王震谈崩了(2)

*********   艰难北上与仓促离京  *********

1978年冬天的形势空前紧张!12月27日,26名代表到达北京,国家农垦总局接待了他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要见邓副主席”,并提出如果邓副主席太忙,也可由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见。

1979年1月10日,代表们终于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接见者是新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被接见的代表限定为10人。

丁惠民说,1月10日上午的那次接见,气氛不很融洽。面对那位以军垦驻屯闻名的老将军,“我们不能再像与自治州、省调查团的‘谈判’时那样针锋相对。”丁记得王副总理是在时任民政部部长程子华的陪同下,接见代表团的。老将军一身藏青色中山装,风纪扣紧扣,银发整齐往后梳,拄一根拐杖。大家鼓掌后,本以为能听到几句亲切的问候,没想他表情严峻,突然将拐杖往上一扬,又咚咚地在地上狠狠杵,接着就是排炮般地严厉训斥,代表们大气不敢出,“完全被老将军的威严震住了。他训斥我们丢掉了军垦的光荣传统,现在全国都在抓纲治国,你们却闹事,对得起国家吗?……”代表们全懵了,没人敢提返城的事。接见完后,“大家都觉得该说的话竟没说出来,有的代表急得哭了!”

王震副总理显然也意识到了知青们的不痛快。出于灵活的领导艺术,他派人邀请全体代表当晚看电影。与白天的接见不同,王副总理没在会议室坐等,而是站在电影院门口迎接。丁惠民坐在王副总理身边,放映的是刚刚翻译完成、并准备送南疆前线的《巴顿将军》。电影结束后,王副总理首先打破沉默,说,西双版纳是个好地方嘛,要热爱她;中央并没忘记那里,恰恰相反,要建设好那里,邓副主席说了,不久就要大规模投入资金,资金不够,外汇也可以动用嘛!

这时知青中有人抱怨结婚难。王副总理风趣地说,晚一点有什么不好,我们当年打仗,在你们这个年龄,哪里顾得上结婚嘛!我可以给邓(颖超)大姐说说,让她张罗从山东江浙调一些漂亮姑娘到西双版纳,到时候让你们走,你们可能还舍不得走哟!

暖流正在形成,气氛应该是不错的,但一位姓刘的重庆知青莽撞的冲动言行,打断了一切。当时,王副总理见大家脸上有了笑容,又说了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代表们回去安心工作,中央会对大家提出的要求认真考虑的,他特别说:“你们的信我已经转达给了华主席、邓副主席和叶帅了。”说着,老将军转身欲走,这位姓刘的重庆知青忽然从后排站起身,大声吼道:“王震,你不准走!你还没回答我们的实际问题!”说罢就往前排冲,当即被警卫拦住。王副总理毕竟是军人出身,火气也大。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恨恨地往地下一杵,用湖南话大声骂了那愣小子。(骂话的大意是:你是个捣蛋鬼,你才吃了几天干饭,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等等)场面一下僵住了。双方最终不欢而散。离开电影院,丁惠民决定,全体代表立刻返回西双版纳,其沮丧可想而知。

********   返城洪水一泄不可收  *********

西双版纳知青的大规模行动,迅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就在知青代表北上的同时,中央即派出以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为首的调查组南下。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正视知青的要求。赵凡是1937年参军的老八路,作风务实,他亲眼目睹了知青们艰难的生存现状,当几百名知青跪在他面前放声大哭时,他也流下热泪,并大声说, “孩子们,都起来!你们的情况,我一定如实向中央汇报!”

在赵凡的协调和敦促下,1月中旬,四川、上海、北京和云南有关部门在昆明联席召开会议,各省市对知青回城均表示认可。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15条讲话》,其中一条是“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

安平生的讲话和接踵而至的国务院“六条”开启了大闸,返城洪水一泄不可收。西双版纳各农场知青无不争先恐后回城。知青们在慌乱中告别了边疆,直至回到昆明,才松了一口气,“就像在做梦,所有人都挤到昆明东站邮电所给家里发电报,告知平安,告知我们回家了!”王庆华说。

这时候,西双版纳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知识青年”遂成为历史名词。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张卫)


知青代表团在天安门广场宣读相关纪律:

120559173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6)

1205591732.jpg
26#
发表于 2008-3-15 21:0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史海:林彪集团的夫人们究竟是一群啥样女人(2)

最初由[jan_ai Zhang]发布
史海:林彪集团的夫人们究竟是一群啥样女人(2)

(二) 黄永胜夫人项辉芳


有人告诉我,她小学时(四十多年前)就读《强盗的女儿》了,是项辉芳口述的。一搜,果然不假,她还说封面就如那小图。

http://www.61soft.com/ebookonline/ebookonline6/1166.html

强盗的女儿

浏览总数:3607
推荐等级:★★★★

内容简介:桂娃自幼丧母,同父亲邓昌平相依为命。她九岁那年,父亲因参加革命被捕,桂娃成了"强盗"的女儿。几经悲苦命运折磨的桂娃,在斗争中迅速成长,帮助红军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战火中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少年小英雄。(共142页)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4:24:37 | 只看该作者

插队故事 ---- 花花事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3&postID=28929


俺有一同学W,小伙子能干。 插队后,不久就当上了大队团支书。 小伙子人也长得帅。 中学时, 班上排戏,他演杨白劳,因为还有个比他更帅的。他在的这个村是个大村。 几千户的人家。 分十二个生产队。 据说国民党时, 住过军。 有一逃兵,晚上逃出来。在村里跑了一夜。 愣没跑出村。 第二天天亮, 被抓回去枪毙了。。。呵呵。。

村大,事也多。 虽说那时当官没什么实利, 但中国人自古窝里斗的传统是很多人妒嫉他的位置。 插队第三年初的时候,他因家中有事,临时回北京了。 就几天的功夫,出事了。

他同屋的一个哥们,说来也算俺的同学。不知为何对他怀恨已久。 趁他不在,偷看了他的日记。 这一看不要紧,惹出了一个天大的事来。 差点儿没出人命。。。。

这日记中记载了他的初恋。。。女孩是村里的当地女孩, 出身不太好。忘了到底是谁家的闺女了。 两人相爱已有一段时间。 事情做得机密,还无人发觉。 要按现在的标准,这又算得了什么? 可那时,不说这是大逆不道, 也不是一件小事。

这小子看了就看了。 没想他心生歹念,竟认为是他报复的机会来了。 于是将L的日记交到了大队。 几个妒嫉他的当地的团委副书记可找到整他的机会了。。。。呵呵。。。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他还在北京,毫不知情。村里已经决定要整他了。。。。

于是,全大队召开全体团员大会。 因为村子大,这是很少有的事。 多少年都不会有一次。在这全体团员大会上,那几个副书记小子们,竟把他的私人日记一条条,一款宽全给念了。 你想想,都是青春年少,美女帅哥到一起能做啥? 加上心里想的,饭太稀全在这日记之上。 这一公布,如同晴天辟雷。。。那女孩如何受得了?。。。嘎嘎。。。

大会上,在没有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宣布了,撤销W一切职务,并记一大过处分。 定性为道德败坏。。。。 那时的人真是没脑子。 也没人问个所以然。 大家还挺高兴。 以为抓出了个阶级敌人。。

等俺这哥们从北京回来,天整个变了。 小伙子差点没自杀。 几个同学轮班守着他。 俺几天没见他。 再见面,那真是园练变长脸了。 胡子拉喳,瘦了至少二十斤。。。人整个就不行了。。

什么年代!

桶子们,俺得撤了。 谢谢各位捧场。

120673227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1206732277.jpg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2:46:0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清醒从林彪之死开始  (1)       

作者:不详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41341

要深入客观地讨论林彪,请把作为军事家的林彪和作为政治家的林彪区别开来----不要因为林彪的政治行为去否定他的军事业绩,也不要因为林彪的军事业绩就肯定他后来的一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也许有人说,无论军事还是政治,事都是他一个人做出来的,为人是有连续性的,你怎么可能区分开“军事林彪”和 “政治林彪”呢?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人是可以转变的,而这种转变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兼而有之……我由此想到好多往事,让我试着叙述分析“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的表现, 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吧。

对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和战功,我不想参加讨论,也不想把林彪与刘伯承、粟裕等人做简单类比。林彪可圈可点的是他后来的政治行为。1955年全军授衔,林彪赫然排在元帅第三位,足以说明他的军功,无须争论。要知道当年授衔是一件何等不易的工作,定下授衔名单已经费了好大力气,获同级军衔的人的排名顺序更是大有学问,一再反复斟酌。据我所知,除了党内军内的资格和历任职务等等,每级军衔获得者还要列出所指挥的战斗、战役,列出胜仗次数和败仗次数。当然最后军衔评定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政治元帅、政治大将、政治上将均有且不在少数,政治中将和少将就更多一些,但是作战次数和胜负次数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硬指标。哪位仁兄了解内情,希望贴一篇专题报告,现在网上有关授衔的文章很少,涉及内情也不深。

元帅排名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朱德位居第一,无需讨论和争论,彭德怀第二,亦无话说,林彪位于第三,除了军事业绩把他推上此位,别的无可解释。论资格,他仅仅是黄埔第四期学生,聂荣臻、叶剑英是他的老师,徐向前属黄埔一期是他的学长;南昌起义时林彪是排长,而刘伯承、贺龙分别是参谋团团长和军长、起义总指挥,陈毅在南昌起义部队和红四军中则当过林彪的直接上级;林也就比罗荣桓的资历强点。然而,林彪把他的教官、上级通通越了过去,凭什么?只有凭硬碰硬的战功,单凭毛泽东欣赏他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那时毛泽东还没有成神,也不那么一言堂,此外也得全军上下心服才行。不知各位弟兄听到过没有,我是从未听说有人对林彪的元帅排名位置公开表示过不满或疑问(私下里的不服气和争论大概是免不了的),另外四野的战绩也为全军所称道,尽管有时还有些不大不小的争论。刘伯承元帅排名元帅第四位,同样是由于赫赫战功,但刘帅没有说过一句对林彪有意见的话,而且还称赞过四野的好几个战例,如丁盛率四野8纵135师对白崇禧集团作战时的的“腰斩七军”。

要知道授衔名单中的排名位置可是不那么简单地一排了之,更没有象后来“按姓氏笔画为序”。关于授衔的事我多说几句,与主题无关。10员大将排名顺序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粟裕排名第一,也靠的是响当当的战功,如果比资历和红军时期的职务,粟裕逊于多数大将,但大家同样对第一大将心服口服。军中一直有传言,网上也时有帖子,说粟裕争当元帅,或对粟裕没当上元帅表示惋惜。粟裕的战功是不争的事实,可与林刘比肩,远大于贺龙、陈毅、聂荣臻、徐向前诸帅,更不必说叶剑英罗荣桓,但粟裕的资历确实还够不上评元帅,如果他的战功超过林彪,也许有可能。此外以我通过三野老人们对粟裕大将为人的了解,他不大可能去争元帅位置。历史上他两次让出正职甘居副职,并不以职务地位为重;尤其后一次,如果他不让,官拜华东野战军司令,授衔时评元帅倒真的有可能,军委不会让一个大野战军不出元帅。粟裕1951年1月即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其时聂荣臻任代总长,副总参谋长只有这一位,不象后来那么一大堆,可见对军委他军事才能的器重。其后军委于1952年11月任命黄克诚和张宗逊、1953年2月任命李克农为副总长。1954 年10月粟裕出任总参谋长,副总长多达11位:黄克诚、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粟裕乃一“全心全意”式的纯军人,丝毫不想粘政治的边,出任总参谋长的四年时间里,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所作所为半点也不“政治”,为人又坚持原则,在自认为正确的问题上常常毫不退让据理力争。粟裕与彭德怀许多事上观点不同,关系恶劣,毛泽东对他也产生了看法,终于于1958年5至6月遭到彭德怀主持的军委扩大会议的斗争,同年10月被免职。粟裕挨整表面原因有若干,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必须“毛指挥枪”,任何潜在的可能对这一铁的原则有影响的人和事都必须予以铲除,即使是粟裕这样主观上绝对不会这样想的人在其指导思想和拟议的规章制度“削弱”党的领导时也得戴上“极端个人主义”、“向党伸手”的帽子;粟裕与彭关系不好、观点不同只是表面原因罢了,彭也只不过做了毛的工具。一年后彭德怀挨整下台,核心原因是相同的,诱因不同而已。以粟裕那样的为人,毛泽东要命也不会相信粟裕会有威胁他的动机、能力和胆量,但一旦该人要建立的制度有可能影响其集权,无论此种可能性多么潜在或微小,毛都会将其尽早彻底消除。在这一点上毛的敏感和远见无人能及,堪称大家圣手。比如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张国焘提出要当总书记,中央“总负责”的张闻天觉得没什么,就让他当好了,中央的其他人包括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等也都不反对,唯有毛泽东断然说不行,宁可交出红军总政委职务,也不能交总书记。回话给张国焘,张也就没坚持原议而当了红军总政委。从这里可以看出众人即使是心怀异志的张国焘都不及毛的深谋远虑,如果张国焘拿到了总书记的名义,那么后来开会“另立伪中央”就不是“另立”而是中央合法的人事变动,新中央自然也不“伪”。真是这样,张国焘“此间用中央、中革军委名义”,原中央毛、周、张、博“用西北局、西北军事委员会名义”,历史就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

120971436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1)

1209714368.jpg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2:47: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清醒从林彪之死开始  (2)       

作者:不详


毛的政治家敏感性和对策、应变能力就是比别人棋高一着,学是学不来的。“天生大任于斯人”的政治家都是如此,如汉高祖刘邦,在战败逃入韩信大军驻扎的广武城时,根本不去韩信军中,先找个小旅馆住下,睡了一夜,第二天在一大早来到韩信驻地,以汉王名义直入中军,先取了韩信的将军印信,然后才把韩信从床上叫起来,二人商量事情。刘邦这么做的理由是:如果战败时,孤身一人(还有几个随从)去到韩信军中,韩信如有异心,一夜的时间,足够酿成阴谋,下定决心,而自己无丝毫还手之力。先不让韩信知道自己来了,待他知道时,不仅汉王人已到,将军印都已在汉王手中,想要如何,时间、兵力、形势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也就无从谈起了。看看一流的政治家,滴水不漏,潜在的危险事件被他“扼杀”得半点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不过,活得也够累的。也许对政治家来说,这不是累,而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回头说粟裕。粟裕下台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在历史上基本与彭无关,而且是被彭德怀搞下台的,批彭可谓一身清爽,公私两利,但他没有因为挨彭德怀整而多说一句!有人劝粟裕把受彭整一事提出来,粟裕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了。”他终其生都是“军事粟裕”,从未做过“政治粟裕”。

其他大将各有千秋,本文无力涉及,奇怪的是大将中除了粟裕,真正的名将、战将很少,徐海东曾是一员,但因病退出战场太早,陈赓也算一员,他经历不凡,多才多艺,别的方面也很出色,给人有点博而不专的感觉,军事能力在他身上不是绝对强项,但由他主持军事科研、教育如任哈军工院长则如飞龙在天,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上佳人选。其余黄克诚半军半政,谭政和罗瑞卿本就不是军事干部,张云逸、王树声、萧劲光、许光达虽主要做军事工作,但每人都没有什么拿得出的傲人战绩,还不如若干上将。

大将们望众弟兄陆续给予介绍,我这里不再多说。值得补充几句的是当时曾拟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因为如果这样,其他几位比傅作义原地位资历更高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如程潜、龙云等人无法安排,来自我军将领方面的意见也太大,最终没有实现。不过听说(只是听说)后来还是暗中给了傅作义大将。消息来源是1969年我们在嫩江抗洪时,听参见指导抗洪的水利电力部一个人和黑龙江省军区一个干部说的:1963年黑龙江发大水威胁哈尔滨,水电部长傅作义亲临哈尔滨抗洪现场视察,当时洪峰太猛,黑龙江省军区部队负责的一段大堤吃不住劲了(部队绝对是在最危险的位置上,那是一种信任和光荣),部队拼命堵也岌岌可危,在场的黑龙江省军区某副司令员看那么多战士可能会牺牲,要下令撤退,傅作义发话不能撤,不然哈尔滨就全完了。某副司令员吼道:“你管不着我们军队!撤!”傅作义大吼:“我是大将!当然管得着你!你敢撤我马上毙了你!”随即傅急电告总理,总理回话同意傅的意见,并授予傅临机处置全权。最终部队没有撤,堤没有垮,哈尔滨也保住了。事后据说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大大赞扬了傅作义,说傅部长这样做非常正确,真正是对人民负责,不考虑个人(指他国民党出身而敢于管共产党的军队干部),不然国家人民损失就太大了等等。此事听起来有演义成分,但是出自两位“当事人”之口,姑且记之存疑,希望诸位仁兄帮助证明其真实性如何。

120971446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1209714466.jpg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2:50: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清醒从林彪之死开始 (3)

作者:不详


授衔的事就说到这为止,回头说林彪。前面提到元帅中林彪第三,刘伯承第四,文章也正在这儿。二人都是军事家,头脑都格外清楚,也都知道政治的险恶。天下打下来了,如果你只想当军事家,那么就到此为止,下面干什么你自己选,可以做军人远离政治,如果还想在政治舞台上继续表演,那就得军人参政做政治家,而政治家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最起码的一条,得会象真的一样地说假话。搞军事、打仗,说假话造假情况就只有吃败仗,没有一点疑问;而搞政治,“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据说是林彪的话,但实际上是所有政治家口中不说心中坚信的金言),说真话必定吃大亏倒大霉,同样毫厘不爽。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

刘帅是一纯粹军人,对政治素无兴趣,1950年平定西南后立刻采取行动,辞去二野、西南军区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本兼各职,由贺龙接任,自己只身一人前往南京创建南京军事学院。林彪此时同样不愿涉足政治,打到广州后就开始生病。他有病是真的,但同时也是在避开政治。他曾想要到某个边远省区当个省委书记,朝鲜战争也拒绝率军出征,这里有身体的因素,有对美军实力我军实力的考虑,但离开舞台中心也是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高岗事件里林彪是否参与、起了什么作用,远未解密,人们如今是在瞎猜,但我们看到的是林彪一直在养病。不过你躲政治也不见得躲得过,政治会来找你。刘伯承后来的遭遇、林彪后来的际遇和悲剧结局给出了一正一负两种形式的例证。刘伯承的事网上有过帖子,不多说了,还是扣紧林彪这个主题。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元帅授衔之时,有一个情况,虽然书中文章中叙述过,但没有人对此加以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个细节所包含的信息却不那么简单----

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十大元帅只有八位出席,缺席的两位不是别人,正是林彪和刘伯承。其时二人都称病在青岛休养,接到通知,均回答说不能参加授衔仪式(有的老人说,其实他们就是为躲开授衔仪式才去休养的)。认真说起来,二人有病也不是急病重病,也不是病了一天两天了,再怎么样,要想参加授衔仪式也不是真的支撑不了;实在不行,穿上元帅服,列队从老毛手里接过授衔命令和勋章,照完相就走也行,招待会参不参加无所谓。另外从历史、从人生、从功业……看,大千世界人至人归,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有几人能有这种机会、荣幸和际遇,能参加此等盛会,获颁元帅军衔?然而二人似乎对此并不重视,就是不来。为什么?刘伯承是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彭德怀正秉承毛泽东的意思对刘伯承本人及其所创建的“教条主义大本营”(毛泽东语)南京军事学院进行批判,他不愿面对毛、彭,此外也不愿现身排在贺龙之前,因为贺龙对元帅排名不满。他认为“党军”来自八一南昌起义,自己是南昌起义总指挥,朱德、刘伯承、叶挺、聂荣臻均在手下,林彪更是名不见经传,为什么自己帅位才排第五名?对刘帅来说,更重要的也许是从打下天下起他就想避开政治而就是避不开,在针对他的军内政治运动中,象这种公开的政治场合,还是不露面为好。

林彪更是明白人,其他九位元帅有八位比他资格老,而且象南昌起义时这些人比他高何止一级两级?现在他赫然排在第三,前面只有两位不可能不在他前面的人,其余他的教官、上级统统站在他身后,用民间话说,不是找着遭恨吗?他起码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不象后来文化大革命中。授衔前元帅们要先到场集合,闲聊一阵,别人都是“平辈”,自己一个“后生”,说些什么?战功自然不假,但资历在军中从来就是极重要的,就是到现在,部队中说到有关人的什么事,第一句话必定是问:“你(或他)是哪年兵?”林彪对此点极为敏感。林彪当了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以后也是一样。他曾问罗瑞卿:“我们威信不够吧?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领导人。”可为佐证。不参加授衔仪式也是他在躲避政治、躲避可能的麻烦困扰的一种具体表现-- -此时,他还是军事家林彪。

120971464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120971464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