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 飞
发表于 2013-8-11 20:47:50
22.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哪些?
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临床治疗用药导致白细胞减少是其原因之一。不同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致病,一般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个方面。前者与用药剂量元关,后者与长期或大剂量用药有关。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1)抗生素:氯霉素、大剂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新生霉素、两性霉素B、头抱菌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等。
(2)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对氨水杨酸类等。
(3)抗疟药:阿的平、奎宁、扑疟喹啉、伯氨喹啉和乙胺嘧啶等。
(4)抗甲亢药:他巴脞、甲亢平、硫氧嘧啶类等。
(5)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腺(D860)、氯磺丙脲。
(6)抗高血压药:利血平、硫甲丙脯酸、甲基多巴、肼苯达嗪等。
(7)抗心律失常药:心得安、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
(8)抗癌药: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氟脲嘧啶、长春新碱等。
(9)解热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非那西丁、镇痛新等。
(10)抗精神病药:氯丙嗪、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
(1l)利尿药:双氢克尿噻、利尿酸、速尿等。
(12)抗抑郁和安定类药:安定、利眠宁、眠尔通、丙咪嗪、氯咪嗪等。
(13)抗组织胺类药: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1 20:48:47
23.世界卫生组织把口服避孕药列入了致癌物黑名单
美联社最新消息,根据数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现在把口服避孕药列入致癌物质的“黑名单”中。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一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通过数年的跟踪研究现在称:大约10%的育龄女性服用的避孕药会增加患癌的风险,且诱发癌症的种类也远远超过我们之前预想的。因此,一些医生提示女性一定要谨慎服用高剂量避孕药。这份最新的研究进一步证明,避孕药也增加女性患子宫癌和乳腺癌的概率。然而,调查还显示避孕药能够防止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口服避孕药能够防止一些癌症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一些癌症。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调查小组的负责人说:“每名女性都应该与自己的医生商量权衡服用避孕药或接受激素补充治疗法的利与弊。”另外,研究还显示,服用避孕药引发癌症的风险不是太大,且是暂时的。
但是一些专家也表示,他们不是太相信避孕药致癌。“多数研究表明避孕药的用量是现在女性所开处方用量的2.5倍到4倍。”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妇产科的一名持异议的教授认为。而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的专家也表示,现在把避孕药和宫颈癌联系在一起比较草率,因为现在的研究数据显示,服用避孕药诱发乳腺癌的概率很低,并且是暂时性的,另外一旦停止服用避孕药这种风险也就消失了。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亿女性服用口服避孕药,在发达国家大约有2千万女性接受激素补充治疗法。事实上,许多药物都能致癌,比如抗癌化学治疗法、免疫抑制药物、放射治疗。
24.易引起药源性肝炎的药物
许多药物都通过肝脏代谢,药物引起肝能障碍者比较多见,因此有些产品在说明书上都说明患有肝脏疾病者慎用或禁用。近年又相继报道, 一些过去认为对肝脏无明显影响的药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发生严重的甚至致死性肝损伤。药源性肝功能障碍不少是在偶然化验时发现的,其轻重程度有较大区别,有的不存在任何自觉症状,仅化验有轻度肝功能异常;有的可出现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也有的突然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把源于药物并具有类似病毒性肝炎症状的肝炎称为药源性肝炎,药源性肝炎并无明确诊断方法,当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肝功能异常,一旦停药迅速恢复,同时不存在可引起肝功能障碍的药物外原因时,即可诊断。近年所发现的药源性肝炎有的属于过去认为对肝脏无明显影响的药,有的属于新推出的药物,对此都必须引起重视。
扑热息痛:在解热镇痛药物中,目前认为首选药物应是扑热息痛,因为它的副作用小,疗效好。但人们也发现,通过中毒机制损伤肝脏,它又具有代表性。服用扑热息痛后90%的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结合后排出体外,其余10%经药酶细胞色素P450催化后生成代谢产物乙酰对苯醌,此物质对肝组织具有较强毒性,但生成后经谷胱甘肽转移酶作用, 迅速和谷胱甘肽结合而失去毒性,因此每日用量不超过2克是安全的。但是如服用过多,可使体内谷胱甘肽耗竭,有毒产物不能被解毒,便与肝细胞蛋白结合而引起肝细胞坏死,正常人一次服用10克即可引起范围肝组织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但在特殊情况下,即使服用6克左右也可引起同样后果。这种特殊情况包括饮酒(一次性大量饮酒或经常饮酒)、严重营养不良者,因为这些人体内谷胱甘肽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地发挥解毒作用,即可导致肝组织坏死。因此严重营养不良的人或正常人饮酒前后都不要服用扑热息痛。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此类药物可引起胃粘膜损伤是人所共知的,但也可能成为引起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如常用的双氯灭痛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可与肝细胞蛋白质结合,从而获得抗原性,然后通过变态反应机制而导致肝组织损伤。
氟甲酰胺:为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抗雄腺激素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由于本药可抑制线粒体呼吸和影响三磷酸苷生成而导致肝细胞损伤。由氟甲酰胺引起严重药源性肝炎,许多国家均有报道。1996年美国《泌尿科杂志》报道,经五年观察,应用此药导致肝组织坏死而有20人死亡。一般在用药后平均约3个月出现症状,有广泛肝细胞坏死。
口服降糖药:90年代后期推出的提高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药曲格列酮,有报道可引起肝功能障碍,一般给药1-6个月之间,特别是用药3个月以上比较多见。a-甘糖酶阻滞剂阿卡波糖最近也有引起肝功能障碍的报道,因此应用本药要密切注视肝功能变化。
另外,吸入麻醉药氟烷,亦有引起严重药源性肝炎的报道。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1 20:49:59
25.以下药物可导致不育
国外报道,内科门诊患者中,约25%的人患有与药物有关的勃起功能障碍,简称ED,近年来,药物引起的ED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不容忽视。
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抗高血压药:甲基多巴对性功能的抑制作用与药量成正比。如每日用药剂量小于1克,有10%~15%的男患者出现ED,每日剂量1~1.5克,则有20%~25%的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每日剂量大于或等于2克,则有50%的患者可出现显著的性功能障碍。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肼苯哒嗪每日口服剂量大于200毫克,有5%~10%的患者出现ED。
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甲硫哒嗪、氟奋乃静及氟派啶醇均可引起ED。
抗躁狂和抗抑郁药:碳酸锂、米帕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可导致ED。
抗组胺药:西米替丁和雷尼替丁长期使用可引起ED,其中西米替丁使用者发生率较高。
抗胆碱药:阿托品、山莨菪碱、普鲁本辛、苯海索(安坦)在大剂量使用时均可引起ED。
强心苷类药:洋地黄和地高辛,长期服用可引起ED。
激素类药物:甲基睾丸酮、丙酸睾丸酮均具有化学性去雄作用,男性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量减少。男性长期服用雌二醇、炔雌酮及氯地孕酮等雌激素,可致ED;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导致ED。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消炎痛)长期服用时,偶可引起ED;非乃西丁和保泰松,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睾丸萎缩,精子形成抑制,男性不育症。
抗肿瘤药:目前绝大部分的抗肿瘤药可以引起进行性ED,现已肯定抗肿瘤药物可直接损害睾丸的结构和功能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1 20:52:37
化学品不是好东西,新药号称副作用小,只是很多的副作用暂时未发现而已,很可能副作用更大(一半的可能性)。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2 00:03:51
26.皮肤病滥用激素治疗后果严重
皮质激素(俗称激素)具有抗过敏、止痒、抑制炎症等作用。 但是,近年来滥用这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和不良后果也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治疗上有外用,内服和注射三种。外用的皮炎平,氟轻松(肤轻松),乐肤液等软膏或霜剂合成的激素制剂,对多种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痒疹、神经性皮炎及脂溢性皮炎等是有效的,特别是对这些皮肤病所引起的瘙痒,有一定的止痒作用。但是,每种药物对患者有治病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副作用)。有些人把激素当成治疗皮肤病的万能药,不经皮肤病医生的诊断,稍有一些不适(尤其是面部),就自选以上含有激素的药物外涂。结果却诱发了另人烦恼的并发症,有些感染性皮肤病,外用了这类药物不但无效,还会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令病情加重,甚至导致药物依赖性皮炎。如果长期外用激素制剂,还会成瘾,其副作用大约有20多种。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迅速好转,持续外用一段时间,一旦停药后,在一两天内用药部位(特别是面部)可发生赤红、触痛、瘙痒、裂口、脱屑,以致发生脓疱,原发病变加重,称之为反跳性皮炎。当重新涂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很快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皮炎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患者为了避免停药后的痛苦,完全依赖于涂用激素。几个月或几年之后,皮肤明显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出现紫癜等,特别是在面部可出现更深的持续性红斑。涂用时间越长、产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可使皮肤变薄、脆弱、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真菌感染、痤疮样皮炎等。变得易受损伤;还可出现轻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伤口愈合困难等。 尤其是下面一些皮肤病更不适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类制剂:
足癣(又称香港脚)、股癣、头癣、体癣等皮肤病,都是由表皮真菌感染引起的,激素类药物没有直接杀灭或抑制这些癣菌的作用。因此,足癣、股癣用氟轻松、乐肤液和皮炎平时,只能起暂时控制炎症和止痒作用,但不可能杀死癣菌,如长期或反复使用,会使癣病加重和扩散。 脓疱疮、疖以及化脓性皮肤病,也不适宜用激素类药物。因为这些皮肤病也是由细菌引起的,擦这类药物不但治不了这些病,还会使病情加剧,增加痛苦。 长在口唇旁的单纯疱疹和长在身上的带状疱疹,更不宜用此类药物。因为这些皮肤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毒引起的,而此类药物没有杀灭及抑制病毒的作用,如果疱疹外用激素,也会使患处感染加剧。 青年人的痤疮,是青春发育期皮脂腺活动旺盛而引起的常见的皮肤病。这种皮肤病容易合并感染发生脓疱或炎症性小结节,这时如果涂搽激素药物,更是有害无益。尤其不要长期用于面部,否则会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皮肤发皱老化。特别是婴幼儿,皮肤娇嫩,更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因为它是较强的激素制剂,皮肤吸收后,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对于较长时间或短时间大剂量注射或内服地塞米松,康宁克通,强的松等皮质类激素药物,或应用不明真相含有激素的所谓秘方制剂治疗,不但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还可对肾脏本身造成一些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肾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与多囊性肾病等。较长时间给予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还会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会破坏机体的防卫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严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可以直接威胁到病人生命。如果银屑病患者滥用以上药物,一旦停药后,不但可使原发病情 反跳加重,出现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后果,还可诱发更加严重的红皮症型和脓疱型银屑病。
所以,使用皮质激素要慎重从事,不要较长时间或短时间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以上不良后果。如果病情急需,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应用。如果有的患者因滥用已产生了对激素的依赖性,停药后会使患者产生很大的痛苦,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在正确选择治疗药物和逐渐减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质激素的情况下,选用对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中西药。达到安全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2 09:19:01
27.抗甲状腺药治疗甲亢致肝损害
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粒细胞缺乏、肝功能损害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国外学者认为,抗甲状腺药致肝功能损害与机体的异常反应有关,免疫介导的肝功能损害或变态反应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硫氧嘧啶在体内形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肝细胞毒性,引起肝小叶坏死;而甲巯咪唑所致的肝损害以肝内淤胆为主,即肝细胞和(或)胆小管淤胆。
国内报道,某院统计1998年1月至2000年4月间门诊或住院病人的甲亢患者,有896例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出现肝功能损害15例,其中应用丙硫的氧嘧啶4例(用量为300毫克/天~450毫克/天),甲巯咪唑11例(用量为20毫克/天~30毫克/天),均发生在用药后3~12周。6例是临床型,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伴有黄疸者4例;其他9例是亚临型,无任何临床症状,是在复查肝功能能时发现的。
抗甲状腺药治疗甲亢致肝功能损害早期或轻者可以无症状,仅在复查肝功能时发现;重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右上腹不适或了解情况能。在甲亢治疗过程中,随着甲亢的控制,由甲亢所引起的各种症状逐渐好转,但反而出现乏力加重时,则应警惕肝功能损害。甲亢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要检查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损害应立即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一般保肝、降低转氨酶药物,必要时改用同位素治疗。
28.滥用哪些西药易致癌?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病因学的深入研究,药物致癌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过程,人们还发现,肿瘤患者患第二种甚至第三种癌症的可能性也相当大(即所谓重复癌)。
国际癌症研究所鉴定出了可能对人类致癌的药物有:氯霉素、非那西汀、环磷酰胺、萘氮芥、乙烯雌酚、苯丙氨酸氮芥、苯妥英钠等。
美国技术评价局提出了三类可致癌的药物共18种。第一类:氯霉素、右旋糖酐铁、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苯丙胺、利血平、黄体酮、保泰松、焦油软膏、安妥明;第二类;氨甲喋呤;第三类;氨苯砜、灰黄霉素、吩噻嗪、氯喹等。 抗癌药物致癌是近年来发现的,据报道证实,马利兰、马法兰、硫唑嘌呤、甲基苄肼、瘤可宁等有致癌作用。如长期使用环磷酰胺的肿瘤患者易患膀胱癌已是事实。
宇宙洪荒
发表于 2013-8-12 10:26:02
看了克飞老兄怎么多帖子,
想起了一个人物--老毒物欧阳锋, 西毒。
原来金大侠竟然是这样隐喻的!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2 11:47:32
看了克飞老兄怎么多帖子,
想起了一个人物--老毒物欧阳锋, 西毒。
原来金大侠竟然是这样隐喻的!
tomm008 发表于 2013-8-12 11:26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我发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客观的。。。
只不过和大家主观上接受的教育不一样而已。
对于西医,大家其实更愿意接受一个美丽的梦,
对于一旦生病,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2 23:34:07
29.可引发血液病的药物
药物与血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它要靠血液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可是,有许多药物在发挥正常药理作用的同时,还会在血液中“使坏”,引发种种药源性的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养活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氧化性溶血性贫血、线粒体损伤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是由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是药物诱发血液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其病死率可达50%。据统计,可致再障的药物不下60种,其中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有机砷、环磷酰胺、白消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消炎痛、硫唑嘌呤、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等是引发再障的常见药物。这些药物引发再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剂量用药,这种剂量相关性再障是可逆的,死亡率低;另一种则是与剂量无关的人体特异性反应,虽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如氯霉素引起的再障最为严重。有报道称氯霉素滴眼剂也可引起再障,值得人们注意。
2.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这是药物引发血液病中发生频率是最高的一类。此类血液病是药物直接作用于骨髓,导致粒细胞的核破裂、溶解,从而造成造血干细胞损伤或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引起以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选择性减少或缺乏为特性的血液学超敏反应。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氨基比林、安乃近、吲哚美辛、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甲巯咪唑、氯氮平、氮芥类药物、巯嘌呤、阿糖胞苷、左旋咪唑、半合成青霉素等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其中氯霉素引发的粒细胞减少较多见。另据报道,老年人使用氨苄青霉素后,可导致粒细胞缺乏而继发感染造成死亡。
3.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病
较易引起本症的药物如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巯嘌呤、长春新碱、氯噻嗪类药物。其它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有磺胺类药物、消炎痛、速尿、氯霉素、利福平、阿司匹林、甲基多巴、乙胺嘧啶 、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保泰松、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氯磺丙脲、奎尼丁、氯喹、奎宁等。主要通过抑制骨髓和巨核细胞功能、破坏血小板和诱导机体变态反应而致病。
清风寨
发表于 2013-8-13 06:42:42
好帖
这样系统的介绍
第一次看到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3 09:54:19
本帖最后由 克 飞 于 2013-8-13 10:57 编辑
好帖
这样系统的介绍
第一次看到
hls812 发表于 2013-8-13 07:4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还有,只是冰山一角。。。。西药每个都是毒药。。。而且剂量都是由动物的半数致死量而定的,和其它副用量无关,其它副作用大部分在使用还是未知的,这就西药行业干的好事。。。。这是行规。
宇宙洪荒
发表于 2013-8-13 09:59:47
谢谢!还有,只是冰山一角。。。。西药每个都是毒药。。。而且剂量都是由动物的半数致死量而定的,和其它副用量无关。。。。这是行规。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3 10:5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 而且剂量都是由动物的半数致死量而定的,和其它副用量无关"
动物死亡过半数,就不能用,没过半就可以用,是这样理解么?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3 10:12:02
" 而且剂量都是由动物的半数致死量而定的,和其它副用量无关"
动物死亡过半数,就不能用,没过半就可以用,是这样理解么?
tomm008 发表于 2013-8-13 10:5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不是,是确定能导致动物死亡的剂量的一半。半数致死量 LD50(即Lethal Dose, 50%)
所以西药其实是无毒不成药。。。以毒作为恒量指标的。。。不毒的药连剂量都无法确定。。。注意:这是死亡,不是其它副作用。。。大部分的副作用是使用后出来的,也就是说,吃新药,病人就是大白鼠,别听他们说得天花乱坠的。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3 12:26:37
30.抗病毒新药—— 不良反应莫忽视
去羟肌苷
??去羟肌苷是人工合成的核苷类药物,它被细胞激酶磷酸化后形成有活性的代谢物5-三磷酸脱氧腺苷,它能抑制HIV逆转录酶,其作用机制包括与自然底物三磷酸脱氧腺苷竞争,以及渗入至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
??本药被批准使用后,临床发现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下:全身反应有脱发、过敏反应、无力、疼痛、寒战和发热。消化系统反应表现为厌食、消化不良和腹泻。对外分泌腺影响则表现为可导致胰腺炎、唾液腺炎、腮腺肿大、口干、眼干。造血系统不良反应是引起贫血、白细胞缺乏症、血小板缺乏症。此外,还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和肝脏脂肪变性,肝炎和肝功能损害。对内分泌代谢的不良反应为可导致糖尿病、高血糖或低血糖。在肌肉骨骼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则表现为肌肉疼痛(伴有或不伴有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引起横纹肌溶解、关节痛和肌肉痛。儿童患者中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严重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的类型和发生率均与成人的相同。
??司坦夫定
??司坦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胸苷类似物,对体外人类细胞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复制有抑制作用。本药被批准使用后,临床发现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大多数与去羟肌苷类似,如全身反应也表现为过敏反应、寒战和发热,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为腹痛、厌食。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为导致贫血、白细胞缺乏症、血小板缺乏症。司坦夫定也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和肝脏脂肪变性、肝炎和肝功能损害,并可导致肌肉疼痛。与去羟肌苷不同的是司坦夫定对神经系统也有影响,主要表现为患者用药后出现严重的失眠。
??依非韦伦
??依非韦伦是一种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Ⅰ)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该药在临床试验中已用于2000名以上患者,一般耐受性良好。 临床试验表明,413名患者每天服用该药600mg,出现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13.1%)、恶心(10.4%)、眩晕(9.2%)、腹泻(6.8%)、头疼(6.3%)、失眠(6.1%)、乏力(5.6%)和注意力降低(5.3%)。此外,有28%患者发生皮疹(其中18%被认为与治疗有关)。皮疹通常是轻至中度的斑丘疹性皮疹,发生于用药治疗的头两周,如果继续用药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皮疹会在一个月内消退。因此,对于因皮疹而中断治疗的患者可重新开始服用该药。重服该药时,建议使用适当的抗组胺药和/或皮质激素类药物。
宇宙洪荒
发表于 2013-8-13 12:26:38
不是,是确定能导致动物死亡的剂量的一半。半数致死量 LD50(即Lethal Dose, 50%)
所以西药其实是无毒不成药。。。以毒作为恒量指标的。。。不毒的药连剂量都无法确定。。。注意:这是死亡,不是其它副作用。。。大部分的副作用是使用后出来的,也就是说,吃新药,病人就是大白鼠,别听他们说得天花乱坠的。
克 飞 发表于 2013-8-13 11:1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