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静的《穹顶之下》狂飞了两天一夜之后,终于,很多人隐隐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昨天傍晚,封杀的消息不胫而走,彼时的消息主要指向网络和新媒体,要求撤到非重要的位置云云。起始,很多人并不相信这条“谣言”,认为“毫无理由”。 直到晚间零点交界,中国官方背景的权威通讯社——新华社将自己发出的代表委员热议《穹顶之下》、环保部部长给柴静发短信等稿件悉数撤掉,提请各家媒体不要使用,人们才从“谣言”的流转中清醒过来:柴静真的被削了,而且是连夜。 削,从刀,从肖,肖亦声,意为“变小、变细”,在东北方言里是“打”的意思。“削”字用在柴静身上,两层意思尽在,可谓最为贴切不过。 那么,为什么要连夜削柴呢?真实意图究竟在哪里呢?如果说前度范冰冰突然被裁胸,我们还能用脚趾头掰扯掰扯,今天柴静事件,已全然不是用脚趾头能解决问题的了。那好,本委试图用外挂来破解破解。 首先,柴静的《穹顶之下》体量太过强大,全网投放的效果换来了至少200,000,000次的点击量,这还不算相互转发和口口传播的数量。 2亿,在单位时间内,这是一个难以想见的阅读量,要知道,截至2014年6月,全中国的网民数量是6.32亿。这意味着,刚刚过去的48小时里,每3个网民中就有1个人在,看,柴,静!其中自然也包括刚刚抵达北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对于明天就要开幕的全国两会来说,这是有史以来从未遇见过的会前舆情。按照这些年宣传部门工作思维看,两会阶段,焦点只能有一个,决不能落在别的事情上。但因为穹顶之下群众基础太过强大,全面拿掉已经不现实,也只能用“削”来保证,让她变细、变小。 其次,柴静的《穹顶之下》再怎样充满对人类的爱,再怎样与人人相关,说到底,她触碰的是所谓的“负面问题”,让一个负面问题始终占据舆论阵地并持续发酵,这完全不符合让和风细雨的感动中国的故事占据舞台的主流思维,受削自然在情理之中。 最为要命的是,如果让这个话题放任自流,柴静本身总有被嚼干吃尽的时候,人们迟早要醒悟过来,将焦点从她身上移开,目光一定会钉死在能源改革和两大集团利益纠葛之中。当所有的话题都指向油品、指向两大集团的虚胖、指向政府的不作为,事情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从现在的“全民盛宴”转向届时的“民怨沸腾”,这个过程不是政府乐见的,更不是利益集团乐见的,所以,利益集团及时施压、反扑实在是一贯做派,再正常不过。 权力与利益就像天生的情侣,吵吵闹闹,欲生欲死,但千万别当真,情意缠绵、相拥相随才是他们共同的归宿。 所以柴静的穹顶之下甫一出现,本委就号召大家把目光停留在雾霾和环保部,不要过多关注和消费柴静本人,柴静的谈资很多,我们有的是时间去谈论、鉴赏,甚至是无根添叶的编排,但此时不是谈她的时候。 如果不能让雾霾的话题“绑架”着全体国民持久探讨下去,《穹顶之下》就是失败的,就是一哄而散的热闹,虽如夏花绚烂,但惊鸿一般短暂在中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下一个热点事件马上就会汹涌而来,直至掩盖的她毫无声息。 此次柴静被削,是权力的惯性使然,也是一直以来权力从未掩藏过的傲慢的凸显,这恐怕才是柴静被削的最真实原因。 今天,全国两会将隆重开启;从明天开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小康、代表委员全身心参政议政将写满各家报纸的版面,这才是主流价值观。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2015年3月3日 中国数字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