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类比思维: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
旦沐金 于 2014-10-8 5:19:5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size=1.35em] 类比(/比喻)思维: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
虽然说逻辑一词是外来语,中国本土文化严重缺乏逻辑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定义概念的习惯。但要说类比/比喻型思维就是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恐怕很多人都还难以接受。
笔者之前曾经在猫眼开过一座小楼:用煽情的比喻,把思想搞混乱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897149) ;那时,虽然认识到很多煽情的比喻把人们的思想搞得很混乱,却也没有把类比/比喻型思维当作传统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来看待。
但是,前几天忽然发现,大量汉语词语都来自比喻,比如从推动的“推”字,进而组成“推理”、“推论”、“推敲”、“推导”等一系列思维逻辑性词语,由此意识到,类比/比喻型思维可能正是汉语思维的无法摆脱的根本性特征,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决定了国人思维的形象思维特征,这也是汉语文明无法独自进化到抽象思维阶段的根源。在猫眼,看到过不少网友有这方面的论述。而形象思维和类比/比喻思维是相通的。
进一步,看传统中国人的哲学思考,老子《道德经》的“道”字,与道路的道字用的是同一个字,也已经是一种类比。而类比几乎是《道德经》说理的基本模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是类比吗?不是类比,人凭什么要“法”地?
阴阳五行学说:或者有人可以说,阴阳不就是0和1吗?但毕竟不是,历史上中国人从来也没有把阴阳八卦学说上升到发明出二进制的阶段。即便它们对二进制的发明有所启发。阴,本义不过是阴面的阴,阳,本义不过是阳面的阳,以阴阳看待宇宙万物,正是类比思维的典型。
阴阳如此,五行学说则干脆用金木水火土来类比其认为的宇宙间五种基本要素,“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百度百科——五行),固然有人也可以说这正是抽象,不过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为符号,可是一则,“抽象”一词本身就是外来语,汉语文明中并没有“抽象”的概念,二则“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五个字并不是随意选取的,因此即便有所抽象,也没有抽象到ABCDE的高度。
又或者,有人说,儒家才是中华文明的正脉核心。那么,移孝作忠,不是很典型的类比思维?君君父父臣臣子子,不是典型的类比思维?天地君亲师,没有类比的意思在其中?
司马光《资治通鉴》:【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孔子在这里是否典型的类比思维?
或者说,克己复礼,孔教是礼教,礼字如何解释?还看《资治通鉴》,【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且不论这一段说理大量运用比喻(“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礼节的礼怎么忽然上升到纲纪的高度?把区分贵贱的礼节仪式一下子就提升为治国的纲纪,不也是一种深藏不露的类比思维吗?
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前面谈过儒和道,或者只有外来的佛教少一点类比思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和尚神秀毕竟输给了“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慧能。可惜,虽然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但佛教因果,仍然不是逻辑。
笔者并不完全否定类比/比喻型思维,但是就认为,它是一种前逻辑型思维,它可能具有启发性,但是就一定同时具有含混性,因此,类比型思维不是科学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