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記憶拒絕斷層,因為人性沒有斷層。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仍然有巨大的啟示,顯示了權力博弈的決策過程,往往被意識形態與權力的傲慢所誤導,終於陷入難以自拔的漩渦。美國歷史學家塔克曼(Barbara Tuchman)的《八月的槍砲》(Guns of August),就道破一戰悲劇的根源。
重讀這部經典名著,發現今天世局和百年前竟有太多相似之處,國際格局都陷入誤判陰影中,弄巧反拙。戰爭聲稱是為了結束戰爭,卻引發百姓更痛苦、更大規模的戰爭 美國攻打伊拉克,自稱解放民眾,卻招致老百姓更多災難,而華府今天也要面對美國記者被狂熱的ISIS組織斬首的血腥恐怖。阿拉伯之春似乎帶來民主的春天,其實是導致宗教與強權的螺旋式鬥爭,使埃及更動盪,人民更受苦。
一戰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也許就不會有五四運動,也不會出現中國的新文學運動,刺激中國尋找揮別積弱的道路。
當時中國在國際上被稱為「東亞病夫」,慘遭列強蹂躪,予取予攜。一戰結束,中國是戰勝國,數十萬華工為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但卻被列強出賣,將戰敗的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和權益轉讓給日本。這使日本深信國際秩序只相信強權,為進一步侵華埋下伏筆。
歷史的諷刺在於過去日本和西方貶低中國,是因為中國太弱,太無能;但今天日本與西方貶低中國,是因為中國太強,太有能力。中國的綜合國力今天上升到中華民族歷史的最高峰,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工廠,中國的高鐵系統發展到歐洲、美洲和非洲。中國和世界各國所發生的密切關係,也使中國的問題成為了世界的問題。從人民幣升值到走向全世界的中國遊客,都在全球掀起風雲。
正是中國國力的崛起,導致中日關係的危局。日本將釣島「國有化」,迫使中國不得不強硬以對。日本在美國背後撐腰下,企圖聯合菲律賓、越南對中國展開包圍,並不斷拉攏緬甸、印度,並且在印尼積極布局,要形成一個對華的半月形包圍圈,重演冷戰的圍堵戰略(containment)。這不僅使「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口號成為泡影,也使「中日必將再戰」預言成為一道魔咒,困擾中日兩國人民。
也就是在歷史的陰影中,中國要有一種突破包圍的能量,衝破新冷戰式的包圍圈,也要衝破圍城的心態,要與全球建立更密切的關係,超越地緣政治的考量,參與一個全球價值鏈條建設的工程,發現制度創新的最新路徑。
這也是美國史家塔克曼的史識,要衝破決策過程的自大與封閉,不要陷入零和遊戲的陷阱,而是要有多贏的格局,讓博弈各方都找到一個不滿意、但也可以接受的方案。人性沒有斷層,一百年前的愚昧與殘酷,也還隱藏在今天的角落,讓決策者重覆歷史的錯誤;但歷史的記憶拒絕斷層,要記取那些昂貴的歷史教訓,告別傲慢與偏見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