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大炮 于 2014-6-10 18:32 编辑
昨天晚上看了张艺谋新片《归来》说说感想。
首先一些影评人的分析我赞同,这部电影只是铺排了一个很小的视角,演绎陆焉识(陈道明饰)、冯婉瑜(巩莉饰)和女儿丹丹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并没有更深更广的对时代的叙事。电影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对于展示文革残酷性的那些部分也删去了。如果用一部反思时代的电影来要求,肯定是避重就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电影要在国内通过审查公映,必然要做些self-censorship,也不难理解。电影在建立人物关系上,叙事稍显拉杂。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等细节戏很多,但在开头部分是稍徽太多了,第一个重要的turning point在大约半小时才出现(陆焉识在火车站想约见妻子,被女儿告密,而在火车站被抓),使得电影的前半部分节奏稍慢。
瑜不掩瑕,瑕也不掩瑜。电影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很出色,陈道明和巩莉两位演员的表演功力很深厚。文革带给一个家庭,那种深深的痛感,戏剧张力也很强。你所深爱的人在文革中如果死去了,是很杯具的;但当你费尽千辛万苦、想和她团圆,当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却不认识你了,这是更杯具的;你知道她很爱你、一直在等你,可你费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让她重新记起你,这还要杯具。电影的结尾有“渊默而雷声”的效果,陆焉识虽然一切想唤起妻子回忆的努力都失败了,但他似乎已经以一个为妻子读信的特殊“外人”的身份,和家人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从某种意上说,他成功了,又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但是他的妻子始终固执地认为,丈夫将在5日这天回家,所以坚持每个月的五号去火车站接人。若干年过去了,陆焉识每个月五号都陪着妻子,打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去火车站接他自己。这相当有讽刺性,戏剧冲突感很强,是一个无声的高潮。Robert McKee在被称为编剧“圣经”的《story》这本书里说,反讽,irony,是冲突的一种高级形式。
陆焉识用尽一切办法都没能让妻子相信她等的人其实早已回到了她身边,又担心妻子的失忆症。所以每个月5号陪妻子去火车站接自己就成了一种常规的家庭活动。冯琬瑜的失忆症一直没能好转,意味着文革带给人们的伤害不能随着时间而消逝,伤痛是无法愈合的。这个寓意相当有积极意义。
从该片的整体架构上来讲,没有像《芙蓉镇》那样复杂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间的冲突,来展现文革的时代背景,作为对时代浩劫的反思深度和广度上,它显然不及《芙蓉镇》,但在人物的塑造上,这部电影显然仍有可圈可点之外。
最后说说老谋子本人。从导演《英雄》和08奥运开幕式后,张艺谋俨然成了“主旋律”的代言人。但近年他遇到了一系列挫折——《黄金甲》等一系列电影受到恶评;又因为超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被罚巨款。这一系列人生起伏会不会对他的创作也有影响呢?张艺谋到了今天,已年过六旬,是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晚节”问题,也就是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留名”问题。是作为一个为中共“主旋律”而鼓而呼的导演被人记住呢;还是作为一个真正有深度的导演而被人记住。希望这部《回归》是张艺谋作为一个真正电影人的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