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31日,卡特夫妇在白宫接待邓小平夫妇。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月28日至2月5日,应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的邀请,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偕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邓小平豪爽的性格、机智的谈吐迅速征服了美国人。时至今日,美国学者对他的外交风度仍然难以忘怀。
“破冰之旅”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系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我在俄亥俄州一所大学教书。邓小平的访问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当时美国人除了从尼克松访华中知道一些中国的情况外,并不了解中国。邓小平访问了不少地方,在得克萨斯州,他戴上牛仔帽,还吃了烧烤。他的个人魅力,尤其是他那种直来直去的谈话方式,深受美国人喜爱。”
让美国人记忆最深的,是1979年1月28日的一顿晚宴。这天下午,一架波音飞机载着邓小平一行,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军用机场。两个小时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就设宴接待邓小平。这顿晚宴,成为卡特总统回忆录中的精彩片断。
席间,布热津斯基突然问:“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其他国家,是这样吗?”邓小平很快就笑着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在8天的时间里,邓小平共出席了70多场活动,平均每天有10场活动。与小平同志的充沛精力相对应的,是美国人的热情。美国参议院的午餐会罕见地聚集了近90名参议员;在佐治亚州州长为邓小平举行的晚宴上,美国南部17个州的州长都赶来了;美国媒体也对这位75岁的老人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少报纸还发表社论,称赞邓小平。
改善中美关系对两国都有益
兰普顿指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两个是在邓小平时期签的。邓小平把中美关系作为外交战略的重点,通过改善两国关系,使双方都获得利益。他说,当时建立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邓小平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他把台湾问题暂时先放在一边,加强了与美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尤其是经济贸易合作,也就是中国说的求同存异。实践证明他的战略对中美两国都有益。
从美国方面看,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中国有不少瓜葛。后来美中关系的改善,实际上是为美国减轻了负担。兰普顿举例说,越南战争时期,他是得克萨斯州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当时大多数病人是从越南战场上下来的。“几十年后,我和夫人故地重游,医院已经人去楼空。我告诉夫人,这个医院的关门,代表了我们与中国的和平。我认为美中和平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和平为两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从中国方面看,文化大革命重创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邓小平复出后,一直在考虑如何弥补损失,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他改变了过去的锁国政策,向世界许多国家派出了留学生。美中关系的建立和改善,有利于中国实现上述目标。因为在中国派出的留学和考察人员中,有一半到了美国。他们从美国学到的东西,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就是经济贸易方面的互利。两国关系的改善,使中国出口商品的30%到40%进入了美国,中国从中获得了很大利益,美国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
“邓小平的政策非常务实,讲究实际”
邓小平有两点让美国学者钦佩不已,那就是他对世界的看法和他的外交战略。
兰普顿说,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非常英明。“邓小平的外交战略与过去中国传统的战略有所不同,过去中国重点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更多地强调国际合作。第二是邓小平的政策非常务实,讲究实际,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美国人对此非常欣赏,因为美国人重实际、讲务实。”
兰普顿认为,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思想使中国在外交上受益匪浅。他说:“有人看到中国在联合国很少使用否决权,就认为中国容易同意某些做法。但我想,中国通常在幕后工作,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对中国的外交也更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