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文艺复兴是胡适先生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一句话。我想借这样一句话来比较一下西方的文艺复兴与中国所谓的文艺复兴有哪些异同之处。由此来分析一下中西方思想变革的发展道路之共通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文艺复兴背景。大家都知道西方的现代思想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鼎盛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先秦时的诸子百家时代,也是印度释迦牟尼出生的年代。古希腊文化由亚历山大大帝对欧洲,波斯及小亚西亚的征服而传布世界。后来罗马人崛起,取代希腊人成为世界的主宰,他们继承了希腊人诸多文化成就。在道德思想上又接纳了基督教文化。从此一直到文艺复兴,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
从一个自由开放追求自然人性的古希腊文明进入专制封闭的中世纪社会状态,是与罗马人崇尚力量,纪律,勇敢,正义,服从等精神气质分不开的。这样的精神气质同样需要统一的意识形态。公元312年,君士坦丁颁发米兰谕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他的儿子在他死后更下令将参与异教祭典者处死,基督教成为排斥其他信仰的罗马国教。这是欧洲人思想由开放到封闭的开端。罗马人的艺术作品中常常充满血腥暴力,与希腊人对情感的歌颂有鲜明的对比。与武力屠杀专制相比,爱与平等自由这些思想常常显得软弱无力。
这一点和中国的思想变革历史非常相似。先秦时诸子百家时代产生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然而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彪悍的秦人统一六国,导致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对先秦百家思想的毁灭,儒学基本上就像基督教一样成为统一人们思想道德的唯一准则。中国人也由此进入了漫长的帝王专制社会,一直到民国初年。
人之复杂,就像这世界之多样。花有千万种,但当我们只能欣赏一种花的时候,这就是所有花的末日。人的思想也是如此。自然的力量无穷,爱与自由是生命之源,无论封建专制多么牢固,都无法阻挡人对多彩的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
文艺复兴运动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借对古希腊人性美的赞颂表达了对封建王权教权的反抗,也对基督教一统思想进行反思。后来的启蒙运动及加尔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使得欧洲走上了科学与民主的自由之路。中国从伟大思想的产生到进入封闭再到复兴,经历了更加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已经看到了西方的科学,理性之光,对中国有极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因此胡适先生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比喻成西方的文艺复兴是很恰当的。胡适在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中对当时兴起的孔学提出三个观点:一是大力输入西方哲学;二是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原形;三是恢复非儒学派的历史地位。胡适说:“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这种解放,不能只用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只能让儒学回到它本来的地位;也就是恢复它在其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儒学曾经只是盛行于古代中国的许多敌对的学派中的一派,因此,只要不把它看作精神的、道德的、哲学的权威的唯一源泉,而只是在灿烂的哲学群星中的一颗明星,那末,儒学的被废黜便不成问题了。”
我这里引用胡适的话。想说明胡适对儒家思想的本意。我们先不去评论儒家思想的对错与否,就像我们先不去评论基督教思想本身一样。我赞同胡适的这种让百花真正齐放的观点。文革时我们只有一本书,那就是红宝书。我们只有一种戏,那就是样板戏,我们只有一种思想,那就是雷锋思想。连每个人穿的衣服都是同样的蓝色。人性对爱与美的渴望始终是在焦虑和压抑状态。人在枯萎的精神状态下人性恶就开始呈现。
如果我们说先秦时诸子百家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民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确是中国对那一段繁荣思想的文艺复兴。其实诸子百家很多伟大的思想到后来因为独尊儒术而没有得到发扬光大,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墨家后学的墨辨以及名家,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冯友兰的中国思想史。科学起源于逻辑思辨,古代时基本上都是一种纯粹的哲学思辨,当时并没什么实用价值。如数学抽象。在诸子百家中,名家就是研究这种纯粹的哲学思辨的。比如名家对无穷大无穷小的研究,再比如对名与实的研究。这些哲学思辨到今天仍然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在中国的消失一方面因为儒学的统一,另外也许与我们的汉字的使用也有关系。汉字是象形字,有利于我们的形象思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有慢长的诗歌历史。但象形字不如西方字母字适合于逻辑表达。西方字母语言如果没有了逻辑关系就不成句子了。而像中国古代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不需要逻辑的原因,字本身就有含义。西方人有逻辑强迫症,而我们却少逻辑,多感性。
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借鉴了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使得我们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然而道德沦丧的今天,我们在迫切寻找思想道德的家园,来适应急剧变化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封闭的统一的思想一定是倒退的,扭曲人性的,也是无法持续的。只有开放多元的,才是未来的正确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