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6°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8°
    温度感觉: 18°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4°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6°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1°
    温度感觉:
查看: 8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港台歌手内地演唱会十年风雨路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1-12-12 23:3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 月 27 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世纪之梦》大型演唱会的震撼犹在耳畔, 7 组新老实力派歌手给现场的 8 万观众带来了三个半小时的音乐盛宴,让歌迷们渡过了一个难忘的煽情夜晚。然而,演唱会结束后回味起来,给人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每一段熟悉的旋律所带来的全场唱和,而是齐秦、赵传、庾澄庆、苏芮等北京舞台的常客在舞台上所不约而同说到的一句话: " ……上次站在这里,已经是十年以前了! "  
 
  一语点醒梦中人,蓦然回首间,才发现真的已经过去十年了。

  一、 1988-1992 : " 亚运前夜 " 首开先河,赵传齐秦各领风骚

   80 年代末,中国内地的文化生活相当单调匮乏,港台歌曲虽已经在民间流传,但从官方的角度来说,连是否承认中国存在流行音乐这一概念都没有定论,更遑论对港台歌曲及歌星的态度了。当时港台著名歌手来北京开演唱会的纪录几乎是零,唯一值得一提的是 88 年时,刚刚在香港步入地上的 Beyond 乐队曾经来到北京的首都体育馆作专场演唱会。在那时这是个相当奇特、也相当让北京观众不解的举动,票房和演出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年轻的 Beyond 也在行程中颇受欺负,使乐队成员们自此对内地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这场演唱会最令人兴奋的一点大概要算是家驹在演出时翻唱了崔健的 " 一无所有 " 了,多年以后 Beyond 早期的唱片公司把这场演唱会的实况录音整理出版,家驹版的 " 一无所有 " 是其中最珍贵、亦是整场演出最出彩的曲目。

  直到 90 年的亚运会前夕,北京政府为了给亚运会筹款,才想到了要借助当时在民间已经风行一时的港台歌手的力量。他们在北京最大的演出场地 -- 能同时容纳十万观众的工人体育场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拼盘式演唱会,数十组演员中包括美声、民族等各类歌手,甚至还给予了后来的中国摇滚英雄唐朝乐队第一次正式登台的机会。虽然 90% 的演员都是内地的,但压轴的却是四个台湾歌手,包括当时正红遍中国的赵传、靠电视剧集《几度夕阳红》插曲为内地观众受落的潘越云,以及刚刚在台湾走红、在内地还默默无闻的庾澄庆,最后还有一位,是当时事业还完全没有起步、还只是一个小角色的辛晓琪。而这场演出,也就是众人在 2000 年的 5 月 27 日再走进工人体育场所提到的 " 十年以前 " 。

  正是这四个幸运者共同见证了北京歌迷第一次面对自己喜欢的港台歌手时所表现出来的疯狂,尤其是赵传,他的 " 哦,莎莉 " 等歌竟然引来了全场唱和,这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这四个人后来都更上层楼,步入一代巨星的行列,恐怕真的是沾了人杰地灵的北京的光!

   " 亚运前夜 " 的巨大成功是组织者所始料不及的,虽然受到武警的严格压制,但观众的反应之热烈还是超过了几年来的几乎所有演出;在演出结束后,对大型演出散场所造成的交通堵塞估计不足的大批北京观众都是徒步走回家的。这给了北京的演出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港台歌手的大型演唱会一定能赚大钱。其时官方对流行乐的态度已经松懈,港台歌手开始正式在中国内地的舞台上登场亮相。

  赵传理所当然成为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在容纳一万两千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连续三场个人演唱会。歌迷们闻讯无不欢呼雀跃,从前一天夜里就开始在各售票点门前排队,希望能抢到最便宜一档的票(当时最低档的票定价是十元人民币,这对很多人尤其是学生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了)。三场演出票很快销售一空,现场的火爆更是不用再多说,赵传为北京的狂热而激动不已,后来他成了来北京演出次数最多的港台歌手,光个唱就开了三次。

  这之后,姜育恒、高明骏、伍思凯、苏芮、张雨生等在内地日渐走红的台湾歌手纷纷做起了内地巡回演唱会。其中庾澄庆演唱会吸引了大批北京摇滚乐手到场观摩,首开两岸流行音乐交流之先河;而潘美辰则成为了第一个使用中国最大的室内演出场馆 -- 容纳一万八千观众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开个唱的港台歌手。当时为了审批上的方便,演出公司通常采取一名台湾歌手作为主力、搭配数名内地歌手作暖场的方式进行,甚至大牌如齐秦也未能免俗。

  齐秦演唱会应该是内地早期个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场了,作为对内地一代青年影响最大的港台歌手之一,齐秦在歌迷尤其是北方歌迷心目中拥有可以说是永恒的强大号召力。他在 92 年冬天与齐豫一同来到北京表演时,正值他在台湾本地事业的最低潮期,但也许他自己都想不到,竟然在从未涉足的海峡对岸找到了无比宽广的新舞台。齐秦北京演唱会三场场场爆满,现场创下了北京歌迷有史以来的疯狂纪录,甚至第一次有人哭晕了过去。齐秦退场时,无数的女孩拥到演员出入口上方,把长长的白色围巾(当时北京极为流行的服饰)垂下去,只希望自己的青春代言人能够摸一下。

  值得怀念的,还有滚石四天王的拼盘演出,李宗盛、陈淑桦、周华健、赵传强强联手,把台湾歌手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力推到了最高潮。陈淑桦在舞台上被首体一万八千人的齐声欢呼吓得手直发抖,但当她捡起歌迷掷进场内的打火机点着、与看台上闪烁着的点点繁星(其时北京观众已经养成了看演唱会时以打火机的光亮呼应歌手的习惯)应和时,被吓得发抖的可就是在场的公安了。北京公安局对这种大型演出一向非常紧张,每次现场都要布置多达上千人的警力,还有大批便衣混在观众中。虽然随着眼界渐开,警察们对歌迷的狂热叫好已经见怪不怪,但对于像打火机这类问题还是相当敏感的。当晚这场演出的主办单位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从此之后,演唱会上观众与警察之间逐渐形成了难以缓解的对抗情绪。

  在这场演出中,刚刚唱红了 " 让我欢喜让我忧 " 的周华健还排在第一个出场,谁也没想到,此后他在这块舞台上的成就会远远超过其他三个人,成为在内地最有票房保证的港台艺人。

  这一阶段来内地演出的歌手是以来自台湾的实力派为主,但从 92 年开始,随着歌迷欣赏口味的变化和香港歌手的大举进入,内地舞台开始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新方向。而这些都是从一场叫 " 跨过彩虹 " 的拼盘演唱会开始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1-12-12 23:33:10 | 只看该作者
  二、 1993-1996 :四大天王来势汹汹,政府插手干预市场

  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台长们决定要借助香港新城电台的力量办这场台庆 25 周年演出 " 跨过彩虹 " 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香港歌手登陆内地市场的先行队。

   93 年初夏在北京的工人体育馆举行的 " 跨过彩虹 " 演唱会,其策划方案出自当时国际台一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之手。演出分两场进行,第一场以内地艺人为主、香港歌手钟镇涛压轴,第二场则几乎全部换上了由香港新城电台帮助组织的香港歌手阵容。这样的安排,即顾及到了领导们的需要,亦充分满足了票房的需求,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一种演出形式。

  最值得说的当然是第二场演出,票房的热烈已经不用再多提,现场的疯狂才是最让传媒吃惊的。随着国际台 DJ 对新城电台 DJ 余剑明说的一句: " 我现在就把这个舞台交给你们了! " 立时全场沸腾。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演出中,那些以前只闻其名的香港一线明星开始掀起一个个高潮:黄凯芹、杜德伟、林忆莲、张学友、刘德华……有趣的是当时的出场顺序,刘德华压轴,之前是林忆莲,再之前才是张学友 -- 这是按当时这几位歌手的走红程度而定的,如果放到今天恐怕正好要调一个个儿。

  到刘德华出场时,北京的文化领导、穴头(组织演出者)、娱记(娱乐记者)们才第一次见识了来自香港的偶像力量。刘一进场,全场的女观众全部跳起来欢呼尖叫,用节目单折成的纸飞机纷纷向场内飘去,像下雪一样。当看到刘的手腕上戴着一个那一年北京女孩子流行的编织手镯(某女歌迷兼晚会工作人员送给他的)时,全场顿时下起了 " 手镯雨 " ,所有女歌迷都摘下自己的手镯往场里扔。

  这场演出后,嗅觉敏锐的北京穴头们已经感觉到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演出市场的风向又要变了,作为一股强大的新势力,香港偶像歌手在内地赚大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确实,如果从当时内地歌迷的角度分析,在经过港台音乐的资源贫乏时期、台湾音乐风靡的 " 台歌 " 时期后,大量的歌迷已经从以前的 " 青涩的歌迷 " 锻炼成为 " 狂热的歌迷 " 。这一阶段的歌迷对流行音乐已经有较强的主观选择性,但尚未形成系统,是最容易受到偶像文化诱惑的时期。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中学生开始作为歌迷中购买力最强的主力登上历史舞台;再加上当时香港已经形成华语地区一个最大的偶像制造基地,带动了两岸三地的流行音乐都迅速偶像化,香港歌手取代台湾实力派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在这支说粤语的偶像大军中,最具号召力的当然就是所谓 " 四大天王 " ——不管日后大家对这场人造的风潮多么反感,但事实证明它确实是一个绝妙的商业创意,简简单单一个排座次就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以及骇人的社会文化效应。香港偶像歌手内地个唱是从偶像组合开始的 -- 草蜢是第一组在北京开专场演唱会的香港歌手,但歌迷的疯狂绝对是因四大天王而起。

  四大天王中第一个来内地开个唱的是黎明。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 93 年的那个令人混乱和迷惑的时候,相信谁都会忍俊不禁:堂堂未来的北京文艺台台长张树荣,那时竟然会在每天下班后被一群中学小女生截在电台门口、和他强行辩论黎明是不是唱歌走调。当时黎明刚刚以一首《今夜你会不会来》走红全国,而张树容那时还是北京经济台的一个普通 DJ ,后者在黎明演唱会的前后两次直播节目里都对黎明的歌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从而引起了大批女歌迷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一场范围波及全国的大辩论的展开,而 " 追星族 " 这一概念就是从那一次开始的。

  虽然从这个词被第一次提出至今,几乎所有的舆论观点都指向它的反面,但丝毫没有影响这支独特的队伍的迅速壮大、并最终成为 90 年代中国青少年最重要的文化特质之一。几乎是社会上反对得越厉害,少男少女们当追星族当得就越坚决。随着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这其他三大天王陆续来到内地作 Show ,追星族的追星热情越来越强烈和惊人。聚集在偶像下榻的饭店门前彻夜不归、冲上舞台强行拥吻歌手、偷父母的钱去买演唱会票……这样的事都已逐一发生并且越来越多了,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然而这些还不算什么,甚至到追星族活动的高潮时期,为偶像自杀、精神失常的报道都已不再新鲜时,一向爱对文艺指手画脚的中共领导都还对之不以为然。真正刺激了 " 上面 " 的其实是一件小事,那是刘德华在北京的个唱期间,无数人都在广播节目里听到一个普通的中学女生在刘德华歌迷会上终于见到偶像后的哭诉: " ……华仔,我好爱你!我虽然没有刚才那个八中的同学学习好,可是我比她更爱你!今天我爸爸心脏病发作住院了,可是我都没有去看他,而是来看你了…… "

  ……此等断情绝义、六亲不认,简直让人毛骨悚然!追星追到这个份上,危害的已经不仅仅是这些毛孩子本身了,领导们这才发现,如果再不采取些措施,自己这班长辈的未来未免要面临相当的危险。政府日后对港台歌手演出长期采取高压控制,正是从这一刻埋下了伏笔。

   93 至 96 年期间,来内地个唱演出的香港歌手几乎涵盖了当时香港歌坛的所有重要名字,除去四大天王,还有谭咏麟、林忆莲、林子祥、叶倩文……而一连几次大型的拼盘演出,更给了王菲等一大批当时新人与内地观众熟悉的机会。平心而论,这份歌手名单从音乐风格来说是相当多元化的,除了偶像派,像 Beyond 、太极、甚至是刘以达这样的前卫音乐家都榜上有名,只可惜受当时大趋势所限,他们在舞台上无法获得与偶像歌手同等的认同与掌声。这其中最可惜的是 Beyond ,在家驹生前生后,他们都没有得到再次北京个唱的机会。

  这几年堪称内地演出市场的黄金年代,演出最多的时候,以北京为例,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回大型演唱会。香港歌手更注重演出的舞美、制作,使演唱会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综合艺术,在他们的带动下,内地演唱会水准迅速成长,成本越来越高,场次越来越多,票价也越来越贵。林子祥、叶倩文在首体开了一连五场演唱会;林忆莲演唱会搭建了超豪华的花瓣型舞台,声光电效果惊人;张学友演唱会出现了定价 800 元人民币的 " 贵宾票 " ……这在当时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事情。这期间台湾歌手相对处于弱势,来演出的少数歌手中,除了童安格有首体三场爆满的神话成绩、周华健演唱会场面火爆外,鲜有能与港星抗衡者。而其它演出就更不用说了,欧美、日本的歌手大多是赔本赚吆喝,最惨的是 John Denver ,开演前,门票竟然一路跌到 2 角人民币一张。

  但同时,所有这些现象也越来越为政府所排斥。港台歌手来内地的演出场次、票价、制作费、出场费一路攀升,使内地演出市场的大量金钱流向海外,并带来了严重的偷税漏税问题,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 " 郭富城巡回演唱会纠纷 " ,曾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另一方面,演出市场泡沫成份加剧,浑水摸鱼者也越来越多,在港台演唱会火爆的背后,还有大量以内地歌手为主力的大型演出赔钱严重的纪录,而 " 空穴 " 、 " 假穴 " 等欺骗观众的现象也愈演愈烈。这些副作用当然不能全都怪在港台歌手头上,但政府对港台流行音乐一向不喜,而港台流行歌当时已经成为了力量足以影响社会 " 安定 " 的世俗文化的一部分,再加上前述的追星族危机,中国政府终于在 96 年底下定决心,要 " 坚决彻底地整顿演出市场 " 。

   96 年的张学友北京演唱会是黄金时代的终结,当现场无数歌迷在歌神 " 一路上有你 " 的歌声中点燃手中的打火机、将首体照耀得如同繁星满天的美丽夜晚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星期之后,文化部就下达了文件,宣布从此开始,不再接受任何港台歌手商业演出的报批。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1-12-12 23:38:22 | 只看该作者
  三、 1997-2000 :解禁令后如履薄冰,怀旧潮流一路风行

   1997 这一年,简直就是港台歌手的冰河期,有关部门的禁令被相当严格地予以执行,除了一两场纯粹义演性质的拼盘演出之外,就再没有港台歌手来过中国内地作大型表演。齐秦、苏芮、赵传等主攻内地演出市场的歌手只好另做打算,以小规模的表演维持自己的舞台收入。那一段时间,港台大牌歌手仿佛纷纷放下身段了,内地中小城市的宾馆、酒店甚至是酒吧开业活动上,很容易见到他们的身影。

  这一年的禁令对于内地的演出市场来说是个得以另辟蹊径的机会。演出公司被逼得另寻市场;观众也被逼而通过港台歌手以外的途径来宣泄自己已经被挑逗起来的观看热情,得以培养出更多元的欣赏趣味。虽然少了港台歌手,内地的演出市场没有从前那么热闹,但也还是歌舞升平,更多的国际流行艺人、古典音乐大师都纷纷借势涌了进来,使内地的舞台上百花齐放,观众们的眼界得以开阔。像 Yanni 、 Chage & Aska 等演唱会,都取得了绝不亚于港台歌手的盛大成功。另一方面,一直被港台音乐压制的内地流行歌手们也得以有了抢占舞台的机会,可以说大大地推动了本地原创音乐的发展,并树立了本地歌手和音乐人的自信心, 97 年底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两场 " 流行十年 " 拼盘演唱会,从头到尾全是由本地歌手担纲,照样票房爆满、场面火热,让许多乐评人感慨万分。

  但另一方面,这一年对内地已经颇具规模的演出市场也是一个相当大的伤害。在禁令之前,港台歌手在内地的巡演一直都是至少四个城市、每个城市不少于三场;可禁令之后,被用来填补市场的国际、本地艺人在演出的制作成本、票房号召力等多方面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演出公司也不愿去冒这个险,大型演唱会的规模逐渐缩小至不多于三个城市、每个城市一到两场。 97 年底禁令逐步放开,但这种形制却已经在老百姓的心理上被固定,从此沿用下来,弄得开禁至今为止,再大牌、再有票房号召力的港台艺人也不敢在内地一个城市里连办三场个唱了。内地越来越富,歌迷的购买力越来越强,演出市场反而越来越萎缩了。

  禁令的开放是相当严谨的,有关部门不再限制港台歌手来内地演出,却在各演出公司承接港台演出项目的资格和指标上严格控制,哪些演出公司能接港台项目、每年能接几个,都是有规定的,可以说是一种很高明的市场监控手段。

  对公众来说,开禁的信号是由周华健传达出的。周是内地官方所较易于接受的港台歌手,在票房上也拥有极强的号召力, 97 年后更逐渐把事业重心转向内地市场,各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使他成为开禁后第一个来内地个唱的港台艺人。但实力雄厚、人气旺盛如周天王,重临北京开个唱时也只敢开一场。

  区区一万八千张票是根本满足不了北京观众久旱逢甘雨的心情的,现场的超常热烈无疑证明了这一点。当晚周华健甚至被首体的气氛感动得得意忘形,当全场观众齐唱 " 你这样一个男人 / 让我欢喜让我爱 " 时,他一下子跪在了场中央,声嘶力竭地喊 " 谢谢 -- !!! "

  就如同周华健这一声用尽全身气力喊出的感谢,港台歌手们对内地市场的激情也如决堤一般被释放出来。紧接着,另两位北京的常客齐秦和苏芮也分别来开了歌唱,这两个在中国北方有永恒魅力的歌手想要掀起歌迷们的疯狂简直易如反掌,两场演唱会都是爆满,歌手本人在万众欢呼中欲罢不能,唱了一首接一首,使演出的时间长度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设定,最后歌手和乐队都几乎累瘫在台上。

  应该说,从那时起北京的演出市场就开始染上怀旧的脾气了。 80 年代内地那一批听纯粹的流行音乐长大的青年正好在 90 年代末进入了购买力最强的人生阶段,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支持曾影响自己很深的 " 永恒的巨星 " 们,只可惜演出公司并没有马上注意到这一点,依然在票房本该有绝对保证的前提下如履薄冰地缩减着演唱会的规模。相比之下广州和上海等地要好得多,当地的演出公司敢在一些较新的歌手身上花功夫,广州对唱粤语的香港歌手情有独钟,张国荣、郑秀文等香港巨星从没来过北方表演,却在广州歌迷的眼里屡见不鲜;而上海在开禁后大型演唱会的频率更达到了平均每月一次,比之北京,从歌迷的狂热程度到购票热情上都要更胜一筹,如果不是上海的演唱会票价有一个硬性的上限( 280 元人民币)的话,该城市的票房潜力很可能会超越北京。

   98 年先后来到内地巡演的两位 90 年代崛起的巨星 -- 张信哲和王菲把内地演唱会的制作水准向上提升了一大块,与 " 前辈 " 们相比,他们显然更注重舞美效果与音乐主题的整体配合,无论从搭台、灯光、舞蹈、服装,到舞台上的小机关设计,都给人更多的现代感、科技感,使内地观众开始拥有与世界发达地区观众同等的眼福。而这两次演唱会的场场爆满更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90 年代乃至 Y2K 的内地歌迷群体已经崛起、成熟,并开始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他们要更直接、更爱憎分明、更不理智,更强调自我在演唱会上的夸张表现 -- 所以,也就更具有市场潜力。

  张信哲是唱情歌的,他本来基调柔情似水的演出却被哭喊的少女歌迷们搞得一派狂野;而王菲演唱会品质极高,事后却被不少人垢病,因为她在台上太 " 冷 " 了,完全不与观众交流,她也时有史以来在内地第一个个唱上不返场的港台歌手 -- 身为北京人的王菲在面对香港歌迷时态度要远比面对北京歌迷时轻松亲切,这是内地人颇不能接受的一点。

  应该说张王之后的内地演唱会重新进入了繁荣期,但也同时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对态度保守的演出公司来说,具有绝对票房保证的港台大牌艺人基本上都已经来过内地个唱,而新的港台巨星队伍在 98 、 99 年间尚未形成,谢霆锋、张宇、任贤齐等几个人在那时还都难以给演出公司以足够的信心,在当时唯一一个被公认为可行而且绝对可以赚大钱的项目,就是张惠妹。所以这两年的演出市场相当混乱,特点之一是拼盘多,各演出公司纷纷乐于把一些票房难测的新老港台歌手拼到一起作演唱会,已渐渐过气的四大天王和苏永康、莫文蔚等生力军都是这种演出的常客。拼盘演出中给人印象较深的是李度、万芳、苏慧伦、辛晓琪四位滚石女歌手的演唱会,十年前在北京没人答理的辛晓琪总算尝到了 12000 人合唱 " 味道 " 的美妙味道。

  特点之二是谣言多,谁谁谁要来办演唱会的谣言多到了像网站一样每天一更新的程度,这其中有不少是歌迷们一厢情愿造出来的,也有不少是因为演出公司没有拿到批文而半途而废的。

  特点之三是僧多粥少,张惠妹的演唱会主办权几乎是 99 年内地各演出公司群起而争之的唯一一个项目。以北京为例,当时已经形成了中艺、中演、太阳三巨头垄断港台演出市场的大局,还有十余家中小型演出公司围绕周围。这些公司曾为张惠妹展开过长达半年多的残酷厮杀,最后中艺险险胜出,代价很大,但演出的结果也的确太值得了。

  张惠妹是第一个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个人演唱会的歌手,她的这场盛况空前的演出创下了太多的第一——入场人数最多,因为搭台的需要及公安局的限制,工体场 10 万个座位只允许售卖 7 万张票左右,但这个数字要比在首体连开三场演唱会还要多得多,北京观众第一次能够欣赏到超大规模的露天演唱会;音响效果最好,虽然是露天演出,可这一回在音响上下足了本钱,无论站在工体场的那个角落听,张惠妹的歌声都清晰到可辨分毫,甚至比以往室内场馆演出的音响效果还要好;票价最贵,无论是正常定价还是黄牛票价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内地演唱会的票价标准;演员表现最好,张惠妹不愧为老幼咸宜的当代华语歌坛首席天后,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她的嗓子从头至尾没有半丝疲态;现场最热烈,整场演出,观众们几乎全都是站在椅子上看完的;进场退场最难,由于观众人数太多,在演出开始前及结束后都造成了周围地区时间长达数小时的严重交通瘫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赚钱最多,这一场演唱会令中艺公司入账 2000 多万人民币, " 放了卫星 " ,创下了有史以来内地大型演出的利润记录。

  有了这么一场演唱会 " 终结者 " ,各演出公司对演唱会的态度就更热衷也更谨慎了,既然港台歌手暂时已无更大的运作空间,倒不如另辟蹊径试它一把。结果自张惠妹演唱会之后直到 2000 年的 5.27 演唱会,北京范围内竟然就没有再办过港台歌手的专场演出,而欧美、日本、韩国的艺人倒是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本地艺人们也相当活跃,票房有好有坏,但不管怎样,大家还是有公认,最赚钱也最保险的还是港台歌手演唱会。

  四、后记

  或许是受 5.27 的刺激,也或许是自身美好回忆的觉醒,进入 6 月份,怀旧风越刮越浓,拧开收音机,各种 80 年代末的港台老歌不绝于耳,除了苏芮等 5.27 群英,童安格、罗大佑、谭咏麟等也是刚刚成长起来并执掌了广播电台实权的年轻 DJ 们的心头爱。这其中罗大佑当然是最受推崇的,如果不是台海的政治危机,他 7 月份的北京演唱会就几乎已经成行,可现在却只批下了北京之外的上海等四个城市,时间也延到了 8 月份,文化部并且向主办此场演出的公司做出了严格要求,在正式新闻发布会前不许有任何形式的宣传活动,以至于这场演唱会的筹备几乎成了秘密工作,罗本人也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海峡两岸飞来飞去,叫一门心思想采访他的记者兼歌迷们心急火燎。不过,这场未来的演出已经注定会是 8 月份内地的流行文化热点,许多深受罗大佑影响的北方歌迷甚至会专程赶去南方看演出 -- 有这样魅力的歌手,即使在港台恐怕也只有罗大佑一人而已。

  新一些的歌手方面,仍然引不起演出公司的足够兴趣,张宇的谈判半途夭折,任贤齐倒是 7 月份要在北京开两场演唱会,可那是由财大气粗的网络公司全额投资,演出公司承办起来毫无风险,算不得数。至于其它的,传言不少,什么李宗盛、林忆莲夫妇,什么优客李林重组纪念演出,但确定下来的就只有一些拼盘了。演出公司在仍旧迷信港台歌手的同时,又不住感叹已经 " 没人可作 " ,对一直迫切想开演唱会、在两岸三地都红透半边天的天后那英却不加理睬,只因为那英是 " 内地歌手 " 。

  记得在看 5.27 演唱会时,看到很多陪父母来看演出的中学生,他们对台上的那些歌手和歌漠不关心,面无表情,完全没有见到谢霆锋时的那种兴奋,倒是他们的父母,听到 " 跟着感觉走 " 、 " 大约在冬季 " 等歌就拍手欢笑、兴奋不已。看来,新的代沟又已经产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