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执行中国商务部国际司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共同批准实施的中国纺织WTO培训项目,2003年9月由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江苏省外经贸厅、上海市外经贸委以及上海申达进出口公司、江苏开元国际集团等单位组成的工作小组一行九人对加拿大纺织业状况、政策动向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对加拿大纺织服装业的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加拿大政府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有了更准确的概念,对增强与加拿大纺织业的合作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产业发展状况
加拿大纺织业在加拿大制造业中是比较小的行业,2002年加拿大纺 织业共有企业970家,拥有员工5.5万人,占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2.3%,年发货值66亿加元,占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2%。近年来,为了持续改善 产品品质,该行业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设备更新,以面对竞争日益强化的全球贸易环境。1996年-2001年平均每年新增投资442亿加元,新增投资对增强加拿大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以来加拿大纺织业出口不断增长,15年间平均出口增长速度为10%,出口值占国内纺织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8年的13.6%,跃升到2002年的53%。特别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以来,加拿大对美国和墨西哥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已成为加拿大纺织业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正是由于出口市场的带动,加拿大纺织业就业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显著的扩张,从1995年的2.8万人扩大到2000年的5.4万人,五年中纺织行业净增2.6万个就业机会。
但在本国市场上,加拿大纺织业的影响力如江河日下,日渐衰落。1985年加拿大本国纺织业占本国市场份额的66.4%,15年后的2002年本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丢失了一半,只剩下32.9%。从绝对值上看本国产品的发货值己从1988年的57.5亿加元降到2002年的30.98亿加元,降幅高达46%。
二、市场规模
加拿大纺织品市场在1998年达到最大规模(105亿加元)之后每年都有所下降。2002年市场规模为94.04亿加元。以加元表示的市场规模的下降并非意味着这个市场真正的萎缩,而是由于较便宜的进口产品对加拿大本国产品替代的结果。在加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的地位越来越显要。1988年以来进口产品翻了一番,从29.14亿加元增加到63.06亿加元,进口产品所占份额也翻了一番,从37.6%提高到67.1%。由于对进口的依赖较大,加拿大纺织工业始终存在贸易逆差,1998年的逆差额最高为32亿加元。近两年逆差有所下降,2002年逆差额为28.16亿。加拿大贸易逆差主要源自与美国的贸易。
三、贸易和产业政策
如前所述,1988年以来加拿大纺织业的出口增长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但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6%,只有出口增长速度的一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拿大长期以来对纺织品进口维持了较高的保护。加拿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进口纺织品实行数量限制的国家。目前仍然对来自43个国家的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其中32个是WTO成员。 此外加拿大还对纺织品维持着比较高的进口关税。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加拿大的进口关税是最高的,而尤以纺织品的关税甚之。
加拿大纺织品的平均关税比制成品关税高7.2个百分点。在乌拉圭回合中加拿大像其他成员一样也曾承诺要按照纺织品服装协议规定的时间表取消配额限制并降低纺织品关税水平。加拿大在关税方面承诺的内容是,从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10年的时间,纺织品关税将从17%降到10.5%,服装关税从24%降到18%。根据WTO秘书处的计算,到2005年加拿大全部履行了在乌拉圭回合的减税承诺后,该国纺织品的关税水平仍是该国平均关税的两倍。
尽管与其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多边贸易体制的主导下,加拿大纺织品贸易政策已经变得较为宽松,这给国内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减轻贸易自由化的压力,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产业联合会都在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从政府层面上看,这类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鼓励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2002年6月加拿大联邦政府推出了加拿大服装纺织工业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服装纺织工业提高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捕捉和利用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该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企业本身的创新活动,另一部分是惠及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动。对第一种创新活动加拿大服装纺 织工业计划可以承担除固定资产之外的创新活动费用(包括工资、薪金、雇员福利;原材料供应以及咨询和专业服务的费用)的50%,每个项目可获得的资助可达 到项目所需费用的90%,且没有最高额的限制。该计划为期四年,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启动,总的资金规模为3300万加元。
在贸易政策上,为了使那些需要使用进口原材料的加拿大本国纺织服装企业减少高额进口关税的负担,加拿大从1998年起引入了关税豁免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加拿大服装和面料企业应对不断增加的来自进口竞争压力。2001年关税减免额为3200万加元。该计划将于2004年12月31日到期。
1979年加拿大人力资源开发部成立了纺织服装分部,该部是一个全国性的劳工管理组织,该组织的职能是满足纺织服装业对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需要,支持对该行业的就业人员进行各层次有效的培训,向企业和雇员提供有关技术变化和结构调整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除了联邦政府制定的对全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支持计划外,各地方政府也有一些重要的支持措施。比如,2001年中国华联集团在魁北克省投资4500万加元建造了一个针织印染厂。为此魁北克政府投资局向该厂提供了300万加元,用以购买固定资产,加拿大经济发展委员会魁北克分会又为该厂提供了1000万加元的信贷支持。在针织印染厂所在地,当地政府又为建厂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再比如据多伦多经济发展委员会的人员介绍,该地的出口商可以获得到国外参展的国际旅费及住宿的资助。
四、值得关注的政策动向
根据乌拉圭回合的达成的《纺织品服装协议》,2004年后加拿大将取消对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配额限制,这无疑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政策动向。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占加拿大进口市场的20%左右,在配额管理的市场上这一比例算比较高的。在2005年配额取消之后,中国产品在加市场还会有更多的机会。但加拿大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可以对中国产品实行反倾销措施、纺织品保障措施和特定产品的保障措施。这为中国产品在2004年之后的国际市场上的自由竞争,设置了多重障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加出口还有多大的空间,扩大出口的途径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可不关注加拿大政府的另外两项政策动向,一是加拿大政府最新制定的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政策,二是多年来加拿大政府致力于推进的双边和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
2002年6月加拿大政 府宣布了一项对纺织品市场准入有重大影响的贸易政策,即从2003年1月1日起,向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免配额的通关待遇。根据新政策 的原产地规定,凡进口产品只要在这48个最不发达国家增值率达到25%,就有资格享受免关税免配额的优惠市场准入。目前,加拿大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服装的一半左右是配额管理的产品,因此,最不发达国家的确能够从这一新的贸易法规获益。同时这种较低水平的原产地增值率的要求对其他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来说或许也提供了一种机会。加政府已拨款1090万加元来实施这一新的政策。
不论从贸易和投资的角度讲,加拿大的市场都是比较小的,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从80年代后期,加拿大一直致力于缔结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覆盖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1997年加拿大和智利、以色列先后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又与哥斯达黎加缔结了类似的协议。目前加拿大正在与中美洲四国、欧盟、新加坡和美洲国家谈判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事宜。这些协议的签署给加拿大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增强了包括中国纺织业在内的国际纺织业投资加拿大的兴趣。就纺织行业而言,要素禀赋差异和共同目标市场可能是促成中加深层次合作、取得双赢局面的主要动力。首先,加纺织业的优势体现在资源、资金、技术研发和市场信息方面,其劣势在于高额的人力成本,而中国恰恰在人力成本上存在较大优势,双方可优势互补。加拿大的资源优势特别明显。加拿大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同时又是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电、土地资源充足,价格便宜。工业用水每吨合1元人民币,工业用电每度0.2-0.3元,比中国国内价格低许多;加拿大的道路、电网、污水处理等工业基础设施完善、到位,为搞工业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比如工业污水处理基本上不需要企业额外掏钱。但加拿大的 人工费用很高,在魁北克普通操作工的年薪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其次,中加均视美国为主要的出口市场,尽管在美国市场上中加纺织品存在竞争,但由于产品定 位差异,使得竞争不在一个层次上展开,并非直接竞争,这给中加纺织行业共同开发美国市场提供合作的机会。对中国企业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吸引力 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年进口额是加拿大的10.6倍。目前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已达12%,是美国纺织品服装最大供应源。2002年中国若干被解除配额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呈高速增长之势,引起了美国产业界的极大恐慌和不满,并欲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保障措施。从这种情况看,即使2004年后发达国家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中国产品也难以在美、欧等市场上自由竞争。鉴于这种情况,在加拿大建设面向北美的生产基地就有极大的意义。第三,中加企业联合可以从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方面获得效益,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拿大GLEN IT纺织厂是生产中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面料的企业,2002年被上海海欣集团收购,成为海欣集团在北美的一家控股企业。海欣集团控股后,该企业的供货来源首先发生了变化。依靠海欣集团的供应网络,GLEN IT厂的原料成本比过去下降了30%。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本地企业对与中国的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几点体会
(一)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
WTO对成员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其政策的透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建立民主的决策机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拿大的 政府机构与企业和知识界在贸易政策和贸易谈判议题上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协助,企业在决定国家贸易政策方向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公共咨询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 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增强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地位,提高谈判的有效性,使得谈判成果对中国更加有利,中国需要建立类似的贸易政策公共咨询和协调机制。
(二)加拿大政府对纺织行业的支持
纺织行业在加拿大已属夕阳产业,特别是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后,加拿大纺 织行业面临较大危机。一方面加政府在促成其国内纺织行业转变经营策略、经营模式、逐步退出纺织制造业,另一方面加政府也积极给予其纺织行业一定的支持,支 持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或新材料研发、技术改造和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在面对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世贸组织规则的新形势下,中国在对纺织行业的支 持方式需要创新,支持目的需要明确。因此,加拿大政府对纺织品行业的支持对我深具借鉴意义。
(三)考察期间,两国学者提出的中加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或其他类似紧密经贸合作安排的问题
尽管加拿大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NAFTA),又是八国集团(G8)成员,中加合作将直接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优势互补区同开发北美市场,但由于加拿大在北美地区的特殊贸易地位,届时中加的紧密合作可能受到美方、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强烈干预和制约。 (赴加拿大考察小组/贸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