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蝴蝶飛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节选] 认识佛教— 幸福美满的教育

   关闭
9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1:2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我们是害虫
好像佛祖释迦牟尼也是如此。
棄妻兒於不顧,是佛教的教義如此還是個人行為?
如果佛教的教義如此,"认识佛教— 幸福美满的教育"從何談起?
青草地. 发表于 2014-3-14 12:18



    我的理解是个人行为,有的没有出家 没有棄妻兒於不顧 儿女双全的,也有大成就者;
那个电视连续剧 《百年虛雲 》里,他妻子谭氏希望虚云能在家修行,就提到过,俺没记住
我要是找到再贴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4-3-14 11:5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9# 青草地.

在-次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電影欣賞《一輪明月》— 描述弘一大師的生平 後,於討論時間裡,其中一位觀眾提出對出家者質疑的類似老問題:「為何有些人要拋妻棄子出家?佛教講悲愍眾生,但反對出家者的眷屬所受之痛苦又為何不顧? 在家不能學佛修行嗎?」

香港青年佛教協會釋定賢法師向觀眾答問如下: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出家的生活開始時就被儒者指責為不盡家、國之義務,在孝道和 傳宗接代上被指乖違倫常的責難尤甚,倘若成家立業後仍堅持出家的修行者,更鮮為一般世俗所理解及認同。撇開歷史上的政治和教理之爭不談,若以世俗「拋妻棄 子」之見責難,佛教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當為首要典範。
  在佛傳的記載裡,可以清楚了解未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出家的動機和目的。從世間的實際 觀察中,太子深感人生和眾生界的無常、不圓滿和無奈,這可綜合成八種身心苦惱的類別: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前七苦的總 結)。他毅然捨棄世俗的榮華欲樂而出家,那是為了尋求徹底滅除痛苦之道,但這並非單為個人的解脫,而是為了全人類和有情眾生的究竟離苦得樂利益,遂以此洞 見睿智,義無反顧地將私愛與欲念昇華成清淨無私的慈悲;出家,便可以心無旁騖,為實踐這崇高的理想而精進修行、探索。
  因此世俗對出家者所謂「自私無情、消極遁世、不負家國責任和漠視人倫關係」等種種負 面指責,實在是非理性的誤解。太子悟道成佛後回國,慈悲開度他的父王、妻兒和親族平民,以及四十餘年在恆河兩岸不辭勞苦的教化工作,便是最佳的證明。為修 學證悟佛道而出家,繼以佛法開解人們的心結煩惱,破顛倒邪見、除迷信行為,提倡積極行善棄惡以改善和掌握自己的命運,鼓勵建設自他身心和樂的公平社會,進 而指導修學究竟離苦得樂清淨之法,難道這是消極無情、遁世無義之事?難道這不是對家國人民的一種回饋和貢獻?在人生的各階段中,要面對各種不同的抉擇,無 論何種抉擇都需要付出代價,取捨的原則,決定於其理想與成果的究竟意義和實質價值。
  後來出家學佛修行的正信弟子,盡管因緣各異,最低限度也不會偏離悉達多太子出家的動 機和目的太遠。不同的是,世尊已將覺證的生命實相和滅苦之道如實開示,佛弟子只需依八正道為修行基礎,從聞、思、修的次第老實修學,待福德與智慧成熟圓 滿,便可以如佛一樣,證悟真理,自度度人,這是通於出家和在家弟子的。
  前述試以釋尊為例,撮要出家的原因。但既然出家與在家一樣都可以學佛修行證悟,自度 度他,那為何要出家呢?這又要回溯釋尊成立僧團和戒律的因由了。「導之以法,齊之以律」,方法與紀律,是成就的關鍵。此法,當然是指佛法─覺悟宇宙人生真 理及滅苦之道者的正確知見;律和戒,是僧團(及在家眾)裡所要共同遵守之適當規則和行為規範。佛成立僧團制度,目的是要令佛法有效和確實地延續和推廣,利 益後世有情眾生;佛曾清楚開示,要「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因此出家眾的主要使命,是要繼承佛出人間的本懷,捨離世俗 緣務欲樂,和合於一處互相教誡,遵從戒律,約束身心,專心致志地修學、實踐、主持和弘揚佛法。
  在家修學佛法者,因為外緣繁雜,環境的使然一般是較難達成上述的使命和效果;然而其 重要性亦不容忽視,所謂「內宏外護」,佛教的興衰,是取決於出家眾的素質,以及與在家眾的互相尊重、支持和衷誠合作上。出家和在家的佛弟子,可以比喻為老 師和學生的關係;並非所有學生都需要成為全職的老師,但在合適的因緣條件之下,學生當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志願,擔任全職或兼職的老師,履行相應的功能和義 務。
  太虛大師於《靈鷲山勉僧》詩云:「覺樹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寞倘重興!此來不用傷遲 暮,佛法宏揚本在僧。」慶幸有菩薩高僧大德的主導,漢傳的大乘佛教方能從風雨飄搖中漸漸復甦過來!隨著時空因緣的變遷,佛法的弘揚出現了不同的適應性,但 無論如何,終不能遠離佛法的核心——中道緣起之根本教理和戒、定、慧的修學實踐。在暢佛之本懷,推行人間佛教的時候,於善巧方便與樸實無華之間應取得適當 的平衡,如此佛法方能久住於世,更能深入和廣泛利益有情眾生。為報佛之大恩和眾生之恩,為免世俗的譏疑,學佛當自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4-3-14 12:0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两栖青蛙 于 2014-3-14 13:31 编辑

回复 85# 青草地.

張愛玲的景仰:—“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外,我是如此謙卑”

李叔同,後來的弘一大師;當年的濁世佳公子,後來的一代高僧。
李叔同“二十(歲)文章驚海內”,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
魯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為榮耀;他作的《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至今,仍有青少年在畢業的時候深情傳唱;這樣的歌,就是詩了。
可是,他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初始華麗,剃須裹腰,在舞臺上扮茶花女,如今,卻是面容清,眉目疏淡,一個“過午不食”、行腳度世的老和尚。
就像一蓬煙花“啪”地炸開,整個天地都為之增了色彩,然後暗了,又更暗……他的整個人生,就這樣,由絢麗歸於平淡。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
剃度後,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趕到靈隱寺,他“鐵石”心腸,竟然連廟門都沒有讓他們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趙朴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其實,他才不要當什麼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
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為了當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為了能和虛雲、太虛、印光並稱“民國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
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詳圓寂。
“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缽裏,盛滿自由。
鄭播德:世上少了一個才子,佛國卻多了一位聖者。
弘一法師,一個世人驚歎為奇才、全才的出生富貴人家的大才子,卻毅然走進了晨鐘暮鼓的杭州靈隱寺,落發剃度,做了一個“四大皆空”的僧人。
他是中國知識份子的表率,敢於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榮耀、敢於超越世俗的情愛……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感歎的:“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
的確,敢於出家探尋真理、探尋宇宙人生真相的男人,確是真正的勇者。弘一法師的出家、出家之後的嚴格行持,的確堪稱世間男子的楷模、典範。
世上少了一個才子,佛國卻多了一位聖者!


蟲兒介紹的《一輪明月》由國內影帝濮存昕演弘一法師,從小孩(李叔同)至圓寂的一生,臺灣女歌手徐若瑄演他在家時的妻子。無論劇本故事攝影均屬一流水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4-3-14 12:07:28 | 只看该作者
佛家大师说天下宗教史一家。为何其他宗教无此胸襟哪?应该说其他教派的某些个别人等曲解教义吧了,,撒旦派下恶人装作好人传教。曲解教义,扰乱视听。顺他者上天堂,逆他者下地狱来恐吓世人,这个世界已经够邪恶的了。当个正常人真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4-3-14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蛙!
长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4-3-14 13:0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2# 两栖青蛙
相信釋迦牟尼有那樣的胸襟。
看來只能苦了僧人的妻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4-3-14 13:13:23 | 只看该作者
为何其他宗教无此胸襟哪?应该说其他教派的某些个别人等曲解教义吧了... 这个世界已经够邪恶的了。当个正常人真不容易.
稀泥派 老刘 发表于 2014-3-14 13:0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為何其他宗敎無此胸襟?

簡單來說是無神論者丶一神教與多神敎的分別。一如多元文化可接納不同聲音和意見,一神教如一黨專政,不能容納異己,執迷權力導至專橫壟斷。無神論者可依自我俢為達至某種層次的境界,但很難有甚麼超越。那佛教教理在那一邊?既非無神論者(終非究竟);也非多神敎(簡單說也屬於多神論)。
與感性式一神教不同,佛放是智慧型圓滿的宗教,有如广袤大海可纳容百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4-3-14 13:45:05 | 只看该作者
佛家大师说天下宗教史一家。为何其他宗教无此胸襟哪?应该说其他教派的某些个别人等曲解教义吧了,,撒旦派下恶人装作好人传教。曲解教义,扰乱视听。顺他者上天堂,逆他者下地狱来恐吓世人,这个世界已经够邪恶的了。当个正常人真不容易
稀泥派 老刘 发表于 2014-3-14 13:07

這是不是出自佛教:
"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4-3-14 13:5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6# 青草地.

我所认识的出家人没多少在家时有妻育儿(或有夫养儿),时代不同了,只是佛教四众子弟(出家在家男女二众)制度依然。
吾生也晚,没感受过太虚弘一大师们那种振荡人心的事迹,青青草可有同类见闻和大家分享?例如天主教神父或修女出离前后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4-3-14 14:44:57 | 只看该作者
佛家大师说天下宗教史一家。为何其他宗教无此胸襟哪?应该说其他教派的某些个别人等曲解教义吧了,,撒旦派下恶人装作好人传教。曲解教义,扰乱视听。顺他者上天堂,逆他者下地狱来恐吓世人,这个世界已经够邪恶的了。当个正常人真不容易
稀泥派 老刘 发表于 2014-3-14 13:07

据我所知,猶太人己經覺悟了, 他們也承認, 不管那一个宗教所信奉的都是真神, 只是各有不同名称吧了。

我初次聴猶太人这样講是在香港參加一个各宗教聯合祈禱世界和平大會, 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这样講。移居加拿大之後, 認識一些猶太朋友, 他們也是这样講。

可能猶太人因狹隘的宗教思想, 為民族帶來長期的苦难, 因為自己排斥別人, 自然也受到別人排斥, 受苦三千年, 終於大澈大悟; 而信奉耶穌教的洋人, 經歷多次宗教战爭, 也己覺悟过來, 对其他宗教也沒有排斥, 看看農曆新年時, 多少洋人基督徒扮財神, 又為醒獅点睛就知道了。

只有華人洋教徒, 把洋人揚棄了的垃圾死抱不放, 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2014-3-14 14:49:05 | 只看该作者
為何其他宗敎無此胸襟?

簡單來說是無神論者丶一神教與多神敎的分別。一如多元文化可接納不同聲音和意見,一神教如一黨專政,不能容納異己,執迷權力導至專橫壟斷。無神論者可依自我俢為達至某種層次的境界,但很難有甚麼超越。那佛教教理在那一邊?既非無神論者(終非究竟);也非多神敎(簡單說也屬於多神論)。
與感性式一神教不同,佛放是智慧型圓滿的宗教,有如广袤大海可纳容百川。
两栖青蛙 发表于 2014-3-14 14:13

"大海"挖好了,可是"百川"不來啊::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4-3-14 15:02:07 | 只看该作者
据我所知,猶太人己經覺悟了, 他們也承認, 不管那一个宗教所信奉的都是真神, 只是各有不同名称吧了。

我初次聴猶太人这样講是在香港參加一个各宗教聯合祈禱世界和平大會, 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这样講。移居加拿大之後, 認識一些猶太朋友, 他們也是这样講。

可能猶太人因狹隘的宗教思想, 為民族帶來長期的苦难, 因為自己排斥別人, 自然也受到別人排斥, 受苦三千年, 終於大澈大悟; 而信奉耶穌教的洋人, 經歷多次宗教战爭, 也己覺悟过來, 对其他宗教也沒有排斥, 看看農曆新年時, 多少洋人基督徒扮財神, 又為醒獅点睛就知道了。

只有華人洋教徒, 把洋人揚棄了的垃圾死抱不放, 可悲!
费事傾 发表于 2014-3-14 15:44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一直向中国的儒教徒、道教徒以及一般拜杂神的民间宗教信仰者挑战,宣教。最后,佛教终于征服了他们,使多数中国人改信了佛教。时至今日,中国佛教僧尼仍在各处大声疾呼,热心传道,劝人作佛教徒。
佛教不再排斥別人,不再"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4-3-14 15:10:5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怎样能从中受益,“自渡渡人,自觉觉他”,是应有的学习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4-3-14 15:17:02 | 只看该作者
"天上天下唯我为尊"是不是佛祖親口所說也是疑問, 可能是後世的好事之徒过分熱心, 把佛祖神化而誇張其詞, 佛教沒有一本統一的聖經, 至於所謂佛說, 究竟是真是假, 要經过自己思考, 不能輕信, 不像基督教, 一定要信耶穌死而復活, 还會白昼升天。

佛教是理信而非迷信。


你応該信緣生性空, 信萬法唯識, 不要信那些神神怪怪的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5:25:24 | 只看该作者
[size=1em]金典怀旧歌曲

      送別



            送别
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