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知 古代奉贤人的寿命有多长?谁都没有为今人留下现成的答案。但也不是一点线索都没有。古代封建社会对女子强调要“三从四德”,结婚后死了丈夫不能改嫁,甚至只许了八字,并没有结婚,未来的丈夫死了,照样要“守节终生”。凡是做到“守节”的女子,在地方志中就可以为她们立传。这在讲究“生不立传”的地方志书中,可以说是个例外。清乾隆《奉贤县志》和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中也都有列女志。设置列女志,本意是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往女子身上套绳索,但客观上却也给今人留下了许多人口资料。因为这些列女中,有不少人具体记载了其结婚时的年龄、丈夫去世时的年龄和“守节”的年数,这样也等于记载了这批人的实际寿命。据此,笔者对两部县志中能弄清她们年龄者作了统计,其结果如下文。 在清乾隆《奉贤县志》卷之八《列女》中,共收录约270名奉贤女子的情况,其中有具体年龄者为103人。这103人中,90岁以上者2人(占1.94%),80?89岁5人(占4.85%),70?79岁35人(占33,98%), 60?69岁23人(占22.33%), 50?59岁29人(占28.16%),40?49岁6人(占5.83%), 30?39岁2人(占1.94%), 30岁以下1人(占0.97%)。103人的平均寿命为64.57岁。寿命最长的97岁,寿命最短的28岁。97岁者名叫张三姑,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守节”的典范,当然今人则觉得不可思议。她是明代上海人,许配给了奉贤东乡高屋堰的金汀为妻。其父母从小就叫她读《列女传》,以至她7岁时就说:“如传中人,方不负七尺之躯。”17岁那年,尚未结婚的她听到未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吵着要去奔丧,但被父母拦了下来。父母劝她说,你尚未去夫家,另许人家。她却说:“如果有谁敢来家中提亲,我马上割腕自尽!”而且平日常把利刃藏于怀中,随时准备自杀。父母见状,也奈何不了她,待到第二年的寒食节,她又对父母说:“去年奔丧我没有去成,今年去拜墓总可以吧?”父母知道拦不住她,也就同意了。张三姑到金家后就直接住下了,陪着早已守寡的婆婆一起“守节”。婆家很穷,张三姑就靠纺织维持一家活命。婆婆去世时,她按照当地礼数进行丧葬。亲戚人家见其日子艰难,赠送她一些钱物,她一概谢绝,说:“礼有施必有报,你们送了我若还礼不起,怎么行呢?”甚至岁时节庆族里人过来致揖问安她也反对,说是“男尊女卑,你们俯首至地,我一个妇道人家只举手平身,阴亢于阳,不能这样。”她因操劳过度,患有腰腿疾病,平日走路总是拄着拐杖行走。族中子姪辈看到后前去搀扶她,她也反对,说“男女不亲授,怎么可以搀扶呢!”一日,浦东有十几个妇女欲去普陀山进香,经过张氏住宅,便慕名前来拜见,整个过程大家都肃然不敢出声,出门后纷纷说:“今日已经见到大士,何必再冒险航海去看观音啊!”于是在张氏门前焚香许愿后回家。据说有一晚海盗突至其乡里,邻居们纷纷躲避,独独她不肯走,侍女怕得要命,她却说:“不怕,有我在,必定无事。”结果那些强盗居然也因为她是贞节之家,未来抢劫。103人中寿命最短的才28岁,是新寺道院人何志漩,也是未结婚丈夫就死去,她听说后马上脱去有花纹的衣服,改穿素装,连着几个月哭泣不止。有人来求婚,她的母亲和哥哥准备答应,她却以死相拒,28岁时便谢世。此女人很聪敏,能诗善文,去世时有文《苗班奴传》和诗集《琢斋帼筐存稿》遗世。 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列女志中所收列女数量,远远超过清乾隆《奉贤县志》,达到1130多人。其中明确记载有年纪者为606人。其中,100岁以上者1人,占0.17%; 90?99岁6人,占0.99%; 80?89岁54人(占8.91%), 70?79岁145人(占23.93%), 60?'69岁187人(占30.86%), 50?59岁138人(占22.77%), 40?49岁57人(占9.41%0), 30?39岁15人(占2.48%), 30岁以下3人(占0.50%)。这606人,平均寿命为64.76岁。寿命最长者为青村(指奉城)张嘉士的妻子何氏,道光九年(1829年)100岁。当时县令潘一国耀送给她“五福先筹协额匾”和“百岁晋樽上寿酒,万年同报太平春”的对联。最后她活到104岁。排在第二名的是一位姓范的女子,活到99岁,大约在清嘉庆初期谢世。还有个女子姓方,嫁在“三十图”陆家,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谢世时为92岁。当时她有5个儿子、9个孙子、22个曾孙、5个玄孙,五世同堂。寿命最短的是一位童养媳吴氏,16岁结婚,半年不到丈夫亡故,公公外出做幕僚,她在家照顾太婆和婆婆,27岁即去世。 奉贤人口的期望寿命,女的与男的相比,1951年多3.56岁,1973年多5.96岁,1984年多5.18岁,平均多4.90岁。照此推算,古代男子的寿命约为60岁。古代奉贤人的平均寿命约在62.4岁。 (作者单位: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