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改革开放 于 2015-4-9 10:36 编辑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
"按照你第一个翻译,in spirit 需要提前。
而且既然poor既然来表述心灵(精神世界)就不应该翻译成名词。 ..."
依我来看,spirit是精神之意,poor 可用来描述精神世界的内容。因此可翻译为两种形式:
1、穷人在精神世界里是受到保佑的。或按你的对灵的解释,穷人的灵是受到保佑的。
2、精神世界匮乏的人(“穷灵”)是受到保佑的。(难道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不受保佑?或者二者都受到保佑?说明这经文是一段废话?)
还是翻译问题,只能详细分析了,上面的句式为“主系表”结构,即主语Blessed+系动词are+表语the poor +(状语)(in spirit)
Blessed 为动词的被动语态形式,作主语时是“受保佑的(人或事)”(与“基督”-“被涂油的”/“受膏者”-Anointed 词法分析相同)。“The + 形容词” 是英文语法中的“名词”特殊形式,失去形容词功能,作为“名词”使用在“表语”的位置,the poor 即“贫穷的人”(如 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in” 引导了一个后置状语= in spirit (在精神世界里),状语属于辅助成分,可以前置也可后置。因此,关于你的“in spirit 需要提前。”也不是必须的(因此你可以翻译成:在精神世界里,受保佑的是贫穷的人。)
若将in spirit 置后翻译,则为,受保佑的是那些在精神世界里贫穷的人(我提供的第2个翻译选择),可是这样翻译就出现了逻辑问题,难道精神世界里富有的人就不受保佑吗?或者说,既然二者都受到保佑,无论精神内容丰富与否都受到保佑,那为何还需要谈精神境界呢?这不是废话的逻辑吗?请你解释一下。
"现在我要反问改革一句。如果你同意基督信仰是”形而上学“的话,那你为什么不站在形而上的层面来去解释呢?"
“形而上学”的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对我来说无非就是一个“不可知论”范畴的话题,既然不可知,就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况且超出圣经层面的形而上学理论或派系并不少见,此神为彼鬼的现象层出不穷,那么, 你是否认为“圣经”讲述的内容只是形而上学范畴的某种可能的理论体系,而非确定性事件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