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11135|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步步精彩处处流连——加拿大落基山旅游札记(ZT)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载:《星星生活》周报 作者:捷克佳 摄影:捷克佳、汪伟明

壮观的加拿大落基山脉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人说,加拿大落基山脉是一座可以膜拜的神庙。只有到了这里,你才会感到造物的神奇,天地的广阔和自我的渺小。这里的峰峦绝顶,冰川瀑布,山间温泉,河流湖泊,原始森林……几乎一切你能够想象到的自然景观都汇聚在这里。

在广袤的北美大陆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将大陆分成沿海地带和中部平原两部分,这就是落基山脉(Rockies Mountain)。加拿大境内的落基山脉包括阿尔伯塔省(Alberta)的西南角和卑诗省(British Columbia)的东南角。这里的落基山脉绵延40公里。

加拿大落基山脉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划定为世界遗产,划入地区包括阿尔伯塔省和卑诗省交界处的落基山脉,含班芙(Banff),加斯珀(Jasper),优鹤(Yoho)和库特尼(Kootenay)四个毗邻的国家公园,以及罗伯森山(Mount Robson),阿悉尼伯因山(Mount Assiniboine)和汉拔(Hamber)三个卑诗省立公园。方圆总共两万六千平方公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班芙国家公园和加斯珀国家公园。洛基山脉最高峰是罗伯森峰,海拔3956米。
7月下旬,我们一行6人终于踏上多年来一直企盼、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加拿大落基山脉。





**行前的准备

首先是假期的选择与商定。关于洛基山脉的旅游计划,多年来,一直是自己的一个愿望。每每在网上和书本上看到那秀美的风光景象,自己的脑海中总是不断地萦绕着去那里旅游的念头,且时常挥之不去。自己也在不断地规划,但无奈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旅游计划也不断地流产。

一方面,自己在报社的工作实在是累人,一期追一期,难得有个轻闲的时候。而同行的友人汪伟明由于开东风修车行,也不能长期休假关闭车行。两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外出短期旅游,也就是孩子们放暑假的6月至8月这段时间。

原准备美加两国洛基山脉一起游,因为加拿大的班芙公园和美国的黄石公园举世闻名,是两国洛基山脉中最著名的景观。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最终决定全心投入,仅游加拿大洛基山。

休假出游的日期订在7月下旬。这样一来,两头双跨周末,从23日(周六)至31日(周日),外加8月1日的公民节(Civic Holiday)共有10天可资利用。不过,为不影响旅游归来后的工作状态,最后商定将公民节作为休息日缓冲。

日程确定后,就是机票订购、选择旅游线路、住宿、租车等各种行前的准备。

当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的确是信息量丰富无比。借助互联网,自6月下旬起,在几个以服务加拿大为主的著名旅游网站上如expedia.ca, travelocity.ca,itravel2000.com,以及航空公司的网站,开始不断输入信息,分别询价,试图找到一个最好的价格计划(package)。几家网站内容上大同小异,但主要以expedia.ca为主导,因为在操作上更为便利得手。

不过,即使是机票、住宿、租车三者合一,能获得一定的折扣,但这期间是旅游旺季,电脑回馈过来的价格还是难以接受,令人吃惊。主要是旅店住宿的价格降不下来,沿途景点的旅店标价最低的房价也是每天每间160元起,旅游热点班芙、路易斯湖更高,在200元左右,如果加上税和小费,按两家人住3间房(2个孩子已经是半大小伙子)算,仅住宿一项,总额就轻松超过5千元。应该说,这一数字加上其他花销,毫无疑问将超出我们每家5千的预算范围。这一方案立即遭到否决。

每日查看几个网站,真是不胜其烦。因为在到底是寻求三合一的最佳价格计划还是各项分订,一直犹豫不决。这期间,从多伦多飞赴卡尔加里的最优惠单程机票价格179元已经消失,最低的也是209,而且时间段好的航班逐渐被人订满。比较加航(Air Canada, aircanada.com),和以提供廉价机票著称的小型航空公司西捷(Westjet, westjet.com), 加捷(Canjet ,canjet.com)的同期价格都相同,但后两者的理想航班更少。看来,不久前倒闭的JetsGo航空公司给这些小型的公司紧了弦,公司的生存是第一位的。

眼见机票价格的上调,最终决定各项分订,否则损失更大。于是,在加航网站上购得6人往返多伦多至卡尔加里的机票,加上附加费,机场建设费,安全检查费和税等,总价是3360元,平均到人均单程是280元。与国际航班不同,国内航班往返票价是单程的两倍,并无折扣,对于不经常乘飞机的我来说,颇有些意外。

通过网站订票这一天是6月18日,距我们已经确定的出门旅行计划的时间尚有一个月还余。写出这个日期,是希望能给后来者借鉴,应早日着手准备。

机票确定后,接踵而来的是旅游线路的挑选和住宿,两者密切相关。在网上搜索到落基山以班芙为主的几个国家公园的官方资料,以及不少网友的游记,仔细通读研究。最终决定将此次旅游的大本营选在班芙门外的小镇坎莫尔(Canmore),最后两天订在加斯柏(Jasper)。
对于几乎一度令我们旅游行程打退堂鼓的住宿,只得改弦更张。没有选择在落基山搭帐篷露营,因为不说各种装备难以同行,仅是对山区的气温能否忍受就没有把握。查了一下气象网站theweathernetwork.com,日间温度在20度多一点,晚间温度有时只有5、6度。想起1987年大夏天在青海日月山进行黄土高原科学考察时冻得躲在车里的窘况,立即放弃这一想法。最终,将住宿的目标由旅店转向家庭旅馆B&B,以节约费用。

有关家庭旅馆B&B(Bed & Breakfast)的起源已经难以考究,据说,早期源自欧洲大陆,后来传至北美,这类住宿方式在一些旅游区十分流行,只是自己没有尝试过。通过这次旅游发现,家庭旅馆是了解当地情况的一种绝好方式,这是后话。

B&B顾名思义就是提供住宿和早餐的一种住宿方式,那些家里有空房的家庭,通过一定的程序认定就可以开门待客。由于每家的房间有限,通常能够接待外人的房间仅有2-3间。因此一定要下手早,才能预定到理想的家庭旅馆。

在互联网寻找家庭旅馆十分容易,通过一个自称拥有全加最完整家庭旅馆的网站bbcanada.com,进入旅游地所在的阿尔伯塔省,点击落基山区(Alberta Rockies),即可得到该旅游区数个地点所能提供的家庭旅馆,这其中以加斯柏、班芙、坎莫尔的几处的数量为多。

由于我们一行6人,计划行程是9日8夜。因此在住宿地点的选择上缺少一定的机动性,需要3间,至少2间才能满足需要。于是,从名单上选出一部分认为合适的家庭旅馆。但5、6个电话过去,几乎全部满员,或仅能提供一间,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在电话的那头,有一位热心人的女士介绍说,旅游旺季最好提前两个月安排家庭旅馆。她同时建议为何不试一试坎莫尔当地的家庭旅馆网站bbcanmore.com,那里可以看到所列名单上每家目前是否还有空位,可以减少盲目性。

进入网站一看,果然实用性较强,健入日期,房间,价格上限,按步骤下来,很快就搜索到可以打电话的几家。经过联系,在坎莫尔计划住宿6晚,先后订下两家旅馆,因为其他时段已经被占用。在加斯柏住宿的2晚,则是通过bbcanada上订得。并随手在雅虎(Yahoo)的网站上搜索到这几家旅馆的具体住址,连同家庭旅馆的资料一并存成电子邮件归档,以便于在今后的旅行中用上派场。

行前另一个大的准备是汽车的预订。通过expedia.ca在网上比较了几家租车公司的价格,同时也浏览了几家公司的网站Avis,Budget,Hertz,Thrifty等,价格不等,但相差不是很大。

因为希望在机场直接取车,以及出于对网站安全性的考虑,最终通过expedia网站订车,选择的租车公司是Thrifty。所租的汽车是一辆足以满足两家6口人之用的Dodge Canavan(标准座位7人),没有公里数限制,9天租车费用总计1,064元,包括税和机场停车费等,并不算便宜。
至此,行前的准备基本完成,即将按期开始加拿大落基山之旅。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8:42 | 只看该作者
(星星生活特稿:文/捷克佳,摄影/捷克佳、汪伟明)(接第214期)我们加拿大落基山之行的第5天锁定在库特尼国家公园。库特尼公园以物种地貌气候的生态多样性而著称,正如公园的主题招牌所云“从仙人掌至冰川”。

库特尼一词是当地土著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名称,意思是“河边的人”。数千年来,现今的库特尼公园所在地曾经是土著库特尼族(Kootenay,Ktunaxa)和萨斯瓦普族(Shuswap)传统领地的一部分。考古学家发现,有证据显示,这一带的山区是当时主要的季节性狩猎场。根据在附近发现的古代的石壁画,平原和山地的土著人可能定期在库特尼的温泉集会。

第五日(7月27日)行程概要:朱砂隘口(Vermilion Pass)—赭土矿和彩绘池(Ochre Beds & Paint Pots)—库特尼公园旅馆游客中心(Kootenay  Park Lodge Visitor Centre)—橄榄湖(Olive Lake)—镭温泉(Radium Hot Springs)—辛克莱峡谷(Sinclair Canyon)—镭温泉镇(Village of Radium Hot Springs)

**弃铁路建公路

说起来,库特尼国家公园的建立是联邦政府与卑诗省的又一笔交易。西部开发时期,派勒什勘测队的詹姆士·赫克托在1858年即在这一地区勘探,他建议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PR)在朱砂隘口铺设铁路。不过,CPR最终选择也是由他发现的位于优鹤与班芙公园交界的踢马河隘口。只是那段线路更陡,也更危险。其中一段后来不得不改为8字型盘山铁路隧道(请参阅前文)。

1912年前后, CPR的工程师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提议修建一条从卡尔加利,经班芙,跨越朱砂隘口至卑诗省温德米尔(Windermere)的全天候公路,以加强两省的联系,并促进落基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筑路费用由联邦、卑诗和阿尔伯塔三方共同承担。

卡尔加利至朱砂隘口段按计划在1914年完工,然而,卑诗省因经济困难以及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无法完工自己承担的路段。为此,根据布鲁斯的建议,联邦政府与卑诗省达成协议,修建班芙–温德米尔公路,联邦政府完成所余下的60英里(94公里)路段,而卑诗省则将公路两侧各5英里(8公里)的范围转让(Convey)给政府辟为国家公园。由此,1920年4月21日,库特尼国家公园正式诞生。

从地图上看,库特尼公园的形状狭长,基本上是以93号公路为主轴,而非通常的流域分水岭。这条公路是第一条穿越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机动车公路,该工程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22年秋季提前竣工,并在1923年6月30日正式开通。

当时汽车开始取代火车,成为旅游者度假时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公园开放的第一年,就有4500辆T型福特车及其他车辆造访库特尼公园。后来,在1952年,政府又对这条公路进行了重建并重铺。

从有关文献中看到,有人揣测当年放弃选择在此段修筑铁路很有可能是受政治因素的左右。或许确实如此,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驾车在93号公路上最为常见的交通牌是连续不断的坡度警示,如7%,8%,10%,其中临近镭温泉镇的最陡坡度达11%(6.28°)。



什么概念?从数学上讲这是正切值,每百米水平距离的高差达11米,坡度之陡着实令人汗颜。只是坐在汽车中感觉坡度并没有如此强烈。据手边查阅的资料称,一般越野汽车的最大爬坡度可达60%,即30°左右,而普通载重汽车的最大爬坡度一般在30%左右,约16.5°。表面上坡度警示与最大爬坡度间尚有巨大的空间与潜力,但实际上百分之七、八的坡度已经让载重车辆十分吃力。

这段不足百公里的公路上经常会出现大车压车的现象。但安全第一,大家车跟车,并不着急。在长距离的下坡区段,专门有刹车检查处,此外,多处建有专为刹车失灵而设立的紧急避险缓冲道。由此可见该区道路修建之难,公路尚且如此,况铁路呼?

我们一行人的主驾车长汪为明曾在湖北十堰的“二汽”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介绍说,当年驾东风车去云南瑞丽,有一段道路上坡需4小时,下坡3小时,车闸瓦因制动导致瓦片通红,需要强制淋水降温。相比之下,这里的道路建设更为完善合理。

**朱砂隘口(Vermilion Pass)

从坎莫尔沿国道1号公路北上,过班芙数公里后转93号公路,汽车一路爬上长长的坡道,越过朱砂隘口就抵达库特尼国家公园。朱砂隘口标高1651米,景点处的主要标志是三面旗帜和一个水泥界碑。加拿大国旗居中,两侧分列卑诗省与阿尔伯达省的省旗。



这里既是两省的分界线,也是班芙与库特尼国家公园的分界线,同时也是著名的大陆分水岭(Continental Divide)的一个主要节点。界碑以东,河水流经弓河、沙斯卡奇万河入大西洋;界碑以西,河水流经朱砂河、库特尼河,汇集哥伦比亚河入太平洋。

据信,朱砂隘口得名于探险家赫克托在临近地区发现土著人用作彩绘的原料朱砂。1858年8月20日对赫克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历经艰辛,“终于看到第一条流入太平洋河水的源头,”赫克托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载。可以想象出当年勘测队员站在高山之巅亲见河流分注两大洋的狂喜之情。

**森林大火的重新思考

朱砂隘口景点处有一条下行的火草步道(Fireweed Trail),可以观赏1968年森林大火的遗迹。当年那场因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持续数日,2500公顷的森林化为灰烬。只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站在公路边,向远处眺望,残留的乌黑树干下已经是处处翠绿。

不过与2003年的大火相比,这场大火则是小巫见大巫。在干燥的2003年夏季,加拿大西部多处遭受森林大火的肆虐。库特尼公园的都昆溪(Tokumm Creek)和佛伦德利溪(Verendrye Creek)相隔20多公里,两处分别因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最终合并在一起,受灾的过火面积占到公园总面积的12.6%。据文字记载,当年有近400名来自全加个省的消防人员赶赴现场救灾,以保护公园设施和防止火势蔓延至弓河谷地。



车行93号公路沿线,目光所至,火灾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那些被火吞噬过的树木残骸,有些已经倾倒,大多仍屹立不摇。受2003年森林大火的影响,虽然大部分公园设施和远足步道相继恢复开放,但遗憾的是,官方旅游手册推荐的位于都昆溪之内的大理石峡谷(Marble Canyon)至今仍然关闭,以维修景区内的桥梁和通道,我们只好驾车一晃而过。

现在,人们已经对森林大火等自然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通常任大火自生自灭,只有当大火直接威胁到游客、工作人员的生命和文化遗迹的安全时,才采取必要的措施。

科学家认为,火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对许多生态系统是常规的事件,基本上不会长期造成破坏,它可淘汰森林中的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作为自然生态循环的一个链条,不能随意割断。火对于森林或草原来说,并不一定是灾害,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往往得益于火。

科学家举例说,如松树的生长周期大约是250年,超过这个年龄的树木即开始衰老,森林大火常发生于衰老的过熟森林。有些树木要借助大火种子才能迸开发芽。另外,焚烧过的土地会更加肥沃,更利于树木生长。总体上看,大火促进了已进入垂暮之年的过熟林的自然更新。

**赭土矿和彩绘池(Ochre Beds & Paint Pots)

车续前行,不久就按路标指示抵达著名的彩绘池景区。停车步行不远,跨过朱砂河一个小小的钢索斜拉桥,就看到遍地的红土以及红色的河水。这是出游以来,第一次看到其他颜色的河水或山涧泉水。

这里的解说牌形状比较别致,棕褐色的木板上用比较难以辨认的花字体介绍赭土矿层和彩绘池,展板上还留有一些人的掌迹。据介绍,这种矿物富含氧化铁,氢氧化铁,是画家染料的底色,最早由活跃于本区的土著印第安人发现并以此为傲。野史中记载,班芙镇旁的朱砂湖底也产褐色的赭土,看来应是误传,那里应该是得名于霞光映照之下的美丽湖色,这里才是正宗的产地。

土著人在挖掘出赭土后,将土揉搓成块,放在炉火里烤干,磨成粉状。然后用鱼油或动物脂肪搅拌成颜料,用以彩绘并装饰自己身体、 帐篷小屋以及他们的衣物,或者用于岩石上作画。

据信,赭土矿层的开采在1860年前就已经开始。探险家詹姆士·赫克托是目前有记载的首位造访该处的欧洲人。20世纪初期,这里的赭土矿层被认为有商业价值,于是通过手工挖掘,装袋,用马车运载到24公里之外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线上(今城堡山一带),然后运输至卡尔加里贩售加工。1920年期间,业者已经开始采用更精细的提炼方法和机器设备去大量采集,烘干和粉碎产品。



不过,库特尼国家公园1920年成立后,虽然此处的采矿仍在持续,但为保护公园的景观和地貌,当局决定逐渐停止园内的采矿业。因此,在赭土床附近的路旁,如今仍能看到已经废弃的绣迹斑斑的工具和手推车等物品。



沿与溪流相伴而行的一条小路上行,便来到彩绘池。其实彩绘池是名副其实的矿泉群,由三个相距不远的矿泉池组成。这些矿泉中涌出的冰冷矿泉水富含铁矿物质,每个池口的边缘形成逐渐增高的轮缘,流淌的泉水则将土壤染成红褐黄等各种颜色。

穿越彩绘池,发现有步行的痕迹,遂续向前走,不过深入林中探路良久,发现是一个较长的远足步道,且关键处较少路标指示,害得多走一段路,只好放弃沿途返回。

**库特尼公园旅馆游客中心(Kootenay  Park Lodge Visitor Centre)

从彩绘池出发再上93号公路,沿着朱砂河一路南行约20公里,一座古香古色的旅馆出现在河畔路边,这就是库特尼公园旅馆游客中心。既是旅馆又是游客中心?没错!这个游客中心是加拿大政府首次允许私人公司管理的国家公园资讯中心。

库特尼公园旅馆最初的名称是朱砂河宿营地(Vermilion River Camp),是由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于1923年所建。它是CPR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赴落基山旅游所建的众多野外简易旅馆之一。截至目前,80多年来,此物业仅转手5次,现任业主是贺契尔和他的母亲(Paul and Francis Holscher)。他们在1991年购入物业后,在次年更名为库特尼公园旅馆,并在1996年起修建游客中心,1997年对外开放。不过,官方手册特别指出,这里没有电话。



进入游客中心的人不少,可以获得不少当地的旅游资料。建筑物外有几块展板图文介绍山火对重建与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此地2001年发生的森林大火。但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公路对面的过火林残干是2003年大火的“杰作”。

相距不远处的树荫下,专门设有供游人憩息餐饮的木条长桌,以及供小朋友玩耍的康乐设施,这里倒真是个打尖的好地方。

**橄榄湖(Olive Lake)

继续南下约40公里到达库特尼河谷观景点(Kootenay Valley Viewpoint),此处居高临下,可全景观赏库特尼河谷与蜿蜒流淌的河水,以及米切尔(Mitchell)山脉和朱砂山脉。只是因树木遮挡,无法将美景完全纳入镜头。

车行几分钟即抵达袖珍可爱的橄榄湖。橄榄湖紧依公路,面积之小巧,超出自己的想象,感觉上更像是一个不大的池塘。与几天来不断看到的冰川融水不同,这里湖水极为清晰,颜色呈橄榄绿,湖名可能得之于此。

早前,橄榄湖是土著人打猎宿营的一个主要地点。早期的探险家则常来此处垂钓。班芙–温德米尔公路开通后,这里成为可以泊车的野营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驾车宿营者蜂拥而至,对景区造成极大的破坏,橄榄湖不得不野营地关闭,仅仅保留成可以野餐的场所。



现今,橄榄湖四周已是植被环绕,景色怡人。有非常短的两段小径可直达湖畔,一路直奔钓鱼台,一路可抵观赏台,探寻不断从湖底泉水冒出的汽泡,想必应该是来自水中横陈朽木的分解?可惜湖面风起涟漪,波光粼粼,无法拍到宣传册中景物倒映湖水的画面,较为令人遗憾。

**镭温泉(Radium Hot Springs)

下一站则是库特尼公园的主要旅游景点也是落基山区三大著名的温泉之一–镭温泉。镭温泉与落基山地区的其他温泉不同,几乎没有气味,矿物质含量相比之下并不出众,但温泉如其名,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镭是最大特色,不过镭的剂量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据记载,镭温泉的经营权很早就由英国人史都华(Roland Stuart)取得,但经营无方。史都华的朋友布鲁斯当年建议政府兴建公路时,特意将路线经过温泉,史都华才开始寻求资金开发。1911年,史都华邀请一位法国富翁到镭温泉治疗并见效,史都华因此获得资助。

不过,大多数资金都被挥霍掉,史都华只建了一个简陋的水泥泳池及更衣间。1922年班芙–温德米尔公路,政府以4万元补偿史都华,将温泉纳入国家公园。史都华最初取得经营权时,据说只付出160元,而政府收回时,估计市价至少值50万元。



镭温泉的泉水来源自红墙断层(Redstreak Breccia Fault),是雨水与融雪渗入地下,经地热加温、加压后,重新回到地表成为温泉。镭温泉池位于辛克莱峡谷峭壁之下的公路旁,有两个室外泉池组成:热的水温保持摄氏40度,凉的水温保持摄氏29度。热水池形状不规则,中间有台,一些人躺在上面,优哉游哉,其乐无穷。相邻不远的凉的温泉池是一个25米长的游泳池,旁边有跳台和儿童滑水,不少孩子都喜欢入此池中嬉戏。

温泉中心附近有几家外表色彩鲜艳夺目的旅馆,还有一座中式的亭阁。而温泉近处的走廊上和通道内的装饰非常得体,红、黄、紫几种颜色的花十分匹配,令人赏心悦目,足见招揽游客的用心。突然间发现,这里的植物花卉多起来,气候也变得有些潮湿。



距镭温泉不远处,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辛克莱峡谷(Sinclair Canyon)的一处天险通道,两侧峭壁与地面几乎垂直,形势险峻,公路直接由峡谷中通过。辛克莱峡谷是数千年前经水流的冲刷侵蚀而形成,因为该峡谷的形成呈“V”字形,而冰川形成的峡谷呈“U”字形,底部平滑。在落基山区,水流侵蚀而成的峡谷要少于冰川形成的峡谷。

**镭温泉镇(Village of Radium Hot Springs)

穿越天险不久,便进入镭温泉镇。令人惊异的是,这里的餐馆、旅馆和加油站比比皆是,且样式各异,多以鲜花装饰,简直是花儿的海洋,沿街的各家各户也似乎在比赛花饰,左观右看,一家比一家的漂亮。



天气也突然热起来,温湿度跟多伦多差不多。本想进入库特尼公园游客中心附近的一个超市选购一些水果,但店内并没有空调,货架上的苹果发软,葡萄便色,一股潮气扑面而来,只好作罢。

公园的游客中心外景不错,有大角羊的雕像。中心内有关于公园的历史人文介绍,以及落基山脉的沙盘模型图。中心内还有电脑可供游人使用。

进入镭温泉镇才有从仙境重返人间的感觉。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4:07 | 只看该作者










(图1:旅游区特制的垃圾桶主要是防熊;图2:静卧林中的麋鹿,这种表面上温顺的动物其实很凶猛;图3:约翰斯顿峡谷里悬空的登山栈道;图4:约翰斯顿峡谷一景;图5:雄伟壮观的城堡山,芙国家公园的标志性山峰,犹如一座中世纪城堡。)

(星星生活特稿 文/捷克佳 摄影/捷克佳、汪伟明)(接第206期)在加拿大落基山脉旅游区内,有无数的地热资源。但国家公园旅游手册推荐的温泉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班芙的上温泉(Upper Hot Springs),一个是库特尼的镭温泉(Radium Hot Springs),另一个则是加斯珀的梅耶特(Miette Hot Springs)。这三处温泉各具特色,上温泉虽然水流量不及后两者(分别为454,1375,1540公升/分钟),最高水温居中(47.3,45.5,53.9°C),但上温泉水中矿物质的含量仅略逊于梅耶特温泉。此外,在毗邻的几个国家公园内,上温泉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更为人所知。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旅游区的垃圾桶与我们平常所见的不同。在早餐时,我们请教女房东,才知道里面还有不少学问。安西娅介绍说,这种垃圾桶是专用桶,需要推拉才能打开,主要目的是防熊。因为熊不时出没于住宅区附近,如果回收处理不得当,熊依赖于居民的垃圾为食,则反过来会危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安西娅说,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也不能在院中喂狗,理论上在5-10月间也不能养鸟,这些条例主要是防止熊对人类的打扰。

第三日(7月25日)行程概要:弓河河谷大道(1A)–约翰斯顿峡谷(Johnston Canyon) –约翰斯顿峡谷(Johnston Canyon)–路易斯湖(Lake Louise)–莫琳湖(Moraine Lake)

从班芙北上前往路易斯湖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加拿大国道1号公路,另一条是弓河河谷大道(也称为#1A公路)。与国道相比,河谷大道两侧山川秀美无比,风景更为宜人。公路限速60公里,并禁止大型车辆通行,沿途观赏野生动物的机会较大。

果不其然,沿1A风景路前行,车出班芙不久,公路边就看见一头长有头角的雄性麋鹿(Elk)静卧在丛林中,引得众多游人停车观望。这种表面上温顺的麋鹿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动物,丝毫大意不得。旅游手册上介绍说,在雌性麋鹿5、6月份的生育期和雄性麋鹿9、10月份的发情期,均容易对游客构成威胁,建议的观赏距离是50米以外。

另有资料介绍说,尽管如今在班夫及加斯珀国家公园处处可见,但19世纪最早到洛矶山的皮毛商,勘探队记录里,均不见糜鹿的记载。在1885年班芙公园成立后,仅在弓河河谷发现少量的麋鹿,至1906年,已经难觅其踪影,但十年后逐渐恢复正常。1917及1920年,先后有三批糜鹿自美国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运至加拿大落基山脉,并放养于弓河和阿萨巴斯卡河(Athabasca)谷地,一度还因繁殖过甚,不得不定期“枪决”部分。目前在班芙公园内就有多达3200只麋鹿,其中900多只麋鹿游荡在近班芙镇的弓河河谷下部区域。

**约翰斯顿峡谷(Johnston Canyon)

约翰斯顿峡谷是从班芙镇前往路易斯湖途中不可错过的重要景点,峡谷在班芙镇以北约25公里处,这是一条伴随潺潺溪涧的峡谷,沿途景观多变,上下游两个瀑布(Low Falls / Upper Falls)是其主要的标志。从停车场至下游瀑布一段长约1.1公里,登山步道主要是依山谷峭壁而建的悬空栈道,栈道下面是动感十足的激流,白浪翻滚,阵阵涛声,响而不绝,主要景色在这一段。

下游瀑布至上游瀑布段1.6公里是在林中行,,俯首皆是漂亮的野花,各种不知名的植物散现于途中。相比而言,这一段多出一分静谧。途中,不时见到松鼠在路上窜来窜去,这里明文规定不让喂食,但松鼠可能是被有些人已经喂成习惯,专门向游人做拱手状讨吃,倒是颇为可爱。树梢上更有硕大的黑色乌鸦在啼叫,看来这里的飞禽走兽还真不少。

在上游瀑布的下端有一仅能容纳5、6人的观赏洞,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瀑布,但水汽极大,难以将美景收入镜头。再沿小径上行爬坡不远即可到达瀑布的上端,自上而下观赏又是另一番景色。旁边有一些版面介绍瀑布的历史和所处环境的方方面面,从路标上看,再向前行则是4公里长的另一条游山线路,因时间关系,不得不放弃。

从约翰斯顿峡谷下来,没想到佳能数码相机中1G磁卡的空间就已耗用的差不多。还好,老汪带来了手提电脑,借用在停车场午餐的机会,立即将相片导出腾空。

**城堡山(Castle Mountain)

在班芙前往路易斯湖的途中会路过海拔高度为2766米的城堡山,这是班芙国家公园的另一个形象显著的地标。雄伟壮观的城堡山恰如其名,就像一座中世纪城堡,巍然耸立在弓河岸边。城堡山是一座由石灰石、白云石、页岩构成的山体,历经冰河的侵蚀再加上经年累月的风化而形成,由山壁可以看出地层的水平重叠。

文献介绍说,城堡山名字的由来可追溯到1858年,但在1946年至1979年间,这座山一度改称为艾森豪威尔山。二战结束后不久,盟国欧洲战场最高统帅德艾森豪威尔访问加拿大。时任加拿大总理威廉·莱昂·马坎兹·金为表敬意,下令将城堡山改名为艾森豪威尔山,以纪念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丰功伟绩。

不过,这次改名却引起了名民众的不满,一是在更名时,艾森豪威尔将军并未出席为此举行的盛宴,当地居民感觉不受尊重。此外,因城堡山名城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且用尚在人世者的名字为一座山命名也让人觉得有拍马屁之嫌。因此,后来又将此山峰正名回原来的名字城堡山。据说,为避免尴尬,将主山体东面的一座2752米的山峰还保留着艾森豪威尔这一名称。



**路易斯湖(Lake Louise)

来到落基山脉旅游,游览秀丽的路易斯湖是不可缺少的一站,也是游人摄影或绘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在这里,路易斯湖尤如大自然的杰出作品,将墨绿色的湖泊、皑皑的冰川、茂密的森林、纯净的蓝天,与朵朵白云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有人甚至将路易斯湖誉为落基山脉璀璨夺目的蓝宝石,看来一点也不为过。

路易斯湖是冰川的产物。在遥远的过去,冰川覆盖着整个湖区。冰川渐渐沉积形成一块陆地,称作晚期冰碛石,在冰川缓慢消退的同时,这块陆地起到水坝的作用,将冰川的冰雪融水贮存起来而形成冰河湖。如今的路易斯湖长2.4公里,宽500米,深90米,海拔1731米。路易斯湖背后是海拔3460米的维多利亚山,上面是终年悬挂不溶的维多利亚冰河。

路易斯湖畔游人如织,在左侧不远处的岸边,有一船只租赁处,租船时间按小时35元计算,价钱不菲。两家人分别租船,虽然身穿配备的救生衣,不过,泛舟湖上,船体随划桨东摇西晃,心情大为紧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3:07 | 只看该作者










(星星生活特稿 文/捷克佳 摄影/捷克佳、汪伟明)(接上期)这种身长不足6毫米的班芙温泉小蜗牛虫(Banff Springs Snail)仅生存在当地的5个温泉池中,也是世界上的唯一栖息地。但在上世纪20年代,蜗牛虫在其它4处消失。为研究和监测蜗牛虫的种群生存状况,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将此处列为游泳禁地,以更好地保护这种小动物,并将蜗牛虫向其他几处温泉池外引移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这些措施,那 4个翻墙入池的孩子则可能使蜗牛虫面临灭顶之灾。

温泉池旁是一间展览室和电影放映厅,介绍三位铁路工人如何发现岩洞和温泉池,经营开发权和物业所有权的争夺,以及最终政府如何将此处辟为国家公园的经过。

**沼泽步道(Marsh Boardwalk)

岩洞和温泉池遗址外,有一条步道铺架在沼泽之上,潺潺的流水自附近的温泉淌入,构成这个沼泽地的主要水源。将手伸在微热的水中,顿感光滑细腻,空气中飘浮的类似臭鸡蛋味的硫化氢气味也比温泉池处有所减弱,只是水边略感潮湿,蚊虫仍然众多。

这里是观赏湿地生态的一个好去处,沼泽中生长着枝叶茂密的水生植物,水面上漂浮着颜色各异的水藻。不时还可以看见几尾两、三寸长的小鱼戏水。步道上也有架设望远镜的瞭望台,可供观察本区的鸟禽和野生动物。据说在一年四季之中,班芙80%的鸟类都可以在此处发现。

**朱砂湖(Vermilion Lakes)

位于班芙镇所在地以西的朱砂湖得名于颜色,其实是由三个串在一起的湖泊、池塘及水獭所筑的水坝连接组成。这里属于山地沼泽地区,是班芙国家公园最重要的湿地,也是侯鸟的栖息地。考古学家曾在朱砂湖和明尼万卡湖沿岸寻找到11000年前人类活动的证据。

过去,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为保持一定的湖面水位,一度用堤坝蓄水以便于在湖里行船和垂钓。但后来,为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又将堤坝拆除。沿一条两公里长的朱砂湖小道可以依湖边开车而行,观赏湖景直达到底。途中见到几位划船爱好者将车停在路边,身穿鲜艳的红色救生衣,在专门的船坞处放独木舟入水,在我们好奇的注目下泛舟湖中,渐行渐远。

看到不少摄影作品和明信片中均是以朱砂湖为主题,以伦多山为背景,错落有致的山峰和树木倒映在明镜般的湖水中,景色绝美。我们试图找到类似的构图点,只可惜当日天气状况和光线不佳,湖水无镜,即使游遍三湖也无法捕捉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镜头,实为一件憾事。

**诺奎山(Mt Norquay)

离开朱砂湖,沿诺奎山路北上,跨过国道1号公路,便来到班芙镇对面的诺奎山。上山是一段坡度不小的盘山路,有不少骑车健身者,甚至男女老少一家人艰难地向上登踏,道路的尽头是是冬季使用的滑雪场所在地。诺奎山的滑雪场始于1926年,多以班芙本地的家庭为主,能为各种水平的滑雪爱好者提供服务。在冬日,这里是班芙的一大胜景,但夏日里观光客并不多。车停半山腰观景台回望班芙,远处的伦多山和硫磺山一左一右为班芙镇护驾,道路和弓河穿镇而过,自然又是另一番迷人景色。

**班克赫德(Bankhead)

按照官方旅游图的推荐,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位于卡斯开山峡谷(Cascade Valley)以明尼万卡湖(Lake Minnewake)为主的一系列景点。进入峡谷不远,途中经过下班克赫德(Lower Bankhead),这里有一条小路通往曾经辉煌但现已废弃的小镇——班克赫德。

自1886年维多利亚女王获准在弓河河谷内可以进行煤矿开采以来,先后有坎莫尔(Canmore,1886-1997)、安瑟若塞特(Anthracite,1886-1904)、乔治敦(Georgetown,1912-1916)、班克赫德(Bankhead,1904-1922)几处是煤炭采掘区。但后三处煤矿因故分别于20世纪初期相继关闭,坎莫尔煤矿是最后一个关闭的,时间是1997年7月。

据介绍,班克赫德矿场1904年初期只是供应太平洋铁路火车所需燃煤,但1906年市场燃煤供不应求,促使铁路公司迅速扩充矿场规模,并在附近建立聚落。在1904至1922年间,以煤炭采掘为主的班克赫德一度红火,小镇规划人口1500人,鼎盛时期镇上各种设施齐全,镇上有40座住宅,两栋大宿舍楼,一座教堂,一所学校,以及一些体育运动设施,居民甚至享受自来水与用电,景况胜于班夫和坎莫尔。而今,当时的建筑大多已经荡然无存。

当时的居民大多由来自德国、波兰、意大利,其中还有60名华人,华工从事的是最低微的煤矿分级工作。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华人显得与社区格格不入,在卡斯开河边自成聚落,俨然一处小中国城。受战后经济萧条的影响,和罢工浪潮以及来自政治层面有关国家公园内停止工业活动的压力,1922年6月15日,班克赫德煤矿宣布关闭,小镇居民900多人不得不外迁,建筑物或廉价出售,或搬迁他处,人员则大多流向坎莫尔或班芙镇,班克赫德很快便成为空无一人的鬼镇。

**明尼万卡湖(Lake Minnewake)

明尼万卡湖呈长条形,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水库,回水长度约20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该湖是班芙国家公园中最大的一处水面,也是公园内唯一允许机动船行驶的湖泊。该湖的名字来源于克里族印第安人,意思是水精灵湖。印地安人相信,湖里住了一头半人半鱼的水怪,因此他们不敢在湖中游泳、泛舟。1912年,该湖的出水口建起了水坝,令湖面水域增加。1941年,湖面又进一步扩张。

在明尼万卡湖,可以花两小时乘船直达湖首,饱览引人入胜的湖区风光和野生动物。垂钓在这里也备受欢迎,湖中的鳟鱼更是钓客的最爱。在湖边车载下船处,看到两个人正在给橡皮艇打气,不多时,就准备完毕,启程往湖中钓鱼。

休息片刻,开车穿越水库大坝,顺道游览附近的其他景点。行车在坝体上,看到坝边有不少人身着潜水服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一些氧气罐和潜水镜等器材散落在附近,粗略数了一下,这里竟然有超过20辆汽车之多,看来潜水爱好者的人数还真不少。据介绍,与兴建水坝之前相比,湖面已经高出25米,原有的明尼万卡码头已没入水中,不知道这些人在水中能否看到过去的码头。

两杰克湖(Two Jack Lake)比较小,与明尼万卡湖相连,应该是大坝修筑后,水面升高所形成的淹没区。公路地势较高,路边的河滩是个吃野餐的好场所。再先前行,江森湖(Johnson Lake)的景色相对好很多,距停车场不远处有一座有小木桥,湖光山色相映,十分美丽。附近也有一些远足路程,看看时间已经不允许,便没有去。
**上温泉(Upper Hot Springs)

返程直达班芙硫磺山的上温泉,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上温泉一直吸引着众多的游泳者,或者说是洗澡者。在这里洗温泉,让人想起中国的公共澡堂,只不过是男女混杂,肤色不同罢了。这里还出售有洗温泉的年票,相信坚持在这里打持久战的人不少。售票处的资料介绍说,推荐洗20分钟,看到池中浸泡者舒适的样子,我们也禁不住跳入水中。温泉池子是不规则型,深浅不一,池边墙上的指示牌数字显示水温40度。池中有些地方有出水口,水流压力像按摩一样,十分舒服。更令人惊奇的是,蚊虫叮咬的地方,经过温泉的浸泡,一下就消减痛痒不少,手上身上也感觉光滑不少,温泉池的疗效果然不同凡响,令人陶醉。

资料介绍说,现今的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所建。这处温泉的商业性利用始于1886年。当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医生R.G. 布雷特用水管从2400米外的硫磺山引来温泉水,办起了一所疗养院。布雷特声称温泉水差不多能包治百病,同时,他在上温泉右侧建起一座美景别墅。曾几何时,温泉旁边的树上钉满了手杖和拐杖,据说是那些泡过温泉澡后不再需要它们的人留下得的。但1901年,一场大火将布雷特医生温泉旁边的别墅夷为平地,布雷特医生的疗养院也在1933年毁于火灾,现今的卡斯卡花园就建在疗养院的旧址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0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牧 于 2011-6-7 12:11 编辑











(图1为卡尔加利市中心;图2为卡城唐人街一景;图3为加拿大奥林匹克公园;图4为国道1号公路笔直的高速公路和十字立交;图5为公路沿线的牧场。)

(星星生活特稿 作者:捷克佳)前文写道,投宿最终选定是家庭旅馆B&B。有朋友问,当地的家庭旅馆与普通的Motel,Hotel的差价究竟有多大。这样说吧,家庭旅馆的价格约是普通旅店的2/3。

**第一日(7月23日)

行程概要:多伦多(Toronto)–〉卡尔加利(Calgary)–〉坎莫尔(Canmore)–〉班芙公园大门(Park Gate)–〉班芙旅游中心(Banff Visitor Center)–〉硫磺山缆车(Banff Gondola)–〉班芙温泉饭店(Hot Spring Hotel)–〉弓河瀑布(Bow Falls)

我们的起飞时间是早7时整,一大早,朋友就开车将我们送到多伦多皮尔逊机场,与已经抵达那里的汪伟明一家会合。由于是电子票(e-ticket),借助候机大厅的设备,自己可以快速办理登机手续(Check-in)。不过从安检、候机、登机等过程看,确实需要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机场。

多伦多与卡尔加利分属东部时区和山地时区,两地的时差是2小时。在空中飞行约4个小时后,飞机于当地时间早晨9时按时抵达卡尔加利机场。取过托运的行李,按照机场大厅的指示牌,很快引导我们在大厅对面的停车楼找到租车公司在机场设立的办事处。这里共有包括Avis,Budget,Hertz,Thrifty等六家公司,柜台一字排开。

由于是提前在网上预订,所以机场租车手续十分简单。为安全起见,购买了全额车保和人保,令租车总费用达到近1500元。其实,这笔费用可以通过一些信用卡提供的服务节省下来。问了一下公司的职员,如果没有预订,则当场并没有车可租。热心的职员并提供由机场前往班芙的地图。

所租的汽车是辆Dodge Canavan,行程已经有2.5万公里。老汪毕竟是开车行的,经验丰富。在停车场内取车时,发现汽车的后保险杠两侧缝隙大小不一,有不太明显的损坏,经判断应该是前一个租车者出事未报。老汪说,如果更换修理,这笔费用大约1千元。于是,立即与公司交涉,将此纪录在案,以免事后扯皮。

离开机场已是当地时间上午10时,由于飞机上没有提供早餐,只有饮料,此时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于是按照事先在网上查到的资料,直接去卡尔加利唐人街。

从规模上讲,卡城唐人街是加拿大境内仅次于温哥华和多伦多的第三大唐人街。但卡城华埠历史悠久,有资料介绍说,至少在1885年便有华人在卡城活动。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1月访问过卡尔加利,当地侨胞的筹款超过千元。卡城的唐人街也历经沧桑,三易其址,最终落脚在今天位于市中心与弓河之间的几个街区范围,并逐渐向外扩展,但规模比多伦多要小不少。

卡尔加利机场位于卡城的东北面,距唐人街也就十几公里。沿南北走向类似于多伦多DVP的2号公路(DEERFOOT TRAIL)转MEMORIAL RD再换道第4大道(4 Ave)不久就顺利抵达唐人街。熟悉的汉字出现在街道店面的招牌上,甚至于这一带街道的路牌上。经当地华人指点,在街上一家名为“国宝”的餐馆吃早茶,味道还好,价钱也还公道。席间得知,卡城的华人不少于6万,这一数据有待证实。

卡尔加利是阿尔伯塔省仅次于首府艾德蒙顿(Edmonton)的第二大城市,别称 “牛仔城” (Cowtown)。每年七月初,这里因举办北美最大规模的“西部牛仔节”举世闻名,并吸引众多游客。

卡尔加利原本属于农业区,是以饲养牛只、栽种小麦为主的小市镇,并是重要的牛只集散市场。自 20世纪在市区南面的特纳山谷发现石油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一座新兴的以石油工业为主的现代化都市。在贯穿卡城的加拿大国道1号公路途中,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的麦克马洪体育场(McMahon Stadium)的四角就是仿石油井架而建,凸现出石油城的特色。

近年来,因卡城发展前景广阔又费用低廉,许多公司将总部从其他地区迁至卡城。去年底,帝国石油公司(Imperial Oil)决意从多伦多迁往卡城就是一例。该公司在多伦多的雇员约有1500名,公司的搬迁将影响到1/3在多伦多工作的职工。当时,不少多伦多人为此大发感慨,不断检讨自己城市昂贵的费用。

从大致相同比例的地图(1:36,000)上看,卡尔加利的城市面积约为多伦多的1/3。按老的时间概念说,穿越整个城市,不过一袋烟功夫。街道与多伦多相比有几大特色:一是红绿黄的交通灯横排;二是不少街道以数字命名,东西向为大道(Avenue),南北向为大街(Street),令外来者不易迷路,但也体现出这座新兴城市的历史沉淀不够。试想一下,在中国的老宅下随便挖出一块砖就会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真是年轻。

卡尔加利曾在1988年2月成功举办第15届冬季奥运会。在城郊结合部,从国道1号公路南望,就可以看到加拿大奥林匹克公园(Canada Olympic Park),高高的滑雪跳台仍然耸立在那里,颇为壮观。当年,共有57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加拿大队以2金1银1铜共4枚奖牌,排在奖牌榜的第9名。

沿国道1号公路再向外行出卡城,便立即抛离了喧嚣纷扰的城市。公路限速为110公里/小时,或许是周末的原因,路上的双向往来的车辆并不多,车距也多在百米开外,与多伦多DVP/401高速路头尾相连(Bumper to Bumper)拥挤的交通路况相比,这里简直是驾车者的天堂。

沿途公路笔直伸向远方,道路立交呈十字状,视野极为开阔。两侧绿色的草场连绵不断,是非常典型的草原景观。近处不时可以看见牛群在围起的牧场上悠悠觅食,稍远处也有长长的满载货物的列车闪过,远处终年积雪的落基山脉依稀可见。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里的风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

约行一小时,汽车渐渐地驶入群山之中,进入本次旅游的大本营坎莫尔(Canmore)镇。

坎莫尔镇不大,但人十分友善。可能恰逢周末有活动,怕游人迷路,主要的路口均有穿着安全标志服装的当地人坐镇指路。很快找到事先预定的家庭旅馆,稍事休息,便向班芙国家公园挺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0:42 | 只看该作者










(图1为班芙国家公园大门;图2为班芙硫磺山缆车;图3为硫磺山远眺班芙镇;图4为路边觅食的鹿;图5为弓河瀑布。摄影:捷克佳、汪伟明)

(星星生活特稿 作者:捷克佳)(接上期)沿国道1号公路前行不远,车道骤然变宽分流,车速减缓,即刻抵达班芙国家公园的南大门。收费站是沿各道口一字排开的几座深棕色的建筑物,褐色的石墙、斑驳的木瓦、朱红色的漆木在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红白相间的国旗映衬之下,显现出几分历史的沧桑。
公园的票价按年龄分几个级别,老幼和团体皆有优惠,成年人单日的标准票价是8元。按我们的计划行程9日算,购买公园的年票更为合适,票价是109元。这个年票在大部分国家公园内通用,有效期为一年。

需要提醒的是,按照事先在网上检索到的资料,如果按其文字所述,同一辆汽车中的一个家庭或团体以7人为限,且最多两个成年人则可按团体购票。但实际执行起来仅清点车内人数,并无所谓成年人之说。

这里随带介绍一下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始建于1885年的班芙公园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仅次于美国的黄石公园和澳洲的爱象公园。百多年来,加拿大的国家公园在数量上逐渐增加。依官方最新资料介绍,全加目前共有41个国家级公园,遍布13个省区。新近加入的两个国家公园分别是位于卑诗省的海湾群岛(Gulf Islands)国家公园(2003年5月9日),以及位于努纳武特(Nunavut)地区的尤库尤斯卡萨里克(Ukkusiksalik)国家公园(2003年8月23日)。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总面积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5%。其中,面积最大的是西北地区与阿尔伯塔省交界处的伍德布法罗(Wood Buffalo)国家公园,达44,807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是位于安省的圣劳伦斯岛(St. Lawrence Islands)国家公园,仅为8.7平方公里。这些代表性各异的国家公园涵盖高山、平原、湖泊、冰川、北部森林、冻土苔原(Tundra)等多种地貌类型和自然景观,并力图保护所在区域的动植物生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两侧连绵不断山峦之中,汽车续行十多公里,便来到久负盛名的旅游重镇班芙。

**秀美的班芙镇(Banff)

班芙镇宛若山中的欢乐城,座落在群山环绕的河谷地之上,镇的北面是喀斯喀特山(Cascade Mountain,海拔2997米)、史通尼阿夸尔山(Stony Aquaw Mountain,海拔1884米)、诺奎山(Mount Norquay,海拔2515米)三座山峰错落有致,国道1号公路沿山脚顺势穿行。镇的南面是伦多山(Mount Rundle,海拔2948米)和硫磺山(Sulphur Mountain,海拔2270米)。镇的东面则是山势较低的隧道山(Tunnel Mountain,海拔1690米)。著名的弓河蜿蜒盘绕穿越班芙镇,缓缓向下游流淌。

班芙镇是当今班芙国家公园的中心,但在铁路修筑之前,这里还是一块无名的草场。铁路开通后,班芙镇籍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山水胜景,这个山中的温泉小镇开始蓬勃发展成如今落矶山脉最重要的观光重镇。“Banff”之名取自于当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两个大股东的出生地–苏格兰的班芙谢尔(Banffshire)。这两人分别是公司的首任总裁乔治·斯蒂芬(George Stephen)和高级主管唐纳德·史密斯(Donald A. Smith)。

班芙镇的主要街道是班芙大道(Banff Ave.),其他街道大致以此为主轴分列两侧,并多以动物命名,如狼、熊、海狸、狐狸等。主街上数十家商号和服务机构林立,以经营旅游纪念品和服装的商家居多,快餐店和各种风味的餐馆也不少。还有艺术画廊、网吧、租赁(自行)车行等店面,几家大的银行在主要街角也设有营业网点。在一家摄影器材店内还看到提供现场刻录光盘服务,方便那些使用数码摄影的游客。

街道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满眼望去,尽是来这里度假休闲的游客。虽说镇上停车不收费,但要想在主要街区路的两旁或停车场上找一个空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方便游客,解决交通困境,这个小镇竟开有3条公交巴士线。我们在班芙旅游中心(Information Centre)取过一些资料后,乘着天色还好,便开车跨过弓河桥,直奔硫磺山脚下,搭乘缆车上山。

**登顶硫磺山(Sulphur Mountain)

硫磺山因其山脚下温泉散发出的气味而得名,可能是心理因素作祟,随便摸摸自己的脸,感觉到光滑不少。乘缆车登上班芙硫磺山顶是班芙游不可缺少的部份。硫磺山缆车(Banff Gondola)是洛基山旅游区三大著名的观光缆车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位于路易斯湖(Sightseeing Gondola)和加斯柏镇(Jasper Tramway)。

硫磺山缆车始建于1958年9月,次年7月起对公众开放,1997/98年间曾重建。缆车开通后,立即成为班芙镇的一大旅游热点。整个缆车系统共有40个座舱,索道长度1560米,运行速度约为每秒4米,由瑞士以生产缆索缆车闻名的Garaventa公司设计制造。

硫磺山缆车的票价不菲,成年人$22.50,未成年人半价,6岁以下免费。缆车低端和顶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1583米和2281米,在不到8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将游客送往硫磺山之颠。坐在宽敞安全、四周围有玻璃的缆车座舱里,左顾右盼,360度全方位的视野可以将周围地区一览无遗。

登临山顶,是一座圆形的建筑,顶峰餐厅位于该建筑的上部。俯瞰班芙镇,古老壮观的温泉酒店,翠绿的弓河河谷尽收眼底,周围陡峭的山峰姿态风格各异,稍远处的喀斯喀特山是班芙镇的地标,岩层节理分明,目光再远移,明尼万卡湖隐现在群山之中……真是风光如画,景色绝美。

不过,恼人的是,山上的蚊子巨多巨毒,令我们深受其害。这些蚊子像轰炸机一样,看似笨头笨脑,挥之不去,但隔衣服吸叮起人来一点不含糊。不多久,几人全部挂彩起包。我们只好不断地歼灭,但后面又不断地涌来。

山上有几条步行远足的小路,我们选择了不远处可望也可及的小山顶——尚森峰顶(Sanson’s Peak)。沿着由木板铺就的徒步道,边走边欣赏两侧的景观,不久就抵达山顶,上面有一座由石头搭建起来的房屋和一个天体射线观测站。早期,一个名为诺曼·尚森(Norman Sanson)的气象员30多年来坚持不懈,每周都爬到峰顶观测天气。因此,该山峰以他的名字命名。

此时,天气转阴,山风渐起,松涛阵阵,也给人带来了刺骨的寒意,在尚森峰上已经难以立足。于是大家从峰顶折返掉头,返回硫磺山主峰。在回来的山路旁,看到几只鹿在路边觅食,据说,这一带山里最能看到的动物是褐色的大角羊,可惜我们没有遇见。

**班芙温泉酒店(Banff Springs Hotel)

位于硫磺山山脚下的班芙温泉酒店,鼎鼎大名,是班芙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落基山地区最出名的人文景观。远望温泉酒店,依山傍水,在河谷地和松林之中矗立,好似一座中世纪的古堡。近观酒店外饰,红墙碧瓦,墙体由大小不同的石块砌垒而成,沉稳持重。漫步酒店大厅,欣赏一下内部结构,逛逛礼品店喝杯咖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步出酒店,远处的高台上,一位身着爱尔兰传统衣饰的男子吹奏风笛,悠悠的音乐随风飘扬,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随着1884年横贯加拿大的铁路穿越落基山脉班芙段,太平洋铁路公司提出修建班芙温泉酒店的计划,以期利用班芙的美丽景色和特有的温泉吸引游客。洗温泉的习惯兴起于罗马时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更成风尚。时任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裁的威廉·科尔尼里阿斯·范·霍恩(William Cornelius Van Horne )认为,旅游者不仅花钱在酒店里吃住,而且还会乘坐火车,穿州过府到达这里,这一计划将有助于铁路运输业的繁荣。

在霍恩看来,他知道,班芙具有吸引富裕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旅游者的关键性因素:优美的风景,有疗效的温泉,以及纵情山水的机会。登山是当时日渐风行的爱好。在登山过程中,人们在寻找壮美的山地景观,增加对奇特风光的知识,并在大自然傲然耸立的群峰间体会超凡脱俗的境界。

班芙温泉酒店由建筑师布鲁斯·普瑞斯(Bruce Price)设计,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在加拿大各地兴建的一大批城堡式酒店中的第一个。温泉酒店选址于弓河瀑布之上,并于1886年开始施工,历时两年,整个工程花费25万加币。

1888年6月1日,温泉酒店开业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饭店,拥有250间客房,铺设有2100米的硫磺山温泉热水管道。1911至1928年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又投入巨资不断进行扩建与装修,使之形成今日酒店之雏形。但不幸的是,酒店最古老的部份在扩建过程中被付之一炬。19世纪以来,班芙酒店吸引了无数名人包括国家元首,王公贵族,以及电影明星等大众文化界名人。

班芙温泉所属的高尔夫球场对公众开放。球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8年)期间的战俘建造而成,1927年由斯坦利·汤普森(Stanley Thompson)重新设计,该球场被誉为世界上风景最优美的十大高尔夫球场之一。

**波涛不惊弓河瀑布(Bow Falls)

绕道古堡背后,就是班芙的美景之一弓河瀑布,这里也是近距离欣赏弓河的一个主要景点。路边停车场再次看到鹿群,对于汽车并不躲闪。弓河瀑布是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主演的电影《大江东去》(又译为《不归河》,River of No Return)的外景地。传说当年梦露在弓河附近一次拍片时不慎扭伤脚,推轮椅的任务,顿时成为旅馆最抢手的工作。

这部据说是梦露成名作的电影我并没有看过,从网上查到的介绍说,影片是以淘金热时代的美国西北山区为背景,描写了两位主角患难相与的情感经历。梦露在片中饰一位酒吧歌女,并亲自演唱了主题曲”River of No Return”,在网上搜索到并试看了这首歌曲的视频,曲调优美动听,令人为之陶醉,找机会一定会去欣赏一下影片。
弓河瀑布落差不大,约为10米,无法与尼亚加拉瀑布相比,只能算个小的瀑布,但白浪翻腾,涛声阵阵,轰耳不绝。该瀑布是由弓河的断层所形成,并在此与其支流泡沫河(Spray)交汇,河水湍急,奔腾而下,将隧道山与伦多山分开。有趣的是,两岸地层的形成年代完全不同,西岸(左岸)2亿4千5百万年,而东岸则为3亿2千万年。
弓河的名字来自CREE语,意思是“制取弓的地方”,那是因为印第安人的猎弓最早取材于弓河岸的道格拉斯松木。弓河是流经班芙国家公园内最长的河流,河道长645公里,河水源于上游90公里处弓湖的冰川融雪,干流穿过班芙镇,流经卡尔加里,最终汇入南萨斯卡齐温河。弓河在这里水势较大,且河水黝黑,因为水中有冰川的冰渍。弓河流域面积为25300平方公里,灌溉区约2210平方公里。

弓河岸边有长椅和步行小径供游客赏景,沿岸景色不错,不过此时天色已晚,光线欠佳,只好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

晚餐选在坎莫尔镇的一家名为“川扬”的中餐馆,以解除第一天的疲惫不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2:05 | 只看该作者










(星星生活特稿 文/捷克佳 摄影:捷克佳,汪伟明)按中国人的说法,班芙和卡尔加里之间的弓河河谷是一块风水宝地。数千年以来,当地人借助这个河谷通道,作为连接从落基山山区至大草原地区的一个主要活动走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构筑和随后横贯全国的加拿大国道的兴建则更强化了这条交通干道的功能。

第二日(7月24日)行程概要:岩柱(Hoodoos)– 隧道山(Tunnel Mountain)–岩洞和温泉池国家历史遗迹(Cave and Basin National Historic Site)– 沼泽步道(Marsh Walk)– 朱砂湖(Vermilion Lake)–诺奎山(Mt Norquay)–班克赫德(Bankhead)–明尼万卡湖(Lake Minnewake)–两杰克湖(Two Jack Lake)– 江森湖(Johnson Lake)– 上温泉(Upper Hot Springs)

坎莫尔镇隶属于卡那纳斯基斯旅游区(Kananaskis Country),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期间,坎莫尔因山坡场地状况极佳,曾用作滑雪项目的比赛场地,坎莫尔镇的诺蒂克中心(Nordic Centre)就是这次冬奥会留下的设施,坎莫尔镇因此而扬名天下。而不久前(6月5日)再次令小镇出名的则是震惊全加的惨剧,一名女子在跑步时遭遇灰熊袭击,并丧生熊爪之下,由此引发多家媒体对过度开发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的大讨论。

海拔2936米的“三姐妹山”(Three Sisters Mountain)是坎莫尔镇当之无愧的地标,位于镇的东南面,在阿尔伯塔省的卡那纳斯基斯旅游区内,加拿大国道从附近经过。早期的探险者詹姆士·赫克托(Dr. James Hector)在1858年经过此处时宿营数日,进行落基山脉的地质调查。他在日记中记载了这三座极具吸引力的山峰,但当时并没有命名。

另一位探险者阿尔伯特·罗杰士(Albert Rogers)在1883年将此山命名为“三修女山”(Three Nuns),因为在暴风雪下,三座山峰像蒙着面纱的修女。乔治·道森(Dr. George M. Dawson)在其 1886年的地图上正式将这几座山峰更名为“三姐妹山”,随后广为大众,特别是新教徒所接受。

**餐桌上的坎莫尔

住在家庭旅馆B&B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与主家房东的交流可以迅速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比如在购物餐饮方面,房东会细致地在地图上为你圈出,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一些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宣传册是无法了解到的。

我们所住旅馆的名字是Away Inn,房东是莫瑟夫妇(Murray and Anthea Messier),两人均在镇上工作。丈夫默里(Murray)是附近天主教学校的教师,妻子安西娅(Anthea)则在社区从事社会服务。安西娅的厨艺不错,能做一手地道的英式早餐,当日的早餐是现烤的咸肉鸡蛋,英式松糕,还有木瓜,蓝莓,果汁,茶水等,十分可口。唯一感觉不自在的是,吃早餐时安西娅并不就桌,她只是不停地在旁服务。

安西娅介绍说,她自己来自美国,92年时坎莫尔镇这里才只有5千人,现在已经增加到大约1. 4万,其中大约有1/3是投资者。从另一手册中证实了当地的人口数字,95年时这里的人口是7500人,十年的发展,人口几近翻番。而按照远景规划,这里的人口承载指标是2.5万至3万人。

坎莫尔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主要得益于其与班芙镇咫尺之遥的绝佳地理位置。因班芙与加斯伯(Jasper)和沃特顿(Waterton)是加拿大所有的国家公园中仅有的三个小镇,而其中又以班芙最具盛名,因此在房地产高涨的当今社会,倍受投机商人的青睐。

但班芙镇修订过附例,禁止非居民炒房,只有在班芙工作或经营生意的人士才可以购房,并且土地是从政府租借,所有权并不在个人。一份资料介绍说,班芙目前的人口为8千,允许居住的人口上限是1万人。因此,很多人将目标选在坎莫尔镇。

我们所住的莫瑟夫妇所住的房子像是经过改装后的拖车式活动房(Trailer),上有两间卧房,下面则是经过装修自住的地下室,约有1500平方英尺左右。安西娅介绍说,像她这样的房子在这里是30万元,班芙大约30万或低一些,而同样的房子在卡城以南的卡那纳斯基斯县境内的其它地区只有6万,可见市场的追捧之强。

坎莫尔人口的定居始于1883年铁路的修筑,这里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一个节点,后来在附近发现有丰富的优质煤矿资源,人们便开始大量迁居,这里的煤矿直到1979年才停产关闭,坎莫尔镇上有专门的博物馆介绍小镇的历史。安西娅介绍说,小镇目前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并且班芙与坎莫尔都有完善的医院和教育体系。

这天早晨是一场不小的阵雨将我们叫醒,原以为早餐后会停下来,但事与愿违,临出门前更下起黄豆般大的冰雹,外衣穿在身上都能感觉到寒意,令我们为当日的行程担忧。不过,这种山地小气候影响的范围有限,车出坎莫尔不远,就将冰雹甩在身后,有道是,“东方日出西方雨”,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

**奇形怪状的岩柱(Hoodoos)

当日的主要旅游目标是班芙镇及其附近的景观,第一站是隧道山东北方向的岩柱。岩柱由典型的页岩和砂岩组成,并经多年的风雨和表层水的侵蚀而形成今日奇观。岩柱的顶部常常有一块质地坚硬的岩石(capstone),保护下部免遭侵蚀毁坏。一旦顶部没了,岩柱很快就会因侵蚀而坍塌。

岩柱是落基山脉的一种典型的自然景观,在班芙国家公园和优鹤国家公园都可以看见。其实最为壮观的岩柱群应属距卡尔加利东北约140公里的德兰赫勒(Drumheller)镇附近的红鹿河沿岸,其周遭独特的地貌类型被称为加拿大劣地(Canadian Badlands),该地更以发现恐龙化石著称,临近的阿尔伯塔省立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手中有一本介绍那一景点的旅游手册,专门以岩柱作为封面,极为引人注目。

在班芙地区,共有四处岩柱群,一处在隧道山,另一处在坎莫尔附近,第三处在明尼万卡湖,第四处位于喀斯卡特水电站附近,在国道1号公路上可以看到,形状并不完整,用曾经是自己专业的水土保持术语来说,这是介于冲沟与切沟之间的一种正在发育中的侵蚀类型。

车停路旁,不远处就是观景台。附近的岩柱与松树屹立,弓河在这里河道较宽,河水分叉蜿蜒徘徊在河谷间,宛如八水绕长安。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峰时隐时现,反而倒是远处山脚下的班芙温泉酒店在一片绿色的松林中显露出古堡的威严,清晰可见。

沿一条不长的曲折较陡的小径徒步向下,就可到达隧道山的岩柱处,不过。这条小径下雨时走则会很危险。在岩柱的下部仔细观察成分,果然是石沙土的混合物,较为独特,但层理并不十分明显。

印地安人传说称,岩柱是变成石头的巨人,到了夜晚才会苏醒,并扔石头袭击过客吓唬他们。还有一种传说称,岩柱是邪恶的幽灵居住的圆锥形帐篷,因此敬而远之。
回程向上再次经过观景台,一位女士正在利用她背过来的几块展板,介绍本地的一些动物,如狼、熊等,饶有风趣,听众也不断地提问,她则耐心作答。仔细一问,原来她是公园的工作人员,主要观察动物的习性。她介绍说,这里约有7-8只狼,分属两个家庭……我心暗想,她对这里动物的了解真是详尽,天天与动物为伍,少了很多人际间的诸多烦恼,她的心情一定十分很舒畅。

告别岩柱,沿隧道山(Tunnel Mountain)路观景,没有了弓河,公路依山不傍水,但景色同样怡人。这隧道山并没有隧道,旅游图上朱红色的路线让我们以为这里有洞可穿,其实不然。隧道山山得名于最初的铁路勘探,设计者原准备在山中修筑隧道,穿越弓河河谷。但1882年在随后勘察中发觉弓河谷地有足够空间,遂将铁路向北改线,隧道的建设因而取消,不过,隧道山的名字保留至今。

** 岩洞和温泉池遗迹(Cave and Basin National Historic Site)

如果天气不佳,游览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按照官方提供的手册,班芙镇上有数家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其中怀特(Whyte)博物馆主要介绍加拿大落基山历史、文化与艺术;班芙公园博物馆(Banff Park Museum)有自1903年以来当地的野生动物及标本;拉克斯顿(Luxton)博物馆则全面展现了当地土著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班芙中心(The Banff Centre)向旅游者提供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和音乐节目;而最为著名的则是岩洞和温泉池国家历史遗迹,因为加拿大的国家公园系统以及西部的旅游业就在这个山洞里诞生。

岩洞和温泉池遗迹非常值得一游,门票并不贵,成人4元,未成年人2元,或家庭10元。尚未进入园区,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温泉的味道。

1883年秋,在公园建立的两年之前,三个铁路工人Frank McCabe, William McCardell, Tom McCardell临时用树木做了简陋的梯子,去查看一个山洞,因为当地石通尼族印第安人(Stoney Indians)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山洞治疗身体疾患,印第安人知道这个有气泡的温水有治疗的神效。

在洞内,三个人发现了硫磺温泉。虽然早期的欧洲探险者也记载富含硫磺的温泉,但这三人嗅觉到这温泉中的财富,认为这个温泉具有商业价值,试图寻求对温泉的占有。他们在附近建了一座木头房子,并接待打算试试温泉疗效的客人。然而,谁可拥有班芙资源的问题引起了争议,随后并引起了一场法律之战。他们远没有料到,这无意间帮助开创了加拿大的国家公园系统。

1885年,加拿大政府围绕温泉创建了26平方公里的落基山公园,从而将温泉置于公共领地之内。公园后来更名为班芙国家公园,这也是加拿大最早的国家公园。公园随后逐渐扩展,将这一地区最好的景区包括在内,最终发展到现今的班芙国家公园的地界。

通过不长的甬道,即可达到岩洞和温泉池。洞内岩石样子奇特,在暖色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有些暧昧,池面冒出丝丝热气,不时有气泡从泉眼中冒起,但这里规定不能触摸池水。

文献记载说,1888年,在山洞和水池的温泉里淋浴的人数超过5000人。由于设施不敷使用,加拿大政府于1912年至1914年间,在山洞旁边兴建了新的服务设施,包括一座当时在加拿大最大的游泳池。

不幸的是,因温泉富含的钙质逐渐凝结产生的土花(tufa)挤裂泳池墙地,池水加氯消毐的规定也制造有害健康的沉淀物,最初的山洞和温泉游泳池渐渐出现了结构性的损坏,不得不在1976年关闭。联邦政府此后对山洞和温泉池进行了修复,按照1912年的设计重建了游泳池,并为增加历史趣味重间了一座1886年的浴室。1985年,山洞和温泉池百年中心开放,算是献给班芙国家公园百年大庆的贺礼。

可惜老问题依然存在,现场的工作人员解说道,游泳池在1992年再度关闭。因为游泳池的水温介于25-30度,比镇上旅店的温度低,因为同时旅店还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客人有更多的选择。由于客人减少,收入减少,更增高经营成本,最后花1.2千万重新装修的游泳池不得不停止营业。

穿过游泳池,来到另一个未经人工斧凿的温泉池,站在池边,气味刺鼻。池内有一种对环境极为敏感的小浮游动物(小蜗牛虫,snail),为保护生态系统,免受外界因素影响,这里的池水也同样严禁触摸。

工作人员介绍说,99年有4个顽皮的孩子闯入,偷偷在池内洗澡,结果池中的小蜗牛虫全部死光,后来又从附近转迁入池,目前共有1.2万只。现在翻看当时记载的笔记,这个数字是全部这个地区的,还是只是这个池子的,已经无法回忆起来。

工作人员指着附近房子的一个角落说,由于有摄像系统,这几个最终孩子被皇家骑警(RCMP)抓获。现场有人打趣,如果掉熊进去怎么办?工作人员答道,由于熊受保护,熊进去就必须让它洗,但人要跳进去则就要去管,众人捧腹大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5:50 | 只看该作者










(图1:莫琳湖莫琳湖的美景曾作为加拿大1969-1979版风光系列中20元币值钞票的图案;图2:按几个特征辨别,基本上认定镜头里的是黑熊;图3:8字型盘山铁路隧道示意图;图4:穿越8字型盘山铁路隧道的货车;图5:“两河相遇”,这里是踢马河(Kicking Horse River)与优鹤河(Yoho River)的交汇之处。)

(星星生活特稿:文/捷克佳,摄影/捷克佳、汪伟明)(接第208期)船划到湖首附近,可以眼见千年冰川融水如何沿小溪淌过沼泽,缓缓流入路易斯湖。船经侧面的山体滑坡近处,可见塌落的岩石已经大部分风化剥落,苔鲜和松树则极其顽强地与岩石争夺生存空间。沿湖岸的另侧,一条小径穿插在林中,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漫步,也偶尔瞧见有向导带领的马队伴随着阵阵响铃走向远方。回望湖尾,则是美丽的湖畔花园酒店,著名的路易斯湖城堡酒店(Chateau Lake Louise)。

在落基山区,几乎每一个景点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路易斯湖也不例外。在早期,斯通尼族(Stoney )印第安人早就注意到这个湖,称现今的路易斯湖为Ho-run-num-nay,意即“小鱼湖”(Lake of the Little Fishes)。直到1882年,一位前骑警官,时任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勘测主管汤姆·威尔逊(Tom Wilson)在印地安向导的带领下,才“发现”这一胜景。他随即将此小鱼湖更名为“翡翠湖” (Emerald Lake)。

1884 年,为纪念英国女王维多利亚(Queen Victoria)的公主路易斯·卡罗琳·阿尔伯塔(Louise Caroline Alberta,1848-1939),翡翠湖改称为路易斯湖 (Lake Louise) 并一直沿用至今。路易斯公主是女王的第四个女儿,于1871年嫁给了罗恩侯爵(Marquis of Lorne)。罗恩在1878至1883年期间任加拿大总督,路易斯也伴随夫君在加拿大渡过5年时光。阿尔伯塔省(Alberta)名字也是取自于这位公主。

路易斯湖城堡酒店与其著名的姊妹饭店班芙温泉酒店一样,也有百多年历史,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最著名的饭店之一,也是北美最著名的饭店之一。酒店始建于十九世纪末期,最初只是一座木屋旅馆,其后经过不断的扩建、装修,以及辅助设施的更新,直至大规模地改建,终于形成了当今的规模与格局。

据介绍,路易斯湖背后是海拔3460米的维多利亚山。1897年,这座山首次被人类征服,此后,来落基山地区登山度假的“登山家”们,将维多利亚山登顶作为一个热衷的目标,一位来自瑞士的登山家彼得·萨帕克更以帮助游客顺利登山为职业。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由此受到启发,为吸引游客来路易斯湖旅游,1899年,公司雇了一大批登山向导。这些人成了湖区的固定工作人员,直到1950年,登山向导才逐渐消失。

**莫琳湖(Moraine Lake)

下一个景点是距路易斯湖约15公里,位于温克切姆纳山(Wenkchemna)山谷内的莫琳湖。Moraine的英文原意是冰碛,冰碛石是由冰川携带并最后沉积下来的石砾、石块及其他碎石的堆积,可形成坝体,阻碍水路,形成湖泊。

1899年,沃尔特·威尔考克斯(Walter Wilcox)为该湖命名。他认为该湖和路易斯湖一样,都是由晚期冰川的冰碛石所形成的。然而,莫琳湖名并不符其实。后来发现,该湖的成因却是因为附近山体的岩石坠落,阻塞了四周群山的水流出口,进而形成湖泊。

停车场临近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可以步行到莫琳湖下游水流出口处硕大的岩石堆(Rockpile)的顶端。在此处登高远望,可以充分享受一下居高临下的感觉。俯瞰湖面,湛蓝的湖水荡漾出不可思议的颜色,比路易斯湖尤有过之。

莫琳湖的美景曾经作为加拿大1969-1979版风光系列中20元币值钞票的图案,流传于千千万万个人手中,目前在市面上偶然还能看到。临近湖边的展版上还专门有一张放大数倍的纸钞。不过,无论是站在下面的展版处还是站在岩石堆上观察,似乎都与钞票上的景色不十分相符,尤其是左岸边几处稍大的滑坡体,可能是最后的图案定稿经过艺术家的提炼与再加工。

与路易斯湖相比,莫琳湖较为幽静安闲,游人能更加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舒适。莫琳湖的湖岸边有不少游客膳宿设施,如莫琳湖旅舍(Moraine Lake Lodge),也有独木舟出租站,供游客租赁游玩。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已有数条独木舟在游弋,湖风拂面,带来阵阵凉意,该是打道回府的时候了。

事后发现,这天的整个行程安排过于紧凑,有赶场之嫌。深涉约翰斯顿峡谷,泛舟路易斯湖上、攀登莫琳湖岩石堆,这几个大的景点虽然耗时不少,但均感游兴未达极致。这促成了我们后来对路易斯湖和莫琳湖的重访,此是后话。

晚上我们换到了坎莫尔镇另一间家庭旅馆“白杨家园”(Aspen Homestead)。因为在最开始准备行程时,虽然提早不少,但在预订住宿时,第一家旅馆Away Inn部分时段已经客满。

白杨家园的房东两口Merv & Yvonne Seow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而且是华裔,姓氏Seow应该是中文的“萧”。当时电话预定时还以为是日本人,后来聊天时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1870年从中国某地飘洋过海,移居南美洲加勒比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

虽然只有100多年以及仅仅几代人的隔阂,但这个某地究竟在中国的何处,他们已经全然没有一点概念。除肤色面孔仍保留华人的特征外,中文华语对他们来说也已经是天书天语。回想几年前媒体报道的位于哈萨克斯坦隔绝白年仍保留明清习俗的“陕西村”,再看当今大陆与台湾隔海分治已经半个多世纪,如果两岸统一拖延下去,分离过久的后人还会有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吗?想到这里,自己又多出一份莫名的惆怅。

第四日(7月26日)行程概要:踢马隘口(Kicking Horse Pass)—盘山铁路隧道(Spiral Tunnels)—两河相遇(Meeting of the Waters)—塔卡考瀑布(Takakkaw Falls)—菲尔德小镇(Field)—天然桥(Natural Bridge)—翡翠湖(Emerald Lake)

这一天的行程全部安排在优鹤(Yoho)国家公园。优鹤是加拿大落基山脉几大公园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在班芙与加斯珀国家公园的盛名之下,优鹤的知名度要小一些,但绝对值得一游。而且优鹤公园的历史和东西横跨加拿大的铁路修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踢马隘口(Kicking Horse Pass)

沿国道1号公路出路易斯湖不久就抵达踢马隘口。这个隘口是著名的大陆分水岭(Centennial Divide)上的重要隘口之一,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整个路段的最高点,海拔1,627米。隘口的两侧的班芙与优鹤两个国家公园分属阿尔伯塔省与卑诗省。在落基山脉区域内,两省的省界基本上就是沿大陆分水岭的走向划分。大陆分水岭两侧的水流命运完全不同,一侧流向太平洋,另一侧则流向大西洋。

踢马隘口得名于早期的探险家詹姆士·赫克托(Dr. James Hector),赫克托是著名的派勒什探测队(Captain John Palliser’s expedition)的队员。他在1858年跨越此山口一带时,炊粮短缺,一路以野果维生,又不幸被自己的坐骑当胸踢昏,同伴挖好墓地准备埋葬他时复又清醒。后来,与国道1号公路相伴而行的河流也改名为踢马河。

**初遇野熊

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底,是一种小红色的浆果水牛莓(Buffalo Berry)的成熟期,也是熊外出采吃果实的为冬眠做准备的最佳季节。因此野外遇见熊的可能性大增。

打车一进山起,孩子们的最大愿望就是看熊。幸运的是,我们驶过踢马隘口进入优鹤国家公园不久,就发现公路边的灌木丛中有一只熊在不紧不慢地在嚼食野生浆果,在遍地绿色植物的映衬下,这只黑色的熊格外抢眼。
路边停的车越来越多,不少人走下车来,远距离地观望或摄影。也许人多势众,黑熊感到威胁,便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步一回头地趟过草丛,翻越铁路,进入远处的山林。

出没于落基山脉及其邻地区的熊分为两种,分别是黑熊(Black Bear)和灰熊(Grizzly Bear)。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份动物分布勘查资料表明,在阿尔伯塔省约74%的区域(48万平方公里)内均有黑熊活动的踪迹。一百年前,灰熊的活动范围几乎遍布全省,但现在已经退缩到阿省西部约2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黑熊与和灰熊两者的外表略有不同。看颜色并非清楚的辨别方式,黑熊也未必就是全黑的,两者最为显著的差异在于灰熊肩部有显著的呈驼峰状的隆起。灰熊通常在头部、肩部、尾部会有银色或浅色毛发相间,黑熊的皮毛颜色则基本一致;灰熊的臀部比肩膀低,而黑熊则相反;灰熊的耳朵小而圆,鼻子与猪相像;黑熊耳朵直立,鼻子与狗相像。

说实话,虽然有这些不同的外貌特征,但对于我等不常与熊相会的游客来说,如果熊在眼前,那有闲情逸致去区分它的鼻子是像猪还是像狗!回头翻了一下照片,按几个特征辨别良久,基本上认定镜头里的是黑熊。

不过,旅游区提供的手册上介绍说,无论黑熊与和灰熊均属于危险动物,不能给它喂食或试图逼近它,近距离时不要与熊对视。尤其是母熊与幼熊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接近幼熊,以免刺激母熊,对人类产生攻击行为。

遇到熊后要想跑?人是跑不脱的。在短距离内,熊的奔跑速度可高达每小时65公里,换算一下是每秒18米有余,如果持续够力,百米跑道对熊来说不足6秒。想来真是可怕,连当今的世界短跑冠军也只能望其项背。因此,与熊遭遇,决不能疾跑,只能缓慢倒退。

熊是杂食类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几乎能进食任何东西,包括人们使用得牙膏和地面的松鼠。因此,野外宿营或野餐时一定要把垃圾收好,放入特制的防熊垃圾箱,切不可在宿营地刨洗各种鱼,睡觉时也不可穿做饭时的衣服。为减少熊的干扰,手册建议野餐和食物储藏最好离帐篷百米以外。

在洛基山旅游区的一些景点,不时可以看见有关熊出没的警告牌。远足的告示版上建议,人们最好6人以上结伴而行,彼此谈笑并用棍棒等不时地在沿途发出声响,使熊对人敬而远之。

虽然手册上建议说,如果遭遇灰熊且附近有树的话,可以爬树至少10米高。但6月5日发生的震惊全加的伊莎贝尔·杜比(Isabelle Dube)惨案的凶手就是灰熊。杜比试图爬树求生,但体重198磅的灰熊不知用何种方法把杜比从树上逼下,最终杜比命丧灰熊。由此可见,建议终归是建议,真正危急时刻还是灵活对待。

**8字型盘山铁路隧道(Spiral Tunnels)

驾车抵达8字型盘山铁路隧道时恰好赶上一列货车通过,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望。在路旁的观景点可以同时看到这列货车有三段在上下错落的隧道中与腰带般的铁轨上蜿蜒而行,场面颇为壮观。

8字型盘山铁路隧道是整个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浩大工程施工中最为险要的路段之一,也浸透着铁路华工的血汗。尽管并不被探险家詹姆士·赫克托所看好,但当年为了使卑诗省能够并入加拿大联邦,政府决定选择比黄头公路(Yellowhead Highway)更南的地段修筑铁路,最终落点选定穿越荒无人烟的踢马隘口,直接打造联结卑诗省的黄金镇(Golden)与阿尔伯塔省弓河谷地的路易斯湖的通道。这条钢铁走廊与大草原相连,增强了西部草原区与外部的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1884年铁路首次完工后,从踢马隘口的山顶至菲尔德镇这段地形陡峭险峻,被俗称为大山岗(Big Hill),坡度高达4.5%。当时铁路施工获得政府通融,准许铺设“暂时性”铁路路段通过该区。另外,为避免行车危险,还专门设有三个缓冲道岔(Safety Switches)。展版上介绍说,工程车第一次下山就直冲峡谷,三人当场丧生。

25年后,1909年8月铁路公司终于在奥格登山(Mount Ogden)及教堂山(Cathedral Mountain)开辟盘山铁路隧道,将铁路轨道增长6.4公里,线路盘旋环绕山体坡度降低至2.2%,这才解除大山岗的恶梦。列车的运行速度有先前的时速8公里大幅提升到40公里,牵引车头也由4部减为2部。

**两河相遇(Meeting of the Waters)

离开盘山铁路隧道数公里,有一条岔路转入去塔卡考瀑布。车行不久刚爬上一个小坡,跃然入眼的景点标志牌是“两河相遇”,这里是踢马河(Kicking Horse River)与优鹤河(Yoho River)的交汇之处,河中的水量并不是很大,但两条河的河水颜色深浅小有区别。下道至河边,手探河水,毕竟是冰川融水,冰冷刺骨。

为选取满意的拍摄角度,我开始在河中的石头上谨慎地游走。但一不小心,表面看上去是粉末状的细砂的石头,踏上去却是灰色的苔藓。一脚蹬空,自己的半个身子侧躺进入水中,一只手抠住河床,另一只手高举在上保护自己那款高档相机。领导在旁边急忙过来救援,急忙中却也半浸入水中。忽然间,眼睛的余光中发现领导有东西掉入水中,待爬起来捞出,定睛一看,是她用的那部数码相机。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关闭电源,退出电池,待回旅馆后再说。

当时两人都入水的场面十分狼狈。还好,只是人有些磕碰,并没有大碍。原以为看到一车人唠叨了几天的熊终于令大家眉开眼笑,人掉到水中算是一个小小的报复,一喜一悲,恢复平衡。没料到,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7:04 | 只看该作者
(星星生活特稿:文/捷克佳,摄影/捷克佳、汪伟明)(接第213期)由读者问,不是说遇到熊后可以倒地装死吗?旅游区提供的资料上介绍说,如果遭遇的是黑熊,这招并不适合。但如果是灰熊,则可以面部朝下倒地求生,同时,双手应交叉护住外露的颈部,双腿岔开,熊就难于将人的身体翻过来。只是不知道这样案例的成功率究竟有多高?手边也没有现成的事例与数据支持。

尽管小册子上是如此建议,但个人感觉这种命悬一线的求生方式过于被动,倒不如资料上介绍的另一种方式,借助手边身边的各种物品,拼全力反抗来得痛快。试想那粗粗的喘息声在耳边掠过,不吓个半死,也是浑身发抖,屁滚尿流。如果熊想寻开心,像猫耍老鼠一样,用那黑乎乎的熊掌搭在你的身上松松骨……

**塔卡考瀑布(Takakkaw Falls)

言归正传,离开处两河相遇(Meeting of the Waters)处,沿一条与优鹤河大致平行的公路北上,道路渐行渐险,部分区段路面极为狭窄陡峭,其中以一段呈“之”字形(switchback)的盘山公路最为艰险,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大巴从容驶入,让人不得不佩服司机高超的驾驶技术。
几近公路尽头,便是加拿大洛基山脉中著名的塔卡考瀑布。从停车场远远向山上望去,只见一条白练自山涧飞泻直下,奔腾的水流冲击岩石,产生阵阵轰鸣向四周弥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瀑布挥笔泼墨,赋诗题词,留下精彩诗句无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题庐山瀑布》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大家笑谈道,如果中国诗圣李白能够穿越时光隧道,到加拿大洛基山一游,不知道将会留下多少传世绝句。



(自天而降的塔卡考瀑布是加拿大第三高的瀑布)

塔卡考(Takakkaw)一词在印第安克里族(Cree Indian)的语言中是“真奇妙!”的意思。瀑布水源来自瓦普堤克冰原(Waputik Icefield)蓄养的大里冰河(Daly Glacier),水势因季节与时刻变化,夏天午后最为丰沛。据官方网站介绍。塔卡考瀑布流水自由落差为254米,是加拿大第三高的瀑布,全加最高的瀑布是位于温哥华岛440米高的狄拉瀑布(Della Falls)。塔卡考瀑布比落差不足60米的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高出六倍有余。只是,它的水量与尼亚加拉瀑布不可同日而语。

有资料介绍说,从塔卡考瀑布沿优鹤谷小路续向上游步行,还可以观赏到其他的四个瀑布,Point Lace Falls,Angel’s Staircase,Laughing Falls,和Twin Falls。我们选择原程返回国道1号公路继续完成优鹤国家公园。

**菲尔德小镇(Field)


菲尔德镇因 1884年修筑铁路而兴起,与班芙镇和加斯柏镇一样,是洛基山国家公园范围内仅有的几个有人口居住的小镇,目前仍有300余名居民在此生活,主要倚重于当地的旅游业。为避免区内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公园的生态环境,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部门与菲尔德市政委员会合作,对商业和住宅的增长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自1999年起执行的新的社区规划中,菲尔德正镇每日可居住的人口数字限制在750人,包括本地居名425人的上限,以及留宿家庭旅馆或本地客栈的客人340名的定额。



(优鹤国家公园访客中心所在的菲尔德镇)

优鹤国家公园在地质学家的眼中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化石宝库。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发现地之一–伯吉斯页岩化石群(Burgess Shale Fossil Beds)就位于优鹤公园内。这里挖掘出海洋动物种类超过120种,并且保存精美,有些标本所保存的肌肉、肠道和神经索清晰可辨,经断代寒武纪,距今大约5.15亿年左右,被誉为是研究寒武纪生物爆发的一个重大窗口。有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81年将伯吉斯页岩化石群列入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 Site)。菲尔德镇临近国道1号公路的优鹤访客中心就有专门的化石展览。

据介绍,1886年,最早抵达小镇附近斯蒂芬山(Mount Stephen)的地质学家是来自加拿大地质勘探局(GSC,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的麦克康乃尔(R.G. McConnell)。麦克康乃尔以及在此施工的铁路工人发掘到大量的古生代寒武纪的三叶虫(Trilobite)化石和大型肉食生物的代表“奇虾”(Anomalocaris)。

三叶虫是地质界著名的古生代“断代”标准化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身体分节,有带沟将身体一分为三个垂直的叶。而“奇虾”这种已经灭绝的生物直到96年后的1982年才由科学家惠汀顿和他的弟子布瑞格斯(Harry Whittington & Derek Briggs)拼凑出完整的模样。
那一时代研究寒武纪的顶尖学者,来自美国史密森研究所(Smithsonian Institute)的查尔斯·沃考特(Charles Walcott)听到这一带挖掘出“石虫”后,于1907年赶赴斯蒂芬山。1909年,沃考特在伯吉斯隘口附近发现第一块化石。

为查找化石的来源,沃考特根据岩层走向,在连接菲尔德山和瓦普塔山(Mt. Wapta)山脊的西坡区域进行挖掘。由于邻近伯吉斯山(Mt. Burgess ),他将该处命名为伯吉斯页岩,挖掘地点就是现在被科学家所熟知的沃考特发掘场。

据资料介绍,沃考特教授及其研究组一生共采集了6.5万件伯吉斯动物群的化石标本。经他本人和其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在伯吉斯动物群中都可以找到代表。另外还包括许多已经完全绝灭或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门类的代表。伯吉斯页岩化石群的发掘,不仅挑战达尔文进化论,也重现5.05亿年前的地球生态。

不过,要想进入沃考特发掘场和三叶虫层必须要经过伯吉斯页岩基金会(电话1-800-343-3006)的同意,并由领有执照的向导带领方可入内,且有人数限制,其目的是保护全球重要的科学景观。

与此相类似,优鹤国家公园踢马河上游支流的奥哈拉湖(Lake O’Hara)亦如此,为维护湖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禁止私人车辆驶入,包括自行车,但不限制步行者。游客只有通过搭乘限制人数的巴士或徒步远涉11公里才能到达湖区,但乘坐巴士必须提前预约(电话250-343-6433),最早可提前三个月。

**天然桥(Natural Bridge)

休息片刻,向翡翠湖(Emerald Lake)方向进发,拐入支路不远就是优鹤公园的另一胜景–天然桥。奔腾的踢马河水流在这里遭遇石灰岩。经过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冲刷侵蚀,水流在岩石上硬是冲出一个天然的孔洞,随着侵蚀基准往下降,下蚀力增强,孔洞持续扩大,终成今貌。踢马河的水流从这个狭小的裂口中狂奔而出,发出雷霆般的咆哮。面对天然美景,不由得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鬼斧神工天然桥,再现水流的侵蚀力)

不幸的是,我新购不足一月的佳能20D相机掉入一个小水池,这是一款还能算上档次的数码单反相机,也是这次两家人旅途中摄影的主力相机。虽然从入水到捞起约一秒钟时间,但经短暂测试发现,相机已无法工作,而且水已经进入机体和镜头。自己对于记录影像的CF卡颇有信心,因为最惨的一次是装在衣袋里,用洗衣机又是洗又是烘,拿出来后,里面的照片丝毫未损。但数码相机则是最为怕水,自己心里也是直打小鼓,忐忑不安。

“优鹤”一词是印第安克里族语,意思是敬畏。一日之内连续遭遇两次相机入水,看来,这一天与水有“怨”,不得不敬畏。还好,这次我们6人出行,带有3个数码相机,2个传统相机,外加两部DV摄像机,机比人多,只是档次低。一些景色还是能收录进来,不过,多少有些扫兴。
从天然桥至翡翠湖段的道路比两河相遇去塔卡考瀑布段要平缓不少,部分路段有防撞板,较为安全。相比之下,前者的路面较为宽敞,可划三车道的路面只画出来两道,而后者仅为能通过两个车的双车道。

**翡翠湖(Emerald Lake)

美丽的翡翠湖是优鹤公园内最大的湖泊,面积略超过一平方公里,水深仅及28米。和洛基山脉的许多湖泊一样,翡翠湖形成于1万1千年前,由于古老的冰川冰碛石形成堤坝,阻水而成湖泊。现今的翡翠湖客栈(Emerald Lake Lodge)所在位置就正好座落在冰碛石上。一座小桥将朴质典雅的客栈与外接公路连接起来。

景色绝佳的翡翠湖,湖如其名,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洛基山脉。与路易斯湖和莫琳湖相比,这里更为幽静。沿湖畔小径而行,左观右看,雪山、客栈、小桥、游船,倒映在兰中泛绿的湖水中,无论怎么看都是景。在这风景如画宛若人间仙境的翡翠湖,一切烦恼和压力都可以完全抛置脑后。



(幽静的翡翠湖)

翡翠湖是1882年由具有传奇色彩的向导和探险家汤姆·威尔森(Tom Wilson)首先发现,当时正值太平洋铁路公司修筑期间,人们通过铁路或马车抵达湖区。铁路公司于1902年始建翡翠湖客栈,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将客栈扩建,并改善道路使汽车可以直达景点。此后,政府将此区的扩展定格,以保留景区的原始之美。

漫步小桥,突然发现在桥的一侧,有人拿出鱼具垂钓,姿势极为专业,一道弧线将钩抛向远处,也不知道这里是否真的能钓到鱼,大家静静地站在不远处观望,没有去打扰这位垂钓者。此时,天空中飘起毛毛细雨,在湖中激起阵阵涟漪,遂收起游心,准备返程。由于摄影器材相继掉入水中,以及天气原因,我们放弃了导游手册上介绍的最后一个景点瓦普塔瀑布(Wapta Falls)的观光,直接打道回府。

仔细观察国道1号公路,在繁忙的路易斯湖至班芙段,共发现有三处让野生动物跨越公路的天桥。后来听当地人介绍说,除天桥外,还有涵洞,这些设施花费数百万元,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但研究人员发现,成效并不显著,但也是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记得此前看过一篇有关藏羚羊的文章,也谈到工程建设中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即使汽车按时段停驶,小心谨慎的藏羚羊也不敢逾越的未曾相识的公路。看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难以取得平衡。



(跨越国道1号公路专为野生动物修建的天桥通道)

返回家庭旅馆,立即修理相机和镜头,并在网上寻找相关的对策,反馈的信息并不乐观,一些人认为3-5天后就能恢复,但大部分都认为彻底毁坏无疑。用电吹风向打开的机体不断吹风,烘干体内的潮湿。第一个相机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第二个也没有一点反应。事实上,后来的几天情况也是如此。CF卡则正如所料,没有一点问题,图片丝毫未损。

不过,十分庆幸的是,回来后一直担心的相机,被佳能总部都判定死刑,却在密西沙嘉一间华人开设的专修部最终将其抢救修复,花费近百元更换部件。后判断,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立即断电停机,总算不幸中的万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1:19:40 | 只看该作者
因工作繁忙,游记未能全部完成,实为憾事。如果有时间,我会凭摄影照片将记忆再拉回落基山脉。

第5日之后的大致行程为

第六日

路易斯(Lake Louise)和莫琳湖(Moraine Lake)故地重访。

第七日

Bow Lake–Peyto Lake–Mistaya Canyon–Saskatchewan Crossing
进入Jasper National Park

Columbia Icefield Center–Sunwapter Falls–Athabasca Falls–投宿Jasper镇

第八日

Jasper镇–Mallgne Canyon–Medicine Lake–Mallgne Lake
返回至Jasper镇附近的 Lake Annette 和 Lake Edith,然后是Jasper Park Lodge。金字塔湖(Pyramid Lake)和金字塔山(Mt. Pyramid)

第九日

回程

Jasper镇–卡尔加里–多伦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6-7 13:3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不懂慢吞吞 于 2011-6-7 14:32 编辑

打算进落基山呢。有木头指引,海草招待,俺就省心啦 不过木头可要在夏天结束前指导完毕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6-8 08:32:39 | 只看该作者
打算进落基山呢。有木头指引,海草招待,俺就省心啦  不过木头可要在夏天结束前指导完毕哦。
孙不懂慢吞吞 发表于 2011-6-7 14:31

木头指引,海草招待,8错8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6-8 09:40:09 | 只看该作者
阿省有三个国家风景区, 这只不过是一个里的一部分. 我以前贴过一些, 留了一些给有创意的人.

结果一众人等都呼啦啦地扫了一次当. 没一个去过新地方的, 充分体现了国人爱跟风的精神. 我都懒的再贴了.

昨天我本来想传个照片的, 大概咱资历太浅, 怎么也传不上. 今早看主席也被拒在垃圾筒附近徘徊, 心里才好受了很多.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6-8 11:5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不懂慢吞吞 于 2011-6-8 12:55 编辑
阿省有三个国家风景区, 这只不过是一个里的一部分. 我以前贴过一些, 留了一些给有创意的人.

结果一众人等都呼啦啦地扫了一次当. 没一个去过新地方的, 充分体现了国人爱跟风的精神. 我都懒的再贴了.

昨天我本来想传个照片的, 大概咱资历太浅, 怎么也传不上. 今早看主席也被拒在垃圾筒附近徘徊, 心里才好受了很多.
seaweed 发表于 2011/6/8 10:40



waterton's national park

俺帮阿草上来啦!QQH,是这个吧?咱前年开圣诞大宴的那地儿。

俺喜欢去没人去的好风景,草还是给俺上来吧。回家俺给你送粽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6-8 13:17:01 | 只看该作者
主席的脑子真好啊, 我昨上传了半天, 它死活不动. 你咋也得拿箩卜给它盖个章啊, 你看帅哥的那个萝卜绰多好看~

顺便汇报, 大部队已经蠢蠢, 俺就功成名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