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新论证!陕西兵马俑主人或非秦始皇?

查看数: 6460 | 评论数: 15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08-10-16 08:32

正文摘要:

为了骗稿费吧了。想想当年的生产力,不是为皇帝的话,谁还会造这么大的墓呢?

回复

GPS1 发表于 2008-10-19 09:56:37
别争了,我承认,这的确是我干的.只是时间太长了,给忘了.
哪吒 发表于 2008-10-18 18:38:33

回复:那我再抛出一个论点:现代汉语(Madarin)是阿尔泰诸语言不断冲击古汉藏源语

生成的一种复合物,应该从汉藏语系里分离出来研究。


那得另开一帖了。就从中国人种起源谈起吧。
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10-18 12:56:19

那我再抛出一个论点:现代汉语(Madarin)是阿尔泰诸语言不断冲击古汉藏源语

生成的一种复合物,应该从汉藏语系里分离出来研究。
hhxxttxs 发表于 2008-10-18 12:46:42

回复:总结一下,哪吒是最有学术研究气质的,非常认真的收集证据

其他各位朋友感情多于理智,用日常生活的朴素感受来捍卫民族感情,精神可嘉。

hhxxttxs比较有正气,为了表示没生气,昨天还给我一个 :smile: ;

zhengqi1学风稍微差点,对讨论的主题、游戏规则不太认真研究,并且往往用一句撩嫌的话收尾。

下面大家可以广泛研究一下

1、现代汉语在汉藏语系的地位;
2、和现代汉语受阿尔泰语系影响的全过程;
3、汉语演化和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全是语言学论题啊,俺就不参加了。
俺对民族融合还有点研究,加上个汉语演化就不是俺感兴趣的东东了。
大家慢慢谈,俺在边上学习学习,算是增加点见识。
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10-18 12:41:19

总结一下,哪吒是最有学术研究气质的,非常认真的收集证据

其他各位朋友感情多于理智,用日常生活的朴素感受来捍卫民族感情,精神可嘉。

hhxxttxs比较有正气,为了表示没生气,昨天还给我一个 :smile: ;

zhengqi1学风稍微差点,对讨论的主题、游戏规则不太认真研究,并且往往用一句撩嫌的话收尾。

下面大家可以广泛研究一下

1、现代汉语在汉藏语系的地位;
2、和现代汉语受阿尔泰语系影响的全过程;
3、汉语演化和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一哒公 发表于 2008-10-18 12:08:06

回复:回复:很好!一个做学问的态度!做足功课。

梦工啊!

怎么越来越象高丽学者了,牵强附会,证明不了自己的时候就拿“阿尔泰亲戚”拿炫耀。

可惜啊!

第一、“阿尔泰人”不过是个历史长河中曾经到阿尔泰地区“旅游”过的数百个民族的集合体,连种族都是五花八门的,更别谈血缘了。
大部分“阿尔泰人”不过是满人拐了十七、八道弯的邻居而已,他们的成就证明不了满人文化的优越。
就像您说的最早学会冶铁的“阿尔泰人”--赫梯人和你们满人连人种都不一样,能算哪门子亲戚。
人家在公元前14世纪学会冶铁只能证明他们的文明,和你们满人有什么关系(满人是公元16世纪才从汉人手里学会冶铁的,比“阿尔泰亲戚”晚了近3000年)。

第二、“阿尔泰亲戚”也未必拿得出手。
“阿尔泰文明”的“优越性”看看历史上那数十拨接触了汉文化的“阿尔泰人”汉化的速度和程度就知道了。

第三、就算汉语在南北朝时期是受了”阿尔泰文明”的影响又有什么关系?那也是汉化了的匈奴、鲜卑、羌、羯等族的功劳。他们也是现代汉人的祖先之一,汉人不过是在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而已。和满人没什么关系吧?

最后,再退一步说,就算现代汉语就是您说的满骨汉语,那又能说明什么?它还是叫现代汉语,还是主要继承了古汉语,满骨也只不过是吸收过来完善它的营养,它不叫现代满语。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这不是满语那个行将消亡的语言所能比拟的。

哥们你还真有耐心!

51上有几位你是扛不得的,沾上就是高产贴,比如该刮2
hhxxttxs 发表于 2008-10-18 12:02:01

回复:很好!一个做学问的态度!做足功课。

梦工啊!

怎么越来越象高丽学者了,牵强附会,证明不了自己的时候就拿“阿尔泰亲戚”拿炫耀。

可惜啊!

第一、“阿尔泰人”不过是个历史长河中曾经到阿尔泰地区“旅游”过的数百个民族的集合体,连种族都是五花八门的,更别谈血缘了。
大部分“阿尔泰人”不过是满人拐了十七、八道弯的邻居而已,他们的成就证明不了满人文化的优越。
就像您说的最早学会冶铁的“阿尔泰人”--赫梯人和你们满人连人种都不一样,能算哪门子亲戚。
人家在公元前14世纪学会冶铁只能证明他们的文明,和你们满人有什么关系(满人是公元16世纪才从汉人手里学会冶铁的,比“阿尔泰亲戚”晚了近3000年)。

第二、“阿尔泰亲戚”也未必拿得出手。
“阿尔泰文明”的“优越性”看看历史上那数十拨接触了汉文化的“阿尔泰人”汉化的速度和程度就知道了。

第三、就算汉语在南北朝时期是受了”阿尔泰文明”的影响又有什么关系?那也是汉化了的匈奴、鲜卑、羌、羯等族的功劳。他们也是现代汉人的祖先之一,汉人不过是在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而已。和满人没什么关系吧?

最后,再退一步说,就算现代汉语就是您说的满骨汉语,那又能说明什么?它还是叫现代汉语,还是主要继承了古汉语,满骨也只不过是吸收过来完善它的营养,它不叫现代满语。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这不是满语那个行将消亡的语言所能比拟的。
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10-18 11:21:18

孩子都能打网球啦!

这恐怕得花很多时间去找相关史料,孩子还催我陪他去打网球,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哪吒 发表于 2008-10-18 11:08:53

回复:请在研究一下‘被’句是省么时候大举代替其他一切被动表达形式的。

这恐怕得花很多时间去找相关史料,孩子还催我陪他去打网球,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10-18 10:48:29

请在研究一下‘被’句是省么时候大举代替其他一切被动表达形式的。

哪吒 发表于 2008-10-18 10:29:56

‘被’字句式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具体来说,按照是否有形式标志可分为意念被动和形式被动两种。(一)、意念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如: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拖,子胥靡。《庄子·qiu qie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报任安书》|故不能推车。《左·鞍之战》。(二)、所谓形式被动句是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通常所说的被动句式就是指这种被动句而言的。

‘被’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2屈原列传〉|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汉书·贾谊传〉|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论衡·累害〉|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论衡·感虚〉|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被杀戮。杜甫诗。大约在汉末,‘被’字句出现了施事者,构成了‘被+主语+动词’的句式。(注:这里,‘被‘字变成了介词)如: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亮子被苏峻害。(同上、方正)‘被+施事者+所+动词’式被动句是‘为+施事者+动词’式的类化。如:吴郡顾士端····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艺篇)元帅所夺州府县镇,皆被张飞所收。(三国志平话·卷上)以上诸例,‘被’字句后面不带宾语,但是到了唐代,‘被’字句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字前面有主语,动词后面还有宾语,这样在这种被动句里,主语只不过是间接的受事者,而动词后面的宾语才是真正的受事者。如:每被老元

http://yanhoono1.cctrblog.net/archives/2006/1238.html#
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10-18 07:41:40

下面是哪吒查到文字的全部,可以看到古汉语表示被动的结构非常丰富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伯克段于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从主语和动词间的关系看,“蔓草”是被“除”的,“金石”是被“镂”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下面的例子更加典型: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兔”在前一分句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则是作了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

以上各例是用一般的叙述句来表示被动的,它们的特点是没有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只是意念上的被动,并没形成真正的被动句式。

古汉语常用的另一种被动表示法是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古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形成,汉以后有了一些发展并且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先秦常见的被动句式有: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和汉藏古语的风格也非常吻合。极少量的“被”存在可能是:

汉藏、阿尔泰两语系在史前有更早的零星交流;
古汉语本来多源,早期羌、藏占优势;
只用“被”字被动态的满族是统一现代汉语的主要动力。



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使主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鞌之战》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

例一“郤克”是被“矢”伤的;例二在东方被齐国打、在南边被楚国侮辱;两句中动作的主动者都是由介词“于”引出来的。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例一“劳心者”和“劳力者”是主语,但前者“治人”,是主动者,后者“治于人”,是被动者。例二“物物”是“支配事物”,“物于物”是“被事物支配”。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例三就是这样,“制于人”是“被人所制”。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但由于用介词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显了。在这种句式中,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换成现代汉语表达的话,就要用“被”引进主动者,并且要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2、 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这是古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介词“为”(读平声)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为”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被”。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上》)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天下笑”就是“被天下人耻笑”;“为我禽”是“被我擒”。两例用“为”分别引出主动者“天下”和“我”。

“为”字有时直接放在动词前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仍然能形成被动句式。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的“被”(如“他被打了”)完全相同的。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韩信破赵之战》

“为戮没”就是“被戮没”;“为禽”就是“被擒”。

3、 “为……所”式

战国末用“为”的被动句式进一步发展成“为……所”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整个句子除了用“为”引进行为主动者外,还在动词前加上“所”字。如: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韩信破赵之战》

例一可与上面讲过的《汉书·项羽传》中的“先制人,后发制于人”相比较,《汉书》中用的是以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处在谓语动词之后;此外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并且还在动词之前加上了“所”,这些构成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二用“为”引出了主动者“二子”。“为…… 所”式是古代汉语最常见、最典型的被动句式,一直沿用到现代书面语里。这种句式有时不出现行为主动者,“为”和“所”连到了一起。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后面直接跟上了“所”字。

4、 “见”字放在动词前形成被动句式

古汉语中也有用“见”字来构成被动句式的。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为戮”和“见疑”对举,是被戮、被疑的意思。“见”和“为”在被动句式中所起的作用相同,也与现代汉语的“被”基本相同。用“见”的被动句式与用“为” 的有不同之处,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果需要引进主动者的话,只能在动词后面另加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史记·楚世家》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各例句中的行为主动者不是由“见”引出的,而是由“于”引出,位置在“于”的后面。

5、 用“被”字表示被动

用“被”表示被动,在战国末期已出现,汉代逐渐多起来。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最后一例以“见疑”和“被谤”对举,可见“被”和“见”的作用是一样的,都表示被动。用“被”的被动句式当时仍远不如用“见”和“为”的被动句式常见。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被”一开始用于被动句式时,只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到了汉末,出现了由“被”引出行为主动者的句式。如: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这种句式当时一般还只出现在一些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字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思考与练习:

一、 古代表示被动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二、 《古代汉语练习册》语法部分练习八第一题。


         
           
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10-18 07:29:09

虽然恐龙横行地球的时代已经远去几十万年,但是今天的大学校园仍然有见到恐龙。

一个现象的解释,我们应该用奥卡姆剃刀原理,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合理的。

下一个功课是:总结一下汉语在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被”用作被动态提示词的频度。同时判断使用者的地区、来源、阿尔泰文化在当时中原的形势。

看一看是否在古汉语中“被”用作被动态提示词只是痕量,清代则完全占统治地位?





西汉 司马迁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义庆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唐   白居易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汉语被动句形式标志纵横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09期
朱英贵

本文意在审视汉语被动句式发生、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其研究方法是对汉语被动句中用以表被动意义的"见"、"于"、"为"、"被"等几个用作被动句形式标志的词语从语法语义功能方面进行考察,既有纵向的思索,又有横向的比较.其结论是:现代汉语中的"被"字之所以能成为被动句最典型的形式标志,是在汉语被动表示法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在词义系统内部的竞争、筛选、淘汰过程中最终胜出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