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6°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3°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180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寒:巴金文采很一般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17: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 ... 3_15_33_19_782.html

大师们,我等无条件臣服于您

最近有记者问我,外面说我炮轰和侮辱很多文学大师,问我怎么看。

我就开始回忆,哪里?大师在哪里?想我什么时候炮轰和侮辱李白苏轼他们来着?后来我终于想起了事情的原委,我觉得,所谓炮轰或者侮辱,是别人生怕不够劲爆少人看,自己加的标题。这就好比我一拍你的肩膀,说,哥们,你今天穿的衣服我不是很喜欢。最后就演变成我痛扁了别人一顿。

事情是这样,我和陈丹青两人做一个电视节目,我说的大意是,新中国以后的中国文学很不注重文笔和文采,我们的课本选文章和要求背诵的那些文章的文采也都很差,老舍,矛盾等人的文笔很差。

然后陈丹青补充到,还有巴金。

我表示很同意。因为老舍是我一个口误,我就是想说巴金来着。

我们也觉得冰心写的东西读不下去。

最后我和陈丹青大致说,你看,我们俩说了这个,电视台就肯定很高兴,他们就等着我们说类似的话。就会拿这个来做文章了,因为这个招骂啊,然后最后大家说我们两个炒作,借这些作家来出名。可我们就是这么想的。真是没有办法说话啊。

当然,这段话是肯定是会被剪掉的。

这个里面我的唯一错就是,把老舍和巴金搞混了。老舍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我本意是巴金和茅盾的文笔很差,但巴金老舍茅盾冰心这四位作家,在中国的政治文学体系里,往往是打包在一起的,所以我一时搞混了一个,在此要向老舍先生说声抱歉。

但我很坚定的认为,巴金,冰心,茅盾三人的文笔和文采是非常一般的。

至于余华和苏童,我则没有说过。

我不大明白,评论三个作家的文笔很一般,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会变成侮辱大师和毒害青年。今天在人民网上看见有评论说,文化名人不应该在媒介发表不负责言论,尤其是大嘴巴言论错误导向舆论,出言不逊的结果伤害整个民族的文学尊严。

怎么几句话就把整个民族的文学尊严就伤害了呢?作者的名字叫民族么?为什么这个叫“不负责任的言论”呢?我当然为我说的话负责任了。这又不是我一时激动胡说的,我从小学看语文课本的时候就这么认为了。而这怎么就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了呢?您的小名叫正确么?

在中国早期的这些作家里,任何人都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评价的。比如我,我个人比较欣赏梁实秋,林语堂,鲁迅,钱钟书这些文采和文字天赋比较好的,比较不喜欢巴金,冰心,茅盾等文采比较差的。

我个人的认为是,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

1:作品的情怀

2:作品的文采

3:诚实说真话

而对于我们一直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思想性”,我觉得是应该放在最后的。因为文学很容易变成政治的妓女,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跟对了人,你就是崇高和灵魂,你跟错了人,一模一样的文字,你就变成了反动和毒草。而我们一直说的“感情真挚”,我也不认同,你一个作家,仅仅只有感情真挚,那还不如去做午夜聊天节目的知心大姐。

所以,我们单单说文字,我个人认为这冰心茅盾巴金三个人的文采的确不行。当然,因为每个人对文采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大家自然可以觉得这三人不光思想非凡,而且文采也非凡。关于这个,大家各自说理就行了。

小学课本选入他们的东西是有问题的,首先,如果是真正的大师级别的东西,我个人认为给刚识字的小学生看,是不合适的,这才是侮辱大师。当然,不要再拿白居易给老奶奶念诗来说事了。但因为政治和思想上的迫切需要,所以有必要在小学阶段收入教材,并且背诵。这些范本导致了小学生认为,文章就是应该这么些的。而这些人被后人所推崇的却是他们几十万个字堆成的整本书,可我们拼命学的是他们的一段话,这也是他们几个人最弱的地方,那就是在一个段落里的文采。

如果我身为一个好的作家,我的写作手法被一群小学生给分析和模仿了,反正我觉得挺丢人的。

人民网的评论继续说: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一位有责任文化人的基本修养,贬低大师甚至出言不逊已经超出文艺争鸣的范畴。

这段话我很不认同。首先,这是你的大师,不是我的大师。其次,我不觉得我说茅盾冰心巴金文笔不好是对他们出言不逊。只要不是人身攻击,你再大的师,无论是人民封的大师或者政党封的大师,都是可以自由的评说的。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能说政治,不能说官员,不能说制度,不能说腐败,难道连个写书的都说不得?况且我还没评说大家所看重的“思想和立意”,单纯说个文采而已。敢情在封建社会,评说个大诗人写的差,不合我意,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吧,别等到一千年以后……,当然,有人会觉得,没不让你说啊,你这不正说的欢么,我们只是都不认同你说的,他们就是文采好,或者那叫文笔朴实立意高,那我也没办法。但这些人要比那些危言耸听的评论家要可爱多了。

其次,一位有责任的文化人的基本修养是有骨气,说真话,不献媚,不阿谀,绝对不是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文化人不是来烧香的。我也不觉得这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如果一个民族的全部人都必须觉得有那么几个作家,写的必须是好的,所有的全好,没有一点不好,否则你就是没涵养,那这是个除了朝鲜以外的什么民族啊。

而当时所谓的“冰心的书读不下去”,这也是陈丹青,包括我的真实想法。任何人都有权利觉得另外一个人的书不在自己的审美里,读不下去。如果大家读我的书读不下去,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为什么在某些评论家眼里,读不下去冰心就是人格和文学品格出了问题呢?你不能非得逼着我看冰心看得津津有味才行吧,我的确是不喜欢,我也只是把我内心真实想法说了出来。如果你非要逼着我读冰心的书,我对你的惩罚就是逼着你读冰心的书。看看你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

所以,看见很多在网上痛骂的人,他们的措辞之激烈,表现之激动,是要比玉米相对于李宇春更甚的。但是否巴金茅盾冰心三位老人在他们心中的位置要比李宇春在玉米心中的位置高呢,明显不是这样的,我甚至怀疑把老舍矛盾巴金三个人放他们面前,他们能否分的清楚谁是谁。当然,你们可以说,你们只认文字不认脸,但是我也怀疑,在那么多叫嚣着你胆敢不尊重文学大师的人们,你们中是否都完整的看过你们所“尊敬”的大师的书?是否还记得冰心老舍茅盾巴金原名叫什么?我想,如果李宇春原名叫李春波的话,所有玉米都是应该记得的。所以,其中很多人是巴金冰心茅盾的假粉丝。你们只是单纯的看我不顺眼,不喜欢我,就甘愿马上摇身变成你们的大师们的不忠实读者,这是不诚实的。至少在我念书的时候,似乎整个班级甚至学校都没听说过有多少人多么喜欢看这三个人的作品的。而现在突然冒出来这么多义正言辞的假读者,我感觉这些茅盾,冰心,巴金的假粉丝马上就要组成“盾牌”“心冰乐”“京巴”等粉丝团了。

对于他们的真读者,对我留言说,其实巴金写的很好,并且告诉我为什么好,哪段的那里很好。那我对他们也很尊重,我也会尝试去再去看看。这是正常的文学观点的不同。而不是借着这三个“大师”的帽子给别人扣更高的帽子,顺便名正言顺的骂两句。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巴金,老舍,冰心,茅盾这四个人中,别的什么都不说,就说文采,除了老舍不错以外,其他三个人的文采从最差到较差的排名是——冰心,巴金,茅盾。作为一个作家,文笔和文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必须要拥有独特和出色的文字技术和文字风格,这是所谓的思想性和感情真挚是不能代替的,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中国历来的作家都是很看重这点的,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无不如此,再到后来的白话文中,钱钟书梁实秋林语堂胡适鲁迅沈从文包括张爱玲都做的都不错,但是因为到了新中国,文字的魅力被思想的正确和意识形体的需要所替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和人民再没有运作出文采出众的真正文学大师。

而现在,看着一些评论家们的意思,是不是面对老巴冰茅他们这些作家,我等必须觉得全部都很好?有异议就是我人格和涵养出了问题?也不用管个人的文学喜好如何,必须抛弃所有阅读口味,无条件臣服于他们?

01-12.jpg (122.82 KB, 下载次数: 9)

01-12.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20:46 | 只看该作者

茅盾、巴金的文采与韩寒的乱写

http://blog.dwnews.com/?p=38741

BY:  片子

我冒着被拍打成残的风险斗胆断言,韩寒这一代作家们,真正的功夫在笔力之外,是靠偶像青春另类色彩起家成名的,不读书不看报,顺嘴胡说,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和岁月的风化。他们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与知识作支持,注定了作品明显存在浅薄粗糙的倾向,属于文化快餐食品,青春期的萌动冲动过后,便会离书远去,恐怕连自己很难回头重温复习。

压抑着与众不同的想法,尽量埋藏在心里待发蓄势,观察露头的最佳时机,一等就是三五年。虽然年纪长小韩一大把,但在文学战线上尚未出道默默无闻,以文学中年的身份,评论当红高照的文学小明星,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都显得不十分协调合拍,跟风发言,失掉分寸尺度,弄不好自讨没趣。然而有个声音高叫着,书评者,莫惜真言实语,就要多向伪名人们开火。

这不,最近韩寒又开炮了,他说不喜欢茅盾、巴金、冰心的文字,觉得这些人的文采不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字观,韩寒也许说这些话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实话实说罢了。有的时候,我也感觉那几位老人的创作技术似乎落伍了,但这需要文本支持,我找不到文本支持,所以不敢随便乱说。至于韩寒,他已是特别有名的公众人物,尤其在藏否名人方面就应该慎言了,不负责任地乱放炮未免扰乱视听。名人不能等同于一般作者,谁让你是名人呢。看着韩寒与陈丹青的谈访节目,我到是来了谈谈韩寒文学作品的兴趣,看看他多有文采,或他有多少文采。

《三重门》是韩寒的成名作,原以为韩寒是个女孩子,女孩子创作的小说,往往展示青春的躁动与迷茫,与成人的世界存在天然的隔阂,不读也罢。后来从铺天盖地的专访及评论中得知,韩寒是个小男孩。然而,《三重门》的内容与小女孩的视角基本吻合,加之逆反心理作祟,打消了追热阅读的习惯,担心捧着一块“鸡肋”,评不是不评也不是,而且不评比评更不是。

邪眼关注韩寒的创作走向,这小家伙似乎天生当大作家的料,未来的成就难以预料。隔代的心理鸿沟,始终制约着读评韩寒的兴趣。眼神未通书,手有点发痒,毕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读过韩寒的作品,随便下结论,既不符合自己为人处事原则,也是对作者不尊重不负责任。我发现了一个公开的秘密,韩寒经过几年的磨练摔打,在热捧与冷嘲中壮大成长,练就了极强的心理承受力,并掌握了应对外界突发袭击的要领,化被动为主动,借力发力,借势发势,炒作与自我炒作相结合,作品销路与人气同步增长。

坚持不读韩寒许多年,在一次酒后购书时犯了戒,鬼使神差地请回《长安乱》。依稀记得媒体网络力荐《长安乱》的程度有点乱,或许受此风影响,潜意识里灌入读书的引力,又有机缘配合,顺当地落到实处。书到书房自然读,否则有愧于购书成本,钱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三十万的印数,看后眼晕心惊,韩寒又一次斩获精神与物质双丰收。稀稀疏疏的文字版面,充气注水,内存增印张凑版数的猫腻,来回快速掀动几遍,间或读上几行文字,反应平平,隐约飘出几许古龙的风格。老老实实地从头读起,二十页之内没有看出所以然,好像涉猎武侠小说领域,分明东扯西拉,皆存大量空白。再翻二十页,越读越糊涂迷茫,两眼分别对接,失神发困。《长安乱》乱七八糟的,还真看不懂。合书抽烟喝茶,几声叹息中带走遗憾与无奈。

总想提起笔,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几次中途而废,想法却越积越浓。一晃三年,书架找书无意地与《长安乱》碰面,随手又翻几下。坐在一旁的老婆问看什么书,我如实回答《长安乱》。她凄然三笑,说她读过几页就看不动,此书浅薄空虚轻浮,欠缺生活积累与沉淀,无聊的乱太没有意思。喔噻,老婆竟然出此高论,在事先根本没有讨论沟通的情况下,我俩的观点如此一致,有诗为证: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心相印。

老婆鼓励我写出压抑的想法,至少她会支持我。有了老婆垫底,什么样的文字意外都能应付,鼓足勇气写下读韩寒的意识流,《长安乱》实在乱,而且不是一般的乱,乱的读者找不着头绪有点烦。

( 木 空 世 界 )

1_1201253009_1825981.jpg (233.59 KB, 下载次数: 6)

1_1201253009_1825981.jpg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23:16 | 只看该作者

《茅盾、巴金的文采与韩寒的乱写》共19件评论

#2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8:35 pm

严禁发表个人喜好

2008-06-21 05:07:01

我说,我觉得巴金,矛盾,冰心三个人文笔不好,冰心的书我读不下去。很多把烧香当成一个作家的头等职业道德的文学评论家,他们纷纷对我说,你胆敢骂大师,侮辱大师,颠覆大师,向大师泼污水。

我觉得非常奇怪,我只是在表达我的个人审美和阅读习惯,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啊,怎么会有这么大罪孽呢?我说他们文采不好,身为评论家,如此的义愤填膺,想来应该是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么他们应该告诉我,巴金矛盾冰心的文笔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如果我不认同,好,那大家就是审美不同,一拍两散。这才是正常的。或者索性他们说,你这个笨蛋,审美太差,这也没问题。可是,现在他们只会说,大师是不能评说的,你这是忘本,是人品出了问题,是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原来读不下去冰心的书,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评论家是把自己家里的柱子命名为“历史的耻辱柱“么,看谁不爽就把谁的照片钉上去?那这耻辱柱似乎得做大点吧。我也明白了,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原来个人情趣上不喜欢某些作家的文笔和他的书,会是违背了道义伤害了民族和没有修养啊。

我的心里自然会评判我自己认为的大师,你们的大师不是我的大师,他们在我眼里只是作家或者成功作家,我自然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读他们的东西。这和一个人的道德没有任何的关联。纵然是我自己认为的大师,我也可以对他说,我觉得大师您的这个地方我不是很喜欢。还是那句以前用过的话,这是你我最基本的权利,大家其实都有这个权利。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权利。

放弃自己的权利也是你的权利,咱不是最喜欢行使这个权利么。

在正规的评论家或者评论者的文章里进行了一些摘录:

竟然对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的大师们指手划脚——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力。

作为名作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谦虚。

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颠覆大师贬低大家可笑而且徒劳。

贬低嘲讽大师很无知。

除了媚俗,就是沽名。这是笔者对韩寒等人攻击文学大师的基本看法,其中折射的历史的虚无和文化的狂妄,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既然敢于批评大师,你二人又有何德何能呢?

韩寒说巴金冰心茅盾的文笔不好,言下之意是他自己的文笔很好咯

作为公众人物,你自己的喜好,你自己的个人审美是不能放在媒体上对公众发表的

与大师们相比,韩寒们缺乏的不仅是“文笔”,还有文学的学养,个体的修养,以及对文学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

韩寒又与一个什么叫做陈丹青的画家在那里大放臭屁.说什么“其实我们背诵都是描写的特别差的东西,然后在那里背诵,所以写文章一开始写成这样,如果当时放一些钱钟书的东西,中国的学生作文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靠骂人无耻到极地扬名的民国时代比比皆是,而完全无耻下流靠骂祖宗扬名的的小子只有这个时代才有.韩寒就是其中一个.

千万不能忘本,更不能去骂本.这是道义,也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精神支柱.谁一旦叛离这个精神世界,谁必将被众人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大师是不可以随便质疑和评说的,我们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阅读大师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其实是一个人的基本文化涵养。不喜欢阅读经典的人很浅薄很空虚。

亵渎贬低大师的价值的结果非常可怕,它的不道德性和危害性非常巨大。

不将老舍、茅盾、巴金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当作家,甚至质疑起众名家的文笔来了

对中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贬低嘲讽,伤害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尊严,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一个文人的基本修养,我们为出现那样的非常错误、误导舆论的言论深表遗憾.

1fdb461714e014f52fadcf48ff.jpg (119.55 KB, 下载次数: 6)

1fdb461714e014f52fadcf48ff.jpg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24:18 | 只看该作者
#3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8:38 pm

韩寒炮轰大师就像食客评价川菜

  ↓是韩寒太傲慢还是我们有偏见 燕赵都市报 6月20日 作者 单士兵

  日前,韩寒和陈丹青在湖南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中语出惊人,“炮轰”众多文学大师,称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引起一片哗然,有支持的,更多的则是反对。(广州日报 6月19日)

  [燕赵一评]

  关于文化批评,见得最多的,还是那些充斥于学术杂志的论文,那些学院派批评家们,把知识工厂里被加工复制了无数次的陈腐制品,一次次贴上新的包装,拿出来示人,结果让普通读者立即扔进了学术垃圾站;还有那些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已经完全蜕变成赞美诗式的文化评论,此时正在以掩饰的丑态向权威、权力与金钱献媚。这样的现状,实际上已经让当前文化批评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

  若批评不独立,则赞美无意义。对于文化批评,我们不想看到那些以术语、概念、考证包装的陈词滥调,更不想看到失却担当的不纯洁的批评。让文化批评不再涂抹着厚厚的万金油,让文化批评不再有太多的贞节失守,我们太需要批评家去讲真话了。真话,最起码的前提,得是真心话。由此,我想问的是,对于韩寒和陈丹青所谓的“口无遮拦”,到底他们太傲慢呢,还是我们本身存有偏见呢?

  其实,韩寒与陈丹青的“口无遮拦”,只不过是个人审美的自由表达而已。在真正的批评失语与虚伪的表扬盛行的年代,那种随声附和,说假话说空话的文化批评,本身就是文化批评的最大悲哀。最平实的表达最真实的体会,文化批评才能真正凸显其价值,才能有助于文化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为地震遇难者写的“纵做鬼,也幸福”那首词了,出现这样人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的“作品”,恐怕多少也与此前对“马屁文学”与“媚权文本”缺乏应有的批评有关吧。

  文化批评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允许多元化的声音存在。言由心生,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世界,就允许我们以真实的自我表达内心的声音吧,这其实才是告别简单武断的文学批评,还原文学作品的真实面貌的唯一途径。也只有这样,面对韩寒与陈丹青的“口无遮拦 ”,我们才会明白,如果简单地认为那是他们的傲慢,就很可能是我们自己陷入了偏见。

  [快报再评]

  严格地说,韩寒和陈丹青在电视节目中的一语惊人,还不涉及批评独立,而是涉及“感受的自由”。

  两人说老舍、茅盾、巴金“文笔很差”,冰心的作品“完全没法看”,基本没有展开论证,要说这是批评也可以,但作为批评是不典型的,为什么这些人“文笔很差”、“完全没法看”,没有举证,也没有说服力。韩寒和陈丹青只是表达阅读的感受而已。

  如果他们是在做相关作家的批评,那么你可以要求他阅读那些“文笔很差”、“完全没法看”的作品,因为这才是负责任的学术。如果他们只是谈论感受,那么他也就没有阅读“文笔很差”、“完全没法看”的作品的必要。

  感受是私人性的,人在口味、趣好和审美上的差异很大。一个人说“川菜完全没法吃”,是谈论自己的口味,你也可以说“只有川菜还值得吃”,各不相妨。你跟不喜欢川菜的人不同桌吃饭就行了,不能要大家都喜爱川菜。

3c3a3f25d82c851d74b3d9acef75fcc0.jpg (115.43 KB, 下载次数: 8)

3c3a3f25d82c851d74b3d9acef75fcc0.jpg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25:20 | 只看该作者
4.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8:41 pm

就怕韩寒也谦卑

2008-06-21 10:57:3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开放专栏  
  
  那个总不安分的韩寒又惹事了。和以往不同,这一回其实还是他的“本业”——文学:他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炮轰”众多文学大师,称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引起一片哗然。

  新闻中说“哗然”,这是肯定的,这几位文学大师的赫赫业绩和声名都在我们的文学史、教科书上写着呢。即使很多人只是记住了教科书上必须记住,否则就会有考试丢分危险的几条相关的“价值判断”,未必翻过大师们的著作,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大师们在其心中的地位。所谓正确的文学观就是这样逐步树立起来的。而韩寒不同,他的本业就是文学,他说谁谁谁的“文笔很差”,显然证明,那些文笔的确真的让他痛苦过。问题只在于,一种文笔,究竟让一个人审美上愉悦,还是痛苦,是一件因为主体不同,而见仁见智的事。

  这样一分析,面对韩寒的“大嘴巴”,“哗然”就未免有些奇怪了。难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就是希望从韩寒那里听到文学史、教科书上重复了几十年的那几条“价值判断”?显而易见,“哗然”是本能的反应,是面对与既定“价值判断”迥异的话语,油然而生的一种反应。本能可以理解,但在本能之后,一些评论家关于此事的论述就显得有些大失水准。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看到了两篇评论。一篇题曰《向大师“泼污水”隐藏无知和虚妄》,标题很刺激,却绝对是我恐惧的那种,因为“知”的无限性,动不动说别人“无知”,实在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至于“泼污水”云云,我想,只要不辱及客体的人格,仅仅说“文笔很差”,大概不能算的。另一篇文章号召我们对韩寒“宽容”。“宽容”是个好东西,但用在这里也有些莫名其妙。从法、情、理任何一个角度观照,本次事件中的韩寒都无可指责,有什么还需要特别“宽容 ”一下的呢?

  好几年前,曾经有人愤愤然地指责“钱钟书瞧得起谁啊”,对此我写过一篇叫做《钱钟书必须瞧得起谁吗》的小文,其中写道,“一个谁都瞧不起的人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其实,只要此人不占据关系国计民生之高位,这种危害极为有限,像钱钟书,就算他真瞧不起陈寅恪、王国维、周氏兄弟,与我们这个社会又有何干?最多不过于他个人有损,可能导致他在治学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罢了。更何况,考察文学艺术领域,那些做出杰出成就的往往是一些很倔强的狂士”,“ 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绝对比装孙子的人更值得我们信赖和尊重,哪怕这种真实的想法多么与常情相悖,多么与我们的固有观念不合。”现在看,这些话似乎犹未过时。

  钱钟书不一定非得瞧得起谁才对,韩寒,甚至你我也一样。向来目空一切口出狂言的韩寒没什么让人担忧的,而如果哪一天连韩寒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对任何人都表示瞧得起,在我看来,那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

  不怕韩寒太狂妄,就怕韩寒也谦卑。 □黄波 

1_1204796275_1883788.jpg (56.63 KB, 下载次数: 7)

1_1204796275_1883788.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26:20 | 只看该作者
5.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8:43 pm

没有批评就没有学术和大师

2008-06-23 09:58:5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个论  
  
  最近,韩寒和陈丹青因在电视上说巴金、冰心等“文学大师”的文笔不好而遭到炮轰和辱骂。有人指责韩寒和陈丹青太狂妄,对“文学大师”不尊重;也有人嘲笑他们太无知,欣赏不了“文学大师”的作品;还有人批评他们故意炒作,误导青年,亵渎“文学大师”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精神。呵呵!看架势,韩寒和陈丹青似乎真的犯了苏格拉底当年遭受的“煽动青年罪”,不“认罪伏法”难以平民愤。

  在这里,我不想对巴金等“文学大师”的文笔作什么评论,因为衡量一个作家文笔的好坏没有所谓客观和科学的标准,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即便是莎士比亚这样的大文豪,也会遇到不欣赏其文笔和手法的人。难道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就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不就没有人敢研究和评论他们的作品了吗?那他们的作品不就很快会湮没乃至被遗忘吗?如果韩寒和陈丹青对“文学大师”文笔的批评能够使大师形象受到损害,能够使“民族文化精神” 受到亵渎,那我只能说,“文学大师”的形象太脆弱,“民族文化精神”的光环太神圣。说实在的,真正的大师不怕批评,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批评,不管这些批评在一些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进一步说,作品就是要给人批评的,而不是供奉在神龛里,让人顶礼膜拜。没有批评,就没有作品,就没有学术和大师。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乃至整个学术领域都一直流行着赞扬和吹捧文化,缺乏批判精神,缺乏严肃而坦率的批评。这种赞扬和吹捧文化窒息了学术,使学术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造性,只有人云亦云和相互抄袭。赞扬和吹捧的学界文化还造就了一大堆评论潜规则,比如,对学术大师和权威不可批评,对学界前辈和长者不可批评,对学界领导和干部不可批评,对自己的老师不可批评,对主流学术观点不可批评,对体现“民族文化”的作品不可批评,等等。这么多的“框框”和 “禁令”,哪还有批评的余地?哪还有促学术前进的真批评?

  本来,批评是学术交流和进步的最正常渠道之一,但在我们这里为何变得稀有动物般罕见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呢?原因之一是,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学术批评就是人身攻击,就是贬低和藐视受批评者,甚至是报复和陷害。这样一来,批评就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非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碰撞。在这种氛围中,批评自然就成了得罪人的事。记得有一次开学术会议,我对一位学界权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会后,一位参加会议的长者对我说:“不能这样直率地批评。你会得罪人的。”我说,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怎会得罪人呢?他说:“年轻人啊,你不了解学界的文化,批评就是看不起人家呀。”我尴尬地笑笑,无言以对。

  学术批评匮乏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术生产的制度安排使得赞扬和吹捧成为学人最安全的生存之道,最便捷的升迁之理。在当前的学术生产体制下,学界没有“异端”和“另类”生存的土壤,使得顺从和赞美成了自我保全和发展的“金律”。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惩戒和诱惑格局下,学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识大体,顾大局”,听命于指挥和权力。当然,不少人会说,这是制度造成的,与个人无关。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学人都对当前的制度实施负有责任,否则它根本无法运转。看来,问题的根在我们自己身上。

  □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800x600_373251.jpg (284.99 KB, 下载次数: 5)

800x600_373251.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28:49 | 只看该作者
6.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9:04 pm

      这篇评论没有说在点上。不在于韩寒写的好不好,主要在于他能不能说他不喜欢几位大师的作品。韩寒就是写的比曼娜还差,也存在他能不能说的问题。评价韩寒完全不应该在意他是不是喜欢几位大师的作品,不能因为他喜欢就把他的作品捧上天,或者不喜欢踩到地里去。韩寒的作品评价和他对几位大师的评价以及他个人的评价完全是不同的事情。不能因为它们都与韩寒有关就注定要联系着看。

      没有这样的分界,任何评论都是苍白无力并且是包藏祸心的,是没有价值阅读的评论。

   7.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9:59 pm

      韩寒说的是真实感受而已。
      俺也有同感,“大师“们文字水准真的不行。

   8.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10:06 pm

      就像品酒师,不必是酿酒师一样。一个文学评论家,不用必须是一个什么作家,所以韩寒发表评论,与他有无文采无关。再说了,韩寒无非是发表了点他个人的观点,大家何必对他口诛笔伐?难道一个泱泱大国,就容不下不同的声音吗?何况真正的大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淘汰,根本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9. 匿名游客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10:15 pm

      片子应该是以半边天吧?出于对女性的尊重,我就文明一点,不过这问题的确很…..!

  10. 老度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11:26 pm

      巴金, 矛盾,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 其价值完全在于他们肯跟党走, 是一种御用文人,
      在朝庭混口饭吃的, 也不容易, 大家就留点口德吧. 要说到真正的文学地位, 那就
      不用提了, 麻绳穿豆腐, 那是提不起来的.
      能在文学上称大师的人, 只有鲁迅和沈崇文二人. 才女呢, 也只有张爱玲和萧红二人.

  11. 11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11:31 pm

      其实韩寒就是个文学青年,口无遮拦的说两句就算啦,有些问题对于他来说还太深奥。做不成大师评论大师也是挺过瘾的事情,不要把它太当回事,要不还真的上了他的当。

  12. dsdx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11:38 pm

      关于韩寒”放炮”,在有高度民主,自由的国家里,不会引起”批判”,只有在专制集权国家里会如此.因为统治得太严太深了,好多人已成麻木不仁的顺民了,好在韩寒的”放炮”是针对几个无权势,已作古的作家.否则,还不要来个”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如果,”放炮”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那就请君入狱了.可欣慰的是还有一大批”另类”敢站出来支持韩寒,我为之鼓掌.

  13. 北国雪的评论
      June 23rd, 2008 at 11:53 pm

      没读过韩寒的书,以为他是个被捧红的网上小青年。现在读读他的东西,觉得他还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青年。中国要是多一些这样敢于发表自己真实意见的年轻人就好了。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要敢于反权威,反传统,不知为什么,仍然奉老毛为开国祖师爷的中国现在变得这样脆弱如冰琉琉,碰都碰不得。如果永远仰头看权威,新一代怎样才能超过老一代呢。小韩对老舍的道歉和合我意。我同他想法碰巧一致。

  14. 阳关道的评论
      June 24th, 2008 at 12:22 am

      韩寒的评论充其量不过是5.4 运动和红卫兵破四旧的延续。只不过与时俱进了,不用上街游行,不用组织兵团,抡皮带,没了武斗。全是文字讨伐。
      盲目尊崇先前的文学先辈们不见瑕疵只有恭维,那是愚昧。用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的超现代观点再去点评几十年前文言文朝向白话文过渡时期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搭乘时下流行的劫机炒作风气,就是修为浅薄,心浮气躁。“时势造英雄”,如果把任何一个名人,文豪,领袖剥离出特定的历史框架,放在当今流行风尚的放大镜下面,每个人都显得苍白可笑,甚至不可理喻。
      不止中国才有文学大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大师。按照韩寒的评论,几乎每个大师都可以拿出来搓洗一番。莎翁的戏剧情节拖沓,文字累赘,有欠洗练,远不如当今国际剧坛上的那些名剧更能震撼人心,可是英伦三岛的人们固执的维护着他的名声。大小仲马写的茶花女,三个火枪手,那个情节如今看来太老套了。且不说打斗情节比不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在网上随意扯出几篇网络小说都比一个患肺结核的妓女故事更能吸引人。可是,法国人还是在大仲马诞辰200年之际,把他请进了先贤祠,供奉法国优秀文人的最高殿堂。为什么?我想一个尊重爱护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民族和人民是懂得什么叫自珍自爱和自信
      或许,若干年后,韩寒又会出来评论自己了,对从前的浅薄和浮躁有了悔意。更或许,另一个韩寒又开始了对先前历史的否定和征讨。或许,中国真的有自己的特色。什么事都不会太长久,就像历朝历代的变迁一般。尽管经历了5千年的文明进化,可是每个朝代都没有超过几百年甚至几十年。总是在否定自己?总是在丢弃自己?总是为了自己站得更高大,就使劲踩踏前人们? 不懂.愿请教.

  16. 哈哈的评论
      June 24th, 2008 at 12:36 am

      典型芙蓉效应. 比芙蓉姐姐肮脏, 卑鄙, 贱

  
  18. 阿妞不牛的评论
      June 24th, 2008 at 12:38 am

      完全同意13楼北国雪君的发言。本妞不但没读过韩寒的书,连他的名字也是最近在多维才听见议论,他的文字也就是人家转贴引用的一点。而那些“大师”们的书,俺开始长个子时就读过。说老实话,那是因为当时没有如今这样的阅读天地空间,学点文字而已。那些大师们的书和文章,有一个特点:都留有深刻的时代痕迹。他们早年的文字,写于青春时期,写于压抑但允许表达的时代,能在没有信息空间的年代引起俺这种傻妞的兴趣和少许共鸣。但是他们在“莺歌燕舞”年代的文字,就只能塞进教科书当作业强迫学生去嚼蜡了。

      韩寒就代表了如今这个年代。片子转贴的这位“文学中年”,看起来就和“做鬼幸福”的做鞋王副猪席差不太离,《虹南作战史》《金光大道》之类能看得进去临摹得出来的“吻学家”吧。

      假如俺儿子要把中文学好,俺绝对叫他读韩寒,不要去巴什么金,冰什么心,除非他想发傻搞中国文学研究。

  19. zgl的评论
      June 24th, 2008 at 12:41 am

      时间在前进,文学也有变化,如何能用现在眼光评价过去?

      至于HH,则浅薄无比

2gyc86o.jpg (67.77 KB, 下载次数: 9)

2gyc86o.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2:34:42 | 只看该作者

韩寒评“大师”已经很客气了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 ... _23_12_55_3_81.html

By: 刘晓波

韩寒和陈丹青的对话,论及中国现代作家,韩寒说:“茅盾、老舍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后来,韩寒承认提老舍是口误,他想说的是陈丹青提到的巴金。

就这么几句大实话,居然惹怒了众多国人,加上媒体的炒作,变成了“韩寒再次语出惊人,炮轰众多文学大师!”接踵而来的是上纲上线的炮轰韩寒。

严肃点儿的评论,指责韩寒“侮辱大师,颠覆大师,向大师泼污水。”但这些人却说不出“文笔很差”的评价错在哪儿,也说不出这几位大师的文笔好在哪儿。

国人爱作诛心之论,自古皆然,当代尤甚。指责韩寒,也必定要用上,无非是“名利”二字。他们说:韩寒一贯标榜“特立独行”,经常“语出惊人”,实际上是自我炒作。他这次“站在文学大师的肩膀上撒泼,当然可以赚足眼球,甚至也完全可以赚来银子”。

自从网评在中国风靡以来,其醒目的特点之一,便是文革式叫骂的泛滥。这半年来遭到这种叫骂的人,就有达赖喇嘛、CNN、家乐福、王石、莎朗•斯通、范跑跑等,现在炮轰韩寒,自然也少不了骂街:“泼妇”、“无赖”、“小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力。”

我不知道骂韩寒的人所据何在,但就我个人读过的中国当代作家而言,韩寒应该是极少数具有独立眼光的青年作家,不但写小说、赛车,还经常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我喜欢读他的时政短评,诚实地说出常识,智慧地运用文字,直白、朴素、幽默、辛辣,既轻松又过瘾。在他的时政短评中,我找不到故作惊人之语。

众所周知,年少成名的韩寒,是知名度极高的80后作家,其博客的点击高达一亿五千四百万,中国个人博客点击率排名第二。这么高的知名度,如此多的粉丝,有必要靠“语出惊人”来自我炒作吗?再说了,如果从审美或文学批评的角度看,韩寒对巴、茅、冰的评价,也绝非特立独行的“语出惊人”,持这种看法的批评家,大有人在。

在八十年代成名的文学研究者和作家之中,能够说巴、茅、冰“文笔优秀”的人,恐怕不多。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的学者,更不可能把三位称为 “巨匠”。比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也许还不属于那种可供反复推敲咀嚼的创作。”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李辉先生说:“巴金的好处在于他的激情,然而,这也正是他的大缺点,他的激情是一种缺乏节制的激情,这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大作家,也造成了他的作品思想深度的缺位。”九十年代成名的作家和批评家,我也没见过谁给予这三位以很高的审美评价。比如,文化批评家张闳先生和文学评论家葛红兵先生,也认为这三位徒有“文学大师”之名,作家朱文的评价更低:“巴金一钱不值。” 比韩寒还韩寒!

我这代读过中国大学中文系的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必修课,都知道“现代文坛六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们六人几乎占据了整部现代文学史,但这样的文学成就排序是政治性的,源于中共的钦定史学和统战策略。回归文学本身的审美评价,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是“政治图解”,只不过比“延安作家”图解得稍微高明点;冰心的早期“问题小说”大都是观念先行的产物,她最有名的《寄小读者》乃现代文学中肤浅抒情的代表,读不下去,很正常。三人中被捧得最高的巴金,也仅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而非文学巨匠。

如果放开眼光,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入整个世界现代文学中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根本没有“文学巨匠”。仅就汉语文学圈来说,中国现代作家对汉语文学写作的贡献,巴金远不如鲁迅、沈从文、老舍、曹禺,甚至不如张爱玲和萧红。正如韩寒“文笔很差”的评价,巴金的最大缺陷是文学语言没有什么独创性。他创作了不少长篇小说,但只有代表作《家》还算差强人意,其他长篇大都写得很烂,拖沓、臃肿、矫情,起码我在大学时代就读不下去。即便是《家》的差强人意,也绝非文学语言上的贡献,而是时代潮流使然。《家》是“青春骚动”的粗糙抒发,迎合了当时新青年的反叛情绪,但表达无克制,文字无美感,只能作为特定时代的社会学文本,但无法作为传之久远的文学经典,也就无法给后人以审美的滋养。

所以,在文学独创性及其传承的意义上,巴金很难为后人提供创作的借鉴。后毛时代成名的中国作家在谈及自己的文学传承时,更多提到是西方现代作家的影响。至于中国现代作家,经常被提起的是鲁迅、老舍、沈从文,却很少有人提到巴、茅、冰的影响。但在权力至高无上和政治需要优先的当代中国,作家的成就和名声由权杖来钦定,只要党国需要,平庸的作家就会变成文学巨匠。当权力造就“名家”变成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之后,价值畸形和审美混乱也就成为必然,致使国人对精神产品的低下识别力延续至今。以至于,在巴金去世时的谄媚高潮中,有文人帮助党国排出了革命文坛的各代旗手:现代旗手是鲁迅,毛时代的旗手是郭沫若,后毛时代的旗手是巴金。

六四以来,由于巴金的沉默让官权满意,他便被官权选为文坛“造神运动”的主角。进入新世纪以来,久病的巴金逐渐变成了说不出话、认不清人、手不能动、足不能抬、食不能进、排泄失禁的植物人,但植物人照样被缺席选为中国政协副主席。巴金过百岁生日时,党国赐以最高规格的隆重纪念和“人民作家”的最高荣誉,党国总理温家宝前往病榻前祝贺,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地同时举行庆祝活动,各地作协派人专程前往上海祝贺。

2005年巴金辞世,党国要员和一大批文化名流高调称颂巴金,使文坛“造神”达到高潮。可怜的是,巴金提倡“说真话”,但总是在党国划定的范围内说真话,而绝不说过线的真话。比如,他只在被当局定性为“十年浩劫”的文革上讲真话,但在八十年代“清污”和“反自由化”等意识形态整肃运动中,他并没有讲真话;六四后的恐怖政治造成万马齐喑,是最需要说真话的时刻,也是巴金这样的名流最该说真话的时刻,但巴金却选择了“沉默是金”,直到他去世,整整沉默了十六年!

恶心的是,文坛名流们参与“造神”,但他们并不打算响应“神”的召唤。他们纷纷赞美巴金的“说真话”和“自我忏悔”的精神,王蒙等文人更给巴金戴上“一面旗帜”和“世纪良知”的高帽,但他们并不打算用“说真话”和“忏悔”的行动来继承巴金的遗志。比如,余秋雨称:巴金“说真话”的遗训“最重要”,是“这个世纪箴言”;舒乙说:“《随想录》是个纪念碑。”然而,余秋雨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表演,舒乙对自己在文革中批判亲爹老舍的大义灭亲之举,至今都毫无忏悔之意,更谈不上说真话了,居然还好意思大言不惭。所以,对巴金的无限拔高的悼念,不过是又一次犬儒大表演。

最近,就在社会各界纷纷问责大地震凸显的中小学豆腐渣工程之时,余秋雨倒是敢为党国顶雷,说出了轰动一时的“真话”《含泪劝告请愿家长》。但他的含泪之劝,是在说党国想说而未敢说之言,与其说是感同身受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针对巴金去世时中国文坛的犬儒大表演,我的曾写过《巴金:一面下垂的白旗》,不妨在这里自我重复一下:以自然生命而论,在党国钦定的六大文坛“巨匠”中,巴金乃最长寿者。他在党国的精心护理下,活成中国文坛上第一位百岁泰斗。然而,以文学生命和人格生命而论,六位中最幸运的,倒是死的最早(1936年)的鲁迅,他过早的肉体终结成全了其精神长驻。他幸运地没有赶上“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必在强制性的思想改造中挣扎,也不必没完没了地写自我羞辱的检查,更不可能遭遇文革式的羞辱。尽管,鲁迅被毛皇帝钦定了“骨头最硬”之旗手,变成残酷斗争中的打人棍子,但鲁迅的亡灵不该为毛泽东的罪恶负责。

其他的五人,郭沫若从“流氓加才子”堕落成最无耻的文人,茅盾由小资加左倾活成圆滑平庸的文坛不倒翁,曹禺由戏剧天才变成懦弱的御用捧艮,老舍作为京味小说大师,先是被奉为“人民作家”,继而在党国无义和妻儿无情的夹攻之下,变成了太平湖里的鱼食;最长寿、也享受了最多官方优惠的巴金,由多产作家变成文学上的准植物人。

在此意义上,韩寒仅从审美上说出“文笔很差”的评价,已经是很客气的态度了。

2008_01_08_01_41_25_723.jpg (60.46 KB, 下载次数: 4)

2008_01_08_01_41_25_723.jpg
9#
发表于 2008-6-24 12:30: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现代的文学,够烂够无聊的了,我已经很久没兴趣了。当然,其中肯定不乏星星点点优秀之辈,恕我不了解。

但是,话说回来,茅盾、巴金、冰心的文笔确实不怎么样,他们写的东西,我上中学时都拜读了,至少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很少有什么高评价,大家也都认同他们大半生基本属于御用文人。至于,巴金曾经的《随想录》,当时号称“敢于说真话”(其中不少是针对文革的),亏我特地从出版社邮购的,可是五本读完,很失望,哪有多少真话?哼,拿我们当小学生么?冰心的文章更不用讲了,不但文笔差,而且很浮浅。

要说,老舍的作品还是十分有分量的,非那三个人可比,非御用文人可比!只是我们曾经怀疑,如果老舍活到象巴金那个年代,不知道他会不会也成为那三位那样,还是,早晚还要自杀…。
10#
发表于 2008-6-24 12:4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韩寒评“大师”已经很客气了

你的评价很客观、很全面!还有,幸亏鲁迅死的早,要不谁知道他后半生会变成什么样的作家,呵呵!
真的很不喜欢现在的中国网民动不动就骂街,却就是不喜欢讲理!他们好像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什么也都不想弄懂,就只专门喜欢打架,很有地痞流氓风范!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展示给世界的大国面貌?






By: 刘晓波

韩寒和陈丹青的对话,论及中国现代作家,韩寒说:“茅盾、老舍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后来,韩寒承认提老舍是口误,他想说的是陈丹青提到的巴金。

就这么几句大实话,居然惹怒了众多国人,加上媒体的炒作,变成了“韩寒再次语出惊人,炮轰众多文学大师!”接踵而来的是上纲上线的炮轰韩寒。

严肃点儿的评论,指责韩寒“侮辱大师,颠覆大师,向大师泼污水。”但这些人却说不出“文笔很差”的评价错在哪儿,也说不出这几位大师的文笔好在哪儿。

国人爱作诛心之论,自古皆然,当代尤甚。指责韩寒,也必定要用上,无非是“名利”二字。他们说:韩寒一贯标榜“特立独行”,经常“语出惊人”,实际上是自我炒作。他这次“站在文学大师的肩膀上撒泼,当然可以赚足眼球,甚至也完全可以赚来银子”。

自从网评在中国风靡以来,其醒目的特点之一,便是文革式叫骂的泛滥。这半年来遭到这种叫骂的人,就有达赖喇嘛、CNN、家乐福、王石、莎朗•斯通、范跑跑等,现在炮轰韩寒,自然也少不了骂街:“泼妇”、“无赖”、“小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力。”

我不知道骂韩寒的人所据何在,但就我个人读过的中国当代作家而言,韩寒应该是极少数具有独立眼光的青年作家,不但写小说、赛车,还经常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我喜欢读他的时政短评,诚实地说出常识,智慧地运用文字,直白、朴素、幽默、辛辣,既轻松又过瘾。在他的时政短评中,我找不到故作惊人之语。

众所周知,年少成名的韩寒,是知名度极高的80后作家,其博客的点击高达一亿五千四百万,中国个人博客点击率排名第二。这么高的知名度,如此多的粉丝,有必要靠“语出惊人”来自我炒作吗?再说了,如果从审美或文学批评的角度看,韩寒对巴、茅、冰的评价,也绝非特立独行的“语出惊人”,持这种看法的批评家,大有人在。

在八十年代成名的文学研究者和作家之中,能够说巴、茅、冰“文笔优秀”的人,恐怕不多。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的学者,更不可能把三位称为 “巨匠”。比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也许还不属于那种可供反复推敲咀嚼的创作。”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李辉先生说:“巴金的好处在于他的激情,然而,这也正是他的大缺点,他的激情是一种缺乏节制的激情,这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大作家,也造成了他的作品思想深度的缺位。”九十年代成名的作家和批评家,我也没见过谁给予这三位以很高的审美评价。比如,文化批评家张闳先生和文学评论家葛红兵先生,也认为这三位徒有“文学大师”之名,作家朱文的评价更低:“巴金一钱不值。” 比韩寒还韩寒!

我这代读过中国大学中文系的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必修课,都知道“现代文坛六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们六人几乎占据了整部现代文学史,但这样的文学成就排序是政治性的,源于中共的钦定史学和统战策略。回归文学本身的审美评价,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是“政治图解”,只不过比“延安作家”图解得稍微高明点;冰心的早期“问题小说”大都是观念先行的产物,她最有名的《寄小读者》乃现代文学中肤浅抒情的代表,读不下去,很正常。三人中被捧得最高的巴金,也仅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而非文学巨匠。

如果放开眼光,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入整个世界现代文学中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根本没有“文学巨匠”。仅就汉语文学圈来说,中国现代作家对汉语文学写作的贡献,巴金远不如鲁迅、沈从文、老舍、曹禺,甚至不如张爱玲和萧红。正如韩寒“文笔很差”的评价,巴金的最大缺陷是文学语言没有什么独创性。他创作了不少长篇小说,但只有代表作《家》还算差强人意,其他长篇大都写得很烂,拖沓、臃肿、矫情,起码我在大学时代就读不下去。即便是《家》的差强人意,也绝非文学语言上的贡献,而是时代潮流使然。《家》是“青春骚动”的粗糙抒发,迎合了当时新青年的反叛情绪,但表达无克制,文字无美感,只能作为特定时代的社会学文本,但无法作为传之久远的文学经典,也就无法给后人以审美的滋养。

所以,在文学独创性及其传承的意义上,巴金很难为后人提供创作的借鉴。后毛时代成名的中国作家在谈及自己的文学传承时,更多提到是西方现代作家的影响。至于中国现代作家,经常被提起的是鲁迅、老舍、沈从文,却很少有人提到巴、茅、冰的影响。但在权力至高无上和政治需要优先的当代中国,作家的成就和名声由权杖来钦定,只要党国需要,平庸的作家就会变成文学巨匠。当权力造就“名家”变成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之后,价值畸形和审美混乱也就成为必然,致使国人对精神产品的低下识别力延续至今。以至于,在巴金去世时的谄媚高潮中,有文人帮助党国排出了革命文坛的各代旗手:现代旗手是鲁迅,毛时代的旗手是郭沫若,后毛时代的旗手是巴金。

六四以来,由于巴金的沉默让官权满意,他便被官权选为文坛“造神运动”的主角。进入新世纪以来,久病的巴金逐渐变成了说不出话、认不清人、手不能动、足不能抬、食不能进、排泄失禁的植物人,但植物人照样被缺席选为中国政协副主席。巴金过百岁生日时,党国赐以最高规格的隆重纪念和“人民作家”的最高荣誉,党国总理温家宝前往病榻前祝贺,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地同时举行庆祝活动,各地作协派人专程前往上海祝贺。

2005年巴金辞世,党国要员和一大批文化名流高调称颂巴金,使文坛“造神”达到高潮。可怜的是,巴金提倡“说真话”,但总是在党国划定的范围内说真话,而绝不说过线的真话。比如,他只在被当局定性为“十年浩劫”的文革上讲真话,但在八十年代“清污”和“反自由化”等意识形态整肃运动中,他并没有讲真话;六四后的恐怖政治造成万马齐喑,是最需要说真话的时刻,也是巴金这样的名流最该说真话的时刻,但巴金却选择了“沉默是金”,直到他去世,整整沉默了十六年!

恶心的是,文坛名流们参与“造神”,但他们并不打算响应“神”的召唤。他们纷纷赞美巴金的“说真话”和“自我忏悔”的精神,王蒙等文人更给巴金戴上“一面旗帜”和“世纪良知”的高帽,但他们并不打算用“说真话”和“忏悔”的行动来继承巴金的遗志。比如,余秋雨称:巴金“说真话”的遗训“最重要”,是“这个世纪箴言”;舒乙说:“《随想录》是个纪念碑。”然而,余秋雨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表演,舒乙对自己在文革中批判亲爹老舍的大义灭亲之举,至今都毫无忏悔之意,更谈不上说真话了,居然还好意思大言不惭。所以,对巴金的无限拔高的悼念,不过是又一次犬儒大表演。

最近,就在社会各界纷纷问责大地震凸显的中小学豆腐渣工程之时,余秋雨倒是敢为党国顶雷,说出了轰动一时的“真话”《含泪劝告请愿家长》。但他的含泪之劝,是在说党国想说而未敢说之言,与其说是感同身受的劝说,不如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与其说是体恤灾民的动容,不如说是文化戏子的“鳄鱼泪”,其底色不过是奴才式的聪明。

针对巴金去世时中国文坛的犬儒大表演,我的曾写过《巴金:一面下垂的白旗》,不妨在这里自我重复一下:以自然生命而论,在党国钦定的六大文坛“巨匠”中,巴金乃最长寿者。他在党国的精心护理下,活成中国文坛上第一位百岁泰斗。然而,以文学生命和人格生命而论,六位中最幸运的,倒是死的最早(1936年)的鲁迅,他过早的肉体终结成全了其精神长驻。他幸运地没有赶上“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必在强制性的思想改造中挣扎,也不必没完没了地写自我羞辱的检查,更不可能遭遇文革式的羞辱。尽管,鲁迅被毛皇帝钦定了“骨头最硬”之旗手,变成残酷斗争中的打人棍子,但鲁迅的亡灵不该为毛泽东的罪恶负责。

其他的五人,郭沫若从“流氓加才子”堕落成最无耻的文人,茅盾由小资加左倾活成圆滑平庸的文坛不倒翁,曹禺由戏剧天才变成懦弱的御用捧艮,老舍作为京味小说大师,先是被奉为“人民作家”,继而在党国无义和妻儿无情的夹攻之下,变成了太平湖里的鱼食;最长寿、也享受了最多官方优惠的巴金,由多产作家变成文学上的准植物人。

在此意义上,韩寒仅从审美上说出“文笔很差”的评价,已经是很客气的态度了。
11#
发表于 2008-6-24 13:31:06 | 只看该作者
不狂不妄枉少年:)
12#
发表于 2008-6-25 08:27: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傻 *,要是让他去看莎士比亚的巨著,

岂不是味同嚼蜡!



大师们,我等无条件臣服于您

最近有记者问我,外面说我炮轰和侮辱很多文学大师,问我怎么看。

我就开始回忆,哪里?大师在哪里?想我什么时候炮轰和侮辱李白苏轼他们来着?后来我终于想起了事情的原委,我觉得,所谓炮轰或者侮辱,是别人生怕不够劲爆少人看,自己加的标题。这就好比我一拍你的肩膀,说,哥们,你今天穿的衣服我不是很喜欢。最后就演变成我痛扁了别人一顿。

事情是这样,我和陈丹青两人做一个电视节目,我说的大意是,新中国以后的中国文学很不注重文笔和文采,我们的课本选文章和要求背诵的那些文章的文采也都很差,老舍,矛盾等人的文笔很差。

然后陈丹青补充到,还有巴金。

我表示很同意。因为老舍是我一个口误,我就是想说巴金来着。

我们也觉得冰心写的东西读不下去。

最后我和陈丹青大致说,你看,我们俩说了这个,电视台就肯定很高兴,他们就等着我们说类似的话。就会拿这个来做文章了,因为这个招骂啊,然后最后大家说我们两个炒作,借这些作家来出名。可我们就是这么想的。真是没有办法说话啊。

当然,这段话是肯定是会被剪掉的。

这个里面我的唯一错就是,把老舍和巴金搞混了。老舍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我本意是巴金和茅盾的文笔很差,但巴金老舍茅盾冰心这四位作家,在中国的政治文学体系里,往往是打包在一起的,所以我一时搞混了一个,在此要向老舍先生说声抱歉。

但我很坚定的认为,巴金,冰心,茅盾三人的文笔和文采是非常一般的。

至于余华和苏童,我则没有说过。

我不大明白,评论三个作家的文笔很一般,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会变成侮辱大师和毒害青年。今天在人民网上看见有评论说,文化名人不应该在媒介发表不负责言论,尤其是大嘴巴言论错误导向舆论,出言不逊的结果伤害整个民族的文学尊严。

怎么几句话就把整个民族的文学尊严就伤害了呢?作者的名字叫民族么?为什么这个叫“不负责任的言论”呢?我当然为我说的话负责任了。这又不是我一时激动胡说的,我从小学看语文课本的时候就这么认为了。而这怎么就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了呢?您的小名叫正确么?

在中国早期的这些作家里,任何人都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评价的。比如我,我个人比较欣赏梁实秋,林语堂,鲁迅,钱钟书这些文采和文字天赋比较好的,比较不喜欢巴金,冰心,茅盾等文采比较差的。

我个人的认为是,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

1:作品的情怀

2:作品的文采

3:诚实说真话

而对于我们一直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思想性”,我觉得是应该放在最后的。因为文学很容易变成政治的妓女,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跟对了人,你就是崇高和灵魂,你跟错了人,一模一样的文字,你就变成了反动和毒草。而我们一直说的“感情真挚”,我也不认同,你一个作家,仅仅只有感情真挚,那还不如去做午夜聊天节目的知心大姐。

所以,我们单单说文字,我个人认为这冰心茅盾巴金三个人的文采的确不行。当然,因为每个人对文采的理解不一样,所以,大家自然可以觉得这三人不光思想非凡,而且文采也非凡。关于这个,大家各自说理就行了。

小学课本选入他们的东西是有问题的,首先,如果是真正的大师级别的东西,我个人认为给刚识字的小学生看,是不合适的,这才是侮辱大师。当然,不要再拿白居易给老奶奶念诗来说事了。但因为政治和思想上的迫切需要,所以有必要在小学阶段收入教材,并且背诵。这些范本导致了小学生认为,文章就是应该这么些的。而这些人被后人所推崇的却是他们几十万个字堆成的整本书,可我们拼命学的是他们的一段话,这也是他们几个人最弱的地方,那就是在一个段落里的文采。

如果我身为一个好的作家,我的写作手法被一群小学生给分析和模仿了,反正我觉得挺丢人的。

人民网的评论继续说: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一位有责任文化人的基本修养,贬低大师甚至出言不逊已经超出文艺争鸣的范畴。

这段话我很不认同。首先,这是你的大师,不是我的大师。其次,我不觉得我说茅盾冰心巴金文笔不好是对他们出言不逊。只要不是人身攻击,你再大的师,无论是人民封的大师或者政党封的大师,都是可以自由的评说的。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能说政治,不能说官员,不能说制度,不能说腐败,难道连个写书的都说不得?况且我还没评说大家所看重的“思想和立意”,单纯说个文采而已。敢情在封建社会,评说个大诗人写的差,不合我意,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吧,别等到一千年以后……,当然,有人会觉得,没不让你说啊,你这不正说的欢么,我们只是都不认同你说的,他们就是文采好,或者那叫文笔朴实立意高,那我也没办法。但这些人要比那些危言耸听的评论家要可爱多了。

其次,一位有责任的文化人的基本修养是有骨气,说真话,不献媚,不阿谀,绝对不是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文化人不是来烧香的。我也不觉得这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如果一个民族的全部人都必须觉得有那么几个作家,写的必须是好的,所有的全好,没有一点不好,否则你就是没涵养,那这是个除了朝鲜以外的什么民族啊。

而当时所谓的“冰心的书读不下去”,这也是陈丹青,包括我的真实想法。任何人都有权利觉得另外一个人的书不在自己的审美里,读不下去。如果大家读我的书读不下去,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为什么在某些评论家眼里,读不下去冰心就是人格和文学品格出了问题呢?你不能非得逼着我看冰心看得津津有味才行吧,我的确是不喜欢,我也只是把我内心真实想法说了出来。如果你非要逼着我读冰心的书,我对你的惩罚就是逼着你读冰心的书。看看你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

所以,看见很多在网上痛骂的人,他们的措辞之激烈,表现之激动,是要比玉米相对于李宇春更甚的。但是否巴金茅盾冰心三位老人在他们心中的位置要比李宇春在玉米心中的位置高呢,明显不是这样的,我甚至怀疑把老舍矛盾巴金三个人放他们面前,他们能否分的清楚谁是谁。当然,你们可以说,你们只认文字不认脸,但是我也怀疑,在那么多叫嚣着你胆敢不尊重文学大师的人们,你们中是否都完整的看过你们所“尊敬”的大师的书?是否还记得冰心老舍茅盾巴金原名叫什么?我想,如果李宇春原名叫李春波的话,所有玉米都是应该记得的。所以,其中很多人是巴金冰心茅盾的假粉丝。你们只是单纯的看我不顺眼,不喜欢我,就甘愿马上摇身变成你们的大师们的不忠实读者,这是不诚实的。至少在我念书的时候,似乎整个班级甚至学校都没听说过有多少人多么喜欢看这三个人的作品的。而现在突然冒出来这么多义正言辞的假读者,我感觉这些茅盾,冰心,巴金的假粉丝马上就要组成“盾牌”“心冰乐”“京巴”等粉丝团了。

对于他们的真读者,对我留言说,其实巴金写的很好,并且告诉我为什么好,哪段的那里很好。那我对他们也很尊重,我也会尝试去再去看看。这是正常的文学观点的不同。而不是借着这三个“大师”的帽子给别人扣更高的帽子,顺便名正言顺的骂两句。但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巴金,老舍,冰心,茅盾这四个人中,别的什么都不说,就说文采,除了老舍不错以外,其他三个人的文采从最差到较差的排名是——冰心,巴金,茅盾。作为一个作家,文笔和文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必须要拥有独特和出色的文字技术和文字风格,这是所谓的思想性和感情真挚是不能代替的,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中国历来的作家都是很看重这点的,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无不如此,再到后来的白话文中,钱钟书梁实秋林语堂胡适鲁迅沈从文包括张爱玲都做的都不错,但是因为到了新中国,文字的魅力被思想的正确和意识形体的需要所替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和人民再没有运作出文采出众的真正文学大师。

而现在,看着一些评论家们的意思,是不是面对老巴冰茅他们这些作家,我等必须觉得全部都很好?有异议就是我人格和涵养出了问题?也不用管个人的文学喜好如何,必须抛弃所有阅读口味,无条件臣服于他们?
13#
发表于 2008-6-28 01:4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这个傻 *,要是让他去看莎士比亚的巨著,

岂不是味同嚼蜡!





错了,莎士比亚的文笔很好啊,谁告诉你“味同嚼蜡”的?内涵也很深,是巴金、茅盾、冰心之流根本不可比的。
你没看过几部莎士比亚作品吧,我全部作品都看过,本本不落,虽然每部只看过三遍,但还是有资格告诉你莎士比亚非那三个人可以比的,根本没有可比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