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4°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8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美茶人 谈品茶(by【Qjius】)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4:44: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美问茶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22963

(1)

独在它乡为异客,每举茶杯倍思归,难忘故园春滋味,北美问茶几回回。

人在北美, 买茶不难;可是买上好的绿茶,却是特别难。曾访遍本埠茶店十数家,绿野茫茫,仙踪无觅。盖因进口过程冗长,消费者太少,使得大陆来源的茶店质量堪优;台资茶庄不乏包装精美的产品,质量亦不差,足喝而不足品;日式绿茶精工细做,常有炒米之香,难怪不少华人改喝山本山,可惜风味单调难解乡愁。北美之大,何处问茶?

不知道为什么与茶结缘,大概与小时候的经历有点关联。依稀记得爸爸办公桌上有一个白瓷杯,一如同屋的叔叔阿姨。泡茶时不同的气味飘落在走道间,成了经济欠发达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真正懂茶爱茶是在上大学以后。有了可自由支配的茶资,开始尝试各种茶, 渐渐爱上绿茶。学生的阮囊毕竟羞涩,江南春茶庄的应时绿茶价钱不扉,诸如西湖龙井或苏州碧螺春,每年只能买一两, 却也不肯改买可以喝半年之久的珠兰花茶,宁缺勿滥。懂得珍惜与忍耐,方始与此。及至实习时期登庐山尝云雾;赴狮峰问龙井;上黄山啜毛峰; 奔太平品猴魁;才完成由喝茶到品茶的转变。工作后终于可以买得起好茶,从此以茶客自许,广结茶缘。因着爱茶的缘故,把绿茶提取物(茶多酚) 引入抗畸变研究;又借茶壮胆,将论文投到国外学术期刊,几经修改后居然发表,蒙得奖金若干。于是再买好茶,敬谢改英文的师公。茶茶相报,成为笑谈。

北美难买到好茶, 等亲友送也是个办法。一位如慈母般的老师,她懂茶也爱茶, 来美探亲总是忘不了送我新茶, 一饮解乡愁。遇到不懂茶朋友可就不能期望太高了。好多次,有朋自远方来,携精美礼茶并告知是极品。开罐后, 但见茶型细美,纤绒毕现,唯色黄味陈。可惜一听好茶,的确曾是极品, 留至今日, 只能用于煮茶叶蛋。

120915266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3)

1209152667.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4:45:39 | 只看该作者

(2)

经受不了茶瘾的煎熬,终于下定决心要在回国探亲时筹建一个绿茶通道。在姑苏古城舅舅家见到久违得表妹,上次见面还要我指点功课, 如今出落成专业人士。表妹问我们要去哪里玩。我说最想看看出产碧螺春的地方。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拜改革开放之福,改来改去,表妹任职的部门竟然成了茶场的上级。于是驱车东山镇: 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深锁在太湖的雾汽里,有些湿闷,这样的气候不宜人但宜茶。茶场的品尝厅邻湖而设,苏式楼阁配全幅落地玻璃窗,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座后有位茶姑端来个大托盘,若干小碟盛着样茶。一眼看中那款黄绒绒的细螺。又一位茶姑将烫而不滚的水注入细高的玻璃杯,随后将茶叶轻轻放在水面上。茶叶入水微涨,嫩绒散去,纤体轻舒如碧螺, 次第下沉及至杯底。完全展开后一旗一枪竖立水中, 赏心悦目。端起杯,清香随汽而闻; 抿一口,微涩微苦留于唇齿;咽下去,丝丝甘甜回至舌根,感觉神清气爽。品茶之美, 莫过如此。茶过三旬后,入库参观,全然不见昔日的茶筒,代之以一排低温冰柜。管理员递来出货单,列明品种等级、出厂价、和分装要求等等。填妥后返还,只见管理员熟练 开柜、复温、烘干、分包、抽真空,片刻间大小不等、硬如石头的方形茶包堆在案头。缴款之余,悄悄问表妹为何观前街的价格与这里差那么多,答曰炒作所致,其 实东山太小,茶园有质无量,从中央到地方,为保住这一名牌投入甚巨,若记入成本的话,真的会成天价。这些茶被带回北美家中,有样学样地贮藏在冰柜中,或逐次品饮或分赠朋友,新鲜的春滋味可以保存一整年。节庆的时候会在工作的地方来个TeaParty,介绍一下中国的茶文化。日裔朋友们说口感胜过日本茶,要是磨成细末喝下去会更佳。文化的差异真是随时能体现出来。

1209152739.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

1209152739.jpg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4:46:25 | 只看该作者

(3)

多年的茶缘中,有几件往事沉于记忆的杯底: 或惊奇、或新潮、或感动,难于忘怀。

最惊奇莫过于品真正的台湾高山乌龙茶。初到北美的头几年,喝过不少不同来源的台湾乌龙茶,感觉与国内的上等乌龙茶旗鼓相当,遂定位为中高档茶。一天系上一位德高望重台裔老教授从台大医学院校庆返回,约我们茶叙, 尝一尝刚从台北带回的高山乌龙新茶。老教授不仅学问好医术精,才高八斗,而且极爱提携后学,被尊称为“加北列(注:圣经中天使长)” 。在一个中式装潢的餐厅中央,各色精美茶点摆青花瓷盘中, 与有些年岁的红木桌相映成辉。心中暗想,乌龙配这么好的点心与环境稍逊了,要是我带苏州东山碧螺春来会更配。遐想之间,师母端上一壶茶,分注骨瓷杯中。一股异香扑鼻而来,看杯中茶色橙黄, 不若常见乌龙的暗绿或蓝绿。赶紧端起杯来闻了又闻。抿一口,酱香浓郁;咽下去,回甘强劲。再要原茶检视:茶粒橙黄,小而紧凑,如不规则海珠。这等极品有如酒中茅台,非特定产地、时节、工艺而不能为。归入十大名茶绝不为过。教授介绍说这是台大医学院馈赠百名杰出校友的礼品。问及世面上的台湾高山乌龙茶为何没有这般滋味。答曰此茶应出自真正高山茶场,特制专卖。世面上的台湾高山乌龙茶大多出自平原茶场, 自然无法望其项背。盛名之下雁品多多,中台竟一脉相承。茶叙最大的收获是收敛自栩知茶的轻傲, 服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真理。翌年,在另一位儒商教友的家宴上再会此茶。朋友问起, 略知一二,朋友慨叹:“从未去过台湾,却知本土名茶,可见大陆文化底蕴之厚。” 那时我心中想着:“天外不知还有几重天哪。”

1209152784.gif (0 Bytes, 下载次数: 5)

1209152784.gif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4:47:12 | 只看该作者

(4)

最赶潮头的莫过于在安吉白茶名声大噪之前饱尝美味。几年前回国探亲,一位小弟得知我嗜茶,特地请浙江安吉茶场的战友用特快专递送来四大盒安吉白茶。约略知道安吉白茶出自变种的白茶树,春季初发嫩叶纯白,稍后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绿色。细嫩芽叶制茶时仅轻微发酵后阴干或烘干。因为当时认知安吉白茶只是地方名茶,便不经意地混放在托运行李中。返回北美后亦未留意,随手放入橱柜中。某日闲瑕,信手泡一杯, 但见泛白的叶芽松松散散地漂浮在水面,没有茶香逸出,正合于没有经历炒香的工艺。带着并无期待的心情喝了几口,不禁大吃一惊,口感竟然如此清新,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质量超过所用其它新茶。连忙邀茶友品评,又获认同, 于是冻存于冰柜,兴致好的时候拿出来鉴赏一番。翌年安吉白茶在国内名声鹊起,售价连创新高,名声一时不输龙井。近年也常拿到安吉白茶,可是白叶越来越少,口感也大不如前。珍稀之物, 一旦出名,便与升斗小民绝缘。

120915283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1209152832.jpg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4:48:01 | 只看该作者

(5)

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有一次在旅途火车上品尝最正宗的六安瓜片。那是在带领实习学生返校途中,列车运行在皖南山区。学生们忙于打牌嘻闹,几位老师闲坐于车厢一头。一位皖籍同事说有家乡茶请大家品评。只见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竹筒,小心除去封口的白蜡,轻轻拧开竹筒,取处一个白布小包,众人皆以为是茶叶,那小包却被丢在小桌上, 接着取出一个小竹夹子,夹着茶叶分与众人。看一眼,较大的叶片干松翠绿,堆在杯底的;闻一下,幽香飘逸,时有时无。加少许开水醒一遍,汤色翠 绿明亮,茶叶舒展后呈瓜子形。呷一口,微涩煞口,入喉回甘,数周旅途劳顿,似乎一饮了之。添开水泡二道茶味甘鲜醇, 清香高雅, 连带心境也跟着舒畅飘逸起来。出野外的一路上众人从茶农手中买到不少压箱底的茶叶,似乎成了专家,于是评论起来:沪籍的同事说茶不坏,可惜无芽尖,卖不出好价钱;鲁籍的同事说茶蛮好,香气再浓些会更棒;主任说:“好茶,可是我说不上为什么好,还是让茶博评断”。眼睛还盯在杯中,我故作不经意地问:“拿我一背包的茶叶换你一筒怎样”? 众皆附和“值呀,换呀!” 。“不换”,看到我的目光对过去,他又补了句“对不起”。说不清什么情绪在起作用,轻轻地摇着杯子,我象背书一般:“ 此六安片,产齐云山, 谷雨前采摘,去芽梗留嫩叶, 炒至型如瓜子” 。临了又加了一句:“此茶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饮”。本是一番挪喻的话,却说得那小子眼眶泛红,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原来他的祖母是当地有名的炒茶高手,自从长孙考上大学以后,祖母每年最好的那几锅茶再也不卖了,装入竹筒,加一小包炒米防潮,用白蜡封口后悬房梁上留给孙子。近年来祖母年岁渐高,可仍坚持亲手炒几锅好茶留给这个学问有成的长孙。平凡但又感人的故事伴着好茶,留给我一个从未亲临其境却又印象深刻的一幅画面:嫩芽开面的茶树环绕着白墙青瓦房子,一位老祖母正在专心炒茶, 缕缕阳光照耀着这温馨美好的一切。

如果说有品位的人都爱茶,肯定不对;如果说爱茶的人都有品位,大概不会错。以此献给懂茶、爱茶、惜茶、的朋友们!

(The End)


PS:

(1)yijibang 评论:

读了您的大作,何止是茶博士,简直就是茶状元!我那年(1965)在台湾中兴大学的农学院就读(只读了一年)。我们农业概论的教授就是最早在台湾培养乌龙茶的学者。足足给我们上了一课有关茶叶的介绍。真是不记得讲学什么了。不过,他说每次茶叶出场之前,他是唯一的一位品茶者。品茶的过程非常讲究。在一个空调的房间,有湿度的控制,水温,水的来源都有一定的规格。就好像品酒一样。那个时候这些乌龙茶都是销日本,还给台湾赚了不少的外汇。

(2)qjius 回复 yijibang 的评论:

谢谢留言,说得极是。乌龙属发酵茶,与酿酒同理。台湾最好的高山乌龙茶有特殊的香味,非特定的地理、环境、时节、温湿度、水质和发酵程度控制而不能为。北美无法买到,台湾带过来的也极少见。据说台北专买店精品高山乌龙茶上市时要排四个小时的对才卖得到。要买极品的话就只有去原产地茶场。与您龙井问茶的经验一脉相承。

120915288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

1209152881.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4:52:40 | 只看该作者

喝茶 (By 【yijibang】)

不记得是多大开始喝茶的。小时候老爸和老娘是不准我们喝茶的。理由是会伤害我们的脑子。俺娘那时候常说我是个潮巴,脑子已经不好使了,绝不能因为喝茶,再把脑子变成豆腐脑。我想大概到了考大学那年,我才开始喝茶的。为的是提神,苦读。上了大学,吃完晚饭后,那一定得泡上一杯茶。慢慢的就养成习惯了。前几天,还在文学城的一篇保健文章中提到喝绿茶的重要性。我尤其独爱绿茶。早年台湾全祥茶庄的绿茶,就是我们一直爱好的。

记得念大学时候,每逢周末回家。老娘,老爸总是为我准备一顿丰富的晚餐。饭后总是沏上一壶好茶。吃完了油腻腻的食物,喝下一口滚烫的清茶,顿时喉咙就觉得甘甜。似乎,所有油腻的感觉都没有了。喝了一口,就还想再喝第二口。那时候,老爸,老娘早上都有晨练的习惯。一到四点钟,两个人就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壶茶。两人对坐着啦呱。不知有多次,我还在睡梦中,不停的大呼小叫,要他们安静一点,吵得我不能睡觉。有一次老娘还对我说,养儿养女为的是啥?长大了,翅膀硬了,连讲话的自由都没有了。说实在话,那个时候,似乎老爸和老娘就是在早上那段时间,话特别多。聊完了,天也快亮了,俩人就一起到河边散步,运动了。前一阵子看到一个报道,说日本的小学老师,一上课就给小朋友一杯绿茶,说是可以防癌。可见早上喝茶是个好习惯的。

那个年代,每逢周日,我们家始终都有访客。我的堂哥们,还有一些亲戚经常来打牙祭。我们家也不富裕,可是老爸的厨艺特好,总是做出一些可口的食物。每次吃完饭,老爸就是泡上一壶茶。然后每人一杯在手。话夹子一开,谈到都是陈年老事。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里经常播放着平剧,老爸闭着眼,右手敲打着膝盖。摇头晃脑的跟着诶呀诶的。要不就是一桌卫生麻将。这个时候,我的工作就是伺候茶水。在牌桌后瞪着两个小眼,死盯着那13张。我的麻将就是这样,慢慢的给我看会了。上了大学,我终於可以上桌了。老爸,老娘,小姐姐还有我。四人一凑,就开始了方城之战。少不了的,还是好茶一杯在手。

来了美国,仍旧保持喝茶的习惯。老爸还时常从台湾给我寄茶叶。后来两位老人也都来到了美国。记得老娘那时有个茶壶,放在一个竹筐子里,还用厚棉布包裹着。这个竹筐子总有些保温的作用。老娘还是随时一壶茶在手。结婚后在我的英明领导下,老婆也跟着学会了喝茶。回上海工作两年,才算是真正品尝到好茶。那年过年,和老婆一起到杭州游览。导游带着我们去了一个茶庄。刚好有新茶上市,最好的龙井女儿红。泡好之后,香味扑鼻,喝了一口,才体会出啥是好茶。原来,在美国买的这些茶叶都是不入流的。想想,国内的好茶除了上供中南海,实在不愁在国内没有销路。也难怪在国外买的都不入流了。为了配合好茶,我还特地买了一个青瓷的小茶壶。这样,每天晚饭后,泡上一壶,慢慢啜饮着,要说这就是我最大的享受,一点也不夸张。后来,在上海也试图去找龙井女儿红,也没找到。看样子,好像只有到杭州的茶园才能买到。前两天,有人送了我一小包西湖龙井,也算是稍解我思“女儿红”之苦了。能有喝茶的嗜好,还真得感谢老爸,老娘当年的引路啊。

120915316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120915316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