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yo 于 2009-12-8 18:00 编辑
赵学弟, 你知作为小人物我不可能联系周光召和 胡启恒去得到什么传真. 我只从我所知事实发表看法, 因为当时, 我们根本不知YBCO配方(为123), 只知材料结构应和Sr-La-Cu-O相似, 也就乱试各中组合(稀土元素替换), 下面这文章是很好的证据.
1,边Sr(Ba)-La-Cu氧化物的超导电性; 赵忠贤, 陈立泉, 崔长庚, 黄玉珍; 科学通报, 3(1987); 177。
2, Ba-Y-Cu氧化物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 赵忠贤, 陈立泉, 杨乾声, 黄玉珍, 陈庚华, 唐汝明, 刘贵荣, 崔长庚, 陈烈, 王连忠, 郭树权, 李山林, 毕建清,科学通报, 6(1987); 412。
3,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of high Tc superconducting Ba-Y-Cu-O system
Yinhuan Shi et al 1987 Chinese Phys. Lett. 4 485-488 doi: 10.1088/0256-07X/4/11/002
Print publication: Issue 11 (November 1987)
Received 29 May 1987
赵忠贤的贡献是推动和作出70多K就超导的发现(86年报2月左右很快在人民日报报道了),当时也是大突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超导的临界温度高于液氮温度77K就可实用),因为在86夏天的全国超导会(乐山), 赵忠贤便极倡导在这方面的研发并坚持下来. 其实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超导很有基础,在Ba-Y-Cu-O高超导发现之前, 李林先生的小组在80年就成功制备出了临界温度最高的A15 Nb3Ge(也在人民日报报道过).德诺兹和缪勒因其重要发现仅仅在一年后便获得了198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是公正的, 因为中国, 美国 和日本的工作都是在他们的工作上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