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 飞 发表于 2014-9-29 20:27:09

瞎说,我还是名落孙山呀!不过今天每帖有特别时期加倍奖,每帖一元。所以我故意多发几贴。不像你,无禄而功。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2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clap: 好啊!忙好!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0:28:18

從各大宗教觀點看佔領中環與公民抗命
週六 2014-09-06                       
香港人文學會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2014-08-31seminar.jpg                               
摘要:本文為香港人文學會、尋道會合辦從各大宗教哲學看「佔領中環」與公民抗命座談會的開放討論部分的筆錄,各講者與出席觀眾一起從宗教的角度,討論佔領中環與公民抗命的相關問題。
錄象連結
日期:二零一四年六月十四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香港人文學會會址,荃灣大涌道8號TCL中心1字樓110B室(愉景新城對面、消防局側)
講員:
馮智活牧師(前立法局議員)
天主教:陳麗娜小姐(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
道教:余國斌先生(香港人文學會副會長兼宗教哲學文化部主任)
儒家:劉桂標博士(香港人文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開放討論時間】
馮智活牧師(簡稱「馮」)
陳麗娜小姐(簡稱「陳」)
余國斌先生(簡稱「余」)
劉桂標博士(簡稱「劉」)
余︰現在是開放討論時間,請大家給我兩、三分鐘補充一下道家觀點。道家的理想、政治形式「小邦寡民」,很多人都解錯。在香港現在「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小邦寡民」的「邦」不是解作國家。在當時春秋,在周天子管理的國家,有一些小城邦,就叫「邦」。「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有人說,老子反對進步,是烏托邦,其實不對,是他自己不了懂解。「小邦寡民」的意思,即是城邦不要那麼大,因為古代農業社會,人口多,地方大,後果是怎樣呢?一定會侵佔其他國家,那就不好。老子是反戰的,出生率不用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是用十人、百人的戰器,即是那些戰車都不需用。「民重死而遠徙」,即是農業社會,人不常搬遷,生在那裡,死在那裡,不願遷移。所以「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有車、有船不需「乘之」。有人說這是反對進步,但這裡說「雖有」,有這些東西,但不需用,不是反對進步。「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即是不用「陳」甲兵出來。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有人望文生義,說要返回結繩時代。這是不對的,意義只是比喻而已,即是生活比較簡樸些,不是返回古代結繩時代。所謂簡樸,是不用將事情想得太複雜。「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即是住得很好,對風俗都覺得很好。「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古代為什麼不相往來呢?因為農業社會的結構是「士農工商」,除了商人頻密往來之外,農民是從來不往來的,有戰爭,逃難才往來的,做此無戰爭、無逃難,就不相往來。看回香港現在的狀態,現在到上水看到自由行,攪到人要「不相往來」,不要來這麼多人往來。香港完全沒旅遊政策,小島怎能藏這麼多人?
所以我贊成立出口稅。有港人說立出口稅,但大陸隨即有人說要立入口稅。這樣做法法是你自己「蝕底」而已,你十億人需要旅遊業,沒有這麼多人到你那裡買東西是你「蝕底」。如果你說入口稅,就是小孩子玩泥沙,小孩互相鬥法就這樣玩,這不是成熟的做法,如果是,這是儍國的做法。我贊成立離境稅,不要弄得上水居民烏煙瘴氣。也要取消一簽多行。還有一點,很多人說老子講「不爭」,解作人民不與政府相爭,,這是錯誤的解釋、庸俗的解釋。「不爭」是皇帝無為而治,不主動和君子、人民爭權,這是正解。即是老子所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還要補充一點,剛才提到公民抗命是柔弱,老子其實都有提及,在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太極拳便在此而來。即是柔弱抗爭,似是甘地般,東方都是這樣抗爭,即是用自己最低的成本,去與政府抗爭,以致有感召力。東方的傳統不只是道家,佛教或者印度教都主張以柔招去抗爭。
這裏想問一問馮牧師,有些一般、保守的基督徒或者保守的社會人士,依照《聖經》說要順從掌權者,不要和政府對抗。我想問一問,《聖經》原文是否真的作這樣解釋,即是當權者無論好或不好都要順從他呢?
馮︰之前在非洲有一個種族大政策,當時是白人政府。《羅馬書》說到順服當權者,當然剛才我說這麼多話,是耶穌基督的精神,是很清晰的,是充滿革命性的精神。正因為耶穌對當時政府很大的挑戰,對當時的宗教領袖有很大的挑戰,故此被人剷除。被人剷除是因為威脅當時領袖的權力。如果那個政權是腐敗得「加零一」(糟透)的,是否仍然是順服呢?如果腐敗到叫你去殺人,那你去不去殺人呢?現在年輕人打工有一個陷阱,他們並不知道,就是上司叫他做壞事,他是遵行上司的意見,其實他是犯法的。
你說這是上司叫你,但不好意思,是你去坐牢的,就是這麼簡單。順服掌權者不是至高無上的,你自己做什麼要自己負責。掌權者不是控制了所有一切事,掌權者不是替代你承擔一切,你要自己去決定。在民主社會更加不用多說,如果這個政權是人民授權的,好的政策,人民自然樂於順服。但如果政權是差的,則不能順服。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去演繹《聖經》。有些人看《聖經》太簡單化,這便會出問題。另外,是女士地位的問題,《聖經》的年代很明顯是男尊女卑,所以很多教會到現在都有很多轉變,以前都一直沒有女牧師,但現在就有,這是社會時代的轉變。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0:29:08

余︰這個說法很合理,因為儒道觀點都是這樣,用道家的意思說是要合乎道。合乎道,人民便順從;不合乎道,人民便反對。儒家也是這樣,荀子在《子道篇》提到「從義不從父」、「從道不從君」,順從正確的義理,不順從父親;順從正確的真理,而不順從君王,即是以道理為主,不是以人為主。
馮︰耶穌有一次說,凡是遵行我父即是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弟兄姊妹,異曲同工。
作為觀眾之一的本會幹事、榮休律師潘敬泰先生︰很多謝台上各位講者,就公民抗命提出很多精闢的意見。我以前多少做過法律工作,我想從法律的角度去談一談,其實大家可能有一點法律知識不清楚。在法律界裡(例如英國法律)來說,是分開兩種法律的,第一種是普通法(common law),第二種是衡平法(equalistic law),其實如果大家認識法律的歷史,我們會知道原本英國實行的那套是普通法,是很死板的,只要符合那個條文,就可以打官司,可以依照有關的法律條文,獲得你認為應得的權利或承認有關的責任。
但由於這種法律在很多時候是死板的,不看situation,不看實際的情況,便會因為你希望達到公義而變成一種不公義。因此,在英國法律制度下,出現一種equalistic law,就是當時那些教士立的宗教法。後來加入宗教法,是一些更高層次的law,就是law of catholic,那種law是正義的law。在1871英國便建立了一種法律,就是equalistic law或叫law of equality。當它和那種common law有相違背時,那個行先?公義行先。所以法律的最終目的是公義。當這種法律是不公義時,就算是在英國法律界,奉行更高的law of equality,公義要先行於那些死板的條文。公民抗命應屬於公義凌罵那些死板的條文。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當人只是談死板的法律時,一味說「犯法!犯法!犯法!」正如香港政府的說法。法律上有個原則,這亦是一個衡平法裡的公平的原則。一個普通的合同,一般來說合同寫什麼,雙方都要遵守,但根據衡平法,如果equality先於死板的條文可以有例外。好像耶穌那時代的法利賽人,指星期日什麼都不能做,就就像普通法,是死板的,說什麼便一定要做。但耶穌卻奉行更高的原則,就是公平的原則。如果令人的生活更加好,就可以凌駕死板的法規,譬如說不工作的Sabbath。我們可不可以將公民抗命類比於耶穌在星期日去做些幫助人的事?
剛才馮牧師引用耶穌的說話,’the Sabbath is made for man, not man for the Sabbath’。我們同樣也可說,’the law is made for justice, not justice for the law’。除此之外,根據衡平法,若是執行死板的法律條文而引起一個人根據良心發現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時,law of equality亦會給出補救。例如合約訂立時出現不誠實的情況。不誠實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陳述,就是「呃」你的,說了這樣那樣,到時無合理的理由相信。另一種,就更加狡滑,就是:原本事實是有A和B,就只說A,故意不講B,令人產生誤解。這是香港政府所用的手法,只是說犯法,沒提犯法之背後有目的,有更高的原則,不是純粹犯法。這是香港政府所用的material omission,就是說一些而不說一些,而引致不公義。
觀眾甲︰想問馮牧師,我入了基督教會很多年,最近聽到反對佔領中環的吳宗文牧師說《羅馬書》13章叫人要順服掌權者,而支持佔領中環的朱耀明牧師,則經常引用《彌迦書》說「行公義、好憐憫」。我真的很感到疑惑,兩派牧師「鬥抛」經文,而我是信徒,怎樣理解佔領中環是符合《聖經》的真理,還是違反《聖經》的真理?我無看過天主教《聖經》,不知道有什麼不同,我希望馮牧師及陳小姐兩位可回答。
馮︰我想不單是佔領中環有不同的意見,其實有多事都不同意見,譬如說應不應該避孕,那有不同的看法。我就覺得這樣的:其實是容許不同意見。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社會,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人可以有很多選擇。人受了很多自己的經驗、學識影響,一定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看法。所以,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看法當中,怎樣去尊重和包容。譬如我今日的分享,我常常用「聽」這個字,我不是「教」大家,我不是覺得我說的全對,我都是「聽」大家的意見,我相信我暫時有這樣的看法,所以我尊重那些人反對佔中的人。不過我會問多句,你不去佔中是沒問題的,那你支不支持民主呢?如果你支持民主,那麼怎樣爭取民主呢?我便用佔中的方法爭取民主,那你用什麼方法爭取民主呢?
我又不相信傾多點或祈禱便可以。除了祈禱之餘,是要多點行動。「傾」,是不是能「傾」得成呢?我也希望是「傾」得成的。是不是?為何要這麼辛苦呢?我都五十多歲了,我都不想做這些事。要日曬雨淋。但我們的對手是一個不民主的政權嘛,我們的對手就算是民主的政權,就好像當時英國,他都不會給你民主。因為權手握着便不想給你,正如錢一樣,是我的怎會給你?權是我握的,怎會放給你呢?環顧人類歷史,放權的有多少人?
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有這樣的看法。不丹的國王,是例外的一個,其他的是說自己是民主選出來的。現在我們是爭取民主,說白一些,是爭取權力,話事權。民主是世界的潮流,所以我希望用任何方法也好,我希望你應爭取民主,為香港民主努力。因為這個民主的政制,是暫時唯一一個對社會有最大的保障。民主的政權是有其他問題,大家都明,但是其他非民主的政權的問題更大、更嚴重。
陳︰大家會覺得《聖經》是讓人隨意去解釋。對一些人來說,那句《聖經》合我用便引用。正如馮牧師剛才提到,其實《聖經》不是單看語句的意思的,還要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背後的理念,這樣才可以詮譯《聖經》。但我覺得,現在很多人是為了支持自己的論據,便隨意選了《聖經》的語句去詮譯,我覺得這是有很大問題的。當然,我們同意現在這個社會是多元的,有不同的意見,就算在教會裡面,天主教人士,好像陳樞機走得很前,也有人表示不認同。天主教裡面是有不同意見的,是多元的,而人們的意見受到本身信仰的影響,其實很多都受到他們的背景、他們的成長,以及傳媒和社會風氣。甚至如剛才的觀眾所說,現在的傳媒和政府很懂得去包裝,去講一人一票而不講其他東西。正如在宣傳片見到,一人一票選特首,普選就等如一人一票。這樣,一般的市民,如果他不理解的話,便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你還要「嘈」什麼呢?看似已經是很大的進步。我們明白當中有人有不同的意見,但我覺得情況是:我們需要告訴他們知道,整個佔中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我三次商討日都有去。
第一次商討日其實我們討論很多不是「佔」與「不佔」的問題,而是回到自己的社區如何談這些議題,跟群眾說,其實背後一些理念是什麼?佔中本身爭取的是一個公義的社會制度,其實這個培育宣傳是重要的。我覺得,其實我們花了很多力去互相指責,但沒有落到基層,跟群眾解釋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我覺得,當市民大眾知道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最後都會支持。但我們有沒有讓更多人知道究竟我們爭取的是什麼?為何我們說6.22投票?為何我們在6.22之前做很多的宣傳工作? 6.22的重要性在哪裡?我們不只是說「支持」與「不支持」,不是互相指責,而是需要凝聚民間的力量,去告訴市民大眾,其實我們現在爭取的是什麼?現在我們在爭取民主政制,如果不是的話,就好像新界東北那樣,在立法會只由少數人去控制整個議會,根本就不用聽你講。如果是這樣,東北發展會怎樣?我覺得這些信息是要向市民講解。
雖然他們未必明白,但是我覺得,他們可能第一次不聽,第二次不聽,但有時候他們面對自己一些處境的時候,就開始明白。我記得之前帶過一些同學到菜園村做導賞,天氣很熱,又多蚊,那時小朋友、中學生說「很辛苦呀」。其實村民跟他們分享時,他們沒有幾個細心聆聽,直至去到一個村民的家裡坐下來的時候才有轉變。他不是分享被人拆屋,被人迫遷,而是說我的成長故事是什麼,談及整家人的生活是怎樣。最後很感動,那些學生跟我說,那時如果曾蔭權被人拆了禮賓府會怎樣呢?原來其實有時候可能我們提到很多的政策,很多的道理,其實可能他們未必明白,但當我們提到一些政策影響生活的時候,他們那時會有共鳴,願意聽多一點。現在我們所做的,就是讓香港市民聽多一點我們所做的事,這是重要的。
劉︰有二點想說,一點是回應,一點是講個人意見。我的回應有點多事,這其實不關我事,因為剛才有觀眾問的是有關基督教的事或是天主教的事。我作為局外人給予一點意見。因為兩位講者似乎只從宗教角度回答,就是說,《聖經》是怎樣說的。進一步的,是說應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並盡量開放、包容。或者,正如馮牧師所說,信徒要了解經文的處境性,以前認為對的,現有可能不是對的,譬如男尊女卑,這個很明顯有時代性。我想提供另一個角度給有宗教信仰者,主要是有基督教或天主教信仰的朋友思考一下。
除非我們不是講政治議題,而是講其他的議題。如果是講政治議題的時候,便請大家想一想,什麼是最重要的概念?譬如剛才我們一直說佔領中環也好,公民抗命也好,甚至民主發展也好,很多講員都同意最重要是公義。所以,是不是應該讓公義作為現代政治議題的標準?大家想一想,提到政治議題時,是不是應該把「公義」作為優先的概念呢?這點是重要的。近代自由主義者怎樣講政治?我只簡單地說,因為詳細討論可以很複雜。譬如,John Stuart Mill是講群己權界的,即是分開個人和社會的權利的範圍,這是很重要的。他的標準是什麼呢?他的標準是功利主義,講大眾利益。即是說,那些只是涉及個人、私人的利益的東西,不應該成為在政治上討論的核心,或者佔優先的位置。講起群己權界,宗教價值是不及公義那麼高,不知這樣說,對有些朋友來說,會不會是在挑戰宗教?
但我覺得是不同的領域。我相信今日無人會如中世紀那樣,講政教合一的看法,現在我們講政教分離。如果講政教分離,政治是不是要有政治的標準呢?譬如說公義是否高過講宗教信仰自己的價值?如果考慮這一點的時候,無論《聖經》如何說也好,似乎兩位都支持民主,所以說經文符合民主的意思。但其實有些經文是很難這樣說。我舉一個例子,就是同性戀。同性戀在《聖經》說得很明白,它是反對的。這樣很難用處境性,用包容、開放去講到經文合乎民主的精神。然而,有關同性戀的討論,不是在談個人、私人領域,而是社會領域,我們在講給不給同性戀者一個戀愛或婚姻的權利,這是政治議題。
講政治議題時,便應把宗教價值放在一旁,因為功利主義來說,這是有關大眾利益的事,這種討論有普遍性。按John Stuart Mill的說法,講一些有理性,有普遍性的事,就不屬宗教,因為宗教的事信徒才信,沒有普遍性,這些只是信仰,信仰應該只放在個人的sector裡,不應放在政治議題裡。我這樣說是給大家多一個角度思想。講政治議題,《聖經》講的東西重要,還是公義重要?這是第一點我想講的。
第二點就是我在台上發言時無時間講的,現在補充。這是個人的看法,不是儒家觀點。我們今日座談的目的,是要推動佔中,即是我們四位都不是無事找事說,而是身體力行,想多些人去參與或支持佔中,因為我們是爭取民主的。那麼除了正面要推動、推廣之外,我個人覺得,反面來說,要清除一些障礙講佔中的觀點。這一方面,關於中共、土共或其他建制派觀點,對於講民主的人來說,分歧很少,因為大家都會反對不講自由、不講民主、不講法治的看法。我估計在坐四位講者對此基本上都沒有無分歧。
大家簡單的說反共,這方面是無分歧的,要爭真普選,也是無什麼分歧的。那麼我們的分歧在哪裡呢?依我看,就是用什麼方式去爭取民主?我常常覺得,今日的主流民主派可能忽略了一點,就是你爭取真普選的時候,你不單止要反共,還要反一些民主派裡的內鬼。人文臉書最近一篇留言就說到這個看法。我說內鬼的意思,打着民主旗幟而反民主的人。那些觀點要同時反對,否則,他們破壞民主的力量大過建制派或者共產黨。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建制派的人,是與民主派敵對,你不會接受他的講法,但打著民主旗號反民主的人,他們的一些觀點令講民主的人容易覺得是對的,但其實他們的講法是錯的。對於目前主流民主派講佔中又好,講6.22公投又好,今日有個講法是很好的,就是主流民主派是被左右夾攻,這個比喻很好。左邊就是共產黨,這個很明顯,不需多說的。
右邊是什麼呢?很多人都說是本土派。但這個用詞會誤導很多人,本土和民主是無衝突的,因為大家爭取的都是民主,爭取是自由和人權。說本土派是着眼於以香港為優先的觀點,所以簡單化來說。但目前有些所謂「本土派」的人,他們打着民主旗號反民主。為什麼這樣說?我不妨開名說,因為我在臉書都說過,譬如話陳雲他們這班人,他們這班人不算是本土派,因為本土派的起源,應該是攪社運的那些人,就是陳雲他們整天咒罵的那些「左膠」,是那些人最初攪本土運動的,不是陳雲他們,本土派應該以什麼作為一個標誌?
就是應該講民主、自由的。但那些所謂本土派卻不是。他們的興起有時代的機緣,就是我們爭取民主多年,毫無寸進,所以有些人的心理是這樣的,以為為什麼不嘗試其他方法呢?這些方法可能是殺人、放火等非理性的方法。我說殺人、放火是較跨張的說法,其實他們主張的是經包裝的港獨主張,而後者是使用很多違反人權、自由的方法去促成,譬如將所有大陸的人都說成是應被歧視的,即是蝗蟲等等。這是違反人權、違反民主的做法。當他們這樣說時,我就覺得這些人已經離開了民主的陣營,無論他們是真心還是假意。
有些人說他們可能是被共產黨收編了的,但是可能不是收編的問題,而是他們的講法不是民主,而是剛才台上發言時我所講的法西斯。這些激進的民主派和法西斯共通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反共。他們被認為講民主就是因為他們反共,但是法西斯都是反共的,納粹黨都反共。他們反共是用一些非理性的方式,其實是什麼都反,連民主派也反,例如我剛才說的陳雲。陳雲日日在他的面書,和黃毓民、黃洋達他們一伙一樣,天天罵主流民主派,用粗口、非理性的方式去推動人們去反泛民。我為何要這些?我覺得主流民主派是過於仁厚,在這一方面,當然我不是要說泛民要殘忍,而是要懂自衛。譬如為什麼民主黨在上一次選舉大敗?我以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激進本土抹黑了,但他們有沒有走來澄清,與對方對質、辯論。我以為這是今日主流民主應該做的事。除了反共之外,要防止一些內部侵蝕自己的假民主力量。
觀眾乙︰講民主是要識政治、經濟、民生,不是懂得「民主」兩個字便可解決到問題,現在香港社會主要問題正是人們不懂民主。人們講這麼多政治,我想問什麼謂之講政治?曾蔭權說,你講多些經濟,不要講這麼多政治。怎樣為之講政治?可否立刻回答?
陳︰我們覺得參與社會事務已經是政治。但現在香港的政治,整個社會環境,人民是參與不到的,例如東北發展計劃。參與是指人民參與其中,能夠發聲。但是,現在整個香港的發展過程當中,在社會政策當中,他們沒有參與的權利。
余︰其實剛才都有說,在中國哲學觀點來看,目前統治者不講信用,不講道德、不講道理。例如《基本法》訂立了,是不可以隨意改的,不斷去改是不講信用,是違背諾言。如果違背諾言,人民不應該盲目服從。如果統治者講道理,我們當然要講道理,但當他不講道理,你還跟他講道理,那便是跟惡人、野蠻人講道理,無論如何都講不成道理。講不成道理便佔領中環吧,佔領中環不是不講道理,佔領中環是和平的。
另外,你說民生當然重要,但問題是不能只講民生。我舉個例子,大陸講人權等如生存權。這樣說很有問題,那些動物,每天餵牠食,不過把關牠們起來,不給你解釋,限制你的自由,這是不行的。動物也有生存權,日日食,例如熊貓,你給牠最好的空調,有最好的人服侍牠,不過牠無自由。
觀眾乙︰劉佳標先生以為同性戀除基督教反對之外,就沒有人反對。其實有別的人反對。雙性戀裡面都可以有人反對,如兒子跟阿媽,或與兄弟姊妹。(余︰那些不是雙性戀,那些是亂倫)。同性戀都可以說是亂倫。
余︰這扭曲了同性戀的定義。Homesexual與亂倫是不同的,兩個詞語要照原本的意思,否則是扭曲了詞語的意義。
好了,座談會完結時間已經到了,多謝大家出席本活動,後會有期!
編案:座談會至此結束。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0:33:45

從「反佔中」看民主運動的缺口                                                        週日 2014-09-07                       
中大學生報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10621758_10203467420060843_1416258415_o.jpg                               
文:鍾展翹
佔中/反佔中──孰勝孰敗?
截至8月17日,「150萬」市民參與反佔中簽名,多達「25萬」的市民參與反佔中大遊行。反佔中大聯盟召集人「張融」強調,大聯盟不容許市民「收錢遊行」,強調市民參與簽名活動與遊行時必須「自發參與」等等。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反佔中?一直以來,我們關注的參加者收受金錢的境況,又或是有許多長者或小童被慫恿參與簽名。當然,這場親政府勢力的動員固然難以跟公民社會一直以來的行動相比。但若我們只著眼於這些水份,便會忽略了數字本身所揭示的危機。
即使我們假設反佔中簽名之中只有四分之一人是真的反對公民抗命,而另外的四分之三的市民都是被誤導、被迫,甚或被一些利益所收買而簽名, 那也是一個接近40萬的數字。即使我們再作一個更不可能的假設:所有參與佔中公投的市民全都支持和平佔中運動,700萬香港人,80萬對40萬的數字,作為一場反政府的運動,這算得上勝利嗎?
反佔中運動固然無法動搖抗爭者的信念,但其所揭示的,是泛民與佔中三子的論述不能說服大部分市民。筆者必須強調一點──無論人數如何造假,150萬個參與簽名的市民都某程度上認同反佔中的論述。畢竟一個支持佔中的市民, 不會為了一些所謂的「蛇齋餅糉」而參與簽名和遊行。
如果真有大量這樣的人,我們才需要擔心──畢竟, 他們對佔中的堅持連300元都不值。
痛定思痛 細看反佔中
為何佔中難以受到大部份市民理解,反佔中的論述又能夠說服這麼多市民?嘗試從一個每日工作十多小時基層市民的角度出發,他們怎麼理解佔中?泛民主派所說的「真普選」究竟與他們的生活有怎樣的連接?答案非常明顯,幾乎沒有。
長久以來,泛民主派的說法,只是不斷強調愛、和平、公義等概念,卻對民主制度對市民的生活的改變,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善一字不提。誠然,民主制度與民生的關係並不是如此直觀,但泛民一直以來連僅有的連接都不去強調,自然難以令基層市民理解「民主」對他們的生活有何關係。
筆者不是說基層人士缺乏愛、和平等道德觀念,但在他們溫飽拮据的情況之下,僅僅利用這些相對虛無縹緲的概念,又怎能令他們認可「破壞社會安寧」的方法?再加上小恩小惠的推波助瀾,大量「反佔中」的簽名便由此而生。
反之,和平佔中這種只強調價值的論述方向,應較能說服生活較為穩定的中產階級。但出身於中產家庭的我,也能從我的父母與親友間的交流中,發現這種論調的失敗。中產固然較為關心民主發展,? 亦對「蛇齋餅糉」非常反感。但佔中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彷彿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周融的一句「我們要的是沒有動亂的民主」,自然擊中了他們心中的想法──民主固然重要,? 但絕不能影響社會的穩定。佔中不會造成動亂,但經濟動盪所造成的樓價不穩,已經令他們非常恐懼。
反敗為勝 就從身邊開始
佔領中環,乃至所有激進的直接行動,必然會對既有的社會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抗命行動勢必激進化的今天,我們難以說服市民,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存在;反之,我們需要讓市民明白的,是我們今天抗爭的價值──民主不是投票和選擇那麼簡單,而是重新掌握我們生活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的不單是小部分抗爭者的勇氣,更需要大部份市民的理解。如果我們不嘗試讓群眾理解民主與生活間之關係,民主的訴求永遠都不能擴展開去,而被忽略的一群只會被政權所拉攏。
就如學聯常委王瀚樑所言:「我們需要的不是責難,是同行。」反佔中的出現,揭示了現今民主運動一個極大的缺口。讓群眾理解運動,不單是組織者的責任,更是每一個願意變革的公民的工作。

克 飞 发表于 2014-9-29 20:39:40

回复 32# 和者盖寡A

天猪教真是活过头了, 还想回到中世纪!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0:57:13

佔中之後,我們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                                                        週六 2014-09-13                       
玖零叁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3184997298_960208154c.jpg                               
身份認同是香港自英治以來無可避免的問題,至今從未有強烈的共識,由整個社會、文化、以至個人,無不時在懷疑和反思我們何從、何去。簡單而言,我們一直在「中國人」和「香港人」兩個身份中間遊走。而反思過後,在香港人角度,我們有理由不接受「中國人」身份。
先要審視「中國人」對香港人的的意義。要釐清的是,普遍的身份認同,我認為有兩個性質,其一是民族性,其二是所在地的主權性。例如移民到加拿大的日本人,民族上依然是日本人,所在地的主權上是屬於加拿大公民。而「中國人」當然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如果說自己是「中國人」,民族性質上,我們承認是中華人民,主權性質上則承認共和國,某程度上是接受了中共的政權認受性。那要是我們抗拒「中國人」身份,難道我們不承認中國是一個國家嗎?這裏我們要把「中華人民(華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中國人)」分開檢視。
身份上,「中國人」包含了「華人」的意思,但「華人」和「中國人」有所分別。「華人」不單指「中國人」,歷史上紥根在中華土地的各個民族,漢族苗族藏族,到今日台灣、各地華僑,都有「華人」的根,香港人亦無可否認。九七前我們對中國有所關注,或在六四作出強烈回應,除了人道和民主意識外,身份上是出於民族意識-「華人」。建基於華人的民族性,才出現回歸或民主回歸的論述,成為今天香港的主流意向,直至如今中共撕破向中共爭取民主的思想。西西早在八十年代中所寫的《浮城》,將香港隱喻作在炮火中驟然浮昇、在半空載浮載沉卻自立而欣欣向榮的城市。香港人活在殖民地,雖然懼怕中共,但「落葉歸根」始終深植在浮城人的念頭中:「浮城是一個平平稳稳的城市,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同樣是假象。浮城奇蹟,畢竟不是一則童話。」此之一切皆源於人尋根的本性,而我們的根是「華人」。
但「華人」不是一個具主權意義的稱謂,而歷史以來的華人故土,現在由中共管治,叫中國。故此,「華人」開始稱自己作「中國人」。但我們概念上混淆了「中國人」和「華人」的意義。今天中共策略上不斷灌輸我們「中國人」的身份,包括了「共和國人民」的含義,而這從來不是我們所認同。遠在百多年前、中共未立國,香港已經是殖民地,回歸前中共政府從未曾管治香港。所以除了不斷湧進香港的內地人外(尤其在文革後),香港人從未有一刻是「共和國人民」。九七前我們固然不會稱自己是中共所統治的人民,那回歸後我們必然要承認嗎?
殖民地時代,我們認同我們是華人,但不會自稱作英國人,因為我們不是鬼佬,也是無從選擇地被鬼佬管治。今天脫離港英政權十七年,卻依然無從選擇地被沒有人民授權的政權管治。在我們爭取的民主當中,權力未曾歸於人民的政府是不可被承認的。在民主回歸煙消雲散、一國兩制盪然無存的今天,我們在承認自己是華人的同時,不該繼續順便承認這個不民主政權。
除了華人,剩下我們共同而不能否認的身份,是「香港人」。生於斯長於斯,而活出本土文化的,則為香港人。由當年香港錯過加入中英談判、前途自決的機會,剩下的可能,一是主流論述中的民主回歸,二是全面抗爭。
基於「華人」身份,我們追求溫和的民主回歸,以香港的本錢、國際社會監控去跟中共互相抵制,在與中共的談判中尋找和建立互惠、自治和民主制度,然後在五十年不變內不斷堅固我們的民主體制,由此保障香港真正的核心價值和富足安定。但今天中共已無孔不入地操控香港的政治、經濟、教育、民生,剝削香港的優勢,而中共在全球化下的強勢,令國際關注漸失監察作用。在香港籌碼盡失的今天,中港已完全失衡,民主回歸完全失敗。中共雖是華人政權,但不要忘記,他們是屠民政權,屠的是華人。中共對香港只有權力和利益考慮,而香港經歷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下,兩地華人文化相距已甚遠。當今天我們認清中共的不擇手段,兩地華人大不同,我們只能「回歸」我們唯一共同的身份:香港人。由香港人角度出發,抗我們所拒,爭我們所需。
不承認中共政權看似天方夜譚。中共很強大,強大到管治十三億華人,影響盡國際社會,但他是不民主極權。我們要認清身為香港人,要是追求真正的民主,就注定我們會走上抵抗中共極權的一步。
「至於更具體的是否挑戰基本法下的中港關係的框架(畢竟一國兩制已死),乃至其正當性,要求修憲/制憲(意指基本法),恐怕都是「後佔中」時期可能會進入香港公共論述的新議程??今後香港民主運動何去何從,是走上全面抗爭的道路,抑或是演變成本土意識運動,短時間內也許仍未有定案,但任何的對話、改革、中間、溫和路線,都已經走到盡頭不可能再繼續下去。」 _《佔中之後》,張鐵志
一旦我們反思為什麼我們要無可避免地承受「中國人」這個身分時,意味「中國人」和「香港人」兩個身份本來就存在予盾。「香港是中國的」不再被認為理所當然。「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只會愈來愈強,重構中港主屬關係,甚至將來作為華人民主意識的革命火頭或者本土獨立的實際可行性,是我們這一代香港人最大的議題。
「沒有根而生活,是需要勇氣的,一本小說的扉頁上寫著這麼一句話。在浮城生活,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靠意志和信心。另一本小說寫過,一名不存在的騎士,只是一套空盔甲,查里曼大帝問他,那麼,你靠甚麼支持自己活下去?他答:憑著意志和信心。」_《浮城》,西西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0:59:39

在時代的狹縫下,如何走下去?                                                        週日 2014-09-21                       
程思傳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15250099715_d92765075a_z_0.jpg                               
攝:Gundam
九月上旬,《鏗鏘集》在人大於政改問題上落閘之後,拍了專題〈如何走下去〉,探討政治問題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這輯專題起名有力,簡簡單單五個字,道出了現時香港人面對那迷惘的前景。既然現實如此,路該怎樣走?
人大拍板,一錘定音,驚醒很多沉醉在民主回歸論的人。一直堅定的信念,一下化為幻影,然後在這個大時代中,無論正反最後都落在一項選擇題上──佔中抑或反佔中。現實上,沒有所謂的非黑即白,支持真普選的不一定要支持佔中,但這種綑綁式的連結卻牢固在不少人心中。結果,人人未問對真普選的意見,就簡化成一句「佔中抑或反佔中」。
自戴耀廷提出佔中這個意見,香港好像只剩下兩個陣營,不再是流於泛民建制之分,而是更簡單的佔中反佔中之分。相比起泛民建制,還需要一點政治知識作為討論的根據,佔中反佔中這種選項對普羅大眾更為貼身。即或起初覺得疏離,但在某些報章某些議員某堆人士長期日以繼夜式的發炮,意圖潛移默化,佔中終究在某一班人心中,等同暴動搞亂經濟。然後,惹起很多本來對政治並不熱衷的人,半推半就的站在反佔中的陣營。
在這情況下,《鏗鏘集》訪問了幾對受訪者,他們關係密切,但立場不同。他們幾乎沒有吵架,偶有爭論,但仍算斯文。不過,無論語氣如何輕,有一點幾乎肯定,就是政治問題正在撕裂很多家庭的關係。一兩年前,很多家庭不談政治話題,又或只在政治的大時大節如六四七一,限定期間偶爾說幾句, 沒有太多爭吵的空間,又或即或立場不同,但因句數不多寧願忍一時風平浪靜。現在,容不得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要是談及社會性的議題,幾乎無一能夠避免傾談政治問題,又或是有人明知結果,還是把話題放在枱面,希望跟家人討論己見。
雖然香港人從政治冷感中醒覺,是一大進步,但情況卻容不得樂觀。需要留意的是,當香港人開始就政治作出討論,無論論調是支持建制又或泛民,對手都不再是靜觀其變,等待民眾政治意識進化。當學聯學民思潮等率先抗爭的時候,對手開始進行一些大小動作。本來無大將,周融作先鋒,不知好歹地講了一些雙方陣營都訝異的說話,惹出多數人反對後,立刻被雪藏。過了一陣,換來的是一批有地位的人士,個個有銜頭,看似有理得多,但說到底,都是繼續周融未完的話,從反佔中開始打擊直到反罷課。大包圍恐嚇之後,開始逐一對付,除了派出大量五毛到處製造留言外,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曾被某報章全頁攻擊,中大學生會長張秀賢也連續兩日收到假扮香港傳媒的郵件。
這是一個壁壘分明的年代。有時候,一個人從二選一的抉擇中挑選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在認清問題後,跟旁邊的人分享。這不是一個佔中抑或不佔中的問題,別人不支持佔中,這不是問題,但是如何跟他們數清現在的形勢卻是重點。無奈的是,現在的政治氣候,不能再噤聲不語。如何走下去,不是一個人面對的問題,而是香港人共同面對的問題。事到如今,錯失了很多機會,期望將來有路走下去,不要再局限在佔中不佔中,有時回歸基本步,不要再沉默犬儒,容忍一班牛鬼蛇神人人唱雙簧。
路,從來不是求出來,是由人行出來。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03:40

But who cares?                                                        週四 2014-09-25                       
Kang PS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10258914_499786403491348_1042845980952280537_o.jpg                               
來自25間大專院校的1.3萬學生週一(9月22日)在中文大學百萬大道參與爭取真普選罷課集會,為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專學生罷課。
前中文大學校長和前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在這之前指大學生罷課不算是犧牲,只是做騷罷了,即便大學生都罷課了,也只是教授樂得有一天假期。But who cares?這般的冷漠與不屑,出自一個現任行政會議成員之口,或多或少反映了政府對學生究竟有多關心。
政府回應說,「尊重同學對民主理想的追求和執著,以及對香港未來的期望和承擔??,政府深信本港政制能夠向前邁出重要一步,必定比原地踏步好。」 公式化的回應,既得體又政治正確,但卻感受不到政府對學生一絲的關心。
執筆之際,「佔中」仍未發生,但大家都清楚知道,「佔中」短時間內即將發生。「佔中」遲遲未發生,只因為「佔中」發起人和絕大多數的支持者都不希望「佔中」發生。「佔中」的弔詭性就在於「佔中」一旦發生,即意味著整個運動自去年一月迄今的努力完全失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佔中」的弔詭性就在於,這一場數千甚至逾萬人的、連續數十小時的「盛宴」其實是有掙扎、有恐懼、有犧牲、有苦難的,這一杯「苦酒」沒有人想飲:「如果可能,求使這杯離開我。」然而,八月底人大常委會落重閘的決定,一夜間催生了「佔中」。But who cares?
人大的決定使到港人突然驚覺,循序漸進的普選不過只是原地踏步,對「一國兩制」信心的淨值創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該項調查自1993年開始以來的最低記錄,而對中央政府的最新信任淨值是1997年2月以來的新低。 政府缺乏認受性,無法有效管治,社會不斷撕裂。But who cares?   
深夜,面書的朋友上載了一封信,是一個年輕媽媽寫給才剛上中一的女兒。女兒告訴媽媽想罷課,媽媽嚇了一跳,這麼小的年紀,她真懂得罷課的意義嗎?忐忑不安的媽媽和女兒討論了好幾次,又持續對談了好幾天,每次女兒都會主動問︰「媽媽,我是否可以罷課?」究竟有誰願意聆聽中一學生所關心的?Does anybody really care?
到了要交家長同意書給學校的那天,媽媽又再一次和女兒對話,很耐心地聆聽,又仔細反覆查問。女兒清晰的回答,終於讓媽媽知道,女兒所關心和所懂得的,比媽媽想像的還多。終於,媽媽深信,女兒「那鍥而不捨的精神,是天主對她的恩賜。」於是,媽媽尊重女兒的選擇,給校長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然後,又給女兒寫一封信,對她說,「親愛的女兒,我在乎的,I care!」媽媽對女兒的尊重和信任,令我徹夜感動不已。
從權力和政治的現實來看,我們大可冷漠和不屑地說,“But who cares?” 但只有在關懷和憐愛中,我們才願意聆聽和接觸,我們才會說,「我在乎的,I care!」   
這城市有許多聲音,有掙扎、懼怕、苦痛,也有喜悅、盼望、感恩。值得慶幸的是,這城市原來有很多同行者,他們說,「我們在乎的!We care!」   
註釋:
        〈萬人罷課集會破記錄〉,《明報》,2014年9月23日。
「在九月上旬進行的調查顯示,各項港人信任和信心指標都全面下跌,很多跌至多年來的低點。具體而言,巿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最新信任淨值分別是負7和負22個百分比,較三個月前大幅下跌12及14個百分比,分別是2003年6月及1997年2月以來的新低。??對香港前途和一國兩制信心的淨值,就分別下跌11及20個百分比至負4及負19個百分比,前者是2003年4月以來的新低,後者更是調查自1993年開始以來的最低記錄。」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發放最新信任及信心指標的調查結果〉(2014年9月23日,新聞公報)。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05:49

從恐懼到勇氣──一位信徒的自白                                                        週五 2014-09-26                       
普世頻道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LUN_EC_1.jpg                               
文:呂君麟
面對著政制改革,中央及特區政府一直在設限,希望推出包含篩選成份的政改方案,繼續掌握權力控制香港。在基督信仰上是不合乎公義原則的。經過佔中商討,到七一遊行及七二留守,五百多名示威者被警方暴力清場,當中警方的處理方式是過份使用暴力的。而面對七二留守,我心中充滿了恐懼,亦源自政權散播的白色恐怖。
聖經教導我們要「行公義,好憐憫」,為著爭取一個人人平等的普選制度,我相信是基督徒應有的責任,所以信仰當中的公義,便是要我們參與爭取。當我們看見有不公義時,除了要指正之外,更要透過信徒參與將公義實踐。因我們的耶穌基督都是如此實踐的。而我心中的恐懼就好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情況。當中包括了自己對危險的恐懼,以及面對極權下的恐怖。而路加福音3章14節都提到兵丁問施洗約翰要如何才能得救,約翰告訴他不要以強暴待人。當中意思即使對罪犯都不可以強暴或使用過份武力,更何況是一班靜坐的市民。
在此議題上,基督徒是不可迴避的,當中包含了上帝的公義。地上的公義是要由門徒去實踐的,所以整件事上基督徒是責無旁貸;而聖靈亦似是基督徒內心的良知,去讓我們去將真正的福音實踐,我相信福音並不只是個人層面得到上帝的救贖;更重要是,我們是上帝所挑選的,要在地上建立上帝國。
作為基督徒,我知道單獨面對政權下的恐懼是會跌倒的。所以基督徒之間更要透過群體的支持去戰勝這份恐懼,透過看到了七二留守的學生,面對警察武力清場都保持非暴力抗爭,對我來說,讓我有機會去正視這份恐懼,原來也不是太可怕,我知道之後再有留守佔領時,我將會更有力量去面對。而我們透過這種非暴力抗爭,更可以將政府的不公義顯現,讓更多人的力量一起聚集,最終迫使政府面對人民,建立公義的普選制度。
編按:以上為呂君麟的神學反省功課,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恐懼。而當阿麟走出恐懼之後,他參與了和平佔中的剃頭決志行動。以下是他的感言,普世頻道特別轉載,藉此鼓勵一眾想參與佔中抗爭的朋友。

今天,我終於有了足夠勇氣,讓自己在光明下行走。
拿著咪,說出了心底話:
1. 我一直參與佔中運動,由D Day1開始直到今天,內心一直都覺得自己可以在後方支援,相信有和中共談判的空間,但到了現在,人大落閘了,沒有退路了!一直都在擔心,在害怕,真的要作出決心,要走在前線,作出公民抗命了!這是一種無形的恐懼。七二留守,我沒有參與,因為害怕,但今次我不再退了,面對著數十支Cam,原來都不是太害怕!
2. 走出來抗爭,其實都唔係為自己!我只是唔想我們的下一代,要生活在一個極權、文革式批鬥、謊言當作真話的香港;所以我們有責任走出來,為下一代,為以後的香港人,建立一個平等,公義的社會!
3. 一直參與在佔中運動當中,但傳媒次次都只是提到「佔中」,其實最重要是「愛與和平」,每一次都是以愛與和平作為行動的依據!
我第一身的參與,是希望朋友們都覺得這是一次和平的抗爭運動。現在香港的民主簡直係大倒退,究竟大家甘願放下幾多,來換取真正的民主自由?這就看大家對民主有多大的決心。

克 飞 发表于 2014-9-29 21:16:32

回复 38# 和者盖寡A

港元动的很小的, 这三天港元跌了2%, 股市也下跌我就不算了.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20:31

回复和者盖寡A

港元动的很小的, 这三天港元跌了2%, 股市也下跌我就不算了.
克 飞 发表于 2014-9-29 22:16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搞数学的,都是算得太精细。远期效果,隐含效果,综合效果,你们是往往看不到的。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21:45

世代價值之爭                                                        週一 2014-09-29                       
edison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IMG_1.jpg                               
926,一個將會被香港人銘記的日子。那夜,一次有組織的重奪行動,激起一次從未見過的波瀾,演變成大批市民參與的佔領行動,成為世界新聞的中心。這次行動會演變成甚麼,沒人說得準,但目前已有幾點值得討論和思考。
就筆者實地所見,大部份示威者都是年青人。當然這是因為這場運動本是由學生發動,特別能感召同世代的人,而且他們無太大家庭、經濟的包袱,無後顧之憂。除此之外,更深入地分析,這場佔領行動其實更是一場世代價值之爭。
長久以來,反佔中一派所提出的理由不外乎是「佔中是違法行為」、「佔中影響香港經濟發展」。然而香港的年輕一代仍義無反顧地進行佔領,正正是在說明他們不在乎所謂的「影響香港經濟發展」。為甚麼?因為年輕一代根本無法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益處:香港物價高企、人工升幅追不上通漲、上車無期,加上各種不公義的事件如菜園村事件等,對年輕人來說,經濟發展不但「與我無關」,更是既得利益者的擋箭牌。
因此,不論事態發展如何,「經濟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價值觀將會不停被衝擊,香港的發展路線必須作出改變,否則社會運動將無日無之地發生。
另一方面,佔中行動久經安排,佔中三子由最初的希望之星,竟逐漸失去民心,甚至有人覺得他們是負資產,聽到他們宣布提前佔中便想離開政總。更甚的是,事態發展迅速,相信已經遠超三子和學聯的想像,現在行動的規模和內容應該跟他們預計的相去甚遠。這場運動已經不受任何組織帶領,即使學聯緊急呼籲群眾撤離,卻變成擴大戰線,而這點(情況失控)相信會成為反對者攻擊的理據。三子一直精心策劃佔中行動,到正式開席前竟出現如此戲劇性的發展,實在叫人意想不到。最後的一點,姑勿論以上分析是對是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從此不再一樣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24:34

英雄無用-寫在長毛跪低時                                                        週日 2014-09-28                       
KENTONESE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001_116.jpg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長毛會跪在你面前?
我身邊有許多敬重、愛戴長毛的朋友,同樣地,也有許多朋友討厭、憎恨這位快將60的直選議員。但沒有一個否定梁國雄是一個領袖。
又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黃之鋒、周永康等人會被粗暴拘捕?從何時開始,我們這片土地只有學生及長者站在前線?由那時開始,最沒有談判籌碼的人反而在領導抗爭?
我不喜歡英雄主義或者浪漫主義,我覺得任何大事都需要大多數人參與才可以成事。但我卻十分贊同,這些英雄行為,這些浪漫氛圍,會喚醒裝睡的大眾,睜開雙眼去看清這個世界。
昨晚有人突然宣佈提前佔中,令不少留守政總的市民覺得運動被騎劫,敗興而去。長毛三番四次站台挽留民眾,更走到不同地方下跪,打動了不少準備離開的人們,亦立即傳遍facebook,令不在現場的香港人(也包括身在柏林的我),知道情況有多嚴峻。
我相信任何人都知道,一個只有狂熱,空有理想抱負,沒有行動計劃的活動,是不太可能成功的。歷史只會記載事情始末,口耳相傳的只有回憶觀感。在局中,人們容易被身邊氣氛感染,被熱血蒙蔽視線,只會叫口號而不反思口號背後的意義。
警察暴力對待學生,學生衝擊政府,政府漠視民意,佔中影響經濟…… 連日來,你聽過的、為之憤怒的還少嗎?
我身邊有許多支持抗爭、甚至走上街頭的朋友,同樣地,也有許多朋友對這抗爭反感、甚至出言謾罵。但我沒有unfriend當中任何一位,因為我知道我們出力保衛的,是我們所有人發表自己意見的自由。這是我們手上最後一張可以改變現狀的牌,是我們保持思考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香港再沒有反對聲音,再沒有其他意見,只有一言堂一錘定音,你還有方法去認清真相嗎?
真理越辯越明。大前提是,我們仍然可以發聲,仍然可以思考。
當你看見長毛跪低時,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轉身離去?為什麼要留下?為什麼你當初會站出來重奪公民廣場?他勸你留低,留低的,不單只有殘留的軀殼,還有你明辯是非的能力,還有你差點忘記的初衷。
不要忘記你發聲的理由。
多謝每位站在最前的英雄,你們喚醒了在裝睡的人,也喚醒了被熱情沖昏頭腦的人。讓市民大眾一齊迎接光輝歲月吧。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29 21:26:24

我們是有人情味的群眾,不是「暴民」                                                        週一 2014-09-29                       
T-rexx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tate.jpg                               
沒有出來的人,請不要視我們為「暴民」。
我們為了香港的未來,從不同地區走出來,互不相識,在平日相遇,很多時候都是不揪不睬,每個人都很像隔著很冷的膜,很冷漠。但在此時此地,我竟感受到人群的愛。
我不單感受到我們愛香港,不想香港變成中國殖民地,不想香港沒民主,我們更感受到我們關愛身邊的人。
這數天,我們互相照應。為了讓戰友減輕痛楚,我們找尋良方,有人送上毛巾,有人送上眼罩口罩雨衣,有人送上清洗胡椒噴霧和催淚彈的水,有人甚至不理警方恐嚇,用盡所有方法送物資前線,例如把雨傘從天橋吊下來。
得到物資後,我們沒有想過一人獨享。為了讓戰友的身體健康,我們樂於分享食物和水,我們甚至不捨得吃,怕更餓的人不能充飢。警察威脅會出動胡椒噴霧和催淚彈時,我們不是爭先搶眼罩等物資,反而唯恐身邊人未能使用。你們可有關心身邊的陌生人?我們不時主動問進場的陌生人有沒有帶足夠物資和告訴他們如何取得物資。
這個所謂的戰埸充滿溫情,大家互相支持,就好像對待家人一樣。我們這些你口中的「暴民」,除了汗味,就只有人情味。你們不是說香港人已沒人情味嗎?人情味不在只顧金錢和維持虛假安定繁榮的人身上,它在金鐘,它就在示威者身上,它就是在你們眼中早死早著的「廢青」身上。

諷刺的是,警察派便衣滲入,試圖摧毀我們之間的信任,更阻止市民支援示威者。他們意圖消滅埸內共享互助的精神,有些平日自稱懷念昔日人情味的人竟拍手叫好?
拜託,請別把我們當作魔鬼,魔鬼沒有愛,我們有。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9-30 13:42:15

中國其實還是不夠自信                                                        週二 2014-09-30                       
泡泡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15212724397_4b41b8e201_z.jpg                               
文/讀者來稿
香港人心的流失似乎不可挽回了。當特區警察向“佔中”民眾使用催淚彈時,“愛國”與“愛港”就不再是可以和諧相處了,逼著香港人要從中二選一。
局勢本不應變壞到這個地步的。當初中央政府承諾2017年允許港人普選特首,港人基本上是歡欣鼓舞的,這個他們在英國殖民統治百年中從未實現的夢想,卻在回歸中國不到20年間就有可能實現了。
然而今年8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香港2017年普選方案,卻令事情起了大的轉折。這個普選方案規定:從2017年開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但須組成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二至三名行政長官候選人。
香港反對派認為,這種由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並且限定候選人數的做法不是真正的“一人一票”,被他們斥為“假普選”。
而在此前,從港澳辦到中央政府的一些高官在不同場合發表的關於“特首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的表態,更令香港反對派懷疑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2017普選方案,用意就是要選出中央政府滿意的人選。
有人也許要問香港反對派:難道中央政府滿意的人選,必然不討港人的喜歡麼?香港反對派也會反問:難道港人滿意的人選,不是中央政府滿意的麼?
癥結即在此:香港反對派和中央政府互不信任。在香港反對派看來,香港都已經回歸中國17年,香港人滿意的特首人選應該也是中央滿意的。如果中央對此點還不放心,那麼只能說明中央仍把香港人當外人,“一國兩制”的承諾並不真實。
中國的不自信
就事論事,我非常理解港人的懷疑和憂慮。中國政府雖然號稱“三個自信”,但在很多問題上顯示出極度不自信,尤其是在對大陸內政的處理上,動輒使用強力手段壓制反對和批評意見,對一些敢於依法抗爭的律師和敢於行使言論自由權的媒體人訴以“尋釁滋事罪”,給外界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
這一切港人自然看在眼裡。港人比大陸人更有權利意識,更珍惜已有的自由,並希望獲得更大的自由。當然不希望熱切期盼的“2017一人一票”被中央政府曲線破壞。而中央政府面對香港反對派的抗議,不願做一點退讓和妥協,終於逼成“佔中”行動的發生。
香港的命運,中國的形象
竊以為,香港“佔中”類似25年前的北京天安門事件,但比25年前會更加重創中共的形象。原因在於25年前的天安門被封鎖,外國媒體很難接近和做即時報導。但今天的香港,匯聚了世界各大媒體,一個拍攝民眾流血受傷的鏡頭在互聯網傳播下就可讓全世界人即時看到,何況連續多日的24小時直播!
在英國可以允許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政府的“不退讓”顯得野蠻有餘、??文明不足。香港人不過希望一人一票選個特首而已,又不是鬧獨立,有什麼可怕的?即便選出一個不太聽中央話的特首,只要他能治理好香港,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不正是“一國兩制”的體現麼?在“一國兩制”的精神下,愛港不就是愛國麼?
況且在香港和大陸經貿關係越發緊密的今天,任何一個特首想要治理好香港,也必然會在相當程度上維繫好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以獲得中央政府的支持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
因此在我看來,中央政府堅持要選出自己滿意的特首,其實還是不夠自信。不自信才會固執己見不做讓步。這種“固執”會使“一國兩制”蒙塵,會使得本來困難的台灣問題更加無望解決。
更多香港占领中环示威报道,点击泡泡網民報告的“What's Up 香港”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独立媒体——听香港人自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