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中国”者应当明白——春秋大义,华夷之辨!!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大炮 于 2013-11-23 19:22 编辑孔子作《春秋》,所要揭示的根本道理,被称为“春秋大义”。简单地说,这个中心思想被称作“华夷之辨”,也叫“夷夏之辨”。意思是华夏和夷狄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华夷之辨”与“春秋大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弱,无力制约诸侯国,导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蛮、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渐成为诸夏的一份子,形成了“华夏民族”。周朝王室的衰弱,为维护华夏民族的生存,齐桓公宰相管仲倡“尊王攘夷”政策,确立周朝王室的正统地位,在周朝王室的衰弱无力制约诸侯国,外族频频入侵周朝势力范围中原情况下,诸侯国制定出攻守同盟,共同维护周朝的完整和华夏一脉。
中华文化,以仁义为心,礼仪为形。孔子作春秋大义,提倡华夷之辨,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仪作量度。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国,能行礼仪,则褒扬而进之。“尊王攘夷”后的“华夷之辨”,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为基准的,同化汉文化的民族都视为开化文明的华夏之一员,反之,就是没开化的野蛮民族和野蛮人。
中国历史并无“民族”概念,乃是以文明与道德划分人群
如果我们把某一个少数民族冠以“夷”,只把汉族叫做“华夏”,那当然是狭隘的。如果将伦理与人性作为判断夷夏的准则,那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有“夷”有“夏”。这就超出了血统和人种的狭隘区分了。而这千真万确实是我们祖先的本意。在孔子的时代,中原各国和游牧部族在文明和野蛮的对立上是很明显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夷夏之辨”就超出了血统和种族的划分,展示了它深远的内涵。比如:在战国时期今天的蒙古高原兴起一个强大的民族叫做匈奴,和中原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最后被东汉大将军窦固彻底击败。匈奴发生了分裂,南匈奴顺归了中原,完全接受了儒家的伦理和文明,其中的贵族还被汉朝皇帝赐姓为刘。它就完全被接纳为华夏的一部分了。今天祖居内蒙、山西、河北一带的刘姓的中国人,部分人的祖先其实是匈奴。
西晋以后的16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建立了一个政权,还承袭了“汉”的国号,也没有人质疑说,你是匈奴人,怎么能用汉朝的国号?
一千多年前北方鲜卑族兴起,曾经统一长江以北的中国,史称“北魏”;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纳了中原地区的文明和制度,它也成了华夏族的一分子。北魏皇室本姓拓拔,后改姓元。历史上不乏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他们的血统各异、宗教思想也各不想同;但只要接纳了儒家文明的道统,中原百姓就认可它;知识分子也认可它,认为它是“夏”而不是“夷”。所谓《二十四史》中,有多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魏史、金史、辽史、元史...不胜枚举。
什么叫中国人?
儒家“道统”,核心是伦理规范、与道德律条。把这样的文化装到内心并且付诸实践的人是华夏儿女,也叫“中国人”。“中国人”是具有这种文化和心理特征的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包容力最强的民族,
李唐皇室就有西域民族的血统。五代十国里有个“后唐”,是沙陀族所建立的,照样沿用“唐”的国号。唐玄宗年间,五品以上的武官中,所谓胡人占了一半。著名的兵马大元帅哥舒翰是突厥人、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是高勾丽人、引发“安史之乱”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有一半契丹人血统。当时各民族的杂处,也确实引起了一些人的争论,这些胡人能做中国的官吗?
有个故事,唐宣宗大中二年,有一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取名李彦升。他在中国居住久了,汉语十分流畅,而且熟读四书五经,于是也要报名考进士。还得到了宣武节度使卢昀的推荐。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庭还引起了辩论。那时没有“永久居民身份”这一说。一个外国人,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应不应该有公平的机会,考中了是不是也要做官呢?最后辩论的结果是,他既然读了四书五经,内心接受了圣人之道,那就是中华儿女,既然是中华儿女,当然就能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做中国的官,就和其他士子完全平等。最后这个李彦升真的是考取了进士
当时有一个叫陈黯的进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华心》,来说明到底什么是华夷之辨。里面说:“有生于中洲,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这就是说有的人生在中土,但行为不仁不义,是有我华夏人的面孔,而内心是蛮夷;有生长在远离中土地方的人,但形为合于礼义的要求,那是有异族人的面孔,内心是我华夏子孙。”他又明确的说,“华夷者,辨在乎心”,是不看外表的,“辨心在查其趣向”。一句话总结就是说:谁是华夏儿女?不看外表,不看血统、是看内心。而分辨其心,就要看他的行为。
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如果他的内心和行为都合于礼义,那他就是华夏儿女、就算中国人!这确实就是我们祖先的本意!
唐昭宗时,又有个叫程晏的人写了一篇《内夷檄》,讲的是同一个意思,他说:“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是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说得更名白了:有人顶了个华夏子孙的名字,但内心却是蛮夷;另一些人有外族人的名字,但内心却是我华夏。所以,如果有所谓的中国人抛弃了仁、义、忠、信这些品质,那就是我中国之内的蛮夷。如果这种人就在身边,又哪里用得着外敌再来入侵呢?我们中华就已经沦陷了啊!
“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是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程晏《内夷檄》
白话:如果有所谓的中国人抛弃了仁、义、忠、信这些品质,那就是我中国之内的蛮夷。如果这种人就在身边,又哪里用得着外敌再来入侵呢?我们中华就已经沦陷了啊!
一针见血啊!!今天的所谓“爱国者”们,请你们对照一下这句话,有几人能称得上“中国人”! 人民大会堂,冠盖如云。用“夷夏之辨”的镜子照一照,试问有几个华夏儿女!!
今天的中国人,要做华夏儿女,不要做马列子孙!不要背离了自己的祖宗!
尊夏攘夷、恢复中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人民大会堂,冠盖如云。用“夷夏之辨”的镜子照一照,试问有几个华夏儿女!!
今天的中国人,要做华夏儿女,不要做马列子孙!不要背离了自己的祖宗!
尊夏攘夷、恢复中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3-11-23 18:5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这大傻比, 和自虐狂酒糟一样, 整天靠自我糟践过活。
唠着唠着就下道,你谈中国, 动不动扯你马列祖宗干嘛?
还又涂颜色又放大的, 一点都不自信。
克巴大疱,你做马列子孙还不够格, 那是你父母当年哭着喊着要当的。 你这个败类别搞差辈了 这蛋扯得远的?来都来了,还成天没完没了的扯,扯又木一个真爱,,恨就别扯
真tmd一堆尿泥白痴! 本帖最后由 猪头7 于 2013-11-23 21:31 编辑
孔子作《春秋》,所要揭示的根本道理,被称为“春秋大义”。简单地说,这个中心思想被称作“华夷之辨”,也叫“夷夏之辨”。意思是华夏和夷狄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3-11-23 18:2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给我稍等一下啊!!!!春秋另一大要义——“尊王”哪里去了???让你丫吞了???
春秋要旨
尊王:尊天子,护中央权威,反对区域独立称霸,拥护天下一统。
攘夷:明辨华夷之防,发扬文化之大义。曰:“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国,能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凡与夷狄结盟,跟夷狄狼狈为奸,或用夷狄风俗的诸侯,则为春秋笔法所贬黜。华夷之辨,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义作量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7%8B%E5%A4%A7%E4%B9%89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大炮 于 2013-11-23 21:12 编辑
地板的那一位虽然是流氓骂街、泼妇打滚。不过也说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谈“夷夏之辨”就要谈到马列?如果不能所学习到的知识分析现实的事物,学习历史就是无用。
有马列窃居庙堂,则无中华的复兴。中华复兴必定是道德复兴、文艺复兴。马列就是今日戕害中华之夷狄、率兽食人之贼子。贼不可以不伐、夷不可以不攘。不攘夷,则不能明华夏;不伐贼,则不能立正道。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一句名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稍微远了一些 虽然你是来找茬的,不过这个问题可以回一下。
“尊王攘夷”在春秋时代被提出,内容是非常具体的。“尊王”是指尊崇周王室、周天子。原因是周天子乃天下共主,是诸夏的联系纽带,不是你说的什么中央权威、或区域霸权一类的东西。攘夷的“夷”是指犬戎、山戎、赤狄、白狄等部族。
但这些具体条件随着时代的推移都不存在了。但“华夷之辨”这个概念经过孔子《春秋》的阐发,却有了历史命题、和哲学命题的高度。“夷”不再指某一具体的部族,而是指一类性质的行为。而“尊王”也是一样。“尊王”概念的核心和实质是“尊王道”,不遵行王道的桀纣之君,儒家也不承认他是“王”。孟子所谓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就是这个意思。“王道”是儒家道统的另一种表述,它代表儒家的政治理想、目标、一套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所以“遵王攘夷”,如果要放大成“华夷之辨”同样高度的历史命题,它的内容是——尊王道、攘夷行。
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说的“皇路当清夷”,即是此意。
不知你听明白没有,总之我尽力给你解释了。
你给我稍等一下啊!!!!春秋另一大要义——“尊王”哪里去了???让你丫吞了???
春秋要旨
尊王:尊天子,护中央权威,反对区域独立称霸,拥护天下一统。
攘夷:明辨华夷之防,发扬文化之大义。曰:“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国,能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凡与夷狄结盟,跟夷狄狼狈为奸,或用夷狄风俗的诸侯,则为春秋笔法所贬黜。华夷之辨,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义作量度。
猪头7 发表于 2013-11-23 21:0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本帖最后由 猪头7 于 2013-11-24 12:26 编辑
不知你听明白没有,总之我尽力给你解释了。
克虏伯大炮 发表于 2013-11-23 22:29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是很尽力的在偷换概念避重就轻模糊"疆域",这点从"具体条件","阐发"这几个关键字就能看的很明白。
春秋讲的尊王那一套,在实际政治表现上就是中央集权,专制独裁,而“攘夷”则是在文化上搞专制,实际上就是在为帝王专制服务的文化"洗脑",蛮夷变为华夏的前提是夷狄要全盘接受中华文化,潜台词是认中华皇权为宗主,跟“文化宽容”哪有一丝一毫的沾边。不信的话你看下从西汉开始到大清结束然后又从天朝偷偷开始的帝制手段就知道了,孔大圣也是因此才被奉为五毛之祖师爷的。当今天朝阿共仔奉行的马列主义虽然是西来产物,这点谁都无法否认,但至少人家还是照着专制的那一套手法在搞,而台湾的中华明国学西方搞的三权分立的思想还他妈真的在搞三权分立而不是学阿共仔玩挂羊头卖狗肉,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蛮夷之术,儒家之敌,孔九爷泉下有知,估计也会活活气活过来。
也就是说,要辨别“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是不是“华夏儿女”, 首先必看其是否尊奉帝王专制,然后再看其他方面,这就是被你吞掉,然后又试图“很尽力”的模糊掉的春秋大义的尊王要旨。 按这个理论,中国只在大陆上被灭过一次,现在只有中华民国是中国人自己的正统国家。 按这个理论,中国只在大陆上被灭过一次,现在只有中华民国是中国人自己的正统国家。
酒中仙 发表于 2013-11-24 12:0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学着西方人搞三权分立的还自称正统?和天朝搞马列主义的阿共仔是一路货色 学着西方人搞三权分立的还自称正统?和天朝搞马列主义的阿共仔是一路货色
猪头7 发表于 2013-11-24 12:2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台湾搞了三权分立同时也最好的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 本帖最后由 猪头7 于 2013-11-24 14:12 编辑
台湾搞了三权分立同时也最好的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
酒中仙 发表于 2013-11-24 13:2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政治路线相去十万八千里,文化方面学的再像也只是在模仿,谈不上正统,这跟改姓入赘到别人家就不要想着跑回去分家产一个道理。
总之,搞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和搞马列主义的天朝都是半斤八两,哪边都谈不上正统,现存的那些儒家“文化传承”,充其量只是在自娱自乐的个人修养而已,跟跑步扭屁股练XX功没啥区别,要拿他来分"华夏儿女",你还是先把帝制复辟了再说。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大炮 于 2013-11-24 14:18 编辑
夷夏之辨、尊王攘夷和“中央集权”毛线的边的都不沾。
“尊王攘夷”被提出来的时候,那是春秋时期,中国还没有“中央集权”这一说,孔、孟都是推崇周礼的,孔子的目标是“克己复礼”,就是指的周礼。周礼是讲分封的,不讲中央集权的。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搞的,是反古制的,当时儒家是反对的,秦始皇还坑了几百个儒生。
就你学的高中《社会发展简史》那点马列主义的ABC,连点历史基本常识都没有的,就别乱喷了。喷两句就露馅,跟你说话完全不在same page上,我就不浪费时间了
你是很尽力的在偷换概念避重就轻模糊"疆域",这点从"具体条件","阐发"这几个关键字就能看的很明白。
春秋讲的尊王那一套,在实际政治表现上就是中央集权,专制独裁,而“攘夷”则是在文化上搞专制,实际上就是在为帝王专制服务的文化"洗脑",蛮夷变为华夏的前提是夷狄要全盘接受中华文化,潜台词是认中华皇权为宗主,跟“文化宽容”哪有一丝一毫的沾边。不信的话你看下从西汉开始到大清结束然后又从天朝偷偷开始的帝制手段就知道了,孔大圣也是因此才被奉为五毛之祖师爷的。当今天朝阿共仔奉行的马列主义虽然是西来产物,这点谁都无法否认,但至少人家还是照着专制的那一套手法在搞,而台湾的中华明国学西方搞的三权分立的思想还他妈真的在搞三权分立而不是学阿共仔玩挂羊头卖狗肉,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蛮夷之术,儒家之敌,孔九爷泉下有知,估计也会活活气活过来。
也就是说,要辨别“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是不是“华夏儿女”, 首先必看其是否尊奉帝王专制,然后再看其他方面,这就是被你吞掉,然后又试图“很尽力”的模糊掉的春秋大义的尊王要旨。
猪头7 发表于 2013-11-24 11:4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