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235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金时代 (2014完整无删节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7:0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和者盖寡A 于 2015-9-6 21:26 编辑

黄金时代 (2014完整无删节版)主演: 汤唯 / 冯绍峰 / 王志文 / 朱亚文 / 黄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EXtn_qDxe0

沙发
发表于 2015-1-6 17:09:43 | 只看该作者
占个沙发,晚上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8:3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者盖寡A 于 2015-1-6 18:38 编辑

http://movie.mtime.com/181317/reviews/7811449.html

红的《黄金时代》贯穿一生(褒)


参加了时光网组织的点映活动,时长近3小时的电影,我竟未离座一秒。

废话不说了,以下文章中,谈及电影的少一些,谈及文学的多一些,因为,说这部电影,是躲不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一段黄金时代的。



黄金时代
The Golden Era
(2014)

从鲁迅说起

我们这一代人,和文化、文艺、文学稍微沾点边甚至以此为业的一代人,对于鲁迅是有情怀的。

这情怀始自那些需要“背诵全文”的入选教科书的文章,高潮是在自由主义思潮渐入没落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终于“把鲁迅赶出课本”的一场运动。

我对鲁迅的情怀,其实始自父亲。他书房内那幅与真人几乎同比的先生画像,是我对鲁迅最深刻的记忆。

其实我是没有特别系统地读过先生作品的,所知也就是大众文学共知的那些骂人骂到笔抽筋、字里行间却不见一个人体生殖器官名词或性类动词的名篇。

但我还是爱鲁迅,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活在当下委屈压抑无从释放的文字情怀。

就像那张《黄金时代》海报的slogan:想骂谁,就骂谁。



这个鲁迅像不像?

点映结束后,制片方把萧红、萧军、骆宾基的后人请上台和观众交流。几位后人对影片赞不绝口,其中也包括对王志文诠释的鲁迅,但还是提出了一点意见:“就是有点胖”。

其实,3个小时的电影,我居然毫无尿点,从未起身,坐足180分钟,然后又听了半个小时的制片方交流。我总是想不出,以前有没有过这样久长的坐史。

不说尿点了,只说泪点。影片大约在100分钟后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导演设计出的顺其自然的高潮和泪点,包括萧红和萧军第一次分手时萧军拿着四个梨子在火车台送别,萧红在香港重病入院后的几次折腾。

但是,我的泪点一向异于常人。

看到鲁迅和二萧坐在咖啡馆里谈论文学和时局时,我竟然有了泪点。

事后想想,我真是不该在这时落泪,因为那样的话,之后先生墓碑前海婴刻字时我就真的哭不出来了。

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先生说起时局,语气平缓、平淡、平和、平静、平如镜湖,却字字犀利入骨,说起那些所谓的文化人,墙头草两面派什么的,脸上是带着鄙视的。

我想萧红听着时,是不太懂的,因为她根本不关心政治。但她又是懂的,因为她应该明白文字如药,或毒或医。

我想,就是在那样一种触发下,王志文诠释的鲁迅如此逼真。

先生教诲的每一个字,你便听了罢,所有情怀,都在里面了。

这一段,编剧写的好,演员演的好,导演在时间上给的足,在我看来,有鲁迅的年代,真真是个黄金时代。



萧红的黄金时代到底在哪儿?

虽然萧红东渡日本时,在写给萧军的信中,把这段衣食无忧的日子称为自己的(笼子里的)“黄金时代”,但在她悲苦动荡漂泊传奇短暂的一生中,真正的黄金时代,是与先生共处的那一段日子。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过鲁迅,因为我们没有和他同时代的体验,但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甚至在某些时刻激励着我们,最重要的不是他骂了谁,横眉冷对着谁,笔下塑造了谁,而是深藏于他那些文字背后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世罕见,甚至绝种。

还有一种理解,萧红的黄金时代是在抗战中的西安。这有些牵强,但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那是她和萧军在一起的最后一段日子,那是她短暂一生中和丁玲的唯一交集,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安逸。

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的话,丁玲和萧红,应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坛最璀璨的女性。

突然想起个题外话,点映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有位女观众向制片方提问时,竟然问了个和这电影不沾边的文体:“你们准备何时筹备拍一下张爱玲?”

呵呵,真是个文艺女青年啊。在萧红短暂而充满苦难的一生中,与其平行其时的张爱玲在做些什么呢?



黄金时代的定义是什么?

萧红的黄金时代到底有多长,在哪个阶段?

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这部电影最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一个有关黄金时代的命题。

点映结束后,我向制片方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片名是一开始就想到的吗?还是后来改的?”

制片方说了最初的片名,很长的一个名字,当时我没记住,但听上去很雷人,回来百度才知道,叫《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

这个长长的名字,瞬间让萧红和影片整体的格调low了几层楼。

其实,黄金时代是个很好的命题,可什么才是黄金时代呢?

说到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华文经典小说《黄金时代》。

王小波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文革为背景,以性为轴心和框架,描述了一些压抑环境下的试图释放与解脱的人物。

之于人,所有最最珍惜、罕见的,就是自由。

之于自由,所有最最珍惜、渴望的,就是爱情。

电影《黄金时代》的汤唯版海报的slogan是这样写的: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如果可以这样活,那么,贫穷疾苦愤怒动荡漂泊,以及短暂的时光,都一定是那黄金上最璀璨的闪耀。

恰恰,自由,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探索自由的情怀,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文明高度进步的伟大时代中,最最稀缺的。

没有了对爱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探索精神,手里拿着的黄金,是买不到一支烟的。


谢谢观赏,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8:3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者盖寡A 于 2015-1-7 12:28 编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61712/
萧红内向生长 (贬)
jSeraph
4 2014-10-24 09:24:09

  [黄金时代] — 萧红内向生长
  
  “黄金时代”出自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萧红的一生,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激荡时代的一个侧面和文化人的众生相。
  
  那么这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吗?我觉得不是。传记片往往基于某本自传进行改编,取人物的某个阶段、某些重要经历进行描述和必要的渲染。而[黄金时代]收集了几乎全部萧红的生平材料、作品、他人回忆口述进行统计,覆盖了她尽管短暂但跌宕起伏的全部生命历程。不客气地讲,在素材的选取上这部影片接近于一本流水帐,从和历史的重合度上讲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一字一句都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哪怕是作为人物传记,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了电影的趣味性。
  
  此外,若看作传记片的话,它的统一性也是很弱的。对比拿奥斯卡的[国王的演讲],后者只选取了亨利六世克服口吃的一段励志故事,而[黄金时代]涵盖了萧红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经历,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阶段。如其开头的方式:汤唯直面镜头慢慢的,面无表情地道出自己的生卒年。显示了极大的叙事野心。
  
  这个开头也是这部影片叙事方式的代表,同时是几乎所有看过电影人提出质疑的地方:人物常常身在故事情境中,然而面向镜头向观众描述故事本身;有的镜头甚至是访谈式的,历史人物变身成为事后的被访问者,回忆萧红和萧红所处的历史情境。
  
  这些问题综合成了影片远离观众的斥力。这种斥力并非无心之失,而是有意为之。这构成影片定位上的矛盾:从影片的成本,前期的宣传和明星的罗致来看,它极力想成为一部文化大片,但影片又极度风格化,处处和观众的观影习惯、市场的需求悖逆。唯一贴合普通观众口味的,只剩下萧红的情史了,但哪怕在这方面其知名度又是远不如林徽因、张爱玲等人的。尴尬的定位使得票房惨败成为了必然。
  
  
  
  回归萧红本身,这部影片有没有观看的意义呢?
  
  对于萧红来说,黄金时代就是无忧无虑不带立场地写作,但显然她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尽管写了《商市街》,《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她更为人知的是与萧军、端木等人的感情纠葛,以及颠沛流离的人生旅途。
  
  黄金时代无法概括萧红的一生,甚至概括不了那个时代大部分文化人。所谓的黄金时代,实际上翻滚着历史巨变的洪流,长鸣着革命的号角,人人都面临抉择。
  
  萧红和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反。人们爱把她和萧军一同归为左翼作家,但这恰是她本人不认同的身份。在创作上,萧红主张自由的、不带立场的写作,主张为全人类写作。而在人生道路上,萧红背离了时代潮流,选择在战争的废墟中肆意但疲惫地穿行。
  
  人可以外向生长,也可以内向生长。外向生长的人参与到一切世俗事务中,自然而然成为庞大而有意义的事业的一份子,回首一生时他能说自己没有虚度;内向生长的人在内心构筑繁密的城堡,设置一道道谜题去拷问自己,回首一生也许还找不到归宿与答案。孰是孰非?
  
  起码在萧红那个时代,人人都在外向生长,但萧红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构成了萧红人生悲剧性的根源。时代的特殊性,令天地之大没有她可以“安静地写作”的容身之所和条件;童年的遭遇让她缺少男性关爱,造成其日后在感情中始终处于被动,敬爱的鲁迅的去世也成了倍于常人的巨大打击;而每个阶段的人生选择,致使其走向自己内心深处躲藏起来,却还是被战乱的冲击摧毁了身体。
  
  所有这些,并非构成一种理由或借口。所谓悲剧,并非通俗的善恶是非的反转,而是无意间构成的某种冲突,造成了灰暗难言的结局,一切却又像命中注定。萧红和那个时代,就构成这样一种极度不平衡又无法避免的冲突。时代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却碾碎了萧红的生命。但余香沾在车轮上,带到了我们身边。
  
  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影像中体验萧红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思考生长的命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6 19: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2:25:31 | 只看该作者
《萧红》在北京首映 宋佳:这部戏让我极尽崩溃
哈尔滨新闻网 2012年05月25日 04时03分 【显示字体:小 中 大】【打印】【关闭本页】我要评论

采访:阴祖峰

制作:牛显达


    哈尔滨新闻网特派记者 阴祖峰北京专电

    白山黑水,萧萧落红。

    她柔弱多变,却有火烧云般的热情,和呼兰河般清澈的心灵。

    她命运多舛,却以觉醒的态度和坚毅的文字与命运抗争。

    她,就是萧红。

    没有爱到不了的地方

    在影片中,童年时代的萧红在外公的影响下,开始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启蒙教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刚毕业的萧红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到哈尔滨。怀着身孕的萧红,被以回家取钱为由的未婚夫抛弃在旅馆抵债,奄奄一息。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萧军的出轨使二人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和萧军分开后,萧红又遇到了作家端木,两人最后流落到香港。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骆宾基的照顾下,于1942年1月病死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

    影片《萧红》最大程度保留了她传奇色彩颇浓的感情生活,编剧之一乙福海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经历,影片《萧红》不只是写爱情,而是写萧红的一生,但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作品、情感,特别是爱情。

    在影片中,被亲情放逐的萧红一直在追逐着爱情,她有时幼稚可笑,有时怨念十足,这有些凄美的感情生活贯穿了她的创作轨迹。而在这对爱的执著中,萧红以她女性敏锐的视角记叙了对社会和时代的独特感受,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传世经典著作。体现了萧红对文学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一样的霍建起 不一样的宋佳


时间运用、唯美画面、浪漫场景,内敛、深邃的表演和镜头运用,《萧红》延续了霍建起一直以来的人文情怀。

    长镜头、慢镜头、高速镜头为舒缓、隽永的味道起到了非常好的服务作用,而淡淡的风情则始终浸润整部电影。人物关系是复杂的,但影片对矛盾的处理却是淡淡的,点到即止的。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也是基本以黄绿为主,有旧时代的回忆,有无可奈何的诉说。叙事节奏的缓慢,让意象更多,并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和谐境界。线性叙事也是一贯的交错,有倒叙,有插叙,让人在故事中沉迷。矛盾冲突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片中被弱化,时间仿佛只是一个沙漏。

    难得的是萧红和萧军在雪中的一段激情戏,浪漫唯美。而萧红、萧军、端木三人同床的段落则诙谐幽默,让现场笑声一片,算是霍建起难得的轻松一面。

    宋佳在片中的演出可圈可点,喷云吐雾的自然,遭遇背叛的苦楚,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在她的动作和眼神中挥洒至极。如果说宋佳对年轻萧红天真的演绎是意料之中的话,那么成年后的萧红则被宋佳拿捏得火候十足。在萧红的内心世界中,她不会像其他的电影一样通过激烈的动作或者独白表现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眼神,即使是内心澎湃激荡,表情依然要不动声色,但是又要在不动声色中展现由于太过激动而压抑不住的感情。宋佳版的萧红,让人赞叹,她也笑说,相信会有人在观看影片后叫自己“萧红”。



诗般语言画样镜头 浓郁的哈尔滨元素


    许广平说:走出他的目光,到更开阔的天地。鲁迅说:你们两个人是刺猬,靠太近就会彼此伤害。《萧红》延续了霍建起的文艺风格,著名编剧苏小卫的加盟更为本剧的对白增添了更多的诗意。

    霞光中鸣着汽笛的火车、泛着露水的柳条以及飘洒在空中的雪花,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水彩画一样充满生机。从娜拉到鲁迅,再到许广平,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韵味十足。影片有着大的背景,但却在小的格局中讲述。从抓痒、系鞋带等细节中可以感受到霍建起一贯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萧红的故乡是黑龙江,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哈尔滨风光,索菲亚教堂、伏尔加庄园等,以及大量中央大街上的建筑和白种人,欧罗巴旅馆、手风琴、狗皮帽子,更是典型的哈尔滨特征,特别是人物间的东北方言,会让哈尔滨观众感到格外亲切。

    萧红侄子张抗:她选择了一条最苦的路点击观看视频

    印象最深的是萧红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惦记着创作和家乡,以及抗战的局势——她已经不考虑自己的生死了。

    萧红去世已经70年了,在这期间,人们对她的理解也有很多,有斗士的萧红,民族的萧红,爱国的萧红,人类的萧红……有一点是相同的:她是生活在人民中间,与劳动人民、劳苦大众紧紧相连的。

    和冰心、张爱玲等同时代女作家相比,她选择了一条最苦的路。

    影片播毕,灯光亮起,观众爆发出热烈掌声。宋佳流着眼泪起立致意,她哭着拥抱所有的剧组人员,直到接受记者采访时,仍不能自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2:34:07 | 只看该作者
4 2014-10-24 0909
  [黄金时代] — 萧红内向生长
  
  “黄金时代”出自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萧红的一生,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激荡时代的一个侧面和文化人的众生相。
  
  那么这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吗?我觉得不是。传记片往往基于某本自传进行改编,取人物的某个阶段、某些重要经历进行描述和必要的渲染。而[黄金时代]收集了几乎全部萧红的生平材料、作品、他人回忆口述进行统计,覆盖了她尽管短暂但跌宕起伏的全部生命历程。不客气地讲,在素材的选取上这部影片接近于一本流水帐,从和历史的重合度上讲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一字一句都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哪怕是作为人物传记,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了电影的趣味性。
  
  此外,若看作传记片的话,它的统一性也是很弱的。对比拿奥斯卡的[国王的演讲],后者只选取了亨利六世克服口吃的一段励志故事,而[黄金时代]涵盖了萧红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经历,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阶段。如其开头的方式:汤唯直面镜头慢慢的,面无表情地道出自己的生卒年。显示了极大的叙事野心。
  
  这个开头也是这部影片叙事方式的代表,同时是几乎所有看过电影人提出质疑的地方:人物常常身在故事情境中,然而面向镜头向观众描述故事本身;有的镜头甚至是访谈式的,历史人物变身成为事后的被访问者,回忆萧红和萧红所处的历史情境。
  
  这些问题综合成了影片远离观众的斥力。这种斥力并非无心之失,而是有意为之。这构成影片定位上的矛盾:从影片的成本,前期的宣传和明星的罗致来看,它极力想成为一部文化大片,但影片又极度风格化,处处和观众的观影习惯、市场的需求悖逆。唯一贴合普通观众口味的,只剩下萧红的情史了,但哪怕在这方面其知名度又是远不如林徽因、张爱玲等人的。尴尬的定位使得票房惨败成为了必然。
  
  
  
  回归萧红本身,这部影片有没有观看的意义呢?
  
  对于萧红来说,黄金时代就是无忧无虑不带立场地写作,但显然她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尽管写了《商市街》,《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她更为人知的是与萧军、端木等人的感情纠葛,以及颠沛流离的人生旅途。
  
  黄金时代无法概括萧红的一生,甚至概括不了那个时代大部分文化人。所谓的黄金时代,实际上翻滚着历史巨变的洪流,长鸣着革命的号角,人人都面临抉择。
  
  萧红和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反。人们爱把她和萧军一同归为左翼作家,但这恰是她本人不认同的身份。在创作上,萧红主张自由的、不带立场的写作,主张为全人类写作。而在人生道路上,萧红背离了时代潮流,选择在战争的废墟中肆意但疲惫地穿行。
  
  人可以外向生长,也可以内向生长。外向生长的人参与到一切世俗事务中,自然而然成为庞大而有意义的事业的一份子,回首一生时他能说自己没有虚度;内向生长的人在内心构筑繁密的城堡,设置一道道谜题去拷问自己,回首一生也许还找不到归宿与答案。孰是孰非?
  
  起码在萧红那个时代,人人都在外向生长,但萧红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构成了萧红人生悲剧性的根源。时代的特殊性,令天地之大没有她可以“安静地写作”的容身之所和条件;童年的遭遇让她缺少男性关爱,造成其日后在感情中始终处于被动,敬爱的鲁迅的去世也成了倍于常人的巨大打击;而每个阶段的人生选择,致使其走向自己内心深处躲藏起来,却还是被战乱的冲击摧毁了身体。
  
  所有这些,并非构成一种理由或借口。所谓悲剧,并非通俗的善恶是非的反转,而是无意间构成的某种冲突,造成了灰暗难言的结局,一切却又像命中注定。萧红和那个时代,就构成这样一种极度不平衡又无法避免的冲突。时代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却碾碎了萧红的生命。但余香沾在车轮上,带到了我们身边。
  
  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影像中体验萧红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思考生长的命题。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5-1-6 18:39


这种传记式的、人物访谈式的镜头起到了一个引观众暂时出戏的作用。观众不能自始至终的沉浸在戏中,结果会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2:38:55 | 只看该作者
《萧红》在北京首映 宋佳:这部戏让我极尽崩溃】    印象最深的是萧红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惦记着创作和家乡,以及抗战的局势——她已经不考虑自己的生死了。    萧红去世已经70年了,在这期间,人们对她的理解也有很多,有斗士的萧红,民族的萧红,爱国的萧红,人类的萧红……有一点是相同的:她是生活在人民中间,与劳动人民、劳苦大众紧紧相连的。    和冰心、张爱玲等同时代女作家相比,她选择了一条最苦的路。    影片播毕,灯光亮起,观众爆发出热烈掌声。宋佳流着眼泪起立致意,她哭着拥抱所有的剧组人员,直到接受记者采访时,仍不能自已……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5-1-7 12:25


这些唯美、浪漫、细腻、梦幻般的表现手法,不仅仅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我以为也才最好地表现了萧红纯洁、自由、理想的性格,尤其是在逆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2:44:53 | 只看该作者
4 2014-10-24 0909
  [黄金时代] — 萧红内向生长
  
  “黄金时代”出自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萧红的一生,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激荡时代的一个侧面和文化人的众生相。
  
  那么这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吗?我觉得不是。传记片往往基于某本自传进行改编,取人物的某个阶段、某些重要经历进行描述和必要的渲染。而[黄金时代]收集了几乎全部萧红的生平材料、作品、他人回忆口述进行统计,覆盖了她尽管短暂但跌宕起伏的全部生命历程。不客气地讲,在素材的选取上这部影片接近于一本流水帐,从和历史的重合度上讲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一字一句都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哪怕是作为人物传记,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了电影的趣味性。
  
  此外,若看作传记片的话,它的统一性也是很弱的。对比拿奥斯卡的[国王的演讲],后者只选取了亨利六世克服口吃的一段励志故事,而[黄金时代]涵盖了萧红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经历,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阶段。如其开头的方式:汤唯直面镜头慢慢的,面无表情地道出自己的生卒年。显示了极大的叙事野心。
  
  这个开头也是这部影片叙事方式的代表,同时是几乎所有看过电影人提出质疑的地方:人物常常身在故事情境中,然而面向镜头向观众描述故事本身;有的镜头甚至是访谈式的,历史人物变身成为事后的被访问者,回忆萧红和萧红所处的历史情境。
  
  这些问题综合成了影片远离观众的斥力。这种斥力并非无心之失,而是有意为之。这构成影片定位上的矛盾:从影片的成本,前期的宣传和明星的罗致来看,它极力想成为一部文化大片,但影片又极度风格化,处处和观众的观影习惯、市场的需求悖逆。唯一贴合普通观众口味的,只剩下萧红的情史了,但哪怕在这方面其知名度又是远不如林徽因、张爱玲等人的。尴尬的定位使得票房惨败成为了必然。
  
  
  
  回归萧红本身,这部影片有没有观看的意义呢?
  
  对于萧红来说,黄金时代就是无忧无虑不带立场地写作,但显然她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尽管写了《商市街》,《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她更为人知的是与萧军、端木等人的感情纠葛,以及颠沛流离的人生旅途。
  
  黄金时代无法概括萧红的一生,甚至概括不了那个时代大部分文化人。所谓的黄金时代,实际上翻滚着历史巨变的洪流,长鸣着革命的号角,人人都面临抉择。
  
  萧红和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反。人们爱把她和萧军一同归为左翼作家,但这恰是她本人不认同的身份。在创作上,萧红主张自由的、不带立场的写作,主张为全人类写作。而在人生道路上,萧红背离了时代潮流,选择在战争的废墟中肆意但疲惫地穿行。
  
  人可以外向生长,也可以内向生长。外向生长的人参与到一切世俗事务中,自然而然成为庞大而有意义的事业的一份子,回首一生时他能说自己没有虚度;内向生长的人在内心构筑繁密的城堡,设置一道道谜题去拷问自己,回首一生也许还找不到归宿与答案。孰是孰非?
  
  起码在萧红那个时代,人人都在外向生长,但萧红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构成了萧红人生悲剧性的根源。时代的特殊性,令天地之大没有她可以“安静地写作”的容身之所和条件;童年的遭遇让她缺少男性关爱,造成其日后在感情中始终处于被动,敬爱的鲁迅的去世也成了倍于常人的巨大打击;而每个阶段的人生选择,致使其走向自己内心深处躲藏起来,却还是被战乱的冲击摧毁了身体。
  
  所有这些,并非构成一种理由或借口。所谓悲剧,并非通俗的善恶是非的反转,而是无意间构成的某种冲突,造成了灰暗难言的结局,一切却又像命中注定。萧红和那个时代,就构成这样一种极度不平衡又无法避免的冲突。时代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却碾碎了萧红的生命。但余香沾在车轮上,带到了我们身边。
  
  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影像中体验萧红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思考生长的命题。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5-1-6 18:39


言外之意,汤唯和冯绍峰不是表现二萧的最佳人选。汤唯不够稚嫩和童心。冯绍峰不够文人气质,个性少了一点任性,自我,执着,尽管他也想表现出这些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3:02:11 | 只看该作者

萧红BD1280高清 宋佳 黄觉 王仁君 张博 李依玲主演人物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7 15:13:13 | 只看该作者
萧红BD1280高清 宋佳 黄觉 王仁君 张博 李依玲主演人物电影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5-1-7 13:02


我的确更喜欢这个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7 15:24:0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传记式的、人物访谈式的镜头起到了一个引观众暂时出戏的作用。观众不能自始至终的沉浸在戏中,结果会好吗?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5-1-7 12:34


我不认为这是个合适的做法,这种构架的介入削弱了原有的感染力,无缘无故多出些枝节干扰,除演员本身表演的迥异外,这是一个不能让人入戏的重要原因,实非明智之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5:35:13 | 只看该作者
《萧红》和《黄金时代》的票房低,实际上也反映着中国社会水平以及观众的水平低。看看都什么时髦,什么受欢迎就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5:51:3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为这是个合适的做法,这种构架的介入削弱了原有的感染力,无缘无故多出些枝节干扰,除演员本身表演的迥异外,这是一个不能让人入戏的重要原因,实非明智之举。
白色百合 发表于 2015-1-7 15:24


用了一种严谨且冷静的叙述历史的态度(和手法)来描写一个至情至性的、充满反叛和反常规精神的文艺女青年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1-7 19:17:13 | 只看该作者
用了一种严谨且冷静的叙述历史的态度(和手法)来描写一个至情至性的、充满反叛和反常规精神的文艺女青年的一生。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5-1-7 15:51


我因先看的《萧红》,所以先入为主,并没有耐心看《黄金时代》,拽着看的,不算真看,但王志文的戏很好,汤唯就不如宋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