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7°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6°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5°
    温度感觉: 25°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4°
    温度感觉: 14°
查看: 5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访美食家的文化素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3-12 19:1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味觉享受,直到把味觉快感上升到审美高度,使中国人的吃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

生活在中国这个“饮食王国”里的一些人,竟“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吃文化没有一点起码的了解,还不如那些“旁观者清”的外国人。真可惜白白吃掉了那么多中国饭菜。

吃是一门学问,当然会有人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画谁都会看,有人看出了名堂就成了美术鉴赏家,歌谁都会听,有人听出了味道就成了音乐评论家,道理都是一样的。

一般人的吃和美食家的吃,除维持生命这一作用外可以说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吃心理的显示,后者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表现。前者属于一种本能,后者是一种修养。本能来自先天,是基因决定了的。修养则为后天的熏陶,是逐渐形成的。

所谓美食,它的第一层含意,应该是讲用正确的态度来吃,指吃的行为美。“夫礼之初,始于饮食”,中国人早在孔夫子的时代,就认为饮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吃“嗟来之食”,不吃“不义之食”,是饮食文化的起码修养。晋陶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鱼遗母。母湛氏封之,反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 ) 陶侃作为管鱼梁的官员,拿了一小罐腌鱼去孝顺母亲,应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而其母湛氏不但不收,还义正辞严教训了他一顿。谢承《后汉书》:“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暗饮,不燃官烛。”私人请客,宁愿摸黑也不点公家的蜡烛,宴请费当然不会要公家报销了。古人把不吃“不义之食”看得多么重要。封建官吏尚能如此,而“人民公仆”用公费吃喝,竟屡禁不止,真是想不明白。

不吃“怪异之物”,也是美食的起码要求。如今有些人,异想天开别出心裁,越是稀奇古怪难弄到的越要吃,越是珍稀保护动物越要吃,越是贵得吓人的越要吃,不好吃也要硬着头皮吃,一定要吃得比别人高一头。这只能说是暴殄天物,哪里谈得上美食 ? 贪吃“不义之食”,追求“怪异之物”,其实是变态或丑恶吃心理的表现。

作为美食家,还要有较高的烹饪饮食文化素养,要善于判辨滋味,能够精到地品评饮食。没有饮食文化素养,哪怕餐餐山珍海味,天天腥浓肥厚,也只是起到填充口腹的作用,最多能得到一点“口腹之欲”的快感,绝不可能从审美高度真正享受美食的乐趣。

苏东坡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人们大都只知道他是诗书画三绝,对于他美食方面的成就,了解的人并不多。苏东坡具有高度的饮食文化修养,尽管是一些很普通平常的饮食,他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饮食审美乐趣。一首《猪肉颂》的诗:“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订两碗,饮得自家君莫管。”充分表现出他美食创造享受的愉悦。他另一首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则是从吃的“咸酸杂众”,体会到诗词的“至味永”,升华出一种“无厌空且静”的禅意。

苏东坡同时还是一位少有的美食烹调高手,他亲手创制的美味佳肴,史料记载有六七十种之多。其中东坡肘子、东坡肉等,流传至今还是脍炙人口的名菜。 可见要当个美食家,实在不容易。

每个人天天都在吃东西。人人都有舌头,舌头都有味觉。但是,要从吃里面真正得到美食的“至味”,享受饮食审美的“真趣”,单靠舌头,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摘自:中国餐饮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