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音乐与MIDI技术
[作者:中央电视台 包布和]
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高科技智能化的进程。MIDI技术在音乐行业中的引进、开发和利用,给音乐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 电脑音乐的概念
提到电脑音乐这个词,音乐圈里的人都不一定说的很全面。但是提到“MIDI”,恐怕不从事音乐的人也都会表示听说过,虽然不一定能讲出MIDI的确切定义和含义。可以说MIDI技术是电脑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电脑音乐是MIDI技术产生的音乐作品。
电脑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借电脑来进行创作、演奏、合成的音乐。应该说这种理解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有些简单化。以笔者个人的见解,可以作两种解释。其一,从电脑制作音乐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以电脑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为控制手段、以电子合成器等电子乐器为终端的数字音频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脑音乐系统”。或者宏观地叫做音乐创作“硬件系统”。其二,从一种全新的音乐种类来讲,从专业的角度,可以解释为区别于“交响乐”、“流行音乐”、“歌剧”、“室内乐”等等传统音乐形式的新类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电脑软件系统。整个软件系统的内容里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音乐美学成份。它具有与以往任何我们已熟悉的音乐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全新的音乐语言、作曲、配器、和声、结构等音乐思想表现形式、美学观点及理论体系。因此,笔者认为电脑音乐首先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电脑音乐作品从创意到创作完成,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由作曲者亲自操作电脑设备和整个系统,同时承担演奏和制作合成,而不是依靠人数众多的演奏家来完成。电脑科技带来的这一种革命性全新的音乐创作方式。要求作曲家除了拥有作曲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很强的电脑硬件设备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乐器发展到今天,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很容易做到在具备一定表现功能的电子合成器上,或是利用普通的多媒体声音卡(可以把声卡看作一台简单的合成器)上,模拟出如钢琴、小号、小提琴、打击乐器等各种乐器音色,也可以模拟出简单的管弦乐队、民族乐队、摇滚乐队的演奏效果。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将所有用电子设备演奏出的音乐都称为电脑音乐!此类的演奏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电脑音乐深刻内涵,充其量也就称之为能发声的音乐电脑。这就如同交响乐队演奏的不一定都是交响乐一样,它也许是交响诗、管弦乐、序曲、组曲或其他形式。这大概属于音乐理论范畴。
在现有的音乐理论著作中,还找不到基于电脑音乐发展的论述,电脑音乐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也许这种由高科技带来的音乐艺术实践,可能还会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二电脑音乐常规制作方式
下面我们来探讨通常情况下用电脑制作音乐的问题。
1. 电脑音乐制作与传统制作的区别
时代为媒,以往毫不相干的两个行业——音乐与电脑如今结为亲密良缘,“井水河水”已成不可分离的家族。
电脑音乐作品,从设计、创作、修改、成品的全部过程,如同高科技数控生产线,由一个系统就可完成。而传统的音乐,从创作到录制过程就大有不同了。一首音乐作品的录制完成,必须经过三个独立的环节:作曲——演奏——录音(制)。真实乐队要求作曲家把要表现的乐思,运用恰当的作曲技术、按照不同的乐器的特点和泛音列原理,写出严谨考究的纸面总谱,通过乐队进行精确演奏,记录到录音带上。虽然经过录音师的再加工,通过分轨记录声部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美化演奏的优点,掩盖一些演奏的缺点。可相对于电脑音乐的制作来讲,传统的音乐创作就像“照相术”,作品一旦合成完毕,就意味着不可能再进行调整和修改。
用电脑MIDI系统制作音乐就不同了,它由一个系统来实现作曲、演奏、制作的整个流程。在很多情况下,音乐制作全过程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因此,作曲和演奏几乎同时进行,常常是音乐写完了演奏也结束了。但是这也仅仅是第一步,接着就运用丰富的功能和手段进行具体制作。电脑音乐的制作过程也是电脑音乐创作系统独有的优势充分展示过程。因此,我们更强调制作,笔者称之为“三分写、七分作”。
2. 硬件配置
当今,多媒体电脑日益普及,“MIDI”似乎已经成了音乐的代名词。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当然不甘落后,连电脑与音乐爱好者也跃跃欲试,电子乐器市场风起云涌。
当然,硬件的购买很容易,配置标准都是通用的。器材和搭配千变万化,从几千元到几十、几百万元不等。但是,在硬件投入的同时必须记住,昂贵的器材不一定能创作出好的电脑音乐作品。硬件设备只是创作手段。创作思想、知识水平及操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具有专业化规模集成的电脑音乐制作系统需要诸多功能设备来组成。包括调音台、监听、多轨录音机、采样器、降噪器、混响器、压扩器、延时器、均衡器、声像等等。这些价格昂贵的专业级设备都是一台台独立的设备,常常根据音乐的需要单一或组合使用。已经演奏并输入完了的“音乐素材”通过以上设备手段的加工润色之后,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电脑音乐作品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从家庭式电脑音乐工作室的音乐制作来讲,无论作者写的是模仿传统乐队的作品,还是电脑音乐作品,除了要有基本的“电子乐队”(合成器与声卡)之外,还至少要具备一个效果器(与合成器合一或有效果功能的声卡也可)。它是音乐制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之一。我们已经知道,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音乐不同于传统方法,作者可以跳出常规的音乐厅、剧院等声音环境,去随心所欲地设计、创造和使用新的音色和空间,而不必顾忌与现实是否吻合。作者可以把任何一个音乐置于想象中的远、近和左、右任意一个位置,甚至我们可以把任何声音,比如大提琴的音色完全扭曲变形,让听众无法辨认。
http://www.cctvpro.com.cn/jxlt/20050613/200506132416.jpg
3. 音乐空间感的产生
制作精良的音乐作品,会使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明显地感觉到每件乐器、音乐的立体位置,好像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一个无限声场空间中。在实际操作中,左、中、右的横向定位,要靠声像参数来控制,音乐软件中以图形方式出现的比较直观,在合成器中音序器常以数字方式出现。制作中适当设定参数即可。
从远到近、也就是纵向定位如何实现呢?通常情况下,声音离人越近,音量越大、声音越清晰(高频成份相对越多)、音乐越“干”(直达声越多)。相反,声音离人越远,音量越小、声音越模糊(低频成份相对越多)、音色“湿”而越显含混(反射声越多)。这有点像摄影当中的“景深”,一个乐队的“景深”即纵深感的形成于此有关。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根据需要为不同的乐器或音色增减混响时间、设定声像位、平衡音量等,各自做不同效果处理,模拟出一个虚拟的音乐空间来。这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原始乐曲素材中的乐器排列不再是最初的“三点成一线”的纵队或“向右看齐”的横队,而是既宽又深的立体阵列。要达到这个目的,设置混响效果是重要手段之一。
4. 混响效果的处理
就混响而言,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包括很多的参数,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我们先把精力暂且放在混响比例的使用上,其他辅助效果(如延时、合唱、镶边、金属板、失真、激励、压扩等等)暂且不谈。如果用电脑音乐系统模拟真乐队,混响比例大体上可分成总体的和局部的两种。作者可以设想一个乐队规模和所处的演奏空间,如教堂、音乐厅、房间等等,选择一种混响方式(通常一次只能选一种)来尽量追求真实,使整个“乐队”处在同一个声场环境中。如果是纯属现代电脑音乐作品,完全依靠创作者发挥创造性的想象来完成作品的制作,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会带有强烈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应该鼓励电脑音乐作曲家的这种想象。从局部上看,无论是模仿一个真实的厅堂或任何环境效果,每一个声部、每一种具体乐器都应有自己单独的声音定位(混响量)。
从目前合成器和音源模块的现状来看,世界上几个名牌厂家都对合成器内置的效果器设备绞尽脑汁。与几年前产品相比,效果器功能越来越多(由于成本和用途的关系,大多数多媒体声音卡没有效果功能),尤其是给用户留有的再调整空间越来越大。一些产品甚至可以两种以上不同效果进行任意串联或并联起来同时使用,打破了过去全体乐队在同一种效果下“共事”的“大锅饭”状态,并且还可以为某些声部临时插入完全不同类型的效果,如一个人在大教堂中演奏,而另一个人在一个小房间中演奏,虽然俩人所处的声场环境截然不同,但经过合成它们可以成为同一首乐曲中的两个声音角色,听起来会感觉很新鲜。这种“跨越时空”的声音处理手段在现代非常规音乐作品的制作中非常有用。当然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首先要由你所创作的音乐风格来决定。
5. 音乐风格的选择
说到风格,再讲一点,前面曾谈了电脑音乐与音乐电脑的关系,也就是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对当前我国大多数电脑音乐系统的使用者来说仍然处于传统的模仿阶段上,或者说以模仿为基础,经常听到有些使用者说某某合成器某某音色特别像某某乐器等等。的确,我们在音色使用上,往往追求与真实的乐器越像越好,与国外同行对音色的追求恰恰相反。比如,有些作曲家初期就用传统乐队方式去创作,到了录制阶段,往往会出现,除了对乐队演奏水平不满意,又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不能换好乐队,就改用电脑系统录制。这类“电脑音乐作品”往往是传统乐队的复制品,也就是以真乐队写的作品原原本本的移到电脑上记录而已。此类现象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方便、省钱、或者为了替代乐队,似成了使用电脑制作音乐的主要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电脑音乐的特性及电脑音乐系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制作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很多作曲家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回避传统音乐色,并且在音色、配器、织体、结构乃至作曲技术都力求与以往不同。比较电子化的、不模仿真乐队的而又让真乐队无法实现的电脑音乐作品逐渐增多。尽管还不是十全十美,但已经让我们感到高兴和欣慰。那么利用电脑音乐系统创作的优势是什么?在真乐队演奏中最难的,如极快的经过句、持续复杂的音型、任意的多连音、纵向的多变节奏等,正是电脑音乐系统最容易做到的,这是电脑音乐系统创作的一大优势;同样,在乐队中最简单的,如用电脑模仿小提琴声部演奏一个非常精确的长弓音时,比低水平的乐队要整齐利落的多。但处理不好,过分的精确又失去了真实感,显得呆板等等,又不能不说是个缺点。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电脑音乐系统的长处,回避短处,而不要反其道而行之。
从当前我国的现状看,从模仿到创新还需要一个过程。模仿,无非是模仿常规的管弦乐队或是电声乐队。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由于硬件引进的原因,可模仿的范围有限。虽然国内有不少曾尝试采样制作,但不是很理想,由其拉弦、琵琶,板胡,京胡等特色很强的乐器,演奏法极为复杂,模仿的难度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乐器电子化的发展。
http://www.cctvpro.com.cn/jxlt/20050613/200506132417.jpg
6. 管弦乐队与电声乐队
我们再回过头谈混响。“管弦乐队”混响的使用可能容易一些,输入总谱后,将乐队比例、声像等调整好,选择一个预置混响条件如音乐厅(混响时间大概在2秒左右),乐队与混响的比例由每个人的爱好决定。使乐队增加了“水分”,如果再酌情结合使用其他辅助效果,会加强乐队的丰满性和群体感,使音乐更动听。
据说有很多世界著名的经典实况录音唱片只是使用了一对立体声电容话筒,并无其他特殊“待遇”,当然还要加上调音等技术。顺便说一句,使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管弦乐时复合音色要保留,突出有个性的声部。当然首先是要以保证原作品的风格不变为前提,同时也不必浪费有限的合成器同时发音的数量。不同类型的管弦乐队作品制作所使用的混响比例也不尽相同,速度快、节奏密集的作品混响泛度必须要控制,避免浑浊成“一锅粥”。慢板和抒情的作品可适当增加混响,独奏乐器拥有更大自由表现空间。混响比例必须建立在保证和美化乐曲的亲切、透明的基础上。总之,混响比例小乐曲音色就单纯,清晰;混响比例大就增加朦胧和辽阔之感。
虽然电声乐队人数和乐器种类没有管弦乐队多,但是电声乐队可能更复杂一些。
传统管弦乐队的同一个器乐声部,如小提琴声部就由数十把小提琴来组成。而电声乐队的特点是,所有乐器及声部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件乐器占用一个频率段,大家即是独奏演员,也是合奏队员。这样更适合即兴演奏的发挥。因此,电声乐队在演奏时,同样一首作品可能每一次演奏都有不同之处,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电声乐队的编制五花八门。按照我们通常(如录音棚)的使用,不外乎爵士鼓、吉他、电贝斯、合成器、铜管、弦乐以及萨克斯、钢片琴、打击乐等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具有“颗类性”声音的乐器占了相当一部分,其中合成器的背景长音及和弦乐器承担起了“串糖葫芦”的连贯作用。当然,合成器含有更多功能。
电声乐队的声像安排各不相同,爵士鼓组因厂家已预置好(指合成器或声卡的打击乐通道),原则上不必再改动(录音棚分轨录音除外);零碎打击乐器可酌情调整;电贝斯等因音区较低、声音定位不明显一般放在中间;作为织体的吉他和(电)钢琴音区相近,可适当左右对称;如果使用弦乐(通常是小提琴与大提琴),小提琴则偏左、大提琴偏右;遇到大段的独奏声部,可适当考虑往中间附近安排;其余乐器的使用也注意在音乐进行中原则上保持左右声部的大体均衡,不能长时间的偏移一边。
在混响的使用上与管弦乐队有所不同。电声乐队的织体部分流动性很强,踩钹和立钹富有动感和穿透力,常常放在中前景,混响相对小;背景长音只是一个“人工混响”,混响量可稍大,音量适量小,稍模糊些也无妨;弦乐往往漂在上面,演奏对位的副旋律或者一种和声性旋律,可适当往中后景放;铜管可酌情放在前景与后景的中间。这种处理与管弦乐队突出旋律的做法形成了对比(这里指器乐曲,如歌曲伴奏则以唱为主)。切记同样混响比例因乐曲的快慢及风格不同而不同。再插一句,我们前面讲了许多如何增减混响的大小,在通常情况下,在同一台合成器中,当你选定了一种混响(包括其他效果)效果,确定了混响时间后,所有声部实际上都处在一种固定的混响时间状态中。混响前后的不同只是原始音色与混响的比例关系,并不是混响参数越大,混响时间越长。由于乐曲中设定的每一音色混响(或其他效果)比例各不相同,听起来往往感觉是混响时间发生了变化。从理论上讲,如果每一个声部甚至每一个音色都赋予一个效果器不是没有道理,但实际使用当中可能意义不大,除非你有特殊的需要。当然你拥有不止一台合成器或音源,那你对效果器的选择性将大大增加。也许你会注意到,我们谈了这么多,只是涉及混响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告诉你具体的参数如何设定,这是因为艺术不是数字,一切由你自己的耳朵来决定。你的作品好与坏的判官就是你自己,是你的艺术感觉。
在实际操作当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宝贵和实用的经验,比如把不同牌子型号的合成器的同一音色叠用,增加厚度;使用两种相同音色相反声像来替代一种音色的固定定位,加大空间感;两种相同的音色微调其一的音高和时间差,造成更浓的群体感等等;也可把若干种手法结合使用。还可利用合成器的内置包括发生器、滤波器等修改音色。由于混响、声像、合唱音量、延时等许多效果和控制器都是连续可调,你也可以在乐曲进行当中实时的让某个声部作动态变化。比如钢片琴由左到右,口琴由远到近等等。当作者有了大量的创作和制作经验后,肯定在质上有一个飞跃。
另外,需要再强调的是,以上所说的一切,并不是规则和标准,只是作者在与电脑音乐家合作过程中的一些摸索和实践中的感受与体会。此外,还有其他效果器和手段本文并没有涉及到的原因是,还未能正确掌握和应用自如,需要我们继续反复的去琢磨、去实践。
丰富电脑音乐知识还有一个窍门,就是有机会与专业的录音师聊聊天,可能会使你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再就是多听经典作品录音,分析好作品的创作和制作手段尤为重要并鼓励大胆模仿。有一些唱片的封面上,甚至印出了作者所用的器材清单,这对分析作品和模仿制作会大有帮助。
三 结束语
以上谈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电脑音乐现状的一点看法,另一方面侧重对现实电脑音乐系统使用者模仿常规乐队的制作做了些浅显的描述。无论将来科技如何发展,试图用电脑音乐系统取代真实的乐队的想法都是徒劳的。道理极其简单,那就是因为真实的乐队是由真实的人来演奏,再尖端的科学技术难以完全模仿出人细微复杂的情感。因此从第一次使用电脑音乐系统的那一刻起,作者就应该铭刻在心,鼓励模仿,是为了创新,长远的角度看,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不能“穿着新鞋去走老路”,必须“另起炉灶”,使电脑音乐真正成为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创作规律的独立音乐种类。
“音乐电脑”不等于电脑音乐,试想不远的将来,要是能在“交响音乐”、“协奏曲”、“民乐合奏”等表演形式后面名正言顺的加上电脑音乐这个定义词,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如果说传统乐队是两维的话,那么可以把将来的电脑音乐称为三维或多维的音乐表现空间。那时候在作曲家的头脑中,总谱、配器、乐器法等已不再是唯一的创作手段,而频响、均衡、定位、空间、频率、滤波、包络、混响、延时、效果、调音台等等术语也将成为立体构思和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