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研发生产都有一个叫体系平台的东西,大家看汽车新闻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车型是用某某平台打造,实际是汽车研发工程师根据体系去设计零部件,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设计的零件符合体系标准的要求。欧美日系经典车型都有成熟的体系标准,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验证过设计效果。国内车厂这些年也跟合资当合作了这么多年,都知道标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标准要这样设计,改变某个设计会带来什么影响。我这样说是指国产车厂了解部分国内市场已经成熟的合资车型的体系设计标准而已,没有别的意思,仅仅是了解标准,体系包含的内容太大。
回归我的本职工作,目前合资厂商一般都有自有品牌,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国产车。合资厂的合资车基本还是遵循标准在设计,没1个零件基本都对应相应的实验去验证,通不过实验验证的话就算不合格件,需要重新找原料供应商重新提供符合要求的件,好吧,以上是理想状态,国外品牌到了国内变味了,由于缩减成本或者国内合资方强势,有些产品验证有时候会因为成本压力等等妥协条件,比如说验证一种塑料件的耐光性能,原标准要求在实验状态1000小时.结果在800小时就样件就失效了,要改进的话改样品的制造成本要增加两倍甚至几倍,在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可能800小时主机厂认为可以接受,这件就不了了之了,只是打个比方,因为追求利润合资车用料降低标准减配估计大家都听了很多次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总结下,相对而言,合资车设计研发还是基本遵循原标准一些。
国产车是今天重点,症结在哪?钱,钱,钱
国产车基本没有自己完全自主独立的标准体系,东抄抄西抄抄,抄来的体系标准都是东拼西凑,一个主机厂抄几个主机厂的标准,而国外厂家的体系标准都是经几十年上百年验证的成熟体系,国产车这么抄缺乏科学的设计依据。有人问,不是都知道合资车的标准吗,按原标准来,嘿嘿,算过成本吗?十万的车,四万的税,厂商,供应商,四儿子店,车型设计公司,广告商,哪个不要赚钱,去想想实际造车成本多少?我听过别的岗位的同事说某主机厂十几万合资车光座椅设计费用就过亿,看清楚,设计费用。合资车销售基数摆在那,神车随便出个车型都是月按万辆算,国产车呢,可怜的销售基数注定不敢投入太大。
最重要的体系差别,验证级别不断下调,甚至根本不做验证,样子对了原料过得去直接装车用,同一个塑料部件合资车按标准要通过1000小时高温照射,国产车直接300小时就可以了,合格,装车。这是打个比方,各位别认真。听市场上跑的同事讲过某汽车品牌的自有车型,除了国家强检实验外,其他测试能不做就不做,要不供应商自己做,自己生产自己去验证,这不开玩笑吗,还会判自己不合格?自己做不了的找我所在类型的公司,哪家便宜哪家做,而第三方检测机构鱼龙混杂,实验配合供应商作假的事经常有,我所在的公司在国内属于比较大点的公司,竞争对手的实验室流程管理也清楚一点,这点不在这深究了。说这么多都是说为了降低成本小的主机厂基本在想尽办法,大家用国产车最直观的印象是车主要部件很少坏(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都外资品牌),但是小问题多,今天那个塑料裂了,明天车门锁坏了,十万的价空间大配置高,开着也没啥事,就是需要点耐心,但是这事要深究就内容多了,下次有机会写吧。
国产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正钱也好赚,只要车漂亮配置好就能买人钱,长期来看是自寻死路,好在还是有车厂有了积累后正在慢慢改进质量,希望十年二十年后能够看到真正叫好的国产车。
手机打字,很累,将就看吧
原装进口好于合资,合资车想对来说要稍好于大部分国产,这句话是我个人意见,大家可以选择性过滤。但是各位也别太推崇国内合资车,国内合资车跟纯进口车是两个概念,任何车型到了国内都是重新设计装车的,为了降低成本会有很多改动,像国外标配的esp在国内就没有,因为中国乘用车没有这项要求,任何车上市都得符合国家相应标准,但是假如国家没标准要求各位想追求利润的厂家会怎么做呢,说到这点,想到车内voc,指车厢内所有非金属件挥发有害气体,这个跟乘客和驾驶员密切相关,常年开车呆车里呼吸的空气会影响健康,每个车厂都有一个控制值,要达到合格值必须对车厢内所有部件原料及工艺用量有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只有推荐标准,没有强制标准,而且这个推荐标准基本低于国外车厂自有的标准,合资厂降低成本可以不用自家voc标准,符合国家推荐标准足够了,要控制好voc值牵涉到车厢所有非金属部件,稍微降低点可以节省大笔费用,所以大家别太迷信合资车,明年国家会有强制标准出来,但是基准估计还是低于合资车厂的,这个强制标准是规范国产车的,不符合上不了路。所以各位盆友,不管你多牛b的车,车辆启动不管多冷多热开窗先透气,那些买来的坐垫能不用就不用,还有很多车放什么除异味的香味剂,扔了吧。车内voc挥发周期长达15年,别暴晒多开窗。写得乱,将就看。总结下,有钱的盆友可以选全进口车,至于银子少点我个人先选合资车,其次是大型车厂国产车。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对的地方请过滤掉
见多了大家问这些问题,其实我自己买车也挺难选,银子少选车的范围就小。国产车如果能够忍受小问题多点话大家可以考虑,配置很实在,合资车可以看看路上跑的老车,照着这个选。我偶尔跟前线同事跑主机厂沟通实验设计问题等,发现现在主机厂年青人多,做事较真挺拼命,劳动强度大,有个从业经历五年以上经历两三个合资车型的设计研发,出来就是车厂的中坚力量,当然要真正学到东西,我看过国产车攻城狮的工作状态还是比合资车项目组的要清闲,等这批年青人成长起来,国产车水平估计要上台阶了,妹子们加油,这些攻城狮都是潜力股。
有空,手机打点字
上面的内容会让人理解为在黑国产车,实际上真没必要,作为半个技术员,我对认真专业的国产车工程师及车厂非常尊重的。
目前国产车确实是窘境,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各位也就是消费者倒逼的,国产车要生存必须要有吸引你买的理由,配置和价钱,为了保证这两点车厂需要在其他地放节省出成本,这很好理解。假如有车厂造出一辆扎实的车,但是配置少点,价格与合资车一样,你会买吗?很多人的选择是设置要比合资车要好价钱还要低,你自己想想这可能吗?所以说车厂不敢去做这种车。
大家总是骂国产车厂商仿这仿那,这也是没办法,研发一个车型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他得卖多少车才能换回研发费用,消费者会挺他吗?现在国内大型的零配件供应商根本不稀的跟小车厂玩,同一材质的零件,国产车去拿是合资神车几倍的价格。因为对国产车没信心,零部件供应商针对车型供货,前期都要研发费开模费等等,需要装车数量来收回成本盈利,比方说一个同样的件供货给国产车可能开价十块,神车他可能供4块,成本三块,神车一月卖10000台,赚10000,国产车一月1000台,赚7000,差距就出来了,更有可能出现有的车根本卖不动,那供应商投入打了水漂。假如说国产车厂你出价又不高,还想要满足某某标准的件,那只有作假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是铁律。假如说国产车厂和合资车厂造同一辆车成本可能要翻倍,供应商系统是个生态链,需要车厂供养才能成熟。
合资车在国内简配什么的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各种问题不断,其实合资车也可以理解成为国产车,因为任何车型进来都是重新设计的,所以说某某车老吹问世卖了几千万辆您千万别当真,因为他跟你说的不是同一辆车,合资车优势在哪?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管理,有欧美原车厂的技术支持,有大批消费者对品牌的支持,还有上面说的它成本其实比国产车低。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钱面前都有你不知道的深水。
昨天可能是某位大神看到了我这回答,一下多了人点赞。
无意中的一次回答,很乱也写的比较肤浅,评论中以为哥们说的很对,这个回答有局限性,因为我从事得工作所处的位置的原因,看到的接触到的都很有限,我只是写些我看到听到的内容。造车这样的系统工程牵涉的行业学科太多,大神非常多,由我来回复这个问题实在不合适,考虑现在点赞的人多起来,为了不误导大家还是强调一次,此回答有局限性,大家可以将此回答当做以后关注的一个方向了解。
谢谢各位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