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2°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
    温度感觉: -1°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
    温度感觉: -3°
查看: 15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出国的得与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2-7 23:5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心意网
----------------

在澳大利亚,曾有几个比较谈得来的朋友问过我,你为什么来这里?
对这个问题,我有几个不同版本的回答,多半都是为了省事、为了便于他们理解、为了避免误会。

为什么出国?我发现我有时竟认真地想这个问题。

排首位的应该就是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俗称长见识。

在国内时,我也看了无数的美国大片,也经常上网窥视国外的新闻,但出国后发现,原来自己过去对国外的了解是那么有限。

出国后,我虽然没有文化震撼的体验,对这里的现代化、物质上的发达更没有感到惊诧(相反,我最初倒是很奇怪这里怎么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西方”,那样“资本主义”)。但是,这里的很多软件类的东西,比如社会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和集体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各个民族所经历过的历史路程、乃至变化多端的心态、思潮和格局,这些,都是我不置身其中就难以领会得到的。

在这里,对澳大利亚的认识是全新的、直观的;对世界其他文化的认识,不见得就是更正确,但起码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的,有时也是更直接、更快速、更丰富的;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了一个新的再认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常识不够渊博、思想不够成熟的人来说,很重要。

我一直认为,假如我不能对这个世界有个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那是件有点悲哀的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所以,长这个见识,这不仅是我出国的主要目的,也是我现在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我想如果出国后能够继续深造的话,那你还会在专业领域内有提高和进步。并且,这些会对你今后的事业发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很有好处——假如你能够一直矢志不移地从事本行的话。现在的新移民,很多都会带来自己的国内的积蓄,然后等读完一个学位并且找到了一份固定些的工作,才能扭亏为盈。有了工作,假如能勤俭持家,也会攒下一些钱。但是,这个数目也绝对不是你在国内不做生意就挣不到的。

此外,我们看看许多人回国后觉得有哪些是不习惯的、难以忍受的,那也就是国外生活得到的好处了。

这里说的,都是我认为得到大家公认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国内有一些地方会发生下面不太令人满意的事情:环境污染,绿化不好;工作科研的环境有时不够理想,比如经费不足、信息渠道不畅通等等;办事效率较低,官僚作风时常可见,人际关系较复杂;一些规章制度、机构的设置不够完善合理,也缺乏灵活性;有时会上当受骗(做生意或者购物),
公共设施不周全(比如公厕里没有卫生纸),不方便。

出国或者是在国外生活,可能会有的比较大的一项损失,就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些环节的断裂。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婚姻、生孩子、工作事业等方面错过一些机会,错过恰当的时机,或者干脆就是错过去了。当然这些都是事在人为,可以尽量去避免的。但是要知道,谁最初也都打算得挺周全的,可实际上一路走下来,最后你会发现竟是那么的身不由已。

在国内,我们也不一定是在父母身边,但如果是离开十年八年,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小时候,父母都要看着我们迈第一步学走路,掉第一颗牙盼长大,现在,我也很想看他们是怎样越老越有童心的,看他们怎样去公园跳集体舞,怎样穿着打扮日益花俏时髦的。

我看到过美国中文报纸上的一条报道,说在哈佛召开了一个关于中国网络发展的展示会,会上很多中国留学生提问,说明他们对今天的国内太缺乏了解。当然,假如国内这些变化对你的生活工作没什么重大影响,那也就无所谓,那就跟上一条一样——只是个对祖国的感情的问题。

有人说出国了那自由的感觉就像到家一样,也有人觉得在国外不用受人际关系的气(谁说就真的不用!),这些我都没有同样的亲身体会。

最初,语言上的迟钝、经济上的拮据、社会地位的降低、想家都会影响心态。然后,当你能跟普通外国人“同样”工作生活时,会有两样东西影响你的心态:一是二等公民的感觉 -- 种族歧视当然依旧存在;二是空虚感,就是觉得周围的一切似乎跟你的关系都不大。在国内的年轻人会觉得什么都瞧不起、都看不顺眼、都不值得一做,而在这里,假如我不是土生土长的话,你会觉得一切热闹都只是别人的热闹。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在国内我们也是这样啊,或者外国人也并没有怎样参与呀,或者是你也可以参与么——也许这都有道理,但是在感觉上我就真是这样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些方面的变化是很难讲究竟是收获还是损失的。

很多人出国后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变了。过去在国内时总是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的劲头,现在就变得很能安于过平淡日子。我的一个朋友过去是在国内头号名牌大学里教经济的,现在,她在这里作小学汉语教师。她过得也挺开心的,和同为教师的澳籍丈夫平时上班,每年假期去旅游、滑雪。

这种变化你既可以觉得是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也可以认为胸无大志,有点苟且的意思。当然这个变化不仅跟国内外的气氛不同有关,也跟人的年龄有关。但是,国内似乎是连刚退休的人都像刚毕业一样,有的人在张罗着开公司做买卖。

在国外生活,物质上应该是有一些提高的,比如牛奶果汁的物美价廉;住房宽敞;出门开车;热水的方便;超市里切好了的生肉和没有鱼刺的鱼肉;打电话付帐的方便;图书馆的慷慨和便利;微笑服务;周围全是英文……

我真是在很诚实地写着,写我的感受。但是这些,当我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就从来也觉不出好来。有了,就不珍惜了。

相反,我身边一些中国同胞生活的节俭倒很让我印象深刻。那份精打细算,把日子都过回到了七十年代,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买到了便宜几毛钱的减价商品。即使是那些来了几年、有一定固定收入的移民也是如此。大家也常常互相通报便宜减价信息,我听了之后,很为自己愚蠢的奢侈而汗颜。

所以,在此提醒国内爱享乐的年轻人,对这里的艰苦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也不只是华人如此,普通外国百姓们也是一样的节衣缩食。

来到国外,我们都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来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比如语言、开车、人情世故、规章制度等等。这些,如果今后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那么这就是收获;如果不能,那这个重塑的艰难过程就是弯路,是损失。

在这里,生活道路的选择很多,人们都像是来到了一个新起点,要重新定位自己。而且在各条路途上,付出的和收获的比例都比较合理均等,没有什么捷径窍门,除了中彩票否则很难暴富,和这里相比国内才是机会多多的世界。同时,人们评判高下优劣的标准也很多样化,或者根本没人顾得上评判谁。

在国内时,大家认为国外的生活好,常常爱用的一个印证就是如果出国不好为什么那么多人出去了都不回来,可见一定是好。

据我的观察,在这几类情况下,人们常常不回国:在国外事业发展顺利的人不回国;跟当地人结婚的不回去;在国外付出太多艰辛的不回去,于情于理,我们都没法把过去辛酸一笔抹杀了;在国外成绩不大的不回去,大家都说,回去我又能干什么呀;再有的,干脆就是因为呆得太久了的,也不回去。再回国,就又像是出了一遍国。我认识的一位东北老乡, 17 岁时来澳大利亚,现在 34 岁。两边是同样的岁月,但是澳大利亚的 17 年就已经是她的全部。想起国内,她想的还是那些陈年旧事。

现在,其实大家对出国回国都已经看得比较淡,不再是当作终身来对待。有些人出国后都盼着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能作为外国公司的代表派回去,或是能有实力回国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大家就是在国内时为出国而奋斗,出了国,就再为回国而奋斗。我们很懂得螺旋式上升的原理。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都在意料之中,没有什么令我震惊的。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纸、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 CultureShock (“文化震撼”)。许多外国朋友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我们到底怎么跟这些外国人才能解释清楚呢?最好还是到中国来看一看吧,看看今天的中国是不是令他们震惊。再者,我们的电影导演也不妨拍一些反映中国人现代生活的片子拿出去,拿不拿国际大奖倒在其次,关键是给我们中国人“讨一个说法”。
沙发
发表于 2002-2-17 04:00:5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 ! 同意 !
板凳
发表于 2002-3-7 19:12:17 | 只看该作者
没话说!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