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3°
    温度感觉: 11°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4°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2°
    温度感觉: 11°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
    温度感觉: -8°
查看: 7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功夫在诗外 - 我教女儿学中文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2-1 21:0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大中报

● 原 志

  几星期以前在大中报上扔了一块《我们的孩子在中文班上学什么》的“砖头”,引来了李静明老师的几块“宝玉”,窃喜之余,免不了又蠢蠢欲动。好不容易偷得浮生半日闲,学学那西施的邻居,来个东施效颦,人家教儿子学中文,咱没儿子,就教女儿学中文吧。

   我的女儿是所谓的 CBC ,大的上六年级,小的也上二年级了。为了不让她们变成黄皮香蕉,从她们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坚持自己教中文,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总算打下了一定的中文基础,虽然无法跟刚从国内出来的同龄人相比,但也不至于成为小假洋鬼子。老大能借助字典读报纸看简单的故事书,写的小豆腐块文章也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世界日报的学中文专栏上刊登;小的也能造造句子,写点三句半的流水帐什么的。有的朋友常问我是怎么把这土生土长的孩子教到这一程度的,有没有什么诀窍或经验。要说经验诀窍,实在还谈不上,如果非要总结一点儿什么来,那就是:功夫在诗外。也即,平时我除了按照国内小学课本教她们读课文,写生字,造句作文等“诗内”的例行功课外,还常常见缝插针地和她们玩一些语言文字游戏,比如背一首诗,猜个谜语,对个对子,学个成语,通过这些游戏让她们获得了乐趣,不仅刺激了她们学中文的兴趣,又从中感受到中文的美妙韵味。

   先从背古诗说起。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有道是“会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古诗词背起来朗朗上口,既丰富了语言又陶冶了性情。我教女儿学中文就从教她背唐诗开始,而且大部分诗词都是不经意之间,触景生情时教会的。记得我教老大第一首唐诗时她还不到三岁。那天我们和朋友开车到温哥华岛野营,回来在轮渡码头等上船时已是夕阳西下,火红的太阳一半隐在山后,一半发出耀眼的亮光,照得海面波光粼粼,且越往高处看下去越壮观,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于是就一句一句的教女儿背,还没回到家她就滚瓜烂熟了。这给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启发,她爸爸隔天就从唐诗三百首里选了些五言唐诗打印出来贴在饭桌对面的墙上。吃饭时她不肯把碗底的饭粒吃干净,我就指着墙上的“悯农”,要她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能随便浪费粮食。靠着这种漫不经心的教学,她六岁时就能背六十来首诗词,五岁就能登台一口气朗诵五首唐诗外加李后主的“几多愁”。崔灏的“黄鹤楼”和李白的“将进酒”也难不倒她。古诗背多了后她有时还会出其不意地用上,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有一次我们到 ONTARIOPLACE 玩,在湖边看到一个穿飘逸长裙的漂亮女孩,她突然问我那女孩是不是“窈窕淑女”?那时她只有五岁,看到漂亮姑娘却能跟三四岁时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联系起来,着实让我们惊讶不已。三年前的一天有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丈夫出国十来年终于决定回国探亲,我们在电话里免不了发了一通感慨,小丫头又在边上冒出一句“叔叔是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把我们电话两头的人都逗乐了。

   猜谜语一直是老大的最大爱好。她猜的第一条谜语是学一首叫《风》的古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从那以后她就觉得猜谜语太有意思了,老缠着我给她出谜语,她这一爱好可没少伤我的脑筋绞尽我的脑汁,既要浅显易懂,又要贴切有趣。我们猜谜语一般都在吃饭时间,象“大嘴吃小嘴”,“一条鱼没头又没尾”,“草木中间藏一人”,她马上应声猜出“回”,“田”和“茶”,完了说太容易。给她出“东洋兵”,“独眼龙”,“海边没水种棵树”,她也能很快猜出“晖”,“省”和“梅”。“一个人躺在三块门板上睡大觉,一觉睡到太阳照在屁股上”猜了半天才猜出是个“春”字,猜完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条谜语最好玩。给她出“围好院子种玉米”,她猜完“国”字后竟对我嗤之以鼻,说 BABY 都能猜,我就出个“两只狗说话”,让她猜一字,总算把她难了几天,经过启发才猜出“狱”字,通过这个谜语杀掉她不少傲气并体会到中国字的奥妙。我还出过一些用对子做成谜语的,比如“户外两竿竹叶,室内一片阳光”和“有竹方能射,无刀不可裁”分别打一字,她都能很快的猜出来。

   对对子是我家学中文的另一项娱乐活动。自从教了她们《赞画》这首诗,我告诉她们“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里的远 - 近,有 - 无,来——去都是反义词,老大一下子举一反三说出许多反义词,她爸爸立刻把能想出来的几十对反义词全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我本人酷爱收集对子,那时就萌生出教她对对子的念头。对对子讲究正,反,合,我正好运用反义词同义词,以及名词,数词,形容词,或者颜色等概念来拓宽她的知识。对对子的好处是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景物都可以拿来对。走在街上我出“大街”,她对“小巷”,我出“高楼”,她对“矮房”,“前门”对“后窗”。上超市买菜,我出“红花”,她对“绿叶”,“鱼儿”对“虫子”,“大白菜”对“小黄瓜”。在医生诊所里看到门口车水马龙,我出“来来往往”,她对“进进出出”和“上上下下”。我出“门前两棵树”,她对“屋后三朵花”。“春夏秋冬雨”对“东西南北风”。为了吊住她的好奇心,我常常拿些看似浅显,实则千古难对的上联给她,诸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古文故人做”,“冰比冰水冰”令她着迷得一天到晚都在动脑筋对对子。“雪较雪糕雪,不对,不对”,“油较油条油,不好,不好”,甚至连说梦话都在对对子。

   她刚学完“狐假虎威”的课文,我就出“狗仗人势”这个成语,让她用“狐假虎威”来对,并告诉她很多成语都可做对子,比如“望梅止渴”与“画饼充饥”就是一副绝妙好对,这样又激发了她学成语的兴趣,有一阵子一开口净是带四个字的词。

   通过这些“诗外”功夫的潜移默化,达到“曲线救国” - 学中文的目的,且效果相当不错。

   我很赞同李静明把教孩子学中文形容为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就必须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一天是一天,坚持就是胜利,不论“诗内”“诗外”,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