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2°
  • 实时天气:温哥华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2°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9°
    温度感觉: -16°
查看: 682|回复: 0

[转帖]藏传佛教宁玛派

发表于 2002-1-21 1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 1 】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 2 】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 3 】上 84 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 4 】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 5 】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 ( 《青史》上 84 页 )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 6 】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 7 】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 8 】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 9 】说,那时律乘教法【 10 】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 ( 《西藏王臣记》 76 页 ) 。公元 10 - 11 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  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
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
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
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之。宁玛派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释迦炯乃,
他得到许多从公元 8 、 9 世纪时传下的密经传承,他将这些密经加以整理,组织成为体系
,建邬巴隆寺,招聚门徒,公开传播,构成素氏的一大传承系统。当时除素氏外,尚有
绒宋的传承系统、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的传承系统。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
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派为前
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
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

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等。不过上面所说两种传承
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它则多不详了。

第一、经典传承

本派的传承最早应追溯到公元 8 、 9 世纪赤松德赞王【 11 】至赤热巴坚王之间,他们
先后迎请了莲花生、法称、无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师多人来藏,传出了宁玛派的九乘中
最后三乘,即《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 12 】,并由白若咱那、玛·仁钦乔等人
将这些密乘典籍译成藏文,总括为《经》、《幻》、《心》三大部,习惯称《经·幻·
心》【 13 】,若按九乘次序应该是《幻·经·心》。现将三部大密乘的传法世系分述如
下:

1 幻《幻变网》的传承。《幻变密藏续》等是无垢友传玛·仁钦乔。玛传祖茹·仁
钦迅鲁及吉热·乔炯。二师又传达吉·白季扎巴。达吉所传的称为钦浦派或要门派。达
吉在藏卫弘传教授,后又发展到朵康,遂产生了“卫派”和“康派”。

无垢友传聂·奢那古玛热,聂传梭布·白季耶协,梭布传鲁·桑结耶协,桑结传库
隆巴·云丹嘉措,他们都是前弘期和灭法时期传持宁玛派教法的主要人物。他们中尤以
鲁·桑结耶协最为有名,他在藏已得到了《经·幻·心》密典的全部传授,尚不为足,
又远赴印度、尼婆罗、勃律等国取回内外密法一切续经使之流传,对密乘贡献极大。有
人说前弘密法有三大传承时期:初期为莲花生、中期为白若咱那、后期为鲁·桑结耶协
( 《汉藏史集》【 14 】 446 - 447 页 ) ,鲁是公元 9 世纪赤热巴坚王时人,他活到公元 10 世
纪初赤扎喜孜巴王【 15 】时代,据说他活了 113 岁。  在前弘后弘两个时期,他承先启后
起了很大的作用。热巴坚王时他又得到大钵阐布【 16 】的称号,地位很高,所以旧派的
许多重要经典才能够保存下来 ( 《青史》上 141 页、《智者喜筵》【 17 】上 614 页 ) 。桑
结传法给他的儿子库隆巴,库隆巴四传至娘·耶协炯乃,  耶协炯乃才传到了素·释迦
炯乃。

素·释迦炯乃 (1002 - 1062) ,通称素布齐,又称他为拉结·邬巴隆巴【 18 】。他得
到库隆巴传下来的《经·幻·心》全部传授和前弘时传下来的其它教授,进行整理。首
先研究哪些是根本经典,哪些是解释经典。在经的正文上又配以注释;在续部和修部上
配以实修方便;在修法中配合了仪轨念诵等,使宁玛派教法在理论和实修方面构成了一
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又修建了卓浦寺,一时法缘很盛。从此宁玛教派的派名才大大地
显著起来 ( 《青史》上 143 - 144 页 ) 。这一派称为宁玛派之“素”派。

又库隆巴父子将法传给娘·协饶乔,协饶乔传娘·耶协炯乃。耶协炯乃的法嗣后来
又发展成绒派或称为娘派,成为经典传承的另一支系。

素·释迦炯乃收素琼·协饶扎为养子,传法给他使其继承法位。素琼意为小素,别
名德协甲沃巴。小素的儿子名卓浦巴·释迦僧格,他从其父的弟子四大柱大师听受了《
经·幻·心》三部密经教授和修证要诀,又从论·释迦降曲学《大圆满法》【 19 】,从
达玛索南学《心品》【 20 】,往北方绛地【 21 】大弘宁玛派教法。卓浦巴的弟子很多,
开的支系也少。素氏三代到此为极盛时期 ( 《智者喜筵》上 615 - 617 页 ) 。

卓浦巴的高足弟子拉结·节敦甲那 (1094 - 1150) ,节敦先与卓浦巴辩论,辩后得胜
,卓浦巴大喜,遂将教授全部传授给他。他又得塞觉尊多吉传给他根本续经的讲解和实
修细节,所以他所得到的宁玛派法要较其他“素派”人所得尤为完备 ( 《智者喜筵》
618 页 ) 。

节敦甲那弟子甚多,最优秀者是他的侄子大喇嘛云丹松 (1126 - 1195)( 《青史》上
162 页 ) ,或称节敦·觉松。曾从叔父节敦学《修部八教》以及《阿鲁、阿底瑜伽》的续
经讲解及实修要门 ( 《青史》上 165 、 168) 。

云丹松的有名弟子是锡布杜滋 (1149 - 1199) ,最初在舅父处听受了《大圆满》“绒
派”传规。舅父死后,便亲近云丹松,学习《心品》各种教授,以后又听受了“果派”
、“绒派”、“康派”等不同的传规教授 ( 《青史》上 168 - 169 页、  《智者喜筵》上
618 页 ) 。

锡布杜滋的弟子达敦觉耶 (1163 - 1230) ,参拜锡布得到锡布的全部教授。达敦的弟
子即达敦思吉 ( 《智者喜筵》上 619 页 ) 。

卓浦巴的另一传承系统是在他的弟子藏巴·基敦时开始的。基敦传藏那畏巴,畏巴
五传至素降巴僧格。素的弟子即雍敦巴和降仰桑珠多吉二人 ( 《青史》上 188 - 189 页 ) ,
成为一系。

雍敦巴名多吉白,是一位有名的宁玛派大德。 1298 年曾应诏晋京,元世祖赏赐了他
许多财物。他受比丘戒时的法名是多吉绷 ( 《青史》上 189 - 191 页、  《智者喜筵》 620
页 ) 。

雍敦巴的弟子名嘎挡巴德协。此人在金沙江东岸德格修建噶陀寺【 22 】,使宁玛派
的教法遍及于朵康地区,成为“康派”。卓浦巴的传承还有许多小支,详见《青史》、
《智者喜筵》等书,这里就不尽述了。

又《幻变》传承除素氏而外尚有若氏家传及徒传,传出续经讲解和灌顶实修,得法
之人为数不少,大多弘传于邓坝【 23 】、藏堆【 24 】、芒噶和南北拉堆【 25 】等地。以
上是以《幻变》为主的传承。

2 经《集经》的传承。开始由印度大德达耶若期达以《遍集明了经》和《集密意经
》传司陀热玛地拉,司陀传尼婆罗达磨菩提与婆复多罗二人。二师又传勃律的齐赞吉译
成藏文,由他们三人又传鲁·桑结耶协 ( 《青史》上 201 页 ) 。  桑结传其子云丹嘉措,四
传至素·释迦炯乃。释迦炯乃以下与《幻变经》的传承相同。总之《幻变》和《集经》
的传承以后均汇聚于素氏之门 ( 《青史》上 201 - 202 页 ) 。以上是以《集经》为主的传承


在《经·幻·心》的经典派中,另一传承系统是以绒宋·却季桑布为主的。他与素
·释迦炯乃约略同时,他不仅博通经典,还擅长五明,懂梵文,在西藏有班智达之称。
绒宋大师得到有《经·幻·心》三部传承绒宋系统传持的密法以心品为主。

3 关于《心品》的传承是起自莲花生大师,师以教授传拉朗·多吉杜炯,依次传至
绒本·仁钦楚逞之间,成为一支。

又前弘时期,由白若咱那传玉扎宁布,玉传至绒宋大师,此为《心品》传承的另一
支。

又邓隆塘卓玛【 26 】地方有一名为阿若·耶协炯乃的修道士,据说此人得有天竺七
传、中土和尚七传的教授,他将教授传觉若·桑噶佐库和亚司本敦,此二人又将教授传
与绒宋大师,这派传承称为《大圆满》“康派” ( 《青史》上 211 页 ) 。

又前弘时期,毗玛拉以教授传娘·丁增桑布、玛·仁钦乔和聂·奢那古玛热三人,
后均由觉若·桑噶佐库继承。觉若又传于库·降曲畏,畏传琼布·依畏,渐次传给绒宋
大师,故绒宋大师拥有《心品》各派的教授,传法事业颇为兴盛。他的法嗣大多向朵康
发展,以后的传承则不详了 ( 《青史》上 211 页 ) 。  以上是《集经》传承和《心品》的一
部分的传承。

《心品》的传承并入《大圆满》后称为心部,又分为三部:心部、界部、要门部。

心部的传承。心部共有十八经,前五经是白若咱那所译传,后十三经是无垢友所传
授。或称心二十经 ( 《西藏王臣记》 82 页 ) 。

心部的传承亦来源于印度,传入西藏后分为数支。先由印僧喜饶僧诃传佛密,佛密
传无垢友,无垢友入藏传西藏大译师聂·奢那古玛热。又佛密传白若咱那,白若先以教
授传藏王赤松德赞。后来白若三赴朵康,又分为三次传授教授。首次传玉扎宁布,由此
次第传授于梭布·桑结耶协,梭布传鲁·桑结耶协,成为心部传承中之一派;第二次白
若咱那以教授传邦·桑结贡布,四传至玛尔巴·协饶畏,成为一支;第三次白若咱那回
藏后又传觉摩哲莫和玛尔巴·协饶畏,六传至素2氏的卓浦巴等,此又为一支 ( 《青史
》上 216 页 ) 。

界部的传承。界部先是由印僧佛密传无垢友,无垢友传白若咱那,白若咱那传邦·
木庞贡布,七传至郑达摩菩提 (1052 - 1168) ,达磨把《金刚桥》【 27 】教授传给素穹巴
( 《青史》上 215 - 236 页 ) 。以后广传弟子,各出传承,支系颇繁详见《青史》。

要门部的传承。要门部分为两个传承系统:《甚深大圆满宁提》【 28 】的传承和《
空行宁提》【 29 】的传承。这两系传持之法又多是伏藏法门。

《甚深大圆满宁提》的传承。先由印僧喜饶僧诃传大善巧耶协多。喜饶僧诃以上的
传承与《心品》相同。耶协多传无垢友,无垢友传藏王赤热巴坚和娘·丁增桑布,丁增
桑布建伍茹的夏拉康庙【 30 】,将《宁提》等法埋藏庙中 ( 《青史》上 239 页 ) 。约在后
弘初期,由邓玛·伦珠坚赞掘出伏藏,传出节准·僧格旺秋。节准又将《宁提》单传娘
·噶当巴,娘将其分三处埋藏。 30 年后,绒那达的节贡·那波将一部分伏藏取出自己精
修,并广传他人。约在公元 1076 年,朗仲伽巴达的香巴热巴又继续取出伏藏,在节贡取
出伏藏约十年后,羊卓的向·扎西多吉也开发了伏藏,将这些伏藏经典向大众普遍讲说
,并传其子尼邦 (1158 - 1213) ,尼邦传觉白 ( 《青史》上 238 - 242 页 ) 。

觉白或称古汝觉白,是尼邦兄之子,他得其叔传授《宁提》法门,后又广从名师学
习新派密法并注重显教学习 ( 《青史》上 242 - 243 页、《智者喜筵》上 576 页 ) 。

觉白的弟子楚西·僧格郊巴 (1223 - 1303) ,  僧格郊巴弟子梅龙多吉 (1243 -
1303) ,梅龙多吉的弟子仁增·鸠摩罗奢 (1266 - 1343) ,  鸠摩罗奢的弟子隆钦然绛巴。

隆钦然绛巴 (1308 - 1364) ,本名智美沃色。他在鸠摩罗奢座前求得《大圆满宁提》
的全部教授,又在邓坝从阿奢黎迅努邓朱学《经·幻·心》等教授,依照《宁提》的教
授解释《秘密藏续》经义,著有《宁提》法类数十种,总名《喇嘛央提》【 31 】,还著
有《七宝藏论》,分别阐发了大圆满的要义,成为宁玛派《宁提》法门中最重要的论典
。他曾到过不丹,把宁玛派的教法首次弘传于不丹地区。晚年又累次讲《空行宁提》。
这一派的弟子很多,称为隆钦宁提派 ( 《青史》上 248 - 250 页、  《智者喜筵》上 576 -
578 页 ) 。

《空行宁提》的传承。是由印僧噶饶多吉传仁增室利增诃,僧诃传莲花生,莲花生
传佛母耶协措杰,耶协措杰为利益未来众生,  将大法作为伏藏埋藏。  在公元 12 世纪时
由白玛勒哲则将伏藏取出传杰赛·勒巴坚赞和雍敦·多吉白等人 ( 《土观宗派源流》 66
- 67 页 ) 。以上是宁玛派的经典传承,也包括一小部分伏藏传承。

自公元 14 世纪以后,很少有经典传承的情况记载,从公元 13 世纪起,伏藏法门极为
流行,很多人转向学习伏藏,如经典传承人锡布杜滋之子木局多吉就传持伏藏法, 14 世
纪时的雍敦·多吉白也是一位大掘藏师。此时的经典传持者大多转入伏藏的传承中去了


第二、伏藏传承

伏藏的来源是:前弘时期由连花生大师、无垢友、赤松德赞王、耶协措杰、鲁·南
喀宁布、白若咱那、鲁·桑结耶协等人,先后将密乘经典法门埋藏于山岩土石之间。到
后弘期时,逐渐有人将这些经典发掘出来,弘传于人,这些经典便称为伏藏法。《集密
意续》、《密集续》、《幻变网》、《修部八教》、《如来总汇》、《文武百圣》、《
阎曼德迦》、《马头金刚》、《金刚橛》等经典讲解、教敕、灌顶以及修法的仪轨事相
等,皆是伏藏法要。伏藏中最重要者为《大圆满》,伏藏中所发掘出来的经书与经典传
承所传之经典大多相同。不过,有的经书中当然有伪造改篡之事。伏藏之法,天竺古来
就有,藏地其他宗派是屡见不鲜的。宁玛派的伏藏法从根本续到实修事相有一套比较完
整的体系 ( 《智者喜筵》上 623 - 625 页、  《降央钦则文选》 39 - 44 页 ) 。

至公元 11 世纪时,扎巴恩谢坚将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扎塘为首的
108 处道场收藏之。当时最重要的发现是发掘了《医明四续论》。  至于宁玛派最主要的
密典发掘是公元 12 、 13 世纪之时,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师掘出的。上掘藏名安达娘,本
名尼玛沃色,或称娘热巴。他在洛扎的昆庭、扎森摩八吉和马沃角【 32 】等处掘出密宗
最重要的法典和法器。他把伏藏大法传给其子安达·卓衮南喀白,南喀白传子罗丹,罗
丹传子兑杜 ( 《智者喜筵》上 627 、 630 、 631 页 ) 。  下掘藏师名古汝却季旺秋。他曾在洛
扎的喀曲和朗格扎等处掘出《修部八教》、《密集》、《金刚橛》、《马头明王》等重
要密法。他的弟子白旺钦继承了他的事业 ( 《智者喜筵》上 634 - 639 页、《降央钦则文
选》 41 - 42 页 ) 。

伏藏中最大的发现是《宁提》四部:

《毗玛宁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师邓玛伦杰掘出;
《堪卓宁提》:系佛母措杰独得莲花生大师传授,由掘藏师白玛勒哲则掘出;
《喇嘛央提》:此为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毗玛宁提》的书。
《堪卓央提》:亦是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堪卓宁提》的书。

上下掘藏大师等掘出之伏藏法是宁玛派根本典籍,作为讲解和实修的重要依据 ( 《
智者喜筵》上 574 、 649 页、《降央钦则文选》 41 、 42 页 ) 。

继上下掘藏大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掘藏师,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
还掘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公元 14 世纪邬坚林巴掘出的《五部遗教》等等。
公元 15 世纪时,热特林巴将上下两大掘藏师等所掘出的伏藏汇集到一起,称为南藏。公
元 17 世纪居美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 33 】寺,寺中讲修教典以南藏为主。公
元 16 世纪仁增郭季定楚坚也掘出不少伏藏,并与前代所掘的汇集一起,称为北藏。公元
16 世纪北方绛地的扎西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却德道场,其子仁增阿格旺布
始正式扩建为多吉扎【 34 】寺,寺中讲修教典则以北藏为主 ( 《降央钦则文选》 12 、 15
页 ) 。以上是伏藏传承情况,由于后期所有掘藏大师都各建寺庙,  弘传自己所掘出的教
法,遂以寺庙为单位,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


二、 宁玛派的经典

宁玛派的密典总分为两大部分,他们把讲解所依据的密经称为续部,把实修教授称
为修部。宁玛派的续部属于无上续部的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总括为《经·幻·
心》三部,号称十八大怛特罗,即十八续经。

第一、续部

1 “幻”,就是幻变续,属于摩诃瑜伽,有幻变十八部,  约当新派无上瑜伽的生起
次第,主尊是金刚萨( duo ),依主尊的身、语、意、德、业五类划分为五大续部:

身三续:《佛平等合续》、《大象昏迷续》、《大象入海续》;
语三续:《绝密精点续》、《从一放射续》、《从多放射续》;
意三续:《吉祥密集续》、《山岳聚积续》、《聚于一顶续》;
功德三续:《胜吉祥第一续》、《胜甘露第一续》、《如意宝续》;
事业三续:《迦玛玛勒续》、《炽燃炬光续》、《格奈耶十二字粒续》。

以上十五续经,再加上根本总续经《大幻网秘密藏续》、《建立三昧耶续》、《方
便绢索续》三续,总为幻变网十八续经。《幻网》还有解释四续 ( 《智者喜筵》上 606 页
、《汉藏史集》 433 页 ) 。

2 “经”,就是《集经》。属于教敕阿鲁瑜伽,  约当新派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集
经有根本经《遍集明了续》、解释经《集密意经》。又说经共有四经,或说根本续三经
、解释续十经 ( 《知识总汇》上 501 、 513 页 ) 。

3 “心”属于阿底瑜伽,此为宁玛的特法。心品的经即《普成王经》。  心品之外有
心部,则有经甚多,或说心部二续,或说母子十八续。十八续先后有两译,前五经是白
若咱那所译传,后十三经为无垢友所译传。

总上合称为《经·幻·心》三部 ( 《知识总汇》上 511 、 512 页 ) 。

此外,大圆满心部还有宁提法门。秘密心要部的《宁提》有四部:堪卓宁提 ( 空行
心要 ) 、毗玛拉宁提 ( 毗玛拉心要 ) 、堪卓央提 ( 空行精义 ) 、喇嘛央提 ( 上师精义 )( 《智者
喜筵》上 578 页、《知识总汇》上 512 页 ) 。所依续经有根本续《如来汇集》、后分续《
现证菩提》 ( 《智者喜筵》上 603 、 609 页、《知识总汇》上 394 页 ) 。

第二、修部

修部八教有:
一、文殊身 ( 毗卢部 )
二、莲花语 ( 弥陀部 )
出世五部 三、真实意 ( 不动部 )
四、甘露功德 ( 宝生部 )
五、金刚橛事业 ( 不空成就部 )
一、差遣非人
世间三部 二、供赞世间神
三、猛咒咒诅

另外还有《文武百圣》等,其经分根本总续五部、解释续五部 ( 《青史》上 139 页、
《智者喜筵》上 609 、 610 页、《知识总汇》上 394 - 395 页 ) 。

有关宁玛派的密典为数甚多,极为庞杂,有人怀疑是否有伪经。《青史》说,有名
的十八大怛特罗中的头三部《吉祥密集续》、《绝密精点续》、《佛平等合续》及其疏
释都是很早时期就有了的。在布敦大师所著论藏目录中,《金刚笑法门品类》内的《金
刚笑密集》就引证了许多《秘密藏续》的法语,而且其解释也与《密集》相合。毗输弥
扎所著《密集后分续释》的论藏目录内也列有此书,亦属宁玛派的经典。嘉坚东布的《
佛平等合续释》中,引据了许多《秘密藏续》的经文。大师对这一解释极为满意,并作
了公正的评语 ( 《青史》上 135 页 ) 。  过去对于修部八教中之“金刚橛”和“差遣玛摩”
等法颇有非议。《青史》说,后来萨迦派法王从香区赛新获得莲师的真正梵文册,译出
后致使许多人皆无话可说了。喀齐班钦来到桑耶时获得《秘密藏续》的梵文本,后为达
敦司吉所得,献霞岗译师,霞送于炯丹热智,炯丹依梵文本造《秘密续修法华庄严论》
,在玛摩地方召集诸咒师,出示梵本,受到很大赞扬 ( 《青史》上 136 页 ) 。  “差遣玛摩
”等世间供赞三部是由莲师降伏西藏诸恶神鬼并令其发誓保护佛教,遂建立此三部供祀
法,属于杂入苯教之法。于是,宁玛派的经文中出现了白摩苯教等的文字,这也是合情
合理的 ( 《青史》上 139 页 ) 。《智者喜筵》亦说:“觉沃阿底峡尊者曾到桑耶, 开寺中
经库,看到过去自己未曾读到的梵文经典珍本很多,亦叹为稀有” ( 《智者喜筵》上 540
页、《青史》上 70 、 315 页 ) 。从以上所述事实可以证明,宁玛派的经典除一小部分伪经
外,大部分均系来自印度的梵文文本。


三、宁玛派的教义

宁玛派的教义概括在九乘三部内。

第一、九乘教义

宁玛派把整个佛法的显密教法分为九乘,它的教义全部包括在九乘里。九乘的分法
是:显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为外密三乘、内密三乘、内密三乘
中的最后一乘还包括三部。其详细划分如表 ( 《知识总汇》上 87 - 89 页 ) :

声闻
显三乘 独觉 小乘
菩萨
制耶
外密三乘 邬巴 大乘
瑜伽
九乘 密六乘 摩诃瑜伽
阿鲁瑜伽
内密三乘 心部
阿底瑜伽 界部 三部
要门部

九乘即九个等级。为什么要分等级?因为众生根器、意乐、时机各有不同,而佛是
因时制宜、随类施教,故有这些差别《知识总汇》中 575 页。  尽管佛的法门广大无边,
但归总起来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众生离苦得乐,即解脱一切痛苦的根本--烦恼,得到
涅盘的安乐--菩提。所有大小显密各种乘门,提出种种说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决
烦恼和菩提的这两个问题。

九乘中开始是显三乘。宁玛派分为声闻、独闻、菩萨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阶段。显
教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内部各派说法无有不同,在西藏也无新旧宗派的差别,他们共同
认为,只有彻底断除烦恼,才能超出生死轮回,才能趋向菩提涅盘。对于如何断烦恼,
如何求证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践。小乘的声闻乘认为,应当发出离
心,断三业行【 35 】,对治烦恼,对七聚别解脱戒,随一而守,修十二头陀苦行【 36 】
,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谛十六观法【 37 】等之止观法门,悟到人无我【 38 】,断烦
恼障【 39 】,生起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 40 】。独觉乘也认为,应当守持七聚戒,对
治三业行,彻断烦恼,入十二因缘门【 41 】,悟法无我【 42 】,断所知障【 43 】而得菩
提智慧,证阿汉果。由于他们都希求自利,不管众生,所以他们证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圆
满,皆属小乘。

显三乘最后一乘为菩萨乘,它认为应当彻断烦恼,除受菩提心戒外,还要修四无量
心【 44 】、七圣财【 45 】、十法行【 46 】,发菩提心,广持六度【 47 】,双悟人法二种
无我,双断二障【 48 】,才能开显菩提妙智、菩萨虽未证成佛的大觉,但利已利他,发
心广大,故属大乘。

总之,无论大乘小乘,都主张要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又认为本有妙明真性
由原始以来为烦恼缠裹太深,一时不能彻底断除,故显乘采取逐步去缠、逐步了悟的渐
断的办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识求悟二取执空,大乘中观求悟诸法自性皆空,
故要从闻、思、修入手,勤习戒、定、慧,发出离心、菩提心,走止观双运和修定发慧
的路子。显三乘中都未提出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 49 】,所以要经历多生的磨练,艰
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显三乘名为引度业恼乘。

显教为什么要经历多时始能成佛?原因还由于他们有些人虽然承认众生有佛性,但
生佛有别,把佛和众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说凡夫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 50 】修行才
能成就。所以显乘又称因乘,或称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
51 】,是趋往涅盘道路之资粮,是显教的渐修乘门 ( 《知识总汇》中 733-735 页 ) 。

后期大乘对烦恼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烦恼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
一心上迷悟的差别。因此对烦恼不用彻底断除或对治的办法,而改用转变的办法,转烦
恼为菩提。如大乘唯识派有所谓“转识成智”,转有漏种成为无漏种,即成菩提。大乘
中观用缘起性空之理,转烦恼的根本执实心而成不执实的空性-菩提。特别是密教运用
转烦恼为菩提的方便则更多,不需长时艰苦修行就可以达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密教
为什么能快速成就菩提?因为密宗不仅认为众生有佛性,而且众生就是佛,即心是佛,
佛和众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烦恼,悟即菩提。烦恼即菩提。外密三续部则提出“三密
相应法”,用众生造业和烦恼的身语意三业转变为佛的身语意三密,即可相应获得成就
。不过众生因业恼缠缚,耽着凡庸的思想【 52 】隆厚,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认是佛
,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所以外密才有三乘的划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邬巴、瑜伽等三乘,约当新派的事续、行续、瑜伽续三续部。三
乘都采取逐步引导的办法来转变众生的习气【 53 】。事续主要用三密相应法来求从速获
得三密成就;行续用加持三业的办法来求得成就;瑜伽续则用四大印【 54 】印定法求得
三密成就 ( 《知识总汇》中 509 页 ) 。

事续部是注重身语清洁等外事而内修瑜伽法,视佛为神灵,虔诚供奉,极重外部事
相,在佛我的看法上还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为主,我为奴 ( 《知识总汇》中 589 -
590 页 ) 。关于事续部之见,他们初步体会到自心明空之智,  在胜义中现空双运,远离
戏论,在世俗中所现皆为本尊之相。

行续部是既重身语外事,也重内心修定,是内外双重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
主张佛我平等,不过佛为主体,我是助伴 ( 《知识总汇》中 593 页 ) 。  其见与事续部同。

瑜伽续部是专重内部瑜伽修炼,观我为佛,敢于承当自己是佛。瑜伽续之见,于胜
义中一切法远离戏论、空性光明,于世俗中观为金刚界天尊。

三续部的具体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观佛,护地、迎神等《七支》【 55 】作为前导,沐
浴持斋,设坛灌顶【 56 】,受三昧耶戒【 57 】,这是所有续部共同遵守之轨则,只是繁
简不同,如设坛,“坛”梵语曼荼罗,为佛神所居之处,有彩土、布绘之分别;如灌顶
,事续为花蔓、水、冠三灌顶,行续加玲杵二灌顶,瑜伽续在此上还加不退转金刚阿奢
黎灌顶和秘密灌顶等。关于授三昧耶戒,三种续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内容也不相同。
灌顶后,认为已成熟相续【 58 】,可以传授密法,讲解密经,以及指导实修等 ( 《知识
总汇》中 601 - 603 页 ) 。

三种续部的正行。事续部有观修《六天法》【 59 】。六天总摄为字 ( 咒字 ) 、印 ( 印
契 ) 、身 ( 佛像 ) 三者之中,即三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三密 ( 《知识总汇》
中 596 、 601 页 ) 。除修种子字、手印、天身外,还有住心于火的三摩地,  住心于声的三
摩地,此二为有相瑜伽。无相瑜伽,即观声后悟自性空获得解脱【 60 】 ( 《知识总汇》
中 586 、 588 页 ) 。

行续部的观修亦分有相修、无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诵》【
61 】,与事续相同。不过修六天瑜伽要结合天、曼荼罗、密咒等十真实【 62 】而修,由
此可以悟入真实性。照宁玛派的说法,事续所谓的真实性,即悟明空离戏之智【 63 】,
一切显现皆是清净智慧之所显发,这是诸法法性,不过此种真实性还不属于自然智慧之
所显之真实。无相修,即修空性与大悲双运。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 64 】。行续的
真实性即由灌顶加持之力观胜义中一切法无戏论,在世俗中观一切皆为金刚界天尊【 65
】 ( 《知识总汇》中 597 页 ) 。

瑜伽续部观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 66 】、《五现证菩提》以及修有相
的二胜事业【 67 】和修无相的有分别、无分别二种智【 68 】 ( 《知识总汇》中 605 - 608
页 ) 。

三种续部在修念诵观想的同时,也有风息瑜伽【 69 】。下三续所修法只是调息收心
,使息及分别心【 70 】不向外流散,摄持于内则可除去耽着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现为天
身【 71 】,并可坚固此慢。认为息是心马,若能内摄,则心亦自然摄持而住,能快速进
入三摩地 ( 《知识总汇》中 589 页 ) 。

三续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风息法与无上续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别,正行后都有修求悉
地【 73 】法,悉地总分为胜共二种。共悉地修求世间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者则
求速历地道【 74 】而至五部刹土中或三部持金刚道中成佛。

以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显教。在修密之前都有显教的观修前行作为引导
,以便有个思想基础。如依显教,要观人身难得,观无常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等
等。宁玛派就有隆钦宁提的《普贤上师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仪轨【 75 】,依仪轨
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仪轨,各尊有各尊的仪轨,仪轨是实修的轨范。其它还有分支仪
轨,如修供祀护法神法、供空行法,布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课甚多。在修法上还应用许
多事相来即事表理【 76 】,即体显真,求得相应,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
德境界拿到因位作为目标而进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称为果乘,或称金刚果乘
。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
以改变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这就是转识成智
,化烦恼为菩提的具体作法 ( 《知识总汇》中 579 、 603 、 608 页 ) 。他们相信感应道交之
理,为求急速相应,还应常修《上师相应法》,相信上师祖辈相传,有神密的加持之力
。宁玛派人常说要随时不忘三根本,则可以速得感应。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
随时要以三根本作为依怙。

总之,宁玛派称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为外密三乘。何以称“外”?因为他们相
信众生是佛,但还不敢自认是佛、自身是佛,对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认烦恼菩提皆是
一心而作为在外,故要断要转总向外求。总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胜义和世俗二谛【 77 】
各分别开,不相系属,其见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为外。又内密三乘何以称“内”?因
为这些乘门把胜义和世俗二谛融摄为一、二无分别,一切世俗皆为是佛智所现,融摄在
一心之中,其见修等都是内向,故名为内 ( 《汉藏史集》 438 - 439 页、《知识总汇》中
573 页 ) 。

外三乘续部中,虽有顺佛果德的修法,而无顺三有生死【 78 】的所治相;有证三身
之修法,而无即身成佛之道 ( 《知识总汇》中 580 页 ) 。以上显教三乘、外密三乘,  共六
乘。在教理方面,新译密咒派与旧译密咒派所说皆同,并无差别 ( 《知识总汇》中 735
页 ) 。

其次,内密三乘是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又称为无上瑜
伽,外密三乘还须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觉三乘。内三乘是通达一切法为现空无别
之妙用,运用善巧方便强制成佛毫无困难,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为
高,故名为无上三乘。宁玛派的内密三乘有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摩诃瑜伽,
约当新派之生起次第,观本尊坛城,空有双运,重在风息。阿鲁瑜伽,约当新派之圆满
次第,修风脉明点,乐空双运,重在明点。阿底瑜伽,为本派特法,求明见心性之体用,
界觉双运,重在光明。又说:旧派之三瑜伽约当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续、母续、不二续。
父续又称方便续,专重俱生大乐智的幻身修法,如《毗卢》、《大幻网》、《密集》等
皆属之。母续又称胜慧续,专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胜乐》、《佛平等合》等续部皆
属之。不二续即光明与幻身二者的结合,在宁玛派看来,不二续也是属阿鲁瑜伽非大圆
满法。实际上父续中亦讲光明,母续中亦讲大乐,是交相错综的并无严格的划分 ( 《五
部遗教》 361 、 366 页、《智者喜筵》上 603 页 ) 。

宁玛派无上三瑜伽分为《经·幻·心》三部,其中的经部《赫鲁迦格布》等续经也
讲说与新派相合的《六加行》【 79 】、《三次第》之解脱道和《密点》的方便道等要门
。经部的《集经》中之任运修习,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 80 】等讲说与
新派所说法也大多相合,但宁玛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圆满法 ( 《土观宗派源流》 69 页
) 。

其次,三大瑜伽之实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罗、入坛灌顶、授三昧耶戒及修其它
仪轨支分。无上部灌顶有外十饶益灌顶、内五功能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和瓶、密、智、
句四大灌顶来成熟相续,达到实修的条件,然后正修。

摩诃瑜伽属幻部,其修法按幻网规分为方便道与解脱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门和
下门,上门依六脉轮【 81 】修燃滴法【 82 】,生四喜智慧【 83 】,下门依阴阳密道而修
,即能于刹那倾强迫生起乐空无分别智而获解脱 ( 《知识总汇》【 84 】下 276 - 277 页 ) 。
解脱道以三智慧抉择二谛无别之正见获得通达,自己心中缠缚自然打开,天法性境界中
获得解脱 ( 《知识总汇》中 740 - 746 页、下 276 - 277 页 ) 。

阿鲁瑜伽属经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圆满次第为主,证悟界觉无分别智【 85 】而获
得解脱。阿鲁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门、下门等修法,其解脱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择界觉无
别之正见,其次进入实事,入无相无分别三摩地。又修法中还有有广行、无广行【 86 】
等种种分别 ( 《知识总汇》中 748 、 749 、 751 页 ) 。以上二续部之见,在胜义上,  任运住
于离戏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坛城之自现,成现空无别。

阿底瑜伽属心部,即要门大圆满。初悟心体明空,次观光明心用,最后体用合一,
自现元成,则任运无修,自然解脱,说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第二、大圆满三部教义

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1 心部。宁玛派大圆满是专门讲悟心的心地法门,与内地禅宗主张见性成佛颇有相
似之处 。但宁玛派是密教,心部讲的心是分作体、相 ( 性 ) 、用三方面来谈的,故与一
般显教所谈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三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 ( 《实相藏论释》 29 、
31 页 ) 。

三句包括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
相 ( 性 ) --自性元成,本具光明;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

心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 (
《知识总汇》下 289 页 ) 。

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 ( 明 ) ,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 ( 觉 ) 。这现和知都
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无有体 ( 空 ) ,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
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妄心是由根、境、识【 87 】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
灭的。《大圆胜慧》【 88 】中说:“本然智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甚为希有。众生
无量劫来须臾未离,不变不坏……” ( 《大圆胜慧》 79 页 ) 。为什么真心能不生灭?《智
者喜筵》说:“真心不从因所生,不从缘而灭,最初无来处,最后无去处,过去现在皆
是湛然常寂。因其体空,故无生灭。”“即此真性,虽然现轮回涅盘之相,但真体未常
动摇” ( 《智者喜筵》上 551 、 590 页 ) 。此即无生灭之意。

这个真心之体,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
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大圆满心部认为,心体是觉空无别,这个认识和内地禅宗的看法颇为一致,所谓“
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 ( 《禅宗
大意》【 89 】 139 页 ) 。

这个灵明空寂之心,佛与众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体,即悟此明空觉性,亦即
是所谓为见性成佛。《普成经》说:“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
,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 《大圆胜慧》 80 页 ) 。

其次说心性 ( 相 ) 。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 90 】,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万
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
光现为轮回涅盘两境相” ( 《知识总汇》中 756 页 ) 。

心体是空寂无生,何以能现轮回涅盘?心体空,并非空无一物,体空而性不空,空
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所以能现。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而又明。明分
属于本有,本有则是非空。

心体本净,何以又能明现染相轮回?染相净相都是由众生迷悟所造成,染净都属一
个根。《大圆胜慧》说:“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则为解脱之根,不明,则为烦恼之根
” ( 《大圆胜慧》 215 页 ) ,这个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则见光明净相,  迷者则见染相。
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则见白螺为白色,黄胆病人则见为黄色。胆病愈后黄色即空。白螺
的白色,为白螺所本有,这是空不了的。众生心体除去垢污后,染相则空,净相光明为
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这个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 91 】,单有法身成不了佛,
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这是大乘显密各宗共同承认的。若心只有空分
,而无明分,则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岂能离开自身而另有依据?故体虽空而性不空。心
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种色身【 92 】的依据。《大圆胜慧》说:“本来清净自性中不
能化现,本体法性光明有法尔之力,出现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无忘无着,
此即报化二种色身之根源” ( 《大圆胜慧》 237 页 ) ;“空分属法身,  光明属报化,三身
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 ( 《大圆胜慧》 237 页 ) 。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无相。报化是色身,属有相。无相何以出有相的报化?所谓无
相,无虚妄色尘【 93 】相,非无真空妙有之相 ( 《大圆胜慧》 170 页 ) 。  光明属真空妙有
,是元成的妙色,或称空性妙色【 94 】。

光明何以能现境相,光明具有五光【 95 】。“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 ( 《知识
总汇》上 260 页 ) 。“内五光为觉性之明显分 ( 明分 ) ” ( 《实相藏论释》【 96 】 29 页 ) 。此
明分之五光能现三有【 97 】轮回涅盘之相。为一切境相显现之源 ( 所依 ) ,称为元成之妙
色。

此五光又是如何显现为情、器、轮、涅【 98 】的?按《实相藏论释》说,“觉性自
然智如水晶球,其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元成内显,此内显分,即五大种。从中
起现外显之时,其外境色相,即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显现为外光。最初起时,以
执为我故,遂垢污五大。迷为情器” ( 该书 31 页 ) 。五大元即地、水、火、风、空,此五
属物质,故光明应属于色 ( 物 ) 。不过他们说此色不同一般虚妄色尘之粗色,而称为空性
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
心人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
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不多谈光明,但有时也提到光明。如禅宗古德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
廓然,没有一切尘垢污染。孤迥迥 ( 体 ) ,光皎皎地 ( 相 ) ,活泼泼地 ( 用 ) ,洞然同于太虚
。”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虽是本
有,但光明是带物性。由于大圆满是密宗,密宗是色 ( 物 ) 心合一论【 99 】,故可秘密宣
说心的两分中有带物性的光明。禅宗是显教,只讲悟心,不说除心而外还有物,多讲光
明怕着相起执,反入魔道,故不强调而已。

心部人求见心性光明,他们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
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最后谈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
【 100 】。

“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
能现。“不是一切,能现一切” ( 《智者喜筵》上 544 页、《知识总汇》中 756 页 ) 。客观
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明,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
妙用一 - 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现分。

真心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
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 101 】均能随缘化
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盘。虽
随缘升沉【 102 】,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
分 ( 相 ) ,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 ( 用 ) ” ( 《实相藏论释》 29 页 ) 。

何以此心随缘能现染净之相?

迷悟染净是就众生能缘的心用来说的,本性光明并无染净之分。“自性光明无垢可
除故” ( 《知识总汇》下 326 页 ) 。众生之心虽随染净,  但是心体则没有随之变化,因为
众生的本心是真如体【 103 】,与佛无异,真如虽能随缘,但其体不变,故一切染净境
界之分,不在心的体上,均在随缘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说:“佛和众生轮回涅盘,
其体非有不同,当此体显现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时,由于不能认识,产生无明,遂受业风
【 104 】鼓动,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时,将自心本性误认为我 ( 能 ) ,心体之用误认
为它 ( 所 ) ,使能所【 105 】对立,出现轮回。虽然出现轮回,  其时心体并无动摇” ( 《
智者喜筵》上 552 页 ) 。若知一切所现均为明空妙觉之用,  现而不执,则能现 ( 体 ) 所现 (
用 ) 二者统一,烦恼菩提二无分别。《知识总汇》中说:“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
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
” ( 《知识总汇》下 289 页 ) 。  《土观宗派源流》【 106 】中主亦说:“照此当下明空本
净之妙觉,让它宽坦任运,随他妄念境相起伏变化,不去辨别是非善恶,不破不立,只
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心的心要,是莲花生大师的无上心印” ( 《土观宗派
源流》 72-73 页 ) 。佛是觉者,则能“能所双冥,  境智合一”。在起用时所现皆成妙用
,随缘示现,大悲周遍。故说轮回涅盘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觉的能现作用上。

心体无相,不能得见,求悟心人亦应从“用”上着手,才能觉照。心部则注重在心
用的能现上。从现前一念起,认识自心实相。即此现前一念就是真性,应用自己明觉智
慧而观照之,禅宗就是在这个能现初动时,即在心起用之时下功夫,所谓昭顾当下,从
见闻觉知上回光返照,认识本心,是知能见闻动作,心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 ( 《禅宗
大意》 138 页 ) 。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王若作用,  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
亦难见 ( 《禅宗大意》 136 页 ) 。

总之,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 (
相 ) 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
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 ( 《大圆胜慧》 77 页 ) 。真心就是自
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
,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师亦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
,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六祖的《坛经》【 107 】来看,他说心的实相亦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谈的。
《坛经》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 ( 体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元成 )( 相 )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用 )
。”坛经的说法与大圆满所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提到了明空本净的自心实相,只是未明
提出“光明”二字而已。百丈禅师有几句话:“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又说:“灵光独耀”也是提的光明。僧那禅师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
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断续之相。”临济禅师说:“孤明历历。”这些说法【 108 】
与大圆满说:“明空妙觉”、“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大圆满说的
“光明”要具体一点。

大圆满说心体空,心性有,是体空性有。心体空,则非有,凡性 ( 相 ) 不空,而非空
,成为非空非有。这一空一有本来是矛盾的,但他们说体空,非空无一物,体空中有性
有,是非空之空,即非去空无一物之空,名为真空,性有,非实质有,性有中有体空,
是非有之有,即非去实质之有,名为妙有。说空有二者统于一心,没有什么矛盾。故不
承认他派人所说空有必须双运。“空有本自圆融,不须再有双运” ( 《大圆胜慧》 73 页 )
。他们认为这种非空非有,才是不堕二边的中观正见。《知识总汇》上解释说:“心性
自然智慧,遍于一切染净法中,但对它的有分,不耽着为实有。空分不着为空无。亦不
堕于二者皆非的双边。它的体性空寂,除常边,它妙用不灭;除断边,此则远离功用而
超出苦乐之正见也” ( 《知识总汇》中 756 页 ) 。

这个体空性有说,玄密幽深,难于理解。心部把他们所说的空性称为甚深空性;心
部也称为甚深部。

2 界部。界部的意思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性界觉无别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
起,法性中没,任运自在,这就是解脱。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种分别。但总起来,界部在
心的空分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现有的部分上,他们专讲境界,讲光明。他们
认为心体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体所显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
贤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明所自显 ( 《大圆
胜慧》 237 页 ) 。光明是有色相可睹的,故说为明分不灭,无复无障,恒常显露等 ( 《土
观宗派源流》 72 页 ) 。

光明所明现的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显发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广大法
性普贤境界中所现起一切事物的形相。仅是自显境界所作的严饰,这里没有什么系缚、
解脱、能现,所现种种的分别……,因此也不去观察它是有是无,或是或非,或染或净
。只有自在于无垠的解脱之中” ( 《知识总汇》或 756 页 ) 。

这里所说的自显境界,即本有的光明境界,是本有的心性的显露,不作是非等分
别,应安然而住,目的就是要在光明境界中求得解脱。

光明是自心本性。佛与众生同具,故佛在光明中的一切智慧德相,在众生心中本已
具备,所以称光明为本自元成 ( 《实相藏论释》 29 、 23 页 ) 。说本自元成,则光明非由造
作而成,“比如珠宝之光气,是珠宝本身所固有,非由其它因缘而使之光亮” ( 《知识
总汇》 33 页 ) 。心体离垢【 109 】,光明中一切胜妙景象自然外观,不假造作,本自现成
。《空明经》云:“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气及五智,有如是功德
” ( 《大圆胜慧》 134 页 ) 。本具光明何以凡夫不见?凡夫因有烦恼垢障不能得见。不但
凡夫不见,即使依显教修止观人【 110 】用观察方法,亦不能见到。只有修无上瑜伽气
脉法,将左右脉流动之风心,纳入中脉【 111 】,始可得见 ( 《知识总汇》下 358 、 359 页
) 。《大圆胜慧》说:“身中之烦恼气清后,始见本性光明” ( 该书 93 页 ) 。众生要见到
自现光明,除非在人命临终时,脱离蕴、处、界【 112 】荫蔽的一刹那间方能见到。“
粗四大色尘【 113 】与心分离时,始现本有光明” ( 《大圆胜慧》 169 页 ) 。  修大圆满光
明瑜伽,通过特殊方便,亦可现见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为道【 114 】,运用善巧方便使自显境界自然显发
,在光明中修证成佛。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心部只求悟心体空无有相,不专修光明,
界部则特重修习光明。但也要在悟心的基础上始能进行,因为单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
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须双运。

密乘说众生即身可以成佛,那么是否即肉身便能修成报化二种色身?修成与否,必
须依靠光明。光明为气所化,众生身中有气,可以化为光明。因为众生之身是由四大五
蕴所成。四大五蕴的精微之气,均能释放光明。不过这些都是粗气光明。要把粗气,即
身内的气脉化为自然智慧的微细光明【 115 】,始能成就二种色身。

修光明者还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外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这样才可以圆满显现
三身境界 ( 《大圆胜慧》 105 、 106 页 ) 。

气化光明则可成虹体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无为,“永离所缘【 116 】的甚深关
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空性 ( 真空 ) 和光明 ( 妙有 ) 二者双运,则能成就虹体金刚之身
【 117 】” ( 《土观宗派源流》 71 页 ) 。《大圆胜慧》亦说:“要无著、无执、放下不管
、五尘任运,内境自然显发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微细的光明而融入法性。
外相即现五色光,如虹、如阳焰” ( 《大圆胜慧》 88 页 ) 。界部运用的法门是随心自在,
任运无为的无功用法门。所以界部又可以译为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还有四扼要、四理趣、四灌顶等 ( 《知识总汇》下 290 页 ) 。  其修光明的
教授则有《金刚桥》等续经。

3 要门部。要门部的要门之义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之元成
本自解脱,则“把轮回涅盘诸法纳入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则能在轮回涅盘二
无分别的灵明智性中现证法性境界” ( 《土观宗派源流》 71 页 ) 是任运无修无治之法门。
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显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现自性环链,在自性环链身【 118 】
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灸艾火,中其病灶要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
门部。

本部有两大要门:彻却和妥噶,彻却译言“断坚”,妥噶译言“超顶”。《大圆胜
慧》说:“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
具大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
名为妥噶” ( 《大圆胜慧》 70 页 ) 。

要门部也是把心分为体空分,相明分,用现分,总为现空二分,“其空分为本净妙
觉,远离戏论,使此空分归于法性穷尽之地【 119 】,即为本净彻却。其现分为自显光
明,以本具光明将一切窒碍在光中清净达于法性净地,即为元成妥噶” ( 《知识总汇》
下 292 页 ) 。

彻却的修法求悟本净心体的见修理论,与心部中所谈大体相同。先在上师前求得灌
顶,受三昧耶戒,由上师开示指出现前一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观此心体
任运而住,则可清除迷相,获得解脱。在正行之前还要指示觅心方法,作为前行,即观
心之来、住、去与生灭等,求心了不可得。“无可得处,自然得见本心 ( 《大圆胜慧》
89 页 ) 。彻却要门有《三句击要》、《内外密三空结合》等教授” ( 《知识总汇》下 292
- 293 页 ) 。

妥噶的修法求见光明心相,其理论大多在界部中谈过了。这里简单谈一下妥噶的重
要法门,以光为道,现证自显境界和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等方面的问题。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为道,修光中见心成佛。光明为一切有情皆
具备的。初观光明为自显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内德外显,则看见自然智慧的报身境
界,最后即现智慧自然光为法身佛境界。四种境界虽是本有显现,本性光明,然无要门
教授,亦不得显现。所以先要在上师前求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调整身、口、意三业,开
法尔智慧之门,三身境界才自然显现。当显现时若能认识则得解脱,故说:“此本有光
明为本自解脱之根” ( 《大圆胜慧》 215 页 ) 。

妥噶之觉性 ( 明觉自证分 ) 显露之际,其体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报身,悲性妙用周
遍显现即化身,此三分无别,为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显现虽皆是智体,然亦如影像,
非法尔真体。法尔真体即本来空寂之心体。光明虽非法尔真体,亦是真体中一之面,心
性所摄。若融合空分,明空双运“则可在光明中获得解脱” ( 《智者喜筵》上 551 页 ) 。

修观光到第四地步不仅是把粗重三业【 120 】在最细精微身【 121 】中净中,而是达
到法性究竟边际【 122 】,“把一切精细三业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干净,智身则在虹
身中获得成就” ( 《土观宗派源流》 71 页 ) 。《大圆胜慧》说观光到金刚环链之身出现,
则可在金刚环链中成熟解脱。第四步则诸法尽入法性,肉身解散,体化光明,便证成金
刚不坏之身 ( 《大圆胜慧》 94 页 ) 。妥噶要门重要教授有《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
等。

要门部的彻却和妥噶两大法门,均为解脱成佛之道。彻却在求悟心体--空分,本
净之实相,妥噶求见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显境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
性 ( 心 ) 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 ( 境 ) 如子” ( 《大圆胜慧》 24 页 ) 。
它们是母子关系,两大要门均不可偏离。  所以要门部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真空妙
有二者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求达到即此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界。

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求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妥噶法,通过光明
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凡显现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
厌之情。

总之,心部、界部、要门部为大圆满三部。三部都求证本心实相,但各有侧重不同
。心部着重心体本净的空分上,界部着重在心性光明的明分上,要门部是二部的结合,
为明空双重。虽各自重点不同,但讲明的非不要空,讲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须双融无
别,方能契合本心实相。大圆满讲本净心体具有三个双融无别智:体空而有觉,觉空无
别;空而能明,明空无别;空而能现,现空无别。无别就是不二。由于众生妄执,使双
融分离,起惑造业,遂轮流生死。故提出觉空、明空、现空三个双运,来达到觉空、明
空、现空三个无别,使对立统一,还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能获得究竟解脱。即身即证普
贤之位,或达十三最上智地。

关于大圆满的因、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师直指,汝现前一念,未被轮回涅盘染
污,明空妙觉,即是本有佛性,是为因位;随心自在,任运无为,顿悟顿修,是为道位
;彻底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现证菩提,是为果位。其它说法尚多,就不细谈
了。


三、 宁玛派的教法特点

宁玛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之内。  九乘中之大圆满法大多是公元 12 - 13 世
纪时才弘传出来的伏藏法门,其余的都是继承公元 8 、 9 世纪所译的经典。

九乘中显三乘和外密三乘的教法,是西藏各派共同承认的,没有新旧派别之分。内
密三乘的无上瑜伽则有些差别。旧派的摩诃瑜伽约当新派的生起次第,阿鲁瑜伽约当新
派的圆满次第。但旧派的生起次第中也有风脉明点的修法,圆满次第中也有观修事相。
看来这些反映了早期印度密教的面貌,那时的密教尚未发展到如后来那样系统完整。

三大瑜伽中最后一种瑜伽为阿底瑜伽,即大圆满的三部,为宁玛派的特法。

其特点表现在见解方面,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
这个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
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无。所以,他们说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说的心
性光明,这光明是气所化,气是物质,属四大元中风,气心中合而为一的,绝没有单独
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他们说从本以来就存在空有二
分,色心 ( 心物 ) 二分,这是法界的本然,格鲁派派说,无论色、心二法皆是因缘和合,
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无有得,若有所得,则只有名言概念;若说心有空
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就是自性实有论。大圆满派说偏于有者落于实,偏于无者落
于空。正是这种非空非有,使它既不落在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二者结合起来
,才是远离二边的中观正见。

宁玛派所说之有,似非自性实有。他们的轮回涅盘无别见,就是说轮回涅盘虽有,
但此二皆非谛实实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无差别。连佛的三身所显,他们也不承认是
法尔真体 ( 《大圆满慧》 171 页 ) 。他们认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有体,  体空中不妨有妙有,
妙有中不妨是体空,空有二者必须双融才是中道,不单独强调空性。大圆满主张圆悟一
心,既要能从有到空,还归法性;又要能从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万有成一昧
,获得自在解脱。宁玛派的见解,与噶举、萨迦等派颇相近,与格鲁派则大相径庭。

宁玛派承认众生是佛,这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觉就是佛心。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
明空妙觉无二无别。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说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
能性。宁玛说众生本心本自清净。格鲁派不承认心体本净,说凡夫不可能有本净的心体
,更不承认心体是明空妙觉。内地禅宗只提见心的清净部分则为见性,也不提明的部分
,更不提修报化二身之事,怕着相起执。

在起修方面,宁玛派说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切具足,不假修造。格鲁派反
对本具之说,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 ( 佛 ) ,一切皆由因缘所生。成佛要创造条件,培积福
德和智慧二种资粮,长时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没有天生的自然佛。宁玛派
说见性就要见到心的明空两分,见空性证法身,见光明证报化二身。这光明是自心本有
,不是由修造来的,故只有顿悟,纵修亦不可得,密宗许即生成佛。而且还可即身成佛
。若众中不具备成佛之因,即生即身如何成佛,无因岂有果?

宁玛派对起修主张顿悟,悟后只采用无作任运随心自在之行,不用有功用法门,不
承认用观察修法【 123 】能见自心实相,因为实相是离言绝思的,哪里容得凡情去推度
计量。格鲁派说任运修习,不加分别,是修无念法门,与支那和尚所说无异,这是入无
想定。宁玛派所说无念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不是什么也不想,是要你歇息妄想,绝对
无念是不可能的。永离所缘真体自现。正如禅宗说的“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心
不沾在那一点上,就是无念。但不是安住修【 124 】,不走由定发慧的路子。他们认为
本有自然智慧 ( 妙觉 ) ,只能内证,不是修来的,离言实相,必须无念无想之心方可冥合
亲证。

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举、格鲁多修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如金刚
诵、三远离使生命暂停活动,出现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转起幻身来修报化。还有修空
色、入乐空大定起幻身,这仍要修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法,引生俱生大乐智,证成俱
生大乐身,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门。宁玛派三大瑜伽中摩诃、阿鲁两大瑜伽也要用有功
用之双身法,独大圆满派认为光明中本具三身,只要无作任运,三身境界自然显现,再
以光明化精五蕴和粗色尘,在光明中解脱,身则成为虹身,不取男女双身之法。说这才
是全无功用的最上法门。

对“光明的概念”,显密诸宗的解释各有不同。显教说凡能自证其了别的境界之心
,则说为光明,或说真实空性之心,则说为光明 ( 《知识总汇》下 257 页 ) 。  这些说法认
为光明是比较抽象的。大圆满所说光明则是具体的事物。说心体不只是抽象的精神--
无相、空,而还具有光明的本性--有相、不空 ( 《知识总汇》上 263 页 ) 。光明能显境
界,属现分 ( 《知识总汇》中 755 页 ) 。

密乘说外世界 ( 物质世界 ) ,则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所组成,有情的生命也是
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组成。“六大”中前五种为物质,后一种精神。密乘
说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是最微细的风心【 125 】进入母胎,显教只说是抽象的识 ( 心 ) ,怕
提到物。风是四大元之一,其精微物质能放射光明,瑜伽行者在修定中见到人思维时心
间亦在放光。所以说心不是绝对无相的精神,也有有相的物质作基础。抽象的精神必然
有依托物。气是心的载体,“气为心马,心乘气行”,这是西藏密宗新旧各派所共同承
认的。

光明是属于物质的,显教避而不谈除心而外还有物的存在。禅宗人说“心也非空如
虚空”,说“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公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
及” ( 《禅意》 138 页 ) 。因为这是离言法性,非言语可表,或说心无相,  说光明岂非着
相?心无相是就凡夫之眼来说的,光明是智眼所得 ( 《智者喜筵》上 356 、 358 页 ) 。

心性光明,心非空无有物。近代气功师实践证明,思维活动能传递信息,带电磁波
,可见宁玛派说心不是空的抽象的精神,是有根据的。不过密宗所说的色 ( 物 ) 是指最精
微的妙色非粗陋色尘。

最后还说几句,宁玛派的教法是古老的,晚期出现了伏藏法,与早期经典说法略有
不同,可见它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出现了《大圆满》的三部伏藏,比早期经典
的《心品》要充实得多。

新派发展起来后,就人人提出宁玛派的教法是否纯正的问题。无可否认,吐蕃时期
莲花生入藏传授密法时,受到了当时藏地固有苯教的抵制。佛教为了能够在藏地立足,
便顺应了当时藏族人民固有的信仰习惯,在下三部密法中收入了一些苯教供祀鬼神的东
西【 126 】。若按上部密法如大圆满的教义来说,它是心宗【 127 】,不崇拜鬼神的。


注释

【 1 】前弘时期:西藏佛教的发展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公元 8 - 9 世纪,佛教极
为兴盛,称为前弘;后期在公元 11 世纪,佛教经过毁灭之后又复兴起来,称为后弘。
【 2 】禁佛:指达磨赞普禁止佛教传播的灭佛事件。
【 3 】《青史》:桂·迅鲁白著 ( 藏文本 ) , 1985 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 4 】热巴坚王: (804 - 836 年 ) 吐蕃王朝第八代赞普。
【 5 】《甘珠尔》、《丹珠尔》:即通称的大藏经。
【 6 】达磨赞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赞普,或称朗达玛。
【 7 】《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嘛著 ( 藏文本 ) , 1980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 8 】金刚乘: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 9 】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鲁白,一切智是他的尊号,耶桑孜巴为他的
别名。
【 10 】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扬佛所制定各种戒律之乘门。
【 11 】赤松德赞王: (730 - 786 年 ) 吐蕃王朝第五赞普,他与其祖松赞干布、其孙赤
热巴坚三位都是弘扬佛教的赞普,合称为法王祖孙三代。
【 12 】《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摩诃瑜伽,梵语是以生起次第为主,结合
求悟与真实义谛二无分别智获得解脱之法门;阿鲁瑜伽,梵语,是以胜慧为修悟界觉无
分别智的法门;阿底瑜伽,梵语,即大圆满法门,求悟本来是佛,即此义上获得解脱的
法门。三瑜伽属无上续部。
【 13 】《经·幻·心》:若按九乘次序,应是《幻·经·心》。幻部属九乘中第七
乘的摩诃瑜伽;经部属第八乘的阿鲁瑜伽;心部属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 14 】《汉藏史集》:班九桑布著 ( 藏文本 ) , 1985 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 15 】赤扎喜孜巴王:为吐蕃王裔,白柯赞之子、沃松之孙,公元 10 世纪时人。奴
隶起义后,吐蕃王朝完全崩溃,他自据雅隆为王,开创了雅隆觉阿王系。
【 16 】大钵阐布:为当时僧人参与政治而又有地位者的一种称号。
【 17 】《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称瓦著 ( 藏文本 ) , 1986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 18 】拉结·邬巴隆巴:拉结,意为医生。邬巴隆,地名,在西藏南木林境内香曲
河谷内。素·释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称他为邬巴隆巴。
【 19 】《大圆满法》:是宁玛派九乘中最上乘,是悟心见性的法门。内分心部、界
部、要门部三部。心部专重悟心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现光明法性境
界,成就报身;再运用要门部无作任运的特殊方便,契合要点,即可现证三身,是急速
成佛的最高方便。
【 20 】《心品》:是大圆满法门中最早的经典。
【 21 】《绛地》:以昂仁宗为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称。
【 22 】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公元 12 世纪时嘎挡巴·德协建。
【 23 】邓坝:拉萨至堆隆一带的总称。
【 24 】藏堆:即后藏上部,为彭措林和谢通门等地方的总称。
【 25 】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带地方,接近尼泊尔。北拉堆,拉孜
西以昂仁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南拉堆,萨迦西以定日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 26 】邓隆塘卓玛:邓即邓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县。隆塘卓玛,庙名,公元 7 世
纪时松赞干布建。
【 27 】《金刚桥》:为界部中修明空双运智证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 28 】宁提:是心要的意思,说此法门最为精要。
【 29 】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虚空天女、护法女神、佛母、密乘中
的明妃。或者是妇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称号。
【 30 】夏拉康庙:在西藏墨竹工卡东北的拉萨河旁,公元 9 世纪娘·丁增桑布建。
【 31 】央提:央提意为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 32 】洛扎昆庭、扎森摩八吉、马沃角:洛扎昆庭,寺名,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境内
;扎森摩八吉,在洛扎东部乃西境内;马沃角,在措美县当许区。
【 33 】敏珠林:寺名,在今西藏扎囊县藏布江南岸,公元 1646 年建。
【 34 】多吉扎:寺名,在今西藏贡噶县境内,建于公元 16 世纪末期。绛地领主扎西
多吉建。
【 35 】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口四
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贪欲、嗔志、邪见。
【 36 】十二头陀苦行: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觅食、不
作不余食、处阿练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
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
【 37 】四谛十六观法: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此四谛又名分为四。如苦
分无常、苦空、无我;集分因、集、生、缘;灭分灭、静、妙、离;道分道、如、行、
出等等。这是小乘从十六个方面来修观四谛的真理。
【 38 】人无我: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
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 39 】烦恼障:二障之一。由贪嗔等烦恼扰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属于情感
上的障碍。
【 40 】阿罗汉果:梵语意为不还,断尽欲界之烦恼,不再还于欲界投生的圣者名。
【 41 】十二因缘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等
十二有支。佛家用此来说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则三世相续流转的真相。
【 42 】法无我:或法我空。二无我之一,诸法因缘相合、假名为法,其中并无真实
法之自体,谓之法无我。
【 43 】所知障:二障之一。执着所知事理为真实,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属
于理智上的障碍。
【 44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 45 】七圣财:信、戒、闻、惭、愧、舍、慧七种道德财富。
【 46 】十法行:书写佛经、供养、施赠、听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十
种宗教活动。
【 47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过、禅定、智慧。谓菩萨修此六种胜行可度到
涅盘彼岸,故称六度。
【 48 】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 49 】自然智慧:即众生的一点灵知,不待教诲,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 50 】三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语译言不可数,是一极长的时间。
【 51 】三十七道品: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
道,为到涅盘道路上之三十七种资粮。
【 52 】耽着凡庸的思想:还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 53 】习气:已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气氛出现,有如所谓习惯势力。
【 54 】四大印:大印、法印、三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语以佛语
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三昧印印定;业以佛事业之羯摩印印定。这是瑜伽部的说
法,其他事行等续说法略有不同。
【 55 】《七支》:观佛、护地、迎神、种种庄严、迎请安坐、显示印契、称颂赞扬

【 56 】设坛灌顶:密乘中上师给弟子传法前举行的宗教仪式。先设立坛场,迎请圣
众,然后给弟子灌顶,即授予弟子今后可以阅读密典,修习密法之权。
【 57 】三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 58 】成熟相续:相续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条件之意。
【 59 】《六天法》:空天、字天、声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
所示六相而修瑜伽之法。
【 60 】住火住声之三摩地和有相无相瑜伽:住火住声,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
声音上,以此入定,则称为三摩地。有相无相,有相即观想有形相的东西,如观天身等
;无相即观真实义理,如观空性等。
【 61 】《四支念诵》:自修,为自事支;对面生起天身,为他事支;缘想天身中有
自心,如月轮,为住心支;缘想所诵咒字形相,缘声而诵者,为住声支。
【 62 】十真实:一、曼荼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和地瑜伽
;五、迎请智慧尊;六、念诵;七、修三摩地;八、内外护摩;九、解印与收印;十、
请神回驾等此十事为十种真实性。
【 63 】明空离戏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远离言说之智。
【 64 】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入、住、起,观蕴等诸法无生为入修;现证无分
别体性为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 65 】金刚界天尊:金刚界为瑜伽部曼荼罗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显境界。
【 66 】《四瑜伽》:一、观自己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二、印请智慧尊融入于
天身成的不二随行瑜伽;三、观天性为一切动静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专注
于三摩地的最极瑜伽。
【 67 】二胜事业:曼荼罗胜事业和羯摩胜事业。
【 68 】二种智:有分别智,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或称根本智,如理智、契会真理之
智;有分别智或称后得智,如量智、遍知万法之俗智。
【 69 】风息瑜伽:即一般所说之气功。
【 70 】分别心:指意念活动或杂念。
【 71 】天身:指所观佛菩萨之身相。
【 72 】慢:傲慢,是一种不好的态度。这里指的是佛慢,就是众生敢于承当自己作
佛之慢,不但不是狂妄越分,而是密乘人应有的一种气概。这是一种好的态度;即自认
我即是佛可以克服自己是凡夫俗子之自卑感。
【 73 】悉地:梵语,真实成就之意。
【 74 】地道:五地十道为菩萨修证成佛中应当经历的阶段名称。
【 75 】仪轨:为密乘人作观时组织的一套念诵程序和事相规则。
【 76 】即事表理:就是运用事相来表示或象征佛理。如以红日象征智慧,以月轮象
征慈悲,以莲花象征佛菩萨,虽居轮回而不受污染等。
【 77 】二谛:俗谛和真谛。有各种解释,兹举缘起性空为例,如世间缘起诸法,世
俗认为是真实的,则谓之俗谛;圣贤在智境中见到缘起诸法无自性空,这是真实的,谓
之真谛。
【 78 】三有生死:三有指生有、死有、中有。有几种解释:众生作业受报流转生死
的三处即三界,即众生生死果报的三个阶段,生时有生有,死时有死有,在生死交替之
间即为中有,或译中阴。
【 79 】《六加行》有:收摄、禅定、命勤、持风、随念、三摩地等,是密乘《时轮
金刚》圆满次第的六种修法。
【 80 】《五次第》:金刚诵、心缘思、幻身、光明、双运等,是密乘《密集金刚》
圆满次第的五种修法。
【 81 】六脉轮:密乘指顶髻、顶心、喉间、心间、脐间和密处共六脉轮。
【 82 】燃滴法:拙火上燃化菩提液,下滴引生四喜智,是风脉重要修法之一。
【 83 】四喜智慧:喜、极喜、殊胜喜、俱生喜四喜。四喜所生之智慧则谓之四喜智
慧。
【 84 】《知识总汇》:工珠·永丹喜措著, 1982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 85 】界觉无分别智:界指法界或境界,觉指本智或心识,无分别智就是界觉双融
不二智,或境智冥合智。
【 86 】有广行、无广行:修法繁杂的为有广行;简单扼要的则为无广行。
【 87 】根、境、识: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境,即色、声
、香味、触、法六种客观外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心识。根、境、识三
结合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则吾人所谓之心。此心是内根等三者的因缘和合所生,缘散即
无,故属妄心。
【 88 】《大圆胜慧》:根桑活佛讲授,成都少城佛学社出版。
【 89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编述, 1986 年中国佛教协出版。
【 90 】自性元成:指心性本具智相光明,不假修造,自然成就六义。
【 91 】法身:法性之体名为法身。法性之体即是空性,虽名为身,然无色相可睹,
故法身无相。
【 92 】二种色身:即报化二身。有色相可睹,故名色身。
【 93 】色尘:谓有形色物质。言尘,谓其能起垢污作用,色尘能垢污人的心灵。
【 94 】空性妙色:妙色,非是一般色尘,其色相美妙,不可思议。空性妙色,空性
本无色相,然空性有光明,又有色相可睹,故称空性妙色。
【 95 】五光:黄、白、红、青、蓝等五光。其内显分即为地、水、火、风、空五大
元。
【 96 】《实相藏论释》:隆钦然降巴著 ( 胶印本 ) ,郭元兴译。
【 97 】三有:作业受报流转生死的三处,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 98 】情、器、轮、涅:情即有情众生;器即器世间;轮即轮回;涅即涅盘。
【 99 】色物心合一论:或称色 ( 物 ) 心不二论。此非密乘所独创,而是原来佛教的思
想。认为心和物二者是构成世界的因素,是并有的,称为五蕴世间。五蕴中色蕴即物质
,其余四蕴为精神 ( 心 ) 。不过小乘则认定色心二元是各自完全独立的,大乘显教才把色
心统于一心。密乘认为色心应当并重。如说生命最初因素为微细风 ( 物 ) 心,是一物的两
面,不可分割,称作双融不二,即心物二者合一论。
【 100 】染净世界:众生的境界为染世界,诸佛菩萨的境界为净世界。
【 101 】十界:具言十法界,天台家语,即一佛、二菩萨、三缘觉、四声闻、五天
、六人、七阿修罗、八鬼、九畜牲、十地狱。
【 102 】随缘升沉:随着善恶业缘牵引,或上升天堂,或下堕地狱。
【 103 】真如体:体离虚妄伪真,常住不变为如,真如即真性,即法身之体。
【 104 】业风:众生造业是由身中有气鼓动心识而造的,气即风大。业有染净,故
风亦有智风、业风之分。
【 105 】能所:能指心,所指境,即心和境。
【 106 】《土观宗派源流》:土观罗桑却桑季尼玛著 ( 藏文本 ) , 1984 年甘肃民族出
版社出版。
【 107 】《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法海集记,过去大丛林多有
木刻版。
【 108 】这些说法:指以上所分诸大禅师的话,均见《禅宗大意》。
【 109 】离垢:离去烦恼的垢污,即成佛。
【 110 】修止观人:指依显教修戒、定、慧、渐修渐悟的人。
【 111 】中脉:密乘说人身中有三条主干脉,即左右中三脉。左右二脉为能所二执
之风的通行处。修气脉人将左右脉的气息纳入中脉,便可现证光明境界。
【 112 】蕴、处、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即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总为十二处;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再
加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 113 】粗四大色尘:四大即地、水、火、风是构成色法粗分的四大元素,或称四
大种、四大元。
【 114 】以光明为道:即修光明法,藏传佛教各派有修光明之法,但各有各自教授
的特点,不尽相同。
【 115 】微细光明:此光明眼不能见,可能已是一种能量。
【 116 】所缘:能缘为心,心识所攀援之境为所缘,即心识所缘之客观对象。
【 117 】虹体金刚之身:身是心的载体,故密乘是身心并修。修心悟到法性尽地,
永不动摇,修身亦要炼成坚如金刚,永不坏灭。然此身亦非有实质,犹如虹霓,乃光明
之身。
【 118 】自性环链身:自性环链指观光到第三阶段所出现之环链形状光。乃自然智
慧之所显发,由此光所成之身,则名为自性环链身。
【 119 】法性穷尽之地:或法性尽地,即一切心识所假立之法皆在法性境中完全归
于自灭,入于无言说界之法尔。
【 120 】粗重三业:三业即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或行为。粗重指凡俗行为和不
如理的行为。
【 121 】微身:身心是互相联系的,心离不开身,身是心的依托处。密乘认为绝没有抽
象精神单独存在。吾人之粗心依托在四大五蕴上,细心依托在精微身上,此精微身,即
是微细的风 ( 气 ) 心,气心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 122 】法性究竟边际:即法性尽地,详见注。
【 123 】观察修:以智慧分别观察诸法,即显教止观法门中之观法。
【 124 】安住修:心安住所缘而不散乱,即显教止观法门中之止法。
【 125 】最微细的风心:是气、心二者的结合体。密乘不单提心,而是风心并提。
【 126 】宁玛派修部八教中,世间三部是采纳了苯教的巫术,崇拜鬼神,其出世间
五部,则仍然是佛教的东西。
【 127 】心宗:即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他们说众生的心是就是佛,
是至高无上的,与佛平等,当然不崇拜什么鬼神了。

参考书目
《青史》 迅鲁白著
《大圆胜慧》 根桑泽程讲授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土观宗派源流》 土观·洛桑却季尼玛著
《降阳钦则文集》 钦则旺布著
《汉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西藏王臣记》 五世达赖著
《禅宗大意》 正果编述
《实相藏论释》 隆钦然绛巴著
《法界藏论释》 隆钦然绛巴著
《知识总汇》 公珠·云丹嘉措著
《五部遗教》 邬坚林巴掘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