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几天,我的朋友圈,也弥漫着这样一种悲剧的气氛。一位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的女研究生,被她的一名校友强奸未遂而杀害。花一样的年华,却遭遇最无情地摧毁。人们一边讲述这位女孩的美好,一边愤怒地挖掘和谴责施害者的各种“神经质”。只是,这种对比越是强烈,人们似乎越是感到惋惜、心难平。
与这个悲剧相伴随的,除了愤怒和惋惜外,就是各种“女生防狼术”或“保命妙招”也开始出现在微博和微信里。这事也可以理解,很多人是出于好心,希望这些小方法可以帮到别人。其实这种小方法,我们见得不少,地震、翻车,甚至飞机坠毁之后,总会看到各种求生保命的小妙招。但这些方法是否有用,没有人知道,人们关注和转发这些小方法,也未必就是相信它们有用,而只是为了缓解恐惧带来的焦虑感。只是事与愿违,人们最大的恐惧往往就是恐惧本身,这些小方法有时候不仅没用,而且还可能带来误导,害人害己。
我在朋友圈也转发了这样的一篇“妙招”热文,讲的是如果女生遭遇到强奸,在实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应该先选择保命。文章建议,女生出门时可以带上一个安全套,一旦遭遇禽兽,实在无力反抗不宜以命相抵,不妨给禽兽带上此物,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至少可以防止怀孕和被传染疾病。另外,文章还很悲情地讲道,这个方法最大的“阻碍”,来自于我们对强奸的那种传统的观念:以为被强奸了的女生,就是被玷污了、不干净了。言下之意,别歧视被强奸的女生,应该淡化强奸带来的污名化意涵,尤其要不得的是传统的贞洁观念。今天我再看这文章,发现它已经过了十万加,点赞数过千,显然还挺火,看来不少人很相信这个方法以及这套说辞的。
讲真的,在这种气氛凝重的情况下,我也不忍心去泼冷水。如果在被强奸和保命之间,真的存在二选一的选择,我当然会赞成选择保命。可问题是,现实中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选择,这样的二选一的情况,多是我们的想象。所以,在转发这文章的时候,我还是写了我的几个担忧:第一,这个方法实践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遭遇强奸时,人在紧张的情景中是很难冷静和理性思考的,在混乱的厮打中,强制与反抗,往往是相互刺激、逐渐升级的,最终可能导致命案发生。另外,有些强奸案,尤其是“熟人强奸”,强奸犯根本不想让事情败露,灭口如果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这时候准备什么都无济于事。
第二,也是更为关键的,就是这个方法会遭遇伦理和法律的双重困境。女生如果放弃反抗,而且还准备避孕套,那强奸这个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成立,就是个问题。尤其是在“熟人强奸”中,这个问题会更难以应对。有数据说,80%的强奸是“熟人强奸”。这个数字让人感到恐怖。恐怖的地方不在于它的比例惊人,而是因为强奸这种案子,本身就很难取证,而“熟人”这个因素会大大增加取证的难度。因为受害人提出自己是“被迫”的证据时,会受到熟人这个因素的严重干扰。再者,如果女生普遍采取这种放弃反抗的方式,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助长强奸案的发生概率,而这是反对强奸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发生这种强奸未遂而被害的案例,不少人也把愤怒发泄到那些传统的观念里,以为女生之所以拼了命也要反抗,主要的“压力”就是怕日后受到歧视和污名化。一旦强奸已成事实,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这种污名化和歧视确实是很要不得的。尤其是作为男人和丈夫,不应该固守什么贞洁贞操观念或带着偏见看待受害的女生,反而应该提供安慰、保护和信任。女生本已经受到身体和心灵的伤害,再加上你的歧视,等于是把人往火坑里推。
对于受害的个体而言,上述这样的观念和想法,是没什么错的。但问题就是,人世间最大的无奈,并不是怎么消除个体的伤害,而是面对无数的个体伤害背后那个坚硬的现实。什么现实呢?学者苏力曾经有一个说法:“正是由于对贞操的强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就会对可能的性犯罪者构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舆论制约,也必然会影响社会对性犯罪者惩罚的严厉度。”
这个说法初听起来很“混账”,但静下心来想想,强奸为什么被普遍地视为严重的罪行?恰恰就是因为我们把强奸视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暴力,不仅损害了身体,还损害了心理和观念上的价值,才给予它重罪重罚。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律才能进一步阻止这种性暴力的泛滥,从而更好地保护女性。
恐惧的事情发生之后,人们总是想知道,是否有一种万能的方式彻底消除恐惧。具体到这次女生被强奸未遂而被害一事,人们也同样想知道,女生在遇到“禽兽”时,尤其是那种难以识别的“熟人禽兽”,应该如何自救?此时,提供一点小妙招,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但是,无论提供者还是转发者,都应该明白,那些自称有效的万能“妙招”,未必就是适合所有个人的具体情况的。
生活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而不是什么“万能”妙招。但我们经常傻傻地做的一件事是,喜欢把一种临时的策略性建议,上升到普适的价值高度。面对这种偶然突发的悲剧,提供一个小“妙招”,最大的意义是安抚我们的恐惧,提供者应当自觉,转发者亦应有基本的反思能力。但如果提供者不自觉,转发者也不自知,利用人们的恐惧,配合那悲剧的氛围,加入煽动性的话语和情节,假装成“万能”的导师,就有点那什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