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熟悉日本外务省政策的某知名日媒国际部负责人A先生聚餐之际,笔者顺便就此问题请教了其看法。
问:“日本方面为何不肯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呢?”
A先生:“外务省官僚对待钓鱼岛问题和对待竹岛(注:韩国称‘独岛’)问题的态度存在微妙的不同。如果将这两个问题都提至国际法庭进行裁决,日本方面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和资料,在竹岛问题上并不能保证100%打赢,赢的可能性恐怕只有5-6成,但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完全可以保证100%打赢,若中国觉得掌握的证据资料比日本更充分确凿的话,完全可以上诉至国际法庭,但中国一直拒绝国际裁决。在这样的前提下,让日本承认存在主权争议几乎是不可能的。”
问:“但是,一方面称不存在争议,一方面却禁止国民登陆、并对在岛上修建灯塔、渔船避难港等设施设置严格的限制,这难道不矛盾吗?”
A先生:“日本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经常将自我分为‘表我’和‘里我’,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建前’和‘本音’这一相对的概念,‘建前’是表面的,而‘本音’则指向表面背后的实质。
在钓鱼岛问题上也不例外,从表面上看,日本在外交公开表态上始终都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
与中国在外交立场、外交表态上时常多变不同的是,日本很重视外交政策的一贯性;并且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日本今后转换态度、公开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的可能性极小。
但从实质的心理层面来看,日本显然顾及了中方的主张、考虑到了中方的感受;因此,采取了禁止国民登陆、严禁修建设施等措施。
稍加比较便知,这与韩国、俄罗斯的做法很不一样,韩国和俄罗斯分别在竹岛、北方四岛问题上,远比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强硬得多。这恐怕也是日本‘配虑文化’(注:考虑对方、他人感受的文化)的一种表现吧。
实际上,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也是出于对中方立场的顾虑,如果让石原慎太郎那样的对华强硬派买去,钓鱼岛问题就很可能陷入失控局面;因此,才迫不得已以国家的名义购入。或许是‘国有化’这个词在语感上不恰当,招致了中国如此强烈的反对,外务省其实至今都很委屈地觉得中国方面没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如果中国方面、尤其是中国军方继续发出强硬信号的话,日本国内强硬派呼吁反省和抛弃‘配虑外交’的声音就会更为强烈,最终将是对谁都不利的两败结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