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35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下行的中国:周边正酝酿重大危机 (转)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4:0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俺不全同意老邱文中观点,但绝大部分仍举手赞同。特原文转来共享。
我的新著《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近日出版,并在海内外引起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了该书前言的部分内容,题为《2015中国:迅速进步中更需要沉稳》。
下面是《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一书的前言全文,原题为《2015中国:地缘冲突风险剧升》。全文如下:
一、
   2014年11月初,我到古城西安演讲。接待单位的老总、一位中年女白领这样对我说:“邱老师,您别讲那些高深的理论。您就实实在在地告诉我,我手里的那几套房子,最近到底是卖还是不卖?”
   接着,她又说:“还有,我如果把手里那几套房子卖了,您得告诉我,2015年有没有新的投资渠道,让我至少能保值?”
   2015年即将开始的时候,太多的老百姓担心,中国的经济是否会出现断崖式的风险。
2014年下半年,我走了全国很多地方,发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家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中国经济走向。
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个热词 – “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过去35年导致中国经济成功的大部分因素都已消失;而那些过去没有的因素,未来则将日益凸显,必须成为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就在我撰写这篇前言的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中国GDP增速跌至7.4%,创1990年以来的最低。专家解读,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调整为7%;而仅仅八年前,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曾达到14%。
   中国经济未来靠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三大结构调整:第一、由投资主导转型为消费主导;第二、由工业主导转型为服务业主导,尤其是生产性的服务业主导;第三、由要素主导(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转型为创新主导。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这一迫在眉睫的经济转型,恰好发生在“三期叠加”时期,即:经济增速的换档器、改革转型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这三者如何保持平衡?如何避免经济当局成为“为难的拳击手”,即既不能出重手,又不能不出手?
   我在2014年出版的《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中,以“李克强难题”为比喻,对此有过详尽的阐述和分析。
但老百姓却关心不了这么多。
再回到2014年11月初的西安。
听完我的演讲,那位接待单位的女白领对我说:“听了您的报告,我决定还是不卖房子。但我依然担心中国经济,担心房地产是否会崩盘,股市是否会暴跌,担心我30年辛苦奋斗的资产,是否会缩水甚至化为泡影。”
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信还是不信”,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判断;但当很多人都为此烦恼的时候,却总有一些地方出了问题。
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拥有的所有这些烦恼,都是“有钱任性”之后的烦恼?30年前,我们没有这些烦恼,因为那时我们没有钱,因此也就没有“任性”的自由,更没有“任性”之后的担忧与烦恼。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4:05:37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12月初,我回到我的故乡-上海,周日晚上与一些朋友聚餐。

晚上八点刚过,一位从事投资的朋友就起身告辞:“不好意思,先走一步。晚上要好好休息,明天一早有大笔交易。”

这里的背景是:2014年11月21日,中国央行刚宣布降息,随即股市大涨,直冲云霄。他离席后,其他朋友告诉我,这位从事投资的朋友每天手中进出的资金不下数十亿。显然,他的提早离席,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搏击股市。

然而,正好两周后,我们就收到了这位投资界朋友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的消息。微信朋友圈里,大家一片痛惜之声。这位朋友与我同岁,太让人悲痛、遗憾、唏嘘了。生命实在太无常,太难以捉摸,人们只能善待自己。

有朋友私下说,如果没有每天那么大笔进出的交易,他或许不会走得这么早,这么突然。我不知如何作答,因为这是一个几乎富有哲学色彩的命题和思考。

我想到的倒是:生命如此,激烈转型的中国经济和其他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与30年前相比,无论哪方面都极大地改观了。但同时,大家也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很忙。

   老说要做减法,要放慢脚步,要享受生活。道理谁都明白,但却总也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忙,但却不知忙的目的是什么,忙了之后能否有成果,以及收获的成果能否有保障。

   这大概就是“旧常态”与“新常态”的区别。过去因为穷,闲得发慌,所以只要忙就好;现在要考虑,忙得有意义,忙得有成果,忙得有保障,还要忙得更健康。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一切,心态很重要。

   这样来定义“新常态”,当然早已跨越了经济领域,而扩展到中国的方方面面。

这方方面面中,也包括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

   2014年9月,我在美国加州度过了十几天的时间。

   加州素有“阳光之乡”的美誉。那里的阳光之充足,让人觉得似乎可以不再珍惜;那里的天空之湛蓝,让饱受雾霾之苦的我们觉得情何以堪。

      我在美国的十几天里,美国从上到下都在关注和议论一件事情:中国阿里巴巴赴美上市,获得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马云的魅力,包括他那流利的英语都征服了美国和中国的许多网民。

   “15年前,我曾问我的太太,你喜欢我富有吗?我的太太说:当然。因为她当时根本不认为我有一天会富有。”马云的风趣逗乐了所有的人。

   马云如此,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15年前,有谁会想到中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潜力?

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美国。



      然而,回到中国,我却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完全另外一幅景象。

      甫下飞机,我就拿到一份《上海译报》。这是让一份我久违而又感到十分亲切的报纸。将近30年前,我曾是这份创办不久的报纸的译者之一。我早期的一些译作,大都是在这份报纸上首先发表的。

      那是一个中国如饥似渴般获取外部资讯的年代,那也是一个中国如海绵般吸取西方先进经验的年代。虽然那个年代对西方的集体仰视,从今天看来有欠妥之处,但那却是一段全民族集体谦逊、埋头追赶的岁月。西方的管理经验、文学流派、哲学思潮、民间百态,就这样通过我们稚嫩的译笔,通过这份草创不久的报纸,为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城市白领和大中学生所喜闻乐见。报纸的发行量一度飙升至40多万份。

      因此,我见到这份报纸后的亲切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然而,这份亲切之情,很快就被震惊和失望所取代。

      那天报纸的头版通栏标题是《二炮增兵东南沿海防关岛美军》;头版其他文章的标题分别是《中国首款远程战机能在防区外对决美军》、《外媒:中国“航母保镖”或优于美军》、《外媒:中国数字化装甲师世界一流》。

      打开报纸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版,一连串更为夺目的通栏标题涌入眼帘:《中国反卫星动能弹可打瘫美军指挥系统》、《中国增强型武直-9决胜边境突击队》、《日本或造供陆巡航导弹施压中国》、《美欲推动三大战略完成对华作战准备》、《美开发大功率激光炮击毁中俄重武器》。

      我再打开报纸的第六、第七、第八版,直到第十六版,想找一些别的东西。没有了,全部都是准备打仗的消息,而且是准备与美国打,与日本打,甚至与印度打,与韩国打,与澳大利亚打……

      这已经不是我所认识的当年的那份报纸。透过纸背,一股战争的风云似乎正迎面滚滚扑来,一种与西方世界决战的架势正在慢慢摆开。

      30年前,中国年轻人关心的西方管理经验、文学流派、哲学思潮、民间百态,都到哪里去了?

那时的中国,是那么的弱小,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很低,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却是那么的和谐、亲密;今天的中国,已经或即将跃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与世界的依存度很高,但我们与世界与似乎怒目相视,剑拔弩张。

      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我们很穷,但我们的心灵却很开放;今天我们富裕了,但我们的心灵却封闭了。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人,穷得只剩下了钱。看了上面那份报纸的标题,我想说,今天有了钱的中国人,似乎只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打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4:06:25 | 只看该作者
三、

      “哈哈,你上当了。”一位朋友听了我的叙述,这样对我说,“那只是报纸的营销手段。今天,不搞点战争的题材,报纸都卖不出去。但其实,老百姓没有人想打仗的。”

      原来如此,但也自作聪明。我做电视这么多年,这点道理我还不明白吗?但再想想,读者、观众为什么想看战争题材?还不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心理土壤?

      那么,这种心理土壤的本质又是什么?

      


      2012年夏天,一位旅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我在上海对话。这位前辈提出,今天的中国要建构“华夏秩序”。

      我问他:“‘华夏秩序’”在国际秩序上意味着什么?”

      他回答:“那就是失土复得。”

      我瞪大了眼睛。

      “把您的这段话翻译成英文,国际上会有什么反应?您的这一构想与现有的国际法之间,将产生什么样的冲突?失土复得,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福多还是祸多?”我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

      这位前辈没有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

      2014年,我与一位中国外交家对话。这位外交家提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中国有能力处理一些以前国弱时代无法处理的问题。

      我问他:“是否也包含领土问题?”

   “当然。”

   “那冲突是否不可避免?”

   “需要用智慧来化解。”

      


      30年河东,30年河西。中国的这句古话,用在今天的中国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30年前,我们很弱,所以自然与外部世界没有冲突,别人也从不把我们看成对手。那个时候,我们很谦虚,对外部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30年后,我们强了,有能力处理一些以前处理不了的问题了,冲突自然就来了。即便我们啥也不做,就光看那个不断膨胀的经济总量,也别人感到既离不开,又很害怕。而现在,我们似乎不用很谦虚了,对外部世界也不再好奇了。

      但其实,我们的内心茫然还很多,要不然就不会有本篇前言开头写的中年女白领的故事了。

但这位女白领关心的还只是小问题。其实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有一些更宏观的问题需要关注。



      我有一个大胆的预言:从1979年到2049年的这70年,是中华民族崛起和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形态转型的最重要的70年。

      这70年,中国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型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从一个封闭、封建的社会转型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

      1873年,李鸿章曾说,中国正经历“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将在1979-2049年的这70年里得以实现。

      1979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不但把致富的金钥匙交到了民众手里,而且颠覆了中国千百年来“只会革命,不会改良”的定律。这35年中国的巨大进步,全世界都看到了。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届时中国的各种转型应渐入佳境,水到渠成。

      而2014-2015年,正好处于这70年的中段。如果说,过去35年对中国是“旧常态”,那么从现在起的未来35年,就是“新常态”。这种新旧常态的转换,要求中国的人们面对完全变化的客观环境,从机制、观念到心态,都有一种全方位、脱胎换骨式的转型。

      在经济领域,当原有的要素性发展优势(人口、土地、廉价、环境污染等)已不复存在,未来的创新之路又在何方?须知,千百年来,在中国谈创新,不但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似乎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对外关系领域,当中国已成为经济巨人,当冲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选项,我们如何在冲突的“度”上有所把握?如何进退有据,收放适度,最大程度地服务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当我们已不必“仰视”国际社会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必然要“俯视”?虚心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是否即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我们即将迈入“新常态”之际,这些问题都很考验我们的心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4:07:36 | 只看该作者
四、

      转型期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我在各地演讲的时候经常说,今天有两个中国在赛跑,一个是成就中国,另一个是问题中国。我们再看看周围,大家既担忧手中的资产,希望国泰民安,同时又注目军力跃升,渴望一雪国耻。

      这是一个典型的转型国家及其国民的心态。这个时期的人们最关心风险,而且这个时期也最充满风险。

      我曾在各地演讲的时候说,今天的中国有四大风险:一、经济持续下滑的风险;二、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三、社会稳定的风险;四、爆发战争的风险。

      对于前面三个风险,大家似乎都认同,也在认真研究、预防。但对于第四个风险,很多朋友认为,我言过其实了。

但其实,只要看一下我们周边的种种冲突,以及我们民间正在发酵的种种心态就可发现,我还真的不是言过其实。



      2015年1月中旬,达沃斯论坛举行前,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2015年全球风险报告》,其核心观点举世震惊:2015年,地缘政治风险跃居榜首,其中国际冲突或成为未来十年威胁全球稳定的最大风险。

该《报告》综合各方专家评估,对未来10年全球28项主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力进行预测,并将这些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地缘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以及技术风险。

令人震惊的是,地缘政治风险在过去五年中远离榜单,但在今年的排名中却跃居榜首。《报告》显示,“国家间冲突所造成的区域影响”被列为最有可能发生的全球风险,以及影响力第四大的风险。在发生可能性方面,该项风险超过了极端天气事件(第二位)、国家治理失败(第三位)、国家解体或危机(第四位)与结构性失业率高或不充分就业(第五位)。值得注意的是,前五项风险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四位都属于地缘政治风险。

由此看来,2015年中国周边的潜在地缘冲突并非空穴来风,急速下行的中国经济也绕不开这些地缘政治冲突。



五、   

   本书后面的章节将告诉你,2015年的中国,已经到了战略研判的重要十字路口。

如果说“和平还是战争”是个伪命题,但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冲突已无法回避,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把握其“度”?换言之,适度的冲突将是中国未来的“新常态”。如果把握不当,是否一不小心就会走向全面对抗?

      本书后面的章节将告诉你,如果说“新冷战”是个伪命题,那么世界似乎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即以中国为一方,而国际世界的其他成员国为另一方的格局。我们正日益被世界需要,但世界需要的只是我们的钱,我们的心却无法征服世界。

后面的章节还将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似乎不再那么愿意虚心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当“海外势力”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敌对势力”的时候,我们与世界的内在纽带也就越来越脆弱,直至最后一天也许会断裂或被人为剪短。这显然不是中华民族应有的发展方向。

也许,这正是“新常态”下,中国和全体中国人面临的更为深刻的挑战。



      本书后面的章节,由一系列从未披露过的内幕故事组成。遵循着“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当把这些内幕故事组合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国际舞台的惊心动魄,以及中国未来在地缘政治上面临的挑战。



当然,与中国有关的所有地缘政治冲突,都无法绕开“美国因素”。因此,如何研判“美国因素”,如何善用“美国因素”的“双刃剑”的作用,就成为2015年中国的重要战略课题。

作为正在追赶美国的后起之秀,中国要将美国定义成“战略竞争者”或“敌对势力”,实在太容易了。但请记住:中国追赶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世界为敌,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我们也要记住: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总有一些真正的“强国之道”,而这却正是我们所十分缺乏的,更是我们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

我们更要看到,2015年,美国经济开始其二度引领世界的进程,美国经济的复苏、强劲,美元的强势,美国创新精神的依然不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折射出我们的不足和深刻软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4:08:22 | 只看该作者
六、

   刚刚过去的2014年尾,西方世界出现了不少战略警醒的声音。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发表文章认为,2014年,世界进入“无序时代”,美国需要更多的务实主义和多元主义,必须将务实主义置于大战略之上,“美国必须在某些问题上与一些国家的政府合作;而在另一些问题上,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又是我们的对手”。

   日本《呼声》月刊2014年12号发表文章,题为《后冷战时代已告终结》,认为2014年是持续了20多年的“后冷战时代“终结之年,日本必须做好新的思想准备来迎接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不应仅依赖日美同盟,而必须象自主外交、自主防卫迈出坚实的脚步。

   法国《费加罗报》2014年12月18日发表文章,题为《2014:全球危机加剧、幻想破灭的一年》,认为2014年不仅是危机增多的一年,也是解决伊斯兰极端主义祸害幻想破灭的一年。- 遗憾的是,2015年1月7日巴黎《沙尔利周刊》被血洗的悲剧,正好印证了《费加罗报》十几天前的判断。

   就连西班牙《起义报》也在12月18日发表文章,认为世界正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历史证明,全球所有的地缘政治变化都伴随着战争。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只能拿着木棍和石头打’”。



   如果说,2014年是“后冷战时代”的终结之年,那么“后冷战时代”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中国的崛起。如今,这个时代结束了,作为这个时代“新生儿”的中国,独步于国际舞台,又恰遇自身经济、外交和集体心理进入“新常态”,又该如何自处?

   2015年1月号的美国《名利场》杂志,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施蒂格利茨的文章,题为《中国世纪》。文章写道:


   在书写2014年的历史时,需要留意一个几乎被忽视的重大事实:2014年是美国能够号称自己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以拔得头筹之势进入2015年,并很可能长时间执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国回到了它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所占据的地位。


   历史将会证明,施蒂格利茨的这一观点是否长久站得住脚。2015年开始的时候,至少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2014年的经济增长跌倒了7.4%,2015年可能更将下调到7%,未来几年恰好是中国经济的动荡之年。

   未来几年,是中国在方方面面经受“新常态”考验的时期,也是周边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剧升的时期,更是中国能否掌控风险,把握冲突的“度”的关键几年。

   我在2014年出版的《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的前言中提出,“未来三年,中国成败在此一举”。那是就中国的改革而言。但对于掌控地缘冲突风险、调整心态而言,这句话同样是适用的。

   本文开头时,曾提到一位女性白领对手中房产贬值的担忧。行文至此,我想告诉她的是:未来几年,只要炮声一响,您手中的财富将立时化为乌有。

   和平,一如空气、阳光、水和健康,只有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她弥足珍贵。而和平,不来自于我们的勇气,她来自于我们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8 06:47:04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过日子要紧,忽悠多了,自己也晕。酒鉴不远,不敢大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