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迫在眉睫:中国周边危机的内幕与突变》一书的前言全文,原题为《2015中国:地缘冲突风险剧升》。全文如下:
一、
2014年11月初,我到古城西安演讲。接待单位的老总、一位中年女白领这样对我说:“邱老师,您别讲那些高深的理论。您就实实在在地告诉我,我手里的那几套房子,最近到底是卖还是不卖?”
接着,她又说:“还有,我如果把手里那几套房子卖了,您得告诉我,2015年有没有新的投资渠道,让我至少能保值?”
2015年即将开始的时候,太多的老百姓担心,中国的经济是否会出现断崖式的风险。
2014年下半年,我走了全国很多地方,发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家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中国经济走向。
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个热词 – “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过去35年导致中国经济成功的大部分因素都已消失;而那些过去没有的因素,未来则将日益凸显,必须成为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就在我撰写这篇前言的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中国GDP增速跌至7.4%,创1990年以来的最低。专家解读,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调整为7%;而仅仅八年前,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曾达到14%。
中国经济未来靠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三大结构调整:第一、由投资主导转型为消费主导;第二、由工业主导转型为服务业主导,尤其是生产性的服务业主导;第三、由要素主导(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转型为创新主导。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这一迫在眉睫的经济转型,恰好发生在“三期叠加”时期,即:经济增速的换档器、改革转型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这三者如何保持平衡?如何避免经济当局成为“为难的拳击手”,即既不能出重手,又不能不出手?
我在2014年出版的《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一书中,以“李克强难题”为比喻,对此有过详尽的阐述和分析。
但老百姓却关心不了这么多。
再回到2014年11月初的西安。
听完我的演讲,那位接待单位的女白领对我说:“听了您的报告,我决定还是不卖房子。但我依然担心中国经济,担心房地产是否会崩盘,股市是否会暴跌,担心我30年辛苦奋斗的资产,是否会缩水甚至化为泡影。”
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信还是不信”,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判断;但当很多人都为此烦恼的时候,却总有一些地方出了问题。
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拥有的所有这些烦恼,都是“有钱任性”之后的烦恼?30年前,我们没有这些烦恼,因为那时我们没有钱,因此也就没有“任性”的自由,更没有“任性”之后的担忧与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