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达 于 2015-2-2 13:14 编辑
:thumbu:决战孟良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沈听雪:老电影《红日》背后的故事
影片《红日》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了解放军指战员们最喜爱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后,《大众电影》杂志还报道了莱芜人民争看《红日》的消息。然而到了1966年,《红日》就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产物,说其美化了敌人,丑化了我军。历史,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影片《红日》主要描写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这三次战役,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电影推进来揭开当年的历史大幕吧。
在影片的开头,1946年初冬,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的涟水城。解放军沈振新军奋起抗击敌人,但国民党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解放军被迫撤出战场,涟水终于失守。因在苏北无法立足,解放军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由于战斗失利,且离开家乡,很多指战员的思想都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组织全军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战术训练,准备有朝一日再与整编第74师一决雌雄。
在真实的历史上,提到涟水保卫战,就不能不从整个华东的形势说起。1946年6月,蒋介石自恃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着绝对优势,又有美国支持,于是决心消灭中共及其武装力量,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了内战。8月,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相信战争不会拖的太久,共军以八十万对政府军之三百万,在战争的历史上是没有侥幸的,共军非以一抵十不能获胜。”蒋介石自己则更加自信,他在召见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时说:“相信能够在六个月内粉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面对如此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这时候怎么看呢?当外国记者询问他时,他说:“战争是要打下去,因为人家要打。”他的战友们也和毛泽东的心情一样沉重,彭德怀当时就说过:“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确实不可能打赢。”
该来的总要来的,只有战场上见胜负了。
当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持的是全面进攻战略,于全国各个战场对中共武装力量发起围剿。其中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将作战重点指向了苏北和山东,企图速战速决。其主要指挥机构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是抗战名将薛岳,下辖23个整编师(军)62个旅(师),共52万人。与之相对抗的,是张鼎丞、粟裕、谭震林指挥的以新四军为基础组建的华中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近15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近4万人;陈毅、饶漱石、黎玉指挥的以山东军区八路军和新四军调入山东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山东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约20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约7.4万人。
战争之初,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放弃和平的可能。他还想力争实现“以打促和”,把蒋介石打回到谈判桌上来,因而决心以攻对攻,制定了在“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在“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战略部署。即在北线,以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贺龙指挥的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条铁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在南线,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合力出击津浦铁路的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蚌埠至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这个企图规模宏大,确实是在当时形势下只有毛泽东才敢拿得出来的大手笔。
刘邓和陈毅接到中央命令后,都很快率军出动到陇海铁路沿线进行配合作战。按中央规定,华中野战军在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因此,陈毅打算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主力在徐州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遂下令华中野战军西移至淮南地区准备出击津浦铁路。然而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却另有主张,在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华中局领导人商议后,打电报向中央建议:苏中根据地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华中野战军主力如移兵淮南恐会丢失苏中,那样对淮南也不利。不如先在苏中内线打几个胜仗,等刘邓部和陈毅部在外线打开局面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再西进转至外线作战。毛泽东经过考虑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命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这样一来,粟裕就开始了他一生的辉煌时期。
粟裕的资格很老,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中央苏区,在红军时期也是军团级将领,但却远没有林彪、彭德怀、陈毅等人名气大。抗日战争初期,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十余支,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当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闻讯后,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相继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不过,仅以这些历史战绩而论,将来到了55年授衔时,能不能跻身大将的位置就难说了。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进行表演的辉煌舞台,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突然爆发出来,由此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中央批准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作战之后,粟裕集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迎头痛击了侵入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李默庵所部5个整编师(军)15个旅12万余人。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一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一气呵成,歼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警总队共5.3万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此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当粟裕部在内线作战七战七捷的同时,外线各战场却接连失利。北线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集宁大同战役失利,被傅作义部打得很惨,以致还丢失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和重镇承德;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发起泗县战斗也败于桂军之手,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较大,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淮北形势更显恶化。再看其他战场,李先念、王震、王树声指挥的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损失惨重,失去了集团战斗力;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被杜聿明、廖耀湘等指挥的国民党军一直追到了松花江以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去的打算;只有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战绩尚可。相比之下,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战连捷,一时非常抢眼。毛泽东对之相当重视,在经过深入思考后,开始调整外线出击战略方针,认为“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就在此时,电影中的主角登场了:张灵甫指挥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该师是国民党军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为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时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曾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雪峰山会战等,战功赫赫,有“抗日铁军”之誉,荣获过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在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编纂的正式官版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多次提及与第74军的作战情况,称其为“支那第一恐怖军”。陈诚曾代表蒋介石视察过第74军,在公开训话中说:“三、六、九三个战区发生战争,委员长在地图上先找74军的驻地位置。为什么?必要时,要使用你们这个部队。从这可以知道委员长对你们的器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74军奉命空运南京受降,并担任南京守备任务,因而被称为“御林军”。
抗战胜利后,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的陆军整编方案,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下辖3个旅6个团和师直属队,共3万人左右。全师换装了美械装备,连以上军官大多由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毕业生充任,士兵全部是18~28岁的精壮青年,身材、体重都有严格的要求标准,还必须具有相当年份的作战经验。部队军纪严明,并享受良好待遇。仅以士兵为例,每人每天即发牛肉罐头一听、好香烟四支,以及饼干、果汁露、零用钱、毛巾肥皂等,大米白面敞开吃。这样一支历史辉煌、素质优秀、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纪律严明的部队,当时就被称为是“模范师”、“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在高级将领会议上曾指名要以第74师为标准,建设好军队。国民党内部也流传着“有74师,就有国民党”之说。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甚至吹嘘说:“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