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47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哥本哈根峰会讨论的莫非伪命题?/庞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2: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庞忠甲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童话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192国参加(130多位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到会),约一万五千人出席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简称“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或“哥本哈根峰会”。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第一个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哥本哈根峰会的任务就是要确定第二个承诺期,即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安排;核心议题是为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协议。这一规模空前的环境保护会议,被称为“二战以来最重要国际会议”,人类拯救“全球暖化”灾难的一个“无法错失的机会”。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1.jpg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僵局连连,乱象丛生,会议被迫拖延了一天。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最后达成了一个主要表述期望和呼吁的空洞《协议》,有关减排的重要附件全是空白,未能形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也没有说明将在什么时候被发展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条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全球气候究竟面临什么重大变故?二氧化碳又是何方妖孽邪圣?


    不胜蹊跷的是,弹指二十年间,有关国际权威专家学者们出尔反尔,“忽冷忽热”,提出了迥然不同,但都攸关人类世界荣枯存亡命运大局的惊天宏论。迄今为止,这些是非颠倒的说法疑点重重,多属想当然的推论,离实证还远得很。现在如果据此断然作出政治上经济上的重大决策,怎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之嫌乎。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们从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一时盛行的气候“变冷说”,以为21世纪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时期”( Little Ice Age)。


    最近一次“小冰河时期”发生在15世纪起的三百余年间,那时极端恶劣的气候频频出现,全球天气变冷;气温有过回升,但不久明显下降;海冰覆盖面积增加,洪水不断来袭,农作及渔业收成减少,到处发生饥馑。该期间伦敦的泰晤士河曾冻结20余次,河面上可以举办舞会和集市。在中国,明代中后叶气候异常寒冷干旱,16世纪中,发生旱灾高达84次,居历朝史载之冠,以致连年饥荒,动乱不已。明亡以后,到清代所谓“康乾盛世”时,气温有所回暖,但较正常时期还差很多。直至19世纪前期,全球逐渐回归目前享有的大气候。


    1974年,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在美国布朗大学举办了“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研讨会。忧心忡忡的两位发起者甚至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小冰河时期”临近的警报。


    科学家普遍以为地球轨道的摆动是小冰河现象的起因,但缺乏确切的依据;事实上这种气候脉动的原因仍是谜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全球暖化与温室效应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根据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等联合研究的结果,进入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


    学者们警觉,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摄氏0.74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过去100年的双倍,认为百年来的气候改变系由人类现代生活方式引起。


    学者们推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和岛屿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其中包括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等。


    学者们预期全球暖化将带来以一系列严重恶果: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不仅如此,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密度降低。“大洋输送带”(指把热量传遍世界大洋各处的洋流系统)因此而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北半球大部被冰封,另类冰河时代来临。一阵接着一阵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似乎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量急剧增加。


    人类先祖“取火”为始,草创文明,藉善用“热能”而繁荣发达。大自然蕴藏的含碳化石燃料,是人类世界赖以发展进步的天赐恩物。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中,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和粉尘等,都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至于燃烧产生的无色无味无臭无毒的惰性气体二氧化碳,就同我们呼吸吐出的二氧化碳一样,原是大自然生命循环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非净化对象,只要有足够排放高度,适当稀释即可。


    但随着全球暖化特大灾星狰狞毕现,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近二十年来大遭妖魔化,沦为交相挞伐的天下公敌了。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的一些气体,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像一层毯子,使得地球表面保持温暖。这种影响称为“温室效应”,创造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就会冷得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如果过了头,就会导致全球暖化的恶果。


    主要温室气体按作用大小排列,依次为:水蒸气(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八种。其中水蒸气和臭氧的数量主要由大自然平衡所决定,而且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因此在进行减量措施规划时,一般不将这两种气体纳入考虑。《京都议定书》明订针对其余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这六种气体中,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弱,但含量远高于其他气体,因此对全球升温的作用来说,在这六种气体中所占的份额最大,目前估计超过55%。


    长期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与消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中约80%来自人类、动植物的呼吸以及有机体的分解,20%来自燃料的燃烧,大多被海洋、湖泊、河流等以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此外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常年保持在0.03%(体积份额万分之三)左右不变。


    近百年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该期间人口激增,由20世纪初的16.5亿增至世纪末的60亿,目前已达68亿,预期2011年将逾70亿,2050年超过90亿,2080年突破100亿;能源消耗量也剧增(按标准煤计),由20世纪初的15亿吨增至世纪末的130亿吨,现已超过150亿吨,其中以碳为主要可燃成分的化石燃料占八成以上。


    人类和其他生物呼吸,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等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


    论者以为,防止全球暖化带来严重灾难,必须控制温升在摄氏2度以内。主要应对之道无疑是大力限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聚焦对象就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了。


    2006年,美国前副总统高尔(Al Gore)主导摄制了一部文献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描述了“温室效应会毁灭地球”的可怖前景(把2005年造成重大灾难的“卡特琳娜飓风”也说成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呼吁人类赶紧起而因应,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该片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高尔因此与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业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共膺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2.jpg


    与此相应,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业组”在2007年2月2日发表了一份由130个国家2500名号称顶尖科学家(实际上包括许多政治人物以及非科学家)共同签署的报告,指出全球暖化确切无疑,罪魁祸首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以二氧化碳为首的燃料废气。
   
    这份报告公布以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形成了一种拥有“政治正确性”地位的主流理论,要点有三:
   
    1、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到了当前的385ppm,如果高至450--550ppmv,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
   
    2、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带传染病北上、全球粮食短缺、水资源供应不足,以及地区冲突增加等;因此必须限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450ppm以内;
   
    3、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立即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l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采取行动损失越小。
   
    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等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元凶的观念,时下广泛流行,已称为“公认”舆论,但全球学术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质疑。
   
    从恐龙时代至今,地球平均温度一直在12-22摄氏度间振荡,目前在14度左右(据英国气象局报告,2008年为14.3度,是近10年来地球平均温度最低的一年,比2001至2007年的平均温低了0.14度;但仍是有纪录以来第十个最高温年头。)可见现在的地球平均温度尚处低位,略有起伏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即便二氧化碳排放一点没有增多,也可能会回升。
   
    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将我国战国时期与现代的物候进行了比较,发现古代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国际上也有不少学者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世界气候目前处于偏冷状态,因此温度有所上升是正常现象。
   
    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7年3月,英国电视BBC第四频道播出了一个题为《全球暖化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的节目。其中采访了十几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的近4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但全球的气候是持续下降的,平均气温比1880-1940还低,与温室效应理论不符,可见地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没有必然联系;而且,人造卫星对高层大气的温度测量已坚持了19年,并未发现变暖的趋势。换言之,联合国IPCC的报告关于全球暖化原因的结论是错误的,暖化并非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的增加所致;同时,这种暖化是大自然正常脉动现象,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世界各国若是贸然采取严苛标准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会重创第三世界经济,对于遏止地球暖化并无助益。
   
    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理查. 林尊(Richard Lindzen,1940--)教授,2006年6月26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质疑高尔的电影中宣称的事实,对于风靡全球的温室效应论给出了不同说法。他无奈地说:如今“地球变暖”几乎成了一种宗教,你毋需研究理由,做自己的分析判断。有疑问只需一句“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了”就全打发了,就像一切都可以最终都归于上帝一样。林尊博士认为,现在对温室效应的宣传,几乎能同当年戈培尔的宣传相提并论。他在国会作证中对自己的行业自嘲道:“老实对您讲,气候学在科技领域是冷门儿,现在地球上一直在从事气候研究的科学家屈指可数,所谓的‘成百上千’完全是媒体的误导”。他指出:当年在纽约时报刊登支持《京都协议》的70位科学家,其中大部分不是气象学家。媒体大谈特谈的所谓极地冰川融化,也是在欺负公众的科学知识不够。对气候的研究本身没有错,很多结果也是有益的。但是,这些结果被那些耸人听闻的环保人士一过滤,再经媒体放大,便形成了地球要完蛋的旋律。
   
    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之一,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及环境科学系兼职教授,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詹姆斯. 汉森(James Hansen),是全球暖化论的先驱者,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个环保英雄。
   
    汉森是高尔的科学顾问,也是高尔影片的主要资料提供者。高尔称赏他,“有朝一日如果要写气候危机历史的话,汉森一定会被认为是最有力量和最能始终如一地呼吁用智慧保护我们这个星球环境的科学家。”可是此人也被批评为肆意修改数据,夸张全球暖化警讯的“数据操纵者”。
   
    汉森经长期研究,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全球变暖的现象。因此汉森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来越热了。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夕,汉森博士指出,目前全球对抗温室效应的策略和方式基本上是错误的,不可能解决全球暖化问题。他痛感《京都议定书》耗时八年才完成立法程序,从2005年开始各国积极推动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竟然成为全球金融伺机炒作的新产品,对此深恶痛绝。他昭告媒体,哥本哈根峰会若真的达成协议,将会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为了地球和下一代,哥本哈根峰会最好崩盘!
   
    2001年瑞典中部大学(Mid Sweden University)的拉逊和爱德华逊(Larsson,Edvardsson),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未来气温计算模型,认为地球逐渐变暖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还相信,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的水蒸气。按照他们的计算,水蒸气要对温室效应负绝大部分的责任。
   
    在美国保守派中文博客http://tocom.blogspot.com上,2008年11月10日发表的《人造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一文,列举了“人造全球暖化骗局”的十一个方面:1. 多数原始温度数据采集点不合格;2. 温度数据采集点所在地的城市化;3. 提供的温度历史曲线根本不是实际数据;4. 严重夸大二氧化碳的作用;5. 被奉若神明的电脑模型;6. 没有物理证据的惊人结论;7. 不存在的科学界共识;8. 科研过程的腐败;9. 严重的利益冲突;10. 严重夸大自然气候现象;11. 不能被证伪的“科学”。
   
    其中2009年1月9日的文章《一个方便的谎言--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参照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文献,推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用微不足道。简介于下:
   
    根据《温室气体光谱重叠及其意义》(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Transportation Fuels 1994,Volume 2,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ppendix D:Greenhouse Gas Spectral Overlaps and Their Significance)一文,目前二氧化碳在整个空气中的含量不到400ppm,相当于空气分子数的万分之四弱,不及水蒸气的20分之一;而且,水蒸气对阳光辐射的吸收频谱,亦即温室效应强度较二氧化碳大得多。在对流层(即一般意义上的大气层)中,由水蒸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占到了95%,其他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比例为5%(=100%-95%)。
    (http://www.eia.doe.gov/cneaf/alt ... ronment/appd_d.html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2:09:22 | 只看该作者

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气以外的)温室气体中的作用,若按今后可能达到的较高份额72.37%%计,则大气中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为5% x 72.37% = 3.61%,如下图所示。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3.jpg


   
    又按美国能源情报署提供的资料:EIA: Table 3. Global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and Absorp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1990’s; Sourc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http://my.telegraph.co.uk/clothc ... ea_levels_co2__wind),从下表数据可以求出,二氧化碳的人造部分与所有总量(百万吨)之比为:23100/793100 = 2.91%。
   
   
    于是,人造部分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份额为,3.61% x 2.91% = 0.105%。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4.jpg


   
    据此,人造二氧化碳在整体大气环境中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仅为千分之一强,还低于一般容许测量误差呢(So, even if CO2 did have a warming effect, as AGW-- Anti-Global Warming predicts, the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to this warming would be negligible.)。
   
    更何况温室效应只是影响地球温度的众多因素之一,而地球自身的变化和相邻星球的影响才是地球气候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人造二氧化碳的罪过恐怕至多万分之几,真是微乎其微了。怎么称得上全球暖化的元凶呢?
   
    美国大气物理学家辛格(Siegfried Frederick Singer)2005年4月在“环境和气候新闻”(Environment & Climate News)杂志发表的计算结果显示,如果二氧化碳减排达到《京都协议》的目标(假定美国和澳大利亚都参与),对2050年地球气温的影响只有0.05度。
   
    人们因为释出了万恶的二氧化碳而谴责石油、煤碳等燃料,却把水蒸气定义为清洁环保的气体。由于氢燃烧后放出的是水蒸气,所以普遍视氢为清洁的环保燃料。但如上所述,若无节制地向大气释放水蒸气,不但产生更大的温室效应,而且会把地球变成一个高湿度的闷热蒸笼。由此看来,水蒸气的危害远甚于二氧化碳。人们对于控制水蒸气的分量,可谓无能为力,却不惜代价地热衷于二氧化碳减排事业,会不会落得一场“大战风车”式的徒劳和笑话?
   
    2006年加拿大有61位科学家给总理哈珀写公开信,要求展开一场关于气候问题的全民辩论。他们强调“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门新学科,无疑比过去涉及过的学科都更为复杂”,很有可能还要研究多年才能真正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写道:“环境保护人士反复引用所谓‘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来说服公众气候灾难已经迫在眉睫,而人类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毫无意义的说法。没有任何气候变暖的担忧是被证实的。地球气候由于自然原因一直在变化,而人类活动对这种自然变化的影响却无法证实。”他们认为应该让人民了解这场争论。
   
    法国巴黎大学地理学教授马蒂纳. 塔波和伊韦特. 维雷持类似观点,他们认为,气候变化既有地球内部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陆地和海洋生物圈的活动,也有外部原因如来自太阳的影响。气候在变化,但各地域气候变化不一致,在温、热带气候变化极少,并非总体上在变暖。因此“并不存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
   
    塔波特别强调,“海洋水汽蒸发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百倍于工业化造成的后果,但未来气候观测模式只看到二氧化碳投放,却没有关注水汽蒸发。”
   
    维雷特针对媒体耸人听闻的渲染,认为,“这是一种灾难歇斯底里。绝非所有自然变化都会导向灾难……”历史上大约从十至十三世纪,气候曾经变暖,人类于是便向北发展,开发了大量的新的农垦地,从欧洲到亚洲,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没有造成任何灾难性后果。水位上升确实会淹没四分之一的荷兰,但“海水将是逐渐上升”的,人们完全可以找到技术上的解决方法,如建筑堤岸和水闸。气候变暖如果成为现实的话,甚至会给人类带来新的资源。为什么俄罗斯人急于前往北极占领新的土地?因为他们看到冰的融化将使北极的石油资源得到开发!此外,无论是从海洋运输、农业耕种等其他领域,气候变暖同样会带来正面效应。总之,对于“反气候变暖派”的科学家来说,气候变暖将是有利有弊,并非绝对灾难性的。
   
    最早预言气候变暖的俄国列宁格勒地球物理主观测站气象学家布迪科(Mikhail I. Budyko)就明确指出:“气候变暖是好事情,这会增加粮食产量。”他预言:“由于气候变暖,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将会焕发青春,该地区的雨量会增加300毫米,未来能放牧家畜,中亚干旱地区未来也能长庄稼,这岂非一大“福音”?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缓解紧张的粮食供应,并腾出大量土地生产生物燃料,作为日益紧缺的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此外,温度每升高1度,空气中的水和降雨量增加7%,这也有利于改善现在许多地区极端缺乏的水资源。
   
    法国政治月刊《今日价值》不久前发表了一篇题为《气候变暖:他们所不告诉你们的实情》的调查,介绍了“反气候变暖派”代表人物前教育部长克劳德. 阿莱格(Claude Allegre,1937--)的观点。阿莱格是法国著名地球化学专家,1986年获克劳福特奖(相当于地理学术界的诺贝尔奖)、1987年获瓦拉斯顿奖、1994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金奖。退休后,现于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
   
    法国电视台最近采访了阿莱格。记者问道,你已被认为是“气候变暖否定派”,逆世界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而行,你不感到孤独吗?阿莱格回答:“科学真理从来不是多数投票决定的,而是由事实来确认。否则太阳就一直是围绕地球转了,因为伽里略一直是少数派。”
   
    阿莱格认为,目前在气候问题上却形成了一种“多数舆论决定”的局面。”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全球性讨论,一种“学术舆论独裁”阻止了对科学事实的探讨。阿莱格还指出,一些诉诸画面、情感的说法,取代了科学的论据,是使这一争论无法健康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高尔的电影中称,冰川的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六米,导致曼哈顿被淹没。阿莱格认为,这根本就是骗人。就好象将冰块放入威士忌一样, 冰会化但酒却不会升高,因为两者的密度是一样的。
   
    阿莱格指责说,不懂科学的环保人士垄断了这一科学讨论,“全球暖化”这样一个“伪话题”实际上掩盖了人类真正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危机,如饥饿、水资源匮乏、贫穷、文盲、健康等重要问题。阿莱格问道,哥本哈根为了解决“人类一个世纪以后气候上升2度”的问题,邀来了65个国家的元首,而不久前在罗马举行的全球儿童饥饿(每天11000儿童死于饥饿)问题,却不见任何主要国家元首;在几个月前土耳其举行的地球水资源问题,也不见任何主要国家元首。而这些,对于阿莱格来说,这才是人类面临的真正问题。因此,阿莱格认为, 哥本哈根将是一场媒体大戏,仅此而已……他说,美国一家气候杂志对气候专家作调查,多达50%的专家认为“人类活动并非气候变化的原因”,仅25%支持这一论点。
   
    宛若全球暖化论教父的美国前副总统高尔,也遭到了质疑者的指责。高尔在全球奔走,大声疾呼全球过热,节能减碳时,他在田纳西州住的是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豪宅(面积是平均美国家庭的四倍),有电力控制的恒温游泳池。据当地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的报告,高尔一家年度电费高达三万美元,用电量是平均美国家庭的20倍!高尔坐私人飞机四处演讲环保,更是耗费大量燃料(制造出更多废气)。因此2008年《芝加哥论坛报》把高尔评选为“八大不环保名人”之一。
   
    2001年初高尔卸任副总统时,他的申报财产不到200万美元,现在则有数亿美元身价。连一向支持高尔的美国左翼大报《纽约时报》最近都刊出题为“高尔从绿色产业中发财?”(Is Al Gore Getting Rich Off of the Green Movement? 2009年11月3日)的专文,报导高尔对绿色产业广泛投资,包括碳交易市场、太阳能电池、免冲水式小便器等,从政府花大钱支持的绿色产业政策中获利,通过投资,拍环保片,四处演讲等,迅速积累财富。指出高尔“一方面当环保斗士,一方面又大发环保财”。有批评说,高尔看来准备要成为全球第一个“碳富豪”。
   
    在过去三十年中,美国历届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摇摆不定。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家科学院曾就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其必然后果进行评估并建议采取行动。80年代初,在经济滞胀与保守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里根政府将环境管制看作是经济的负担,掀起了一股“环保逆流”。
   
    老布什主政后,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 苏努努在对待环境问题上的指导思想颇有代表性。苏努努原是新罕布什尔州州长,曾率先制定过控制酸雨的规定,被称为环保主义者。但在全球气候变暖议题上,他坚持认为,大幅度减少矿物燃料的排放量代价非常昂贵,并且尚无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已经严重到了要付出这种代价的程度。他说,“如果你要做出的决定牵涉到上万亿美元,影响到百万个工作岗位,就应该在已知的事实基础上作出决定,而不是被感情所左右。”
   
    克林顿政府从一开始就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因国会否决,在两个任期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都未有实质性行动。
   
    小布什就任总统以来,一直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科学性,认为在京都商定的措施会损害美国经济,甚至将环境保护主义视为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者的新动向。他以为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最理智的方法不是试图改变它,而是努力适应它。他被问及高尔的电影时回应:“不相信”(Doubt it)。其后补充说:“我认为我们必须辩清这些温室气体是由人类活动,抑或是自然现象造成,一面致力发展既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又保护环境的技术。”
   
    2002年2月15日,布什政府宣布对那些自愿减排的企业予以税收激励。
   
    2005年7月6日,布什赴欧洲参加八国集团峰会时首次对外承认,“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变暖。”
   
    2007年1月23日,布什首次在国情咨文中提及全球变暖问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依赖于技术进步及使用乙醇等可再生能源。
   
    布什政府公开宣布美国绝不会签署《京都议定书》。这种立场招致国内外的强烈批评,被指责为代表了石油业和能源供应商的利益;是各国未能达成减排目标的元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布什政府接连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案(2005)、《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规定了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内容;美国近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其实远较厘定了减排目标的欧盟各国为少,在2006年更首次出现减幅。
   
    情况在变化。近来美国官方的立场正在与“国际主流”接轨,白宫已经明确接受“全球暖化”论。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当选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毫无疑问是美国和世界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这已被科学证明是确定无疑的现实。”(2008年11月19日)奥巴马政府强调,美国必须重回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轨道,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以便恢复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地位,特别是恢复美国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导作用。
     
    2007年2月耶鲁大学所作全美抽样民调显示,83%的受访者认为全球暖化是个严重问题,70%的受访者认为小布什政府的环保政策着力不够。
   
    但美国民调显示了一种相反的趋势。今年10月23日美国佩尤民眾與新聞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Press)公布的民调显示,美国人中怀疑“全球暖化”这个说法的人越来越多了。57%的人认为,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证明全球温度升高;与3年前相比,下降了20%。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诸如发电厂的污染、工厂和汽机车的废气等人类活动是造成温度上升的原因;比2006年的47%下降了11%。究其原因,可能美国人最近面对经济危机、医保改革等太多严重的切身问题,没有余力去关心比较遥远的话题;再者,好几部耸人听闻纪录片的惊悚效应也逐渐淡化了。
   
    另外,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46%的英国民众不相信“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有 39%的人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剩下7%的人则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全球变暖。
   
    2009年4月6日,美国的自由派智库“凯托研究会”(Cato Institute)公布了题为《气候变暖的真相》(Climate Change Reality),由 100多名科学家署名的郑重声明,针对奥巴马的上述言论:指出:“恕我们直言,总统先生:事实并非如此。”(With all due respect,Mr. President, that is not true.)矛头所指,不仅是奥巴马总统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观点,更是针对在这个问题上的所谓“全球共识”。
   
    声明全文如下:
   
    我们,在下列签名的科学家,就气候变化问题被严重夸大的观点发表郑重声明:
   
    1. 地球表面气温变化在过去一个世纪并没有连续而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最近十年期间的全球变暖。
   
    2. 控制人口增长和资源的利用,并没有能够减轻气候灾害事件造成的严重损失。
   
    3. 由电脑模拟的气候模型所作出的地表气温急剧变化的悲观预测,并不符合近期若干年来的实际状况。
   
    4. 总统先生,您对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的情况和在这个领域的科学论争的了解与表述流于简单,这是不能为我们所接受的。
   
    (署名科学家名单略)
   
   
    今天,在全球暖化性质未明,与温室效应对不上号,加之温室气体的作用含混不清,可能张冠李戴、本末、因果倒置的情况下,居然在全球范围大张旗鼓讨伐二氧化碳,倡导昂贵无比、存在大量不定因素的碳捕捉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或Sequestration)工程,贯彻一系列有关减排的价值万亿计浩大战略决策,难道是负责任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特别是权威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应有作为吗?
   
    200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波兰波兹南)上,伦敦经济学院统计学教授莱尼. 史密斯说,目前很多科学家过分地夸大研究结论,这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也浪费大量宝贵时间。他说在世界各国一道探索对抗气候变换新办法的关键时期,科学家们仅靠试验参考模型得出来的数据,被政府、组织、以及一些急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计划的个人夸张化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很危险的。
   
    本来,气候科学是人类诸多学术研究中比较新的一门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实践都很薄弱,真正学识高卓的权威专家还少之又少,现在连云的性质还说不明白,三天后的天气都预报不准呢。面对“全球暖化”这样的超级课题,人类真正掌握的规律性还少得可怜,尤因涉及门类众多的广泛学科,所谓“隔行如隔山”,人们很容易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以偏概全;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提倡多领域出发、多学说并存,不同科学家展开争论,给不同的见解以探讨的空间,才有利于认识的提高、真理的发现,决不可以武断地下结论,更不可用大跃进、放卫星,群众运动的方式大轰大嗡。
   
    近年来主流媒体对温室效应几乎一面倒,好莱坞式的惊悚感性宣传深入人心,纷纷表态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绝大多数是气候领域的门外汉。哥本哈根会议居然开成了万人大会,据说高峰要求进场的多达三万四千人,来自民间的“环保”积极分子,瞬间填满了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正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展开“全球行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场规模巨大的朝圣式群众运动。
   
    “变暖派”无视“怀疑派”的“未定论” ,试图用行政手段和舆论压力强行通过一系列关系重大的全球性决策,引起了“怀疑派”的强烈不满。他们指出,这是极端环保主义和科研人员为了争取捐助和经费,制造假象并误导媒体的结果;更有甚者,全球暖化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议题,各派势力利益角逐的一种非常手段,以至政治与科学界联手腐败的温床。
   
    出席哥本哈根峰会的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指除欧盟以外的其它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从地图上看,这些国家的连线很象一把伞。)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77国集团(截至2008年6月,77国集团已有正式成员134个),以及44个最不发达的国家,还有面临高风险的小岛联盟等,在关键议题上存在很大争议。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不免成为一场纵横捭阖的“互责游戏”(Blame Game),或者说一场“不要怪我游戏”(Don't-Blame-Me Game)。
   
    事出突然,但非意外。哥本哈根峰会开幕前夕,英国科学界闹出一起“气候门丑闻”,给大会增添了荒谬怪诞的背景色彩。
   
    电脑骇客攻破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服务器,11月17日在一个气象科学家网站公开披露了多达16兆,包括过去10年上千封往来于英国和美国高级气象研究人员间的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文件。其中暴露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现象:大批主张地球变暖的全球“顶尖”气象专家,不仅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人为窜改对自己学术主张不利的重要原始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2:09:41 | 只看该作者

例如,在1999年11月16日,英国著名气候学者,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菲尔. 琼斯(Phil Jones)教授给同事的一封信中写道:“刚才《自然》杂志的麦克耍了个手段,将近20年的每阶段的气温增加了(从1981年起),这是为了隐瞒这一事实,气温实际是降低了......”
   
    丑闻曝光后,琼斯教授承认“确实存在选择性地采用数据的问题”。当晚他就被停职了。
   
    自称为“保守派”的捷克理论物理学家比尔森(Lubos Motl Pilsen),在“参照系”(The Reference Frame)博客上表示,他详阅这些档案及电子邮件后,认为这些科学家不只杜撰资料,还操控利害关系人。他找到一份档案“提供宣传者20项建议”,包括如何“运用情绪”,必须“将警讯与邻近地区串连起来”。他指责,“气候科学家更沆瀣一气,阻挡某些研究报告发表,甚至联手将《气候研究》这份期刊从同侪评鉴清单中移除。”
   
    这些电子邮件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一大批科学家企图排除异己,但所用的理由不是气候学和物理学,而与心理学、 社会学比较相关。这些学者操控的气候电脑模型,不免使人联想起了催生本轮金融危机金融模型骗局。这些模型的研究对象都是复杂的“混沌系统”,背后都有着一个大得不能垮掉的超级产业,都能带来不堪回首的灾难性的后果。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是研究自然和人为气候转变的世界权威机构,在联合国报告撰写中扮演领导角色。鉴于丑闻的严重性,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小组在大会召开前宣布,将对此事展开调查。东英吉利大学自身也成立了“独立”调查组。琼斯的同仁,鼓吹“全球暖化”的另一位主力人物,宾夕凡尼亚大学的曼恩(Michael Mann)教授也因涉案被大学方面进行调查。
   
    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盗载的邮件和文件都是真实的。被称为“怀疑论者”的“反气候变暖派”认为,这证明有些科学家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正在“撒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骗局”,是科学史上最大的“丑闻”,并且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气候门”(Climategate)丑闻的冲击波震荡全球舆论。
     
    Martin Kozlowski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5.jpg


   
   
    美国风头正劲的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Sarah Palin),在12月9日的《华盛顿邮报》著文,猛烈抨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她在文章中说,随着11月中旬世界权威的气候变化研究机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电邮资料被黑客盗取而公开,揭穿了所谓气候变化专家骇人听闻的做假及隐瞒行为,终于让美国公众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善良的世人对哥本哈根峰会寄予厚望。人们不仅希望地球不被热坏,还期许一场前所未有的真正的世界性政治会议,通向全球化政治协调的里程碑。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峰会开幕,东道主国致辞之后,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业组主席帕乔里(Rajendra Pachauri,他领导的IPCC与美国前副总统高尔分享了2007诺贝尔和平奖。)博士被特邀发表讲话。 帕乔里发出了一些变本加厉的警告:“全球变暖导致地球上的海冰,将在21世纪下半叶完全消失。”“海平面在2050年将上升7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开采、 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易发地区人口增加等原因,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受洪水威胁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全球将有21亿人生活在洪水中。”
   
    美国前副总统高尔,14日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了被媒体评为“最不靠谱的发言”。高尔引用气象学家马斯洛夫斯基的话说,5到7年之内,北极地区在夏季极有可能就找不到冰块。但马斯洛夫斯基却对此予以否认。(变暖派气象学家流行的说法是,20到30年以后,北极才会基本上不再有冰块。)
   
    毋庸置疑,人类的生存环境需要悉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恶性变化,防范人类世界的致命灾难,确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的头等大事;但若帕乔里和IPCC和高尔等导演的大戏竟然立足于缺乏科学根据的臆测,信口开河,甚至规模巨大的“骗局”,或科学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上呢?世人完全可能在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中,为此虚费数以十万亿美元计的巨额财富,为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再者,如果地球真的在快速暖化,走向灾难,人类不仅要用保护环境的方式来减缓温室效应,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科技的手段来减少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如果陷进了假数据的骗局,一头扎进了二氧化碳减排的误区,耽搁了这方面的努力,怎不误尽苍生?
   
    善良、谨慎的世人会说,宁可信其有吧。再说,也许歪打正着呢。玩世不恭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评论道:“如果我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建立了一个清洁能源经济体,但是随后气候变化被证明是一场骗局,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在能源问题上更加不依赖于他人。”
   
    人类世界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拷问,能源是个核心问题。让我们立足数量级常识基础上,清醒地看一看弗里德曼心目中的“清洁能源经济体”的现实吧!
   
    诚然,几乎人人都会如数家珍,列举一大堆无碳的“清洁能源”名目,诸如:太阳能、风能、水力、氢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地热能、生物能、核裂变能,以至喻为小太阳的核聚变能……许多早已遍地开花,广为应用,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个大骗局催化一番,应该会更快发展起来;因此,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
   
    不幸的是,如果我们引入一个数量级的概念,就会发现一个堪以取代既有“肮脏能源经济体”的“清洁能源经济体”离我们还相当遥远。
   
    迄今为止,在全球一次能源中,含碳化石燃料仍然高占八成,如果不计入原已成熟运行的水力发电站和常规核电站,“清洁能源经济体”占有的比重目前还不到百分之一。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执行主任理查德. 琼斯(Richard T. Jones)最近在德州休斯顿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场演说中,对未来能源的供需进行评估。他说,“现代可更新能源的科技在进步。事实上,它们的增长率是最快速的。但是它们在所有能源中的占有率非常低。”研究表明,即便到2030年,新能源可望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在整个一次能源中的占有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二。”
   
    只有在数量级上具有竞争力的高效太阳能或核聚变等新能源技术得到革命性的突破,经小型试验成功,由示范运行转进大规模商用化生产,才能在实用意义上形成逐步取代旧能源的“清洁能源经济体”。这就是说,在几十年以至近百年间,存在一个相当长的能源过渡期,以含碳化石燃料为主的旧能源不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还将继续担任要角。特别在石油、天然气资源趋于枯竭之际,储量丰富的“肮脏”燃料煤炭最可能像灰姑娘找回水晶鞋,重拾能源王冠。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发电燃料中煤炭的比重还要较现在增高。
   
    既然在极低数量级基础上“快速成长”的“清洁能源经济体”不可能奇迹般迅速取代旧能源,既然任何国家都不能停止生活、生产和发展,在未来半个世纪或更长的的时间里,人类世界仍将依赖肮脏的旧能源。为此务必加紧开发和推广“旧能源、新方法”(包括IGCC燃煤发电,高效内燃机和各种节能技术),力求提高转化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
   
    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Tampa)“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IGCC)发电厂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6.jpg


   
    由于摆脱不了对于含碳化石燃料高度依赖性,如果一门心思奢求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看来非得指望昂贵之极、可靠性成疑,几同匪夷所思的碳捕捉和封存工程不可;否则,2050年来临,怎免洪水滔天?
   
    碳捕捉和封存系统,目前尚处于概念性研究和小型试验阶段。即使是最乐观的拥护者也质疑这项技术在2020年之前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大范围推广。
   
    2003年美国能源部主持下确定由国内外12家能源公司在伊利诺伊州联合开发的“未来发电” (FutureGen)项目,是一次调查这种系统在实际发电中效果的认真尝试;但当预计成本从8亿3千万美元猛增至18亿美元后,该项目于去年1月份宣告取消。今年6月又有重新启动之议,计划建成时间将由原定的2012年推迟至2015年。
   
    碳捕捉和封存系统,维护地下储存仓也会成为巨大负担;地下气体一旦发生泄漏,势将污染地下水甚至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碳捕捉和封存系统还将使燃煤发电效率损失 20-30%。
   
    理查德. 琼斯先生是心中有数的。不知俏皮的托马斯. 弗里德曼,哥本哈根峰会的各界权威人士和大街小巷的万众大军,多少人拥有一本明白帐?
   
    说白了,“二氧化碳元凶论”水分多大,已不重要。既然“每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全球暖化是真的”,“地球变暖的后果就是人类毁灭,这是被科学家证实了的”,精明老练的政治家们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牛仔式美国总统小布什已经远去),尽可在“道德制高点”和“政治正确”的大旗下,纷纷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减排”调子越唱越高,按着自家利益量身打造,提出种种不顾有无科学根据,玄之又玄的操作模式。而所谓减排计算方法,包括减排量、碳交易和碳排放税,根本无法严格量化和细化,充满着令人挠头的不确定性、虚假性和投机性。即便达成了份额指标协议,检测手段和可操作性犹在不明之天。
   
    至此,不难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限额问题,实质上相当于各个国家的能源使用限额问题,经济发展的限额问题,甚至各自的GDP的限额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未来世界各大国国际格局之争,实力对比之争,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之争。你会演“皇帝新衣”,我会玩“指鹿为马”,谁演出高明,占得上筹,就风光无限,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世界正在人满为患。哥本哈根峰会主持人有没有想到过人口控制?联合国人口基金最近发表《世界人口状况》分析报告称,人口增长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要素之一,回顾历史数据,全球排放增长,有四至六成是伴随过去人口增长而来。报告预计,若全球人口在2050年前能控制在80亿 而非90亿,就可“减少10亿至20亿吨碳排放”。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称,家庭计划和人口控制是被忽略的对抗暖化方法之一。
   
    赵白鸽说得好:“要对抗暖化,不能将之简单视作排放问题,而要视之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因素的问题,而人口议题是关键之一。”她称中国的家计政策,令中国过去 30年来少生4亿人口,使中国每年少排1800万吨二氧化碳,也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整体生存能力。她引述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称,“每花7美元在基础家计上,就可减少逾1吨排放;相比下,以减少伐木方法减排1吨温室气体,就要花13美元、风力发电就要花24美元、太阳能就要51美元,混能车就要93美元,电动车就要131美元”。
   
    中国30年前开始实行的一孩政策,惹来西方很猛烈批评。加拿大《金融邮报》专栏作家日前撰文称也许全球应效法中国控制人口抗暖化,却招来口诛笔伐网上留言。哥本哈根峰会在一片减排嚷嚷声中,几乎无人理会她的郑重呼吁。
   
    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事项中,不管有没有全球暖化或全球冷化,如果忽略了人口控制,减排几同徒劳,资源日趋紧张、生存发展空间压缩不止,万物之灵何来光明前途?
   
    “人定胜天观”不惜破坏人和自然的调谐,已然教训累累;另一方面,有意无意过度夸张人类活动的影响力,也将因为“过犹不及”的无知或狂妄遭受惩罚。
    http://news.boxun.com/news/images/2009/12/200912211100intl7.jpg


    哥本哈根峰会没有像汉森博士期望的那样崩盘,但是各方都成功地守住了各自的底线,因此加班加点也不可能导致任何实质性的突破。正如毛里求斯代表所说:“我不觉得我们今晚的工作会增加什么额外的价值,谢谢主席,让我们回去睡吧。晚安!”
   
    12月19日夜晚,是哥本哈根的一个安详夜晚,在经历了纷繁芜杂的“个人秀”和高度紧张的谈判之后,众多代表和记者也终于如释重负。但是游戏远未结束。
   
    “虽愚必明”乎?
   
   
    2009年12月20日,于纽约

http://news.boxun.com/news/gb/intl/2009/12/20091221110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9-10 21:08:31 | 只看该作者
老早的新闻了:eyebrow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