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青草地. 于 2014-3-22 21:22 编辑
悉達多.喬達摩 -- 王申得 / 翼報
佛教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歷史久遠,在世界各地,特別在東南亞一帶影響甚大,信徒達五億之眾。佛教到底信甚麽呢?這要從它的創始人說起。
創始人的傳說
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 c.563-483 BCE)出生於今尼泊爾境內與印度接壤的朗比尼小鎮(Lumbini),是古印度的釋迦族人,後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據說當悉達多.喬達摩出生時,有人預言他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君王,但若有朝一日,看見疾病,衰老,死亡和傳教士這四件事情時,他就會甘心拋棄世上的榮華富貴,離家出走,至終找到一條救世之道。他父親信以為真,特意蓋了一座宮殿,悉達多.喬達摩就在這座宮殿中長大,後來與Yasodhara結婚,並育有一子。
悉達多.喬達摩二十九歲那年,騎馬路過宮殿外的公園,看見了一位身患重病的人,一位老人,一列送葬的隊伍和一位臉上帶着幸福面容的傳教士。他突然醒悟到生命的可貴,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悄悄告別了睡夢中的妻子和孩子,遠走他鄉。他剃光了鬍鬚和頭髮,身穿黃袍,四處漂泊,矢志尋找生命的真相。他潛心研究當時盛行的印度教,亦嘗試禁慾和克己的生活,但心中並不快樂。
後來,他坐在一顆大樹下冥思苦想,發誓若不悟出生命的答案就永不離開。這樣一直冥想了四十晝夜,直到進入了他自以為“涅槃”(nirvana)的境界。從此,悉達多.喬達摩開始傳道授業,臨死時擁有上千的跟隨者,被尊稱為“佛陀”或“覺者”(Buddha, the Enlightened One)。
這就是佛教創始人的傳說,如果這個傳說是真實的話,可知他是一個多愁善感,觀察敏銳,心靈備受煎熬的人。
“四諦”與“八道”
有人將佛教的基本信仰總結為“四諦”(Four Noble Truths)與“八道”(Eightfold Paths),分述如下:
第一諦:人生多有苦難,“涅槃”是至善至美境界。
第二諦:苦難的根源在於無窮無盡的自私貪婪。
第三諦:解脫苦難的途徑在於戒除慾望和貪心。
第四諦:戒除慾望和貪心,必須借助“八道”:
(1)正確的觀點(right viewpoint)
(2)正確的動機(right motivation)
(3)正確的言談(right speech)
(4)正確的行為(right behavior)
(5)正確的職業(right occupation)
(6)正確的努力(right effort)
(7)正確的思想(right thinking)
(8)正確的反省(right meditation)
佛教的基本信仰是從印度教脫胎出來的,兩者都相信輪回論和宿命論(Reincarnation, Karma),但佛教後來居上,漸漸成為普通百姓接受和擁戴的宗教,原因是它比印度教更加“平民化”。首先,印度教以繁雜不堪的吠陀經和奧義經(Vedas, Upanishads)為經典,普通百姓無從入門,而佛教拋棄了這些經典,認為其中沒有救世之道。其次,印度教提倡品級世襲制度,認為人必須輪回到婆羅門階級(Brahman)才能最終進入絕對自由(Moksha)的境界,而佛教卻慷慨地宣稱無論何人,不分種族和等級,都可以到達天堂,或涅槃的境界(nirvana)。最後,印度教認為現世是毫無意義的,而佛教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並非幻覺幻象。
佛教在印度盛行幾個世紀後,便被“印度教更正教”和新興的伊斯蘭教趕逐出印度。當基督教在公元後一千年左右漸漸北上進入歐洲,並成為西方的主要宗教的時候,佛教的宣教士們也正從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中國內陸和日本,日後成為影響巨大的東方民間宗教。
公元後十二世紀左右,佛教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產生了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兩大支派。前者嚴格追隨釋迦牟尼自救的教導,過着嚴謹克己的生活。他們認為只有少數的幸運者才能到達“涅槃”的境界。而後者是“普世得救論者”,他們相信釋迦牟尼已經到達了“涅槃”的境界,變成了神,所有的人都可以向他求告。可以想見,大乘佛教徒的人數遠遠超過小乘佛教徒。
未領悟到的真理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信者甚眾的宗教,佛教並非一無是處,它所領悟到的“四諦”,與基督教聖經中的某些教導不謀而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一,悉達多.喬達摩敏銳地捕捉到了人生苦難的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紅塵滾滾,盡屬虛空,苦海無邊,無力自拔”的人生真相。然而,悉達多.喬達摩並非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觀察到人生空虛的人,遠在他出生前一千五百多年,約伯就說過:
“禍患,原不是從土中出來;患難,也不是從地裏發生;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約伯記5:6-7)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約伯記14:1-2)
這些話都是對人生真相精闢入裏的觀察。
摩西比悉達多.喬達摩早出生九百多年,他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英雄。他對人生真相的描繪亦是字字珠璣,入木三分,不遑多讓。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7-10)
在悉達多.喬達摩出生前三百多年,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傳道人”,以色列的所羅門王就已經用生花妙筆勾勒出一幅人生畫面。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裏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說,這是新的;那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傳道書1:2-11)
其二,悉達多.喬達摩不但準確地觀察到了人生苦難的真相,而且還深刻地指出其根源在於人性中無法滿足的貪婪和慾望,這亦與聖經中的教導一拍即合。使徒雅各曾嚴辭質問道:
“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裏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麼。你們貪戀,還是得不着;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不能得;你們得不着,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着,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各書4:1-3)
領悟到的真理
其一,悉達多.喬達摩雖然觀察到人類苦難的命運,也看出受苦的罪魁禍首是人內心深處填不滿的貪婪和慾望,但並未進一步揭示出人類敗壞和貪婪的根源。唯有聖經肯定地告訴我們,人類敗壞的根源在於先祖違背上帝的命令,把人類陷在罪中。
全本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清楚記載了先祖犯罪給全人類招致的結局。
“[神]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3:17-19)
自從先祖犯罪,人類不但在肉體和日常生活方面每況愈下,在道德和靈性的層面上更是苦苦掙扎,不得釋放。使徒保羅對此深有體會,他所發出的哀歎每每引發世人內心的共鳴。他說:
“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作的。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作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着我裏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馬書7:14-24)
其二,悉達多.喬達摩倡導通過自身的修行改變人類內在的貪婪本性,但對修行的標準並無統一的認識。到底甚麼才是“正確的觀點,正確的動機,正確的言談,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職業,正確的努力,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自省”呢?“涅槃”的境界到底是甚麼呢?這一切都模糊不清,莫衷一是。而基督教的聖經明確地指出,解決貪婪邪慾的唯一途徑是神的兒子耶穌替人類贖罪而死,罪人接受救恩而成為新造的人,“正確”的標準是神自己。
聖經好像一盞明燈,為在罪中沉淪掙扎的世人指出一條“天堂之路”。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着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既是這樣,那裏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馬書3:23-28)
指引天堂之書
曾經有人問悉達多.喬達摩一個問題,“甚麼是涅槃?那到底是一種甚麼情形呢?”他回答說,他自己從未解決過這個問題,他的使命是幫助人脫離苦難,而不是描述苦難後的情形!
耶穌在登山寶訓裏講到“八福”,佛教裏講到“八道”,從表面上二者頗為相似,都是有關道德生活的教訓,但其實後者沒有告訴我們到底甚麼才是正確的人生?其標準是甚麼?誰來定這個標準?悉達多.喬達摩也沒有告訴我們,“涅槃”到底是一種甚麼狀態?“涅槃”一詞原來的意思是“熄滅”。那麼,人生好像一根蠟燭燃燒,熄滅以後剩下的究竟是甚麼呢?
人海茫茫,人生匆匆,古今中外不乏像悉達多.喬達摩這樣心靈敏銳,竭力追求真理的男男女女,到底去哪裏獲得人生的真諦呢?十八世紀時英國偉大的佈道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講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頗值得玩味。
“ 我想我只不過是今天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生如急箭在空中穿過。我的靈魂來自於神,又回歸於神,頃刻之間就無跡可尋,消失在永恆之處了。我只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如何找到通往天堂之門?如何安抵那永生的彼岸?為此,神已從天上來到地上,為我指明了天堂之路,他把這一切都記載在這本書(聖經)上了。不惜任何代價,我要擁有這本書-請給我這本天書吧!”
(I have thought I am a creature of a day, passing through life as an arrow through the air. I am a spirit come from God, and returning to God, just hovering over the great gulf, till a few moments hence, I am no more seen; I drop into an unchangeable eternity! I want to know one thing - the way to heaven, how to land safe on that happy shore. God himself has condescended to teach the way; for this very end He came from heaven. He has written it down in a book. O give me that Book at any price, give me the Book of Go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