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1°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4°
    温度感觉: 13°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3°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6°
    温度感觉: 14°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高层过问GDP数据失真 统计改革即将来临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7 11:3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GDP统计制度改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过。

  2004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计算得出上半年GDP增长数据为9.3%。但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各省统计局上报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却表明中国的GDP增长已经达到13.5%,相差竟达4.2个百分点。而经济总量(GDP总额)中央和地方数据亦相差19.8个百分点。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三季度。

  连续两个季度GDP统计数据不一致,引起了国务院高层的关注。10月份,国务院为此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国家统计局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数据。

  随后,2004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统计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大会上,怒斥了地方数字造假的现象。全国人大财经委一位官员称:“必须提高统计执法的力度,对统计造假行为进行严惩。”

  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统计执法调查组,分为4个组赴内蒙古、辽宁、浙江和重庆进行检查,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委托天津、山东、湖北、云南和新疆等地人大常委会对本地域进行检查。

  一场自上而下的“统计肃查风暴”就此展开。

  事关国家公信力

  一直以来,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对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准确性、可靠性似乎将信将疑。

  2004年7月,当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增长数字时,一些海外机构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幅度被低估了,他们相信中国GDP增长甚至超过了11%,而不是9.3%。

  具有戏剧性的是,在数年前,一些海外机构和国内的经济学家还认为,国家统计局有高估GDP增长的嫌疑。

  除了对GDP数字的质疑之外,许多经济学家还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通货膨胀(CPI)数字也存有疑问。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9月份的CPI数据。但之后接受本报采访的高盛亚洲证券的一位经济学家说,他相信中国的CPI数字可能已经超过6%。

  而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剧烈波动的数字,许多经济学家更是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专家认为,某些数据 “有故意突出宏观调控成效的嫌疑”。

  一位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说,他们在公布数据时的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政府却未施加任何影响。“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处于客观立场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国务院的要求。”他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的规范、透明的标准制定的,选用的权重和代表的规格品分类都是根据上一年的实际情况确定,且与国际上的一些机构达成了共识。

  实际上,情况确如郑京平所言,十余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在统计制度上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改革,目前统计的标准和程序与国际公认的标准都极为接近。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是,为何各地方统计出来的数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偏差如此之大?这成了外界质疑统计数字的一个重要口实。

  “地方统计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一致,确实遇到了问题,如何解决,事关国家的公信力。”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说。

  GDP数据为何失真?

  国家统计局官员相当坦诚,他们认为GDP统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2004年7月至8月,国家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各省上半年的GDP数据进行了评估。“9月份,国家统计局给国务院提交了报告,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说。

  “归咎原因,一是统计体制上的问题,二是统计方法存在问题。”这位官员对此毫不讳言。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组织考核和升迁与GDP密切相关,造成了对GDP数字的强烈追逐。

  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经济学家说:“各地方官员的考核按GDP排座次,实行末位淘汰制,则更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地方统计局的行政压力,因此地方的一些GDP数字就容易被层层‘算’出来。”

  地方统计数字的造假,遭到了众多部门的严厉批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称,目前统计存在的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得不到追究,一些干部利用虚假统计数据编造政绩升迁,必须引起重视。

  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要考虑体制上的缺陷。最大的问题在于,地方统计局的人事任命并非由国家统计局决定,“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部门,惹不起地方的官员,因为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取决于地方政府。”国家统计局这位官员说,“这就容易出现问题,也造成了地方统计局局长的两难局面。”

  地方统计数字的造假的确影响了统计数字的严肃性,但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地方政府对GDP数字的干预。统计方法的影响,是造成GDP失真的更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在核算国民经济一系列指标时,采用了诸多方法剔除造假数字的影响。这位官员说,目前的数字仍基本能反映经济的动态发展,但应正视统计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匡算的比重比较多,也容易造成数据的偏离。”他介绍,原来工业、农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业五大部门统计制度相对健全,但对于服务业的新兴的行业没有建立正常的统计制度。

  “国家统计局一直没有相应的机构人员和力量,对服务业建立正常的统计调查制度,这些行业的数据质量需要提高。”他说。

  另一方面,教育、卫生和生活服务等行业大部分没有相应的主管部门,缺乏调查制度,使获得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变得非常困难。目前对这些行业的调查,大部分根据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进行匡算,偏差自然较大。

  “还有,第三产业比重很低,可能被低估了。”这位官员说,1993年国家统计局进行了一次三产普查,将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8%调整到了34%,但现在又下降到了31%,比1993年还要低。“十几年来,第三产业发展很快,现在比重明显比实际情况要低。”他称。

  这位官员认为,数字偏差的原因还在于,地区核算技术上存在重复问题计算。比如,工业核算按照法人属地的原则进行统计,但如今法人企业下属机构甚多,因此各省存在重复统计现象,但有时这些重复的计算往往剔不掉。而对于贸易则按照产业活动原则进行统计,但多数地方统计时都宁愿将贸易算作本地区的GDP数字,这也造成了贸易的计算叠加。

  这位官员还说,对于投资的统计,由于中国的特殊性,许多投资来自于地方各个部门,无法按照建筑部门的数字计算,“国外按照建筑部门投资计算,但中国建筑部门的只占投资很小一部分,所以只能按照各部门的投资口径计算,这样按使用法计算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造成统计数据偏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还在于各部门之间数据并不衔接。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司长李强曾表示,由于财政、银行、保险和海关等有些数据并不十分全面,也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间的衔接不太好,这些部门提供数据的时间也比较晚,分类不是很细,使统计局进行准确核算遇到困难。”上述那位官员说。

  统计改革脱钩地方政绩干预

  所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改革和完善国家统计局GDP统计制度也提上日程。

  前述统计局官员表示,国家统计局正研究制定新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改革的思路已经确定。“长远目标是下算一级,国家统计局将省一级的GDP统计起来。”他说,“这样将彻底消除省级地方政府对统计数字的影响。”

  但这一目标可能需要到等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近期国家统计局将做到下管一级,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要将各省的GDP数字汇统起来,共同进行评估,挑毛病。”这位官员称。

  这项工作从2004年7月份已经开始。他介绍说,在对2004年上半年GDP数字进行核算时,国家统计局挑选了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10余个经济发达省份作为试点,十余个省的统计局局长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会同一起进行数据的对照和核查。

  这一核查就剔除掉了省级上报GDP数字2.1%的虚高增长率,使各省上报的GDP加权增长率将为11.4%。10月份,在核算第三季度GDP数字时,国家统计局再次把核查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省份,“所有省级的统计局局长都要接受其他各省和国家统计局的质询,解释数字如何生成。”他说,结果也消除掉了各地GDP虚报增长率的一半,大约也为2.1%。

  “第三季度的GDP数字就是在核查和会同其他资料之后得到的。”他表示。

  同时为提高数字的准确性,2004年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还成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专家咨询小组对GDP统计数字进行审核和论证。

  “第二方面,在核算数据时,要与各专业之间联动,包括工业、农业、投资和批发零售业,这些部门也要下管一级,也就是下管到省。”这位官员表示。

  另外,明年,国家统计局还将在制度上增加收入法核算,并将与生产法进行对比,增加数据的可信度。

  从2002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已经采用了联合国推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与国际接轨,但由于第三产业的资料没有,详细分类无法实行。“明年在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进行分类,建立各部门向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的行政制度,并在2005年严格按照新的标准执行。”他说。

  对于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计划从2005年由其公布全国的整体数据,同时公布各省的数据,各省自己公布的数据不再具有效力,只能作为内部参考的估算数。这意味着,各省计算的GDP数字再也难以与自己的政绩挂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