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3°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4°
    温度感觉: 1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4°
    温度感觉: 14°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5376|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原创首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05: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从来就没救世主 于 2012-2-29 12:17 编辑

引子

很想写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东西,中国社会的近三十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一直没能有人从纪实的角度去真实描绘这些改变和发展,在穿越剧、宫廷剧流行的大陆文化圈里,实实在在缺少了一些东西。这里以一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加拿大华侨的视角,拿他以及他同龄的一批人的生活为背景,来还原一个大陆八十年代至今的一个真实社会写真。具体人物和经历来源于生活,或许和您的生活或者朋友的故事有些相似,请勿对号入座。为何要起《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么一个名字?看完故事您再点评吧,因为还要工作养家,创作时间不一定有保证,还希望大家有耐心。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管子·小匡》

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古人所说的“四民”,其指的就是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四种人。而把“士”列为首,一是表达了对读书人、对知识份子的尊重,二是体现了仕官大夫主要来源于知识份子的社会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社会结构、人员阶层、管理模式被完全颠倒过来,知识份子被排到最后一位,并冠上“臭老九”的帽子。各个机关、单位、科学院的高级知识份子被从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撤下来,要求他们向贫下中农学习,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一时在全国兴起,被调去看大门、扫厕所的已经属于被照顾的一类人。故事的主人公赵彪就是诞生在这么一个社会背景下,赵彪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当时还没有教授一说),爷爷是解放前的老海归,有牛津和早稻田大学的留学背景,精通英语和日语。赵彪的投胎本来还算不错,可惜时间上不对,文革后的知识份子家庭除了挨批,生活条件还比不上一般工厂做工的双职工家庭,社会关系上更是惨不忍睹,就连一张自行车票也搞不到手。

话说赵老爷早年关掉南洋的纺织厂,希望回国办实业,结果却遭遇日本侵华,只能被迫关厂躲在上海的家中休养。一日却突然被日本宪兵警备司令部的人找上门来,晚上老爷子被宪兵警备司令部的小车送回来后,就一直愁眉不展。家里的人都知道老爷子脾气大,没人敢问。直到第二天晌午,老爷子才让下人去准备酒菜,特别关照要准备寿司和清酒,晚饭时分那辆警备司令部的黑色轿车又来了,进来了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后来才晓得是宪兵司令部的小林光二大佐。原来小林查到赵老爷就是当年在早稻田大学一起学习工程学的学友,昨日先让手下带去核实,今天是说好过来叙旧的。

小林的真实想法却不是怀旧这么简单,他是希望说动赵老爷出面组织商会,恢复上海的经济,另外以赵老爷的英国留学背景去管理和协调类似英美烟草之类的企业,还许诺给一个副市长当当。赵老爷这边却是铁下心不能当这个汉奸,留洋同学情是一回事,侵华国仇是另一回事。最后一场“叙旧”自然是不欢而散,拿赵老爷的话说:咱赵家是中华第一名门,宋朝那阵这国还是咱们家的呢,赵家的后人决不能给日本人做事!

由于赵老爷公开不合作,促动了日本的一些极端主义者的神经,有两名日本浪人竟然组织几个汉奸在赵家老宅附近搞暗杀。消息被小林得到后,直接带一车宪兵把埋伏的汉奸特务及两名日本浪人击毙。对于这些陈年旧事,赵彪是后来从族人给赵老爷写的回忆录里读道的,文章被删减后收录在《中国现代科学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

赵彪的父亲赵治勋,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对于自己的家庭却一直是反叛的。关于抗战时期和小林的记忆,只有一些断裂的片段而已,如日本飞机轰炸时家人拿棉被覆盖在八仙桌上让孩子们躲藏在下面、小林的东洋刀靠在墙上比自己还高等等。还有就是日本战败时小林来万航渡路老宅吃最后一顿晚餐,算是跟赵老爷告别。当时这条路名叫极司非尔路,著名的76号魔窟就在斜对面,据说回司令部后小林就用那把军刀切腹了。



未完待续。。。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1:50: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驿动的心

本帖最后由 从来就没救世主 于 2012-2-29 12:16 编辑

上海的初春已然是一片生机勃勃,赵治勋等待在产房外面,心情却是焦急不安的,或者说还有些许沉重的。辞别了北京的父母,赶到上海来等待这个晚来的儿子。预产期已经过了一周,医院也正在热火朝天的文化革命之中,整个孕期孕妇检查少之又少,怀孕7个月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胎位头在上,指着墙上宣传画,让孕妇按照规定姿势自己去校正。于是赵治勋开始想尽办法借调到上海帮忙,太太惠芳也严格照宣传画的示范办,幸好产前复查胎位正常。今天医生说产门开了,把产妇送进了又黑又小的产房,然后就和几个助产士一起背颂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云云。

那时的妇产科几乎都设在医院的最不起眼的地方,屋子又黑又小似乎不好意思放在有一点显眼的地方。生产过程中那种宫缩阵痛是每个生产女人都经历的疼痛。产妇在产床上孤军作战,无论你喊叫还是不喊,你都将接受无助的冷漠,男士们也不能象今天这样人性化的陪床安慰。几乎所有的助产士都熟视无睹产妇的痛苦,也许司空见惯变麻木了。

赵治勋的坏心情起源于北京老爷子的被批斗,接着是老人家被从工业部设计院总师的位置上革命下来,去负责整个大楼的厕所卫生工作,然后就是清理厕所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伤了手臂,刚恢复就被照顾去看了大门。更难受的是要这做儿子的赵治勋与反动学术权威父亲划清界线,不然连赵治勋化工部的职位也不保。幸而所里的老领导照顾,网开一面,让赵治勋去上海交大协作科研半年,避开了是非浪尖,也可以和上海的妻子夫妻团聚。而文革的轰轰烈烈,也促成了中华大地的婴儿潮,赵彪也获得了难得的投胎入世为人的机会。

在预产期前匆匆赶回的赵治勋,心里记挂了北京受难的老父母,口袋里还揣着半截车票,耳朵里还回响着三天三夜的车轮轰鸣,就坚守到产房的门前来了。没想到这一守竟然是两天两夜,难产!左手是情,右手写着爱,赵治勋目前的感受可能拿那首《驿动的心》也表达不完整。

曾经以为我的家 是一张张的票根
撕开后展开旅程 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这样飘荡多少天 这样孤独多少年
终点又回到起点 到现在我才发觉

哦 路过的人 我早已忘记
经过的事 已随风而去
驿动的心 已渐渐平息
疲惫的我 是否有缘 和你相依



由于专业医生不是送医下乡去了,就是被靠边了,这里的医生几乎都是又红又年轻的背书‘专家’,助产士们也干着急,能给的帮助除了喊口号就是背毛主席语录了。赵治勋焦虑地开始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打转转了,凌晨的医院并不忙碌,在急诊室的卫生间门口,他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顾医生?对,就是万航渡路的老邻居顾志远医生!

产科专家顾医生这时也被剥夺了当医生的资格,靠边站的主要原因和赵家一样,复杂的海外关系和家庭背景。顾家也是抗战前回国的海归,家族里很多亲戚还在美国,这时的顾医生被安排在夜班打扫急诊处的卫生,接受劳动改造。

在赵治勋眼里顾家人全都是高级知识份子,顾医生最小的弟弟和赵治勋是玩伴,同样是家中的老幺,性格上同样的判逆,一同在南洋模范中学读书。朝鲜战争打响后,哥俩一起隐瞒岁数,两个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被送上了北上的军列。

好在当这哥俩刚过鸭绿江的时候,战争结束了,虽然没有直面战场的残酷,这对年轻人却也经历了擦枪走火,目睹了前线转运下来的残疾伤兵。之后部队转调到蒙古,大一岁的顾志杰率先醒悟,考上了北京的协和医学院。顾志杰的离队,赵治勋也从草原打羚羊的野趣中转回到思考自己的未来,经过一年的苦读,终于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

赵治勋怎么也没想到能在这种情况下见到顾医生,多年不见,眼前的老大姐老了许多,一身清洁工的蓝布工作服,连续夜班又给她画上了黑眼圈。没有太多的叙旧,赵治勋简单地说明了情况,就带着顾医生直奔产房。又经历了两个多小时,顾医生动了产钳,终于在早上五点把赵彪接到了人间,母子平安!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2-28 09:31:26 | 只看该作者
文不对题。

- 此帖来自无忧论坛手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2:0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从来就没救世主 于 2012-2-28 12:30 编辑
文不对题。

- 此帖来自无忧论坛手机版
*火眼金睛* 发表于 2012-2-28 09:31



下结论有点早吧?才看了一个引子。

新中国彻底颠覆了中华传统文化,士农工商中的'士'阶层被割除了。文革之后中国再也没有以追求学术为本的读书人了,现在'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给子女灌输的是为'钱'读书,国人不再有理想。60后的人官本位意识强烈,人人为我,处处思钱。拜金主义早就把社会主义吞噬了,请看完赵家三代人从海归、抗美援朝、到举家移民加拿大的轮回,再来评说"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吧。:cool:

顺便看一下复旦77届数学系的毕业生就业走势吧,国内的基本随李源潮从政,在国外都是搞学术的。。。

http://info.51.ca/news/china/2012/02/28/248760.shtml



网上流传的该系学生现任职务名单:

  柏兆俊 加州大学Davis分校计算机系 数学系教授、计算机系主任(复旦大学数学博士)
  陈贵强 牛津大学数学教授,原西北大学数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博士)
  范剑青 普林斯顿大学运筹与金融工程系讲座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学博士)
  何华 野村国际董事总经理,原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博士)
  李骏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哈佛大学数学博士 1978年首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
  李坚 华盛顿大学数学教授,复旦长江讲座教授(MIT博士)
  李乐德 耶鲁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西北大学博士)
  刘建国 杜克大学数学教授,原马里兰大学数学教授 (UCLA数学博士、计算数学)
  陆盈 斯坦福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
  孟晓犁 哈佛大学教授、统计系主任
  孙路平 美国花旗银行总部Technical Specialist
  魏景东 摩根斯坦利执行董事
  徐幼于 德意志银行执行董事
  姚大卫 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教授 (多伦多大学博士)
  叶可英 弗吉尼亚大学统计系教授
  应志良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统计系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雍炯敏 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原复旦数学系主任,数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张坚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数学系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张琪 密苏里大学数学系教授(杜克大学博士)
  张稚逸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系教授
  周永胜 Triver Financi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 President(located in San Jose, CA.)
  包光伟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你没看错专业!
  陈宏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陈晓曼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窦一康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
  顾鸣高 香港中文大学统计系教授
  何宁卡 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志庆 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主任
  黄民强 中科院院士,少将,总参五十八所研究员
  李克难 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李源潮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卢琳璋 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毛力奋 CCA SOFTWARE (SHANGHAI)首席执行官
  毛文波 EMC中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梅建平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
  邱维元 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
  潘皓波 金棕榈企业机构首席执行官
  沈文海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束宏 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信用卡部总经理
  闻申生 华夏基石公司副总裁
  吴宗敏 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原复旦数学系主任
  余跃年 信泰人寿保险,中国首批精算师,一次通过北美精算11门,创世界纪录
  郁义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教授
  张来武 科技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张振跃 浙江大学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所长
  周林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院长,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商学院凯瑞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
  周舜培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4:16:37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照片里,有一位是我的表哥,苏步青的弟子,李源潮的同班。他们读书的源动力和我们这一辈就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摘录一篇李源潮两年前的小文。

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李源潮
2010-05-31




我1978年进入复旦学习,83年离开。在这6年中,4年是学生,2年是老师。实际上,作为学生的时间还不到4年,因为我们是77级,那一级由于入学时间的缘故损失了小半年。我做过管理系老师,后来又在复旦团委工作过,然后到了团市委。所以我对复旦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复旦既是我作为学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踏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进入复旦前,我已经跨出学校,在社会上劳动和工作了近十年。当时我是一个已经有4年教龄的老师了,是业余工业专科学校的老师。他们认为像我这 样在上海已经有份较好的工作,还要去读大学,是不是有点不值得。但是,我从小学开始就有一个目标——读大学。读完大学,还要读硕士、博士,最后做科学家,这是我从小之梦。当时我常看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就是力量》之类的图书杂志。所以,十年来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上大学,不能上大学总是有些耿耿于怀。因此我去报了名。当时家里和同事都不知道,只有单位领导知道,因为需要单位出证明。我们还要继续工作,没有很多时间复习,那时也没什么复习的资料和复习的概念。到考试那天,我是请假去的。上午参加考试,下午回来继续工作,然后第二天再去考。

我不是第一批拿到复旦录取通知书的,当时以为自己没有考上。没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尽自己的努力,至于能得到什么,是社会给你的。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事情是不能超越社会的。但是,反过来,一个人要力求能主宰自己。这就叫作唯物史观和个人努力的结果。唯物史观就是承认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努力又叫主观能动性,也不能缺少。缺少了个人努力,那么整个人也就缺少前进的动力。因此,我当时就边工作,边等消息,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感觉是失而复得。

我接到入学通知书时的心情,和现在中学刚刚毕业的同学不太一样,既有一种激动的心情,感觉自己十年梦圆,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时又有很冷静的思考,毕竟我们耽误了十年。十年到农村去,有了各种社会经历,得了人生的经验和体会,也叫做上了社会大学。但是,能再真正地、正规地上大学,而且是在全国知名学府读书,机会实在是难得啊,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初为什么选择复旦呢?当时,四所大学最有名:北大、复旦、清华、哈军工。在我们上海中学,大家都瞄准这四所学校。照上海人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中学的提法,复旦就是上海的北大。这对我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复旦。为什么报考数学系呢?当时很多人是因为哥德巴赫猜想报考数学系的,但我不是。我原来是教师,教数学,但是曾经在一堂电子课上讲微积分时讲错了一题。我在讲电容积分公式的时候,我讲了一半感觉不对,差了一个常数。回头上去看,原来在一个积分上我讲错了。虽然我在黑板上马上更正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数学功底不好,所以去读数学。我本来的想法很简单,学好数学后回来还当我的教师。我最愿意的还是做教师。

我刚到复旦的第一印象,觉得和想象里的复旦没有什么不同,就是想象中的这么一个庄严学府。我在中学里就喜欢去图书馆,所以我从大门进去后,先去 看了图书馆,觉得它很不错,接着就拐到了数学楼。数学楼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建筑,是复旦最老的楼之一,我很喜欢。我去数学系报到,很激动,负责报到的老师也很高兴、很激动,对我们很热情。接着我来报到的是一个小女孩,扎两个小辫子,脸红红的,穿个娃娃衫,才15岁,是应届生。她比我们小十几岁,我的学生的年纪都比她大。所以,我心里头是一片沧桑啊。但是,和这些小孩一起学习反倒激励了我们,要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十年之后再回到学校,我们的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不会觉得四年时间太长,而是觉得时间太短。最好一天能当两天用,晚上能当白天用。如果说上帝要恩赐的话,我们需要的就是时间。时间流逝了十年,才知道时间之宝贵;因为没有机会能够进学堂,所以才觉得能进学府的不易。这是那时一代人的感情,一代人的思想。

尽管后来知道中国的高考就此开了闸门,但当时78级有没有还不知道呢。十年里能进入大学的人,连百分之一都没有,更不要说进复旦了。所以大家特 别珍惜这样的机会,拼命地学习。学校老师讲,解放后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勤奋的一届学生。开始的时候是晚上10点半熄灯。大家吵着说,10点半怎么行呢?功课做不完,怎么办?难道让大家都打电筒啊?我当时还作为学生代表,专门找了苏步青校长,把这个事情和他说了。苏校长说,来日方长,既要学习,还要注重身体,健康也是学生必要的。后来还是把熄灯时间延迟了一点,教室10点半熄灯,寝室11点熄灯。

11点钟熄灯以后,一、二号楼前面的路灯下面全是人,都是数学系的。我们大部队都在路灯底下,大家读外语什么的,学习非常勤奋。晚上夜深人静, 容易集中精神,问题是早上起不来。我记得当时每天早上我们寝室里面都要睡懒觉,全部睡到最后一分钟。但是又不能不吃早饭。所以,每天早上派一个人去食堂里买馒头,一人一个。离上课还差五分钟的时候,打第一遍铃,大家起来,拿着馒头往教室跑。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不吃早饭,至今还是这个习惯。我现在外语也还可以,人家都以为我出去留学过。后来,我是在哈佛学过一段时间,不过我的外语不是在国外学的,而是在复旦学的,完全是“路灯底下的外语”。那个时候学外语很难,最难的就是单词记不住。不过也好,一旦把它记住了,就比较牢固,过了几十年还能用。

我最喜欢两门课。一是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是最有用的学问。所有你能够感觉到的问题,用数学分析一分析,很多事情难的就变成容易的了。二是概率 论。概率论是最奇妙的学问。当时教数学分析的老师,一位是李贤平老师,一位是欧阳光中老师。欧阳老师教课教得最好,同学们第一爱听。他讲课清晰,吸引人,让你觉得不仅是进入了一个科学殿堂,也是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他把数学的美全部讲出来了。他的课,那不叫讲课,是讲课艺术。李贤平老师、教概率论的汪嘉冈老师,还有很多老师,课也讲得很好。

讲得很好的老师中有的也很让我们害怕,比如像夏道行老师。夏道行老师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老师。他教实变函数,课讲得很好,但考试特难。考试前他不 给大家复习,也不说要复习什么,就说不难不难。到考试的时候却不得了,一共只考一个半题目,叫你证明一个定理,还有半个题目大概是送分的。他叫我们证明一个类似书上的定理,书上用了二十多页来证明。我记得实变函数是很厚的一本书,是夏老师自己写的,一共就学三个定理,一个定理要讲好多次,从这个引理引到那个引理,引来引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考试考到两个小时,大家谁也不交卷,都没考出来。夏道行老师虽然题目出得很难,但人很随和,便说“好,你们不交,那你们就再考吧”,一直考到吃饭,“十二点都过了,你们还是交吧。”最后,大家都交了,求着说“夏先生,这个太难了,你把我们都考糊了”。夏先生不紧不慢地说:“你们别害怕,我让你们都及格。”过去二三十年了,这门课的内容我现在已经印象不深了,但夏道行老师的风格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进校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千万不要碰哥德巴赫猜想,这东西害人的。你们现在的水平,根本就不可能做这个 东西。等你们四年毕业,有你们研究的。”我们都记下了。但是社会上寄到数学系来的东西不得了啊,说哥德巴赫猜想他解决了。我还看到一个人以哲学的方式来解决“1+1=2”。系里就把这些东西发给学生看,说:“你们的任务就是把它看出问题来。”我当时还看了好几份这样的东西。你完全可以不睬他,但他不就永远钻牛角尖了嘛?所以你要给他找出问题,让他死了心。

当时,学校里有两位老师给我印象很深。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谷超豪老师。有一次,我们去听丘成桐教授的讲座,讲的是微积分的思想。讲座结束后,谷 先生出来介绍丘成桐,随后就和大家一起出来了。当时我向他问了一个我们没学过的问题,谷先生就问我怎么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我说是在《希尔伯特的抽象几何》中看到的。谷先生听了之后说:“你能看这个,不错啊!”他就建议我看《数学的思想意义和方法》,一共三卷。这是他在莫斯科留学的时候看的书,是很经典的著作。我和他就这样认识了,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问很深,为人非常谦和,待人非常厚道。

第二位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老师,叫孙芳烈。这个老师确实非常好,非常关心爱护学生,从学业到身心,一直到做人,真正是学生的导师。数学系许许多 多老师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但是对我们整个班级学生帮助最大的,首推孙芳烈老师。我们这个班上现在成名的也不少,数学系前后两任系主任雍炯敏老师和吴宗敏老师都是我的同学,在外国的也有很多。要说大家在学校里对哪个老师印象最深,能有交集、能取得共识的一定是孙芳烈老师。孙老师对学生非常好,一是她有一颗母仪之心,宽爱所有的学生,不管是年纪大还是年纪小的学生;二是她确实非常认真负责,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感激她。她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教师,辅导我们数学分析。当时在数学系教我们的都是名教授,但孙老师是做辅导课做得最好的。所以,第一学年我们班数学分析考试有14个100分。苏校长为什么对我们印象深,包括我在内?就是这个原因。他说:“他们这个班不得了啊,14个100分。”那时我们都不知道数学分析考试14个100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大家的要求也很高,要是考85分,那就完了,就抬不起头来了。80分以下,就觉得是不及格了。所以,当时大家学习很努力。那个时候在大学里学数 学,你不进取就等着落后吧。你一个环节不进取,全学期就下来了;你一个学期下来,全学年就下来了;一个学年下来,大学就全下来了。这个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就是这样,大家都往前走。

要说复旦历史上我最佩服的,那还是苏步青先生。他博学厚德,为人师表。我在复旦的几年,苏先生一直是我们的校长。他最关心的或者说他的宠儿就是 数学系。在数学系里他最骄傲的,就是我们这一届学生。他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谷超豪、李大潜这些老师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在数学系,他是鼻祖,我们学生都很崇拜他。我经常去看他,毕业以后我也每年都去看他。他给我们很多很好的教诲,不仅是怎么做学问,而且是怎么做人。苏步青、夏道行、谷超豪,这些大知识分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跟他们在一起,确实是感觉不一样,给你一种人生的心理磨练。你就觉得是和一种精神境界高的人在一起,见贤思齐,与圣贤为伍。然后你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不仅提高自己的知识境界,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当时在学校里的很多老师,我们都很喜欢,特别尊重,甚至是崇拜。

从第一年起,我就是校三好学生,后面三年都是市三好学生。市三好学生每个系只有一个。我的考试没有下过85分,只要有一门低于85分就不能评市 三好学生。那个时候学习是非常艰苦的,很苦很累。我们七个人一个寝室,夏天非常热,没有电扇,热得睡不着。我们只能去冲个凉,然后跑回去睡一会儿,要不然睡不着。但是,这样有个好处,曾经沧海难为水,到后面,再苦的事情、再沉重的担子、再艰巨的挑战,不也就是这样么,就不怕了。我后来最不怕的就是考试,像夏道行老师这样的考试我都考过了而且还是八九十分,不差。

大学给予你的不光是知识。还有,第一,给予你一种进取精神;第二,给予你一种研究方法;第三,给予你一种科学思路。当时孙芳烈老师介绍我们看一 本书,叫《科学研究的艺术》。这本书非常好,是俄国科学家写的。很薄一个小册子,可是讲了很多很好的东西,进取精神、研究方法、科学思路。大学学数学让我们学了一套理性思维。什么事情人家讲好,我总是说:“怎么好?好在哪里?”说富了富了,我说:“收入是多少?哪一类是多少?”分类,量化,这些都是学数学学出来的。很多人对我说:“你这个数学的逻辑思维特别强。”这就是学习的结果。

复旦帮助我走进了理性思维之门,在进复旦之前是没这种感觉的。能改变一个人命运最大的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进入大学。在复旦,入学就表示我的人生 转向另外一条路了。当时还是准备回去的,进了复旦以后才知道要统一分配,就不能指望回去了。统一分配,那希望做什么呢?当时是希望留在学校里,因为崇拜老师,所以想做大学教授。但事实上呢,在复旦转了一条路,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进校后就被指定做团支部书记。后来团总支改选,照例团总支书记都是教师做的,我是团总支副书记的候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团总支书记候选人在选支委的时候落选了,系党总支只能临时把我推上去选团总支书记。选上团总支书记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管理系也做了一段教师,但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做了五级团的书记,做了五个单位的党的书记。就此,这个书记就没再离身。 后来即使我到了国家部委,做了副部长,也是兼机关党委书记。然后到省里做副书记,到市里做书记,到省里做书记。反正在复旦之前没做过书记,从进了复旦,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书记,也有二十七、八年了,做了十个书记。但这个不是我进复旦的初衷。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人的一生,还是要服从社会的需要,不服从社会的需要,什么事情也做不起来。

谈起当时复旦的学风,我觉得主要是两条:第一叫做勤奋踏实,第二叫做追求真理。勤奋踏实,第一是非常勤奋,第二是非常踏实,没有人想弄点什么花 头,而且从来没有。哪怕你考试考得不好,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就是自己功夫不到家。学习从来不敢分心,考试之前去打个电话就可能考不好,就是一点都不能 分心,叫做目不旁视。到考试期间,特别到后来考实变函数这种,真的目不旁视。复习阶段,最后的考研究生的阶段,有的同学,你对面看到他,他却没看到你,他脑子完全集中在思考数学问题上。我们在二号楼,离数学楼很远,考试期间去数学楼考场,一路上大家都不讲话。不能讲话,你一讲话也许就把你脑子里记的那些定理公式都冲跑了。冲跑了20个公式里的一个,你不就做不下去了嘛。

同时,大家也追求真理。大家不只是学习,我们也非常关心社会,关心真理。我们进校时还没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尽管学业繁忙,但我和世经系的王战还 是一起成立了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卢新华写的《伤痕》,影响很大,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同届同学。当时整个大学里面就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氛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做了什么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哪一个大人物你都能接触,像过去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的苏步青先生,你也能跟他接触,跟他讨论问题,但是你还是那个普通的学生。大学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场所,有一种包容与活跃,有一种自由进取的氛围,有不论权威还是新生之间的讨论和交融,这在社会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

现在的复旦比我入校时,一个是大了,校园大了;一个是高了,那些教学楼高了;还有就是广了,复旦教授研究的范围广了。至于复旦的精神,我认为是 “旦复旦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优秀精神,会长久地发挥作用。我希望复旦人保持一种创业的热情,创新的勇气,创优的追求。现在复旦人这么多,我相信要比我们那一代有更大的作为,但是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2-28 14:25:5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所云。你这样的,在北美很普遍,昨天我还见到了一位。似乎类似于祥林嫂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2:1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从来就没救世主 于 2012-2-29 09:22 编辑
不知所云。你这样的,在北美很普遍,昨天我还见到了一位。似乎类似于祥林嫂型。
邴醉山 发表于 2012-2-28 14:25



   
没读过雨果写的东西吧?看来这论坛还不适合发小说。。。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2-29 14:12:22 | 只看该作者
我特喜欢看这类小说.... 楼主继续!!不要被那些说风凉话的loser灰了心。我已经把它做了书签,每天都会回来看看!!

实在不愿发在论坛的话,可以发到你自己的博客……如果是这样希望在这里告知新地址。

非常感谢!!

顺便说一下,多年前的复旦的那种精神现在是没有的了,我也算是那一年代的人,希望你继续写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47:24 | 只看该作者
我特喜欢看这类小说.... 楼主继续!!不要被那些说风凉话的loser灰了心。我已经把它做了书签,每天都会回来看看!!

实在不愿发在论坛的话,可以发到你自己的博客……如果是这样希望在这里告知新地址。

非常感谢!!

顺便说一下,多年前的复旦的那种精神现在是没有的了,我也算是那一年代的人,希望你继续写下去!!
多伦多的乡下人 发表于 2012-2-29 14:12


谢谢支持!第一次写长篇,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底。正在留园网络文坛和读者讨论呢,有质疑'赵治勋'名字的,你有啥建议也请放开提。毕竟只是一个草稿,写到后面或许会推倒重来。。。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0:34: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赤色童年

本帖最后由 从来就没救世主 于 2012-3-2 16:12 编辑

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生在红旗下,长在怀抱中。赵彪这一代人似乎是注定要接共产主义班的,他们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他们的心灵深处应该是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赵彪童年的记忆是破碎的,是因为太小还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事件有效连贯的存储。赵彪童年的生活是孤独的,是因为父母的两地分居和缺乏父亲的关怀。赵彪童年的时光仍然是美好的,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无忧无虑,不需要太多的责任,也没有太多的需求。

母亲惠芳是赵彪唯一的依靠,惠芳也是一边工作一边独立把这孩子拉扯大的。惠芳是家中的小妹,爸爸走得早,妈妈又得了类风湿瘫痪在床。家里主要靠赵彪的大舅支撑,而作为没有能力尽抚养义务的小女儿,惠芳每月还是要把自己收入分成两块,这每月20块钱是一定要给大舅送去的。从毕业留校开始,一直到赵彪外婆故去,惠芳没有拉下一个月。

那个时代,是一个基本均富的时代,大学生和工人、卖菜的售货员、银行的职员,基本收入都是36块人民币左右。干部和军人稍微多一些,由于赵老爷子在北京被彻底打倒,所以赵治勋的收入还要贴补北京的二老。贤惠的惠芳只能自己想办法补贴日用,例如拿每月多余的粮票换些鸡蛋什么的,当然赵治勋每次回来探亲也会塞一些现金和全国粮票,当时的全国粮票好像比上海粮票能多换两个鸡蛋。

赵彪记忆中第一个家就是学校的宿舍,其实就是以前学生的集体宿舍改的。学校把老的第九和第十宿舍与学生宿舍用矮墙分割开来,然后分给教职员工,一个家庭一间,面积大约在16平米。由于惠芳家人口少,只能拿朝北的,终日不见太阳,门牌号是9222,也就是9宿舍二楼第22间。一个楼层共用2个厨房,男女厕所各一,都是占用面北的房间。赵彪在这里一直住到14岁,晒被子都要搬到楼底下公用部位。

赵彪记忆中的游乐场是位于第九和第十宿舍之间的防空洞,那个时代是不缺乏玩伴的,两个宿舍每户基本都有一、两个小孩,相差上下不过六岁,孩子们依照住宅区域自然分派。九宿舍和十宿舍是不同的两个帮派,九宿舍二楼和一楼又各自成一派,当九宿舍和十宿舍不合的时候,第九宿舍的孩子们就自然联合成一个团体了,就好比中国联合苏联对抗欧美一个道理,地域联盟是天然形成的,不需要学兵法讲策略,背叛组织意味着被完全孤立。孩子们的所谓冲突,无非是夏天扔扔土块,雪天干干雪杖,弹弓石头这样的重武器是被严禁使用的。

作为乖孩子,赵彪被严厉责骂的记录只有两次。一次是暴雨天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小区外延安路口趟水玩,被惠芳拉回来打了屁股,其实怎么会跑出去的?大人的责任比孩子要大些吧。。。另一次是邻家姐妹新买了一部三轮童车,那家爸爸是驻校军宣队干部,家境宽裕。当时也就是姐姐骑车妹妹站在后面两轮之间的横杆上,赵彪和另一个小女孩好奇地跟着后面跑,玩了一阵,赵彪和那个女孩转去防空洞捉蝴蝶玩了。不成想军宣队干部夫妻找来了,说他们的孩子摔了一跤,小的还好,大的右臂骨折了,认定是赵彪推倒的。后来逼着赵彪认错,惠芳为此赔了军宣队干部10块钱,回家后赵彪没有挨打,却看到妈妈流泪哭了。这件事对赵彪触动很大,几乎影响到以后和女性的交往,那年赵彪五岁。

赵彪再能回忆起来的一个镜头,应该是在上海去北京的火车上了,漂泊的列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是他父亲赵治勋的选择。但是生活有着它的继承性,长大后的赵彪依然无法逃脱这个命运,只是把火车换成了飞机,把目的地换成了香港、广州、天津、成都、曼谷、雅加达、纽约、丹佛、多伦多而已。赵彪记住的,是硬座车厢半路上来坐对面的一对农村母子(或者是女婴),惠芳带了一些面包和橘子水准备调节火车上三天饮食,当时倒了一搪瓷茶缸在赵彪的面前,自己去上厕所了。突然对面的妈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茶缸拿了过去,试图喂自己的孩子,结果可能动作太猛,或者孩子不很适应这上海糖水的甜度,一下呕吐起来,更令赵彪意想不到的是这妈妈马上把茶缸里剩余的饮料连同孩子的呕吐物一起吞了下去。。。小赵彪不能深度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但是幼小的他就此知道社会上的人是不同的。

赵彪幼年生活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细节--五七干校。具体时间很难确定了,但是作为最年轻的"五七战士",赵彪有幸见证和亲历了这段历史。五七干校影响了几代人,也影响了赵彪的一生。小赵彪看到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精神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被《五七一工程纪要》称为“变相失业”的场所。

惠芳因为本身的政治出身没啥问题,所在的基础部照顾她一个人带小孩不容易,一直没有把她列入去五七干校的名单。对于留城的知识份子劳动改造,主要是参加民防工程,挖防空洞糊水泥之类的工作。另外政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都是安排在晚上进行。

所以惠芳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挖土、学习,备课出试题在周日,那个时候周六也是工作日。小赵彪先前是被搁在学校的托儿所,学校总有几个家里没人照顾的孩子,所以托儿所一直办到晚上九点,值班老师必须要坚守到最后一个孩子被接走,常常要九点半才关门,而这个孩子往往就是赵彪。

幼儿园就建在大学校园的里面,位置就是在第九宿舍围墙背后,那时候校园里还有一条不小的河,沿河边都是垂条的杨柳树,走十来分钟就是老的医务室,医务室往西走五分钟就是老校门了。幼儿园的常老师特别喜欢赵彪,有时候还抱着他在校园各处走走,透透新鲜空气,去小石桥上看老伯伯钓鱼。可是后来幼儿园出了一个事故,一个小女孩在晚间自己跑出来找妈妈,误把长满绿绿水草的河塘当作草地,结果淹死在沼泽之中。于是幼儿园的课外时间服务被取消了,再后来那条河也被填掉了,辟出一条机场进城的捷径,叫做"新华路"。先有了新华路,后来才有了新华路上的地标建筑上海影城——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影院。这条新华路把上海西区的两个大学连起来了,一端是华纺,另一端是交大。

幼儿园不提供延时服务之后,惠芳只能把赵彪带着一起参加政治学习。所谓的思想改造政治学习,在赵彪来看就是大家围坐在几个办公桌拼起来的大桌子前轮流读书,结束了再搬桌子恢复办公室原来的样子,赵彪就在一边找个位置画画。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社会在发展,革命在继续。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2-29 23:50: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再接再厉!
楼主加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0:00: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五七干校

本帖最后由 从来就没救世主 于 2012-3-9 21:56 编辑

文化革命风雷激荡,举国山河红成一片。

随着文化革命的逐步深入,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等国家机关在河南等18个省、区建立了105所五七干校,遣送安置了十万多名下放干部、三万家属和五千名知识青年(子女)。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的学员多于十万人。李惠芳也被列入了五七干校的名单,实际上连主任到教工基本上全体被军宣队拉去了五七干校,日常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对于赵彪的安排,北京是靠不住了,上海外婆瘫痪在床,大舅家也为送哪一个孩子插队落户闹心,惠芳也舍不得独自留下幼子。这样赵彪就成为最年轻的"五七战士"之一,他们的目的地是江苏省大风县的五七干校。

去干校的路对赵彪来说是新奇的,也是挑战的。出发这天,教工队伍自带搪瓷脸盆、铺盖、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排队在十六铺码头登船。去宁波的航线算是海轮,起先在吴淞口以内的航行象是"浦江游览",第一次坐船的赵彪兴奋不已,一会儿甲板一会儿船舱好不热闹。等船出了海,景色也单调了,前后左右的摇摆也厉害了,晕眩的感觉自然也就上来了。吐了两回之后,赵彪就只能闭眼躺在船舱里享受上铺一个老师时断时续的半导体收音机节目了,只要歪头看一眼船舱外的桅杆或时有时无的海平面,立即就会有要呕吐的感觉。

半睡半醒地挨过了海轮这一关,后面就是换乘长途汽车,再就是等公社的拖拉机来接了。在等待拖拉机的这段时间里,赵彪缓过劲头来了,他看到了新鲜玩意儿,用麻绳捆成一串的大闸蟹,每一个都吃吃地往外吐泡泡。现在人叫的"大闸蟹"应该是用"大扎蟹"或者"大匝蟹"才确切,江浙一带的人有个传统,就是把河蟹捆起来绑成一串卖。捆蟹第一可以减少和限制蟹的活动,减少蟹断腿缺钳,延长蟹的生命;第二是方便运输,不让蟹自相残杀;第三是生意经,即使有个别不活络垂死的,也可以搭着卖。捆蟹是个技术活,那个时候蟹价不贵,一般10个一串,一根麻绳自下而上,蟹是一个叠一个,八个细脚和两只大钳全部扎住。每只蟹三匝-一横二竖,10只蟹就叠了罗汉了,最上面扎个手把能提着。买蟹人的讲究就是看吹泡泡了,不吹泡的认作死蟹,死蟹是不能吃的,要扣钱或另补一个。所以吴越方言中有"死蟹一只"的讲法,就是完全没戏了的意思。

赵彪是第一次看到大闸蟹这样希奇的活物,被人提在手里长长一串,于是拔脚就跟着一个买主一路走掉了,惠芳却蹲在一边整理包裹,丝毫没有注意赵彪跟陌生人走了。当赵彪还在津津有问的欣赏会吐泡泡的绳子时,被人一把拉住了,回头一看,妈妈没有了!拉他的是一个大眼睛漂亮阿姨,南方人的模样,有点东南亚女性的味道,就像演电影的那个邱淑贞,只是走路有点瘸。

赵彪打小就经常被寄放妈妈同事或朋友家里,所以不怎么怕生,更何况是个漂亮阿姨呢。这一对还真有前世的缘分,赵彪拉着阿姨的手,就把注意力从"吐泡泡的绳子"转回来了。阿姨一把抱起赵彪,一瘸一拐地走回了教工队伍。这个阿姨也是学校的老师,但是和惠芳不在一个部门,她是印尼回来的华侨,从前学的是艺术设计,在纺织系教时装画。改革开放后成立服装学院时成为教研骨干,马艳丽等中国首批名模都是经过她的手调教出来的,碰巧她也姓邱。

当邱老师把赵彪送回到惠芳身边的时候,惠芳正象一只热锅上的蚂蚁。见到邱老师抱着的儿子,惠芳才长出了一口气。惠芳板着脸让赵彪下来:"还不快谢谢阿姨"!没想到赵彪来了一句:"谢谢跷脚阿姨"。邱老师对赵彪称呼她为"跷脚阿姨"似乎并不感冒,自此这孩子成了她在干校最亲近的人,教他画画写生,剪影下棋。多才多艺的邱老师成了赵彪启蒙老师。

五七干校营地的条件是很艰苦的,赵彪跟妈妈一起住女生的大帐篷,条件已经算是好的了。十来个"床位"是用干草垒起来的,上面挂一个蚊帐给了女同志们一点隐私空间,男宿舍连蚊帐也没有。营帐中间是一个大火炉,有帐篷出过集体煤气中毒的事件,后来就安排大伙儿轮流管火。水是要去井口自己挑的,女生营帐靠井口近一些。整体的管理就是军营模式,夫妻也不能同房,出工是按照连队进行的,男女只有在吃午饭时候可以交流一下。

邱老师和惠芳、赵彪正好在一个营帐,而邱老师的腿脚也不方便重体力劳动。这样管理营地的活就落在这些老年和残疾的教工身上了,后来到营地的孩子们越来越多,邱老师就负责办起了干校托儿所。赵彪和邱老师就越发亲近了,在邱老师的培训下,四岁的赵彪已经能够独立写生,画的鸡、马、牛等动物也像模像样。以至于上学后美术老师见赵彪用手指打磨阴影画3D投影的时候,立刻把他推荐参加区里的专业培训班。

赵彪的干校生活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胃啦。之前惠芳的生活一直没有规律,吃饭不但没有时间保证,因为要贴补瘫痪的外婆,读书出身的惠芳也不擅长厨艺,饭菜的质量也没有保证。在干校托儿所,赵彪遇到了老朋友,以前托儿所的厨师王叔叔。这王叔叔的蛋炒饭可是学校的一绝,有蛋和饭分开的,还有蛋饭一起的,赵彪最爱的是每个饭粒外包着蛋的蛋包饭。另外赵彪那个班的阿姨也知道他爱吃,特别爱吃肉,平时有小女孩吃不完的半根香肠,也会特意留给赵彪。


有一段时间赵彪一直在画狗,一只小黑狗,一只小花狗。本来赵彪是怕狗的,在食堂吃饭见到狗狗就会缩起两条腿,警惕的不肯吃饭。后来,干校传说的一个故事改变了他。大风是一个偏僻的农场,当年的自然环境也很好,所以农场周围时常有狼群的出没。有一晚农场周围狗叫了整夜,第二天男营地传来消息,昨夜有几十头狼来袭击,幸亏农场养有十多条狗,加上"五七战士"的奋力反击,终于打死了十头狼,农场的狗也全部牺牲,有几名"五七战士"受伤。而赵彪画的小黑小花就是那些狗的遗孤,后来小黑在饭堂被滚烫的汤水烫伤了一条后腿,也成了跷脚。干校撤离的时候,小花被食堂的王叔叔收养,残疾的小黑被遗弃。当大队人马从拖拉机下来整队等长途的时候,一个瘦小瘸腿的身影出现了,是小黑!它竟然瘸着腿一路追来了,赵彪哭着坚决要收养小黑,惠芳却说:"咱自己也养不活,怎么还养狗?"最后还是好心的"跷脚阿姨"邱老师收留了"跷脚小黑"。

赵彪之后几个月的画,都是以狗为主题。在他幼小的心里,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是能为人类牺牲自己性命的卫士。但是他还不知道,做人是不能像狗那样忠诚的。那些为了保护干校人而牺牲的十多条“五七烈士”狗,最终成为食堂里加餐的“狗肉煲”。

------------------------------------------------------------------------------
附五七干校研究资料:
http://wangxusong803.blog.hexun.com/26284462_d.html

插队干部也可进干校读书

江富(1972.04.30)《人民日报》


中共江苏省大风县委,组织在农村插队的下放干部轮流到县"五·七"干校学习(每期二至三个月),对于提高插队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有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这样做。

插队干部较长时间生活在贫下中农之中,直接参加三大革命斗争,实践经验较多,但看书学习时间一般比较少。遵照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组织他们在干校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地、有计划地读一些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革命理论武装头脑,总结实践经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革命化的必由之路纪念毛主席发出《五·七指示》五周年

《人民日报》编辑部

1971.05.07


伟大导师毛主席发出《五·七指示》,已经五周年了。

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毛主席在给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的一封信中指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从事群众工作,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工人、农民、学生、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是这样,都要以本业为主,兼学别样。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毛主席教导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毛主席根据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一科学分析,根据国内外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为我们党制订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光辉的《五·七指示》是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途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建设军队、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宏伟纲领。

五年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五·七指示》越来越深入人心。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努力把各个单位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亿万革命群众高举革命大批判的旗帜,向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发起猛烈的进攻。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人民精神焕发,朝气蓬勃。我们的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伟大变革。

《五·七指示》总结了我军几十年建军经验,要求我军的革命化建设更要有所发展。在《五·七指示》指引下,人民解放军把军学、军农、军工、军民分别兼了起来,积极参加"三支"、"两军"工作,充分发挥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作用。各行各业兼学军事。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军民团结、军政团结进一步加强了。这对于贯彻人民战争的思想,加强国防,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五·七指示》是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重要文献。毛主席发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战斗号令,正在变成现实。工人阶级及其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占领教育阵地,打破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从斗争实践中来的工农兵新学员,跨进了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无产阶级教育制度正在建立。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在茁壮成长。

《五·七指示》为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指明了方向。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在阶级斗争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特别是在领导上层建筑的斗、批、改中,不断提高政治觉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知识青年、在遍布各地的"五·七"干校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自觉改造世界观,焕发了革命的青春。

今天,在纪念毛主席发出《五·七指示》五周年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总结贯彻执行《五·七指示》的丰富经验,深刻理解毛主席这一光辉文献的伟大意义。落实《五·七指示》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大事。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五·七"道路,把自己锻炼成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每一个部门都要全面落实《五·七指示》,真正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这样,我们的党就不会变质,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变色,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胜利。

按照《五·七指示》,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第一位的东西是"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农副业生产要搞,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型工厂可以办,但都要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要把着眼点放在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上。当前,要根据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伟大教导,开展批修整风。这是一场继续揭露和批判王明、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骗子的斗争,是一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我教育运动。我们要认真读马、列的书,认真读毛主席著作,深刻理解毛主席是怎样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要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要在学习和批判中提高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按照《五·七指示》,把全国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要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作为课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在革命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观点。离开群众斗争的实践,落实《五·七指示》就成了一句空话。忽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认为"身在实践中,思想自然红",也是错误的。只有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积极投身于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才能在思想革命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

回顾五年来贯彻执行《五·七指示》的历程,重温毛主席这一伟大文献,我们感到无比亲切。"五·七"道路是革命化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五·七指示》的光辉大道继续前进,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载《人民日报》一九七一年五月七日,社论)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3-9 10:27:12 | 只看该作者
上山下乡,有饭吃,有房住,自食其力。还有老三篇可以读,有革命歌曲可以唱,有雷锋可以学,精神充实。

你怎么不举举这里的例子?多伦多市府门前那些要饭的你去施舍过吗?新闻里报道的妓女也不少吧,还有被杀的呢。你怎么不去跟他们去学学?
我爱北京天安门 发表于 2012-3-6 15:07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那些在这里为老板们打现金工的人的日子能比上山下乡能好到哪里去?什么叫“洋插队”啊?
我爱北京天安门 发表于 2012-3-6 20:1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回复  我爱北京天安门
      打现金工和上山下乡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打现金工和支票工是一种职业的选择,用劳动所得可以支撑一般的生活需求;而上看下山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不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别想有与当地贫下中农一样的地位和劳动所得。我曾经是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对那段蹉跎的岁月永远都不能忘记。巧了,而今我也是加拿大工厂的labor,但我不是接受洋人的再教育,更不是洋插队,我出卖劳动力,用劳动所得安排着我想要的生活,因此我干的很开心快乐。
      你太小了,没有社会阅历那不怨你,但你没有思维、思考的能力,就太令人惋惜了。
行走天下 发表于 2012-3-6 21:3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打现金工想有与当老板一样的地位和劳动所得吗?

你能为被外族资本家剥削开心快乐,而受不了自己的同胞穷兄弟姐妹得到你一点的好处。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毛时代决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黑暗。我当时就从助人为乐中得到许多乐趣。当时人们极为纯朴,现在,即使在中国,也不能像当时那样了,许多人会想,你帮助我,是不是有所图谋,这是学习西方民主的必然结果。在多伦多,你敢助人为乐吗?有人在游泳池里制止一个男人骚扰一个女孩,结果被控告袭击那个男的。超市店主抓小偷,结果被抓进监狱。

当然,快乐与否是你自己的事。现在能快乐生活说明你还是有所进步。即使你看西方只看幻想中的正面,看中国只看狂想中的负面,

回复  canadafreeword

加那大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中国在毛泽东统治下的情况。把人也分3,6,9,等。各种政治运动折磨着非红类出身的人。
他们没有居住权,上学权,工作权。你们居然响望中国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我在82年离开的中国,那时全家1斤蛋,半斤肉,半斤油,孩子刚1岁就没牛奶供应。住在潮湿的小平房-北京。
你们想过那样的日子。知足吧。把你的精力分一点去读新中国的历史再去游行。
suzhang 发表于 2012-3-8 09:5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不知道你从哪拷贝来的东西。“全家1斤蛋”?一天1斤蛋?真怀疑你是不是台湾来的,没去过内地。
“他们没有居住权,上学权,工作权。” 完全是扯淡。
我的同学里就是家庭成分地主,富农的。
我家楼下就住着一户“右派”,他在马路对面的邮局工作。

哪怕连当工人的亲戚也都日子过得比解放前每况愈下。

解放前你几岁啊?发了工资马上冲到米店去买米怕米涨价的日子你过了吗?用钱叠菠萝,纸扇在马路边卖的日子你过了吗?

好文章!!!

正是因为加拿大有民主的社会, 才会允许这些人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尽管我完全不赞同他们的观点).  在中国和北朝鲜你能上街游行说"我要资本主义吗"?
canadafreeword 发表于 2012-3-6 20:22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你如果敢打100万加币的赌,在多伦多可以找到无数愿意去中国大街上叫一声"我要资本主义"的人. 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没有任何危险.
加拿大游行安全吗? G20怎么样?: http://thestar.blogs.com/photoblog/2010/06/arrests-releases-and-rain.html

你在加拿大游完行又能怎么样? 能让你少交多少税?能让你看病少等几分钟?
"民主","自由"? 除了玩虚的忽悠人, 还有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2:38: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小牧总版加精!黑色部分是草稿,蓝色部分是完成的小说章节。写作时间不是很有保证,难得大家耐心等待,感动ING。。。

该帖已经同步到51微博 从来就没救世主 的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3-17 22:06:1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古人的话,需要以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去看。
中国的“士”治理天下的能力大家都看到了。
每2、300年一次的改朝换代就是他们最大的能耐了。
而最被士人瞧不起、追逐钱臭的商人,却使西方国家脱胎换骨,不仅富强,而且成了“普世价值”的典范。
工农也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展现了自己的力量。
现在再谈“士农工商”的排序就比较搞笑了。在人人皆可读书的今天,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古代的那种“士”,只不过是一种书呆子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