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星星生活:剩饭菜是吃掉,还是该倒掉? [打印本页]

作者: 楚海    时间: 2010-4-16 09:17
标题: 星星生活:剩饭菜是吃掉,还是该倒掉?
这儿子的逻辑不咋的.
癌症就是因为吃剩的?
作者: abcde    时间: 2010-4-16 10:21
It is very bad you let your son and husband eat first and you just eat whatever they left.
If you always to this your husband and son will become very selfish and they will not respect to you later.

It is very good for your son have a lot of nutrition and you could make the health food under the suggestion of your son and not just eat what they left.
作者: 白左就是地球癌    时间: 2010-4-16 12:43
像他儿子这样挑剔的人其实不是什么好料。一个不挑剔,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在哪儿都活得更快乐。在此我们不讨论浪费食物是不是很罪过(在我的心里,是!),这种生活态度是不好的,属于难养的那种。

哪天发生天灾人祸了,这种这不吃,那不吃的人保定最先死翘翘。
作者: jessi51    时间: 2010-4-16 14:30
什么逻辑?癌症和剩的坏饭还沾点边儿。
作者: dengguang    时间: 2010-4-16 14:55
这篇文章里提到剩饭剩菜是很普通的现象,家里的厨师都知道,每餐饭做多剩,做少了怕不够,只有宁可多,这样就出现了本文作者提到的问题了。现在人们都以健康为主,吃出健康,吃出干净,吃出新鲜,尽管做饭是个头疼的事,但要尽量做到量少,样多为好,同时也不要浪费,当然倒掉剩饭剩菜的事是避免不了的。
作者提到吃剩饭剩菜能得癌症的说法不可靠,一个人不能顿顿吃剩饭菜,即使是这样也不会把命吃没了,医生也不敢这样断言。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其实在吃饭菜,水果的过程中,只要什么都不过量,什么都可以吃,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出问题。如果身体真的出问题是多种原因产生的,不是单一问题。
再就是作者的儿子吃东西很讲究,这是好事情,一个人能把喜欢吃的东西为了健康考虑而不吃,这种毅力一般人做不到,我支持作者的儿子,这才能吃出健康。我就没有这个毅力,向他学习,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处。
作者: 桃木钉    时间: 2010-4-16 15:20
女友的父亲被查出了癌症。
于是我养成一个习惯,老公,儿子先吃

看来作者有女友之余还有老公,儿子。
作者: jemi945    时间: 2010-4-16 15:44
回复 6# 桃木钉
俄亦有同感,
作者: lilianali51    时间: 2010-4-16 16:43
看来作者有女友之余还有老公,儿子。
桃木钉 发表于 2010-4-16 16:2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让您长见识了。以后记住了,女人可以管自己的朋友称为女友,但男人不行,男人不能说”我的男友”。
作者: lilianali51    时间: 2010-4-16 16:45
标题: 星星生活:剩饭菜是吃掉,还是该倒掉?
回复 8# lilianali51

剩饭菜可能产生亚硝酸盐,尤其是蔬菜,而亚硝酸盐有可能致癌。
作者: GPS1    时间: 2010-4-16 19:19
剩菜、剩饭也要看是剩了几天的。普通隔夜的饭菜问题不大。
作者: 下载完毕    时间: 2010-4-16 22:35
这种挑三拣四的人就应该让他好好饿几顿

我单位也有个人吨顿饭要吃新鲜的,剩菜剩饭一概不碰
就这样,还不是病怏怏的。
作者: 他乡路    时间: 2010-4-17 07:30
专家分析:“隔夜菜”是否真的会致癌
加国无忧 51.CA 2009年12月29日 11:21 来源:网易读书 作者:云无心 [ 加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但凡关注食品健康的人,肯定听过“隔夜菜致癌”的说法。在网络、报刊上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进急救室的报道。许多专家也纷纷解释,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更有甚者指出,“蔬菜每加热一次,致癌物增加几十倍”。那么,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们又从何而来?“隔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蔬菜,又该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致癌物,不可避免的存在
氮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长必须要有氮肥。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氮,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合成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硝酸盐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步骤之一。在植物体内有一些还原酶,可以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一般认为硝酸盐本身是无毒的,而亚硝酸盐如果大量进入人体的话,可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血液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从而出现缺氧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对亚硝酸盐更广泛的忧虑还在于它在人体内可能转化成亚硝胺,而后者是一种致癌物。
我们的所有饮食,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根据欧美等国的统计,在正常饮食中,蔬菜是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而亚硝酸盐往往跟硝酸盐的转化相关。在植物性食物中,又以绿叶蔬菜的含量最高。
除了蔬菜种类本身,硝酸盐的含量还跟种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蔬菜之间,同种蔬菜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之间,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大大不同。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蔬菜中的这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距离危害人体的剂量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蔬菜对人体健康有着许多明确的好处。所以,科学界、食品卫生机构还是推荐人们多吃蔬菜。
这样,我们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获得蔬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尽量减少可能的危害?
“隔夜菜”,与“夜”无关
晚上炒了一盘菜,没吃完,第二天再吃,当然就叫“隔夜菜”。不过,正如有人问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晚上吃呢?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来说,隔不隔夜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实质是做好的菜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担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这个转化过程可以由蔬菜中本来的还原酶来实现,不过在菜被加热做熟的过程中,这些酶失去了活性,这条路也就被截断了。另一种途径是细菌的作用,本来蔬菜被做熟,其中的细菌也被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过程中,筷子上会有一些细菌进入菜中;在保存过程中,一些空气中的细菌也有可能进入剩菜中。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繁衍,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会大量生长,而生长过程中硝酸盐就可能转化成亚硝酸盐。
这样的一个过程,与隔不隔夜无关,只与保存条件有关。最后菜中会有多少亚硝酸盐产生,首先取决于蔬菜本身;其次是做熟的蔬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长时间。
不吃“隔夜菜”,吃什么
根据前面的分析,“隔夜菜”确实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如果我们不吃“隔夜菜”,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
那得看跟什么吃法相比:
如果我们可以每餐都买新鲜的蔬菜,做多少吃多少,那么不吃“隔夜菜”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买来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后再做,跟做熟了之后放置“隔夜”相比,差别在哪儿呢?
首先,蔬菜里的还原酶还保持活性,它们可能继续把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其次,蔬菜上的细菌依然存在,外部的细菌也依然可以进入到蔬菜里去。不过因为蔬菜是完整的,它们对于细菌的天然保护机制可能还继续起作用,所以细菌的生长也可能不如在“熟菜”中那么如鱼得水。
毫无疑问,不管是做成了“熟菜”还是把生蔬菜放到第二天再做,菜中都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一旦产生,就无法去除。至于哪种方式产生得多,影响因素太多,除非针对每一种菜、每一种保存条件来做实验检测,否则难以得出简单的结论。
话题之外:“隔夜肉”又如何
在继续说蔬菜之前,我们顺便来说说“隔夜肉”的问题。肉中天然含有的硝酸盐非常少,通常肉的安全性问题更多地来自于细菌生长。跟蔬菜不一样的是,生肉也很适合细菌的生长,而且生肉本身携带的细菌可能更多。即使是在冰箱的“保鲜”温度下(通常4左右),生肉放不了几天就会长出大量细菌。如果把肉煮熟,杀死了肉本来携带的“菌种”,就会好一些。
不过,保存后的生肉在做熟的时候会经过高温长时间的加热,长出的细菌会被杀死。而熟肉的加热通常要温和得多(“热菜”嘛,顾名思义加热了就行),已经产生的细菌不会被杀死,反而会更危险一些。
所以,对于肉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每次少买,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如果要保存的话,尽量放在冷冻室中,基本上可以防止细菌的生长。“保鲜”储存的肉,洗干净、包好可以减少细菌的入侵机会。做熟的肉,也要密封,下一次吃的时候充分加热。对于肉来说,通常的加热不会产生任何有害成分,最多只是影响口味而已。
肉中本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都不多。工业加工的肉类熟食,一般会含有一些防腐剂。最常用的防腐剂正是亚硝酸钠。亚硝酸钠的安全性已经有了大量的检测数据。简单说来,就是合法使用量下不会给人体带来能够检测到的危害。但是如果超量食用来源不明的熟肉制品,就比较危险了。
总结:如何保存和食用蔬菜
回到蔬菜上来。因为蔬菜对于健康有明确的好处,我们不可能因为“可能”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存在就不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得很多人不可能像农民那样每顿饭从地里现拔蔬菜做来吃。对许多人来说,买一次菜吃几天也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保存蔬菜就成了食品健康中很重要的问题。
蔬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条件主要是细菌生长,“隔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可以多管齐下。首先,减少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增加买菜频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净包好可以减少携带的细菌,做好没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隔夜”并非亚硝酸盐产生的关键,加热也不会增加致癌物的含量。当然,蔬菜中的许多种维生素在加热的时候会被破坏,多次加热的蔬菜也比较难吃。从“好吃”的角度来说,“隔夜菜”确实比较差;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多次加热确实有一定影响;但从安全性的角度说,加热并没有什么问题。隔夜菜,也完全没有传说中的“致癌”能力。
聚议厅
Yz小白:
1.隔夜茶的概念很难区别
早晨泡的茶下午喝很常见。深夜工作泡的茶,清早起床后喝,茶水中发生的变化不会比白天大,如果非得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倒是白天的气温高,茶水变化可能更大些。
2.还有人推测,隔夜茶会产生亚硝胺这种致癌物质
首先,应该肯定茶叶中即使有亚硝胺,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日常食用的许多食物中,如面包、蔬菜、腌菜、咸鱼、咸肉等均含有亚硝胺(如上文),而且其中的量较茶水中的多多了,可也没见大家都不吃饭菜了。
隔夜茶因为时间过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会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所以,人们通常认为隔夜茶不能喝。隔夜茶,应以不变馊(变质)为度。夏季温度高,茶水易酸败变味,如果搁置了二十四小时以上,最好不喝,否则会引起腹泻。
吃什么鸡肉
当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就会想吃更多美味的食物,比如鸡肉。于是,如何生产更多的鸡肉就成了人类面临的巨大问题。对于养鸡来说,大规模集成化的养殖面临着防病的问题。想想一个养鸡场几百万只鸡互相传染会是怎样的景象?所以,使用抗生素就成了一种需要。养鸡行业里使用最广泛的饲料添加剂叫做洛克沙生,是一种有机砷化物,同时具有抗生素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看到“砷”这个字,人们就会想起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砒霜。
其实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砷,我们周围的水、空气、土壤中都有浓度不同的砷。一般而言,有机砷化物毒性并不强。所以,FDA允许在鸡饲料中添加洛克沙生。多数的洛克沙生会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少部分会在鸡体内被吸收。FDA允许鸡肉中含有0.5ppm的砷,而在鸡肝中则允许2ppm(说句题外话,肝是动物体内毒素富集的部分,我极其不理解许多人给婴幼儿喂鸡肝粉)。
有机砷有可能转化成无机砷,毒性会增强,所以对于鸡肉中的砷一直存在着许多批评。更重要的是,排出鸡体外的洛克沙生会进入自然界,比如水源、土壤中,成为一种污染源。砷在人体内的富集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但是多大浓度下会有真正的危险比较有争议,FDA认为鸡肉中含有0.5ppm的砷没有危险,不过,也有很多人批评这个标准太高。
看来现代化养殖的鸡,不用抗生素是很难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只能是寻找更好的抗生素而已。对于看到“激素”、“抗生素”字样就反感的人来说,只有不吃这些工业化养殖的鸡了。
所谓的“走地鸡”是否就是答案了呢?工业化生产的鸡中含有什么,风险有多大是清楚的,或者说人们试图弄清楚,你可以选择。而所谓的“走地鸡”将无法严格控制,你不知道它们吃了什么,也不知道它们身上是否有病源。一只一只地检测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用“不知道有没有就当做没有”的信念来“相信”这些动物的安全。
其实,鸡肉中的砷也没有那么可怕。在海产品中,砷的浓度远远大于鸡肉中允许的0.5ppm,但是因为海产品是“天然”的,也是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并不认为会给人体带来危害。有人做过检测,不同的海产品在不同的烹饪过程中,其所含的有机砷会不同程度地转换成无机砷。换句话说,我们认为很安全的“天然产品”,可能还含有更多的有毒成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鸡饲料中使用添加剂也是一种无奈,为了满足更多人群能够支付鸡肉价格的无奈。绝对安全的食物是没有的,人类能做的,只能是不停地去发现各种选择可能的危害,然后作出目前所知危害可能性最小的选择。
像赶时髦一样追逐大豆蛋白
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人们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欧美的要低。与欧美人相比,中日等国人民中食用豆制品的比例比较高。于是有人说,食用大量的豆制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个推论虽然让我们很高兴,但是显然站不住脚。因为中日等国和欧美人民在人种基因以及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完全无法确定是哪种差异的功劳。
验证或者推翻这个假设,当然只能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最初的研究是针对动物的,科学家们用大豆蛋白和动物蛋白分别喂养动物,发现用动物蛋白喂养的那一组产生了高胆固醇症状,而用大豆蛋白喂养的那一组则没有产生类似症状。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动物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上面的假设。
遗憾的是,当同样的实验在健康人身上进行的时候,胆固醇的降低并不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科学家对高胆固醇的病人进行实验,用大豆蛋白几乎取代了食物中的所有动物蛋白,结果发现病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下降了20%~30%。同时,他们还发现,纯度低的蛋白粉比纯度高的蛋白粉更加有效。
这一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不是产生作用的并非蛋白质本身,而是伴随的其他成分?这一疑问引发了对大豆中的其他成分的研究。对于人们来说,其中的哪个成分起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豆制品对于降低胆固醇是否有效。
关于大豆蛋白对于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许多研究机构发表了各自的结果。可喜的是,有显著性差异的那些实验,结果都是胆固醇下降。1995年发表的一份综述总结了二十九项类似的研究,把所有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分析,发现对于体内胆固醇含量高的人,大豆蛋白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达20%);对于体内胆固醇含量中度的人,也有一些作用(降低7%左右);而对于体内胆固醇含量本来就低的人,则没有什么作用。
这一结论成了FDA在1999年批准大豆蛋白营养标示的基础,“每日食用25克大豆蛋白,并配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的食谱,可以降低心脏疾病发生的风险”。这是迄今为止食品监管机构对于大豆蛋白的保健作用唯一的认证。
2006年,美国心脏联合会进一步审查了二十二项公开报道的研究后认为,与动物蛋白相比,大豆蛋白只能降低3%左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以他们认为FDA认证的上述作用非常微弱。
不过,联合会也指出:由于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只含有低浓度的饱和脂肪酸,豆制品对于心血管以及人的整体健康是有利的。
总的来说,科学家们对大豆蛋白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很多研究,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心脏病的一点儿好处之外,没有证实有市场宣传鼓吹的其他作用。至于有的宣传提到的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甚至连正式的研究都没有见到。当然,不排除某些厂家在其中加入某些药物成分来获得某些功能,但那与大豆蛋白已经没有关系了。
大豆蛋白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球销售额大约有几十亿美元。大豆蛋白也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体对于蛋白质的需求。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食品原料,不是神奇的保健品。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大豆蛋白生产商,没有一个把大豆蛋白当做保健品来开发销售,而主要将它作为原料开发配方食品和饮料。
目前大豆蛋白最大的市场就是加到饮料和肉中取代一部分动物蛋白,比如火腿肠、饮料、汉堡等等。这些产品的卖点,关键在于降低了成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才是对于健康的好处。
大豆蛋白粉的生产成本很低,比牛奶蛋白粉、鸡蛋蛋白粉要低得多。美国市场上一磅装的大豆蛋白粉售价多在十美元以下,大包装的更加便宜。考虑到美国的物价,蛋白粉的这个价格实在算不上贵。可以认为,大豆蛋白粉在国内的热销,
主要是炒作、忽悠的结果。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国内生产的大豆蛋白粉成本应该更低。而所谓“进口优质蛋白粉”,可能在溶解性能等物理方面有一些优势,在功能上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总而言之,大豆蛋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食品,但是它不能提供保健功能,也并不比喝豆浆、吃豆腐有更多的好处。
其他的蛋白粉,比如乳清蛋白粉、酪蛋白粉、鸡蛋蛋白粉,也仅仅是好的食品而不会具有保健功能,不会比牛奶、鸡蛋多出一些神奇之处。这些蛋白粉,价格很高、包装精美,除非钱太多需要显示消费层次(就像追逐哈根达斯、星巴克一样),否则实在是没有必要去赶这个时髦。
(摘自《吃的真相》 重庆出版社)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