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梦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安门广场安装了56根“民族团结柱”

91#
发表于 2009-9-18 15:04:53 | 只看该作者
天山青松根连根 各族军民心连心
——驻新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与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纪实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从和平解放新疆到戍守万里边疆,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推动经济腾飞,60年来,驻守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始终与新疆各族群众心心相印,风雨同行。

    “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军民心连心!”这首从天山南北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是新疆军政军民关系的生动写照,是边关各族军民共同表达的永恒心声……
http://img.21gwy.com/images/img1/200907/20090730015211935.jpg

    7月10日,乌鲁木齐天山社区居民为在人民南路执勤的武警官兵送上自家做的小米粥。连日来,新疆乌鲁木齐各族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慰问执勤的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感谢他们为维护社会稳定付出的辛勤劳动。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浩瀚无垠的戈壁,挥洒下共谋幸福的汗水

    一支部队与一个维吾尔族村庄连续帮扶40年的故事,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南疆广为传诵。

    新疆军区某炮兵团自组建那天起,就与疏勒县巴仁乡十六村结成了帮扶对子。40年来,党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与少数民族乡亲“串亲戚”的习惯始终没变。

    抓教育、帮思想,抓科技、帮致富……持续不断的接力帮建,使这个原本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教育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跨入全国“文明示范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奔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行列。

    传诵在古城疏勒的双拥佳话,仅是驻疆部队长期以来支援地方,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稳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新疆这片约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7个民族。

    历史一再证明,无论是边疆的稳定还是发展,都离不开亲如一家的民族和睦和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

    戍守边疆建设边疆,来自人民服务人民。

    1949年10月,伴随着第一兵团7万大军挥师入疆的步伐,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西北亘古荒原的宁静。

    八一钢铁厂、八一毛纺厂、八一糖厂、八一面粉厂……进疆部队靠节约一粒米、一两油、一尺布创办的19个大型现代化工矿企业、76个小型工厂,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石。

    戍边官兵用血汗建成的这些厂矿企业,1953年被毫无保留地移交给了地方政府。如今,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的八一钢铁厂,已跨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列。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1954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17.5万名官兵就地转业,仗剑扶犁,开始了又一次更为恢弘的远征——

    作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的特殊部队,屯垦人环列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周,不占用当地群众固有的土地,向着万古荒原进军,一条绵延千里的农垦团场带随之兴起……

    钻塔林立的油田,阡陌纵横的棉田,穿越冰峰的公路,茂密绵延的林场……新疆大地造福各族人民的每一项重点工程,都浸透着驻疆部队官兵的血汗。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持续投入大量兵力参与建设了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天山公路、中巴友谊公路和新藏线等交通大动脉,彻底打破了自古以来制约新疆发展的瓶颈,一个向西开放的宏伟蓝图在西北边陲徐徐展开。

    进入90年代,新疆实施“一黑(石油)一白(棉花)”经济发展战略,驻疆部队先后投入32万人次,机械车辆18万台次,援建工程80多项。从准东油田、塔北油田、吐哈油田的勘探开发,到南北疆植棉带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无不跃动着驻疆官兵突击攻坚的身影。

    新世纪新阶段,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一项项现代化重点工程在天山南北陆续上马。南北疆通信光缆、独山子乙烯、西气东输管道、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防风固沙等急难险重工程,驻疆部队都主动请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专啃最难啃的骨头。

    4700余公里的南北疆通信光缆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工程。工程施工要翻越150余座大山,穿过360余条河流,80%的光缆管道沿途布满了岩石、林带和沼泽。

    新疆军区先后调集5万余名官兵,上高原、踏戈壁,战风沙、斗酷暑,逢山凿洞、遇水架桥,仅用计划工期三分之一的时间就高标准完工,为边疆各族人民架起了一座通向外部世界的“信息金桥”。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驻疆部队在全疆各地先后建立了180多个扶贫共建村,与18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结成扶贫帮困对子,为特困群体捐款2.5亿元,帮助天山南北10多万农牧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从“帐篷小学”“马背学校”到“希望小学”再到“一帮一”捐资助学,数以万计的驻疆官兵不间断地投身边疆教育事业,在传播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火种。

    村美民富展新姿,边疆处处赛江南。

    目睹桩桩人间奇迹诞生的各族人民,从心底唱出了最美的歌声:“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漠当纸,滔滔喀喇喀什河做墨,写不完对你的恩情,唱不完对你的赞美,解放军亚克西……”

    这歌声,满载着对幸福的憧憬;这歌声,表达着对子弟兵的敬意——仅修筑562公里的天山公路,就有151名官兵献出了生命,平均每前进4公里就要倒下一名战士。当地各族群众在公路通车之后,特地在乔尔玛大草原上,竖起了一座高20米的纪念碑。

    巍巍丰碑无语,字字铭刻深情!
http://img.21gwy.com/images/img1/200907/20090730015211887.jpg

    7月9日,武警新疆总队第一支队卫生队军医冯领霖为乌鲁木齐市民义诊。当日,武警新疆总队组织卫生队在乌鲁木齐街头设立便民医疗点,为市民免费义诊送药。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绵延纵横的群山,见证着共戍边关的忠诚

    富民必先固防,固防才能富民。

    从阿尔泰山到苍茫天山,从帕米尔高原到喀喇昆仑山,绵延5600多公里、与8个国家接壤的曲折边境线构成了新疆辖区内的祖国西北边防。

    “兴边富民行动”“金边工程”“民兵赴边联训”“军警兵民联防”……60年来,无论周边形势如何变幻,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驻疆部队官兵与新疆各族群众始终团结一心、携手并肩,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坚持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使祖国西部边防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如果把戍边将士比作边关的钢铁长城,那么边疆各族群众则是这巍巍长城的坚实基座。

    1969年6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女民兵孙龙珍在一次卫国戍边任务中光荣牺牲,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40个春秋过去,一茬茬女民兵继承孙龙珍精神,续写着卫国戍边的新篇章。

    40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女民兵参加过“孙龙珍女子民兵班”,多次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抓获内潜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拦截临界人员1000多人、牲畜1万余头;为前来边境参观的游客和沿边群众宣传国防知识上千场,接受教育者达50余万人次。

    哈萨克族姑娘加娜和江力汗上中学时,就被“孙龙珍精神”所感动。2006年大学毕业,听说“孙龙珍女子民兵班”招收“新兵”的消息,两人相约跑去报了名,成为民兵班组建以来的第一批哈萨克族女民兵……

    在南疆,一个柯尔克孜族老大妈大半生默默护边、绝不让界碑移动一寸的感人故事,直到今天仍在真实上演。

    “祖国西陲第一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全州边境线长达1190多公里,是新疆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使这里处在新疆反对民族分裂斗争和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沿。

    1964年,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新婚不久就跟着丈夫来到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口守边。他们的任务是,一边放牧一边协助边防军人巡逻——防止人畜越界,为部队提供后勤支援。

    就是在这个“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雪山上,布茹玛汗义务守边45年。有人算了一笔账:她一天在山口走一趟,至少要走20公里,40多年来,她至少走了30多万公里。

    “爱边先爱子弟兵。”45年巡边路,布茹玛汗结识了数不清的“兵弟弟”“兵儿子”。子弟兵来了,她让出自己的毡房,拿出最好的被褥,而自己和家人却睡冰冷的地铺;她成年累月舍不得宰只羊吃,但发现巡逻官兵脚冻伤了,会毫不犹豫地宰羊,用热羊皮为战士焐脚……

    边防官兵称布茹玛汗家的毡房是感受母爱的“兵站”,她爱官兵胜过爱自己的亲生儿女。

    布茹玛汗说:“为国家守好门,是我们柯尔克孜人的责任。我的3个孩子都是在边境线上生的,将来就是我死了,儿子们还要守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活着的界碑。在克州千里边境线,像布茹玛汗大娘这样义务守边的柯尔克孜牧民,比比皆是。他们住地窝、顶风寒,忍受寂寞,与边防官兵一起用热血和青春铸起道道雄关。

    在北疆阿勒泰,在风雪帕米尔,在喀喇昆仑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宁,把自己的家作为边防官兵的家,把边防官兵当作自己的“巴郎”(孩子),军民一心共同守护着美丽新疆的和平与安宁。

    将士守边关,人民是靠山。

    近年来,“三股势力”日益成为破坏新疆各族群众和谐生活的现实威胁,边疆军民强边固防、维护稳定的责任更重了,团结一致、亲密协作的心贴得更紧了。

    每当严冬来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边境团场,都要组织8000多名团场民兵奔赴边境一线,与边防官兵一道巡逻执勤,万里雪域边关呈现出携手练兵的火热景象。

    在“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的南疆地区,30万少数民族民兵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间断治安巡防,成为维护南疆社会稳定的“全天候哨兵”。喀什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健深有感触地说:“各族群众是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铜墙铁壁。”

    据新疆军区领导介绍,目前在西北边境,军队、武警、生产建设兵团、各族民兵四位一体的军民联防体系,已经牢固建立。

    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新疆部队积极推进科技控边建设,建立起集计算机网络、数字监控、边防执勤GPS定位、防越界报警于一体的边防执勤网络化系统,边防管控能力全面提升;还组建起“座座毡房是哨所,人人都是信息员”的军民联防网络,提高了军地联训联管能力,有力震慑了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
http://img.21gwy.com/images/img1/200907/20090730015211253.jpg

    7月13日,乌鲁木齐人民路融都酒店拥军点职工为执勤官兵送上西瓜。连日来,新疆乌鲁木齐各界继续慰问执勤的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为他们送去水果、方便面、饮用水等慰问品。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生机盎然的绿洲,流淌着共建和谐的深情

    从解放军在地震废墟中救起的幸存女孩,到实现军旅梦的大学生士兵;从来自偏远乡村的感恩少女,到真诚服务各族群众的白衣天使;从不懂一句汉语的维吾尔族农家女儿,到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巾帼英雄”——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维吾尔族女士官努尔比亚·依明的成长经历,见证着边疆军民生死相依、血浓于水的深情。

    199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努尔比亚的家乡变成一片废墟。是解放军官兵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把一个个被埋的乡亲救了出来。

    父亲含着泪说:“我们一家的命是解放军给的,一定要记住这份情!”

    “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的绿色梦想,从此播种在了这位南疆少女的心房。

    2003年秋天,努尔比亚应征入伍。短短几年里,她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卫生员到优秀班长,从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到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的人生跨越。

    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诉说党的恩情,用家园的巨变赞扬改革开放,用感人的故事歌颂民族团结,先后向各族群众宣讲100多次,听众累计达5万多人。

    新疆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地震、洪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当发生灾情险情,每当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人民子弟兵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1996年3月,伽师县发生6级地震,民房、校舍等瞬间倒塌。武警新疆总队立即派出抗震救灾突击队,官兵们忍着寒冷、饥饿昼夜抢险。

    排长张敏接连背出3名受伤的维吾尔族老人,当他再次冲进危房救人时,被余震中倒塌的屋墙砸伤;战士王勤荣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立即脱下棉衣把孩子裹起……

    2005年5月,阿克苏、和田等地发生30年不遇的雪灾。远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地区成了“雪海孤岛”,近300名柯尔克孜族牧民被大雪围困。

    和田军分区派出官兵开着8台救灾卡车,艰难跋涉27个小时,一点点地把救灾物资拖到了76户被大雪围困5天5夜的牧民家里。看到子弟兵扛着救命粮走进院子,两昼夜粒米未进的可可尔村村委会主任买提牙生·热加甫感动得嚎啕大哭……

    巴楚地震、伽师地震、阿勒泰雪灾……据不完全统计,仅1994年以来,驻疆官兵就参加抢险救灾300余次,救出遇险群众38万多人,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向灾区捐款500多万元,捐衣物5万多件。

    人民利益千钧重,危难之时显身手。

    2009年7月5日晚,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新疆军区总医院、474医院、23医院3所驻军医院紧急派出医疗分队,赶赴事发现场营救受伤群众,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短短一周内,3所军队医院共接诊伤员221名,其中危重病人62名,并实施手术239例。许多医生几天几夜没合眼,有的刚走下手术台就累倒在地……

    当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冲锋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从来都少不了可敬可爱的人民军医。

    3000多名各族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葬;3个村庄按照维吾尔族悼念亲人的习惯——男人40天不刮胡子、女人40天不梳头,对他的病逝表示哀伤——

    张毓华,一个普通军医的名字,在当地群众眼里,却像昆仑山一样高大巍峨。作为解放军第12医院的一名医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各族群众饱受缺医少药之苦的张毓华,决心一辈子留在帕米尔高原。

    为方便群众就诊,张毓华摸索出能使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的中医疗法,还用中西医结合攻克了治疗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难关。

    治好了80多位塔吉克老人的哮喘病和神经衰弱症,解除了疏勒县700多名维吾尔族乡亲肠道传染病之苦……英年早逝的张毓华背着药箱的背影早已深烙在各族群众的心中。

    有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就有多少肝胆相照的赞歌。在一次次携手共渡难关中,边疆各族军民结下了生死之情、赤诚之谊。

    战士王军虎施工中身受重伤,驻地40多位群众催马赶来,在急救室旁排起献血长队。60多岁的阿依孜木汗老阿妈挤到队伍前面,流着泪向护士请求:“姑娘,我是个没儿没女的人,解放军像亲儿子一样一直照顾我,说什么也得抽我的血呀!”

    少数民族亲人的血液,让汉族战士重获新生。

    血浓于水,情动于中。从天山到昆仑山,从北疆到南疆,各族人民拥军爱国的滚滚暖流,让远离故乡的戍边军人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

    在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的乌鲁木齐市,面对就业岗位少、复转军人安置量大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安置政策落到实处,不但安置率达到100%,而且定岗定职,使每一个脱下军装的军人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归宿。

    地处南疆边陲的克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收入自给率不到10%。但就是这样一个靠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州,却让戍边官兵吃了定心丸。1996年以来,全州坚持做到了5个100%:征兵任务完成100%,义务兵奖励率100%,义务兵优待面100%,退伍兵安置率100%,优抚对象定补面100%。

    多年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供电、供水、供热等部门,坚持优先为部队服务;教育部门规定优先照顾军人子女上学、入托;劳动、人事部门把解决部队随军家属就业纳入指令性计划,做到有一个安排一个……

    今天,无论在地方还是军营,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解放军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离不开解放军”的思想,已在边疆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历史已经证明,在新疆这块希望的热土上,各族军民亲密团结是边疆走向稳定、和谐、繁荣的主要保障;历史也将继续证明,人民子弟兵与各族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定会谱写出军政军民团结新的乐章!

http://www.21gwy.cn/dzldr/2481/a/8803/78880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9-9-18 17:09:12 | 只看该作者

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

“民族大家庭 和谐一家亲”
--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

http://www.gov.cn/jrzg/images/images/001aa04b3d040be0aec701.jpg
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与部分子女合影(2009年4月24日摄)。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 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和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年逾70的阿尼帕老人和她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 6个民族180多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  新华社记者 徐军峰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3日电(记者 徐军峰)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

    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和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年逾70的阿尼帕老人和她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6个民族180多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记者第一次跨进青河县城这个全疆闻名的民族团结大院时,正赶上阿尼帕的孩子们从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四面八方赶来为阿尼帕妈妈过母亲节,同时送他们的母亲参加自治区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颁奖仪式。

    记者与阿尼帕的孩子们一起排队接受老人家的祝福,老人向晚辈行“吻手礼”。她低头亲吻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

    记者发现,阿尼帕妈妈有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

    看着满院子子女们争相给母亲敬献礼品的场面,听着孙子辈的各族儿童用他们稚嫩的歌喉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欢歌、笑语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荡漾,激动、快乐的泪水在阿尼帕的脸上流淌。

    孩子们又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民歌《母亲》:“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忘不了呀我的母亲,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

    阿尼帕老人在歌声中,给记者讲述了她和她收养的10个孤儿的往事:

    我叫阿尼帕·阿力玛洪,阿力玛洪是我爸爸的名字,我们维吾尔族的习惯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爸爸的名字放在后面。

    我爸爸是喀什人,1956年举家迁到新疆阿尔泰地区青河县。

    不久,父母相继病逝。六兄妹中年龄最大、只有20岁的我承担起生活的重担。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很快乐的日子。

    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维吾尔族、妻子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维吾尔族)、17岁的库尔班(哈萨克族)和14岁的托乎提(父亲维吾尔族,母亲哈萨克族)。

    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1977年,继托乎提三兄弟后我又收养了回族姑娘王淑珍。11岁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汉族继父金学军家。不久,母亲撒手人寰,继父又体弱多病,兄妹几个便开始流浪街头。

    在王淑珍被收养的几个月后,她的继父金学军一病不起。看到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我的心都快碎了,便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姐妹王淑英、王淑花带回了自己的家。

    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我又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这样,加上自己生养的9个儿女,我就有了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记者在阿尼帕的家里见到了托乎提和王淑珍。如今已是子孙满堂、年过半百的托乎提,提起近40年前的事仍然十分感动。他说:“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当时阿尼帕一家7口人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而我们三个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一下又要添三张嘴,困难可想而知。她对我们一家人的恩情,你们写在纸上,而我一生都会记在心上。阿尼帕虽然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已经开餐厅的王淑珍,仍然认为32年前的那盘拌面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香、最美的一顿饭。她告诉记者,为了治好她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妈妈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她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终于长出了浓密的黑发,恢复了她那张清秀的脸。

    “阿尼帕妈妈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这个没人疼的孩子,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乌黑长发。她说,是阿尼帕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头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

    “团圆锅”:留给孩子们的温暖记忆

    这一大家子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20多口人一日三餐问题。

    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维吾尔族日常食用的一种烤饼),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两口子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了,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

    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曾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

    这可是个苦差事,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在雪山融水里,双手不停地撕扯着羊肚羊肠上的粪便、杂物,把羊肠一根根地捋顺,又一根根地盘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阿尼帕收养的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我们这个家虽然穷,但很温暖,我们家的笑声总比别人家的多……

    男孩子们帮助爸爸打土块、放羊。女孩子们帮助妈妈洗衣服、洗羊头。每个人都为这个家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妈妈把家里养的那头奶牛的奶,拿去卖。鲜奶、酸奶,一两毛钱一大碗。如果卖不出去,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了。妈妈会把剩下的奶做成酥油,大家围在妈妈的身边,她会让大家舔她手上粘的酥油,味道美极了。一群孩子排着队,妈妈只好把待客和拿去卖的酥油一小勺、一小勺地喂进孩子们的小嘴里。

    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终会好起来的。

    尽管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她的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青河县各族群众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金雪莲是阿尼帕老人收养的孤儿中最小的一个,小时候长得像“洋娃娃”,哥哥姐姐们都特别疼爱她,妈妈爸爸更是对她关爱有加。

    “粮食不够吃,吃饭时,妈妈总是让我先吃。”金雪莲说起阿尼帕妈妈对她的好,声音就哽噎得说不下去,大滴大滴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

    她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来,阿尼帕一家所做的各种感人的事,一直在当地各族人民中广为传诵。

    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沙布尔·艾提江说,2008年,阿尼帕老人的丈夫阿比包被评为自治区第五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但是没等到领奖,阿比包老人就去世了。我代表组织把奖状和一万元奖金转交给阿尼帕。阿尼帕说,我生活虽然不宽裕,但失学的儿童更需要钱,把这一万元捐给他们吧。

    阿尼帕的小妹妹哈丽卡姆深有感触地说:“父母去世早,我们6个姐妹全住在姐姐家,当时姐姐才20岁,姐姐和姐夫实际上承担了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全部抚养成人。”

    在青河林场工作的张爱国不会忘记,他出生时,妈妈没有奶水,是好心的阿尼帕妈妈把自己家的牛奶送给他家。张爱国深情地说,没有阿尼帕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老师,她说:“我就是喝姨妈的奶长大的。”

    “文革”后,老干部阿克木克沙在等待平反的日子,心情十分烦躁,阿尼帕和丈夫总是好心地安慰他,给他宽心,帮助他找有关部门去落实政策。阿克木克沙在阿尼帕家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落实了政策,才高高兴兴地回老家。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他的手有严重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差。从1984年以来,他家里的面粉常年都由阿尼帕妈妈一家来供应。

    从河南来青河县打工的7位农民工忘不了阿尼帕一家。因包工头不给工钱,眼看严冬来临,好心的阿尼帕便把他们7人安排住在自己家中。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多次找包工头协商,在寒风中的一个月里,老人拖着病腿,来回奔跑,终于为这些农民工讨回了工钱,这些农民工感动得哭了。回到家乡的农民工们,时常打来电话问候阿尼帕。

    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来自石河子市,她爱上了小伙子巴哈提。小伙子只说自己住在阿尔泰,也没有说具体的地方。古丽来到阿尔泰才知道,叫“巴哈提”的人太多了,她最后找到了青河县,心想如果再找不到心上人就不活了。阿尼帕一把抱住想寻死的姑娘,劝说道:“好姑娘,千万别干傻事。” 阿尼帕一边把古丽安排在自家亲戚开的餐馆里打工,一边与古丽远在石河子的家人联系。现在,回到石河子的古丽生活得很开心,已和当地的哈萨克小伙子组建了家庭。她感激地说:“如果不是阿尼帕妈妈,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龄孕妇江阿古丽怀孕时,阿尼帕让她住在自己家里,还给江阿古丽筹集了1000元钱。临盆时,江阿古丽大出血,手术需要输血。阿尼帕一声令下,家中十几个儿女马上赶到医院献血。出院后,阿尼帕又把江阿古丽接到家里照顾了一个月。

    在阿尼帕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一些在牧区的哈萨克牧民,有事都愿意到她家住。他们交流信息,商量生产和牲畜转场事宜,阿尼帕总是热情相帮,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免费提供吃住。大家都说,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们在县城的“办事处”。

    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

    阿尼帕的事迹感动了她的子女,也感动了青河县6万多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16个民族的干部群众。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有的放牧,虽然都不在老人身边,但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赶回来陪老人住几天,唠唠家常。

    现在,阿尼帕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是再难,也会搭把手,这样的习惯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

    家里只要有事,不管大小,哪怕扔下生意,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阿尼帕的汉族邻居田玉英说:“阿尼帕现在是全县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孙子都特别孝顺。去年,阿尼帕的老伴去世,她的孩子们都回来了,180多人。特别是她收养的孩子,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下了车,就嚎啕大哭向家奔去……”

    阿尼帕老人的亲生小女儿结婚时,10个养子女为小妹妹凑钱买了全套的黄金首饰,还置办了一大车的嫁妆。

    阿尼帕的亲生儿子阿奔是乡武装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倒塌的墙砸死,留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在石河子上大学,女儿在阿尔泰卫生学校上学,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生意刚有点起色的王作林,搂着两个失声痛哭的孩子说:“有你们四爸在,你们就放心吧。”从此,王作林每月按时给两个孩子寄去生活费,并把每年的学费早早交给孩子们,还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阿尼帕大女儿卡丽曼正在资助一个牧区的女学生,而她与丈夫的收入每月加起来刚过2000元。

    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除了长期赡养身有残疾的叔叔外,还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姨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从而得到快乐。”

    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她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阿尼帕看着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们,总是在流泪,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牧民们还赶着牛羊来县城捐款,在这个贫困县,各族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就达130多万元。

    在阿尼帕老人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一直用幸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照片的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话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中共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说:“民族大家庭,和睦一家亲。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阿尼帕老人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永不分离的传统美德。”

短评:阿尼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3日电(记者徐军峰)有一种感动,叫人潸然泪下;有一种胸怀,让人肃然起敬。

    本社今天播发长篇通讯“‘民族大家庭 和谐一家亲’--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39年抚养4个民族10名孤儿的事迹,已传遍天山南北,响彻中华大地。

    她以人性中最为博大的母亲胸怀,演绎了一段超越民族界限的人间真情;她以人性中最为美丽的母性光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之歌。

    纵观我国历史,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在阿尼帕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阿尼帕与她的一家人,是“祖国大家庭、和谐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情结。她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只有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从阿尼帕一家的“团结、和睦、幸福、快乐”中,证明了“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的深刻道理。各民族兄弟姐妹只有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民族地区才能繁荣发展,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

http://www1.[url]www.gov.cn/jrzg/2009-08/03/content_1382268.htm[/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9-9-18 22:11:44 | 只看该作者

维吾尔族战士玉山江·托呼提:忠诚谱写民族团结

用忠诚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记武警新疆森林总队维吾尔族战士玉山江·托呼提

    玉山江·托呼提,武警新疆森林总队乌鲁木齐市大队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战士。在乌鲁木齐“7·5”事件维稳行动中,他用忠诚谱写了一曲维护民族团结的奉献之歌。

    维稳处突一线冲锋在前

    7月6日1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奉命在乌鲁木齐市跃进街一带执行维稳任务。执行任务区域夜间能见度差,地形复杂,随时都有遭受暴徒袭击的危险。

    1时45分,在一条阴暗的巷子转弯处,一幢破旧的二层小楼上灯光若隐若现,楼上隐约有人说话的声音,情况十分可疑。玉山江·托呼提立即向中队长请战,请求上楼侦察。在得到同意后,他转身悄悄猫腰走上楼梯。在密切观察和细听屋内对话后,他敏锐地判断屋内藏匿的是一群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他迅速地给战友们打出突入的手势,随即一脚踹开大门。屋内顿时一片慌乱,穷凶极恶的暴徒立即向他扑来。冲在前面的一名暴徒手握棍棒向他袭来。他快步上前,一脚将不法分子踹倒在地,棍棒摔出一米多远。随后赶来的战友们一拥而上,一举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一次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任务时,玉山江·托呼提发现一名维吾尔族男子低头小声地自语着。走近些后,他听到这名男子在用维吾尔语说:“我不是犯罪分子。”他感到这名男子肯定有隐情,于是就用维吾尔语做这名男子的工作,向他讲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维汉团结一家亲”的道理。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名男子终于道出了实情。

    原来,这名来自南疆地区的男子受暴徒煽动来乌鲁木齐参加打砸抢烧犯罪活动。在幡然醒悟后,他向玉山江·托呼提透露,附近的一所民房藏匿着一同前来的两名暴徒。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即刻直扑暴徒聚集点,将两名暴徒及其同伙一网打尽。在这场抓捕战斗中,玉山江·托呼提带领战友抓获犯罪嫌疑人28 人。

    倾情维护民族团结

    经过多日的连续奋战,官兵们十分疲劳。但玉山江·托呼提还是没有休息。他找来毛笔和纸张,写了大量的维汉双语标语,宣传和维护民族团结。

    7月6日13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在执勤区域发现有一群维、汉群众正在聚集,人多时达数百之众。玉山江·托呼提通过宣传车用维汉两种语言劝导疏散群众,他用平时收集的民族团结故事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团结稳定带来的新疆新变化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组组翔实的数字,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民族团结故事,让在场的各族群众为之动容。人群中有人喊出“各族人民团结万岁”的口号,聚集的群众开始离散,一场危机得到及时化解。

    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心里

    部队执行任务间隙,玉山江·托呼提在维吾尔族群众较多的居民区路口摆上桌子,向过往的居民宣传民族政策法规。部队在遂行武装巡逻任务中,玉山江·托呼提将各级领导对乌鲁木齐市民所作的公开讲话文稿翻译成维吾尔语后录音,利用宣传车和战地小广播进行播放。

    7月7日晚,玉山江·托呼提所在部队担负乌鲁木齐市区幸福路西口设卡和道路警戒任务。在和一名维吾尔族老大妈的攀谈中,他得知那两天陆续有人在老大妈所在的居民区散布谣言煽动民族对立,部分维吾尔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

    玉山江·托呼提耐心细致地做起老大妈的工作,将暴力犯罪事件的来龙去脉、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向老大妈一一讲解。这使一直不明真相的老大妈如梦初醒。他又及时在居民区里开展宣讲,很快居民们都看清了乌鲁木齐“7·5”事件的真相。

    第二天,老大妈带着7名维吾尔族邻居为执勤官兵送来纯净水和西瓜。老大妈感慨地说:“共产党亚克西,人民军队亚克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9-9-18 22: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今天你很忙吧?转了多少贴子?真累累地吧?
不过这个贴子你不应该转, 这是说新疆早前并不是中国版图内的,即使是事实你也不能转,因为转了你就是支持疆独!
你今天是不是转贴转晕了头?还是你本就没脑子?
不装知青了?给大家说说知青的事吧?
还有给大家说说,在毛主席没死的时候你是怎么搞出来的“拨乱反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9-9-18 22:44:49 | 只看该作者
我才是真的很鄙视你!
什么叫“不就在文革中当了几年知青嘛”,你以为知青是“自愿”当的?没有共产党会有知青吗?就此一点你以为知青会对共产党感恩?
什么叫“好歹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你以为知青一代真的是分不清“好歹”?你不会否认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吧?可整个一代人除去会种地外别的什么都不会,这也是“滴水之恩”?这种恩还是留给你吧,祝你家多出点知青,这样你就心满意足了吧?
什么是中国人的美德?你搞不清楚吧?是不是就这我也得给你上上课?
你不装知青了?就你说的关于知青的几句话,就知道你根本就不了解知青,还要猪鼻子插大葱。
知道你是专门搞网上舆论导向的,“鄙视你”也不对,因为这是你的求生本领,对此种本领本人虽不赞成,但总比让你上街去当街溜儿好得多,因此也就理解了。

您这威老兄咋这么法呢。写了一个题又一个题第把TorooroRRCP说地一无是处。偶支持ToorootoRRPP2的帖子,呼吁民族团结,要求楼主把那50个独立的柱子拆了。50个民族应该一个柱子才是团结。那一个一个独力地柱子不是一个好意头。至少用中国话里不是好意头,英文里可能还好,英文咋说不知道。

你将知青偶页知道,偶家里有很多人做过知青,知情有时么了不齐,为时么要装知情?偶大哥就说,不好好读书就像老毕那样。老毕是偶得一个亲齐,是知情,说他又没读基本书,啥也不董,就会吓吹,目光短欠,不知道世上的时变得快,结果吧自己低前途给晃废了。回到城里,老了,沙都不是。偶大哥说他一辈子就吓吹过去了,过去他父母还有钱,很率很酷,后来都没钱,现在他想要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9-9-18 22:51:02 | 只看该作者
偶实在看不孤眼偶就说两句。偶大哥又要把偶电脑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9-9-18 23:09:47 | 只看该作者
布达拉宫 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http://i1.ce.cn/travel/subject/2009/hslvpx/jqtj/200908/10/W020090810518747900551.jpg


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吟颂着气势恢弘的乐章,细数着雪域高原上一个个文化灿烂、民风古朴的民族之变迁。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印证着各个民族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谊,讲述着“世界屋脊”上无数美丽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在拉萨大昭寺广场,见证藏汉民族世代团结友好的“唐蕃会盟碑”如今依然静静地肃立着。这座历经1000多年沧桑的古碑,与“民族团结宝鼎”一起,见证了千百年来我区民族团结的一段段佳话,见证了西藏各项事业在祖国怀抱中茁壮成长的伟大历程。

    汉藏亲兄弟——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全区28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2%以上。除藏族外,还有汉、蒙、回、门巴、珞巴等民族和僜人、夏尔巴人。目前,在西藏工作、经商人员中,共有40多个民族成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衷共济、休戚与共,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

    早在公元641年,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藏汉双方通过王室间的联姻、会盟,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唐蕃双方友好往来更为密切,经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这一段藏汉王室间联姻、会盟的民族团结史诗从此流芳千古。

    如今,依然肃立的“唐蕃会盟碑”正是藏汉民族团结友好历史渊源延续及其升华的见证。

    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姐妹正如唐蕃会盟的历史,用真心、用真情传唱着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共同铸就了一个温暖、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在阿里地区札达县,至今还流传着该县数百名干部职工营救7名汉族打工农民的故事。

    2002 年12月底,札达普降大雪,交通阻断,7名汉族打工农民被大雪围困。当地群众自发加入到搜寻队伍中,营救人员中,既有年过半百的藏族同胞,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回族、蒙古族青年。在茫茫雪海中,他们焦急地寻找了4天4夜,终于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救出了被困的7名汉族兄弟。皑皑白雪刺伤了很多营救队员的眼睛,他们说,为了汉族兄弟的生命,为了民族团结,眼睛受点伤又算得了什么!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那曲县,高寒缺氧,连拉萨人到那里都会有高原反应。但是汉族女干部张娅娜在那里一呆就是30年。担任那曲县副县长期间,她每次下乡,都会购买茶叶、酥油和太阳能光电板等物品送到最困难的家庭。当遇到特别贫困的家庭时,她总要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送给他们。

    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多年来,许许多多汉族干部为西藏的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孔繁森、陈金水、李素芝和祁爱群等英雄模范人物一样的好干部。

    汉族干部把西藏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一心一意为西藏的建设事业和群众生活着想,而当地干部和群众也把他们当成“亲兄弟”,处处关心他们、体贴他们。

    已经回到内地工作的援藏干部王秀成曾任阿里地区札达县委副书记、政法委第一书记。他记得,当时每次下乡,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地举着洁白的哈达在路口迎接,有的送来羊肉、糌粑,有的送来青稞酒、酥油茶,真情地款待他们。王秀成说:“离家的乡愁、高原反应的不适,都被藏族同胞火一样的热情驱散,留下的是汉藏民族的真挚情谊。”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藏族同胞常挂在嘴边的谚语,成了西藏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

    军民一家亲——

    心手相连,呵护雪域圣地安定和谐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从羌塘草原到雅砻河谷,从边关哨卡到珞巴村寨,到处传诵着军爱民、民拥军,人民子弟兵和各族同胞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

    早在十八军进藏时,时任十八军军长的张国华便带领战士们一笔一画的学习藏文,向藏族老百姓传授蔬菜种植等生产生活技术,进藏沿途,他们办学校,建工厂,开农场……用实际行动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藏族同胞。

    在西藏,有287个“第一”是驻藏部队实现的。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天起,广大官兵就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史无前例的篇章:修建了第一条公路,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建起了第一座机场……人民军队是名副其实的“生产队”。

    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军区积极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出动兵力10多万人次,参与了格拉输油管线、满拉水利枢纽等100多项工程。

    进入新时期,西藏军区再次出动兵力35万人次,参加了“一江两河”治理、布达拉宫广场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这些“造福工程”的建设推动西藏经济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抢险救灾中做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力帮助人民群众,驻藏部队不愧是“突击队”和“服务队”。

    几十年来,西藏军区参加重大抢险救灾行动1500多次,为国家挽回损失5亿多元。从一次次亲身体验中,西藏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是解放军救了我全家”,那曲地区申扎县的吉确逢人便说。原来,2000年12月,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带领医疗队到藏北普查,发现吉确一家5口竟有4人患先天性心脏病,经过反复上门做工作,吉确一家总算勉强同意做手术。看着判若两人的吉确和他的3个女儿,牧民们信服了。 2000年以来,总医院为牧民仅心脏病手术就免费1800多万元。他们还采用先进的超声乳化法,使上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驻藏某部政治部主任马舜尧含泪告诉记者:2005年正月初三一大早,刚刚值完夜班的他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他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他对口帮扶的“对子”——米林县东多乡的村民卓玛带着女儿拉姆一大早赶了20里山路给他拜年了。卓玛左手提着酥油茶,右手拧着一只鸡,12岁的小拉姆一手拿着一个苹果,两只小手冻得通红!

    在亚东县帕里镇,一个当代“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2002年3月的一天,大雪纷飞,帕里边防派出所巡逻的10多位战士回到驻地后,双眼红肿,泪流不已,军医诊断为急性电光性眼炎,但当时高原缺医少药,战士们急得团团转。正当战士们手足无措时,老阿妈拉巴领着二居委会的达娃赶来了,老阿妈关切地说:“这种病,人奶见效快”。看到战士们一双双红肿的眼睛,刚为人母的达娃二话没说,解开衣扣——10多位战士的眼睛得救了,达娃刚满月的婴儿在一旁饿得哇哇叫。

    去年,安多县的患者顿珠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免费治好了多年来的大病,出院时,他说,我没有办法表达我的心情,就让我给总医院、给共产党唱一首《一个妈妈的女儿》的歌吧: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中国!

    患难心相连——

    生死相依,温情守护民族团结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各族人民的安静生活。

    面对暴力,各族人民生死相依、温情守护,作出了最严正的抗争。

    电视镜头里,藏族医生洛桑次仁紧紧将一个汉族小男孩抱在怀里,任凭棍棒、石头落在自己身上,这一幕感动了整个拉萨城,感动了祖国大江南北。

    “不要怕,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就在那一天,多少藏族同胞的家成了临时避难所。惊慌失措的汉族、回族同胞敲开门,见到的是温暖的笑脸。

    就在八廓街附近一个普通的藏式大院里,事件发生后,藏族老阿妈次松立即将院里的居民召回,锁上大门,大院里的藏族居民晚上轮流值班,守护院内的汉族和回族群众。煤气用完了,没米吃了,次松便在院里搭了个灶台,做起了“大锅饭”。

    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最温情的时候,各族群众用爱心抚慰彼此的创伤。

    一位藏族老人将1万元钱和一封信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内,托人送到了救助站。老人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这是他积攒多年的退休金。这位未透露姓名的藏族老人在信中写道:“这1万元是为解决受害群众燃眉之急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希望他们尽快从噩梦中解脱出来,安排好今后的生活。”

    不论是危急时刻的舍命相守,还是灾难之后的温馨抚慰,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经受住了疾风骤雨的考验,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拉萨“3·14”事件已过去一年有余,阅尽千年沧桑的“唐柳”又绿了;雄伟的大昭寺前,巍巍“唐蕃会盟碑”依然肃立。经历过风雨的人们深信,各民族之间“和叶社稷如一统,融熙情谊如一家”的历史佳话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http://travel.ce.cn/subject/2009 ... 0810_1975003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9-9-19 09:37:13 | 只看该作者
记土墩子农场像雪莲花一样美丽的民族团结故事zt

http://btnews.xjnews.cn/Article/ ... 49984&ClassID=1

兵团新闻网五家渠9月16日专稿 题:记土墩子农场像雪莲花一样美丽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者:众灵 世昭 张建发 李超峰

  这里,地处天山北麓阜康市境内;这里,因一座唐代烽火台遗址而得名;这里,生活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9个民族的群众。这里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土墩子农场。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农场历届领导班子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里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各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情同手足,结下了比天山还要厚重、比甘河子水还要绵长的情谊,演绎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抒写着一曲曲动人心魄的颂歌。

努尔别克夫妇和他们的汉族智障女儿

  哈萨克族职工努尔别克和满扎夫妇,有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15岁的汉族女儿。这是怎么回事呢?

  14年前,努尔别克家人口多,妻子满扎和孩子又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努尔别克外出打工维持,家境非常贫困。就在这个时候,满扎听说有人在路边捡了一个1岁多的汉族小女孩,发现有病就不想要了。满扎立刻跑到这户人家,将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抱了回来,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夫妻俩给小女孩取了个好听的哈萨克族名字——阿依古丽(意为 “月亮花”)。

  小古丽长到3岁多时还不会讲话,走路也不稳当。努尔别克就抱着她到县城的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检查,结果孩子是先天性智力残疾。医生说,就算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是低能儿。

  抱着孩子回到家里,努尔别克夫妻抱头痛哭。许多人劝他们干脆把孩子扔掉算了,养大了也是个负担。但努尔别克夫妇说什么也不肯再放弃这个傻孩子,决心将她抚养成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夫妇俩对待小古丽比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还亲,耐心地教她说话、识字、做事……如今,古丽已经15岁了,看上去健康、漂亮、活泼。她不仅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能用哈萨克语与家人交流了。努尔别克一家也在各级领导和各族职工群众的帮助下,养了一群羊,日子渐渐富裕起来。小古丽也常常随父亲一道,当起了小“羊倌”。每当人们见到小古丽时,都能从她那张洋溢着天真笑容的脸上,感受到她内心的幸福。

汉族大妈戴孙嗣和回族病人尚丽霞

  回族妇女尚丽霞(化名)曾经是农场学校的一名教师,在10多年前的一场不幸婚恋中,精神遭受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得不离开了教师岗位,病休在家。由于种种原因,尚丽霞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终日躲在自己的屋子里不愿出门,慢慢与社会失去了接触,也很少有人再去关心她、帮助她。

  这一切都被住在尚丽霞家附近的76岁的汉族老大妈戴孙嗣看在眼里。

  于是老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尚丽霞的义务。10年来,老人经常帮尚丽霞打扫房间,买米送面,冬天找人帮她拉煤;尚丽霞生病了,老人赶紧找医生给她打针吃药,并终日陪护,直到她病情痊愈;当她受到别人欺负时,老人就挺身而出保护她……就这样,在戴孙嗣的精心照料下,尚丽霞一颗冰冷的心渐渐被融化,性情也慢慢变得平和、稳定,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说给老人听。

  如今,戴孙嗣已经86岁高龄,尚丽霞的住处也搬迁到离老人家较远的地方,但老人依然继续坚持照料她。在戴孙嗣的感召下,汉族退休职工郭荣凤也主动加入到了照顾尚丽霞的行列。两位老人经常在一起商量,怎样让她们的“孩子”尚丽霞过得更幸福、更快乐。两位老人的爱心和义举也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加入到照顾尚丽霞的队伍中。

  虽然现在尚丽霞还不能以正常人的情感和语言来表达她的谢意,但从她整洁的衣着、稳定的情绪、平和的笑容里,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欣慰。

“为民书记”马纲辉和各民族兄弟姐妹

  今年38岁的回族妇女、共产党员马纲辉原是四连的一名职工。多年来,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农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马纲辉没有忘记身边的困难群众,她常年与4个不同民族的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连续几年,马纲辉都被农场和师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场党委还任命她为三连党支部书记。现在三连已成为农场的文明生态小康示范连队,马纲辉也被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为民书记”。

  连队汉族职工罗厚顺的妻子患有肝炎、肺结核等疾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也自幼体弱多病,家庭所有的重担全都落在罗厚顺一个人身上。于是,马纲辉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总是抽空到罗厚顺家嘘寒问暖,帮着照顾病人,自家有好吃的也总要先给罗厚顺的妻子带上一碗。

  2007年元月份,罗厚顺的妻子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四连离场部医院还有4公里多路,一时又找不到车。危急时刻,马纲辉和自己的丈夫骑上摩托车,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赶到场部医院,取回了氧气瓶,使罗厚顺的妻子脱离了生命危险。后来,罗厚顺的妻子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是马纲辉对罗家的帮助却从没间断。如今,在马纲辉的帮助下,罗厚顺解决了工作和子女上学问题,一家人的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哈萨克族牧民拜克几年前刚迁入四连时,不会干农活,给别人打工人家都不愿雇他,家里孩子又多,连吃饭都成问题。马纲辉就经常给他家借钱,给孩子送衣送物,还手把手地教拜克夫妇干农活。慢慢地,拜克夫妻掌握了干农活的技术,雇他们打工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如今,拜克夫妇养了一群羊、两头牛,有时再给别人打工挣些零花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哈萨克族职工努尔拜克·别克,青海来的职工马武买等,因孩子多、无生产经验等原因,生活非常困难。几年来,在马纲辉的帮扶下,他们家家都建起了“小羊圈”,地里刨出了“小金库”,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9-9-19 10:0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今天你很忙吧?转了多少贴子?真累累地吧?
不过这个贴子你不应该转, 这是说新疆早前并不是中国版图内的,即使是事实你也不能转,因为转了你就是支持疆独!
你今天是不是转贴转晕了头?还是你本就没脑子?
不装知青了?给大家说说知青的事吧?
还有给大家说说,在毛主席没死的时候你是怎么搞出来的“拨乱反正”?



"系统工程",说你是白痴你还洋洋得意,我当过知青你偏要说我没有当过,好像你是我原单位的组织部长似的。自以为是,个性无限膨胀,这些都是很多自命不凡的人的致命弱点!你为什么要出国?和单位的同事搞不好关系对吧?

另外,毛泽东76年9月9日逝世,10月四人帮被华国锋和叶帅等拿掉,77年7月邓小平再次出山搞拨乱反正,77年12月恢复高考,77级大学生78年3月入学,结束了推荐上大学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9-9-19 10:12:58 | 只看该作者
用忠诚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记武警新疆森林总队维吾尔族战士玉山江·托呼提

玉山江·托呼提,武警新疆森林总队乌鲁木齐市大队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战士。在乌鲁木齐“7·5”事件维稳行动中,他用忠诚谱写了一曲维护民族团结的奉献之歌。

    维稳处突一线冲锋在前

    7月6日1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奉命在乌鲁木齐市跃进街一带执行维稳任务。执行任务区域夜间能见度差,地形复杂,随时都有遭受暴徒袭击的危险。

    1 时45分,在一条阴暗的巷子转弯处,一幢破旧的二层小楼上灯光若隐若现,楼上隐约有人说话的声音,情况十分可疑。玉山江·托呼提立即向中队长请战,请求上楼侦察。在得到同意后,他转身悄悄猫腰走上楼梯。在密切观察和细听屋内对话后,他敏锐地判断屋内藏匿的是一群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他迅速地给战友们打出突入的手势,随即一脚踹开大门。屋内顿时一片慌乱,穷凶极恶的暴徒立即向他扑来。冲在前面的一名暴徒手握棍棒向他袭来。他快步上前,一脚将不法分子踹倒在地,棍棒摔出一米多远。随后赶来的战友们一拥而上,一举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一次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任务时,玉山江·托呼提发现一名维吾尔族男子低头小声地自语着。走近些后,他听到这名男子在用维吾尔语说:“我不是犯罪分子。”他感到这名男子肯定有隐情,于是就用维吾尔语做这名男子的工作,向他讲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维汉团结一家亲”的道理。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名男子终于道出了实情。

    原来,这名来自南疆地区的男子受暴徒煽动来乌鲁木齐参加打砸抢烧犯罪活动。在幡然醒悟后,他向玉山江·托呼提透露,附近的一所民房藏匿着一同前来的两名暴徒。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即刻直扑暴徒聚集点,将两名暴徒及其同伙一网打尽。在这场抓捕战斗中,玉山江·托呼提带领战友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

    倾情维护民族团结

    经过多日的连续奋战,官兵们十分疲劳。但玉山江·托呼提还是没有休息。他找来毛笔和纸张,写了大量的维汉双语标语,宣传和维护民族团结。

    7 月6日13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在执勤区域发现有一群维、汉群众正在聚集,人多时达数百之众。玉山江·托呼提通过宣传车用维汉两种语言劝导疏散群众,他用平时收集的民族团结故事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团结稳定带来的新疆新变化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组组翔实的数字,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民族团结故事,让在场的各族群众为之动容。人群中有人喊出“各族人民团结万岁”的口号,聚集的群众开始离散,一场危机得到及时化解。

    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心里

    部队执行任务间隙,玉山江·托呼提在维吾尔族群众较多的居民区路口摆上桌子,向过往的居民宣传民族政策法规。部队在遂行武装巡逻任务中,玉山江·托呼提将各级领导对乌鲁木齐市民所作的公开讲话文稿翻译成维吾尔语后录音,利用宣传车和战地小广播进行播放。

    7月7日晚,玉山江·托呼提所在部队担负乌鲁木齐市区幸福路西口设卡和道路警戒任务。在和一名维吾尔族老大妈的攀谈中,他得知那两天陆续有人在老大妈所在的居民区散布谣言煽动民族对立,部分维吾尔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

    玉山江·托呼提耐心细致地做起老大妈的工作,将暴力犯罪事件的来龙去脉、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向老大妈一一讲解。这使一直不明真相的老大妈如梦初醒。他又及时在居民区里开展宣讲,很快居民们都看清了乌鲁木齐“7·5”事件的真相。

    第二天,老大妈带着7名维吾尔族邻居为执勤官兵送来纯净水和西瓜。老大妈感慨地说:“共产党亚克西,人民军队亚克西!”
http://nx.people.com.cn/GB/channel3/19/200907/24/13284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2009-9-19 10:25:37 | 只看该作者
没错!俺愈发觉得TorontoRCMP2 同志是教党史的!强烈建议51网征聘该同志为51支部书记或宣传部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09-9-19 11:49:13 | 只看该作者
没错!俺愈发觉得TorontoRCMP2 同志是教党史的!强烈建议51网征聘该同志为51支部书记或宣传部长。



哪里哪里,本人读过党史,教党史嘛本人没有这个水平,那个 “系统工程” 可能是个研究党史的 “博士”,你 "胡硕士" 可建议51网征聘该同志为宣传部长。
不过我还是佩服 "胡硕士" 敢于承认自己曾经当过 “愚民”,现在已经变聪明了。
你也当过知青吧?和那个 “系统工程” “博士” 是战友?我看你们两个配搭得是很默契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09-9-19 12:14:09 | 只看该作者


还有那个51姐夫-----梦芙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09-9-19 12:44:07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意思是:您未曾“愚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09-9-19 13:38:0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知道不知道马克西姆·X这个人?
马克西姆·X正是美国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不同于马丁·路德·金的靠的是“非暴力不合作”来实现“我有一个梦想”;马克西姆·X鼓吹黑人用“正义的暴力”反对白人的非正义的暴力。
据说,马克西姆·X的思想转变颇富有戏剧性:他认为人天生而平等,因此,有一次他满怀希望向一个白人姑娘求爱而遭到拒绝后,就对社会开始憎恨和不满,逐渐开始鼓吹激进的做法,来反抗社会的不公.....;

同样,当一个人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话,他就会厌恶和仇视这个社会,他是从自身遭受的经历来反感这个社会的。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正是绝大部分人正常的反应,也往往被有阴谋和企图的人、党派所利用。
按照心理分析原理,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在一个社会被公平接受;他就不可能整天,充满仇恨、攻击他所生存的社会,和吹棒另一个国家发生的事,因为这实在离开太遥远了。正常的人,应该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
“心由相生“!思维决定一个人的行动;如果你带着不满、愤怒、仇恨,那么在社会上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反映出这些心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