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论坛

标题: 天安门广场安装了56根“民族团结柱” [打印本页]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4 14:32
标题: [评论]天安门广场安装了56根“民族团结柱”
笨!--旁觀者嘆息道
作者: sillymouse    时间: 2009-9-14 14:42
标题: 回复:[评论]天安门广场安装了56根“民族团结柱”
笨!--旁觀者嘆息道

这是中国政府的目标和心意,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希望国内的人民团结?何来‘笨’?!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4 15:04
标题: 獨步古今中外之笨!

作者: 头发乱了    时间: 2009-9-14 15:14
很好,很强大,唯一的不足是颜色太艳,和周围不怎么协调。
作者: 鹿角湖渡假村    时间: 2009-9-14 15:14
强!



作者: 从来没有救世主    时间: 2009-9-14 15:25
标题: 混血的还要加柱子

作者: 进修忍者    时间: 2009-9-14 18:24
好啊,监狱的铁栏杆越来越漂亮了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4 18:32
标题: 笨!現在只有兩三各民族閙獨立,政府在共和國廣場號召56各民族全獨立!
56根獨立排列的大柱子,連排列都不是環形的。哪有民族團結的意思?

悲慘!!
作者: 乘风而起    时间: 2009-9-14 20:12
标题: 回复:[评论]天安门广场安装了56根“民族团结柱”
笨!--旁觀者嘆息道


同意,应该立个大柱,上设环形民族图案,大柱可旋转,无始无终,大小一样,以示平等、缺一不可。
作者: velocity    时间: 2009-9-14 20:19
标题: 回复:笨!現在只有兩三各民族閙獨立,政府在共和國廣場號召56各民族全獨立!
56根獨立排列的大柱子,連排列都不是環形的。哪有民族團結的意思?

悲慘!!

,是啊!怎么就没有人想到这一点,怪不得古人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堂堂大国,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而这些人,还管理着15亿的泱泱大国?!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4 21:00
一个好建议(绝不顽皮):
每个柱子上再加避雷针,有现实意义、还有深远意义。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4 21:34


我看这56根“民族团结柱” 很好, 有喜庆色彩,56根“民族团结柱” 都一样高,象征56个民族地位平等。“民族团结柱” 顶天立地,象征中华民族不曲不绕的气节,真是天安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lap:  :clap:  :clap:  :clap:
作者: grainsw    时间: 2009-9-14 21:48
56根金箍棒?新疆、西藏都闹成这样子了,还团结个屁啊,自欺欺人而已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4 21:52
56根金箍棒?新疆、西藏都闹成这样子了,还团结个屁啊,自欺欺人而已



分裂分子要闹分离,那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希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4 22:01
说是民族柱也许行,硬扯什么"团结",这不是骂人吗?

广场不是大杂烩,本来也许要放马恩列斯巨幅画像,一想放那么多洋人不如放邓,是不是还要放江,那么毛呢?并排放,楼上楼下毛毛面面相觑好么?

要么放中山象?那要不要放中正象?哪个的60年?

60年,民族团结是最重要功绩吗?
作者: 无忧的闲人    时间: 2009-9-14 22:05
很漂亮!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4 22:24
说是民族柱也许行,硬扯什么"团结",这不是骂人吗?

广场不是大杂烩,本来也许要放马恩列斯巨幅画像,一想放那么多洋人不如放邓,是不是还要放江,那么毛呢?并排放,楼上楼下毛毛面面相觑好么?

要么放中山象?那要不要放中正象?哪个的60年?

60年,民族团结是最重要功绩吗?



有人想分裂,所以现在中共要强调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意愿,这有什么不好?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5 05:03
什么是"中国人民"? 什么是他们的"意愿"?你代表共产党来表态?
另问一句你不装知识青年了?
作者: le monde    时间: 2009-9-15 05:20
每根柱子上应再讲上过歌歌词的浮雕,那就更完美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作者: jason12345678    时间: 2009-9-15 09:11
定海神针
作者: Wilson Edwards    时间: 2009-9-15 10:01
标题: 真(牛A + 牛C)/2

作者: dick10    时间: 2009-9-15 16:52
说是民族柱也许行,硬扯什么"团结",这不是骂人吗?

广场不是大杂烩,本来也许要放马恩列斯巨幅画像,一想放那么多洋人不如放邓,是不是还要放江,那么毛呢?并排放,楼上楼下毛毛面面相觑好么?

要么放中山象?那要不要放中正象?哪个的60年?

60年,民族团结是最重要功绩吗?


祖国庆祝60年大寿,你搅局是咋地?啊???
作者: 第二次握手    时间: 2009-9-15 16:53
单独分成56根柱子如何显示团结?创意不好
作者: velocity    时间: 2009-9-15 17:06
祖国庆祝60年大寿,你搅局是咋地?啊???

顶天立地,英雄气概!!
不过10英寸,也忒长了一点!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5 17:11
什么是"中国人民"? 什么是他们的"意愿"?你代表共产党来表态?
另问一句你不装知识青年了?




什么是"中国人民" ,这还要我来给你扫盲吗?

我不仅当过几年青年,77年我考上了大学。你考上大学吗?


作者: pick3    时间: 2009-9-15 17:21
原来是个老粪青。
作者: velocity    时间: 2009-9-15 17:23
这有什么稀奇?!在娘胎里就注定将来当大学生了:高干背景,烈士家属,八代贫农、根正苗红,响当当的革命接班人。
你也太容易满足了,一个小小大学生就把你骄傲激动的如此?
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作者: 无忧了    时间: 2009-9-15 17:53
老汉窃以为在56根柱上浮雕56条毛语录很爽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5 18:44
这有什么稀奇?!在娘胎里就注定将来当大学生了:高干背景,烈士家属,八代贫农、根正苗红,响当当的革命接班人。
你也太容易满足了,一个小小大学生就把你骄傲激动的如此?
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当过知青的,77年改革招生制度后首届考上大学的有多少?
不知 “系统工程” 是工农兵大学生还是硬考上大学过?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5 19:46
七七年上大学就值得一吹了? 真不想与你叫号, 这说明不了什么
你如果有兴致的话去查一下吧, 七七年十二月参考, 七八年三月入学, 七九年九月上中科院读研, 八二年去德国读博, 只是至今还要努力学习, 因为这个人一直认为这辈子已经耽搁的太多了,而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只有没见过世面的才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我不敢说自己有你这样伟大的同榜, 因为我太藐小。
本不想说什么, 只是你三番五次地叫号, 不给你个答复好象你有多崇高似的, 跟你谈, 在网上你说你是胡主席都没人吊你, 何况一个七七年高考,你知道七八年三月有多少人入学吗?
你说你当过知青, 可你说话怎么也掩盖不了你的稚嫩, 特别是你看看你在51里发的那些短贴子,真太让人见羞了,几句话都是多的,多于几句话的都是转或抄的,你本就没一点水,还浑晃。你认为所有没上大学的人都是没出息,而且没出息是因为当时在乡下是偷鸡摸狗,就这几个词就说明你根本不知道知青是什么,你还是回家多问问你的父母吧,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或许你的爷爷奶奶会知道得更多。
再给你个提示,有时间多上图书馆去,特别是那个东亚图书馆,那里的关于中国的书很多也比较全面,如果你没有证可以去多大的computer engineering系(注意不是computer science)找那里的华人帮忙。具体信息可在以下贴子中找到。孩子,多学习会对得起你父母的钱,不管这钱是怎么来的。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postid=1220124&highlight=%B6%AB%D1%C7%CD%BC%CA%E9%B9%DD#post1220124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5 19:58
一个人在七八年三月以晚立之身入学实在是没什么可吹的,你如果告诉人家你现在仍然在某一学术领域有所见树,那还还差强人意,孩子,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道理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不想太让你漏底,你说你七七年上大学,那么给大家谈谈“古”,说一下入学前三个月都有什么可值得数数的事?
七七年参考的人有多少?有多少人当年根本就没去参考,而所有没上大学没上中专的那些知青,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知青却没有知青之心,反复地以非常鄙视的语调去污蔑知青一代是“偷鸡摸狗“之辈。我没说知青中没有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叫知青,他们被我们这辈人称为“知奸“。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5 20:05
看看你签名中的这个东西,劝你上网查一下有关的贴子,人家说那个零里的东西说的是共产党60年里让全国走了个循环,又回到了解放前
有调查报告说用这个签名的的网虫年龄不过三十 :p
作者: 胡硕士    时间: 2009-9-15 20:27
说得很中肯!俺看到了您的一片苦心!
作者: 第二次握手    时间: 2009-9-15 20:46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9/2009915224118209.jpg

大家看看,这是团结还是独立
作者: 陆海    时间: 2009-9-15 21:02
佩服!
作者: 路见不评    时间: 2009-9-15 21:13
竖了棍子,民族就团结了?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5 21:50
标题: 吵啥呢?党中央号召各民族成批成批的闹独立必有原因。
本来要造60根柱子,一年一个主题。
后来交通部反对:车水马龙的广场,大家数来数去数不清,净出车祸。
放民族好说,反正互相没啥关系。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5 21:55
一个人在七八年三月以晚立之身入学实在是没什么可吹的,你如果告诉人家你现在仍然在某一学术领域有所见树,那还还差强人意,孩子,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道理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不想太让你漏底,你说你七七年上大学,那么给大家谈谈“古”,说一下入学前三个月都有什么可值得数数的事?
七七年参考的人有多少?有多少人当年根本就没去参考,而所有没上大学没上中专的那些知青,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知青却没有知青之心,反复地以非常鄙视的语调去污蔑知青一代是“偷鸡摸狗“之辈。我没说知青中没有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叫知青,他们被我们这辈人称为“知奸“。



"系统工程", 你还是没有说清楚你到底上过大学没有?
不瞒你说,本人在国内拿过博士学位,1993年《中国科学》上有我的论文。我在高校工作20年,我的学生到处都有。我不是想在这里亮点什么,我只想说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中国农村的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知识青年也是个锻炼。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大多数知青得到了锻炼,磨练了意志,认识了社会,增长了才干。当然有的人吃不了苦,自己的适应能力差,也就沉沦下来,怨天尤人,破罐子破甩,“偷鸡摸狗“之辈也有。77年老邓开始改革招生制度,终止了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政策,恢复高考制度。当时本人就是边挣工分边复习准备高考。77年底文革后首次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高考,文革后第一批考试录取的大学生在78年3月进入高校学习。很多知青学生非常珍惜这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努力,后来都成为了各级领导骨干,也有一些人在学术届崭露头角,成为学科带头人。
"系统工程",当大批知青高考返校时你在干什么?

作者: 胡硕士    时间: 2009-9-15 22:10
教党史的?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5 22:16
教党史的?



本人学的是理科的,教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国科学》会发党史的文章吗?

作者: 胡硕士    时间: 2009-9-15 22:26
书读太多了!看来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5 22:43
大家看看,这是团结还是独立



56个民族团结一致,顶天立地!

作者: 大大强    时间: 2009-9-16 00:11
标题: 伟大
伟哥吃的太多吧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6 04:06
孩子, 发言之前要先知道你说的东西有没有根据.
看看你这段话里的历史时间, 就这种人生最大的事件你都把时间弄错了, 怎么可能?
真不想把你的画皮全揭下来, 但你却一再地献丑, 教你个乖, 每次发言时要多问问你家老人, 特别是这种涉及三十年以前的事!
别丢人了, 上课时要多听讲, 闲时去图书馆多学习学习吧.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6 04:08


你现在是做什么的? 就靠在网上发贴活着?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6 04:20
教教你不算为过, 记住在中国的历史中没有什么"大批知青高考返校", 这话你说错了, 去查查历史, 还有查的时候看看人家说话的语气与用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 你要想装那个时代的人得用那个时代的辞儿
真是个蹩脚货, 学都学不象.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6 08:12
标题: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钻天入地想一想,也搞不清楚这56根柱子排在天安门广场是谁的创意!

宣扬56个民族自立、独立?不好!

宣扬无特征趋同化?遭恨!

粗制滥造、一时乱了方寸之举?雷死人不偿命!

死去了理想、丢掉了自信的一代!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6 08:27
标题: 帝俄的时代,大俄罗斯联合着百来个民族
虽说是帝国主义,但是它的副作用是避免了各小国内斗、互斗、春秋无义之争。

沙皇政府宣传统一的“纪念碑”圣瓦西里教堂强调无限丰富灿烂多彩的文化可以统一在一个基石之上(东正教)。

waxili.jpg (84.16 KB, 下载次数: 50)

waxili.jpg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6 08:39
标题: 大清帝国,又一个多民族的联合体
满洲人自有东亚人的多神态度,进而是多宗教包容态度。重今生不重来世。

作为帝国大一统的象征、为了照顾少数民族领袖惧怕内地天花等传染病的心理,在承德避暑山庄有外八庙。

注意效果:
各庙不相望,每一处都有自己的一片天,这天是鞑靼皇帝给的!

避暑山庄2.jpg (137.55 KB, 下载次数: 52)

避暑山庄2.jpg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6 08:44
标题: 回过头看这56个残柱是什么玩意?帝国的废墟?
象雅典、柯林斯、爱奥尼亚、阿育王的遗址。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6 12:13

没有想到你也是77级的?中科院读研,本人也算在中科院读过研的人。看来你还是在当知青时得到了锻炼嘛,不然怎么会有毅力读研还出国呢?
记住,老弟,祖国毕竟还是培养了你那么多年,不要忘恩负义甘当汉奸!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6 19:31
想把你甩掉, 还真不行, 人家上哪你上哪?
就你还想教训别人?你还会说点什么?你以为当汉奸就那么容易?就象想当卖国贼一样,你得先有资格
你想不到的事情多了, 等我一点一点给你谈谈, 只要你不怕丢人就行.
先说我的贴子中说你把时间给搞错了, 你查到了没有?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6 19:43
原来是个老粪青。

他是什么"老粪青"?嘴角的黄噗还没消呢
你看他说的那些话, 真不知天有多高, 按他说的他现年得有五十多了, 可你看他说的话哪一点象? 如果真有那岁数, 怕是得了晚期的痴呆症, 人生大事中有"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 就上大学一事他把时间都搞错了,还假装是七七级呢
作者: 松鹤观弈    时间: 2009-9-16 19:49
回复:天安门广场安装了56根“民族团结柱”

象征着56个民族在中共的"棍棒"的恐吓下,在血腥(红色)专政的威胁下,被绑架在了柱上,成为中共的摆设.
作者: 无忧了    时间: 2009-9-16 19:57
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你肯定? 老毛还没死泥吧?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6 20:09
孩子, 我想谈谈怎么是做人!
我的恩师从不把"学生"二字挂于口头, 先生每次给我写信都必以"贤棣"起头, 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还"我的学生到处都有", 就你这轻薄劲儿, 还敢亵渎那个高尚的称谓?
真正的先生从来都把自己的学生视为财富, 明白"富不露财"吗?听过你课的是学生这不假, 但先生要明白你只能是一时之师, 之所以是一时之师, 那是因为你是"先生"的, 教学相长, 不知道这一点, 就永远会被人耻笑的.这是我的恩师在我走上讲台后特意写信告诉我他的心得.
孩子, 人可能会在某一时得意的, 但得意之后不要忘形, 去仔细读读关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文章, 这两个人都有得意之时, 而且是人生之大得意, 但接下来的路两人走得可不一样. 51网就有听过杨振宁课的人, 此人不称他为恩师, 这且不说, 此人还耻笑他并对听过杨振宁的课觉得羞耻. 这种是非我不多说了.
孩子, 你先要学着怎么做人, 有了本事你如果还想吹, 那也有本钱.
作者: le monde    时间: 2009-9-16 21:22
一般都是那届高考,那年上大学。可77届不一样。
没听说过77年3月有上大学的,(该不是工农兵学员吧)
77级大学生都是78年3月上的大学,和78级是同一年,但在时间上差半年。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6 21:34
孩子, 我想谈谈怎么是做人!
我的恩师从不把"学生"二字挂于口头, 先生每次给我写信都必以"贤棣"起头, 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还"我的学生到处都有", 就你这轻薄劲儿, 还敢亵渎那个高尚的称谓?
真正的先生从来都把自己的学生视为财富, 明白"富不露财"吗?听过你课的是学生这不假, 但先生要明白你只能是一时之师, 之所以是一时之师, 那是因为你是"先生"的, 教学相长, 不知道这一点, 就永远会被人耻笑的.这是我的恩师在我走上讲台后特意写信告诉我他的心得.
孩子, 人可能会在某一时得意的, 但得意之后不要忘形, 去仔细读读关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文章, 这两个人都有得意之时, 而且是人生之大得意, 但接下来的路两人走得可不一样. 51网就有听过杨振宁课的人, 此人不称他为恩师, 这且不说, 此人还耻笑他并对听过杨振宁的课觉得羞耻. 这种是非我不多说了.
孩子, 你先要学着怎么做人, 有了本事你如果还想吹, 那也有本钱.



你是怎么做人的?国家培养你几十年,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出了国就趾高气扬的,不把培养过你的共产党放在眼里,看看你发的贴子,那个是在实事求是地评论共产党?是你的恩师这样教你的吗? 说你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一点没有冤枉你!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6 21:51
你现在是做什么的? 就靠在网上发贴活着?


你现在是做什么的?
上网看贴发贴是我的消遣。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6 21:58
看看你签名中的这个东西,劝你上网查一下有关的贴子,人家说那个零里的东西说的是共产党60年里让全国走了个循环,又回到了解放前
有调查报告说用这个签名的的网虫年龄不过三十 :p



共产党60年里致少培养出了你这个出国留学生,不过你是一点恩都不感啊,成天骂这个培养过你的共产党!共产党算是白培养你了!

作者: 远方思想随笔    时间: 2009-9-16 22:51
标题: 读书读到牛屁眼儿里去了

作者: 野驰    时间: 2009-9-17 00:59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9/2009915224118209.jpg

这张图片感觉像56个大炮仗,而且气势压过天安门,大大不吉利。

埋在火药桶中的庆典,设计者居心叵测。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7 07:39
标题: 红楼梦说:“明媚鲜艳能几时,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样的柱子不可能光鲜地存在十年。天安门的红墙要定期地涂红土什么的。这柱子能这么维护吗?

在北京的酸雨、沙尘暴下,保持两年就不错了。

短期的为了点缀国庆游行罢了!
作者: 梦工作室    时间: 2009-9-17 08:08
标题: TorontoRCMP2网友专门在深夜和凌晨发帖好不吓人。是卖啥的?
这个帖子太太好玩了,象劈了的交响乐,多个主题,相互有点关系但不大,雄壮地并行发展着。

和TorontoRCMP2网友交流一下:

晒学问和晒肚脐眼儿一样,是生存的本能需要,我这整天也不闲着。

可是,晒学问不能指山卖磨、不能说我家里有一堆文凭你等等我我回家去取。

晒学问要针对正在讨论的具体事,大大方方地想咋说就咋说,至于有没有文化;行家看门道,过路的看热闹。

不能毫无逻辑地,“就是好!就是好!酒噢是好!”的狂喊。这,一岁半女孩、两岁男孩、30%脑残者也做得到。


又及,

林副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毛主席又教导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用来空谈一气,如果能用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就算你有了积分成绩!”
作者: 从来没有救世主    时间: 2009-9-17 08:56
标题: 或许是哪一位风水先生的指引
这张图片感觉像56个大炮仗,而且气势压过天安门,大大不吉利。

埋在火药桶中的庆典,设计者居心叵测。


一排大栅栏保护皇城,意欲永葆皇权万代千秋。
把天安门金水桥与大会堂纪念碑隔离,宣告一代新贵族的复辟!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9/2009915224118209.jpg
作者: 刀近平    时间: 2009-9-17 11:54
俺的学历是国产大专,本来是有丁点儿自卑的。俺参加工作后一起共事的基本上是大本,发觉他们跟俺也没啥两样,就是他们评职称比俺快点;得知一同事的老公是在大学工作的博士,俺立马对他充满神秘感,但俺同事说:是个博士也没啥....

来了加拿大后发现身边的硕士博士多了很多,发觉他们也真是没啥特别的,就是多读了几年书。

来了51后发现有些自称读了博士的竟是那个水平...还真的幸亏当初只是读了三年的大专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12:12
标题: 回复:TorontoRCMP2网友专门在深夜和凌晨发帖好不吓人。是卖啥的?
这个帖子太太好玩了,象劈了的交响乐,多个主题,相互有点关系但不大,雄壮地并行发展着。

和TorontoRCMP2网友交流一下:

晒学问和晒肚脐眼儿一样,是生存的本能需要,我这整天也不闲着。

可是,晒学问不能指山卖磨、不能说我家里有一堆文凭你等等我我回家去取。

晒学问要针对正在讨论的具体事,大大方方地想咋说就咋说,至于有没有文化;行家看门道,过路的看热闹。

不能毫无逻辑地,“就是好!就是好!酒噢是好!”的狂喊。这,一岁半女孩、两岁男孩、30%脑残者也做得到。


又及,

林副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毛主席又教导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用来空谈一气,如果能用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就算你有了积分成绩!”



"梦工作室", 我只是发表了与你不同的意见,你就不能容忍了,你身在民主社会,有这样的德行,你怎么能把西方民主搞到中国去呢?

作者: velocity    时间: 2009-9-17 12:27
俺的学历是国产大专,本来是有丁点儿自卑的。俺参加工作后一起共事的基本上是大本,发觉他们跟俺也没啥两样,就是他们评职称比俺快点;得知一同事的老公是在大学工作的博士,俺立马对他充满神秘感,但俺同事说:是个博士也没啥....

来了加拿大后发现身边的硕士博士多了很多,发觉他们也真是没啥特别的,就是多读了几年书。

来了51后发现有些自称读了博士的竟是那个水平...还真的幸亏当初只是读了三年的大专

毛主席教导我们:“实践出真知”!
中国的教育和实践脱节太多,所以,在基本工作面上,大家都差不多,也许还不如动手能力强的而教育水平低一点的人。

俺们中国人的学习是为了一种目的,是敲门砖,是为了学位而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欢;所以,学位拿到后手后,就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了。

兴趣是成功之母!看看那些来了这么多年,口语表达还是初级阶段的高学历的人就知道了。实际上,对一门外国语言掌握的程度是真正的试金石,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兴趣,而且有复杂的语法和日常俚语,还有表达的流畅、连贯、逻辑;发音的正确和精确;还有外语写作的技巧和用词的深度等....。
作者: 专治变态人格    时间: 2009-9-17 12:56
这明摆是56根民族独立柱啊!又被设计师耍了。但是这个要改还容易,把柱顶用“党的光辉”连起来就可避开不良寓意。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12:58

长征故事:彝海佳话

  彝海佳话(上)

  即使枪林弹雨,即使疲惫不堪,跋涉于千山万水间的红军,依然高举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而这劳苦大众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度,红军以博大的胸怀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成了日后我党民族政策的范本。

  长征中的红军三大主力主要活动在西南、西北地区,那里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征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行程,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此长期、广泛地与少数民族接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段艰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动人篇章,而彝海结盟无疑是这系列篇章中最动人的一章,成为长久传颂的一段佳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军长征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民族政策的胜利。

  彝海,彝语叫“乌勒苏泊”,意即海子,位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境内,距冕宁县城以北47公里,是个海拔2286米的高山淡水湖,面积218.5亩,湖水清澈如镜,四周林木茂盛。

  彝海所在的拖乌区,是冕宁全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后历来如此。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很多彝族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片山区里。这里自然风景优美,但生存条件艰苦。

  8月6日,本报长征采访组来到彝海边,来到彝族结盟纪念馆,来到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所在地。这里是红军长征中“彝海结盟”一幕大戏的高潮处。然而,这幕大戏的开始和结局,其情节的复杂又远远超出戏剧。记者在凉山州采访近一周时间,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刘伯承

  临机决定过彝区

  8月4日,记者从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坐长途汽车赶赴冕宁,前面半程路都是高速公路,到泸沽镇,汽车下了高速。

  泸沽镇,也正是当年红军选择路线的一个岔口。

  据凉山州史志办公室主任李志华、冕宁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王大钊等介绍,当年红军从西昌一带赶往泸沽,由泸沽到大渡河面临两条路,一条经登相营、越西到大树堡,由此渡河,对岸就是富林,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另一条经冕宁、大桥镇、拖乌到安顺场,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尤其是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

  红军巧渡金沙江后,中革军委的意图是迅速北进,渡过大渡河,向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1935年5月20日拂晓,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来到泸沽镇。此时,红军第一团已在杨得志、黎林率领下,先期到达泸沽待命,并派出侦察组到前面侦察。

  此时的冕宁县,有几位青年学生,包括陈野苹、廖志高、李祥云等,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些人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进步青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关于冕宁乃至西昌地区地下党的一些故事,我们在下面还要有专门文章向读者讲述。此时,冕宁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们,为迎接红军的到来行动起来了。冕宁地下党派邓明鸿、李祥云、李发明、向德伦、吴兆理分两路前去探听红军消息。在松林、泸沽,他们分别与红军联系见了面。

  刘伯承、聂荣臻接见了这些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根据他们汇报的冕宁党组织及泸沽以北的路径、敌情等情况,再根据红军侦察组得到的情况,刘伯承认为,敌人已判定红军将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把富林作为防守的重点。刘伯承建议军委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场这条小路。

  刘、聂立即起草电报,交电台发出。但中革军委处于行军状态,联系不上。刘、聂商量后,决定先派第一团去冕宁,然后再与军委联系。

  第一次

  提出“长征”一词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行军几个月来,要数这里的群众(指冕宁——编者注)最热情、最好客。他们送上一桶桶糖果、甜食,一筐筐新摘的杏子和一串串红樱桃……人们放起了鞭炮,摆出了菜摊,请红军喝糖水。战士们要付茶钱,反而惹得老乡生气。街上到处挂着标语:‘欢迎红军’、‘拥护共产党’。”

  冕宁人民对于红军的热情直到今天还能感受到。得知本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冕宁县宣传部门给予了我们格外热情的支持。冕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亲自陪记者去彝海采访,县委宣传部长还亲自向记者自豪地介绍,红军长征在冕宁,创下了四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冕宁是红军长征以来,进入的第一个县城。听说红军将至,国民党县长钟伯琴带着少量部队闻风而逃,冕宁成了一座不设防的空城。当年5月21 日凌晨1时左右,红军先头部队进入冕宁县城。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领导人进城后,设司令部于天主教堂。聂荣臻政委用法语与5个法国修女交谈,劝她们不要惊慌。刘、聂与中革军委联系上后,军委表示完全同意他们经冕宁、安顺场北进的建议。

  ■第二个第一:红军在冕宁创建了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党中央进驻冕宁县城后,立即于5月22日晨,由政治局委员、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陈云,在总政治部驻地会见地下党西昌特支成员陈野苹,了解西昌、冕宁地下党和当地情况。此后,又立即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由陈野苹任主席,李井泉任副主席,方忠、肖佩雄、李发明等7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下设财粮科、弱小民族科和行政科。陈云起草了革命委员会的布告。

  5月23日上午,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成立大会在冕宁县文庙大成殿前举行,有近千彝汉群众参加。大会由陈野苹主持,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在会上讲了工农武装起来闹革命求解放的道理,李井泉也在会上讲了话。

  ■第三个第一:红军在长征路上,在冕宁组织了第一支农民地方武装“冕宁县抗捐军”。抗捐军由红军干部黄应龙任总司令,陈野苹任政委。抗捐军战士佩戴红袖章,由红军发给部分枪支。当时全县共有500多人参加了抗捐军。

  ■第四个第一:“长征”一词第一次在冕宁提出。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城张贴了由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全文是: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买卖,价格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此前,在中央红军文件中只出现过“西征”、“远征”的说法,只是自此之后,红军来往电文才陆续出现了“长征”、“一万八千里长征”、“万余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词句。

  当然,比首次出现“长征”一词更重要的,是这个《红军布告》体现出的民族团结平等精神。正如出身彝族,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伍精华所说,短短的156字,生动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为彝海结盟奠定了基础。

  布告发布当天,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已向彝族聚居区进发。

  小叶丹

  靠个人魅力当首领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之一小叶丹了。

  在西昌,记者见到并采访了小叶丹的孙子,今年33岁的沈建国,现在是凉山州安全生产管理局的一名干部。

  沈建国介绍说,当年红军进凉山的时候,大大小小互不统辖的黑彝家支分割统治着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每个家支都有“苏易”(即头人或首领——编者注)。首领既不靠世袭也不是任命,全靠个人的修养、品行,在社会实践中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自然产生。他的爷爷小叶丹就是这样一个“苏易”。小叶丹自幼聪明伶俐,十几岁就能言善辩,通晓汉语。长成后,家支中有什么问题,他都可以公平地解决,在那一片形成了影响力,因此被推为“苏易”。一个家支中,“苏易”并不是惟一的,比如小叶丹就只是果基家支中的“苏易”之一。而白彝在这样的社会中处于一种无权力的奴隶式的地位。

  “彝海结盟”时的冕宁县拖乌彝区,方圆几百公里的区域内,分别由果基(沽鸡)、罗洪、倮伍三大黑彝家支分片统治,各自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事武装。

  在红军到达冕宁的前夕,这里的黑彝家支武装与国民党打了一场大胜仗。当时,彝族地区每一个家支,都被迫摊派人质到冕宁县城监狱坐牢,万一其属地出事,就拿这些人质是问。这就是从清朝沿袭下来的“坐质换班”制度。5月19日凌晨,听说红军将到,国民党川军李德吾团长带所部二三百人,及县长等,从县城班房中将“坐质换班”的彝族头人带走,向北逃窜。清晨,果基、罗洪、倮伍三大黑彝家支赶到大桥向李要求释放人质,李不答应。待李部进入北基沟丛林地带后,各彝支武装遂沿途阻截,次日到冶勒的南垭河峡谷地带的三岔河,全歼李部,除一人误射身亡外,救出全部“坐质换班”头人。各黑彝家支,则在这场胜利中得步枪数百支,声势大振。

  当时,彝族人对红军一无所知,只是出于历史上对汉人的仇视,和对枪支的渴望,当他们遭遇红军先遣团后,退到峨瓦山的丛林道旁,寻找得到枪支的机会。

  链接

  毛主席亲自提议把夷族改称彝族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国务院统一研究确定各少数民族的正式族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专门把彝族上层代表人物请到北京,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研究,原云南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同志,代表云南省彝族出席了会议。会上,大家谈到彝族名称过去不统一,有的叫“夷族”,有叫“倮倮族 ”都带有侮辱性。夷族的“夷”字也不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字不利于民族团结,大家要求要改。毛主席、周恩来听了后都很赞同。毛主席提出“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底下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大家听了都很高兴,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个支系的统一族称。

  资料

  彝海结盟

  1935年5月19日,中革军委电令中央红军一军团主力为先遣队,并派刘伯承参加赶往一军团任先遣司令,聂荣臻任政委。又于20日电令“我野战军拟迅速北进大渡河点,以便早日渡江消灭敌人”。冕宁守敌闻红军将到弃城而逃。21日冕宁中共地下党员陈野苹、廖志高等带领群众迎接红军入城。

  冕宁县北面是彝族聚居区,是红军进取大渡河必经之地。红军在冕宁期间特别重视民族工作。由朱德总司令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深入浅出地宣传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红军进入冕宁城区,从国民党县政府抄出彝族同胞被迫签署的换班作人质的字据和官私田地粮册等文书,当众烧毁。冕宁县革委“弱小民族科”科长方忠带领红军进入彝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向彝族果基家头人赠送了枪支、绸缎、银元等礼品。红军先遣队肖华、冯文彬等同志与彝族果基家的头人果基小叶丹进行谈判,根据彝族人民重义气的特点,告诉他们:统领大队人马的刘伯承司令愿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不久便举行了结盟仪式。

  结盟仪式在海子边举行。结盟仪式简单而庄重。按照彝族习惯,由毕摩(巫师)沙玛尔各念了咒语,用刀将一只大公鸡脖子破开,让鸡血滴进刘伯承从腰带上解下来、装上了湖水的一个旧茶缸里。然后,由结盟人“喝血酒”发誓。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并排跪下,面对蔚蓝的天空和湖水,刘伯承先端起“血酒”,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喝了茶缸里的“血酒”。随后,果基小叶丹端起“血酒”激动地说:“我果基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将剩下的“血酒”一饮而尽。随后,刘伯承将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和自己身上带的小左轮手枪以及一些步枪送给果基小叶丹,嘱其在红军走后和敌人作斗争。果基小叶丹也将自己的一匹骡子送给刘伯承。

  5月23日,在彝族同胞的护送下,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区,进入今雅安市区石棉县。
http://www.cots.com.cn/hongselvyou/yhjm2.jpg
彝海结盟雕塑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13:28

一个失散红军和一个藏族家庭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由于红军远离后方根据地行军作战,部队缺乏基本的后方医疗条件等原因,致使部分红军指战员或因作战负重伤,或因途中患重病,被迫留在群众家中治病养伤,他们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离开了部队,成为未走完长征路程,没有最终胜利到达陕北的失散红军。然而,这些失散在长征沿路的红军指战员,失散不失红军英雄志,离队不泯红军爱民心,在长征沿路谱写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一

  红二、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沿着玉龙大雪山西麓、金沙江东岸继续北上。这一带属青藏高原,山高路险,人烟稀少,满目荒凉,粮食奇缺。第五师十三团在百里难见人和村的山中艰难地走了一个多月后,部队的粮食已所剩无几。为解决粮食问题,团党委决定各连队以班为单位分散筹粮。1936年6月的一天,27岁的五连战士李福祥和两位战友一起出去筹粮,他们在毗邻西藏的四川省西部巴塘县境内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整整一天,才好不容易找到一户藏族同胞人家,买下10斤青稞后返回部队。谁知在路上,遭遇一股专门袭击筹粮红军的土匪,两名战友不幸中弹牺牲,李福祥左臂也中了一枪。在打死3名土匪后,李福祥的子弹已经打光,土匪仗着人多向他包围上来,李福祥只好沿着陡峭的山路朝山上撤,不慎一脚踩空摔下山去。

  等到李福祥醒来时,发现两位面容和善的藏族阿爹阿妈正护理着自己。藏族阿爹说他叫卓西,四处讨弄搞了些治跌伤的藏药,正给他敷着呢。

  两天前的早晨卓西上山采药,在山崖下发现浑身是血的李福祥。从李福祥身着的衣服上,卓西断定这是一位红军,他急忙跑过去把李福祥抱起来,摸摸嘴,还有热气。尽管国民党政府及当地藏族反动土司曾威胁藏族群众说,凡资助红军及收养红军伤病员者,都要以私通红军论罪,要被杀头。但是,卓西从见过红军的藏民那里早已得知,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与藏族穷苦群众是一家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李福祥背回了自己的家。

  听完卓西老人的话,李福祥流着泪说:“老人家,没有你冒着犯私藏红军罪的危险把我背回来,我的命早就没了,等我跟队伍打完仗一定回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此时此刻李福祥多么急切地盼望着早早归队啊!卓西老人坦诚地告诉他:“红军两天前就走了,你又伤得这么重,怎么能赶上部队呢?我看你还是先安心在我家好好养伤,伤好了再想法找部队。”

  看看自己的伤情,想想自己与部队从此失去联系,李福祥一下子急得痛哭起来。在两位老人的一再劝慰下,李福祥只好在卓西家住下养伤。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李福祥的伤在卓西老人的精心治疗下渐渐好了。卓西老人知道李福祥还想找红军以便归队,就不断出去帮助他打听红军的消息。可以想象,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搜捕红军伤病员的情况下,卓西只能暗中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打听消息,因此要想找到有关红军部队的消息谈何容易。

  无奈的是,他一直没有打听到红军的消息。一天晚上卓西老人对李福祥说:“福祥,红军已联系不上,你在这儿又没有什么亲人,就留在我家吧。”说着卓西把自己的儿子道吉叫过来,“从今天起,福祥就是你大哥,咱们就是一家人了。”面对自己与部队已失去联系两个多月的现实,想想是卓西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背回家来才拣了条命,又亲身体验了两个多月来卓西一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精心护理,李福祥感激地对卓西老人说:“你就是我的阿爸!”说着跪下向卓西老人一拜,又分别拜认了阿妈和弟弟。从此李福祥就成为这个藏族家庭的一名成员。

  二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翌年春天。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当地藏族群众最忙碌的季节,李福祥与卓西一家人白天忙碌地平整土地、准备春播。晚上闲下来后李福祥常想:等帮卓西家种上庄稼春播结束后,那时候外出上路也比较方便了,我再出去到更远的地方试着寻找部队,以便尽早归队。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场灾难正悄悄向卓西家走来。在繁重劳动之余,李福祥发现卓西老人近来经常不停地咳嗽。一天晚上李福祥又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惊醒,他急忙披上衣服来到卓西老人身边,只见老人脸色潮红,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卓西老人见李福祥来了,握着他的手用嘶哑的声音说:“祥儿,我可能不行了,我要是死了,这个家就托给你了……”话没说完卓西老人又剧烈地咳嗽起来。李福祥像亲儿子一样安慰老人说:“阿爸,地里的活,你就不用管了,你安心养病吧,你的病会好的!”卓西老人微微睁开眼睛,深情地注视着李福祥,欣慰地笑了笑,突然他松开李福祥的手,竟这样与世长辞了。卓西老人病逝使与卓西相依为命的老伴身心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不到半个月身心憔悴的阿妈也病逝了。李福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按照藏族风俗习惯料理了卓西夫妇的后事。

  卓西夫妇在不到半个月内先后病逝,留下未成年的道吉。若这时候李福祥按照他年初的计划出去寻找部队,这个藏族同胞家就可能垮了。想到这里李福祥又勇敢地挑起这个藏族家庭的生产生活重担。此后李福祥与道吉相依为命。三年后他们还清料理老人后事所欠的债,他还给道吉娶了媳妇成了家,很快道吉又有了孩子,卓西家有了第三代人,李福祥又与卓西家第三代人在一起和睦地生活。

  正在这时,一场大瘟疫席卷四川省巴塘县境内,李福祥、道吉一家人全病倒了,李福祥一连七八天高烧不退、神志不清。当李福祥好不容易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时,发现道吉夫妇已被瘟疫夺去年轻的生命,只剩下道吉不满周岁的女儿。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李福祥决心用自己诚挚的爱,再一次使这个藏族家庭起死回生。李福祥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按照藏族习惯,给道吉的女儿取名叫“志玛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李福祥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志玛拉扯大,直到志玛成家并生了个儿子叫高松。在高松很小的时候,志玛又在一次流感中不幸死去,志玛的男人因生活所困撇下儿子高松远走他乡。已经上了年纪、含辛茹苦了大半辈子的李福祥又义无反顾地挑起抚养卓西家第四代人的担子。为了这个藏族同胞家庭的生存,李福祥一次次被迫搁浅了寻找部队的计划。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革命战争年代曾为革命作出贡献的各类人员分别落实相关政策、给予一定待遇,李福祥在与卓西一家四代人苦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生活也发生了转机。1980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党政领导,了解到李福祥曲折坎坷的经历后,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决定把年已71岁的古稀老人李福祥接到县城供养,并发给一定生活费。令李福祥感动万分的是,他是享受着长征中失散红军的待遇,他的晚年又与红军与长征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当县领导征求他有何要求时,李福祥沉思片刻后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他住到县城后要继续抚养高松,直到高松能独立生活。二是他要求看守该县红军山下的烈士陵园,以此弥补自己当年未能如愿走完长征的终生遗憾。言为心声,李福祥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各种磨难后,他爱人民、爱藏族同胞卓西一家人丝毫没有变。在不幸离开长征部队近半个世纪中,他爱红军、向往回归人民军队的愿望也丝毫没有变。

  失散红军李福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失散红军战士同样像走完长征的红军战士一样,“是英雄好汉”,他们是在任何环境下任何生活磨难也压不倒的英雄好汉;失散红军战士同样像走完长征的红军战士一样,“是宣传队”,他们以自己无私的情怀和为各族人民群众默默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失散红军战士同样像走完长征的红军战士一样,“是播种机”,他们在长征沿线播下了革命种子,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份贡献。


作者: 我的关注    时间: 2009-9-17 14:07
共产党哪来的钱? 还不是纳税人的? 从纳税人那里收起来,然后培养了大学生。如果要感恩的话,也应该感谢纳税人(人民),和共产党有什么关系?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14:20

彝海佳话(下)
或许是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的故事太过引人入胜,历史的聚光灯便有些忽略了故事的前前后后。在故事的“前传”里,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突破了彝民设下的天罗地网,留下一段过海如履平地的“神兵”的传说。

  在故事的“后篇”里,“冕宁县抗捐军”在红军走后遭到彝族奴隶主武装疯狂报复。小叶丹也被国民党追究所谓的罪责,他被迫交出了一万二千两白银和一百二十头适龄母羊,宁肯倾家荡产却不肯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

  民族政策冲破黑彝布下的“网”

  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最先就闯进了黑彝家支武装设下的“网”。

  先遣队前卫连刚到喇嘛房,就被手执棍棒、土枪的彝民堵住了去路。他们“啊呼!啊呼!”吆喝着,人越聚越多。红军工作团的冯文彬带着通司(翻译)上去答话,一个小头目说:“娃娃们要点钱让你们通过。”冯文彬问:“要多少?”“要200个银元。”红军马上给他们200个银元。一会儿,又来了一群彝民要钱,说刚才给的是罗洪家支的,他们是果基家支的,红军又给了200个银元。正在交涉之际,后面来人报告,工兵连遭到袭击,抓去的人在被剥光了衣服以后全部放回来了。沿途树林中又有人放冷枪,红军战士严格执行纪律,一概没有还击。

  行至桃树沟,四面山上吼声不断,枪声更激烈,号兵吹军号,部队停止前进。刘、聂登高观察,前面是果基家,东面是倮伍家(还有果基家支),后面是罗洪家,红军陷入被包围的境地。刘、聂请懂彝话的几个向导向彝民喊话,作宣传解释,说明红军来此,只是借道过路,决不长驻。

  据凉山州史志办所编《红军长征过凉山》一书所述:“喊了很久的话不见效,在进退不能的情况下,红军忍痛对空还击,把对方打退下去。红军从海子包包向后面的毛桃树沟发射两发炮弹,以三挺机枪掩护向东南反击,有6名红军战士泅渡过幽深神秘的彝海,端起冲锋枪打到山顶——在当地老人中留下红军过海像走平地,是 ‘神兵’的传说。一支红军向南反击,彝民没有见过‘枪不进’、在水中如履平地的‘神兵’,没见过威力无比而又神奇的翻山‘找人炮’和以一当十的自动武器机枪和冲锋枪,林间枪声停止,彝族武装四散而逃。”

  其他黑彝家支远离出事地点,打了红军可以一走了之,而果基小叶丹家就在出事地,他无法置身事外。

  就在此时,红军一直坚持的民族团结政策终于开始发挥作用。据沈建国介绍,他从小听老人们讲,当时红军过彝区十分注意纪律,连喝老乡几碗水也要丢上个银元作报酬。红军的这些所作所为自然会传到小叶丹的耳朵里,加上小叶丹熟通汉话,他听懂了眼前这些红军们的喊话,于是派精通汉语的随身娃子沙玛尔各去红军那里探听情况。

  下面的故事就是传为佳话的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以水代酒、歃血结盟的一段了。由于读者们对这段历史已太过熟悉,我们这里不再详细描写。

  结盟之后,由于此时天色已晚,红军决定先返回30里外的大桥镇宿营。刘伯承邀请果基小叶丹一同到大桥。红军把大桥镇上商家所有的酒都买来,宴请小叶丹。

  此时,小叶丹心中也许又有了新的念头。由于争地盘、争财产,果基家支与罗洪家支长年不和,械斗不断。据《红军长征过凉山》一书所写:“果基小叶丹想借红军的大部队,打平冤家对头罗洪作一。”刘伯承在席间向小叶丹宣传了革命道理:“彝族内部要团结,不要打冤家,要和好;汉族彝族是一家,不要隔阂,要共同对付军阀刘文辉。”然后,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授予果基小叶丹。

  就这样,与红军结盟了的小叶丹一路护送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彝民区。

  抗捐军遭到

  彝族奴隶主武装暗算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较少有人知道的尾声。前文我们提到,红军在冕宁组织了农民地方武装抗捐军。那么,这支抗捐军的命运怎么样了呢?

  由李志华主编的《红军长征过凉山》一书,对此有专节介绍,下面我们全文摘录如下:

  红军离开冕宁后,中共冕宁县委工委考虑到薛岳、刘文辉、邓秀廷等各路敌军将至,无法坚守县城,便决定率抗捐军向北转移。这时,红军部队留下的红军游击队约100多人,由队长刘彬率领,驻冕宁城外小堡。5月26日上午,抗捐军到达小堡,与红军游击队合编,合编后仍称抗捐军。次日,抗捐军到达冕宁大桥镇。当时,红九军团还有一部分部队正从大桥镇北进。抗捐军待红九军团的人全部离开大桥镇以后,才进镇去。这时已经有彝族武装来索要枪支。面对变化的情况,抗捐军负责人陈野苹、黄应龙、肖佩雄等商量,决定采取三条办法。第一,这时无法坚持斗争,只有脱离危险区迅速去追赶主力红军;第二,当天下午就和果基家支、罗洪家支的头人喝血酒;第三,请果基小叶丹派20人护送抗捐军,此后便举行喝血酒的仪式。

  5月28日晨,抗捐军从大桥镇出发。待抗捐军队伍上路以后,发现“送”抗捐军的远远不止20人,而是许许多多彝人。然后,三三两两的彝人插进抗捐军的队伍,把队伍插乱了。当队伍走到俄瓦山的山坡下时,罗洪家支的人给抗捐军送来消息,说邓秀廷已派人从曹姑坝到前面堵截抗捐军来了。抗捐军于是决定改变前进方向,往左到田坝罗洪家去。果基小叶丹不去,仍然径直往前走。抗捐军负责人只好随他走到队伍的前边。到了一个小坪,突然一声枪响,红军刘排长中弹身亡,抗捐军队伍因而被冲乱。在被冲击的过程中,几百抗捐军指战员,还有100多名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都未放过一枪。在一片混乱中,抗捐军的枪被抢光,队伍被冲散。红军干部黄应龙、方忠和一些红军战士,只好到彝民家中去躲避,后来彝务指挥官邓秀廷带领队伍进驻冕宁,责令把黄应龙等交出来,后转交中央军薛岳总部押往成都杀害。抗捐军政委陈野苹当时从山林脱险,在群众掩护下去外地躲避,陈野苹的几个哥嫂全被抓进牢房,抗捐军遭到了敌人残酷的镇压。肖佩雄、彭杰、李发明等多人被杀害,冕宁城西门外一大片土地被烈士的鲜血浸成了深黑色。抗捐军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她短暂而光辉的历史。

  怎样认识和评价

  小叶丹?

  关于小叶丹是否参加和阴谋袭击抗捐军,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和凉山州联合调查组曾做过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报告》在肯定其“对中国革命是有功绩”的同时说:“现有材料还作不出定论”,“可能性不大”。冕宁县委党史办公室撰写的《红军长征过彝区的探讨》中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小叶丹已保不了抗捐军。当时的情况是,冕宁北部各黑彝家支武装聚集大桥场一带,雅砻江畔的黑彝家支也来了。这些人来的目的都是盯着抗捐军的数百支枪。前一天红九军团通过时,便虎视眈眈,当发觉其力量强大后,才未动手。在彝族奴隶主社会中,黑彝家支搁私仇联合行动、对“官兵”避强食弱及对枪看得很重,如此大势所趋,小叶丹保抗捐军近乎不可能。小叶丹管辖的仅是果基家支的部分,力量有限。尽管有“彝海结盟”,但黑彝家支无论力量大小都互不统属,都为各自的利益着想。对果基家支内的其他支头人,小叶丹是约束不了的,更何况还有本家以外的罗洪、倮伍家支武装。红军先遣团歃血后顺利通过,有其自身的军威震慑,抗捐军就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因之,可以理解为,对于抗捐军的悲惨遭遇,小叶丹是爱莫能助。

  红军走后,国民党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所谓罪责,到小叶丹家追缴红军的东西和枪支弹药,在堡子里杀了果基家七个黑彝,放火烧了几十间房子。小叶丹被迫交出一万二千两白银和一百二十头适龄母羊,他的家支和舅子也各交出了一万二千两白银。罚款摊派给全堡子的人来出,逼得大家卖牛卖马,卖娃儿来偿还。在这危机的关头,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肯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小叶丹把这面旗帜当作民族团结的见证和民族解放的希望,他将这面旗帜珍藏在背兜下面特制的夹层里,备加珍惜,四处转移。在最艰难的时刻,小叶丹含着热泪勉励自己的妻子和弟弟,不要忘了刘伯承的嘱托,不要忘了红军的恩情。他说:“只有共产党和红军讲民族平等,把我们彝人当人看。刘伯承我信得过,这样有信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哥哥刘司令员。”他妻子对此深信不疑,一直到1952年才将珍藏的旗帜献给了人民政府,这面旗帜作为重要文物,现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小叶丹本人于1942年5月18日死于一次家支间的械斗,时年49岁。

  解放初期,刘伯承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任主席的时候曾对时任西康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的廖志高说:“‘彝海结盟’是报告中央决定的,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蒋介石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们了,就有可能走石达开的下场了。所以‘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彝海结盟”的伟大意义以及小叶丹本人的历史功绩,党和人民永远都没有忘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62军184师准备挥师南下,解放西昌之际,时任184师政委的梁文英在《历史的新篇章》一书中这样写道:“由于果基小叶丹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我们接受进军西昌任务时,西南军区刘伯承司令员就嘱咐我们到西昌后要很快找到果基小叶丹,人民政府已决定要他参加将要成立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并要求找到他后,立即请他前往重庆。”遗憾的是果基小叶丹没能等到这一天。后来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的果基小叶丹的弟弟果基尼迫,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拜会哥哥刘伯承,刘伯承也特别嘱咐秘书给他以特别的关照。

  1993年因得到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的特别批示,果基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和外孙伍龙分别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深造。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龚自德先生向记者介绍,小叶丹作为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一个彝族家支头人,能做到与红军结盟,并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帮助红军粉碎蒋介石企图使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的阴谋,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个功绩不能抹杀。而且,在几支黑彝家支的武装中,小叶丹领导的果基家支对国民党斗争是最多的。

  如今,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雕像已矗立在凉山州首府西昌市的街头,这个意义已经超出了红军长征的一段往事,成为这里民族平等和团结的象征。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610/12/P200610120924472588828215.jpg

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淡水湖,经过70年的岁月变迁水位已经下降了很多。刘伯承和小叶丹就是共同喝下彝海的水,以水代酒饮出这著名的历史瞬间——“彝海结盟”。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14:44
共产党哪来的钱? 还不是纳税人的? 从纳税人那里收起来,然后培养了大学生。如果要感恩的话,也应该感谢纳税人(人民),和共产党有什么关系?




"皆为利来" 也是人民培养的 “博士” 吧?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7 19:42
孩子啊, 这说明你一点也不了解历史, 就这一点你还敢假装是知青? 你丢人不丢人?
共产党一直没有培养我, 反而是这个共产党使我在才上中学就成为了小三届, 你知道这是什么结果吗? 全中国的学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全丧失了读书的权力! 就这一项共产党就是反人类罪, 知道吗? 就连共产党自己现在也承认文革是"浩劫", 你不懂这两个字的意思吧? 那是说这个罪是与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中所犯的罪有得一比. 因为那个历史也被称为"浩劫".
你说你也下过乡, 那你知道下乡是什么滋味吗? 我在兵团一呆就是九年, 这九年中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除去集中营式的管理与压制外, 就剩下总是饿的记忆, 而共产党要制造的就是一代文盲, 它也达到了目的, 这代人至今也没有几个出息的, 难道这就是共产党的"恩"吗?如果说共产党白"培养"我了, 还真对, 因为我今天已经不是文盲了.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20:35
孩子啊, 这说明你一点也不了解历史, 就这一点你还敢假装是知青? 你丢人不丢人?
共产党一直没有培养我, 反而是这个共产党使我在才上中学就成为了小三届, 你知道这是什么结果吗? 全中国的学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全丧失了读书的权力! 就这一项共产党就是反人类罪, 知道吗? 就连共产党自己现在也承认文革是"浩劫", 你不懂这两个字的意思吧? 那是说这个罪是与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中所犯的罪有得一比. 因为那个历史也被称为"浩劫".
你说你也下过乡, 那你知道下乡是什么滋味吗? 我在兵团一呆就是九年, 这九年中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除去集中营式的管理与压制外, 就剩下总是饿的记忆, 而共产党要制造的就是一代文盲, 它也达到了目的, 这代人至今也没有几个出息的, 难道这就是共产党的"恩"吗?如果说共产党白"培养"我了, 还真对, 因为我今天已经不是文盲了.



老弟啊,你还说你是博士,你的心胸怎么就针眼那么小? 文革只是中国历史的一瞬间,那段时间人们的个人自由是有所限制的。76年中共后来不是也拨乱反正了吗?77年改革招生制度你不是也上了大学了吗?你在中科院读研,是你自费的?那不是国家在培养你吗? 你到德国读博也许还是公派你出去的呢!你如果是你所说的文盲,你能出国吗?

国家培养了你,有了出国的资本,你出国了。然后你不认那个培养国你的共产党了,你可以不认帐了,你这叫什么美德?你口口声声说你的恩师如何如何教你做人,这就是你恩师教育你的结果吗?


作者: zhengqi1    时间: 2009-9-17 21:19
五十六根民族柱,共同擎起的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气势博大,蔚为壮观。
作者: zhengqi1    时间: 2009-9-17 21:42
一些人在国内受惠于恩师、受惠于国内虽然有些简陋但很激励人们上进并助人成才的教育制度,一出国即露出了极端自私和丑恶的习性,对这样的一些人,只有鄙视。

个别人还在洋洋得意的跑到国外“晒肚脐眼”, 偏执顽皮有余,真才实学不足,真是让人开眼,贻笑大方。
作者: 胡硕士    时间: 2009-9-17 22:45
一些人在国内受惠于恩师、受惠于国内虽然有些简陋但很激励人们上进并助人成才的教育制度,一出国即露出了极端自私和丑恶的习性,对这样的一些人,只有鄙视。

个别人还在洋洋得意的跑到国外“晒肚脐眼”, 偏执顽皮有余,真才实学不足,真是让人开眼,贻笑大方。


您在说谁呢?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7 22:57
一些人在国内受惠于恩师、受惠于国内虽然有些简陋但很激励人们上进并助人成才的教育制度,一出国即露出了极端自私和丑恶的习性,对这样的一些人,只有鄙视。

个别人还在洋洋得意的跑到国外“晒肚脐眼”, 偏执顽皮有余,真才实学不足,真是让人开眼,贻笑大方。



我确实很鄙视那些忘恩负义的小人!出国了就六亲不认,吃了点亏就记恨一辈子。这方面 “系统工程” 是个典型的例子!好歹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你 “系统工程” 不就在文革中当了几年知青嘛,当年当知青的人大有人在,是不是当过知青,吃了点苦,就要拿共产党算帐?毕竟国家还是让你上大学,读研,出国了。国家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出国读博就不得了?可以不认曾经培养过你的共产党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美德。你出国了就恩将仇报,这是你恩师教你的?老弟,我真的很鄙视你!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8 04:55
谬论, 倒底是谁在养活谁?
在加拿大如果你说某一政党培养了纳税人, 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动辄以国家、共产党、人民的名义窃国祸民,反而要让民众感恩,真正是岂有此理。难不成小偷把你的钱包取走,甚或强盗以你和你的家人的生命为胁霸占了家园,你还要谢谢他们吗?这也是为什么在地震后有无耻者竟然说出“做鬼也幸福“的“千古佳句”的原因吧?
你大可以”幸福“地去感恩,但我不会,这不是心胸小,而是我明白国家与民族并不是永恒的,那是一直在变化着的,而个人更是渺小的,个人人生之最重要的几年让共产党给误了这只是个案,但整个民族的一代人都让它给误了,由此致使这个民族”礼崩乐坏“,成为在世界上有”名气“的民族,这是不可原谅的,这是反人类之大罪。
在加拿大自由党只是有一点儿腐败之丑闻,那要是在共产党的中国可能反而会被美化为“统一”的政绩,但加拿大人不会原谅哪怕就是一点点儿的贪腐!这是自由党为什么下台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自由党还不能翻身的原因!
请你不要在这里谈什么“恩师“不“恩师“的,你不配!那是一个大人大量的宽厚学者,他一生最悔的就是想报国报民而无路,其晚年最自嘲的就是“此生最出色最丰产的成果为检讨书“。一个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回国几十年竟无建树,这不是悲剧吗?
重申一下,国家没有培养我,那个“国家”只是一小撮窃贼所窃取的宝物之一!我的资本也不是”国家“给的,是我的几个恩师私授的!我出国更不是”国家“给我的,是恩师的推荐与我个人的努力!
另:你的这几句话与我在国内例行的政治学习会上常听到的根本就没什么区别,请问你是专干此行的吧?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8 05:07
我才是真的很鄙视你!
什么叫“不就在文革中当了几年知青嘛”,你以为知青是“自愿”当的?没有共产党会有知青吗?就此一点你以为知青会对共产党感恩?
什么叫“好歹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你以为知青一代真的是分不清“好歹”?你不会否认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吧?可整个一代人除去会种地外别的什么都不会,这也是“滴水之恩”?这种恩还是留给你吧,祝你家多出点知青,这样你就心满意足了吧?
什么是中国人的美德?你搞不清楚吧?是不是就这我也得给你上上课?
你不装知青了?就你说的关于知青的几句话,就知道你根本就不了解知青,还要猪鼻子插大葱。
知道你是专门搞网上舆论导向的,“鄙视你”也不对,因为这是你的求生本领,对此种本领本人虽不赞成,但总比让你上街去当街溜儿好得多,因此也就理解了。
作者: 从来没有救世主    时间: 2009-9-18 07:06
标题: 看看那些统一的签名,就知道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另:你的这几句话与我在国内例行的政治学习会上常听到的根本就没什么区别,请问你是专干此行的吧?
作者: velocity    时间: 2009-9-18 07:38
.....那是一个大人大量的宽厚学者,他一生最悔的就是想报国报民而无路,其晚年最自嘲的就是“此生最出色最丰产的成果为检讨书“。一个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回国几十年竟无建树,这不是悲剧吗?

俺有一个远亲和这个案例差不多!解放前,他是铁路系统的总工程师,是搞技术的和政治一点也不搭界的;解放后,被查出有历史遗留问题而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只发给基本工资而根本不予使用。他利用业余时间搞的技术改造和革新等建议也是石沉大海。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负笈国外多年,努力学习,一心想报效灾难深重的祖国,最后却被曲解和打倒!临走时,老泪纵横、悲痛异常!

悲剧啊!
作者: 从来没有救世主    时间: 2009-9-18 07:57
标题: 如果马老不出走,也就没有四幕芭蕾舞剧《晚霞》。
俺有一个远亲和这个案例差不多!解放前,他是铁路系统的总工程师,是搞技术的和政治一点也不搭界的;解放后,被查出有历史遗留问题而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只发给基本工资而根本不予使用。他利用业余时间搞的技术改造和革新等建议也是石沉大海。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负笈国外多年,努力学习,一心想报效灾难深重的祖国,最后却被曲解和打倒!临走时,老泪纵横、悲痛异常!

悲剧啊!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周恩来曾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在中央音乐学院期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叛国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0:22
谬论, 倒底是谁在养活谁?
在加拿大如果你说某一政党培养了纳税人, 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动辄以国家、共产党、人民的名义窃国祸民,反而要让民众感恩,真正是岂有此理。难不成小偷把你的钱包取走,甚或强盗以你和你的家人的生命为胁霸占了家园,你还要谢谢他们吗?这也是为什么在地震后有无耻者竟然说出“做鬼也幸福“的“千古佳句”的原因吧?
你大可以”幸福“地去感恩,但我不会,这不是心胸小,而是我明白国家与民族并不是永恒的,那是一直在变化着的,而个人更是渺小的,个人人生之最重要的几年让共产党给误了这只是个案,但整个民族的一代人都让它给误了,由此致使这个民族”礼崩乐坏“,成为在世界上有”名气“的民族,这是不可原谅的,这是反人类之大罪。
在加拿大自由党只是有一点儿腐败之丑闻,那要是在共产党的中国可能反而会被美化为“统一”的政绩,但加拿大人不会原谅哪怕就是一点点儿的贪腐!这是自由党为什么下台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自由党还不能翻身的原因!
请你不要在这里谈什么“恩师“不“恩师“的,你不配!那是一个大人大量的宽厚学者,他一生最悔的就是想报国报民而无路,其晚年最自嘲的就是“此生最出色最丰产的成果为检讨书“。一个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回国几十年竟无建树,这不是悲剧吗?
重申一下,国家没有培养我,那个“国家”只是一小撮窃贼所窃取的宝物之一!我的资本也不是”国家“给的,是我的几个恩师私授的!我出国更不是”国家“给我的,是恩师的推荐与我个人的努力!
另:你的这几句话与我在国内例行的政治学习会上常听到的根本就没什么区别,请问你是专干此行的吧?



别发火,老弟,看你说话的口气好像共产党坑了你似的。人民纳的税共产党不管理怎么会让你读小学,让人教你识字,教你数数?共产党不管理,会让你读大学读研,让你出国?你说你出国是你“恩师的推荐与我个人的努力”,好,你的恩师是不是国家养起在?你个人的努力没有国家的配合你算不了哪根葱!口口声声“我个人的努力”,让你生活在真空里,没有人帮助你,你个人的努力有什么结果?看得出来,你不过是个极端自私而心胸狭窄的家伙!象你这样的人还想夺共产党的权,可以想象,如果你们真的掌权了,结果会比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更腐败!我看你还是继续待在国外个人奋斗吧!中国不需要你这样的留学生!

你的恩师是谁?能让我见识见识吗?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0:32
我才是真的很鄙视你!
什么叫“不就在文革中当了几年知青嘛”,你以为知青是“自愿”当的?没有共产党会有知青吗?就此一点你以为知青会对共产党感恩?
什么叫“好歹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你以为知青一代真的是分不清“好歹”?你不会否认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吧?可整个一代人除去会种地外别的什么都不会,这也是“滴水之恩”?这种恩还是留给你吧,祝你家多出点知青,这样你就心满意足了吧?
什么是中国人的美德?你搞不清楚吧?是不是就这我也得给你上上课?
你不装知青了?就你说的关于知青的几句话,就知道你根本就不了解知青,还要猪鼻子插大葱。
知道你是专门搞网上舆论导向的,“鄙视你”也不对,因为这是你的求生本领,对此种本领本人虽不赞成,但总比让你上街去当街溜儿好得多,因此也就理解了。



什么是 “除去会种地外别的什么都不会”? 你不是考上大学了吗?
让你种地你就认为亏待你了?想想看,中国过去有那么多的人在种地养活你!你就瞧不起种地的人啦?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别忘了,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大多数人在种地!让你种了几年地你就觉得受委屈了?我鄙视象你 “系统工程” 这样的人,有了知识就狗眼看人,忘恩负义!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1:04
标题: 重温董必武关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讲话
http://uighurbiz.net/bbs/redirec ... 2&goto=lastpost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疆

董必武

(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
主席、各位代表:

    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会,是要讨论关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问题。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新疆省四百多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百分之七十四以上,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成立自治区是符合国家的民族政策的。现在,经过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讨论和通过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即将成立,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向大会和即将成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致以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它光荣地担负起团结新疆各民族人民为社会

    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而奋斗的伟大历史任务。我们深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一定能够鼓舞新疆维吾尔族和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精神,热情地参加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 这是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前往新疆祝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在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新疆维吾尔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祖国勤劳、勇敢的民族,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很早以前,新疆各民族人民就开发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使新疆成为祖国富饶的地区之一,对伟大祖国的缔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解放前新疆各民族曾长期遭受汉族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民族压迫制度对新疆各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害。为了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新疆各民族人民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特别是伊犁、阿山、塔城三区的革命,给了国民党在新疆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并在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下,促使新疆各民族人民获得了和平解放。从此,新疆各民族人民便同全国人民一起,永远摆脱了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取得了广阔的发展前途。

    几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工作,开展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发展了农业、畜牧业、工业、交通运输和商业,在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的工作也都有了进展,人民生活已逐步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并先后建立了新疆境内各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增强了民族团结,培养了大批的民族干部,大大地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所有这些都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今后在自治区内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疆各民族人民获得解放的道路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建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制定的民族政策是无往而不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即以实现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从各方面帮助少数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为了新疆各民族人民的解放事业,曾经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是同新疆各民族人民中为革命事业而牺牲了的先烈们的鲜血流在一起的。解放后,新疆各民族人民在各项工作中的成绩,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伟大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依靠各民族人民和各民族干部亲密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全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使我们能够以彻底的民主主义和民族平等精神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各民族的真正团结和合作。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把民族的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已载入我国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证了我国各少数民族在聚居的地方都能行使自治权,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我们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个政策,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必须尊重各民族应该享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而且只有这个政策,才能消除历史上残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的隔阂和歧视,才能不断地增进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和团结。毫无疑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又一重大胜利,是祖国各民族更加团结的又一标志。

    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即将成立了。自治区成立之后,新疆各民族人民的任务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就是动员新疆各民族人民,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计划中规定的新疆地区的建设任务,发展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大量培养各项建设工作的干部,坚持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国防,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自治区成立之后,新疆各民族干部,必须积极工作,努力学习,戒骄戒躁,虚心谨慎,进一步地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祖国的利益,为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建设献出自己一切力量。

    新疆各民族在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工作中,还须继续欢迎祖国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支援和汉族干部的帮助,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自治区更快地建设好,离开这样的帮助是不对的,也是不行的。而各民族间的互相帮助,特别是汉族对其他民族的帮助,也都应该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不行的。驻新疆部队和汉族干部必须以忘我的态度全心全意地为新疆各民族人民服务,为了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巩固国防,应该努力工作,安心工作,并且做出更大更多的成绩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之后,不仅要继续并且还要加强自治区内各民族间的互助合作。占人口多数的维吾尔族特别要积极地来帮助其他民族的自治州、自治县和其他民族人民建设他们自己的自治地方和他们的幸福生活,使得各民族人民更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来建设自治区。

    十分认真地在干部中和人民群众中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防止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不仅过去是并且今后仍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党和人民政府的重大任务。

    必须指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革命分子,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的民族团结、对各民族人民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极端仇恨的。敌人特别懂得民族团结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他们必将利用各种办法来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民族间的团结。新疆是多民族的地区,处在祖国的边境,现在又将建立自治区,那末帝国主义和一切反革命分子必然会寻找我们的各种空隙来进行破坏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提高革命警惕性,巩固我们的民族团结,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

    各位代表:你们都是各民族人民的代表,对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自治区的建设,你们都有着重大的责任。我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亲密地团结起来,为着我们共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着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为着伟大的祖国努力奋斗,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你们的任务。

    根据《董必武选集》刊印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1:15
知道你是专门搞网上舆论导向的,“鄙视你”也不对,因为这是你的求生本领,对此种本领本人虽不赞成,但总比让你上街去当街溜儿好得多,因此也就理解了。



“系统工程” 博士, 你浅薄的知识和如白痴的判断能力令本人感到惊讶! 本人现在加拿大一家大公司就职,自食其力。谁在“专门搞网上舆论导向”?莫非你现在在当街溜儿吧?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3:20
标题: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 ... ontent_13506752.htm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

    而在这个时候,一代英主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众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帐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 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他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一切不仅被载入史册,也深深铭刻在汉藏人民心中。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5:04
天山青松根连根 各族军民心连心
——驻新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与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纪实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从和平解放新疆到戍守万里边疆,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推动经济腾飞,60年来,驻守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始终与新疆各族群众心心相印,风雨同行。

    “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军民心连心!”这首从天山南北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是新疆军政军民关系的生动写照,是边关各族军民共同表达的永恒心声……
http://img.21gwy.com/images/img1/200907/20090730015211935.jpg

    7月10日,乌鲁木齐天山社区居民为在人民南路执勤的武警官兵送上自家做的小米粥。连日来,新疆乌鲁木齐各族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慰问执勤的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感谢他们为维护社会稳定付出的辛勤劳动。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浩瀚无垠的戈壁,挥洒下共谋幸福的汗水

    一支部队与一个维吾尔族村庄连续帮扶40年的故事,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南疆广为传诵。

    新疆军区某炮兵团自组建那天起,就与疏勒县巴仁乡十六村结成了帮扶对子。40年来,党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与少数民族乡亲“串亲戚”的习惯始终没变。

    抓教育、帮思想,抓科技、帮致富……持续不断的接力帮建,使这个原本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教育薄弱、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跨入全国“文明示范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奔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行列。

    传诵在古城疏勒的双拥佳话,仅是驻疆部队长期以来支援地方,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稳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新疆这片约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47个民族。

    历史一再证明,无论是边疆的稳定还是发展,都离不开亲如一家的民族和睦和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

    戍守边疆建设边疆,来自人民服务人民。

    1949年10月,伴随着第一兵团7万大军挥师入疆的步伐,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西北亘古荒原的宁静。

    八一钢铁厂、八一毛纺厂、八一糖厂、八一面粉厂……进疆部队靠节约一粒米、一两油、一尺布创办的19个大型现代化工矿企业、76个小型工厂,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石。

    戍边官兵用血汗建成的这些厂矿企业,1953年被毫无保留地移交给了地方政府。如今,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的八一钢铁厂,已跨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列。

    “屯垦废,则边疆乱;屯垦兴,则边疆宁。”1954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17.5万名官兵就地转业,仗剑扶犁,开始了又一次更为恢弘的远征——

    作为一支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的特殊部队,屯垦人环列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周,不占用当地群众固有的土地,向着万古荒原进军,一条绵延千里的农垦团场带随之兴起……

    钻塔林立的油田,阡陌纵横的棉田,穿越冰峰的公路,茂密绵延的林场……新疆大地造福各族人民的每一项重点工程,都浸透着驻疆部队官兵的血汗。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持续投入大量兵力参与建设了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天山公路、中巴友谊公路和新藏线等交通大动脉,彻底打破了自古以来制约新疆发展的瓶颈,一个向西开放的宏伟蓝图在西北边陲徐徐展开。

    进入90年代,新疆实施“一黑(石油)一白(棉花)”经济发展战略,驻疆部队先后投入32万人次,机械车辆18万台次,援建工程80多项。从准东油田、塔北油田、吐哈油田的勘探开发,到南北疆植棉带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无不跃动着驻疆官兵突击攻坚的身影。

    新世纪新阶段,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一项项现代化重点工程在天山南北陆续上马。南北疆通信光缆、独山子乙烯、西气东输管道、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防风固沙等急难险重工程,驻疆部队都主动请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专啃最难啃的骨头。

    4700余公里的南北疆通信光缆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工程。工程施工要翻越150余座大山,穿过360余条河流,80%的光缆管道沿途布满了岩石、林带和沼泽。

    新疆军区先后调集5万余名官兵,上高原、踏戈壁,战风沙、斗酷暑,逢山凿洞、遇水架桥,仅用计划工期三分之一的时间就高标准完工,为边疆各族人民架起了一座通向外部世界的“信息金桥”。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驻疆部队在全疆各地先后建立了180多个扶贫共建村,与18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结成扶贫帮困对子,为特困群体捐款2.5亿元,帮助天山南北10多万农牧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从“帐篷小学”“马背学校”到“希望小学”再到“一帮一”捐资助学,数以万计的驻疆官兵不间断地投身边疆教育事业,在传播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火种。

    村美民富展新姿,边疆处处赛江南。

    目睹桩桩人间奇迹诞生的各族人民,从心底唱出了最美的歌声:“茫茫塔克拉玛干大漠当纸,滔滔喀喇喀什河做墨,写不完对你的恩情,唱不完对你的赞美,解放军亚克西……”

    这歌声,满载着对幸福的憧憬;这歌声,表达着对子弟兵的敬意——仅修筑562公里的天山公路,就有151名官兵献出了生命,平均每前进4公里就要倒下一名战士。当地各族群众在公路通车之后,特地在乔尔玛大草原上,竖起了一座高20米的纪念碑。

    巍巍丰碑无语,字字铭刻深情!
http://img.21gwy.com/images/img1/200907/20090730015211887.jpg

    7月9日,武警新疆总队第一支队卫生队军医冯领霖为乌鲁木齐市民义诊。当日,武警新疆总队组织卫生队在乌鲁木齐街头设立便民医疗点,为市民免费义诊送药。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绵延纵横的群山,见证着共戍边关的忠诚

    富民必先固防,固防才能富民。

    从阿尔泰山到苍茫天山,从帕米尔高原到喀喇昆仑山,绵延5600多公里、与8个国家接壤的曲折边境线构成了新疆辖区内的祖国西北边防。

    “兴边富民行动”“金边工程”“民兵赴边联训”“军警兵民联防”……60年来,无论周边形势如何变幻,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驻疆部队官兵与新疆各族群众始终团结一心、携手并肩,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坚持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使祖国西部边防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如果把戍边将士比作边关的钢铁长城,那么边疆各族群众则是这巍巍长城的坚实基座。

    1969年6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女民兵孙龙珍在一次卫国戍边任务中光荣牺牲,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40个春秋过去,一茬茬女民兵继承孙龙珍精神,续写着卫国戍边的新篇章。

    40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女民兵参加过“孙龙珍女子民兵班”,多次配合边防官兵完成巡逻执勤任务,抓获内潜外逃不法分子40多人,拦截临界人员1000多人、牲畜1万余头;为前来边境参观的游客和沿边群众宣传国防知识上千场,接受教育者达50余万人次。

    哈萨克族姑娘加娜和江力汗上中学时,就被“孙龙珍精神”所感动。2006年大学毕业,听说“孙龙珍女子民兵班”招收“新兵”的消息,两人相约跑去报了名,成为民兵班组建以来的第一批哈萨克族女民兵……

    在南疆,一个柯尔克孜族老大妈大半生默默护边、绝不让界碑移动一寸的感人故事,直到今天仍在真实上演。

    “祖国西陲第一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全州边境线长达1190多公里,是新疆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使这里处在新疆反对民族分裂斗争和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沿。

    1964年,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新婚不久就跟着丈夫来到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玛山口守边。他们的任务是,一边放牧一边协助边防军人巡逻——防止人畜越界,为部队提供后勤支援。

    就是在这个“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雪山上,布茹玛汗义务守边45年。有人算了一笔账:她一天在山口走一趟,至少要走20公里,40多年来,她至少走了30多万公里。

    “爱边先爱子弟兵。”45年巡边路,布茹玛汗结识了数不清的“兵弟弟”“兵儿子”。子弟兵来了,她让出自己的毡房,拿出最好的被褥,而自己和家人却睡冰冷的地铺;她成年累月舍不得宰只羊吃,但发现巡逻官兵脚冻伤了,会毫不犹豫地宰羊,用热羊皮为战士焐脚……

    边防官兵称布茹玛汗家的毡房是感受母爱的“兵站”,她爱官兵胜过爱自己的亲生儿女。

    布茹玛汗说:“为国家守好门,是我们柯尔克孜人的责任。我的3个孩子都是在边境线上生的,将来就是我死了,儿子们还要守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活着的界碑。在克州千里边境线,像布茹玛汗大娘这样义务守边的柯尔克孜牧民,比比皆是。他们住地窝、顶风寒,忍受寂寞,与边防官兵一起用热血和青春铸起道道雄关。

    在北疆阿勒泰,在风雪帕米尔,在喀喇昆仑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宁,把自己的家作为边防官兵的家,把边防官兵当作自己的“巴郎”(孩子),军民一心共同守护着美丽新疆的和平与安宁。

    将士守边关,人民是靠山。

    近年来,“三股势力”日益成为破坏新疆各族群众和谐生活的现实威胁,边疆军民强边固防、维护稳定的责任更重了,团结一致、亲密协作的心贴得更紧了。

    每当严冬来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边境团场,都要组织8000多名团场民兵奔赴边境一线,与边防官兵一道巡逻执勤,万里雪域边关呈现出携手练兵的火热景象。

    在“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的南疆地区,30万少数民族民兵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间断治安巡防,成为维护南疆社会稳定的“全天候哨兵”。喀什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健深有感触地说:“各族群众是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铜墙铁壁。”

    据新疆军区领导介绍,目前在西北边境,军队、武警、生产建设兵团、各族民兵四位一体的军民联防体系,已经牢固建立。

    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新疆部队积极推进科技控边建设,建立起集计算机网络、数字监控、边防执勤GPS定位、防越界报警于一体的边防执勤网络化系统,边防管控能力全面提升;还组建起“座座毡房是哨所,人人都是信息员”的军民联防网络,提高了军地联训联管能力,有力震慑了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
http://img.21gwy.com/images/img1/200907/20090730015211253.jpg

    7月13日,乌鲁木齐人民路融都酒店拥军点职工为执勤官兵送上西瓜。连日来,新疆乌鲁木齐各界继续慰问执勤的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为他们送去水果、方便面、饮用水等慰问品。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生机盎然的绿洲,流淌着共建和谐的深情

    从解放军在地震废墟中救起的幸存女孩,到实现军旅梦的大学生士兵;从来自偏远乡村的感恩少女,到真诚服务各族群众的白衣天使;从不懂一句汉语的维吾尔族农家女儿,到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巾帼英雄”——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维吾尔族女士官努尔比亚·依明的成长经历,见证着边疆军民生死相依、血浓于水的深情。

    199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努尔比亚的家乡变成一片废墟。是解放军官兵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把一个个被埋的乡亲救了出来。

    父亲含着泪说:“我们一家的命是解放军给的,一定要记住这份情!”

    “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的绿色梦想,从此播种在了这位南疆少女的心房。

    2003年秋天,努尔比亚应征入伍。短短几年里,她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卫生员到优秀班长,从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到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的人生跨越。

    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诉说党的恩情,用家园的巨变赞扬改革开放,用感人的故事歌颂民族团结,先后向各族群众宣讲100多次,听众累计达5万多人。

    新疆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地震、洪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当发生灾情险情,每当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人民子弟兵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1996年3月,伽师县发生6级地震,民房、校舍等瞬间倒塌。武警新疆总队立即派出抗震救灾突击队,官兵们忍着寒冷、饥饿昼夜抢险。

    排长张敏接连背出3名受伤的维吾尔族老人,当他再次冲进危房救人时,被余震中倒塌的屋墙砸伤;战士王勤荣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立即脱下棉衣把孩子裹起……

    2005年5月,阿克苏、和田等地发生30年不遇的雪灾。远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地区成了“雪海孤岛”,近300名柯尔克孜族牧民被大雪围困。

    和田军分区派出官兵开着8台救灾卡车,艰难跋涉27个小时,一点点地把救灾物资拖到了76户被大雪围困5天5夜的牧民家里。看到子弟兵扛着救命粮走进院子,两昼夜粒米未进的可可尔村村委会主任买提牙生·热加甫感动得嚎啕大哭……

    巴楚地震、伽师地震、阿勒泰雪灾……据不完全统计,仅1994年以来,驻疆官兵就参加抢险救灾300余次,救出遇险群众38万多人,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向灾区捐款500多万元,捐衣物5万多件。

    人民利益千钧重,危难之时显身手。

    2009年7月5日晚,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新疆军区总医院、474医院、23医院3所驻军医院紧急派出医疗分队,赶赴事发现场营救受伤群众,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短短一周内,3所军队医院共接诊伤员221名,其中危重病人62名,并实施手术239例。许多医生几天几夜没合眼,有的刚走下手术台就累倒在地……

    当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冲锋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从来都少不了可敬可爱的人民军医。

    3000多名各族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葬;3个村庄按照维吾尔族悼念亲人的习惯——男人40天不刮胡子、女人40天不梳头,对他的病逝表示哀伤——

    张毓华,一个普通军医的名字,在当地群众眼里,却像昆仑山一样高大巍峨。作为解放军第12医院的一名医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各族群众饱受缺医少药之苦的张毓华,决心一辈子留在帕米尔高原。

    为方便群众就诊,张毓华摸索出能使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的中医疗法,还用中西医结合攻克了治疗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难关。

    治好了80多位塔吉克老人的哮喘病和神经衰弱症,解除了疏勒县700多名维吾尔族乡亲肠道传染病之苦……英年早逝的张毓华背着药箱的背影早已深烙在各族群众的心中。

    有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就有多少肝胆相照的赞歌。在一次次携手共渡难关中,边疆各族军民结下了生死之情、赤诚之谊。

    战士王军虎施工中身受重伤,驻地40多位群众催马赶来,在急救室旁排起献血长队。60多岁的阿依孜木汗老阿妈挤到队伍前面,流着泪向护士请求:“姑娘,我是个没儿没女的人,解放军像亲儿子一样一直照顾我,说什么也得抽我的血呀!”

    少数民族亲人的血液,让汉族战士重获新生。

    血浓于水,情动于中。从天山到昆仑山,从北疆到南疆,各族人民拥军爱国的滚滚暖流,让远离故乡的戍边军人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

    在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的乌鲁木齐市,面对就业岗位少、复转军人安置量大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安置政策落到实处,不但安置率达到100%,而且定岗定职,使每一个脱下军装的军人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归宿。

    地处南疆边陲的克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收入自给率不到10%。但就是这样一个靠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州,却让戍边官兵吃了定心丸。1996年以来,全州坚持做到了5个100%:征兵任务完成100%,义务兵奖励率100%,义务兵优待面100%,退伍兵安置率100%,优抚对象定补面100%。

    多年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供电、供水、供热等部门,坚持优先为部队服务;教育部门规定优先照顾军人子女上学、入托;劳动、人事部门把解决部队随军家属就业纳入指令性计划,做到有一个安排一个……

    今天,无论在地方还是军营,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解放军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离不开解放军”的思想,已在边疆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历史已经证明,在新疆这块希望的热土上,各族军民亲密团结是边疆走向稳定、和谐、繁荣的主要保障;历史也将继续证明,人民子弟兵与各族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定会谱写出军政军民团结新的乐章!

http://www.21gwy.cn/dzldr/2481/a/8803/788803.html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17:09
标题: 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
“民族大家庭 和谐一家亲”
--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

http://www.gov.cn/jrzg/images/images/001aa04b3d040be0aec701.jpg
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与部分子女合影(2009年4月24日摄)。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 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和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年逾70的阿尼帕老人和她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 6个民族180多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  新华社记者 徐军峰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3日电(记者 徐军峰)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

    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和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年逾70的阿尼帕老人和她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6个民族180多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记者第一次跨进青河县城这个全疆闻名的民族团结大院时,正赶上阿尼帕的孩子们从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四面八方赶来为阿尼帕妈妈过母亲节,同时送他们的母亲参加自治区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颁奖仪式。

    记者与阿尼帕的孩子们一起排队接受老人家的祝福,老人向晚辈行“吻手礼”。她低头亲吻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

    记者发现,阿尼帕妈妈有着一双慈祥善良的眼睛。

    看着满院子子女们争相给母亲敬献礼品的场面,听着孙子辈的各族儿童用他们稚嫩的歌喉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欢歌、笑语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荡漾,激动、快乐的泪水在阿尼帕的脸上流淌。

    孩子们又唱起了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民歌《母亲》:“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忘不了呀我的母亲,有母亲的人永远不会老,母亲啊母亲,我们想念您……”

    阿尼帕老人在歌声中,给记者讲述了她和她收养的10个孤儿的往事:

    我叫阿尼帕·阿力玛洪,阿力玛洪是我爸爸的名字,我们维吾尔族的习惯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爸爸的名字放在后面。

    我爸爸是喀什人,1956年举家迁到新疆阿尔泰地区青河县。

    不久,父母相继病逝。六兄妹中年龄最大、只有20岁的我承担起生活的重担。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很快乐的日子。

    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维吾尔族、妻子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维吾尔族)、17岁的库尔班(哈萨克族)和14岁的托乎提(父亲维吾尔族,母亲哈萨克族)。

    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1977年,继托乎提三兄弟后我又收养了回族姑娘王淑珍。11岁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汉族继父金学军家。不久,母亲撒手人寰,继父又体弱多病,兄妹几个便开始流浪街头。

    在王淑珍被收养的几个月后,她的继父金学军一病不起。看到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我的心都快碎了,便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姐妹王淑英、王淑花带回了自己的家。

    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我又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这样,加上自己生养的9个儿女,我就有了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记者在阿尼帕的家里见到了托乎提和王淑珍。如今已是子孙满堂、年过半百的托乎提,提起近40年前的事仍然十分感动。他说:“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当时阿尼帕一家7口人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而我们三个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一下又要添三张嘴,困难可想而知。她对我们一家人的恩情,你们写在纸上,而我一生都会记在心上。阿尼帕虽然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已经开餐厅的王淑珍,仍然认为32年前的那盘拌面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香、最美的一顿饭。她告诉记者,为了治好她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妈妈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她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终于长出了浓密的黑发,恢复了她那张清秀的脸。

    “阿尼帕妈妈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这个没人疼的孩子,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乌黑长发。她说,是阿尼帕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头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

    “团圆锅”:留给孩子们的温暖记忆

    这一大家子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20多口人一日三餐问题。

    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维吾尔族日常食用的一种烤饼),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两口子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了,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

    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曾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

    这可是个苦差事,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在雪山融水里,双手不停地撕扯着羊肚羊肠上的粪便、杂物,把羊肠一根根地捋顺,又一根根地盘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阿尼帕收养的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我们这个家虽然穷,但很温暖,我们家的笑声总比别人家的多……

    男孩子们帮助爸爸打土块、放羊。女孩子们帮助妈妈洗衣服、洗羊头。每个人都为这个家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妈妈把家里养的那头奶牛的奶,拿去卖。鲜奶、酸奶,一两毛钱一大碗。如果卖不出去,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了。妈妈会把剩下的奶做成酥油,大家围在妈妈的身边,她会让大家舔她手上粘的酥油,味道美极了。一群孩子排着队,妈妈只好把待客和拿去卖的酥油一小勺、一小勺地喂进孩子们的小嘴里。

    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终会好起来的。

    尽管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她的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青河县各族群众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金雪莲是阿尼帕老人收养的孤儿中最小的一个,小时候长得像“洋娃娃”,哥哥姐姐们都特别疼爱她,妈妈爸爸更是对她关爱有加。

    “粮食不够吃,吃饭时,妈妈总是让我先吃。”金雪莲说起阿尼帕妈妈对她的好,声音就哽噎得说不下去,大滴大滴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

    她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来,阿尼帕一家所做的各种感人的事,一直在当地各族人民中广为传诵。

    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沙布尔·艾提江说,2008年,阿尼帕老人的丈夫阿比包被评为自治区第五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但是没等到领奖,阿比包老人就去世了。我代表组织把奖状和一万元奖金转交给阿尼帕。阿尼帕说,我生活虽然不宽裕,但失学的儿童更需要钱,把这一万元捐给他们吧。

    阿尼帕的小妹妹哈丽卡姆深有感触地说:“父母去世早,我们6个姐妹全住在姐姐家,当时姐姐才20岁,姐姐和姐夫实际上承担了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全部抚养成人。”

    在青河林场工作的张爱国不会忘记,他出生时,妈妈没有奶水,是好心的阿尼帕妈妈把自己家的牛奶送给他家。张爱国深情地说,没有阿尼帕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老师,她说:“我就是喝姨妈的奶长大的。”

    “文革”后,老干部阿克木克沙在等待平反的日子,心情十分烦躁,阿尼帕和丈夫总是好心地安慰他,给他宽心,帮助他找有关部门去落实政策。阿克木克沙在阿尼帕家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落实了政策,才高高兴兴地回老家。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他的手有严重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差。从1984年以来,他家里的面粉常年都由阿尼帕妈妈一家来供应。

    从河南来青河县打工的7位农民工忘不了阿尼帕一家。因包工头不给工钱,眼看严冬来临,好心的阿尼帕便把他们7人安排住在自己家中。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多次找包工头协商,在寒风中的一个月里,老人拖着病腿,来回奔跑,终于为这些农民工讨回了工钱,这些农民工感动得哭了。回到家乡的农民工们,时常打来电话问候阿尼帕。

    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来自石河子市,她爱上了小伙子巴哈提。小伙子只说自己住在阿尔泰,也没有说具体的地方。古丽来到阿尔泰才知道,叫“巴哈提”的人太多了,她最后找到了青河县,心想如果再找不到心上人就不活了。阿尼帕一把抱住想寻死的姑娘,劝说道:“好姑娘,千万别干傻事。” 阿尼帕一边把古丽安排在自家亲戚开的餐馆里打工,一边与古丽远在石河子的家人联系。现在,回到石河子的古丽生活得很开心,已和当地的哈萨克小伙子组建了家庭。她感激地说:“如果不是阿尼帕妈妈,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龄孕妇江阿古丽怀孕时,阿尼帕让她住在自己家里,还给江阿古丽筹集了1000元钱。临盆时,江阿古丽大出血,手术需要输血。阿尼帕一声令下,家中十几个儿女马上赶到医院献血。出院后,阿尼帕又把江阿古丽接到家里照顾了一个月。

    在阿尼帕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一些在牧区的哈萨克牧民,有事都愿意到她家住。他们交流信息,商量生产和牲畜转场事宜,阿尼帕总是热情相帮,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免费提供吃住。大家都说,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们在县城的“办事处”。

    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

    阿尼帕的事迹感动了她的子女,也感动了青河县6万多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16个民族的干部群众。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有的放牧,虽然都不在老人身边,但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赶回来陪老人住几天,唠唠家常。

    现在,阿尼帕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是再难,也会搭把手,这样的习惯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

    家里只要有事,不管大小,哪怕扔下生意,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阿尼帕的汉族邻居田玉英说:“阿尼帕现在是全县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孙子都特别孝顺。去年,阿尼帕的老伴去世,她的孩子们都回来了,180多人。特别是她收养的孩子,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下了车,就嚎啕大哭向家奔去……”

    阿尼帕老人的亲生小女儿结婚时,10个养子女为小妹妹凑钱买了全套的黄金首饰,还置办了一大车的嫁妆。

    阿尼帕的亲生儿子阿奔是乡武装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倒塌的墙砸死,留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在石河子上大学,女儿在阿尔泰卫生学校上学,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生意刚有点起色的王作林,搂着两个失声痛哭的孩子说:“有你们四爸在,你们就放心吧。”从此,王作林每月按时给两个孩子寄去生活费,并把每年的学费早早交给孩子们,还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阿尼帕大女儿卡丽曼正在资助一个牧区的女学生,而她与丈夫的收入每月加起来刚过2000元。

    阿尼帕的侄女热孜万古丽,除了长期赡养身有残疾的叔叔外,还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姨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从而得到快乐。”

    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她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阿尼帕看着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儿们,总是在流泪,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牧民们还赶着牛羊来县城捐款,在这个贫困县,各族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就达130多万元。

    在阿尼帕老人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一直用幸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照片的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话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中共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说:“民族大家庭,和睦一家亲。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阿尼帕老人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永不分离的传统美德。”

短评:阿尼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3日电(记者徐军峰)有一种感动,叫人潸然泪下;有一种胸怀,让人肃然起敬。

    本社今天播发长篇通讯“‘民族大家庭 和谐一家亲’--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39年抚养4个民族10名孤儿的事迹,已传遍天山南北,响彻中华大地。

    她以人性中最为博大的母亲胸怀,演绎了一段超越民族界限的人间真情;她以人性中最为美丽的母性光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之歌。

    纵观我国历史,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在阿尼帕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阿尼帕与她的一家人,是“祖国大家庭、和谐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情结。她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只有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从阿尼帕一家的“团结、和睦、幸福、快乐”中,证明了“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的深刻道理。各民族兄弟姐妹只有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民族地区才能繁荣发展,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

http://www1.[url]www.gov.cn/jrzg/2009-08/03/content_1382268.htm[/url]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22:11
标题: 维吾尔族战士玉山江·托呼提:忠诚谱写民族团结
用忠诚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记武警新疆森林总队维吾尔族战士玉山江·托呼提

    玉山江·托呼提,武警新疆森林总队乌鲁木齐市大队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战士。在乌鲁木齐“7·5”事件维稳行动中,他用忠诚谱写了一曲维护民族团结的奉献之歌。

    维稳处突一线冲锋在前

    7月6日1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奉命在乌鲁木齐市跃进街一带执行维稳任务。执行任务区域夜间能见度差,地形复杂,随时都有遭受暴徒袭击的危险。

    1时45分,在一条阴暗的巷子转弯处,一幢破旧的二层小楼上灯光若隐若现,楼上隐约有人说话的声音,情况十分可疑。玉山江·托呼提立即向中队长请战,请求上楼侦察。在得到同意后,他转身悄悄猫腰走上楼梯。在密切观察和细听屋内对话后,他敏锐地判断屋内藏匿的是一群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他迅速地给战友们打出突入的手势,随即一脚踹开大门。屋内顿时一片慌乱,穷凶极恶的暴徒立即向他扑来。冲在前面的一名暴徒手握棍棒向他袭来。他快步上前,一脚将不法分子踹倒在地,棍棒摔出一米多远。随后赶来的战友们一拥而上,一举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一次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任务时,玉山江·托呼提发现一名维吾尔族男子低头小声地自语着。走近些后,他听到这名男子在用维吾尔语说:“我不是犯罪分子。”他感到这名男子肯定有隐情,于是就用维吾尔语做这名男子的工作,向他讲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维汉团结一家亲”的道理。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名男子终于道出了实情。

    原来,这名来自南疆地区的男子受暴徒煽动来乌鲁木齐参加打砸抢烧犯罪活动。在幡然醒悟后,他向玉山江·托呼提透露,附近的一所民房藏匿着一同前来的两名暴徒。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即刻直扑暴徒聚集点,将两名暴徒及其同伙一网打尽。在这场抓捕战斗中,玉山江·托呼提带领战友抓获犯罪嫌疑人28 人。

    倾情维护民族团结

    经过多日的连续奋战,官兵们十分疲劳。但玉山江·托呼提还是没有休息。他找来毛笔和纸张,写了大量的维汉双语标语,宣传和维护民族团结。

    7月6日13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在执勤区域发现有一群维、汉群众正在聚集,人多时达数百之众。玉山江·托呼提通过宣传车用维汉两种语言劝导疏散群众,他用平时收集的民族团结故事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团结稳定带来的新疆新变化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组组翔实的数字,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民族团结故事,让在场的各族群众为之动容。人群中有人喊出“各族人民团结万岁”的口号,聚集的群众开始离散,一场危机得到及时化解。

    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心里

    部队执行任务间隙,玉山江·托呼提在维吾尔族群众较多的居民区路口摆上桌子,向过往的居民宣传民族政策法规。部队在遂行武装巡逻任务中,玉山江·托呼提将各级领导对乌鲁木齐市民所作的公开讲话文稿翻译成维吾尔语后录音,利用宣传车和战地小广播进行播放。

    7月7日晚,玉山江·托呼提所在部队担负乌鲁木齐市区幸福路西口设卡和道路警戒任务。在和一名维吾尔族老大妈的攀谈中,他得知那两天陆续有人在老大妈所在的居民区散布谣言煽动民族对立,部分维吾尔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

    玉山江·托呼提耐心细致地做起老大妈的工作,将暴力犯罪事件的来龙去脉、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向老大妈一一讲解。这使一直不明真相的老大妈如梦初醒。他又及时在居民区里开展宣讲,很快居民们都看清了乌鲁木齐“7·5”事件的真相。

    第二天,老大妈带着7名维吾尔族邻居为执勤官兵送来纯净水和西瓜。老大妈感慨地说:“共产党亚克西,人民军队亚克西!”
作者: 系统工程    时间: 2009-9-18 22:22
标题: 回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今天你很忙吧?转了多少贴子?真累累地吧?
不过这个贴子你不应该转, 这是说新疆早前并不是中国版图内的,即使是事实你也不能转,因为转了你就是支持疆独!
你今天是不是转贴转晕了头?还是你本就没脑子?
不装知青了?给大家说说知青的事吧?
还有给大家说说,在毛主席没死的时候你是怎么搞出来的“拨乱反正”?
作者: 大永    时间: 2009-9-18 22:44
我才是真的很鄙视你!
什么叫“不就在文革中当了几年知青嘛”,你以为知青是“自愿”当的?没有共产党会有知青吗?就此一点你以为知青会对共产党感恩?
什么叫“好歹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年”,你以为知青一代真的是分不清“好歹”?你不会否认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吧?可整个一代人除去会种地外别的什么都不会,这也是“滴水之恩”?这种恩还是留给你吧,祝你家多出点知青,这样你就心满意足了吧?
什么是中国人的美德?你搞不清楚吧?是不是就这我也得给你上上课?
你不装知青了?就你说的关于知青的几句话,就知道你根本就不了解知青,还要猪鼻子插大葱。
知道你是专门搞网上舆论导向的,“鄙视你”也不对,因为这是你的求生本领,对此种本领本人虽不赞成,但总比让你上街去当街溜儿好得多,因此也就理解了。

您这威老兄咋这么法呢。写了一个题又一个题第把TorooroRRCP说地一无是处。偶支持ToorootoRRPP2的帖子,呼吁民族团结,要求楼主把那50个独立的柱子拆了。50个民族应该一个柱子才是团结。那一个一个独力地柱子不是一个好意头。至少用中国话里不是好意头,英文里可能还好,英文咋说不知道。

你将知青偶页知道,偶家里有很多人做过知青,知情有时么了不齐,为时么要装知情?偶大哥就说,不好好读书就像老毕那样。老毕是偶得一个亲齐,是知情,说他又没读基本书,啥也不董,就会吓吹,目光短欠,不知道世上的时变得快,结果吧自己低前途给晃废了。回到城里,老了,沙都不是。偶大哥说他一辈子就吓吹过去了,过去他父母还有钱,很率很酷,后来都没钱,现在他想要饭地。
作者: 大永    时间: 2009-9-18 22:51
偶实在看不孤眼偶就说两句。偶大哥又要把偶电脑收了,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8 23:09
布达拉宫 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http://i1.ce.cn/travel/subject/2009/hslvpx/jqtj/200908/10/W020090810518747900551.jpg


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吟颂着气势恢弘的乐章,细数着雪域高原上一个个文化灿烂、民风古朴的民族之变迁。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印证着各个民族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谊,讲述着“世界屋脊”上无数美丽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在拉萨大昭寺广场,见证藏汉民族世代团结友好的“唐蕃会盟碑”如今依然静静地肃立着。这座历经1000多年沧桑的古碑,与“民族团结宝鼎”一起,见证了千百年来我区民族团结的一段段佳话,见证了西藏各项事业在祖国怀抱中茁壮成长的伟大历程。

    汉藏亲兄弟——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全区28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2%以上。除藏族外,还有汉、蒙、回、门巴、珞巴等民族和僜人、夏尔巴人。目前,在西藏工作、经商人员中,共有40多个民族成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衷共济、休戚与共,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

    早在公元641年,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藏汉双方通过王室间的联姻、会盟,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唐蕃双方友好往来更为密切,经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这一段藏汉王室间联姻、会盟的民族团结史诗从此流芳千古。

    如今,依然肃立的“唐蕃会盟碑”正是藏汉民族团结友好历史渊源延续及其升华的见证。

    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姐妹正如唐蕃会盟的历史,用真心、用真情传唱着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共同铸就了一个温暖、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在阿里地区札达县,至今还流传着该县数百名干部职工营救7名汉族打工农民的故事。

    2002 年12月底,札达普降大雪,交通阻断,7名汉族打工农民被大雪围困。当地群众自发加入到搜寻队伍中,营救人员中,既有年过半百的藏族同胞,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回族、蒙古族青年。在茫茫雪海中,他们焦急地寻找了4天4夜,终于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救出了被困的7名汉族兄弟。皑皑白雪刺伤了很多营救队员的眼睛,他们说,为了汉族兄弟的生命,为了民族团结,眼睛受点伤又算得了什么!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那曲县,高寒缺氧,连拉萨人到那里都会有高原反应。但是汉族女干部张娅娜在那里一呆就是30年。担任那曲县副县长期间,她每次下乡,都会购买茶叶、酥油和太阳能光电板等物品送到最困难的家庭。当遇到特别贫困的家庭时,她总要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送给他们。

    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多年来,许许多多汉族干部为西藏的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孔繁森、陈金水、李素芝和祁爱群等英雄模范人物一样的好干部。

    汉族干部把西藏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一心一意为西藏的建设事业和群众生活着想,而当地干部和群众也把他们当成“亲兄弟”,处处关心他们、体贴他们。

    已经回到内地工作的援藏干部王秀成曾任阿里地区札达县委副书记、政法委第一书记。他记得,当时每次下乡,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地举着洁白的哈达在路口迎接,有的送来羊肉、糌粑,有的送来青稞酒、酥油茶,真情地款待他们。王秀成说:“离家的乡愁、高原反应的不适,都被藏族同胞火一样的热情驱散,留下的是汉藏民族的真挚情谊。”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藏族同胞常挂在嘴边的谚语,成了西藏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

    军民一家亲——

    心手相连,呵护雪域圣地安定和谐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从羌塘草原到雅砻河谷,从边关哨卡到珞巴村寨,到处传诵着军爱民、民拥军,人民子弟兵和各族同胞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

    早在十八军进藏时,时任十八军军长的张国华便带领战士们一笔一画的学习藏文,向藏族老百姓传授蔬菜种植等生产生活技术,进藏沿途,他们办学校,建工厂,开农场……用实际行动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藏族同胞。

    在西藏,有287个“第一”是驻藏部队实现的。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天起,广大官兵就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史无前例的篇章:修建了第一条公路,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建起了第一座机场……人民军队是名副其实的“生产队”。

    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军区积极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出动兵力10多万人次,参与了格拉输油管线、满拉水利枢纽等100多项工程。

    进入新时期,西藏军区再次出动兵力35万人次,参加了“一江两河”治理、布达拉宫广场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这些“造福工程”的建设推动西藏经济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抢险救灾中做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力帮助人民群众,驻藏部队不愧是“突击队”和“服务队”。

    几十年来,西藏军区参加重大抢险救灾行动1500多次,为国家挽回损失5亿多元。从一次次亲身体验中,西藏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是解放军救了我全家”,那曲地区申扎县的吉确逢人便说。原来,2000年12月,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带领医疗队到藏北普查,发现吉确一家5口竟有4人患先天性心脏病,经过反复上门做工作,吉确一家总算勉强同意做手术。看着判若两人的吉确和他的3个女儿,牧民们信服了。 2000年以来,总医院为牧民仅心脏病手术就免费1800多万元。他们还采用先进的超声乳化法,使上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驻藏某部政治部主任马舜尧含泪告诉记者:2005年正月初三一大早,刚刚值完夜班的他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他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他对口帮扶的“对子”——米林县东多乡的村民卓玛带着女儿拉姆一大早赶了20里山路给他拜年了。卓玛左手提着酥油茶,右手拧着一只鸡,12岁的小拉姆一手拿着一个苹果,两只小手冻得通红!

    在亚东县帕里镇,一个当代“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2002年3月的一天,大雪纷飞,帕里边防派出所巡逻的10多位战士回到驻地后,双眼红肿,泪流不已,军医诊断为急性电光性眼炎,但当时高原缺医少药,战士们急得团团转。正当战士们手足无措时,老阿妈拉巴领着二居委会的达娃赶来了,老阿妈关切地说:“这种病,人奶见效快”。看到战士们一双双红肿的眼睛,刚为人母的达娃二话没说,解开衣扣——10多位战士的眼睛得救了,达娃刚满月的婴儿在一旁饿得哇哇叫。

    去年,安多县的患者顿珠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免费治好了多年来的大病,出院时,他说,我没有办法表达我的心情,就让我给总医院、给共产党唱一首《一个妈妈的女儿》的歌吧: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中国!

    患难心相连——

    生死相依,温情守护民族团结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各族人民的安静生活。

    面对暴力,各族人民生死相依、温情守护,作出了最严正的抗争。

    电视镜头里,藏族医生洛桑次仁紧紧将一个汉族小男孩抱在怀里,任凭棍棒、石头落在自己身上,这一幕感动了整个拉萨城,感动了祖国大江南北。

    “不要怕,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就在那一天,多少藏族同胞的家成了临时避难所。惊慌失措的汉族、回族同胞敲开门,见到的是温暖的笑脸。

    就在八廓街附近一个普通的藏式大院里,事件发生后,藏族老阿妈次松立即将院里的居民召回,锁上大门,大院里的藏族居民晚上轮流值班,守护院内的汉族和回族群众。煤气用完了,没米吃了,次松便在院里搭了个灶台,做起了“大锅饭”。

    最艰难的时候,也是最温情的时候,各族群众用爱心抚慰彼此的创伤。

    一位藏族老人将1万元钱和一封信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内,托人送到了救助站。老人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这是他积攒多年的退休金。这位未透露姓名的藏族老人在信中写道:“这1万元是为解决受害群众燃眉之急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希望他们尽快从噩梦中解脱出来,安排好今后的生活。”

    不论是危急时刻的舍命相守,还是灾难之后的温馨抚慰,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经受住了疾风骤雨的考验,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拉萨“3·14”事件已过去一年有余,阅尽千年沧桑的“唐柳”又绿了;雄伟的大昭寺前,巍巍“唐蕃会盟碑”依然肃立。经历过风雨的人们深信,各民族之间“和叶社稷如一统,融熙情谊如一家”的历史佳话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http://travel.ce.cn/subject/2009 ... 0810_19750034.shtml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9 09:37
记土墩子农场像雪莲花一样美丽的民族团结故事zt

http://btnews.xjnews.cn/Article/ ... 49984&ClassID=1

兵团新闻网五家渠9月16日专稿 题:记土墩子农场像雪莲花一样美丽的民族团结故事

  作者:众灵 世昭 张建发 李超峰

  这里,地处天山北麓阜康市境内;这里,因一座唐代烽火台遗址而得名;这里,生活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9个民族的群众。这里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土墩子农场。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农场历届领导班子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里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各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情同手足,结下了比天山还要厚重、比甘河子水还要绵长的情谊,演绎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抒写着一曲曲动人心魄的颂歌。

努尔别克夫妇和他们的汉族智障女儿

  哈萨克族职工努尔别克和满扎夫妇,有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15岁的汉族女儿。这是怎么回事呢?

  14年前,努尔别克家人口多,妻子满扎和孩子又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努尔别克外出打工维持,家境非常贫困。就在这个时候,满扎听说有人在路边捡了一个1岁多的汉族小女孩,发现有病就不想要了。满扎立刻跑到这户人家,将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抱了回来,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夫妻俩给小女孩取了个好听的哈萨克族名字——阿依古丽(意为 “月亮花”)。

  小古丽长到3岁多时还不会讲话,走路也不稳当。努尔别克就抱着她到县城的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检查,结果孩子是先天性智力残疾。医生说,就算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是低能儿。

  抱着孩子回到家里,努尔别克夫妻抱头痛哭。许多人劝他们干脆把孩子扔掉算了,养大了也是个负担。但努尔别克夫妇说什么也不肯再放弃这个傻孩子,决心将她抚养成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夫妇俩对待小古丽比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还亲,耐心地教她说话、识字、做事……如今,古丽已经15岁了,看上去健康、漂亮、活泼。她不仅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能用哈萨克语与家人交流了。努尔别克一家也在各级领导和各族职工群众的帮助下,养了一群羊,日子渐渐富裕起来。小古丽也常常随父亲一道,当起了小“羊倌”。每当人们见到小古丽时,都能从她那张洋溢着天真笑容的脸上,感受到她内心的幸福。

汉族大妈戴孙嗣和回族病人尚丽霞

  回族妇女尚丽霞(化名)曾经是农场学校的一名教师,在10多年前的一场不幸婚恋中,精神遭受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得不离开了教师岗位,病休在家。由于种种原因,尚丽霞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终日躲在自己的屋子里不愿出门,慢慢与社会失去了接触,也很少有人再去关心她、帮助她。

  这一切都被住在尚丽霞家附近的76岁的汉族老大妈戴孙嗣看在眼里。

  于是老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尚丽霞的义务。10年来,老人经常帮尚丽霞打扫房间,买米送面,冬天找人帮她拉煤;尚丽霞生病了,老人赶紧找医生给她打针吃药,并终日陪护,直到她病情痊愈;当她受到别人欺负时,老人就挺身而出保护她……就这样,在戴孙嗣的精心照料下,尚丽霞一颗冰冷的心渐渐被融化,性情也慢慢变得平和、稳定,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说给老人听。

  如今,戴孙嗣已经86岁高龄,尚丽霞的住处也搬迁到离老人家较远的地方,但老人依然继续坚持照料她。在戴孙嗣的感召下,汉族退休职工郭荣凤也主动加入到了照顾尚丽霞的行列。两位老人经常在一起商量,怎样让她们的“孩子”尚丽霞过得更幸福、更快乐。两位老人的爱心和义举也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加入到照顾尚丽霞的队伍中。

  虽然现在尚丽霞还不能以正常人的情感和语言来表达她的谢意,但从她整洁的衣着、稳定的情绪、平和的笑容里,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欣慰。

“为民书记”马纲辉和各民族兄弟姐妹

  今年38岁的回族妇女、共产党员马纲辉原是四连的一名职工。多年来,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农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马纲辉没有忘记身边的困难群众,她常年与4个不同民族的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连续几年,马纲辉都被农场和师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场党委还任命她为三连党支部书记。现在三连已成为农场的文明生态小康示范连队,马纲辉也被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为民书记”。

  连队汉族职工罗厚顺的妻子患有肝炎、肺结核等疾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也自幼体弱多病,家庭所有的重担全都落在罗厚顺一个人身上。于是,马纲辉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总是抽空到罗厚顺家嘘寒问暖,帮着照顾病人,自家有好吃的也总要先给罗厚顺的妻子带上一碗。

  2007年元月份,罗厚顺的妻子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四连离场部医院还有4公里多路,一时又找不到车。危急时刻,马纲辉和自己的丈夫骑上摩托车,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赶到场部医院,取回了氧气瓶,使罗厚顺的妻子脱离了生命危险。后来,罗厚顺的妻子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是马纲辉对罗家的帮助却从没间断。如今,在马纲辉的帮助下,罗厚顺解决了工作和子女上学问题,一家人的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哈萨克族牧民拜克几年前刚迁入四连时,不会干农活,给别人打工人家都不愿雇他,家里孩子又多,连吃饭都成问题。马纲辉就经常给他家借钱,给孩子送衣送物,还手把手地教拜克夫妇干农活。慢慢地,拜克夫妻掌握了干农活的技术,雇他们打工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如今,拜克夫妇养了一群羊、两头牛,有时再给别人打工挣些零花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哈萨克族职工努尔拜克·别克,青海来的职工马武买等,因孩子多、无生产经验等原因,生活非常困难。几年来,在马纲辉的帮扶下,他们家家都建起了“小羊圈”,地里刨出了“小金库”,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9 10:05
标题: 回复:回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今天你很忙吧?转了多少贴子?真累累地吧?
不过这个贴子你不应该转, 这是说新疆早前并不是中国版图内的,即使是事实你也不能转,因为转了你就是支持疆独!
你今天是不是转贴转晕了头?还是你本就没脑子?
不装知青了?给大家说说知青的事吧?
还有给大家说说,在毛主席没死的时候你是怎么搞出来的“拨乱反正”?



"系统工程",说你是白痴你还洋洋得意,我当过知青你偏要说我没有当过,好像你是我原单位的组织部长似的。自以为是,个性无限膨胀,这些都是很多自命不凡的人的致命弱点!你为什么要出国?和单位的同事搞不好关系对吧?

另外,毛泽东76年9月9日逝世,10月四人帮被华国锋和叶帅等拿掉,77年7月邓小平再次出山搞拨乱反正,77年12月恢复高考,77级大学生78年3月入学,结束了推荐上大学的历史!

作者: TorontoRCMP2    时间: 2009-9-19 10:12
用忠诚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记武警新疆森林总队维吾尔族战士玉山江·托呼提

玉山江·托呼提,武警新疆森林总队乌鲁木齐市大队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战士。在乌鲁木齐“7·5”事件维稳行动中,他用忠诚谱写了一曲维护民族团结的奉献之歌。

    维稳处突一线冲锋在前

    7月6日1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奉命在乌鲁木齐市跃进街一带执行维稳任务。执行任务区域夜间能见度差,地形复杂,随时都有遭受暴徒袭击的危险。

    1 时45分,在一条阴暗的巷子转弯处,一幢破旧的二层小楼上灯光若隐若现,楼上隐约有人说话的声音,情况十分可疑。玉山江·托呼提立即向中队长请战,请求上楼侦察。在得到同意后,他转身悄悄猫腰走上楼梯。在密切观察和细听屋内对话后,他敏锐地判断屋内藏匿的是一群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他迅速地给战友们打出突入的手势,随即一脚踹开大门。屋内顿时一片慌乱,穷凶极恶的暴徒立即向他扑来。冲在前面的一名暴徒手握棍棒向他袭来。他快步上前,一脚将不法分子踹倒在地,棍棒摔出一米多远。随后赶来的战友们一拥而上,一举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一次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任务时,玉山江·托呼提发现一名维吾尔族男子低头小声地自语着。走近些后,他听到这名男子在用维吾尔语说:“我不是犯罪分子。”他感到这名男子肯定有隐情,于是就用维吾尔语做这名男子的工作,向他讲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维汉团结一家亲”的道理。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名男子终于道出了实情。

    原来,这名来自南疆地区的男子受暴徒煽动来乌鲁木齐参加打砸抢烧犯罪活动。在幡然醒悟后,他向玉山江·托呼提透露,附近的一所民房藏匿着一同前来的两名暴徒。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即刻直扑暴徒聚集点,将两名暴徒及其同伙一网打尽。在这场抓捕战斗中,玉山江·托呼提带领战友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

    倾情维护民族团结

    经过多日的连续奋战,官兵们十分疲劳。但玉山江·托呼提还是没有休息。他找来毛笔和纸张,写了大量的维汉双语标语,宣传和维护民族团结。

    7 月6日13时许,玉山江·托呼提和战友们在执勤区域发现有一群维、汉群众正在聚集,人多时达数百之众。玉山江·托呼提通过宣传车用维汉两种语言劝导疏散群众,他用平时收集的民族团结故事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团结稳定带来的新疆新变化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组组翔实的数字,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民族团结故事,让在场的各族群众为之动容。人群中有人喊出“各族人民团结万岁”的口号,聚集的群众开始离散,一场危机得到及时化解。

    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心里

    部队执行任务间隙,玉山江·托呼提在维吾尔族群众较多的居民区路口摆上桌子,向过往的居民宣传民族政策法规。部队在遂行武装巡逻任务中,玉山江·托呼提将各级领导对乌鲁木齐市民所作的公开讲话文稿翻译成维吾尔语后录音,利用宣传车和战地小广播进行播放。

    7月7日晚,玉山江·托呼提所在部队担负乌鲁木齐市区幸福路西口设卡和道路警戒任务。在和一名维吾尔族老大妈的攀谈中,他得知那两天陆续有人在老大妈所在的居民区散布谣言煽动民族对立,部分维吾尔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

    玉山江·托呼提耐心细致地做起老大妈的工作,将暴力犯罪事件的来龙去脉、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向老大妈一一讲解。这使一直不明真相的老大妈如梦初醒。他又及时在居民区里开展宣讲,很快居民们都看清了乌鲁木齐“7·5”事件的真相。

    第二天,老大妈带着7名维吾尔族邻居为执勤官兵送来纯净水和西瓜。老大妈感慨地说:“共产党亚克西,人民军队亚克西!”
http://nx.people.com.cn/GB/channel3/19/200907/24/132843.html




欢迎光临 无忧论坛 (https://bbs.51.ca/)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