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6°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3°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1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武全才的一代明将--王阳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9-5 13:3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阳明先生,受到很多人的崇拜。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前两天读科学家竺可祯的文集,他在教育浙江大学的学生时,也非常推崇王阳明。听说,蒋介石等人也是崇拜王阳明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王阳明的一生行为,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在事业方面,他的才能也得到很好发挥,尤其在军事方面颇多成就。他一生境遇坎坷,而初衷不改,在道德上也是一位巨人。
    最近,我读了几遍《明史王守仁传》,就想依据史书,用白话文将他的一生事迹写下来。虽然这只是一种笨的重复劳动,但于己于人,总归是没有坏处吧。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阳明先生应该是很幸运的,他生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书香门第。祖母是位老寿星,父亲王华,是明朝的一位状元公,才学品德都是极好的。他的家乡在浙江余姚,也是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之地。据史书上记载,阳明先生的出生很有神秘感,他在母亲的腹中待了十四个月才出生,比一般的儿童,要多几个月的胎养,根据传统说法,先天的元气是比别人多的。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奇异的梦,看见云层中有位神仙抱着小孩子送到他们家来。所以阳明先生出世以后,祖母特意地给他起名为“云”,就是想纪念这个奇异的梦。(他在母腹中十四个月才出来,估计家里所有人都会有各种猜想和各种怪梦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出生之后的阳明先生,仍然很奇怪,长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人自然很着急呀,难道这个奇异的孩子会是哑巴?就在这一年,家里请来了一位奇人,可能是位名医,也可能是算卦先生,或者竟是道士僧人之流,他看了看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在孩子背上拍了几掌。(难道是发功?)然后说:“这孩子不能叫王云,他应该叫王守仁,改个名字吧。”
    家里人于是真的给孩子改名为守仁,字伯安,说来也奇怪,从此孩子就会说话了,而且显得非常聪明。(不过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小孩长到好几岁还不说话的例子很多,但只要不是哑巴,总会开始说话的。我一个堂弟,七岁时才说话,七岁前人都称他是哑巴。他学会的第一句话时在别人叫他哑巴时回骂“日你妈!”,不过说话迟的人长大了都聪明。)
    阳明先生长到十五岁,就显出了与一般少年不同的志向。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的学业有长足进步,水平自然会比同龄人高,谁让他爹是状元呢!这一年阳明先生开始四出游历,他跑到居庸关、山海关、塞外等地,名义上是拜访朋友,其实是想饱览山川形胜。有此爱好的人,一般首先成为军事家,阳明先生这时候就已经显示出爱谈兵的性格来。不但爱谈兵,还喜欢骑马射箭,水平很高。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少年时的阳明先生,是个体格健壮如牛犊,一刻也闲不住的好动的人。如果出生在将门,那他就会成为标准的武将,但他爹是状元公,家里是书香门第,所以呢,阳明先生的学问也没耽搁。到二十岁时,就参加了乡试,成绩很好。不久,又中了进士,终于可以作官了!
    进入仕途后,阳明先生先后办过几件事情,是个合格的公务员。朝廷当时正在讨论西北边防的大事,年轻的王阳明上书提了八条意见,很中肯,朝廷采纳了,不久就升了官,做了刑部主事,后来又做了兵部主事。年轻轻的,宦途得意,前程似锦。

    二、第一次挫折

    历史总是很有趣,它不会让人一帆风顺,正当阳明先生春风得意时,祸患就来了。大家都知道,明朝时候太监很得势,出过好几个坏透了的大太监,王阳明遇到的,就是著名的九千岁刘瑾。但刘瑾也没招惹王阳明,是他自己撞到刀口上的。
    正德元年,刘瑾作威作福,兴起大狱,把南京的二十几位官员抓起来,准备置于死地。满朝的文武大臣,慑于刘瑾的淫威,明知道是冤案,也不敢吭气。这时候年轻的王阳明忍不住了,他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申诉冤情,想把这二十几个人救下来。但皇帝明武宗是信任刘瑾的,王阳明的奏章就交与刘瑾处理。
    刘瑾当然不会客气,先把阳明的裤子扒下来,光着屁股在朝堂上打了四十“廷杖”。这也是明朝特有的刑罚,打棍子是次要的,关键是当众丢你的人,羞辱你。打完了,是发配,将阳明贬到遥远的西南地区,在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个官职相当于公路段的段长兼招待所所长,但这个路段是常年没人去的,连房子也没有,兼之西南地区气候差,还流行传染病。发配到那里,就是想让王阳明苦死累死病死孤独死。中国历史上,受这种罪的官员多了,很多人都没能活着回来。
    还得说是王阳明啊,他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们知道,阳明少年时身体是很棒的,能骑马射箭,所以耐受力抵抗力免疫力都不错,这一次远谪,不但没有整死他,还锻炼了他,使他悟了道。
    阳明的学术,本来是秉承陆象山先生的“心学”,这个学派和禅宗挺接近,讲究悟性。在学术问题上,阳明多年来没有大的突破,总过不了顿悟这一关。到贵州以后,日子苦了,境遇差了,心里孤独了,忽然有一天便把问题想开了,求人不如求己,求诸外物不如求诸本心,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豁然开朗的快乐我想大家都是能理解的,王阳明有此大快,西南的恶劣环境还能整死他吗?
    他在贵州,和少数民族杂居,便根据当地风俗人情,劝诱百姓向善,办了许多好事,和少数民族的百姓相处得非常好,大家感激他,就伐木盖房,让阳明先生居住,日子总算过得去了。
    恶人总有恶报,刘瑾坏事干得太多,终于被皇帝诛杀。对头死了,守仁的日子就更好过,朝里的朋友帮忙,皇帝恩准,给他换了较好的官职,担任庐陵知县。不久,又进京朝见皇帝,官职渐渐地升了起来,在南京任职,做到鸿胪卿。平生第一次挫折的倒霉日子就算彻底结束了。

    三、初战詹师富

    王阳明的军事爱好和军事才能,一向就有些名声,大家都知道他。所以,在江西一带出现大股匪乱后,兵部尚书王琼就保举王阳明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康、赣州地区。这项任命也是个冒险,王阳明从来没有战争实践,而江西的盗匪又厉害,前任巡抚文森把事情摆不平,吓得辞了官。
    先说说匪乱的情况。(称之为农民起义军也无不可,但这里不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且名之曰匪吧。在大一统的国家,起义军也是动乱的害民因素。)当时南方,一共有六股土匪叛乱,首领分别是谢志山、池仲容、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詹师富,各自占据一块地盘,侵扰州县。而谢志山和高快马两股合一,进攻南康、赣州两地,赣县主簿吴玭战死,形势危急。
    阳明先生到任以后,首先干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一般的白面书生是没有这个脑筋的。他了解到敌人的耳目众多,在自己身边也布下了许多暗探,官府中通敌的人很多。(这倒足以说明老百姓造反在这时候是有合理因素的,“盗匪”们挺得人心。)他呢,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一位老吏是盗匪的重要耳目,是个卧底头子。传来一吓一问,老吏就如实招供了,(看来还是怕死。)阳明先生没有处分这位老吏,反而赦免了他的罪,让他做反间谍的工作,利用特殊身份给官军提供情报。这样一来,王阳明就洞悉了盗匪内部的各种情况,做到了知己知彼。
    然后,他利用情报,决定先集中各处优势兵力,会剿大帽山的詹师富。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激烈,双方各有死伤。王阳明自己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屯于上杭地区,逢强智取,先假装后撤,然后出其不意地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连破敌军四十余寨,斩杀俘虏了七千余人,詹师富本人也被王阳明的部下生擒。首战告捷!

    四、治军

    打完第一仗之后,王阳明虽然取得了胜利,积累了实践经验,但是也发现了问题。就上书给皇帝,提出具体的意见。最主要的,他认为朝廷给自己的权力太轻,不足以命令将士。(可能是在第一次战斗中有部下违抗军令和友军不好好配合的情况发生。)要求朝廷赐给他旗牌,明确地让他提督军务,关键时候可以便宜行事。所谓的便宜行事,就是在重要关头,不必奏明朝廷,就可以根据自己意思行动,包括调兵和赏罚,说白了就是想杀谁就能杀谁,谁不听话就杀谁。--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支持下,朝廷同意了王阳明的请求。(正是用人之际,不得己而为之,在平时,皇帝哪里会舍得放权呢!)王阳明接下来就根据自己的意思改革军制,这次改革的方案,除了本次战争的经验外,应该主要是他早年的积累。
    士兵二十五人编为一伍,长官为小甲;二伍为一队,长官为总甲;四队为一哨,长官为哨长,设两名副官,名为协哨;二哨为一营,长官为营官,设两名副官,名为参谋;三营为一阵,长官为偏将;二阵为一军,长官为副将。
    王阳明的这种设置,除了严整规范外,倒没有特殊之处。但是,所有的将官,都由王阳明自己临时任命,不经过朝廷批准。这样王阳明就成了全军的权威,谁都不敢不听命了。军中实行层层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可以直接处罚下级,这样长官的命令下级都会遵守。改制以后,部队形成了严格有效的指挥系统,作战时能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

    五、再剿谢志山、陈曰能

    因为王阳明已经得到朝廷许可,可以便宜行事,所以除了正规军外,属下的各级官府也认真对待剿匪事宜,齐心协力,听从王阳明指挥。所以,当王阳明策划进攻谢志山时,打得轻松得力,非常成功。
    七月,王阳明率军进攻大庾,谢志山率兵钻空子,想偷袭南安,被南安知府击败。另外,副使杨璋生擒了陈曰能。此时王阳明已经占了优势,就策划各部,摆开大包围圈,进攻横水、左溪。这次战斗中,王阳明使了个巧计,他派四百人埋伏在敌人巢穴左右作为疑兵,当敌军出击时,忽然从两面举旗,呐喊擂鼓,给敌人造成了官军已经攻破其巢穴的假像,登时军心大乱,四散奔逃,王阳明乘胜前进,夺取了横水左溪。谢志山率残兵退保地势险要的桶冈。
    王阳明见桶冈易守难攻,就展开攻心战,派人去劝降。谢志山的部下蓝廷凤斗志不坚,和官军约好了冬天投降,放松了警惕。而此时的王阳明部队,士气正旺,赣州知府邢珣、吉安知府伍文定、程乡知县张戬等冒雨进攻,冲过了险阻,一举破敌,谢志山等只好自缚投降,这一股敌军就算是被消灭了。
    同时,敌军中的龚福全部,也被湖广巡抚秦金剿灭。
    王阳明在横水设崇义县,处理善后事宜,并控制当地少数民族,以防再发生叛乱。

    六、三战池仲容

    经过几次战斗,叛乱的几股盗匪被消灭了几股,另有几小股望风而降,桶冈之战胜利后,就只剩下盘据浰头的池仲容了。王阳明回师赣州,和各部商议剿灭池仲容的事情。但这个池仲容,是最滑头的一个,他看见势单力薄了,就派他弟弟来请求投降,同时又加强战备,派人给王阳明说:“已经投降的卢珂、郑志高等人,是我的仇人,一定不会放过我的,所以我得加强战备。”
    王阳明这个人,一点也不糊涂,反而比池仲容更滑更狠。他做了几个假动作,先把卢珂、郑志高抓起来打了一顿,然后解散卢郑二人的部队,当然这是苦肉计了。做完样子之后,王阳明并没有急于向池仲容表示什么,反正池仲容也会侦察到。过年的时候,王阳明大事铺张,设花灯庆祝新年。而把池仲容当做已经归降的部下对待,赏赐了很多东西。出于礼貌,池仲容应该亲自来道谢的,但他将信将疑,带了九十三个人来,将众人留在外面,自己只带几人来见王阳明。王阳明非常客气,说都是我的好百姓,怎能过门而不入,都给请进来,好好招待,还留他们在城里看灯。池仲容快乐地过了大年初一和初二,初三照样是酒宴招待,池仲容彻底地放松了警惕,这回王阳明可有埋伏了,把这批人杀了个干干净净。(这招可够损的啊!)
    然后,王阳明立即带兵进剿浰头,池仲容的部队群龙无首,被王阳明连破上、中、下三浰,斩杀了两千多人,残部逃到险要的九连山固守。王阳明再设奇计,选了七百壮士,化妆成敌人模样,混进九连山,内外夹攻,将池仲容的残部全歼。
    到这时,所有的匪患都平息了,境内一片安乐。王阳明又在下浰设和平县,和崇义县的作用一样,处理善后事宜。

    七、剿匪总结

    史书上对王阳明的剿匪赞美不已。当时朝廷鉴于匪势太大,决定发檄文由湖广、广东和江西三省会剿,王阳明有决心独立完成,就上书制止,但已经来不及。后来的局势发展,证明王阳明用兵如神,剿匪进度很快。桶冈之战结束时,湖广的兵马才赶到;浰头之战结束后,广东还没有接到朝廷的檄文,兵马当然也没有动。事实上,除了龚福全部由湖广剿灭外,其余的几股叛军,都是王阳明一家消灭的。
    王阳明的部下,都是文官和下层小军官,根本没有名气,王阳明自己以前也没有打过仗,但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把盘据数十年的叛军消灭了。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远近各地,都以为王阳明领的是神兵。朝廷对王阳明也是有报答的,立即就升官晋爵,进右副都御史,给予世袭锦衣卫百户,不久再进为副千户。
    我们总结王阳明的这场战争,能够发现,他的制胜之源是善于治军和善用奇计,正奇结合。另外,六大股叛军虽然势大,但都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乌合之众,而且六股各行其是,并无统一指挥,等于是一盘散沙,以前官军畏之如虎,不敢正面迎击,所以能够得势。王阳明率领改制后的正规军,和各处协力同剿,叛军当然不是对手。

    八、平宁王叛乱

    王阳明剿匪立功,天下知名,朝廷便派他去福建剿匪。但部队刚刚走到丰城时,却忽然传来了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的消息。王阳明便立即回师,开始了他一生最大的功业--平宁王。
    这里要多说几句,平宁王之叛和上一次的打土匪不一样,土匪那是人人喊打,没的说的。可是宁王毕竟是皇室成员,而且起兵时还打出了正义的旗号,说什么有遗诏等等。这种皇室的内讧,一般来说朝廷的官员是很棘手的,一步走错就会掉脑袋。以前的燕王靖难,不就成功了吗?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燕王成了著名的永乐皇帝,反对他的人都灭了十族。所以这次宁王一造反,很多官员都是举棋不定的,有的甚至投奔了宁王,准备做开国元勋。王阳明不假思索地回师平叛,足以说明他的思想认识和“坚定立场”,这是很不容易的。
    他首先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他这么做是很有效果的,当时王阳明名声正大,许多人看他站出来反对宁王,那宁王一定是有罪的,也一定是可以消灭的,人心便倒向朝廷一边,很多官员都来投奔王阳明,愿意听他的号令。
    王阳明当时最担心的,是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称帝的本钱,同时也占了地利,不容易消灭了。怎么办呢?王阳明料到宁王的军事水平不行,就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做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
    宁王终于上当,有半个月时间不知所措,没有发兵攻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个时机,已经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再打南京已经不可能。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他的老巢南昌则空虚了。
    王阳明这时已经调集了大军八万,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阳明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肯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胜利。”
    南昌很快攻破,王阳明大军入城。将士们有杀掠百姓宗室的行为,王阳明斩杀了十几个犯令的,稳住了局势,南昌的民心也归向了王阳明。
    在南昌停了两日,王阳明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大败一场,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
    宁王看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阳明派几路大军迎战取南康。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阳明立即斩杀了后退的人,命令诸军死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再努力一搏。
    但他的方阵被王阳明看出了破绽,决定援用赤壁之战的老例,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正在船上召开他的“早朝”会议,群臣集中在一起。王阳明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被擒获。(这其中包括王阳明剿匪时期的战友杨璋。)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
    当初宁王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朝野震动。王阳明的“伯乐”兵部尚书王琼却放出大话:“有王阳明在南昌的上游,一定能够擒住宁王。”果然让他说对了,捷报很快就传到了北京。
    这次战役,王阳明最初的宣传战和反间计运用得挺成功,后来又确定先打南昌,做到了反客为主,使宁王陷于被动,取南康之战是硬碰硬,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火攻计简直就是照抄周瑜旧策,也非常成功。

    九、周旋于皇帝权贵之间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本来是为朝廷立了大功,但是他偏偏遇上一位神经病皇帝。明武宗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带了几万京兵,一路上缓缓而进,想要过一过打仗的瘾,身边呢,也充斥着一批拍马屁的小人。王阳明用三十五天时间平叛,对皇帝来说简直是件可恶的事,使威武大将军无用武之地了。
    宁王造反前,曾经花了大价钱贿赂皇帝身边的小人们,这些人都和宁王有牵连。王阳明用兵以前,曾经上书给皇帝,要求清理这批人。皇帝不听,反而把这批人带在身边,一起来打仗,所以王阳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这帮人,诬陷王阳明与宁王有勾结,因为怕造反不成,才起兵打宁王。同时又想命令王阳明,让他把宁王放到湖中,让皇帝自己来抓。
    王阳明深知局势的复杂,一步走错就会被人害了。同时,他怜惜江西百姓,怕皇帝的京军入境骚扰。所以就带着宁王,从小路奔玉山,上书给皇帝,要亲自献俘。皇帝当然不允许了,他要自己抓宁王呢!王阳明没办法,只好到钱唐找大太监张永。张永是个好太监,权力也比较大,能制住皇帝身边的几位小人。王阳明说明了情况,张永表示理解,但又表示皇帝的脾气拗不得,得想变通的办法,京兵不进南昌也是不可能的。王阳明把宁王交给张永,自己去见皇帝,但皇帝传令让他巡抚南昌,只好转道回南昌去。
    当时京军已经进南昌了,许泰张忠等几个小人,因为阳明没有将宁王交给他们,心里正恼恨,就怂恿士兵跟王阳明捣乱,甚至指着鼻子喊着名字地骂王阳明。阳明只好忍气吞声,努力和这帮御林军搞好关系,有病的给看病,死了的给买棺材,路上碰见了京军的丧事,也要好言慰问良久。(我就奇怪,京军又没有打仗,哪来这么多伤病和死亡的人?但史书上这样记载着,我想阳明先生慰问应该是多方面的吧。)
    这样一来,京军弟兄们终于感动了,觉得“王都堂爱我”,就不再跟王阳明捣乱。
    许泰张忠等人又公开向阳明索贿,说:“南昌这地方挺富的,那么多金银珠宝都哪里去了?”王阳明给了他们一个硬钉子,说:“财宝都让宁王贿赂到京师去了。现在有账本存着,要不要查一查?”许泰张忠都是受贿大户,哪里敢查,只好算了。但这帮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欺负王阳明是个文人出身,逼着他当众表演射箭。却不知骑马射箭都是阳明的强项,当时三发三中,京军们齐声欢呼,对阳明佩服极了。
    但京军长住南昌也不是个事啊。阳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战争过后,南昌城里家家都有死亡的人,冬至的那天,阳明命令全城百姓在巷道里哭祭,然后去上坟。一霎时城里哭声震天,离家日久的京军们都思念起家乡来了,也跟着大哭。许泰张忠等不得己下令班师,离开南昌,这瘟神终于走了。
    许泰张忠等回到皇帝身边后,和其他小人一起,继续造王阳明的谣,说阳明要造反。这时候全亏了那个大太监张永,想尽办法保护,才勉强过了关。王阳明见不着皇帝,就跑到九华山的庙里坐着,皇帝听说了,觉得王阳明是个修道的人,不可能造反,也就不再听小人的馋言。但皇帝总归是没有过了打仗的瘾,心里不快活,最后只得拉下脸,让王阳明重写奏章,说打败宁王是出于皇帝的方略,而且打仗时那批小人都立了功,王阳明照样写了,皇帝才拾起了面子,胜利班师。(这皇帝,跟惯坏了的小孩似的。)
    不过,阳明先生的灾难还没有算完。正德皇帝明武宗很快死去,嘉靖皇帝明世宗继位,他倒是知道阳明先生立了大功,挽救了明朝天下,所以决定认真地封赏。可是现官不如现管,皇帝通过了,大臣倒有了意见。王阳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伯乐”兵部尚书王琼的提拔,但大学士杨廷和偏偏与王琼有矛盾,心里头不舒服,再加上其它大臣的嫉妒,王阳明应得的封赏没有得到,只被晋升为南京兵部尚书。后来又议封爵,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其中,应有的铁券没有给,应发的岁禄也没有给,阳明先生真是气坏了,最可恨的,是跟着王阳明一起打仗立功的众官众将,朝廷只提拔一位伍文定,其它的不但没赏,还实际上贬了官。多次争取没有作用,正好父亲去世,阳明先生就回家丁忧,在家里时,阳明先生还为部下争取过几次应得的封赏,但没有人理他;丁忧期满后,也没人再出面召他回朝廷。你说这罪受的!

    十、安抚两广

    阳明先生闲居了几年,朝廷对他不闻不问。但是,到了嘉靖六年,两广的思恩、田州两地的两位少数民族首领卢苏、王受起兵造反,两广总督姚镆束手无策,朝廷没有办法,只好再次起用王阳明。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又加上了左都御史和两广总督和两广巡抚。阳明在朝中的朋友趁机给阳明说话,要求皇帝把铁券、岁禄给阳明补上,平宁王的有功将士也应该封赏,嘉靖皇帝答应了。
    阳明在奔赴两广途中,给皇帝上书,说明对待少数民族不能只靠用兵,而应该以安抚为主。朝廷经过讨论,驳回了阳明的其中几条意见,让他重新考虑上奏。但阳明此时已经开始他的安抚行动了。
    十二年,阳明到达浔州,和下属官员讨论确定的安抚计划,然后就解散了大部分军队,只保留了几千名少数民族籍的土兵,还让大家解甲休整,表示在一个时期内不会打仗了。
    叛乱首领卢苏、王受本来也是官逼民反,不得已而为之,一直希望朝廷能够招安,但官军来了只有打仗,谁肯管他们的愿望啊。听说用兵如神的王阳明要来两广当总督,他们更加害怕。但这时,一看王阳明的行动,都是大喜过望。
    王阳明到达南宁,卢苏王受便派人来投降。阳明命令他们进见,这几个人又吓坏了,他们听说过阳明以前用兵多诈的故事,害怕去了上当,没奈何只好带着兵来见阳明。
    阳明正言厉色,将卢王二人教训了一顿,打了几板子,然后就释放了。(这就叫恩威并用啊!)然后进入卢王的大营,接见士兵,七万人一下子全服了。闹腾了许多的卢王之乱,就这样让王阳明摆平了。
    事情办完以后,阳明才给皇帝上书,说明用兵十害,招抚十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善后的改革意见。这次有事实做依据,皇帝便不再讨论,立即答应。阳明便将田州分成两州,并设立了十九个巡检司,给卢、王等人都安排了相应的职位,这一带便彻底稳定了。
    当时,还有一个断藤峡的瑶民叛乱势力,盘据了数十年,危害很大。阳明这次决定用兵,我估计他也是想耍一耍威风,震慑其它地方的少数民族,免得他们以为王阳明只会招抚不会打仗。这一仗也很成功,没费什么劲就尽平八寨。
    阳明虽然又立了一次大功,但是当时的明朝已经腐败不堪了。阳明作为一个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经常要夹在这腐败朝廷的帮派中受气。这里不必多说了,反正是一大堆是非。提拔过王阳明的一位大官,想让阳明趁势进军交趾,以给他自己脸上贴金,但阳明并不是好战分子,没有必要,绝对不会浪费百姓的生命和钱粮的,就没有理会。
    这时,王阳明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感觉自己病体难支,就推荐别人代替他的职位,自己不等朝廷诏书就急急返乡。但这样还是没有能赶回家乡,走到南安时就病故了,时年五十七岁,灵柩从江西经过,当地军民感念恩德,都戴孝哭送。不过,政敌也没有放过死人,指责王阳明擅离职守,嘉靖皇帝也生了气,所以阳明死后,朝廷待他冷淡得很,过了许多年,换了皇帝,才进行了追封。

:smi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