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8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绍光的成功,是艺术与商业的美满对接(zhuan)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8-20 17: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丁绍光的成功,是艺术与商业的美满对接


陈益南

(一)

丁绍光是一位其地位颇有争议的美籍中国画家,也是“云南画派”的代表。
当然,他还是一位将画作艺术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对接的高手。
对他的画与事业,中国的美术界很多人并不认可。

但是,正是丁绍光,使中国画浩浩荡荡开进了美国、欧洲与日本,让西方人也开始普遍的接受了中国画。他的画得以被西方人高价购买,大量收藏,遍及50个国家与地区。并且为联合国评为近50年来的 29 位艺术大师之一,还选其为联合国的代表画家,又于1995年,以他的六幅作品,用作联合国印制发行到全世界的邮票。

还有,丁绍光就是靠自已的艺术,在与市场对接后,居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凭卖画而成为了一位亿万巨富。其中,1997年4月20日国内的“97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他的一幅《西双版纳》以396万人民币落槌,创中国当代画家单幅作品的价格之最。

其实,当1979 年人民大会堂内就高悬着丁绍光的大型壁画《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时,当他能在世界各地举办了400多场画展时,当联合国评选他为50 年来的29位大师之一时,丁绍光就已具有了艺术家的桂冠。一个能有着这样的人生轨迹的画家,你难道可以将其视而不见?或以不齿、或以偏见将其扫出艺术殿堂之门?

丁绍光招致争议的核心理由,其实并不是他的艺术,因为对艺术,本来就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例如,国人将张大千的作品视为珍宝,但美国人却不买其帐,竟使张大师在美国猛遭冷落,导致经济上入不敷出,只好怏怏撤退回到台湾。
对此,绝不能说张大千不是大师,其作品不是艺术。同样,也不能说美国人就只会玩经济懂科技,而无艺术修养,毕加索、凡高等大师的画,在那里就是被视为天价的奇珍异宝。

又例如,凡高在生前,其作品居然会无人问津,致使一代顶级艺术大师竟落了个凄惨的生涯。这之中,也绝非凡高时代的人没有艺术细胞,而今天的人就个个是珍宝鉴赏高手。

这里,确存在一个艺术的欣赏习惯与鉴别标准,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区会有不一致的问题。

丁绍光遭人不齿不满妒忌批评指责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所获得的巨大的商业化成功!
而,这是中国当代绝大多数画家虽心中始终孜孜以求、但却极难圆的美梦之一。
梦难圆,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梦未圆,却又是绝大多数画家实打实的最大现实。

当今,在艺术界,始终有一个令很多艺术家们苦恼不已的哈姆雷特式的心灵矛盾在折磨他们。
这就是:追求艺术辉煌,还是接受商业成功?
攀登艺术高峰之路,有可能使你一辈子只与西北风为伴,贫困终生;而气势磅礴的商业运作,又可能吞没你的卓越灵气弱化你的艺术追求。

艺术的魅力自然让你神往,而商业的魔法却又使你常常产生憧憬。神往与憧憬之间,有没有一种互利而无损害的对接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艺术。

其实,现在在很多方面,对接而互利的事情已由人们在做了。
例如,成功得让人热血沸腾却同时创造高票价的一场演唱会,名利双收的某部电视连续剧,品位与经济收入比翼齐飞的一本杂志。等等。
丁绍光所做的,无非是来得更专业,显得更艺术,也创造得更有系统。

(二)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数以千计的中国画家,怀着艺术与生活的梦想,进入了美国。然而,到了那里,才知道那社会并非俯可拾金,美利坚固然欢迎艺术家们的到来,但你的价值到底如何,则仍需你自已创造;美国社会只能为你提供发展机会,却绝不保证桂冠能无偿地落在你的头上。甚至,想过好一点的生活,也仍需你自已的努力。
这个规则,其实全世界都一样。

只是,个个自视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又刚跨出国门的中国画家们,起初都难于认识到这一点。只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美国社会里连连碰壁,处处艰难,甚至连房租都赚不到时,先将艺术变为商品的朦胧观念,才羞答答地慢慢产生。

艺术与商业对接的平台,在起初,只能屈驾在街头、海边、公园、地铁等处。后来,能力稍强或运气尚可的画家,便又屈尊将自已一幅幅在国内绝不轻易亮出的大作,送往那一家家其规模大多只有国内个体户水平的“画廊”中,请其代卖。能否卖出,能卖多少银子,则全凭运气了。
街头作画仅能糊口,画廊代卖也只有赚些小菜烟酒钱的水平。

中国画在美国销售的困难,还不在中国画家们的商业技能的弱小,而关键在于,绝大多数西方人,除非是博物收藏馆,则还基本不接受绘画语言单调(即色彩单调)、只讲究写意的中国画!他们喜欢的是在注重心灵的同时,又重彩亮丽线条明晰的工笔画。
所以,连张大千、刘海粟那样的国画大师,都无法让中国画在美国安营扎寨,而只能铩羽而归。

中国画在美国遭遇了艺术价值的尴尬,中国画家则面临了在那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尴尬。
不是前进,就是退下舞台。或者,要有人来打破那茫茫坚冰。
确有相当多的画家改了行,艺术从此只是他们心中的一个梦。
也有的画家干脆打道回府,又回到国内,在已有些改革的平台上,重铺旧日的画布,以图新的追求。

不知是命运选择了丁绍光,还是丁绍光把握了命运。
总之,没有退,也没有回的丁绍光,他居然做了第一个在美国成功地破冰、而且真正颇有建树的中国画家。

1980 年到美国时已过不惑的丁绍光,也并不是什么先知先觉,天才神仙,象大多数赴美的中国画家一样,他也有过几年时间与中国同行一样的尴尬,有过几年被美国社会冷落的困境。他甚至还有过上百次的到各种“画廊”,想出售画、而结果遭到嘲笑碰壁的悲凉经历。

但,他与自已大多数同胞同行的首要不同之处,就是他终于认识到:自已首先要做的事,是应该主动适当的改变一下自已,以适应这个自已要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埋怨社会不接纳自已。

由此而有的第二个不同之处,就是丁绍光真正将这种改变,付之于了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思考中。

丁绍光对坚冰的突破,是从价值观念开始的。
而这个导致他发生价值观念革命的引子,居然是美国餐馆中的四川“麻婆豆腐”。

以麻辣香为特点的“麻婆豆腐”,在美国的餐馆里虽仍是这个菜名,但那麻辣香却已褪去很多,而甜甜的腻腻的味儿则充斥于嫩嫩的豆腐中。很多人开始时认为这所谓的“麻婆豆腐”,一定不会有人来吃。谁知,事情恰恰相反,在各个餐馆中,这种美国化了的“麻婆豆腐”不仅大有生意大受欢迎,而且,不仅美国人很高兴接受它,连来自中国各地的同胞,也都愿意吃它,尤其是江浙沿海的同胞,反视此为正宗的“麻婆豆腐”。而那真正的麻辣香“麻婆豆腐”,结果,竟反而无法在美国餐馆里落脚了。

此事给了丁绍光不小的震动。
再扩大视野看,丁绍光更发现,一大批在中国有着大师级、特级、一级厨艺的厨师,居然到美国后却都栽了,根本不受美国餐厅餐馆的欢迎,而一些只会炒炒家庭菜的人,却反而成了到处要聘请的红人。

丁绍光当然知道,不是特级厨师们手艺不行,而实在是他们的那些手艺(如麻辣)并不符合美国人的口味。相反,将国内各类名菜做法加以适地改变,使这些菜在来自各省的中国人口中具有了洋味,而在美国人口里,却又变成了他们能接受的中国菜,则能皆大欢喜。

中国画呢?不也是这样吗?!
丁绍光终于明白:要在美国生存与发展,你想走进去,你就得按照他们的想法去生活,你的作品才可以换到黄油、换到面包,否则。。。
这就是突破,即商业运作战略要走的第一步。

当然,走进美国,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的迎合与模彷。说实话,你就是想模彷想克隆,也不是容易的事,人家天生就是这么做的,你几十岁了又刚来,还能拾到人家什么牙慧?
丁绍光决定攻克的难题,只是想要如何做,才能让美国人领悟并接受中国画;或中国画与美国人的审美观如何才能正确地实行对接。

在美国碰壁的几年,使丁绍光对中西画作的艺术区别及欣赏角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丁绍光觉得,应该适当改变一些画法。
画作如何变化呢?
当然不能只是迎合西方人。丁绍光只是要使自已的中国画能被美国人认识与接受,而不是要纯粹西化。
攻克的目标是二项:
一,用一些西洋技巧使中国画赋有新的生命,使之现代化;以一个中国人独有的眼光和感觉,附之西方人熟悉的技法和审美习惯来表现美好的境界。

二,则是创作一种能让众人都能欣赏的中西特点互溶的新画。

至少,丁绍光的第一项目标成功了,美国人欧洲人终于都接受了他的重彩亮丽的中国画。

(三)

然而,即便有了以主动改变自已的画法、而求巧妙打进美国与西方人审美视野的这个战略,但,它却仍不过是脑子里纸张中的计划而已。艺术真正的要与市场对接,则还需要一连串正确的可操作的商业性步骤,才能使其计划变为现实。

虽然,现在中国美术界很多人不无贬意地说“丁绍光只是个画商”,但,当初丁绍光准备变革之时,他的确并不是商人。否则,他便不会有一百多次上人家画廊、而屡屡碰钉子又不会转弯的经历。

幸亏,丁绍光尚有一点寻找商业伙伴的灵感。他与“海欧画廊”老板西格尔的合作,既可认为是老天爷给他奋力设法突围精神的回报,也可以看成是丁绍光对商业机会,开始有了一些能导致成功的敏捷。而就是因为有了西格尔,丁绍光的破冰突围并走向成功,才得以全部实现!

一个观念(主动改革自已的中国画画法,以适应市场);
一个行动(真正敢于画出新风格的中国画);
一个人(西格尔)。
就是这三个“一”,致使丁绍光得以成为一个在美国获胜名利双收的中国画家。

矮个子犹太裔的美国画商、“海欧画廊”的老板西格尔,确是一个真正的奇才,一个有着如同风险投资家般敏锐眼力的艺术品行销大师。他的行销手段,并不仅仅是在销售措施上,最重要的是他能从画作入市时的状况,就判断确认画作的市场价值。
他的行销之“术”,是有他的经营之“道”来作内核的。

西格尔将画作分为四类:
(一)作品在画家生前并不能为社会认同理解,但在其逝世后因时代艺术观突变,而显示了巨大价值的“先锋画作”。
(二)因种种原因(政治的、客套的等)的“应景之作”。
(三)画家生前死后都不可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无独特艺术的平庸之作。
(四)能显露画家生前生后都有可能受到欢迎兆头的、能雅俗共赏、有新姿亮色、并能历久不衰的画作,而且还要是画家本人的成长期作品。

西格尔认为:
第一类画作虽好,但,不能使他立马获利,他等不及;
而第二、第三类,没有多大、甚至没有任何商业价值,更不用说艺术价值了,他碰都不会去碰;
只有第四类,具有当代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既立杆见影又可能历久见涨的商业价值,才是他的捕捉目标。

这里,西格尔几乎就是一个股市中的操盘高手:
不买虽有潜在价值、但此时还不会上涨的绩优股,更不会买那些风险远大于利益的垃圾股平庸股,他要买的,只会是正当时的绩优成长股!

西格尔认为丁绍光就是属于第四类的画家。
第一次见丁绍光,他本来是应朋友之请的面子,敷衍一下,说只见丁绍光20 分钟时间。然而,当他一看丁绍光的画作,一听丁绍光的见解,便立马发现丁绍光与他的画,就是他到处寻猎的对象。于是,他不仅与丁谈了一个晚上,而且欣然马上决定:由他全部负责代理丁绍光的画作行销。
他对丁绍光说:我的家庭是乐意接待丁先生的东方美人与鹤共舞!

西格尔以其画商的独到眼光敏锐地知道,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厅堂里,只习惯接受泰戈尔笔下的“新月”与“飞鸟”,而不会是一幅马蹄翻飞、黄沙四散或者高山大岳的磅礴图画。而,丁绍光现在的画作风格,便可能为美国人接受。

西格尔还知道,全世界的艺术品交易中,有 50 % 是美国人买的,其余则是由欧洲人买 27 %,而亚洲人只占其百分之几,之中还包括日本、台湾与香港人。因此,美国人认可的艺术品,就是有商业价值的好东西。

西格尔更明白,能动不动就掏出10万、20 万美元来买画作的人,永远是少数!
因此,他为丁绍光设计的行销方案,便是以独特的“丝网印画”方式批量出售。既适当保有了原作的艺术价值,其价格又保证了买画的适当顾客数量,从而便确立了他与丁绍光的商业成功。

所谓“丝网印画”,就是将某一位名家的画作,用极优美的印刷技术,每一幅印制  500 份,再以中产阶级家庭能够接受的价格(如原作动不动要几万、十几万以上美元才能买到,而与其逼真的“丝网印画”则只需几千美元便能买到,但因“丝网印画”限量印制,并有原画家莶名,故其在满足欣赏的同时,仍有一定收藏价值)出售,使艺术与商业做到了极完美的对接。

西格尔为丁绍光找来了极具艺术欣赏能力,而又对印制工艺非常认真细致的美国“丝网印画”印制专家盖利,使丁绍光的画作通过“丝网印画”方式,既基本保持了原画的本质,又具有了极大的商业价值。从而,使丁绍光的画与他本人一起,很快打进并占椐了美国的地盘,并迅速成为了商业上的巨富。

丁绍光与西格尔进行了长达 8 年多的合作,其间,西格尔仅仅为丁绍光销售的“丝网印画”,就多达 4 万多幅(每幅价格都在几千美元到 1 万多美元之间)。这些不凡的行销业绩,当然使丁绍光进入了人数很少的(旅美中国画家中则绝无仅有)艺术家巨富阶层。同时,也更让西格尔这位当年的画廊小老板,迅速窜成了常常心血来潮就能随时飞往夏威夷打高尔夫球的亿万富翁。

而商业上的成功,则更使丁绍光有了艺术探索追求的强大物资实力。
现在,他可以在洛杉机比佛利山富人区那有 3000 平米大的巨型别墅内,不慌不忙地思考他对纯中国画的钻研了,在别墅内一间有蓝球场那么大的画室里,他又能开始从从容容地绘制一幅新题材的巨大壁画了。

“丝网印画”之类的画作与行销方式,让丁绍光继续财源广进,不会枯竭;而,比佛利山富人区别墅内的一幅幅不计工本的巨型壁画,则使丁绍光的思绪接上了云南,也续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国,将丁绍光变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美国,也使丁绍光更能做一个有追求欲圆梦的艺术家。

(四)

不知道丁绍光的成功,对常常处于艺术与商业两难中、不知如何决择的艺术家们,能给以什么样的启示?
至少,他们应该明白,现在的葡萄,一般都很甜,并不酸。
而且,只要观念上愿意,他们也可以、也常常能摘到的。

也不知道丁绍光的成功,能对正在人生道路上为某种理想追求而奋力拼搏的人们,会有些什么样的意义?
至少,希望对那些在原地奋斗很久而始终未能突围的人,能有些不无益处的提醒:也许应改变一下什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