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7°
    温度感觉: 1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5°
    温度感觉: 14°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1°
    温度感觉: 11°
查看: 7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长, 要耐心)今天,你还在为信仰而战吗?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5-16 18:0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定义以及命运》这是我很早以前读过的一篇文字。大概意思就是说命运是不存在定义的,一切的变数与不变都不过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宣扬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有点接近道家的“无为”。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初中的女孩子,吸引我的是作者飘逸的文字,不过意思确实有点晦涩,我压根就没有读明白。
  
  回忆我当时的想法,大概多半是把这篇文字当成了反对迷信的檄文。
  
  我不知道迷信在中国的分布程度有几成?也不清楚关于中国式的“古典信仰”有多少坚守者?感觉上南方应该比北方先进许多吧。
  
  大概我们的祖父母辈都多多少少的有点迷信的习惯吧。
  我曾经看到过我的奶奶在春节的时候天还不亮就起床忙活着,她点上红色的蜡烛,在堂屋的桌子上摆上亲手做的年糕,水果,还是刚煮出来的第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好象还会叩了又拜什么的。奶奶做这些的时候都是在我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好,老人家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倒是我,总是尖刻的“教育”奶奶,说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奶奶不和我争,依旧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的事情。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信仰。
  
  后来知道了世界上有三大宗教,知道了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群在千百年的世事变迁和历史沿革中,依然保持着自己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书本上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解释着:迷信不等于宗教信仰。这我明白,简单点说,宗教信仰就是被统治者和社会秩序接受和认可了的信仰,而“迷信”而恰恰相反。这也好比正史和野史的区别。
  
  在我看来,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老百姓的所谓“迷信”都是人类一种最美好的情感。宗教学家们理直气壮的宣扬着宗教的进步性,可是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因为种族和宗教的分歧所带给世界的战争;比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火硝烟,谁能说象我奶奶那样的老人那样一种祈福的方式是错误的?
  
  一直都坚持历史的发展是循环的,好比任何一个王朝都总是经历着崛起-繁荣--衰败这样一条线索;好比今天旗袍和喇叭裤的流行;好比今天男人开始留长头发女人则剔成短得不能再短的半寸…于是,在这样一个年代,我看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原始情感开始复苏,他们开始愿意去信仰一种事物。
  
  我有一个女朋友,很现代很时尚的那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应该算是鹤立鸡群的一款吧。象这样一个喜欢新事物,喜欢刺激的女孩子,她居然一直都保持着一个很奇怪的习惯:每年都会去庙里求个签或是上炷香。在北京的时候就去雍和宫,在南方的家里就去山上的庙宇。她告诉我,在南方的许多地方,庙宇的香火都非常旺盛,人们都普遍的愿意去上香或是拜佛。这并不是说人们的道德和文化都退化了,只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的时代,在某个心里非常平静的时刻,跟着家人或是朋友一起走入神圣的庙堂,为某个心愿祈祷,给自己一点舒心的安慰,不失为一件很不错的乐事。想想也是,我点点头。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在脖子上带上一个象征性的坠子,其中的涵义多半与情感有关。我特别喜欢那种一条细细的红绳串起来的坠子,或者是玉制的生肖,或者是银制的某个图案……各有千秋。比起那些昂贵得除了奢华豪无意义的贵重首饰来,这些坠子豪不逊色。他们可以代表着开始和结束,可以代表着一段甜蜜的过程,也同样可以代表着某种信念或者支持……并且它们廉价的特点是适应所有人群的,只要有心,只有用心,幸福和祝福并不奢侈。
  
  
  记得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遇上四个聋哑男孩子,十来岁的样子,他们上车后,就“张牙舞爪”地比划起来。我看到其中的一个男孩子跟窗外站台上的女孩子做了“飞吻”的手势,不由灰心地笑了。车开了,他们还在不停地用手语交流着什么,他们的快乐感染着整个车厢。我不懂他们的手势,但一样和车厢里许多用善意的目光注视他们的陌生人一样感受着他们在另外一种语言世界的陶醉和幸福。“野百合也有春天”,何况这些本是春天的孩子呢。少年时代曾经痴迷于许多榜样人物:雷锋,赖宁,张海迪……他们的故事象一条小溪流一样潺潺地流过生命里最纯真的年代。感动着,激动着,矛盾着,也思考着……有时候会天真地想一些没来由的问题:如果我也得了严重的疾病,如果我也遇到了山林大火,再如果……一个孩子会用心地思考这些问题,这起码可以说明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有关信仰和追求的东西了,虽然这种思考仅仅是萌芽状态的,不成熟也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可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年代重新拾起来回味,的确有一种不同的感受。要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成为一部史书,不同的是,内容和意义另当别论。
  
  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对于生活,对于爱情……都有着明确而有具体的信仰。
  
  静与欣同龄,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好姐妹。她们的性格差异很大,有两个细节可以充分说明。静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乖乖女,从小到大都是在温室花房里长大的那一种,可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不会说“不”的女孩子。记得还是过去住老房子那会,有一次她家没有人,我们几个小伙伴撺掇着要翻墙进去她家的院子,她怎么都不肯,最后我们也不管她了,就先她翻了进去。她没办法,只好也跟着我们进了来。本是小孩子调皮的一件小事情,可是后来她愣是被家人罚着跪了一个晚上的搓衣板,这也是我记忆中静唯一一次犯大错误。欣不爱读书,还有点手脚不太干净的毛病,所以大人们总是叮嘱我们防着点她。她考高中那年,爸爸车祸去世了,她没有掉一滴眼泪,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女孩子心中到底隐藏着多么沉重的坚持。
  
  静和欣都读了师范学校,当然,家人都花了不少钱,托了不少人情。没有任何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他们的家人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对于女孩子来讲一个好的工作一个好的归宿也许就是她们的一生了吧。毕业后,她们同时工作;工作了两年,又同时结婚;结婚一年后,也几乎同时怀孕了。
  
  欣嫁得很好,婆婆家里有钱有势有背景;欣结婚的时候好排场,手上戴了一只好大的钻戒,还有望不到边的迎亲嫁车队伍;欣和她的先生没有谈过恋爱,只是父母商量好的;欣很得意自己嫁得很“好”,她觉得婚姻与爱情无关。静是谈过恋爱的,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后,她就嫁给自己唯一的一次恋爱。静的母亲总是抱怨静的婚礼不够气派,“一辈子就嫁一次人,应该隆重一点的”。
  
  早在结婚之前,有关欣的先生有外遇的消息就传的沸沸扬扬,但是欣一点都不在乎;
  静嫁人差不多一年了,他的混蛋老公居然怀疑她跟自己的“姐夫”不干不净,静是一个柔弱的女人,她根本无力反抗。她流产了,是从楼梯上摔下来的,肚子里孩子已经八个月了,医生宣布她可能终生都不能再有孩子了……
  
  对于爱情,我的两个女朋友都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我想对与幸福她们也是真心的渴望着向往着的,可悲的是在现实和生活的面前,她们都没能坚持信仰。
  
  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爱情的浪漫与生活本身是不能完全等同的。的确,爱情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交流,而婚姻和生活所面对的远远比这要复杂的多。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和习惯不幸,我不想看着我的朋友就这样不快乐的生活着,也许她们也会和那个男人过一辈子,也许她们可以习惯把不幸当作了幸福……信仰没有了,幸与不幸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信仰被细化后就成为每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计划。少年时代渴望将来可以读一个有名气的大学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如今高教扩招一年比一年紧锣密鼓,教育产业化也初具规模,对于许多城市里的孩子来讲:象牙塔早已就失去了夕日的神秘色彩。而对于许多来自农村或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讲:大学,依然遥不可及。
  
  我记着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其实我不想走》,故事的源头来自与“一根稻草,两种命运”的真实故事。弟兄两个同时考上了大学,家里买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还欠了一屁股债,可以依然没有能力供两个争气的孩子同时读大学。年迈但十分通情达理的老母亲只好采取了一个看似有点荒唐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让两个儿子猜自己哪只手中藏了东西。两个懂事的儿子都很实在地互相谦让着,可是老天不会因为他们的谦让而改变什么。哥哥去了上海读了大学……每次读到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会庆幸自己的幸福,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哀,对于理想对于信仰,我相信却也怀疑。
  
  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一类名校状元谈经验或是感受的书,什么《在北大等你》,《我的大学梦》等等。初次读的时候的确会让你有点热血沸腾的感受,可是读得多了,感觉象是和读八股文一样味同嚼蜡。倒不是否认这些才子们的努力和成绩,只是感觉梦想和信仰于自己来讲应该是一种很私人的东西,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例的,但是付出又是无形的,我不知道文字里有多少无形的东西可以用心去感知。中国人情感的最高境界是不能言传,有些东西,还是少说为妙。
  
  
  读书的时候,几乎每个寝食都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了“卧谈”的习惯。男生女生都不例外。话题的广泛程度也是始料未及的。我们会谈教授的头发为什么都那么少之又少,谈哪个男生的睡功境界最高,谈隔壁班女同学的桃色新闻……当然也会煞有介事得探讨一下文学爱情和生命。寝食里年龄最小的女孩子常常对我们说:爱情应该是一组诗……或低沉,或高亢,或悲哀,或喜悦,等到老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回味,那是送给自己最好的安慰。我笑笑,我觉得诗是用来让人中毒的,中毒后都会神智不清。爱情似乎更接近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们这一代,复杂的没有头绪,有愤青,有赤子,有顽主,也有激进青年,想要具体给这一代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大放异彩;
  抗日年代,“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
  建国初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八十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今天,我发现年轻一代都愕然了,我们变得沉默,无言……我们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口号。 没有声音的时代是死亡的时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我亲眼目睹身边的女孩子在五道口附近的酒吧里做红酒小姐。因为那边靠近语言学院,外国人很多,许多漂亮的女孩子重新拿出自己最原始的资本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开始有关生存的冒险游戏。每当夜幕降临,她们会换上最性感的衣服,踏进这个城市里某个不该属于他们的臃懒的角落,在短暂的陶醉中放肆自己原本丰盈的生命。艳丽和媚俗代替了纯洁和真实。我不知道,当清晨悄悄来临的时候她们会不会有一种得不偿失地深切体会。这是女人的悲哀,这是人格的悲哀,也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的悲哀。
  
  前段日子《嫁个有钱人》上映的时候,大家都赶鸭子上架似的争相观看。如果你随便在人群中找一个女孩子做即时采访,一定会有相当百分比的女孩子回答对于爱情的憧憬就是“嫁个有钱人”。这样的回答本身没有错误,金钱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物质时代是不可不提的。没有一个女孩不渴望自己可以成为童话中的公主,虽然这样机会并不垂青每一个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搭配是小女生Vs老男人。因为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男人差不多都应该在而立左右,所以刚刚走出校门的血气方刚的男孩子是没有市场的。也许男生们要抱怨市场行情的疲软和买家的有眼无珠,可惜,怪只怪你生不逢时。
  
  有人说:
  这样一个纯“金”时代,还是努力赚钱实在,真“金”是不怕火炼的;
  如果你还奢望着一生一世的爱情,如果你还相信“有情饮水饱”,拜托,还是去电影里陶醉吧!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梅尔.吉普森的《Brave heart》。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总是越发显示出它的伟大。与张爱玲的《传奇》相反:前者是一场爱情导致了一场战场;而后者则是一场战争成就了一场爱情。爱情因为战争而永恒,战争因为爱情为悲壮。爱情与战争也都因为信仰的存在而有了生命。
  
  
  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不,你难道没有看到还有许多人在为信仰而战;
  今天,你还有信仰吗?
沙发
发表于 2002-5-17 13:34:12 | 只看该作者
道之所存

虽千万人逆之

吾往也!
板凳
发表于 2002-5-17 19:52:0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