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3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條運河如何撼動國際?現在又到底屬於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20:1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陣子最熱門的國際議題之一,無非是「大排長榮」的運河塞船事件,體現了台灣要當個塞子、而不只是棋子。今年 3 月 23 日,隸屬於長榮海運的超大型貨櫃輪在通行蘇伊士運河時意外擱淺,造成航道阻塞,影響運河的航運;現場照片還可見,挖土機正努力的清除船底淤泥。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亞洲和非洲交界的蘇伊士地峽,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以及亞洲和歐洲的短途人工運輸路線。運河本身則是從地中海上的埃及塞伊德港一直延伸到紅海的蘇伊士港。
該運河是世界上第一條國際運河,從 1869 年 11 月 17 日正式啟用以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全球貿易的重要經濟路線。自古以來,歐洲主要大國都將這條水路視為通向印度和亞洲的貿易路線的巨大捷徑,節省繞行非洲的時間與金錢。


而便利的背後,也凸顯了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打從這條運河建好以來,就可見各方國際勢力不斷爭搶,儼然把這裡變成「非洲火藥庫」。而現在看似平安無事的蘇伊士運河,過去在這裡有什麼驚滔駭浪的故事呢?國際社會又是如何打造國際規範來控制這樣的局面呢?
穿越海峽的長久夢想終於成真
自古以來,打造一條通過蘇伊士地峽,把地中海與紅海連接起來的運河,一直是當權者的夢想。最早在西元 200 多年前,法老托勒密二世就曾建造了一條連結蘇伊士灣與尼羅河的運河,不過由於當時海洋運輸技術並不發達,較少將運河發揮到海上運作。
15 世紀末期,隨著達伽馬經過非洲好望角向東方開闢了海上航線,刺穿地峽的需求不再被歐洲視為商業利益大事,相較下,政治考量更大於商業利益。
爾後,拿破崙征服了埃及,即考慮修建運河,使法國具有超越英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讓法國船隻可藉由通過蘇伊士地峽,比英國更快速地前往印度和其他遠東英國殖民地。不過最終因拿破崙的工程師測量錯誤,認為紅海比地中海高出約 10 米而質疑建造運河的可行性,最終放棄建造運河。
1854 年,法國駐埃及領事 Ferdinand de Lesseps 再次興起開鑿運河的想法,他說服在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埃及總督 Mohammad Saeed 准許此計劃。4 年後,在法國主導下,蘇伊士運河海上環球公司成立,是一家埃及公司;但因英國擔心法國在埃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抵制參與運河建造的投資,最終由埃及獲得了 44% 的股份。1866 年,埃及政府再次和蘇伊士運河公司擬約,約定公司由埃及的法律和習慣辦理。

1859 年,運河開始施工,約有 100 萬埃及人(主要是農民)被招募從事這項艱苦的工程;過程中,必須清除約 7,400 萬立方米的土地,卻只能領取低廉的工資。興建期間,約有 12 萬的勞動力因食物、醫療短缺和受到虐待而死亡。這條運河於 1869 年完工,耗資 4.33 億法郎。1869 年 11 月 17 日,在法國女皇的船的帶領下,一批船隻駛入了地中海沿岸塞得港的運河,並到達運河的中點,隔天順利抵達達蘇伊士港口,從而成功停泊在紅海中。
蘇伊士運河的使用規則
僅僅 6 年後,埃及的債務瀕臨破產,因此在 1875 年,英國以 400 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埃及在這條航道上的股份,不過法國仍繼續擁有多數股權。1882 年,英國在與埃及的戰爭中獲勝,取得對埃及的控制權,包括座落在埃及境內的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大股東法國,這次也同樣希望可以削弱英國對運河的控制力,因此號召歐洲大國要求英國保證:英國佔領埃及之際,不會影響其他國家利用運河進行商業或軍事過境的權益。
1888 年 10 月 29 日,奧地利、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俄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國在君士坦丁堡簽署《蘇伊士運河自由航行公約》(Convention of Constantinople Respecting the Free Navigation of the Suez Canal,亦被稱作「君士坦丁堡公約」),使運河在未來的地位更加明確、並避免可能出現的危險。該公約賦予運河國際地位,且約定無論在戰爭與和平時期,皆向所有商船或戰爭船隻自由開放、不區分船旗,不得封鎖運河、不得在運河駐軍。


然而,運河的地主埃及,本身卻不是君士坦丁堡公約的締約國,歐洲各國也忽視公司於 1866 年與埃及政府的約定,擁有運河領土主權的埃及到最後根本對運河毫無實質的控制權和管轄權。
此外,當時佔領埃及的英國雖勉強接受該公約,不過對公約提出保留,主張英國軍隊佔領埃及期間,可能會限制運河的通行。依照國際法,對條約保留必須經過其他締約國全體同意,不過英國本次的保留只有法國同意。雖英法兩國在 1904 年協議時,英國放棄此項保留,才讓本公約正式生效,不過英國在往後的大小戰爭中,仍以保留公約、是埃及的保護國為由在運河駐軍,禁止敵人船隻進入運河。
1922 年,英國給予埃及獨立,並於 1936 年在倫敦簽署的《英埃條約》中,宣布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埃及仍允許英軍繼續駐紮在蘇伊士運河地區,以保護英國在運河上的財務和戰略利益。
撼動國際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石油運輸使蘇伊士運河公司利潤迅速增長,再加上冷戰局勢,使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地位更顯重要。英國當時在運河駐軍將近 8 萬名,是該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不過埃及的民族主義也在戰爭後隨著國際浪潮而逐漸高漲,使得埃及和英國的關係日益緊張。
1951 年,埃及甫當選的領導人 Nahas Pasha 單方面宣布撤銷 1936 年的《英埃條約》,但英國拒絕退出蘇伊士運河,導致雙方武裝衝突。1952 年,英國佔領開羅,脅迫埃及國王罷免 Nahas Pasha;不久之後,埃及的 Gamal Abdul Nasser 將軍便推翻了埃及國王,並讓自己擔任總統,使埃及走向共和制,也同時開啟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勞工改革。
英國為了改善英埃關係,不堅持 1936 年的條約,並在 1954 年和埃及另外締結了《英埃協定》,約定英軍應分階段撤離蘇伊士基地,同意在 20 個月內撤出所有部隊,由英國和埃及共管英軍基地;埃及將同意尊重通過運河的航行自由,並允許如果蘇伊士運河受到外部勢力的威脅,將讓英軍重返埃及。而根據條約條款,蘇伊士運河公司要到 1968 年 11 月 16 日才歸埃及政府所有。#js主义 #埃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