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3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开叙利亚伤口需要超越道德界限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0:4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溺死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海滩上的叙利亚男孩已经入土为安,男孩的父亲也回到了叙利亚战区拿起了武器。在巨大的难民潮中,这一起惨剧只是无数惨剧汇集的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不过,伴随着尸体照片震惊全球,以及男孩原本的温馨之家、父亲无奈哀痛的陈词还有后续回乡安葬等等事宜,全球媒体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报道。即便此番惨剧的风头已经过去,它对于此番难民潮的推波助澜仍是风头一时无两的。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批惹事的照片上终究出现了一具尸体,还是儿童的尸首。这样一来,且不说这套照片的象征意义,只是单从传统的新闻道德等争议上来看,后面催生的问题就一直没法平息下来,它催生的道德争议就已经显得不言而喻了。有媒体至今仍拒绝刊登这组照片,认为这不仅形同在男孩家人的伤口上撒盐,而且也有损逃亡难童最后的尊严。但是,如果不把这张照片公之于众,又怎能让外界对发生在叙利亚的这场惨剧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呢?从这里看去,只有这套照片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对难中的叙利亚来说,揭露灾难需要更多的这类照片
对于欧洲各方来说,政治正确、新闻道德之类的准则把他们牢牢捆住。只可惜这种标准防君子不防小人。当年,南非自由摄影师凯文?卡特于1993年拍摄《饥饿的苏丹》后,类似的争议就曾在西媒引发躁动。成千上万的人都对因此图斩获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的卡特口诛笔伐:为何身在现场的摄影师不去救小女孩?踩着女孩的尸体获奖新闻道德究竟何在?最终,卡特因无法承受压力,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在家中自杀。相比之下,当年跟着戴安娜王妃汽车残骸疯狂摁动快门的记者们倒都活得好好的。
因此,当同样的指责出现在拍摄叙利亚小男孩照片的土耳其摄影师面前时,对方都于这种质问就在诚恳之余显得很不在乎。长期关注难民问题的摄影师就表示“很欣慰世界终于开始关注欧洲的偷渡客问题,即使是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更坚决强调“如果这些照片能让欧洲改变对移民的看法,我觉得就应该发布出来”。很显然,单纯的道德说教在某些更重要的目标面前并没有什么效用,
马克思说过,在面对骚乱或类似的凄惨局面时,不要陷在对野蛮部落的残酷暴行的恐怖情绪和对受难者的自然同情里,因为“总还有些情况需要仔细谈谈”。这一次叙利亚难民事件恰恰又有着类似的属性。对西方世界来说,这场斗争很容易被打上各种戳记。首先,外界一度以为这是大马士革的独裁者对部分大城市里民主势力的镇压,进而又会支持欧美的武力干预,甚至还会把心怀鬼胎的土耳其等国的干预当成是一种拯救。在叙利亚国土上已经踏上“八国联军”之际,若非有这组照片,外界对于叙利亚的惨景恐怕是难有什么认识的。
事实上,就在成百上千的欧美各国人士在仆倒于土耳其海岸边的幼童大撒其热泪时,已有数十万投奔怒海,潜入欧洲各国的中东难民在东欧受阻。德国等国在难民问题上一面为美国所制,另一面又被传统的政治正确和道德所绑缚。这就让他们上不去、下不来。当身为欧洲新领袖的德国已经陷入困境时,其他仰德国鼻息的欧洲国家又该如何处对?
很显然,他们需要有个推动。而这张难童照片恰恰成了打开问题突破口的关键所在。如何才是对被海水吞噬的小男孩最好的告慰?不是贩卖同情,不是质问摄影师,也不是拿道德当挡箭牌避重就轻,而是如何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避免悲剧重演,如何催促欧洲国家重新审视难民政策,以及如何通过刺痛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更多的人真切意识到丧钟不仅在为中东国家而鸣。这正如《纽约时报》等欧美媒体所言,这张照片已经不像越战或苏丹的难童那样离人们特别遥远,溺死在土耳其海滩上的孩子既然已经让西方有了移情之感,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它在高高在上的欧、美各国之间带来更多的触动,让只知身边,不懂天下大势的普通人面对真相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