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4°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5°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4°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4°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5°
    温度感觉: 24°
查看: 282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迅雷:同一起跑线上树起贫富金字塔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关文章内容摘要

晓华与宝祺曾在上海是初中同学,后来因各自搬迁而分开,两人分别在上海及北京就读大学,晓华攻读电子工程专业,宝祺研学电脑专业,本来俩人在国内各处异地,并未有联络,巧的很,晓华于2000年移民加拿大,2001年宝祺 ... [ 查看全文 ]

§ 发表于 2007-3-19
其实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看此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07:43:45 | 只看该作者

何来金字塔的感觉?

家庭年收入达十万以上,会被砍掉孩子牛奶金, 消费税补贴, 以及需多交的income tax.孩子上大学政府贷款更别指望...这实际是北美经济压力最大的所谓中产收入层...也是被政府征收税物最重的阶层...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金字塔的感觉...
板凳
发表于 2007-3-19 08:36:54 | 只看该作者

家庭收入十万,扣入税,CPP, EI,RRSP,到手支配的现金还不入一个自雇的,

每个入的生活不一样,有什么好比的。
很多人讨厌攀比,来到加拿大,中国人还在攀比。
地板
发表于 2007-3-19 08:48:54 | 只看该作者

许多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因为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别太大,彼此

回国探亲感悟:每次回来都要受些“刺激”

  魏城
       
我这次回中国探亲一个月,生了一场大病,先是感冒,接着高烧,最后是上吐下泻,光是卧床不起、昼夜昏睡就有三天。大概因为我在西方生活太久了,久到了对中国的病菌完全丧失免疫力、不堪一击的地步。

回到英国后,《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对我这次“发烧之旅”少不了一番安慰,安慰之余,又逼着我讲一讲生病之前的见闻。

说实话,我这次探亲,除了大病一场之外,其它时间也乏善可陈。我严格遵守中国大使馆钉在我探亲签证旁的那张小条的要求,未在中国从事任何采访活动,整整一个月,除了生病占去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我只好靠走亲访友、吃吃喝喝打发时光了。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套用一下托翁的句式,我这一个月的生活大概可以这么概括:吃喝的宴席都是相似的,访友的遭遇却各有千秋。

具体来说,尽管不同的宴席有简朴、奢华之分,但赴宴者都大同小异地互相寒暄着、言不由衷地互相恭维着、假戏真做地互相敬酒着,你只有走进他们的私人住宅,你才能窥见他们的真实生活,你只有在他的私宅中与他单独交谈,你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我在中国的朋友,大约分为穿开裆裤时的玩伴、求学时的同学和就业时的同事这几类,他们或者曾经蹲在同一起跑线上等待开跑的枪声,或者曾经在人生长跑的最初几圈并驾齐驱,但经过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大潮的淘洗和社会巨变的颠簸,如今他们已经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虽然看上去有些人还在并肩小跑,但因人生颇为类似那种循环跑道的赛场,他们如今相互之间的差距,其实早已错着好几圈跑道呢。

我对《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讲了我走访这些中国熟人私宅的不同遭遇,但其中几位年轻同事最感兴趣、也最感震撼的,却是我描述的几位已成富翁的朋友的豪宅──

“啊,他家还雇有剪草的园丁?!”

“什么,他家还有室内游泳池?!”

“光装修就花了一百多万?!”

“妈的,他们家地下室的乒乓球室,都比我在英国租的房间面积大!”

还有一位同事,以半是关心、半是玩笑的口气问我:“你这次回去是不是很受刺激?”

我也顺竿儿爬地说:“是啊,我看了前同事的豪宅,当晚就感冒了;看了前同学的豪宅,马上转为高烧;最后看了儿时玩伴的豪宅,又演变为上吐下泻!”

说到这儿,所有同事都是一副若有所悟的样子:“原来你是这样落下病根的!”

豪宅:老板们的自我奖励?

当然,我说的都是玩笑话。如果说我受过“刺激”,那还是上个世纪末,我离开中国五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之时。进入新世纪后,我几乎年年回中国,有时还一年多次,所以,“刺激”感的强烈程度逐渐减弱,如今都有些麻木了。

那些听完我的叙述颇感震撼的年轻同事就不同,虽然他们也常回中国,但他们的中国朋友大概因为都比较年轻,仍处于人生长跑的最初几圈,所以相互之间经济地位的分化还没有那么大。

其实,即使是我,因为朋友的圈子毕竟有限,在中国采访过的老板们,通常也不会把采访地点安排到自己家中,所以,我也没有见识过中国真正的大富豪的私宅。但仅从我去过的这些如今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朋友的住宅来看,中国的贫富差距的确非常惊人。我不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因此与中国的富人朋友们谈不上什么可攀比性,但我看了朋友的豪宅不会“落下病根”,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普通人看了朋友的豪宅不会“落下病根”。

例如,我这次回国发现,许多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因为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别太大,彼此早已不来往了;即使是我这次参加的许多聚餐,也是因为借我的回来,许多熟人才找到一个互相聚会的理由,其实,他们之间久违的年头,甚至比我与他们重逢的间隔还长。

在中国,贫富分化是一个老生常谈、但仍然不断有人在谈的话题。在以前我的写作中,我也多次谈过这个话题,次数已经多到了我不愿意再谈、也似乎谈不出什么新意的地步。但FT中文网主编力奋听我描述了上述见闻之后,仍然鼓励我说:“挺有趣儿的。这是一个常新的话题,还是写点儿什么吧!”

于是,我又鼓起勇气,试图再从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咀嚼出点儿新意来。但写完中国之旅见闻之后,待我力图分析贫富分化利弊之时,我却写不下去了。我在家中小院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却仍然理不清我的思绪: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国家,能够避免贫富分化吗?如果不能避免,那多大的差距才是“合适”的差距?富人豪宅的存在,是一种激励?一个榜样?还是昔日朋友妒火中烧的“病根”?弱势群体仇富情结的目标?一个标榜市场经济的国家,是否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由,强制性地规定富人消费的上限?

说实话,在我的朋友中,能够住得上独栋小楼级的所谓“豪宅”的,均为老板,罕有高级打工者,更别说普通打工者了。所以,有人说,在中国,要想成为大富翁,就不能一辈子给人家打工。

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其视线往往有一个盲区:他们只看到了传媒聚光灯下的少数成功企业家,却没有看到那些人数更多的失败的企业家、勉强维生的企业家、挣一把快钱马上抽身的企业家、经受不了商业冒险所带来的身心折磨而卖掉生意重新打工的企业家……

即使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也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算计,承受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压力、磨砺,经历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心潮起伏、彻夜难眠、投资失败、婚姻破裂以及“朝为人上人,暮作阶下囚”的噩梦……

我接触过不少前老板,他们都是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这种风险、这种身心折磨,而终于决定“放下身段”、转而成为现雇员的。

一位开过公司的朋友,曾经对我如此描述他昔日的老板生涯:“有的时候,压力大得难以承受,我就想,挣钱是为了什么?如果挣钱就是为了账面上的抽象数字和身心上实实在在的折磨,那挣那么多抽象的钱,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在缺乏悠久深厚的慈善文化、也没有完善的捐款机制的中国,那些“放不下身段”、钱又多得烧手的老板们,为了给自己身心遭受的折磨找点儿“实实在在”的意义,为了把“抽象”的账面兑现成“具象”的奖励,只好购买豪宅、大宴宾客、挥金如土、包养情妇……

但我的这位朋友觉得,这些“具象”的奖励也补偿不了他身心遭受的折磨,后来他也“放下身段”,转而当了一个高级打工者。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不愿当老板、人人都想当高级打工者的社会,如何能够自我运转下去;也很难想象,一个只期望老板超生理负荷付出、超心理负荷冒险、却不允许老板获取超打工收入回报的社会,如何能够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企业和一流企业家。

超常回报,是对超常付出、超常冒险的一种奖励,只要这种付出、这种冒险是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那么,多么超常的奖励都算合理。企业家以慈善捐款回馈社会,应该是一种额外的美德,而不应该是一种份内的义务。

而且,对急于扩大内需的中国经济来说,富人花钱消费、甚至挥金如土,也谈不上是一件坏事。当然,如果能够鼓励富人在必要的消费之外,能把更多的利润用于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经济的企业扩张之中,能把更多的余钱用于慈善捐款之上,那更是一件好事,但这种鼓励,不仅应该体现在道德要求、文化培育之中,更应该体现在税收奖励机制之中。
5#
发表于 2007-3-19 08:5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何来金字塔的感觉?

尽管压力大,但肯定比打labor 工的人幸福很多,其实体力上的劳累并不是labor最大的悲哀,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担忧才是最大的压力,那些生活在地库家庭中孩子们的童年是否也会因此而留下阴影,这些问题都是应该被关注的。

最初由[alfonso]发布
何来金字塔的感觉?

家庭年收入达十万以上,会被砍掉孩子牛奶金, 消费税补贴, 以及需多交的income tax.孩子上大学政府贷款更别指望...这实际是北美经济压力最大的所谓中产收入层...也是被政府征收税物最重的阶层...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金字塔的感觉...
6#
发表于 2007-3-19 09:31:18 | 只看该作者

年入10万的实际收入(配偶收入为零)

CPP $1910.70
EI    $729.30
Net tax $25,987.95

Net Income $71732
7#
发表于 2007-3-19 10:35:11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年入5万的实际收入

CPP 1910.7
EI    729.3
Net Tax $9,587.96

Net Income 75544
8#
发表于 2007-3-19 10:39:5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你怎么还好意思活

那些曾经辉煌,现在还在干labour的朋友们,来了这么久还过着如此拮据的生活,这是你们为最初的盲目乐观,不自量力的移民选择所付出的必然代价,而且可以肯定这样的生活必将伴随你们终生。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也有房有车,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虽然阿Q般地自慰可以暂时让你们忘掉这个差距,但永远也改变不了你们生活在这里的社会底层垃圾圈里的事实。自己没出息,不自量力还非要逼着自己的子女学这学那,跟着你们吃苦受累只能让他们更加瞧不起你们,你们的脸皮怎么这么厚?长痛不如短痛,蒋博士早已为你们做出了表率,与其这样猪狗般地混一辈子,不如向蒋博士学习,轻松一跳。
9#
发表于 2007-3-19 11:03:0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3万一个7万的实际收入

3万:

CPP 1485
EI   561
Net Tax $4,032.22


7万:

CPP  1910.7
EI     729.3
Net Tax $16,009.27
10#
发表于 2007-3-19 11:0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你怎么还好

最初由[偷运老大]发布
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你怎么还好意思活着?

那些曾经辉煌,现在还在干labour的朋友们,来了这么久还过着如此拮据的生活,这是你们为最初的盲目乐观,不自量力的移民选择所付出的必然代价,而且可以肯定这样的生活必将伴随你们终生。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也有房有车,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虽然阿Q般地自慰可以暂时让你们忘掉这个差距,但永远也改变不了你们生活在这里的社会底层垃圾圈里的事实。自己没出息,不自量力还非要逼着自己的子女学这学那,跟着你们吃苦受累只能让他们更加瞧不起你们,你们的脸皮怎么这么厚?长痛不如短痛,蒋博士早已为你们做出了表率,与其这样猪狗般地混一辈子,不如向蒋博士学习,轻松一跳。


老大此贴真猛,而且基本不带脏字,支持一下。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12: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许多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因为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别太大,彼此

最初由[哇咧]发布
许多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因为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别太大,彼此

回国探亲感悟:每次回来都要受些“刺激”

  魏城
       
我这次回中国探亲一个月,生了一场大病,先是感冒,接着高烧,最后是上吐下泻,光是卧床不起、昼夜昏睡就有三天。大概因为我在西方生活太久了,久到了对中国的病菌完全丧失免疫力、不堪一击的地步。

回到英国后,《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对我这次“发烧之旅”少不了一番安慰,安慰之余,又逼着我讲一讲生病之前的见闻。

说实话,我这次探亲,除了大病一场之外,其它时间也乏善可陈。我严格遵守中国大使馆钉在我探亲签证旁的那张小条的要求,未在中国从事任何采访活动,整整一个月,除了生病占去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我只好靠走亲访友、吃吃喝喝打发时光了。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套用一下托翁的句式,我这一个月的生活大概可以这么概括:吃喝的宴席都是相似的,访友的遭遇却各有千秋。

具体来说,尽管不同的宴席有简朴、奢华之分,但赴宴者都大同小异地互相寒暄着、言不由衷地互相恭维着、假戏真做地互相敬酒着,你只有走进他们的私人住宅,你才能窥见他们的真实生活,你只有在他的私宅中与他单独交谈,你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我在中国的朋友,大约分为穿开裆裤时的玩伴、求学时的同学和就业时的同事这几类,他们或者曾经蹲在同一起跑线上等待开跑的枪声,或者曾经在人生长跑的最初几圈并驾齐驱,但经过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大潮的淘洗和社会巨变的颠簸,如今他们已经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虽然看上去有些人还在并肩小跑,但因人生颇为类似那种循环跑道的赛场,他们如今相互之间的差距,其实早已错着好几圈跑道呢。

我对《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讲了我走访这些中国熟人私宅的不同遭遇,但其中几位年轻同事最感兴趣、也最感震撼的,却是我描述的几位已成富翁的朋友的豪宅──

“啊,他家还雇有剪草的园丁?!”

“什么,他家还有室内游泳池?!”

“光装修就花了一百多万?!”

“妈的,他们家地下室的乒乓球室,都比我在英国租的房间面积大!”

还有一位同事,以半是关心、半是玩笑的口气问我:“你这次回去是不是很受刺激?”

我也顺竿儿爬地说:“是啊,我看了前同事的豪宅,当晚就感冒了;看了前同学的豪宅,马上转为高烧;最后看了儿时玩伴的豪宅,又演变为上吐下泻!”

说到这儿,所有同事都是一副若有所悟的样子:“原来你是这样落下病根的!”

豪宅:老板们的自我奖励?

当然,我说的都是玩笑话。如果说我受过“刺激”,那还是上个世纪末,我离开中国五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之时。进入新世纪后,我几乎年年回中国,有时还一年多次,所以,“刺激”感的强烈程度逐渐减弱,如今都有些麻木了。

那些听完我的叙述颇感震撼的年轻同事就不同,虽然他们也常回中国,但他们的中国朋友大概因为都比较年轻,仍处于人生长跑的最初几圈,所以相互之间经济地位的分化还没有那么大。

其实,即使是我,因为朋友的圈子毕竟有限,在中国采访过的老板们,通常也不会把采访地点安排到自己家中,所以,我也没有见识过中国真正的大富豪的私宅。但仅从我去过的这些如今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朋友的住宅来看,中国的贫富差距的确非常惊人。我不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因此与中国的富人朋友们谈不上什么可攀比性,但我看了朋友的豪宅不会“落下病根”,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普通人看了朋友的豪宅不会“落下病根”。

例如,我这次回国发现,许多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因为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差别太大,彼此早已不来往了;即使是我这次参加的许多聚餐,也是因为借我的回来,许多熟人才找到一个互相聚会的理由,其实,他们之间久违的年头,甚至比我与他们重逢的间隔还长。

在中国,贫富分化是一个老生常谈、但仍然不断有人在谈的话题。在以前我的写作中,我也多次谈过这个话题,次数已经多到了我不愿意再谈、也似乎谈不出什么新意的地步。但FT中文网主编力奋听我描述了上述见闻之后,仍然鼓励我说:“挺有趣儿的。这是一个常新的话题,还是写点儿什么吧!”

于是,我又鼓起勇气,试图再从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咀嚼出点儿新意来。但写完中国之旅见闻之后,待我力图分析贫富分化利弊之时,我却写不下去了。我在家中小院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却仍然理不清我的思绪: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国家,能够避免贫富分化吗?如果不能避免,那多大的差距才是“合适”的差距?富人豪宅的存在,是一种激励?一个榜样?还是昔日朋友妒火中烧的“病根”?弱势群体仇富情结的目标?一个标榜市场经济的国家,是否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由,强制性地规定富人消费的上限?

说实话,在我的朋友中,能够住得上独栋小楼级的所谓“豪宅”的,均为老板,罕有高级打工者,更别说普通打工者了。所以,有人说,在中国,要想成为大富翁,就不能一辈子给人家打工。

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其视线往往有一个盲区:他们只看到了传媒聚光灯下的少数成功企业家,却没有看到那些人数更多的失败的企业家、勉强维生的企业家、挣一把快钱马上抽身的企业家、经受不了商业冒险所带来的身心折磨而卖掉生意重新打工的企业家……

即使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也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算计,承受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压力、磨砺,经历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心潮起伏、彻夜难眠、投资失败、婚姻破裂以及“朝为人上人,暮作阶下囚”的噩梦……

我接触过不少前老板,他们都是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这种风险、这种身心折磨,而终于决定“放下身段”、转而成为现雇员的。

一位开过公司的朋友,曾经对我如此描述他昔日的老板生涯:“有的时候,压力大得难以承受,我就想,挣钱是为了什么?如果挣钱就是为了账面上的抽象数字和身心上实实在在的折磨,那挣那么多抽象的钱,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在缺乏悠久深厚的慈善文化、也没有完善的捐款机制的中国,那些“放不下身段”、钱又多得烧手的老板们,为了给自己身心遭受的折磨找点儿“实实在在”的意义,为了把“抽象”的账面兑现成“具象”的奖励,只好购买豪宅、大宴宾客、挥金如土、包养情妇……

但我的这位朋友觉得,这些“具象”的奖励也补偿不了他身心遭受的折磨,后来他也“放下身段”,转而当了一个高级打工者。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不愿当老板、人人都想当高级打工者的社会,如何能够自我运转下去;也很难想象,一个只期望老板超生理负荷付出、超心理负荷冒险、却不允许老板获取超打工收入回报的社会,如何能够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企业和一流企业家。

超常回报,是对超常付出、超常冒险的一种奖励,只要这种付出、这种冒险是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那么,多么超常的奖励都算合理。企业家以慈善捐款回馈社会,应该是一种额外的美德,而不应该是一种份内的义务。

而且,对急于扩大内需的中国经济来说,富人花钱消费、甚至挥金如土,也谈不上是一件坏事。当然,如果能够鼓励富人在必要的消费之外,能把更多的利润用于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经济的企业扩张之中,能把更多的余钱用于慈善捐款之上,那更是一件好事,但这种鼓励,不仅应该体现在道德要求、文化培育之中,更应该体现在税收奖励机制之中。

两年前, 我们全家回国, 一个月内也是用掉三分之一时间生病,无奈只好取消一些原定计划...

国内从各大城市, 到县镇的街道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更深刻的印象则是由于中国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 引发来自不同经济层的"燥动". 无论在同事聚会, 还是同学聚会, 大家更感兴趣的话题最終根源都离不开如何去"发财"... :rolleyes: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12:1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你怎么还好

最初由[偷运老大]发布
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你怎么还好意思活着?

那些曾经辉煌,现在还在干labour的朋友们,来了这么久还过着如此拮据的生活,这是你们为最初的盲目乐观,不自量力的移民选择所付出的必然代价,而且可以肯定这样的生活必将伴随你们终生。看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已经找到高薪稳定专业工作的同行们,再看看那些曾经根本不如你,现在也有房有车,提职加薪,过得远比你滋润的仍留在国内的昔日同事们,虽然阿Q般地自慰可以暂时让你们忘掉这个差距,但永远也改变不了你们生活在这里的社会底层垃圾圈里的事实。自己没出息,不自量力还非要逼着自己的子女学这学那,跟着你们吃苦受累只能让他们更加瞧不起你们,你们的脸皮怎么这么厚?长痛不如短痛,蒋博士早已为你们做出了表率,与其这样猪狗般地混一辈子,不如向蒋博士学习,轻松一跳。

或许蒋博士身边有太多你这样的人,他才跳的桥...

人生在世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有些运气看起来是必然的, 实际也离不开某些耦然性, 例如, 你过去所major的专业赶巧是目前的垄断行业...但明天也许是被淘汰的行业...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12:3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何来金字塔的感觉?

最初由[恨邓反朱]发布
回复:何来金字塔的感觉?

尽管压力大,但肯定比打labor 工的人幸福很多,其实体力上的劳累并不是labor最大的悲哀,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担忧才是最大的压力,那些生活在地库家庭中孩子们的童年是否也会因此而留下阴影,这些问题都是应该被关注的。


不同人的性格对压力大与幸福感的反应差异很大.

我就有两个朋友, 朋友A 从美国来, 到加也有小十年, 可以说是一直在打很典型的labour工,但生活情调却很小资, ...去年他们刚买新房, 不巧圣诞节前夕, 夫妇两人同时"下岗",可他说, 老天是为了不得照顾他们 好好过圣诞节...心态咋恁好哪!

而同他一起的这个朋友B, 有了个五万多起薪的工作: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一起聚会时还 时不时可以看到他所流露的忧愁情绪... :confused: 挺累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13:3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两个年入5万的实际收入

最初由[不法之徒]发布
两个年入5万的实际收入

CPP 1910.7
EI    729.3
Net Tax $9,587.96

Net Income 75544

如此精确的数据, 干payrol的?
15#
发表于 2007-3-19 13:37:39 | 只看该作者

比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