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6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儒”原来是哭丧的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0: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丧儒


834161 次点击
3828 个回复
3 个赞同





好乐无荒 于 2012/4/10 8:36:4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size=1.25em]

丧儒


论起儒家起源,有些人可能以为孔丘就是儒家的祖师爷,是创始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孔丘之前儒就存在了,而且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到殷商就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又称为“术士”。据胡适先生在《说儒》,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且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是要仰人鼻息的。

《墨子非儒》篇有一段描写当时的儒:
    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法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避)之。是若人气,我鼠藏,而我羊视,贲就起(资即奔字)。君子笑之,怒日,“散人焉知良儒!”
    夫(彼)(此处疑脱“春乞”四字),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国人之家解(财)以为,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日,“此衣食之端也!”

这两段用大白话说就是:儒者就是穷鬼二流子,欺软怕硬,好吃懒做,用繁琐礼乐黑丧家,假哭真捞钱,没活儿的时候饥寒交迫。专门忽悠人大操大办丧事,尤其是收获季节,骗弄个几次丧事就够吃好一阵子。用丧家财物装神弄鬼,满足私欲。要是富人有丧,就开心的不得了:“衣食有着落了!”


简而言之,儒的起源就是哭丧的。哭丧者身穿特制的丧服,头戴丧帽,当时称为“褥服”,褥儒同音,这些哭丧者渐渐的便被称为“儒”。


“儒”这个词本是个鄙称,指那些位卑无财,指着别人家死人来骗钱骗物的哭丧者。有鉴于此,孔丘发明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之说,意思是别的哭丧的是“小人儒”;他自己这一拨哭丧的则是“君子儒”,哭丧的服务素质高,哭丧的服务质量好。

孔丘自己也时常操持哭丧业务,要不靠学生孝敬的几条腊肉怎么活下去?孔丘带着他的学生们就是一高级哭丧队,时不时为那些贵族家族提供哭丧服务,挣些个丧钱丧物。


读儒家经典《礼记》,从中看到大量关于丧仪的记述,包括极为严格而细密的哭丧之规,使人深感丧儒文化之博大幽深和精致入微。
  丧儒哭丧之礼首要者,就是分清尊卑之序;再者就是哭丧场所也有定规;先哭后哭、哭声大小等等细节均有定规,不是你想哭就能哭的。

丧儒哭丧之礼甚至包括了“跳脚”的规定,这就是孔丘要求的“哭踊有节”,“踊”就是跳脚。踊和哭一样,须因哭丧对象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位置、动作、节奏等都有烦细的规定。

就以“踊”为例子说说丧儒哭丧之礼的繁杂严密吧。

《礼记》中明确规定:“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妇人皆居间。”这是说,诸侯国君从死到入葬,须跳脚痛哭七回,对死去的大夫是五回,士死了只能享受三回;哭丧时丧家的男人首先哭踊,然后是丧家的女人们哭踊,最后才是吊丧的宾客哭踊,哭踊的顺序和各自的位置都有礼规,是不能乱来的。这里没说天子几踊,“九五之尊”想必该享受最高级别的“九踊”吧。至于士以下的庶民,死后恐怕也只有“一踊”的资格了。
  每回哭踊都须遵照一定的节奏,所谓“哭踊三者三”,即每哭一节而跳脚三次,哭三节跳脚九次便是“成踊”一回。有时丧家的主人正袒露着左臂在哭踊,忽有大人物上门来吊丧,这时主人得中断哭踊去迎拜,然后再回到原位把哭踊未了的部分给补足、完成了。
    孔子曰:“为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知如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孔夫子在这里说的是因亲戚的亲疏,跳脚也因之而异。伯母、叔母不如自家的姑母、姐妹亲(后者有血缘关系),所以前者亡故,即使在齐衰丧礼上,哭踊时前脚掌也不能离地;而为后者的“大功”丧礼,哭踊则须整个脚都离地,脚离地的“哭踊”显得更悲痛一些。夫子说,如果知道了这里面的道理,也就是掌握了礼文的规矩啦!那么,反过来说,不管亲疏关系或贵贱之别,率情恣意地跳脚哭泣,这便是“违礼”的行为了。

可笑吧?荒唐吧?但这就是丧儒!


孔丘《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

为什么孔儒对“礼”这个表面文章重视到了如此疯狂的地步呢?为什么春秋百家中,其他各家无一家对“礼”能有孔儒百分之一的重视呢?知道了“儒”这个来源就会理解了。

原因很简单,死人家里越讲礼,哭丧的挣得就越多。所以孔儒一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礼”搞庞大、搞严格、搞精细、搞繁杂。你花得越多,哭丧的就挣得越多。

若是办丧事,丧儒能让你倾家荡产;若是办国事,丧儒能让你国破族亡。

春秋后期,周天子势力式微,天下诸侯为争权夺利奋战不止,也不敬重周王,出现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令孔丘愤怒不已。试想,一旦周礼不行于天下,孔丘所从事的丧葬业必将首当其冲,上那儿挣丧钱丧物呢?孔丘有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哭丧生计来源。

因此儒家视主张“天下大同”、“节用”的墨子为洪水猛兽,认为其“无父无君”,“禽兽不如”,天天痛骂不绝于口。

丧儒要大家都按着他们制定的“礼”来生活,并由他们来运作、监督和评判,这样“儒”的地位就显而易见了。


孔丘到齐国去,齐景公想重用孔子,但宰相晏婴阻挡,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由此可见当时“儒”的形象如何了。

实事求是地说,孔丘还是相当地有能耐的,他把“儒”从“哭丧的”发展为周礼的代表和维护者,继而在徒子徒孙的努力下,三百多年后,“儒”成为被独尊的唯一,并持续两千多年。此乃儒之大幸,却为华夏之哀,这点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不展开了。

一个起源于哭丧的儒教,给华夏带来的不但有重重危害,还有阴魂不散的晦气。原本生机勃勃、蓬勃进取的汉族,自从独尊丧儒后,不断遭受挫折,屡屡为外族所侵略屠杀劫掠欺辱,甚至亡国,还差点被灭族。


比较中国人的脸和西洋人的脸,可以发现,重要的不是脸型的不同,而是神态的不同。阴沉、呆板、压抑、无趣是中国人的常见神态,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儒家起源哭丧的。

丧儒是不会允许丧礼上有阳光灿烂的脸,生机盎然的脸,积极向上的脸,活泼乐趣的脸。阴沉、呆板、压抑、无趣正是丧礼的特点,也是丧儒的特点。这个特点延续了二千多年,形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脸。


丧儒丧儒,丧气丧运,丧脸丧身,丧族丧国。

沙发
发表于 2013-12-6 18:06:21 | 只看该作者
你这是在抽某炮的脸么?那货前阵子一直在没完没了的鼓吹儒家文化多好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6 18:50:35 | 只看该作者
一家之言而已。
几千年前的事情,说不清楚了,现在也没有那个时代的录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8:53:05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只是因为这个观点以前从没有见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